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lengths 7
936
| input
stringclasses 1
value | output
stringclasses 34
values |
---|---|---|
下列各项中,属于颤症诊断要点的有
A、肢体颤抖
B、项背强直,肢体抽搐
C、头部摇晃
D、记忆减退、判断力差
|
AC
|
|
下列各项中,属于喘证实喘辨证要点的是
A、呼吸深长有余
B、呼出为快
C、呼吸气粗声高
D、呼多吸少
|
ABC
|
|
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治疗的病症有
A、呕吐之痰饮内阻证
B、肺胀之阳虚水泛证
C、水肿之脾阳虚衰证
D、痰饮之脾阳虚弱证
|
A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
A、情志不畅,火盛伤阴
B、禀赋不足,肾精亏损
C、思虑过度,气血亏虚
D、饮食失节,痰湿内阻
|
ABCD
|
|
下列各项中,可出现神昏的疾病有
A、中风
B、痫病
C、痉病
D、厥证
|
ABCD
|
|
痢疾的治疗禁忌有
A、过早补涩
B、俊下攻伐
C、行气导滞
D、分利小便
|
AB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发热的治法有
A、清热泻火
B、解郁泻热
C、滋阴清热
D、温补肾阳
|
ABCD
|
|
下列各项中,与血证预后有关的因素有
A、出血的原因
B、血量的多少
C、出血的病程
D、兼见症状
|
ABC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痴呆病因病机的有
A、瘀血内阻,脑络不通
B、久思积虑,气血亏虚
C、年迈体虚,肾精亏虚
D、情志所伤,痰湿蒙窍
|
ABCD
|
|
治疗泄泻脾虚证,可用
A、补中益气汤
B、参苓白术散
C、理中丸
D、平胃散
|
ABC
|
|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横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
A、两乳头之间
B、前发际至眉心
C、后发际至大椎
D、两头维穴之间
|
AD
|
|
常用于治疗心病的腧穴有
A、期门
B、神门
C、内关
D、厥阴俞
|
BCD
|
|
下列腧穴中,位于瞳孔垂直线上的有
A、头临泣
B、承泣
C、迎香
D、地仓
|
ABD
|
|
阳陵泉穴的主治疾病有
A、黄疸、呕吐
B、腹胀、水肿
C、下肢痿、痹
D、小儿急、慢惊风
|
ACD
|
|
下列腧穴中,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有
A、少冲
B、少泽
C、颧髎
D、颊车
|
BC
|
|
下列腧穴中,既属于八脉交会穴又属于输穴的有
A、太渊
B、太溪
C、后溪
D、足临泣
|
CD
|
|
手太阳经、手少阳经穴均能治疗的有
A、鼻病
B、目病
C、牙病
D、耳病
|
BD
|
|
下列各项中,属于对症选穴的有
A、治疗牙痛取内庭
B、治疗腰痛取腰痛点
C、治疗发热取大椎
D、治疗落枕取外劳宫
|
BD
|
|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
A
|
|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
B
|
|
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
A
|
|
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
C
|
|
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
C
|
|
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
D
|
|
“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
B
|
|
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
A
|
|
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
B
|
|
“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
A
|
|
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
C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
C
|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
A
|
|
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
D
|
|
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
B
|
|
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C、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D、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
A
|
|
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证、水饮
B、肾虚、脾虚
C、血瘀、湿证
D、痛证、惊风
|
A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因的是
A、进食仓促
B、热邪客胃
C、胃气衰败
D、食积肠腑
|
D
|
|
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1次者,属于
A、少阳病
B、阳明病
C、疟疾
D、湿温
|
C
|
|
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浮脉与虚脉
B、濡脉与弱脉
C、洪脉与细脉
D、芤脉与革脉
|
B
|
|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A、表里俱热证
B、里实热证
C、表实寒证
D、表寒里热证
|
D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火犯肺证临床表现的是
A、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B、胁肋灼痛,咳嗽阵作
C、胸部疼痛,咯吐血腥臭痰
D、舌红苔黄,脉弦数
|
C
|
|
下列各项中,不见表证表现的是
A、风热犯肺证
B、燥邪犯肺证
C、寒痰阻肺证
D、风寒束肺证
|
C
|
|
症见阴部灼热瘙痒,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者,属于
A、肝胆湿热证
B、膀胱湿热证
C、大肠湿热证
D、湿热蕴脾证
|
A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胃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胃脘嘈杂,饥不欲食
B、口燥咽干,脉象细数
C、脘痞不适,干呕呃逆
D、大便稀溏,小便短少
|
D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典型表现的是
A、腹胀时作
B、腹痛硬满
C、舌质绛紫
D、舌苔厚腻
|
A
|
|
症见月经停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肢体麻木者,证属
A、脾气亏虚证
B、肾精亏虚证
C、肝血虚证
D、心血虚证
|
C
|
|
六经病的传变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者,称为
A、并病
B、合病
C、直中
D、传经
|
B
|
|
何首乌炮制的目的是
A、便于贮藏
B、便于制剂
C、改变性能
D、引药入经
|
C
|
|
白芷具有细辛不具有的功效是
A、解表散寒
B、祛风止痛
C、宣通鼻窍
D、消肿排脓
|
D
|
|
既可用治热毒血痢,又可用治冷积久病的药物是
A、白头翁
B、鸦胆子
C、石榴皮
D、五味子
|
B
|
|
具有祛痰止咳、杀虫疗疮功效的药物是
A、芫花
B、苦参
C、浙贝母
D、雄黄
|
D
|
|
清热利湿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的药物是
A、茯苓
B、薏苡仁
C、白扁豆
D、白术
|
B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山楂主治病症的是
A、疝气疼痛
B、积滞泻痢腹痛
C、虫积腹痛
D、产后瘀阻腹痛
|
C
|
|
宜入丸散,不入煎剂的药物是
A、雷丸
B、苦楝皮
C、使君子
D、榧子
|
A
|
|
牛黄、熊胆粉均具有的功效是
A、平肝潜阳
B、清肝明目
C、化痰开窍
D、息风止痉
|
D
|
|
血竭入丸散的用量是
A、0.1-0.2g
B、0.3-0.6g
C、1-2g
D、3-6g
|
C
|
|
既能益气养阴,又能清热生津的药物是
A、黄精
B、天冬
C、山药
D、西洋参
|
D
|
|
赤石脂、禹余粮均具有的功效是
A、固精止遗
B、收敛止血
C、敛汗固脱
D、敛疮生肌
|
B
|
|
下列各药中,外用能祛腐蚀疮的是
A、胆矾
B、硼砂
C、蛇床子
D、硫磺
|
A
|
|
枳实具有的功效是
A、行气开胸、宽中除胀
B、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C、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D、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
B
|
|
外用攻毒杀虫,内服逐水通便的药物是
A、升药
B、轻粉
C、砒石
D、铅丹
|
B
|
|
酸枣仁汤中含有的药物是
A、川芎、知母、茯苓
B、白芍、栀子、茯神
C、川芎、知母、茯神
D、赤芍、远志、茯苓
|
A
|
|
天麻钩藤饮中含有的药物
A、川牛膝
B、牡蛎
C、龟板
D、鳖甲
|
A
|
|
小陷胸汤中不含的药物是
A、黄连
B、大黄
C、瓜蒌
D、半夏
|
B
|
|
清气化痰丸中不含的药物是
A、瓜蒌、黄岑
B、胆南星、杏仁
C、陈皮、茯苓
D、浙贝母、桔梗
|
D
|
|
以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为主要功能的方剂是
A、八正散
B、猪苓汤
C、小蓟饮子
D、陈氏萆薢分清饮
|
C
|
|
玉女煎的功用是
A、清肝泻火
B、清胃凉血
C、清胃滋阴
D、滋阴养肝
|
C
|
|
厚朴温中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行气,健脾和胃
B、温中祛寒,消食除胀
C、疏肝理气,温中散寒
D、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
D
|
|
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益气扶正的主要用意是
A、益气生津
B、实卫固表
C、资助汗源
D、驱邪外出
|
D
|
|
清燥救肺汤中配伍石膏的用意是
A、倾泻肺热
B、敛肺定喘
C、除烦止渴
D、化痰止咳
|
A
|
|
患者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大便不通,偶可排出少量臭秽稀水,日晡潮热,口舌干燥,脉沉实。治宜选用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
B
|
|
患者平素饮食不多,常疲惫,每逢月经来潮两胁隐痛,乳房作胀,经行量少而不畅,脉弦细。治宜选用
A、失笑散
B、逍遥散
C、四逆散
D、越鞠丸
|
B
|
|
温病后期,症见形体消瘦,肌肤欠润,夜间身热,天亮热退,饮食尚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A、清营汤
B、清骨汤
C、秦艽鳖甲散
D、青蒿鳖甲汤
|
D
|
|
患者心悸不安,胸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暗红,脉弦紧。治宜首选
A、桃核承气汤
B、血府逐瘀汤
C、瓜蒌薤白白酒汤
D、活络效灵丹
|
B
|
|
患者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咳痰不多,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选用
A、泻白散
B、定喘汤
C、咳血方
D、百合固金汤
|
D
|
|
患者干咳少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治宜选用
A、杏苏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止嗽散
|
A
|
|
患者心悸时作,受惊易发,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
A、安神定志丸
B、导赤散
C、黄连温胆汤
D、天王补心丹
|
C
|
|
患者胸闷气短,动则更甚,面白畏寒,心悸喘促,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治宜选用
A、乌头赤石脂丸
B、右归饮
C、真武汤
D、枳实薤白桂枝汤
|
C
|
|
患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宜选用
A、辛开苦降,缓急止痛
B、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C、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D、理气和胃,缓急止痛
|
B
|
|
患者干咳时作,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选用
A、沙参麦冬汤
B、竹叶石膏汤
C、生脉散
D、麦门冬汤
|
A
|
|
患者饮食难下,呕吐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治宜选用
A、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B、益气滋阴,活血化瘀
C、清热凉血,破血行瘀
D、开郁化痰,活血化瘀
|
A
|
|
患者尿血日久,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腰背酸痛。舌淡脉弱,其辨证是
A、膀胱湿热
B、肾虚火旺
C、肾气不固
D、脾不统血
|
C
|
|
患者与人争吵后,胁肋疼痛,迁延日久,隐痛绵绵,头中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选用
A、血府逐瘀汤
B、柴胡舒肝散
C、逍遥散
D、一贯煎
|
D
|
|
黄疸形成的关键病理因素是
A、热邪
B、寒邪
C、瘀血
D、湿邪
|
D
|
|
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安,悲忧善哭,多疑易惊,时时欠伸。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甘麦大枣汤
C、丹栀逍遥散
D、朱砂安神丸
|
B
|
|
疟疾日久,遇劳易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舌淡脉弱。其诊断是
A、瘴疟
B、寒疟
C、劳疟
D、正疟
|
C
|
|
患者小便不畅,情志抑郁,胁腹胀满,苔白脉弦。治宜选用
A、四逆散
B、木香顺气散
C、沉香散
D、五磨饮子
|
C
|
|
患者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如刀割,入夜尤甚,伴有皮肤红斑,壮热烦渴,舌红少津。治疗应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又需
A、凉血解毒
B、化痰散结
C、养阴生津
D、养血化瘀
|
A
|
|
痴呆的基本病机是:
A、积损正伤,心神失养
B、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C、年老体衰,心脾两虚
D、气火痰瘀,上扰清窍
|
B
|
|
患者不寐,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燥结,三日未行。治宜选用
A、龙胆泻肝汤
B、丹栀逍遥散
C、增液承气汤
D、当归龙荟丸
|
D
|
|
下列属于“虚则补之”针灸原则的是:
A、陷下则灸之
B、菀陈则除之
C、邪盛则虚之
D、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A
|
|
不属于足少阳肾经腧穴的是
A、前阴病
B、咽喉病
C、后阴病
D、足跟病
|
C
|
|
命门穴旁开3寸的腧穴是
A、肾俞
B、腰阳关
C、稚边
D、志室
|
D
|
|
治疗胃病依据原络配穴法应选用的腧穴是
A、冲阳、公孙
B、章门、内关
C、丰隆、太白
D、脾俞、中脘
|
A
|
|
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
A、腑病
B、脏病
C、血证
D、痛证
|
D
|
|
下列腧穴中,即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是
A、合谷
B、太白
C、外关
D、足临泣
|
B
|
|
针刺治疗腹痛的主穴是
A、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B、中脘、足三里、内关、章门
C、内关、天枢、足三里、内庭
D、中脘、章门、足三里、支沟
|
A
|
|
患者心悸时作,头晕少寐,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除主穴外,还应配
A、肾俞、太溪
B、肝俞、太冲
C、心俞、太渊
D、脾俞、太白
|
A
|
|
下列各项中,不宜毫针深刺的是
A、体型肥胖
B、秋冬季节
C、热证新病
D、肢体部的腧穴
|
C
|
|
三焦的功能是
A、运行水液
B、通调水道
C、运化水湿
D、泌别清浊
|
A
|
|
小肠的功能是
A、运行水液
B、通调水道
C、运化水湿
D、泌别清浊
|
D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