instruction
stringlengths 7
936
| input
stringclasses 1
value | output
stringclasses 34
values |
---|---|---|
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有
A、海金沙
B、辛夷
C、珍珠
D、蒲黄
|
ABD
|
|
青黛具有而大青叶不具有的功效有
A、利咽消肿
B、凉血消斑
C、清肝泻火
D、定惊止痉
|
CD
|
|
下列药物中,不宜与附子同用的有
A、白前
B、白及
C、白芷
D、白蔹
|
BD
|
|
可用薏苡仁治疗的病症有
A、脾虚泄泻
B、肺痈吐脓
C、湿温初起
D、湿痹拘挛
|
ABCD
|
|
下列药物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能利尿通淋的有
A、牛膝
B、王不留行
C、鸡血藤
D、血竭
|
AB
|
|
下列各项中,稀莶草与臭梧桐共同的功效有
A、祛风湿
B、补肝肾
C、强筋骨
D、通经络
|
AD
|
|
下列各项中,有关消食药功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神曲尤宜于外感表证兼食滞者
B、山楂善于消化淀粉类饮食积滞
C、鸡内金善于消化各种饮食积滞
D、莱菔子善于行气消食化滞
|
AC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肉桂功效的有
A、补火助阳
B、引火归原
C、温经通脉
D、散寒止痛
|
ABCD
|
|
朱砂常用于治疗的病症有
A、惊风癫痫
B、疮疡肿毒
C、口舌生疮
D、耳鸣耳聋
|
ABC
|
|
下列各项中,属于五倍子收敛固涩作用的有
A、收涩止带
B、收敛止血
C、固精止遗
D、固表止汗
|
ABCD
|
|
下列属于《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原文的有
A、攻方之制,攻其实也
B、固方之制,固其泻也
C、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D、用散者,散表证也
|
ABCD
|
|
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有
A、石膏汤
B、普济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当归六黄汤
|
ACD
|
|
组成药物中含有牡丹皮的方剂有
A、秦艽鳖甲散
B、清胃散
C、犀角地黄汤
D、清瘟败毒饮
|
BCD
|
|
组成药物中含有当归,枸杞子的方剂
A、一贯煎
B、暖肝煎
|
AB
|
|
生地、麦冬、玄参同用的方剂有
A、清营汤
B、新加黄龙汤
C、养阴清肺汤
D、百合固金汤
|
BCD
|
|
五积散具有的功能有
A、发表温里
B、顺气化痰
C、活血化积
D、通便泻里
|
ABC
|
|
具有温中补虚作用的方剂有
A、吴茱萸汤
B、小建中汤
C、四君子汤
D、黄土汤
|
AB
|
|
苏子降气汤证中属于“下虚”表现的有
A、腰疼脚弱
B、肢体浮肿
C、喘咳痰多
D、呼多吸少
|
ABD
|
|
葛根黄芩黄连汤可用以治疗
A、热利无表证者
B、热利有表证者
C、湿热痢疾
D、热毒血痢
|
ABCD
|
|
下列各项中,可用右归丸治疗的有
A、先天禀衰,阳痿无子者
B、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者
C、火不暖土,大便不实,完谷不化者
D、肾阳不足,腰膝软弱,下肢浮肿者
|
ABCD
|
|
治疗久哮肺肾的虚证,可选用的方剂有
A、金水六君煎
B、补肺汤
C、麦门冬汤
D、生脉地黄汤
|
AD
|
|
胁痛的治疗方法有
A、温经散寒
B、祛瘀通络
C、清热利湿
D、养阴柔肝
|
BCD
|
|
属于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有
A、起病缓急
B、热势高低
C、体质虚实
D、病程长短
|
ABD
|
|
治疗鼓胀时,适宜用逐水法的有
A、腹水较多者
B、大便不通者
C、利尿无效者
D、小便不利者
|
ABD
|
|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血证有
A、鼻衄
B、吐血
C、齿衄
D、便血
|
AB
|
|
下列各项中,属于痫病病因的有
A、禀赋不足
B、脑都外伤
C、七情失调
D、食欲不节
|
ABCD
|
|
胃痛隐隐,饥不欲食,口干咽燥,乏力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A、黄芪建中汤
B、益胃汤
C、一贯煎
D、番砂六君子汤
|
BC
|
|
下列病证可转化为肺胀的有
A、咳嗽
B、喘证
C、哮病
D、肺痈
|
ABC
|
|
消渴病出现多尿的病机有
A、肺失治节,水液直下
B、肺不布津
C、脾气亏虚,运化失常
D、肾气亏虚,失于固摄
|
A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咳血症候的有
A、燥热伤肺
B、肝火及肺
C、阴虚肺热
D、胃热炽盛
|
ABC
|
|
下列病证中,可见肢体瘦削枯萎的有
A、痹证
B、中风
C、痿证
D、痉证
|
ABC
|
|
属于水肿阳水辨证要点的有
A、全身迅速水肿
B、腰以下肿甚
C、肿处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D、肿处皮肤绷急光亮
|
AD
|
|
用于确定下肢三阴经穴纵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B、胫骨内侧下方至内踝尖
C、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D、腘横纹至外踝尖
|
AB
|
|
常用于治疗脾病的腧穴有
A、太白
B、章门
C、梁门
D、三阴交
|
ABD
|
|
下列腧穴中,位于腕横纹上3寸水平线的有
A、间使
B、养老
C、郗门
D、偏历
|
AD
|
|
支沟穴的主治病症有
A、便秘
B、瘰疬
C、耳聋
D、肋痛
|
ABCD
|
|
下列腧穴中,属于阳明胃经的有
A、犊鼻
B、丘墟
C、厉兑
D、解溪
|
ACD
|
|
下列特定穴中,既属于八会穴又属于募穴的有
A、章门
B、中脘
C、膻中
D、期门
|
ABC
|
|
下列关于皮肤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叩刺时要保持针尖与皮肤垂直
B、重刺适用于实证,新病
C、叩刺部位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
D、不可用于治疗五官疾病
|
ABC
|
|
下列各项中,属于远部选穴的有
A、治疗鼻渊取阴陵泉、合谷
B、治疗哮喘取尺泽、列缺
C、治疗高热选曲池、大椎
D、治疗耳聋选中渚、太溪
|
ABD
|
|
首先提出“六合者从火化”观点的专家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泉
D、刘完素
|
D
|
|
阴损及阳经俱损的理论依据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应
D、阴阳消长
|
B
|
|
下列各项中,属于五行相侮的是
A、真气不足,则制己所不胜
B、其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 ||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生理基础
A、肺朝百脉的功能正常
B、肝的阴血充足
C、肾的精气充盛
D、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
C
|
|
根据《素问调经理论》所述,神不足则
A、容易悲伤
B、喜哭不休
C、思虑不详
D、容易恐惧
|
A
|
|
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血能载气
B、气能生血
C、气能行血
D、气能摄血
|
B
|
|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肾之蒸腾气化
B、肺之通调水道
C、脾之运化水
D、小肠之分清泌浊
|
A
|
|
任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其中最大的是
A、孙络
B、浮络
C、经别
D、别络
|
D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瑶致病特点的是
A、传染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
A
|
|
根据情志致病的理论,可导致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的是
A、思虑过度
B、愤思不已
C、恐惧过度
D、悲伤至极
|
C
|
|
易发生内燥病态的脏腑是
A、脾、胃、大肠
B、肺、胃、大肠
C、肝肾、小肠
D、肺肾、小肠
|
B
|
|
根据《灵枢 经脉》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导致
A、腹胀便秘
B、消谷善积
C、头晕头痛
D、霍乱吐泄
|
D
|
|
热病见寒的治则是
A、逆治
B、扶正
C、治标
D、从治
|
D
|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属于
A、先按未受邪之地
B、早期诊治
C、扶正祛邪
D、未病先防
|
A
|
|
痰浊内阻症与寒湿内停疹均可见到的舌象
A、舌苔黄滑
B、舌苔黄腻
C、舌苔薄白
D、舌苔白腻
|
D
|
|
面色青与面色黑共同的主病是
A、血瘀、寒证
B、血瘀、惊风
C、寒证、水饮
D、肾虚、痛证
|
A
|
|
属于湿温发热特点的是
A、身热不扬
B、骨蒸潮热
C、夜热早凉
D、日晡潮热
|
A
|
|
脾胃湿热导致的口味异常是
A、口淡
B、口酸
C、口咸
D、口甜
|
D
|
|
下列不属于望舌形的是
A、娇嫩舌
B、齿痕舌
C、歪斜舌
D、芒刺舌
|
C
|
|
无语伦次,声高有力,伴高热、神志不清,统称为
A、郑声
B、狂言
C、独语
D、谵语
|
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膀肢湿热证表现的是
A、夜尿频多
B、小便共禁
C、尿频急涩病
D、尿后余沥不尽
|
C
|
|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血虚证表现的是
A、舌色淡紫、脉迟
B、手足冷痛、麻木
C、月经延后 痛经
D、皮疹紫红、密集
|
D
|
|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均可见的表现是
A、局部刺痛 痛处不移
B、情忌抑郁
C、舌色淡紫有 脉涩
D、神疲乏力 面色晦滞
|
C
|
|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均可见的表现是
A、胁肋的痛 手足蠕动
B、眩晕耳鸣
C、口燥 五心烦热
D、月经量少 爪甲不荣
|
B
|
|
咳嗽发热,咯痰黄稠,胸痛汗多,舌苔黄腻,脉数滑者,其辨证是
A、痰热壅肺证
B、燥热犯肺
C、风热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
A
|
|
下列各项中,均可出现脘腹痞满,纳呆便溏,头身困重的是
A、脾虚气焰 证与塞湿困脾证
B、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
C、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
D、湿热蕴脾证与大肠湿热证
|
C
|
|
神疲乏力,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者,其辩证是
A、脾虚气陷证
B、肾气不固证
C、肾精不足证
D、脾气虚证
|
B
|
|
下列选项中,属于小肠突热证而不属于膀胱湿热证的表现是
A、舌红苔黄
B、尿痛尿血
C、尿贡便干
D、口舌生疮
|
D
|
|
黄柏配苍术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A、相恶
B、相须
C、相使
D、相畏
|
C
|
|
苍耳子具有而辛夷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温肺化饮
B、发表散寒
C、宜通鼻窍
D、祛风除湿
|
D
|
|
收藏药物数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
A、图经本草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品汇精要
|
C
|
|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A、朱砂
B、雄黄
C、珍珠
D、硼砂
|
D
|
|
下列各项中,治疗虫积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甘遂
B、京大戟
C、牵牛子
D、商陆
|
C
|
|
既治寒湿中阻证,又治疟疾的药物是
A、橘皮
B、草果
C、常山
D、槟榔
|
B
|
|
木瓜的功效是
A、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B、祛风通络,定惊止痛
C、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D、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
D
|
|
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的温里药是
A、肉桂
B、干姜
C、吴茱萸
D、小茴香
|
A
|
|
止血多炒用,化痰宜生用的止血药是
A、紫珠
B、降香
C、三七
D、蒲黄
|
D
|
|
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清心定惊的药物是
A、瓜萎
B、礞石
C、天竺黄
D、海蛤壳
|
C
|
|
治疗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神昏、惊厥抽搐,应首选的药物是
A、羚羊角
B、天麻
C、钩藤
D、僵蚕
|
A
|
|
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利尿消肿宜生用的药物是
A、白扁豆
B、黄芪
C、白术
D、薏苡仁
|
B
|
|
具有解读收湿,祛腐蚀痤疮功效的药物是
A、升药
B、硫磺
C、瓜蒂
D、胆矾
|
D
|
|
赤药具有而牡丹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凉血
B、清退虚热
C、活血化瘀
D、清肝泻火
|
D
|
|
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
A、汤液经法》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肘后备急方》
|
B
|
|
原方用法著名服药后“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方剂是
A、止咳散
B、消风散
C、五苓散
D、牵正散
|
C
|
|
厚朴温中汤组成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A、茯苓
B、半夏
C、炙甘草
D、草豆蔻仁
|
B
|
|
天台乌药散与暖肝煎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枸杞子
B、沉香、川楝子
C、肉桂、木香
D、乌药、小茴香
|
D
|
|
龟板与鳖甲同用的方剂是
A、桑螺蛸散
B、羚角钩藤汤
C、大定风珠
D、天麻钩藤饮
|
C
|
|
泰山磐石散的功用是
A、益气养血,清热安胎
B、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C、补脾益肾,固冲安胎
D、益气滋阴,和胃安胎
|
B
|
|
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的方剂是
A、黄土汤
B、归脾汤
C、温脾汤
D、健脾汤
|
A
|
|
一贯煎中配伍当归的主要用意是:
A、养血润肠
B、养血补肝
C、活血止痛
D、活血调经
|
B
|
|
槐花散中配伍荆芥穗的用意是
A、祛风解痉
B、疏风止血
C、疏风解表
D、化瘀止血
|
B
|
|
张锡纯在镇肝熄风汤中少佐茵陈的主要用意是:
A、清热利湿
B、清泄肝热
C、泄热疏肝
D、疏肝解郁
|
B
|
|
透脓散的配伍特点是
A、益气升陷与托里通透共投
B、清热解毒与活血散淤并用
C、清热解读与溃坚排脓共投
D、扶正托毒与消散通透并用
|
A
|
|
下列各项中,适宜用五积散治疗的是
A、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毒,腹痛吐泻者
B、表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臭淫,胸闷烦热者
C、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D、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头痛,恶食腹痛者
|
D
|
|
舌强不能音,足废不能用,口干不能饮,足冷面赤,脉沉细数者,治宜选用
A、地黄饮子
B、大秦艽汤
C、消风散
D、虎潜丸
|
A
|
|
疟疾憎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舌苔垢腻,脉弦数者,治宜选用
A、甘露消毒丹
B、蒿芩清胆汤
C、达原饮
D、大柴胡汤
|
C
|
|
患者关节红肿,剧痛夜甚,壮热烦渴,舌红绛少津。脉弦数,治宜选用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白虎汤
C、儿妙丸
D、犀角散
|
B
|
|
患者身热面赤,咳吐大量腥臭脓痰,胸痛,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其诊断是
A、肺痈恢复期
B、肺痈初期
C、肺痈成痈期
D、肺痈溃脓期
|
C
|
|
患者淋证反复发作,小便频数,淋沥不已,涩痛不甚,时作时止,腰酸神疲。其诊断是
A、劳淋
B、膏淋
C、气淋
D、热淋
|
A
|
|
患者壮热汗出,项背强直,手足挛急,口噤齘齿,甚则角弓反张,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其辨证是
A、阳明热盛证
B、邪壅经络证
C、痰火内扰证
D、心营热盛证
|
A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