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lengths
7
936
input
stringclasses
1 value
output
stringclasses
34 values
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两穴相距为3寸的是 A、梁门、天枢 B、命门、志室 C、阴陵泉、地机 D、尺泽、孔最
BD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
A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指 A、相生 B、相克 C、相侮 D、相乘
D
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 A、肺中津气 B、肾中精气 C、肝的阴血 D、脾的阴液
B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五八”,则 A、阳气衰竭于上,面焦 B、肾气衰,发堕齿槁 C、肝气衰,筋不能动 D、肾衰,形体皆极
B
津液与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三焦 B、腠理 C、血脉 D、水道
A
下列选项中,与语言、声音 声音、呼吸强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元气 B、卫气 C、中气 D、宗气
D
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 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 A、手太阳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手太阴与手阳明
A
暑邪为病,烦渴、气短、 、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易损肺气 B、暑应于心,耗气伤血 C、暑多挟湿,易困脾气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D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指 A、收敛阳气,温其里寒 B、辛温解表,温其内寒 C、解表祛湿,表里双解 D、散其外寒,清其里热
D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饮证表现的是 A、痰多色自质黏滑 B、胃脘振水音 C、舌苔白滑 D、肋间饱满
A
症见食少纳呆,脘腹痞满,泛恶欲吐,便溏水肿,身目发黄如烟熏头身困重,舌淡胖苔 白腻,脉缓者,属于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寒湿困脾证 D、肝郁脾虚证
C
砂仁具有而白豆蔻不具存的功效是 A、燥湿 B、行气 C、温中 D、安胎
D
沉香入汤剂煎服的剂量是 A、0.3~0.9g B、1~4.5g C、5~9g D、10~15g
B
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的药物是 A、牵牛子 B、川楝子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 A、延胡索 B、郁金 C、姜黄 D、莪术 答案:39. A、
A
旋覆代赭汤原方中用量最轻的药物是 A、旋覆花 B、代赭石 C、人参 D、生姜
B
咳血方主治证的病机是 A、热壅于肺,追血妄行 B、痰热蕴肺,络伤血溢 C、阴虚火旺,虚火灼肺 D、肝火犯肺,咳伤肺络
D
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选用的治法是 A、汗法 B、和法 C、托法 D、消法
A
肺肾阴亏,元气不足,虚劳干咳者,治疗宜用 A、琼玉膏 B、百合周金汤 C、麦门冬汤 D、养阴清肺汤
A
患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千痛,唇鼻干燥,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红而少津, 苔薄黄,脉数。治疗应首选 A、止嗽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泻白散
C
患者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形寒肢冷,恶心欲吐,舌 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治疗宜首选 A、苓桂术甘汤 B、参附汤 C、五苓散 D、实脾饮
A
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治 疗应首选 A、安神定志丸合半夏厚朴汤 B、四逆散合二陈汤 C、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D、涤痰汤合五磨饮子
C
治疗心肾亏虚所致痫证,应首选 A、大补阴丸合定病丸 B、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 C、右归丸合交泰丸 D、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D
血厥实证的治法是 A、乎肝潜阳,理气通瘀 B、清热泻火,化瘀开窍 C、涤痰息风,开窍通络 D、清肝泻热,凉血开窍
A
患者面目肌肤淡黄,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濡。治疗应首选 A、黄芪建中汤 B、茵陈术附汤 C、硝石矾石散 D、茵陈五苓散
A
腰痛的基本病机是 A、外感湿邪,经脉不畅 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C、肾虚精亏,瘀血阻滞 D、邪痹经脉,气血不畅
B
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 A、第 5 肋间隙 B、第 6 肋间隙 C、第 7 肋间隙 D、第 8 肋间隙
B
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阴经 D、足三阳经
D
用毫针刺风府穴,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正坐位,头微后倾,项部放松 B、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 C、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 D、向眼球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
C
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 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C
素体痰盛,复感外邪者,多见 A、弦细脉 B、沉缓脉
肝郁脾虚者,多见 A、弦细脉 B、沉缓脉
A
体现散收同用、祛邪护正配伍的方剂是 A、牡蛎散 B、小青龙汤 C、黄土汤 D、半夏泻心汤
B
凉膈散中配伍大黄意在 A、荡涤积滞 B、清泻瘀热 C、通因通用 D、以泻代清
D
茵陈蒿汤中配伍大黄意在 A、荡涤积滞 B、清泻瘀热 C、通因通用 D、以泻代清
B
腕背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臂之间的腧穴是 A、支沟 B、养老 C、通里 D、间使
A
腕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的腧穴是 A、支沟 B、养老 C、通里 D、间使
C
水谷精气的转输与布散依赖于 A、肝气的疏泄 B、肺气的宣发 C、肾气的蒸化 D、脾气的升清
ABD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制是 A、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B、心血荣于舌 C、心气通手舌 D、舌为心之外候
AC
对水液代谢起重要作用的脏腑功能有 A、肝气疏泄通利 B、肺气通调水道 C、脾气运化转输 D、肾气蒸腾气化
ABCD
形成心血瘀阻的原因有 A、津液不足 B、寒客胸中 C、痰浊阻滞 D、宗气虚衰
BCD
《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则见 A、中热嗌干 B、善溺心烦 C、善噫善呕 D、舌卷卵上缩
ABD
紫舌可见于 A、热极 B、寒极 C、血瘀 D、酒毒
ABCD
导致音哑或失音的原因有 A、外感风寒 B、外感风热 C、肺肾肾虚 D、痰浊壅滞
ABCD
可发生绞痛的病证有 A、心脉瘀阻 B、结石阻塞 C、寒凝肝脉 D、寒滞胃肠
ABD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尿黄,咳喘痰黄舌红苔薄黄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实 C、寒郁化热 D、真热假寒
AB
下列选项中,属于湿热内阻证表现的有 A、女子带下黄臭,外阴瘙痒 B、身目发黄如橘皮,皮肤瘙痒 C、大便秘结不通,日晡潮热 D、小便短黄浑浊,小腹胀痛
ABD
风淫证候的表现有 A、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B、皮肤瘙痒,瘾疹 C、口眼(口呙)斜,四肢抽搐 D、关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BCD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可见于 A、心火亢盛 B、心血亏虚 C、心肾不交 D、心阴不足
CD
有关朱砂的使用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切忌炒制,宜醋淬后水飞入药 B、内服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C、肝功能不全者禁服 D、孕妇慎服
BC
仙鹤草的功效有 A、凉血止血 B、解毒杀虫 C、截疟 D、止痢
BCD
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 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 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 C、对胃肠刺激性小 D、不易变质,便于储存
BC
下列方荆中,组成药物含有半夏、生姜的有 A、温经汤 B、二陈汤 C、旋覆代赭汤 D、大柴胡汤
ABCD
人参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用意是 A、益气生津以资汗源 B、补益肺脾以复正气 C、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D、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CD
治疗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营阴已亏者,宜选 A、地榆散 B、脏连丸 C、清脏汤 D、槐角丸
CD
治疗肺痈恢复期,宜选 A、加味桔梗汤 B、沙参清肺汤 C、桔梗自散 D、桔梗杏仁煎
BD
下列选项中,骨度分寸为 9 寸的有 A、前额两角之间 B、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C、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D、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
ABC
以关元、三阴交为主方可以治疗的病症有 A、月经不调 B、崩漏 C、滞产 D、闭经
ABD
下列选项中,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 A、散刺法 B、刺络拔罐法 C、叩刺法 D、挑刺法
ABD
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
C
泻南补北的含义是 A、泻胃火补肝阴 B、泻肺火补肝阴 C、泻肝火补肾水 D、泻心火补肾水
D
“阴病治阳”的含义是 A、阳中求阴 B、阴中求阳 C、补阴以制阳 D、补阳以制阴
D
肝经风热可见 A、两目干涩 B、目赤痒痛 C、目暗昏花 D、目斜上视
B
在肺的生理功能中,与调节汗液排泄有关的是 A、通调水道 B、宣发卫气 C、主呼吸之气 D、主一身之气
B
下列各项中,与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有关的是 A、宗气的盛衰 B、卫气的盛衰 C、肾气的盛衰 D、脾气的盛衰
A
治疗血瘀证时,酌情配以益气或理气之品,其理论依据是 A、血能载气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生血
B
下列各组经脉中,均上连“目系”的是 A、手少阴经和足厥阴经 B、手太阴经和足厥阴经 C、手太阴经和足太阳经 D、手少阴经和足太阳经
A
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A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偏嗜伤及五脏的论述,过于苦则 A、大骨气劳,短肌 B、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C、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D、心气喘满,色黑
B
多出现气逆病变的脏腑是 A、肺、脾、胃 B、肝、胃、肺 C、肺、脾、胆 D、胃、肝、心
B
脾脏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中,易致脾阳不振的是 A、脾阴亏损 B、胃阴不足 C、脾气虚弱 D、胃气不足
C
病人正虚邪实而又不耐攻伐时,其治疗原则是 A、扶助正气 B、祛除邪气 C、攻补兼施 D、先补后攻
D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属于 A、顺应气机的调养原则 B、顺应自然的调养原则 C、顺应情志的调养原则 D、顺应体质的调养原则
B
某女性患者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 A、癫病 B、狂病 C、痫病 D、脏躁
A
面色淡黄面虚浮的常见原因是 A、阳气不足 B、脾虚湿盛 C、寒湿困脾 D、气血亏虚
B
热入营分的常见舌象是 A、舌红苔黄 B、舌绛苔灰 C、舌绛少苔 D、舌紫苔黑
C
肝火挟痰证的典型脉象是 A、洪数 B、滑数 C、弦细数 D、弦滑数
D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导致强硬舌常见原因的是 A、热入心包 B、高热伤津 C、寒凝筋脉 D、风痰阻络
C
下列各项中,属于伤风表证特点的是 A、恶寒重发热轻 B、发热重而恶风 C、恶寒而不发热 D、发热轻而恶风
D
下列各项中,属于迟脉类脉象的是 A、濡脉 B、结脉 C、伏脉 D、动脉
B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气逆证表现的是 A、咳嗽、气喘 B、嗳气、呃逆 C、胸闷、胸痛 D、头晕、头胀
C
下列各项中,属于痰证与饮证均可见的表现是 A、眩晕、失眠 B、苔腻、脉弦 C、胸闷、脘痞 D、肠鸣、泄泻
C
下列各组中,均可出现头晕耳鸣、面目红赤、失眠多梦的证侯是 A、心火炽盛证与肝火炽盛证 B、痰火扰神证与心火炽盛证 C、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 D、肝阳上亢证与肝阴亏虚证
C
风热犯肺证与燥邪犯肺证均可出现的表现是 A、恶寒发热、脉浮 B、鼻流浊涕、咯痰黄稠 C、咳嗽喘急、胸痛 D、鼻咽干燥、痰少难咯
A
下列各症状中,一般不见于胃阴虚证的是 A、胃脘隐痛 B、饥不欲食 C、干呕呃逆 D、五心烦热
D
急躁易怒,脘胁胀痛,吞酸嘈杂,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其辨证是 A、胆郁痰扰证 B、心肝火盛证 C、肝胃不和证 D、肝脾不调证
C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伤寒阳明病证表现的是 A、发热、汗出 B、胸脘痞闷 C、腹满、便秘 D、舌红苔黄
B
黄连配吴茱萸属于物物七情中的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B
按照物性理论,治疗胃气上逆所致恶心呕吐的药物大多具有 A、辛味 B、咸味 C、苦味 D、酸味
C
天花粉具有而芦根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 B、生津止渴 C、利尿通淋 D、消肿排脓
D
既治肠燥便秘,又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药物是 A、郁李仁 B、火麻仁 C、柏子仁 D、瓜蒌仁
A
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常选配的药物是 A、草豆蔻 B、厚朴 C、藿香 D、佩兰
B
沉香、檀香功效的共同点是 A、行气散寒止痛 B、疏肝行气破滞 C、理气燥湿化痰 D、破气化痰除痞
A
具有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功效的物是药物是 A、南瓜子 B、鹤草芽 C、槟榔 D、榧子
D
性味苦寒,主归肝经的物是 A、三七 B、蒲黄 C、茜草 D、仙鹤草
C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禹白附主治病证的是 A、阴虚风动 B、惊风、癫痫 C、瘰疬、痰核 D、毒蛇咬伤
A
性味苦寒、有毒的药物是 A、浙贝母 B、礞石 C、黄药子 D、苦杏仁
C
可用麝香而不用冰片治疗的病症是 A、咽喉肿痛 B、目赤肿痛 C、胸痹心痛 D、癥积
D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宜蜜炙用,清热解毒宜生用的药物是 A、黄芪 B、甘草 C、黄精 D、百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