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lengths
7
936
input
stringclasses
1 value
output
stringclasses
34 values
功专杀虫止痒的药物是 A、雄黄 B、硫黄 C、土荆皮 D、蛇床子
C
砒石入丸散内服,一次的用量是 A、2~4g B、0.2~0.4g C、0.02~0.04g D、0.002~0.004g
D
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 A、黄帝内经 B、医学心悟 C、伤寒杂病论 D、伤寒明理论
B
原方用法中特别注明“不用姜”的方剂是 A、二陈汤 B、苏子降气汤 C、定喘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C
加减葳蕤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A、黄精 B、白薇 C、桑叶 D、杏仁
B
六味地黄丸和地黄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山药、熟地黄 B、茯苓、山茱萸 C、官桂、炮附子 D、泽泻、牡丹皮
B
桑叶、菊花同用的方剂是 A、羚角钩藤汤 B、桑杏汤 C、清燥救肺汤 D、天麻钩藤饮
A
桑螵蛸散的功用是 A、健脾益肾,收湿止带 B、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C、疏肝健脾,化湿止带 D、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D
金铃子散的功用是 A、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B、行气除满,清热止痛 C、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D、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C
张锡纯创制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的用意是 A、补益肝肾 B、活血利水 C、祛瘀止痛 D、引血下行
D
琼玉膏的功用特点 A、滋补肺胃兼降逆气 B、滋补肺肾兼清虚热 C、滋阴润肺兼补脾气 D、补气生津兼以固肾
C
二陈汤煎加乌梅的主要用意是 A、滋阴生津 B、敛肺护正 C、生津止渴 D、涩肠止泻
B
温经汤中配伍麦冬、阿胶的主要用意是 A、养阴补血兼以活血 B、养血止血兼以化瘀 C、养血安胎兼清虚热 D、养阴润燥兼清虚热
D
下列各项中,适宜用防风通圣散治疗的是 A、表证未解,邪热人里,下利臭秽,胸脘烦热 B、外感风邪,内有郁热,憎寒壮热,便秘溲赤者 C、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头痛身热,恶食腹痛者 D、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重拘急者
B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若下利自止而余证仍在者,治宜选用 A、白通汤 B、四逆汤 C、通脉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D
患者咳嗽痰稠带血,心烦易怒,胸胁作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A、咳血方 B、左金丸 C、泻白散 D、大补阴丸
A
患者平素畏寒,手足不稳,刻下恶寒发热,语声低微,舌淡胖,脉细无力。治宜选用 A、参苏散 B、人参败毒散 C、玉屏风散 D、再造散
D
患者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调,舌苔薄白,脉弦。其治法为 A、行气活血解郁 B、化痰理气解郁 C、疏肝理气解郁 D、和胃疏肝解郁
C
患者咳嗽喘促,痰多质粘色白,咳吐不利,胸闷如窒,舌苔白腻,脉滑。治宜选用 A、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B、止嗽散合补肺汤 C、桑白皮汤合六君子汤 D、苏子降气汤合导痰汤
A
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食少,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其辩证是 A、痰湿中阻 B、脾虚湿阻 C、寒湿犯胃 D、饮停于胃
D
患者胁腹疼痛拒按,疼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A、大承气汤 B、不换金正气散 C、大柴胡汤 D、枳实导滞丸
C
患者小便不畅数年,近一周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缓无力。其治法是 A、健脾利尿 B、温肾利尿 C、温补脾肾,通利小便 D、益气升清,降浊利尿
D
患者关格病史数年,突然出现汗多,面色苍白,手足逆冷,舌淡润,脉微。治宜选用 A、参附汤 B、生脉散 C、独参汤 D、补中益气汤
A
患者痹病病史10余年,现关节酸沉麻木,腰背冷痛,伴心悸、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缓。宜选用 A、蠲痹汤 B、炙甘草汤 C、防风汤 D、独活寄生汤
D
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其诊断为 A、淤血腰痛 B、湿热腰痛 C、寒湿腰痛 D、肾虚腰痛
C
患者腹部积块坚硬,疼痛日渐加剧,面色萎黄,形脱骨立,舌质淡紫,无苔,脉无力。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合少腹逐瘀汤 B、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 C、八珍汤合化积丸 D、四物汤合大黄蛰虫丸
C
患者身目发黄,黄色较淡,心悸气短,肢体倦怠,乏力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其治法为 A、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B、除湿化浊泄热退黄 C、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D、补气养血健脾退黄
D
患者时时眩晕,懒于行动,色白少神,食少便溏,腹部坠胀,脉虚,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人参养容汤 C、八珍汤 D、补中益气汤
D
泄泻的基本病机是 A、脾虚湿盛 B、脾虚虚弱 C、湿邪困脾 D、寒湿中阻
A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近一周来出现小便浑浊,上有浮油,尿道热疼痛,口渴苦黄腻,脉濡数,其治法为 A、清热化湿、利尿通淋 B、清热化湿、开清降浊 C、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D、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C
患者两周来,往来寒热,三日一发,热少寒多,胸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适宜选用 A、柴胡桂枝干姜汤 B、柴胡截疾饮 C、何人饮 D、清瘴汤
A
活疗癃闭取关元,膀胱俞,其配方法是 A、表里经配穴 B、上下配穴 C、前后配穴 D、同名经配穴
C
5寸的腧穴是 A、肝俞 B、胆俞 C、膀胱俞 D、胃脘下俞
D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悬钟穴主治病患的是 A、下肢痿痹 B、腹胀痛 C、颈项强痛 D、痴呆
B
患者晨起突发颈项强痛,痛引肩臂活动受限,治疗除阿是穴,外劳宫外,可选用 A、内关、肩髑 B、中渚、肩谬 C、后溪、肩井 D、偏历、肩髃
C
下列关于无瘢痕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选用较小的艾灸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C、每个艾灸要待燃尽后再更换新艾灸施灸 D、适宜治疗慢性虚寒性疾病
C
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5寸的腧穴是 A、足三里与条口 B、神阙与关元 C、悬钟与光明 D、阴陵泉与地机
A
下列各组经脉中,与痄腮关系密切的是 A、少阳、阳明经 B、阴阳、太阳经 C、少阳、少阴经 D、少阴、少阳经
A
下列关于提插补泻之补法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先浅后深 B、提插幅度小 C、提插频率慢 D、以上提用力为主
D
根据针灸活疗原则:热性病证宜 A、补之 B、疾之 C、留之 D、除之
B
根据五神脏论,脾所藏的是 A、魄 B、魂 C、志 D、意
D
根据五神脏论,肝所藏的是 A、魄 B、魂 C、志 D、意
B
六淫邪气中,易阻遏气机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D
六淫邪气中,易耗伤津液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C
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崩漏,属于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C
用温热药治疗阴盛格阳证,属于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A
血分热盛可导致的舌象是 A、痿软舌 B、歪斜舌 C、胖大舌 D、芒刺舌
D
气血两虚可导致的舌象是 A、痿软舌 B、歪斜舌 C、胖大舌 D、芒刺舌
A
属于滑脉主病的是 A、实热 B、实寒 C、气郁 D、湿阻
A
属于紧脉主病的是 A、实热 B、实寒 C、气郁 D、湿阻
B
咽喉肿痛,胸中烦热,腹痛喜暖,大便溏稀,舌淡红胖嫩者,此属 A、真虚假实 B、真热假寒 C、虚实夹杂 D、表热里寒
A
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刺痛频频发作,舌淡紫脉涩者,此属 A、真虚假实 B、真热假寒 C、虚实夹杂 D、表热里寒
C
羌活、白芷功效的共同点是 A、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B、解表散寒,宣通鼻窍 C、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D、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A
细辛、藁本功效的共同点是 A、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B、解表散寒,宣通鼻窍 C、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D、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A
治疗血热吐血、衄血,可选用的药物是 A、商陆 B、芦荟 C、大黄 D、芫花
C
治疗肝热惊痫、便秘,可选用的药物 A、商陆 B、芦荟 C、大黄 D、芫花
B
既可治气滞血瘀之胸胁疼痛,又可治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的药物是 A、五灵脂 B、郁金 C、姜黄 D、莪术
C
既可治气滞血瘀之胸胁疼痛,又可治气火上逆、吐血衄血的药物是 A、五灵脂 B、郁金 C、姜黄 D、莪术
B
消补兼施,补重于消的方剂是 A、保和丸 B、健脾丸 C、枳实消痞丸 D、木香槟榔丸
B
消补兼施,消重于补的方剂是 A、保和丸 B、健脾丸 C、枳实消痞丸 D、木香槟榔丸
C
天王补心丹中配伍茯苓的用意是 A、渗湿健脾 B、益气健脾 C、化痰安神 D、宁心安神
D
酸枣仁汤中配伍茯苓的用意是 A、渗湿健脾 B、益气健脾 C、化痰安神 D、宁心安神
D
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是 A、当归六黄汤 B、补中益气汤 C、当归补血汤 D、黄芪建中汤
B
治疗血虚发热的代表方是 A、当归六黄汤 B、补中益气汤 C、当归补血汤 D、黄芪建中汤
C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夜间阵咳,浮肿尿少者,治宜选用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 C、苓桂术甘汤 D、真武汤
D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少寐多梦,唇甲青紫者,治宜选用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B、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 C、苓桂术甘汤 D、真武汤
B
咳嗽,痰多黄黏,面赤身热,胸闷憋气,咳时引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治宜选用 A、黛蛤散合泻白散 B、桑白皮汤 C、麻杏石甘汤 D、清金化痰汤
D
咳嗽,痰黏难咳,目赤口苦,胸胁胀痛,咳时引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治宜选用 A、黛蛤散合泻白散 B、桑白皮汤 C、麻杏石甘汤 D、清金化痰汤
A
呃逆连声,情志不舒则加重,胸胁满闷,暖气纳减,苔薄白,脉弦者,治宜选用 A、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B、顺气降逆,解郁和胃 C、顺气降逆,清肝泻火 D、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B
呃逆频作,眩晕恶心,苔白腻,脉滑者,治宜选用 A、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B、顺气降逆,解郁和胃 C、顺气降逆,清肝泻火 D、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D
治疗中风,化痰通腑法的代表方是 A、补阳还五汤 B、星蒌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人参养荣汤
B
治疗中风,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是 A、补阳还五汤 B、星蒌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人参养荣汤
A
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 A、足临泣 B、悬钟 C、丘墟 D、阳陵泉
C
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是 A、足临泣 B、悬钟 C、丘墟 D、阳陵泉
A
针刺尺泽、中府、丰隆穴,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A
针刺天柱、天宗、风门穴,适宜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侧卧位 C、仰靠坐位 D、俯伏坐位
D
治疗脾胃不和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 A、太白、内关 B、心俞、胆俞 C、行间、侠溪 D、公孙、足三里
D
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除主穴外,宜配用 A、太白、内关 B、心俞、胆俞 C、行间、侠溪 D、公孙、足三里
B
隐白、地机穴所属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太阴肺经
B
率谷、日月穴所属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手太阴肺经
C
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 A、对症治疗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因病选方
BC
下列各项中,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有 A、孤阴不生 B、阴中求阳 C、阳病治阴 D、阴损及阳
ABD
下列各项中,属于肝与脾的生理联系的有 A、气的运行 B、血液的运行 C、饮食的消化 D、津液的生成
BC
下列各项中,与肾精不足相关的有 A、耳鸣耳聋 B、头发枯槁 C、两目涩痛 D、牙齿松动
ABD
宗气的分布部位有 A、蓄于丹田,注于气街 B、积于气海,散于脘腹 C、积聚于胸中 D、贯注于心肺之脉
ACD
下列各项中,与气的温煦作用相关的有 A、体温的恒定 B、血液的运行 C、津液的输布 D、脏腑的功能
ABCD
下列各项中,循行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有 A、足少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阳明经 D、足厥阴经
ACD
痰饮的致病特点有 A、阻滞气血运行 B、影响水液代谢 C、易于蒙蔽心神 D、病证变幻多端
ABCD
下列各项中,属于“损其有余”的有 A、阳中求阴 B、热者寒之 C、治寒以热 D、阳病治阴
BC
下列关于“正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正治又称为“从治” B、逆其病证性质而治 C、顺从病证外在假象而治 D、适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BD
下列各项中,属于体征的有 A、舌淡 B、脉弦 C、耳鸣 D、喉中痰鸣
ABD
引起嗳气的原因有 A、宿食内停 B、胃气虚弱 C、寒邪客胃 D、肝气犯胃
ACD
下列脉象中,具有节律不齐特征的有 A、促脉 B、代脉 C、动脉 D、散脉
ABD
可导致潮热的原因有 A、阳明腑实 B、邪入少阳 C、湿遏热伏 D、阴虚火旺
ACD
下列各项中,属于暑淫证表现的有 A、恶寒发热 B、渴喜冷饮 C、神疲气短 D、脉虚数
BCD
气随血脱证可见的表现有 A、面色苍白 B、精神萎靡 C、四肢厥冷 D、脉微欲绝
ABCD
下列各项中,可导致经少、经闭的有 A、阴虚火旺证 B、气血两虚证 C、气滞血瘀证 D、阳虚寒凝证
BCD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均可见的表现有 A、神识异常 B、面色晦滞 C、喉中痰鸣 D、咯痰黄稠
AC
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均可见的表现有 A、脘腹痞满 B、纳呆便溏 C、身目发黄 D、口淡不渴
BC
可出现下肢浮肿的证候有 A、脾阳亏虚证 B、脾气亏虚证
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