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tags
stringlengths
0
1.64k
text
stringlengths
0
107k
13
数学
数学,形式科学,主要话题条目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以及空间等概念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数学利用抽象化和逻辑推理,从计数、计算、量度、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发展而成。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以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选定的公理及定义出发,严谨地推导出一些定理。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历史上的古代数学文本便可观见,而在古希腊那里有更为严谨的处理。从那时开始,数学的发展便持续不断地小幅进展,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新的科学发现和数学革新两者的交互,致使数学的加速发展,直至今日。数学并成为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教育中的一部分。 数学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科学、工程、医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数学对这些领域的应用通常被称为应用数学,有时亦会激起新的数学发现,并导致全新学科的发展,例如物理学的实质性发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论激发数学家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数学家也研究纯粹数学,就是数学本身的实质性内容,而不以任何实际应用为目标。许多研究虽然以纯粹数学开始,但其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可用之处。 词源. 西方语言中“数学”(μαθηματικά)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μάθημα(máthēma),其有“学习”、“学问”、“科学”,还有个较狭义且技术性的意思-「数学研究」,即使在其语源内。其形容词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ēmatikós),意思为「和学习有关的」或「用功的」,亦会被用来指「数学的」。其在英语中表面上的复数形式,及在法语中的表面复数形式"les mathématiques",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复数"mathematica",由西塞罗译自希腊文复数τα μαθηματικά(ta mathēmatiká),此一希腊语被亚里士多德拿来指「万物皆数」的概念。 汉字表示的「数学」一词大约产生于中国宋元时期。多指象数之学,但有时也含有今天上的数学意义,例如,秦九韶的《数学九章》(《永乐大典》记,即《数书九章》也被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杂识》记为《数学大略》)、《数学通轨》(明代柯尚迁著)、《数学钥》(清代杜知耕著)、《数学拾遗》(清代丁取忠撰)。直到1939年,经过中国数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研究“算学”与“数学”两词的使用状况后,确认以“数学”表示今天意义上的数学含义。 历史. 数学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被认为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就有「数」,数学一词在西方有希腊语词源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άθημα(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史前的人类就已尝试用自然的法则来衡量物质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等抽象的数量关系,比如时间单位有日、季节和年等。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及泥版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记数系统。 在最初有历史记录的时候,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计算,为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微积分的概念也在此时形成。随着数学转向形式化,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发展。数学的重心从求解实际问题转变到对一般形式上的思考。 从古至今,数学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发展都受惠于彼此。在历史上有著许多数学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据米哈伊尔·B·塞甫留克(Mikhail B. Sevryuk)于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放于数学评论资料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此一学海的绝大部份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 形成、纯数学与应用数学及美学. 每当有涉及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时,通常就需要用到数学去解决问题,而这往往也拓展了数学的研究范畴。一开始,数学的运用可见于贸易、土地测量及之后的天文学。今日,所有的科学都存在著值得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且数学本身亦给出了许多的问题。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微积分的发明者,费曼发明了费曼路径积分,这是推理及物理洞察二者的产物,而今日的弦理论亦引申出新的数学。一些数学只和生成它的领域有关,且用来解答此领域的更多问题。但一般被一领域生成的数学在其他许多领域内也十分有用,且可以成为一般的数学概念。即使是「最纯的」数学通常亦有实际的用途,此一非比寻常的事实,被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维格纳称为「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可想像的有效性」。 如同大多数的研究领域,科学知识的爆发导致了数学的专业化。主要的分歧为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内,又被分成两大领域,并且变成了它们自身的学科——统计学和电脑科学。 许多数学家谈论数学的"优美",其内在的美学及美。「简单」和「一般化」即为美的一种。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证明,如欧几里得对存在无限多质数的证明;又或者是加快计算的数值方法,如快速傅立叶变换。高德菲·哈罗德·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一书中表明他相信单单是美学上的意义,就已经足够成为数学研究的正当理由。 符号、语言与精确性. 我们现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数学符号在16世纪后才被发明出来的。在此之前,数学以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这种形式会限制了数学的发展。现今的符号使得数学对于专家而言更容易掌握,但初学者却常对此望而却步。它被极度的压缩:少量的符号包含著大量的讯息。如同音乐符号一般,现今的数学符号有明确的语法,并且有效地对讯息作编码,这是其他书写方式难以做到的。符号化和形式化使得数学迅速发展,并帮助各个科学领域建立基础支撑理论。 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如“或”和“只”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著初学者的,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著特别的意思。数学术语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积性”等专有名词。但使用这些特别符号和专有术语是有其原因的:数学需要比日常用语更多的精确性。数学家将此对语言及逻辑精确性的要求称为「严谨」。但在现实应用中,舍弃一些严谨性往往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严谨是数学证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数学家希望他们的定理以系统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论下去。这是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观而推出错误的「定理」,而这情形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的例子。在数学中被期许的严谨程度因著时间而不同:希腊人期许著仔细的论证,但在牛顿的时代,所使用的方法则较不严谨。牛顿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定义,到了十九世纪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式的证明来处理。今日,数学家们则持续地在争论电脑协助证明的严谨度。当大量的计算难以被验证时,其证明亦很难说是足够地严谨。 公理在传统的思想中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在形式上,公理只是一串符号,其只对可以由公理系统导出的公式之内容有意义。希尔伯特计划即是想将所有的数学放在坚固的公理基础上,但依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每一相容且能蕴涵皮亚诺公理的公理系统必含有一不可决定的公式;因而所有数学的最终公理化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数学常常被想像成只是某种公理化的集合论,在此意义下,所有数学叙述或证明都可以写成集合论的公式。 数学作为科学.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称数学为「科学的皇后」。在拉丁原文"Regina Scientiarum",以及其德语"Königin der Wissenschaften"中,对应于「科学」的单字的意思皆为知识(领域)。而实际上,science一词在英语内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且无疑问地数学在此意义下确实是一门「科学」。将科学限定在自然科学则是在此之后的事。若认为科学是只指物理的世界时,则数学,或至少是纯数学,不会是一门科学。爱因斯坦曾如此描述:「数学定律越和现实有关,它们越不确定;若它们越是确定的话,它们和现实越不会有关。」许多哲学家相信数学在经验上不具可否证性,且因此不是卡尔·波普尔所定义的科学。但在1930年代时,在数理逻辑上的重大进展显示数学不能归并至逻辑内,且波普尔推断「大部份的数学定律,如物理及生物学一样,是假设演绎的:纯数学因此变得更接近其假设为猜测的自然科学,比它现在看起来更接近。」然而,其他的思想家,如较著名的拉卡托斯,便提供了一个关于数学本身的可否证性版本。 另一观点则为某些科学领域(如理论物理)是其公理为尝试著符合现实的数学。而事实上,理论物理学家齐曼(John Ziman)即认为科学是一种公众知识,因此亦包含著数学。在任何的情况下,数学和物理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从假设所得的逻辑推论之探索。直觉和实验在数学和科学的猜想建构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实验数学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正持续地在增加,且计算和模拟在科学及数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加重,减轻了数学不使用科学方法的缺点。在史蒂芬·沃尔夫勒姆2002年的著作《一种新科学》中他提出,计算数学应被视为其自身的一科学领域来探索。 数学家对此的态度并不一致。一些研究应用数学的数学家觉得他们是科学家,而那些研究纯数学的数学家则时常觉得他们是在一门较接近逻辑的领域内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个哲学家。许多数学家认为称他们的工作是一种科学,是低估了其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历史;另外亦有人认为若忽略其与科学之间的关联,是假装没看到数学和其在科学与工程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而促进了数学在许多科学上的发展此一事实。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在哲学上产生了数学是「被创造」(如艺术)或是「被发现」(如科学)的争议。大学院系划分中常见「科学和数学系」,这指出了这两个领域被看作有紧密联系而非一样。实际上,数学家通常会在大体上与科学家合作,但在细节上却会分开。此争议亦是数学哲学众多议题的其中一个。 数学的各领域. 如上所述,数学主要的学科最先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字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子领域相关连著。除了上述主要的关注之外,亦有用来探索由数学核心至其他领域上之间的连结的子领域:至逻辑、至集合论(基础)、至不同科学的经验上的数学(应用数学)、及较近代的至不确定性的严格研究。 基础与哲学. 为了阐明数学基础,数学逻辑和集合论等领域被发展了出来。 数学逻辑专注于将数学置在一坚固的公理架构上,并研究此一架构的结果。就数学逻辑本身而言,其为哥德尔第二不完备定理所属的领域,而这或许是逻辑学中最广为流传的成果:总是存在不能被证明的真命题。 现代逻辑被分成递归论、模型论和证明论,且和理论电脑科学有著密切的关连性,千禧年大奖难题中的P/NP问题就是理论电脑科学中的著名问题。 纯粹数学. 数量. 数量的研究起于数,一开始为熟悉的自然数及整数与被描述在算术内的自然数及整数的算术运算。整数更深的性质于数论中有详细的研究,此一理论包括了如费马最后定理等著名的结果。数论还包括两个被广为探讨的未解问题:孪生质数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当数系更进一步发展时,整数被视为有理数的子集,而有理数则包含于实数中,连续的量即是以实数来表示的。实数则可以被进一步广义化成复数。数的进一步广义化可以持续至包含四元数及八元数。从自然数亦可以推广到超限数,它形式化了计数至无限的这一概念。另一个研究的领域为大小,这个导致了基数和之后对无限的另外一种概念:阿列夫数,它允许无限集合之间的大小可以做有意义的比较。 结构. 许多如数及函数的集合等数学物件都有著内含的结构。这些物件的结构性质被探讨于群、环、-{zh-cn:域;zh-tw:体}-等抽象系统中,该些物件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系统。此为代数的领域。在此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广义化至向量空间的向量,它于线性代数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结合了数学的三个基本领域:数量、结构及空间。向量分析则将其扩展至第四个基本的领域内,即变化。 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认为:纯粹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 结构,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 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抽象结构:代数结构(群,环,域……),序结构(偏序,全序……),拓扑结构(邻域,极限,连通性,维数……)。 空间. 空间的研究源自于几何-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三角学则结合了空间及数,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现今对空间的研究更推广到了更高维的几何、非欧几里得几何(其在广义相对论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扑学。数和空间在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几何中有著纤维丛及流形上的微积分等概念。在代数几何中有著如多项式方程的解集等几何物件的描述,结合了数和空间的概念;亦有著拓扑群的研究,结合了结构与空间。李群被用来研究空间、结构及变化。在其许多分支中,拓扑学可能是二十世纪数学中有著最大进展的领域,并包含有存在已久的庞加莱猜想,以及有争议的四色定理。庞加莱猜想已在2006年确认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证明,而四色定理已在1976年由凯尼斯·阿佩尔和沃夫冈·哈肯用电脑证明,而从来没有由人力来验证过。 变化. 了解及描述变化在自然科学里是一普遍的议题,而微积分更为研究变化的有利工具。函数诞生于此,作为描述一变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对于实数及实变函数的严格研究为实分析,而复分析则为复数的等价领域。黎曼猜想——数学最基本的未决问题之一——便是以复分析来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数的(一般为无限维)空间上。泛函分析的众多应用之一为量子力学。许多的问题很自然地会导出一个量与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而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被动力系统所描述;混沌理论则是对系统的既不可预测而又是决定的行为作明确的描述。 离散数学. 离散数学是指对理论电脑科学最有用处的数学领域之总称,这包含有可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理论及资讯理论。可计算理论检验电脑的不同理论模型之极限,这包含现知最有力的模型——图灵机。复杂性理论研究可以由电脑做为较易处理的程度;有些问题即使理论是可以以电脑解出来,但却因为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或空间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为实际上可行的,尽管电脑硬体的快速进步。最后,资讯理论专注在可以储存在特定媒介内的资料总量,且因此有压缩及熵等概念。 作为一相对较新的领域,离散数学有许多基本的未解问题。其中最有名的为P/NP问题——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一般相信此问题的解答是否定的。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思考将抽象的数学工具运用在解答科学、工商业及其他领域上之现实问题。应用数学中的一重要领域为统计学,它利用机率论为其工具并允许对含有机会成分的现象进行描述、分析与预测。大部份的实验、调查及观察研究需要统计对其资料的分析。(许多的统计学家并不认为他们是数学家,而比较觉得是合作团体的一份子。)数值分析研究有什么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数学问题;它亦包含了对计算中舍入误差或其他来源的误差之研究。 数学奖项. 数学奖通常和其他科学的奖项分开。数学上最有名的奖为菲尔兹奖,创立于1936年,每四年颁奖一次。它通常被认为是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另一个国际上主要的奖项为阿贝尔奖,创立于2003年。两者都颁奖于特定的工作主题,包括数学新领域的创新或已成熟领域中未解决问题的解答。著名的23个问题,称为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于1900年由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所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数学家之间有著极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个问题已经被解答了出来。另一新的七个重要问题,称为千禧年大奖难题,发表于2000年。对其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有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而当中只有一个问题(黎曼猜想)和希尔伯特的问题重复。
18
哲学
哲学,人文学科,主要话题条目,日语借词
哲学是研究普遍的、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人生、道德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有独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从历史上看,许多单独的学科,例如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或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都曾被视作哲学的一部分或其分支学科。直至其得到后续发展后,才逐渐被视作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哲学的词义在现代末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今天常见的、更狭隘的含义。在这个新意义上,该术语主要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哲学学科相关。除其他主题外,它涵盖了对现实、知识和价值观的理性研究。然而,它不同于其他理性探究学科,例如经验科学和数学。 词源. 英语词语philosophy源于古希腊语中的grc|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grc|φίλος(philos,爱)的派生词grc|φιλεῖν(philein,去爱)和grc|σοφί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哲”一词在中国古代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哲”或“哲人”意义类似西方近世所谓“哲学家”、“思想家”。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语词「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英语:metaphysics)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定义. 哲学家们对哲学本身的定义存在分歧。没有共同的共识,这归因于哲学本身的性质是一个开放的哲学问题。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黑格尔等,对问题“什么是哲学?”提出了答案,但这些答案在今天不太可能被广泛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哲学的本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不应期望得到无争议的答案——如果哲学家们停止争论,哲学家的职业就将结束。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是: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虽然哲学源自西方的传统,但许多文明在历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论题。东亚和南亚的哲学被称之为东方哲学,而北非和中东则因为其和欧洲密切的互动,因此常被视为是西方哲学的一部份。 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观察。 研究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经常提出问题,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 现代哲学上出现"不要求精确理由"之哲学理论,例如"虚假"(认定本质不可知),这种现象将不可知论(世界上终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的重要程度提高了。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在古典或者现代哲学当中,逻辑通常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提出的三段论,对西方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分支. 主分支. 哲学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 特殊分支. 这些分支是应用在其他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哲学研究。 历史. 很多人类社群思考过哲学问题并且互相学习建立了各种哲学流派。 东方哲学是通过每个地区的历史时期来组织的。西方哲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或更多时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 古典哲学. 古印度. 印度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吠陀时代已经开始,至公元前6世纪为全盛时期。当时古印度的思想百花齐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耆那教创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富兰那·迦叶、数论派等。 中国. 中国哲学的主要部分起源东周时期,当时以诸子百家广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还有一些流派例如农家、阴阳家和名家在之后则名声不显。在秦朝焚书坑儒后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跃。在当代,中国哲学仍然在亚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学理上仍在争辩中国哲学是否应归为哲学。 如牟宗三曾对哲学下定义:「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牟宗三认为,中国有数千年文化史,确有哲学。只是中国哲学重视主体性,西方重视客体性。因此如果以西方的逻辑和知识论等对哲学下定义,中国没有这些。但如果以主体性方向对哲学下定义,中国文化就拥有哲学。反之西方对人生的哲学多表现在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就以西方哲学史来说,没有一章特别谈及耶稣。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时期,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世纪。它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腊时期、和后亚里士多德(或希腊化)时期:有时候会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家们的古典时代晚期加入作为第四个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 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西方哲学就从古代神话和诗歌中脱颖而出,逐步开始对宇宙的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开始了独立发展。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们多关注自然界,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现象。诸如: 公元前5世纪中期,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等所形成的辩士学派将研究的重点由自然转移到人类本身。认为“人才是万物之本”。他们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而高尔吉亚却认为所有的都是同样的假,这是怀疑论的雏形。 公元前6世纪末,以毕达哥拉斯为主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主张的哲学与前述的观点既相近又有不同。罗马古代的历史上记载毕达哥拉斯第一个称自己为哲学家,或者说是爱智慧。他认为“一切都是数字”。其意思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实质和结构都是它们所包含的数字关系所决定的。他称平均、秩序和调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调,并以音乐的调和说明宇宙的调和。他所在的学派将宇宙总结为十种性质相异的组合:有限与无限、奇与偶、少与多、左与右、男与女、静与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方与圆。至此之后,数学的本质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数学不受观察和实验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且是通过纯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的争论,真实世界与直觉世界的差别,真理与意见的矛盾,导致产生了认识论的问题。 古典希腊时期. 在古典希腊时期西方哲学方法的关键特质被建立:依靠诉诸理性和论证,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来接受或建立观点。这包括苏格拉底被称为苏格拉底反诘法或“反驳论证”方法的辩证法,他主要用其来检验例如善良和公平正义的关键道德概念。这种方法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疑问,在对疑问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极大影响可以从现在使用的科学方法中看出,在科学方法中假说是第一个阶段。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教过人,但之后的柏拉图深受其影响。而其整个哲学思想来源于两大理论:其一,永远不要做坏事;其二,一个内心真正纯洁且正义的人绝不会做相反之事。他认为真理有其客观性,试图推翻智者们以个人主观感觉为真理的思想。然后提出德的概念,以作为人生行事的方向。对于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回复为“知识即道德。”对于知识是何物的问题,他回答说知识是透过理性而得的概念。苏格拉底开创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学地位。 古典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力最大,特别是柏拉图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评价柏拉图:“欧洲哲学传统最被普遍公认的特点,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脚。我的意思不是怀疑学者们系统体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图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们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财富。”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人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人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对柏拉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柏拉图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为最早的古典希腊哲学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智者”,当时这些人在希腊被称为“辩士”并在毕达哥拉斯之前相当普遍。从他们的批判看来,在他们的古典时代一个在更高尚地、纯粹地“爱智慧”(真的哲学家)与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师——经常也通过自己的技艺来赚钱——之间的分水岭之后被建立。 希腊化时代. 亚里士多德死后,整个哲学界陷入了独立时期,称为希腊化哲学时期。因为整个社会和政治陷入混乱。这段时期产生了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怀疑主义派、新柏拉图派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这些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伦理化。斯多葛学派主要是顺应自然和自制。伊壁鸠鲁学派则是把快乐作为生活的本质和善的标准。而新柏拉图派和新毕达哥拉斯派都是带有宗教主义的哲学,并逐渐产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腊哲学于一体的理论,即为后来的基督教哲学。 直到公元52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院。J.B.伯里称一些余下的学院成员逃入了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古印度. 印度哲学是指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哲学思想,包括、佛教哲学、等,这些印度哲学具有一些共同且复杂的起源,都有有关佛法及业的主题,而且都希望达到个人的解放。这些哲学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到西元几世纪的时间成形。 中世纪哲学(5-16世纪).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哲学指的是西欧和中东在中世纪的哲学体系,其时间范围没有定论,大致上是从基督化的罗马帝国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哲学被部分定义为对古典希腊和希腊化哲学的再发现和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决神学问题并把亚伯拉罕诸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条同世俗知识一同整合并推广。 文艺复兴人文学者们排斥中世纪时期,把它当作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与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野蛮时期。然而在中世纪这将近一千年中哲学在欧洲仍取得了长足地发展。认为"在强度、复杂度还有成就上,可以确信地说哲学在十三世纪的兴盛能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期媲美。" 这个时代讨论的问题有信仰和理智的关系,神的存在与统一,神学话题和形而上学,关于知识、宇宙和个人的问题。 中世纪的哲学家包括基督教学者希波的奥古斯丁、波爱修斯、安瑟伦、、皮埃尔·阿伯拉尔、罗吉尔·培根、圣文德、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和让·布里丹等;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和吉尔松尼德;还有穆斯林哲学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萨里、伊本·巴哲、伊本·图费勒、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鲁世德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传统一直到17世纪仍在活跃,例如弗朗西斯科·苏亚雷斯和等人物。其中托马斯主义之父阿奎那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天主教欧洲,他特别强调理性和论证,是最先开始使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著作的新译本的学者之一。他的工作明显远离了统治大部分早期经院哲学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的思想。 文艺复兴. 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的思想开始从清净的僧院走出,来到喧嚣的世界。从而发展自然,也发展人类自身。从而形成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想法。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到近代之间过渡时期的通称,那时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帮助把哲学界的兴趣从对逻辑学、形而上学和神学领域的钻研转移到包括道德、语言学和神秘主义的更加广泛的研究。对经典和人文艺术例如历史学和文学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学术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兴趣,这个趋势被称为人文主义,它受到柏拉图主义、希腊怀疑主义和罗马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者的哲学兴趣跟随彼特拉克转移到造物主与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纪时对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兴趣。 那时对古典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新方式。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因为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阿威罗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更正统的天主教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譬如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分歧最终在文艺复兴发展出一种“人文亚里斯多德哲学”,譬如伯多禄·蓬波纳齐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为西欧所熟知的作品的重发现的帮助下,对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研究作为另一个选择变得普遍起来。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包括库萨的尼古拉,还有之后的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和若望·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文艺复兴也重新产生了对反亚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而不取决于神学的理论的兴趣,例如在库萨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尔达诺·布鲁诺、波纳蒂特·特勒肖还有托马索·康帕内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学中这样的运动与对神秘主义、魔法、赫尔墨斯主义还有占星学等兴趣重燃相契合,它们被认为隐藏着收获知识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门。 这些新的哲学运动伴随着欧洲宗教和政治的剧变同时出现: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虽然参与宗教改革的神学家们对哲学没有直接的兴趣,他们打破了神学和知识权威的传统基础。同时还伴随着信仰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复兴,体现在伊拉斯谟,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时,民族国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权的过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学的响应,如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常被描述为第一个现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现代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点)、托马斯·莫尔、伊拉斯谟、尤斯图斯·利普修斯、让·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东亚. 先秦诸子之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开始对哲学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世纪中国哲学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反对汉代后开始影响儒学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导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学的哲学运动。尽管理学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评,理学仍借鉴了它们两个的部分术语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学看作心灵发展、宗教启示的催化剂并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学把形而上学当作建立一个理性的伦理体系的指导。宋明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韩愈和李翱被视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道教形而上学理论为框架建立了他的伦理哲学体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在东亚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学形成于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学派混合发展。与日本类似,在中巫教的情绪化内容被混合到了从中国传入的理学当中。 近代哲学(17-19世纪). 主条目:近代哲学 早期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17世纪和18世纪,其中18世纪常被称为启蒙时代。现代哲学不同于其前身,它和传统权威例如教会、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关系更加独立,出现了对知识基础和形而上学体系建设的新兴趣;和摆脱了自然哲学的近代物理学的出现。从17世纪开始,近代哲学就以认识论为研究重点。由于经验论(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理性主义)的争论,使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突显出来。 当时其他的哲学焦点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与身体的关系,新的自然科学对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传统上属于神学的话题的影响,和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世俗基础 。这种潮流最早被鲜明地体现在弗兰西斯·培根的被称为用来扩展知识的新的、经验主义的程序,并很快在笛卡儿的机械主义物理学和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形式。培根运用归纳法,第一个提出思维的主体“人”应该主动干涉自然来为人服务。 近现代政治哲学的鼻祖托马斯·霍布斯最早将这套方法论系统地应用在政治哲学上,包括"社会契约"的近代理论。早期近代哲学的学术经典一般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对哲学做出了贡献,例如伽利略、皮埃尔·伽桑狄、布莱兹·帕斯卡、马勒伯朗士、艾萨克·牛顿、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孟德斯鸠、皮埃尔·贝尔、托马斯·里德、让·勒朗·达朗贝尔和亚当·斯密,而让-雅克·卢梭是反启蒙运动的开创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学的大致结束通常被确定为伊曼努尔·康德的试图限定形而上学范围、证明科学知识并用道德和自由来调和两者的体系。 理性主义者中勒内·笛卡儿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数学关系组成的单一体系,他企图将物理学转化为数学。他在其著作中,对整个经院哲学以及在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教育与哲学体系加以讽刺。其认为“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的无可怀疑之出发点。笛卡尔是割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者,为了厘清二者关系,他认为在上帝那里,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其理论被称为笛卡尔主义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之后,又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认识论、几何学和机械观都来自于笛卡尔。但他不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不过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莱布尼茨作为唯理论者坚定地维护笛卡尔的学说并反驳约翰·洛克的理论。与笛卡尔不同的是,他认为万物的实体是“单子”,且互相没有关系,而是由于“前定和谐”才共存一体,即存在于神之中。“前定和谐”调和了笛卡尔之二元论和斯宾诺莎之实体双重性。 洛克发展了经验论,他不认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他强调人们从感觉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认为感觉中的个别东西才是第一位的。不过他基本认同笛卡尔的二元论。贝克莱发展了洛克的哲学理论,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除了感知的主题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他非常不赞同物质的抽象概念,认为其既无客观实在,也不能存在于人心。大卫·休谟的理论比贝克莱的更进一步,他不仅仅认为物质实体不存在,更认为精神实体不存在。只承认知觉的存在。他还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认为不存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认定多样性和个别性才是最高原理。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也包含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在18世纪时,法国的拉美特利公开宣布唯物主义是唯一的,而百科全书的主编德尼·狄德罗也怀疑神的存在。 另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其他百科全书派的学者都有涉及政治和伦理领域。他们都认为机械主义才是最终形式——物质是唯一的且处于一直运动的,精神只是人脑的属性。因此他们认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维是人感官的结果。不过他们仍然是相信经验是一直累积的,在因果性上,他们认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这就成为唯心主义的观念。 德国古典哲学. 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直到19世纪初,哲学便进入了近代哲学的总结时期,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有两条线索标志着转折的到来: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更加明确;二、产生了系统辩证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费希特、F.W.谢林、G.W.F.黑格尔等。 康德. 康德给哲学带来了三个标志性的创造: 他受到休谟的诸多影响,并为西方哲学带来一次革命。他认为哲学的研究核心就是规定理性的任务。 康德同意休谟的理论并认为,存在一些原则,使得心灵对经验和认识加以组织,而证据皆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题-{zh-hans:里;zh-hant:里}-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义要多得多。他使用称之为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来展现经验的某些范畴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预先存在于人们一切言谈之中。 凭借着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为先验方法作出相应的结构: 他还为道德哲学奠定了新基础,且他赋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义。因为其影响在现代依旧尚存,其理论被人们称为康德主义。 费希特和谢林. 费希特本来承认斯宾诺莎的机械的因果决定论,但后来受到康德的影响,开始认为因果决定论只是表面,其实质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仆而是独立自由的主体。就此,他建立了主观的思维与客观的存在之统一说。 谢林是从费希特理论出发的,但深受斯宾诺莎和文学上浪漫主义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即他认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客体和主体,表面相反,实则统一,是同一个“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绝对”即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他认为艺术才是最直观的理性。 黑格尔. 黑格尔及其理论的出现将西方的哲学推上一个新高度,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他的理论和学说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并被称为黑格尔主义。 从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发展而成的多种哲学运动。其重点就是以历史和逻辑为主,历史方面,它从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逻辑方面,它有发现其中所说的“真理即整体”。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 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 他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绝对精神”,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 就此,社会和历史的现象,便被赋予一种在哲学史上还是崭新的显赫地位。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现代哲学(19-20世纪).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就进入现代哲学阶段。因为在19世纪中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几近完成。 现代哲学,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的哲学流派,有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然而此时的哲学与后来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在当代一般归为「欧陆哲学」,与二十世纪以后著重严谨逻辑与语词分析所发展出的「分析哲学」成为风格迥异的两大西方哲学典范。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上主流有两条: 现代哲学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潮流。 以黑格尔主义为主的潮流. 历程哲学: 主流马克思主义: “哲学只是持续地解释世界,而与当下关联的则是改变世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 革新的黑格尔主义: 结构主义: 后古典现代哲学. 分析哲学: 实证主义: 新康德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哲学: 现象学: 唯物论: 新托马斯主义: 多种主义的第三潮流. 科学哲学: 意志主义: 实用主义: 存在主义: 解释学: 重要哲学流派. 德国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各种变体在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哲学界相当流行。康德主张的先验唯心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为在客观判断条件下很多事情是办不到的。他在1781年发行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试图调和18世纪两大主要的哲学派别: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且建立一个研究形而上学的新基础。 德国唯心主义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尔于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承认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过他的目标是完成之前的哲学家们的不完整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重点是放弃分裂,达到统一。他把以前的时代说成是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分裂,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社会、无限与有限、统一性与多样性分裂之时代。他从康德的“心灵的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的概念出发,但反对康德的“超越经验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并认为心灵和世界一样具有相同基础理性结构。他所认为的普遍性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之普遍,即为具体普遍;他所认为的统一也非脱离矛盾、对立的抽象统一,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即为对立统一。上述综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即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黑格尔认为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达到这个“绝对精神”,从逻辑、自然到精神,即是从思维到存在,再到两者统一的过程,从而完成他的统一论。他还将伦理学划归到这个领域,从而在伦理学理论和对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认为实践是检验哲学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哲学应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思想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创立,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形成完整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下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宣称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认为哲学可以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还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另外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也指各种不同的共产主义运动,如由列宁所创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俄国革命以及后来建立的各种共产党之教义。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等。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也试图在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现象学.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年提出的理论,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性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于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后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后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著作的语境。 其他主要哲学家包括海德格、莫里斯·梅洛-庞蒂 以及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该术语被用在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的一些哲学家的工作上,尽管他们的学说相差巨大,但他们都相信哲学思考开始于人类主体——而不仅仅是思维主体,而且包括行为、感知、人类个体。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义中,个体的出发点的特征是被称为“存在的态度”,或一种面对显然是一个无意义的或荒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乱的感觉。很多存在主义者还认为传统的体系和哲学学术无论是内容和风格都过于抽象并远离人类经验。 19世纪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义的先驱,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这个术语。然而他们的影响延伸出了存在主义思想。克尔凯郭尔著作主要针对的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其忽视或排除了人类的内在主观生命。相反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主张对一个现实的人类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存在内在关系的问题。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个主观问题,而且人应该用热情去深思这个问题。
21
文学
作家,文学
文学(literature),在狭义上,是一种语言艺术,亦即使用语言文字为手段,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社会生活、表达主观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不仅强调传达思想观念,更强调传达方式的独特性,且讲究辞章的美感。 文学,在广义上,是任何单一的书面作品,或用文字写作来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发挥想像的所有著作,此时又称文学作品。文学写作则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被认为具有艺术或智力价值的任何单一作品,通常是由于以不同于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语言。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在现代,则通常将文学分为韵文、散文、剧本、小说四大类别,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这个概念,又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意义:现在它可以扩大到非书面的口头艺术形式,可以与语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难就其起源达成一致。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面作品的分布和扩散成为可能,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 英语 literature,它的拉丁词根是 "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于"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来指代所有的书面记录,尽管当代定义将术语扩展到包括口头或唱歌的文本(口头文学)。文学可以根据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是韵文还是散文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主要形式进一步区分;作品往往根据历史时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学特征或期望(艺术类型)进行分类。但,英语 literature 有另外的含义:文献,须视语境而定。 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触,但借由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对能帮助作家了解「读者的感受」以求将内心之情感与艺术表现完整的体现在读者心中。 有时也能藉作家主观想法,让社会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现况,例如女性文学的兴起。 名称. 西欧literature的狭义,其中文或日语的对译「文学」始于1908年颜惠庆主编的《英华大辞典》。《英华大辞典》的literature词条有4条释义,明定了以「文学」对译第3义「除哲理及科学外,凡神灵思想为其资料,离奇变幻为其形式,或实记或杜撰者,皆文学也」。而西欧literature的广义以「文学」对译,则始于1866年派驻香港的德国传教士罗存德著的英语-粤语-官话三语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罗存德在literature词条给了2个义项7个解释「文,文学,文字,字墨;ancient literature,古文,今文」。 文学史. 文学的历史和文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若将文学定义为用文字记录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认为是古埃及文学及。古埃及文学中主要的文类(赞美诗、祈祷文及故事)几乎都是以诗的方式写成的,不过虽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诗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诗歌的韵律不明。最早已知的文学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苏美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当中描述英雄主义、友谊、损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学。古代的文学中有许多有关世界起源及习俗起源内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灵性意涵的神话。铁器时代的荷马史诗及以较晚一些的有较多有关作者的资讯,而许多的神话则是用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 各种文学都可以视为是文字的纪录,文学本身可能是写实或是虚构,但都可以描绘出一些事实,例如主角的动作及言语、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文字后的含义等。这些情节不只是娱乐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经济、心理、科学、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学的相关资讯。在学习历史时,研究及分析当时的文学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过去的文学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时,其社会和社会规范的演变,甚至于也可助于了解现今的文学,因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腊神话、宗教典籍及相关文献的资料。人们不止可以从各主题相关的文学中看到该主题随著历史的演进(例如从经济史的书或介绍科学及演化的书),甚至连科幻小说中都可看到类似的内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历史的内容,例如拜伦勋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借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借由文学人们可以继续的发现有关历史的新资讯,这个从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和文学相关的子领域可以看出。当人们将资讯用文字的方式纪录下来,就比较容易从这一代流传到下一代,留下来的资讯会越来越多。从这些资料,人们可以研究文学、提升想法、扩展知识、也可以开始像医学或是贸易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而随著现代人们学习内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学也会有一些不同,成为以后人们研究的基础。 许多古文明都有其对哲学或是相关观点的文学,像是古中国、古印度、波斯及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作品。许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叙事的形式,都还是有道德或是教诲上的目的,像梵语的《五卷书》或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后来戏剧及讽刺作品的受众也变多,因此也开始有类似性质的文学创作。抒情诗常常是贵族圈的特性产物,特别在东亚,许多歌曲被贵族收集,成为诗歌。 浪漫主义的异常特质在中世纪绽放。同时,理性时代造就了民族主义史诗与哲学短文。浪漫主义强调通俗的文学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寻求真实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所取代。到了20世纪,象征主义抬头,探索角色的描述和发展。 中文文学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学与史学和神话并无明显的界限,最早的文学是对历史和神话的记录。但纯粹的文学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例如《诗经》。中国古代的文学主要著重在哲学、史学史、军事学、农业及韵文。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国的许多哲学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军事学书籍(如孙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中国历史文学则从尚书、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一直延续下来,而且有很详细的资料记录。 中国的文学成就最大的是诗歌,从《离骚》到唐代律诗,诗歌一直对中国文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分别在唐、宋、元、明清达到高峰。民国时期由胡适和陈独秀推动的新文学运动,认为作品不应只讲求形式,应注重内容的充实、表达及情感,也推动白话文学。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相关的反思文学及伤痕文学,也有一批白话文诗人进行大量创作,也取代古诗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诗歌作品。后来网路文学兴起,成为受欢迎的商业作品。 中华民国在撤退台湾后,在50及60年代出现了以四大抗战小说为代表的战斗文艺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后来又有反共文学的出现,而60年代开始,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也开始流行。70年代起逐渐开始有对于台湾社会研究的新现代文学,以及强调乡土的乡土写实文学,1990年后也开始了网路文学的兴起。 文学体裁. 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中国的抒情诗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较发达。 文学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剧本. 剧本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剧本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像元曲、京剧、昆剧都属于这个部份。西方的戏剧许多都伴随著音乐和舞蹈,例如歌剧及音乐剧,古希腊戏剧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戏剧,有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文学奖项. 有许多的文学奖,颁发给优秀的作家,表扬其文学的成就。因为文学的范围很广,许多文学奖项会依风格、文学类型、语言、国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进作家或是等)再做分类。 诺贝尔文学奖是依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所成立的奖项,是诺贝尔奖中的一项,一般是因为作者的整体作品而获奖,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国籍的奖项有: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布克国际奖及卡夫卡奖。 文学技巧. 是文学创作者应用在文学中,制造特别效果的方式。文学技巧的范围很广,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称或是其他人称、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或是、或是文类选择都包括在内。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结构及架构,例如传统犯罪小说,不过有些作者会特别选择一些文学技巧来让读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学技巧的使用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文类,就像塞缪尔·理查森写的早期现代小说《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许多的信件组成,称为「书信体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让大家再次注意到,一个以往曾出现,但没有这么受注意的文类。 文学技巧和文学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点类似军事战略和军事战术之间的关系。文学手段是在叙述中用的特殊结构,像是隐喻、明喻、省略、叙事及托寓等,甚至单纯的谐音都可以作为文学手段。也可以视为是文学手段,例如意识流叙事。 文学批评是指文学批评者对其他人作品的评论和评估,有时也会用来改进及提升文学作品。也可以对作者带来类似的作用。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文学批评,背后会有其理论基础,不同种类的文学批评可以评论文学作品的各个部份或是各个层面。
22
历史
历史,人文学科,主要话题条目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词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来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是一人执“中”之象。近人金静庵说:“保藏之档案谓之中,持中之人谓之史。一指书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研究史的学问,称史学。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历史二字。《南齐书》中也提到这个名词,是历代史书之意。明代嘉靖年间李廷机与叶向高编辑《历史大方通鉴》,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二字为名的书,袁了凡为此书写的〈历史纲鉴补引〉,解释历史是指诸史,也就是历代史书之意。 1895年,礼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历史这个名词,将它作为历史事件之意。1896年,皮锡瑞《经学历史》出版,其中的历史二字,也明确将它定位为历史事件之意。因此,在1890年代前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开始被明确当作历史事件来使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为翻译History,译为历史二字,使其成为对应词。1870年代成为流行用语。 1902年,光绪皇帝接受吏部尚书张百熙建议,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寻常小学课目中,有史学、舆地二项。张百熙派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后,1903年,负责教育改革的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向皇帝建议重订学堂章程。在重订章程后,寻常小学依日本语改称初等小学,而史学、舆地二科,则改称历史、地理。之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流行。 在欧美,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知识”,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以此为名。 含义.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描述. 历史学家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写作,并考虑当前如何解释过去的主流思想,有时是为自己的社会提供经验而写作。 用贝内德托·克罗齐的话来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过叙述和分析与人类有关的过去事件,通过形成“过去的真实话语”来促进历史发展。历史的现代相关学科致力于这种论述的制度化生产。所有以某种真实形式记忆和保存的事件均构成历史记录。历史论述的任务是找出最有用的资料来源,以便对过去作出准确的说明。因此,历史学家档案的构成是通过使某些文本和文档无效使用(通过伪造它们来代表“真实的过去”),而限制了更为普遍的档案。历史学家的作用之一就是巧妙、客观地利用过去的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通常都是在档案中找到的。创造叙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沉默,因为历史学家会记住或强调过去的不同事件。 历史研究有时被归为人文的一部分,有时被归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结合了两者的方法论。一些个人历史学家强烈支持其中一种分类。 在20世纪,法国历史学家 费尔南·布罗代尔通过使用经济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等外部学科,使历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上,历史学家以书面形式或通过口述传统记录过去的事件,并试图通过研究书面文件和口头陈述来回答历史问题。从一开始,历史学家就已经使用了诸如纪念碑,题词和图片之类的资料。但写作是区分历史和过去的标志。 考古学是一门特别有助于处理埋藏的遗址和物体的学科,这些遗址和物体一旦出土,将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但是考古学很少独立存在。它使用叙事来补充其发现。但是,考古学是由一系列独立于历史的方法论和途径构成的。也就是说,考古学并不是在文本资料中“填补空白”。事实上,“历史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特定分支,经常将其结论与当代文献资料相比较。例如,,美国历史的挖掘者和口译员,已经试图理解文本文件与材料记录之间的矛盾,尽管目前书面文件中固有“自由”意识形态,但通过研究整个历史环境,证明了奴隶的拥有和财富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历史的组织方式有多种,包括按时间顺序,文化,按地区和按主题排列。 这些划分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经常存在重要的交叉点。尽管现代趋势已趋向于专业化,但历史学家可能会同时关注非常具体和非常普遍的问题。被称为大历史的领域抵制这种专业化,并寻找普遍的模式或趋势。 历史的研究通常是出于某些实际或理论,但也可能出于简单的求知欲而进行研究。 历史和史前. 世界历史是世界各地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而且这些经验主要是透过文字的方式保存下来。相对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区已有人类产生,但还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借由研究当时的绘画、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形下得到一些当时的资讯。自从二十世纪起,研究者开始重视史前的研究,以免历史研究隐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不成比例的专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1961年时,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 此定义下的历史,也包括一些当时没有文字记录,但对历史有强烈兴趣的民族,像在和欧洲人接触之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及纽西兰的毛利人,虽没有文字记录,但用口传历史的方式将历史传给下一代。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历史编撰学. 历史编撰学(historiography)具有许多相关的含义。首先,它可以指代历史的产生方式:历史方法和实践发展的故事(例如,从短期传记叙事转向长期主题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产生的东西:特定的历史著作(例如,“ 1960年代的中世纪史学”是指“ 1960年代的中世纪历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产生历史的原因:历史哲学。作为对过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个概念可以与前两个概念相关,因为该分析通常集中在叙述、解释世界观和证据的使用或其他历史学家的陈述方法。专业的历史学家们还争论着是否可以将历史作为一个连贯的叙述或一系列相互竞争的叙述来教授的问题。 史学方法. 史学方法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书写历史的技术和指南。其中,第一手资料和其他证据是不可或缺的。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通常被誉为“历史之父”。 然而,与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约前460年–前400年)凭借他的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为了首个用完备的历史方法研究历史的人。 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不同,认为历史是人类的选择和行动的产物,并着眼于因果关系,而不是认为历史是神圣干预的结果(尽管希罗多德并不完全致力于这个想法)。在他的历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强调年代学、名义上中立的观点、以及人类世界是人类行动的结果。 希腊历史学家也认为历史是周期性的。 希波的奥古斯丁在中世纪初期对基督教和西方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常通过神圣或宗教观点来研究历史。1800年左右,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研究中引入了哲学和更世俗的方法。 在1377年的著作《历史绪论》序言中,阿拉伯历史学家和早期社会学家伊本·赫勒敦指出了历史学家经常犯下的七个错误。在他的这段批评中,他认为过去是陌生的,需要解释。伊本·哈尔敦的独创性在于声称另一个时代的文化差异必须支配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评价,区分可能尝试进行评估的原则。最后,除了理性原则之外,还需要经验,以便评估过去的文化。伊本·哈尔敦经常批评“懒惰的迷信和不加批判地接受历史数据”。结果,他将科学方法引入了历史研究,并且经常将其称为他的“新科学”。他的历史方法也为观察国家、传播、宣传和系统性偏见在历史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或“历史哲学之父”。 在西方,历史学家在17和18世纪发展了现代史学方法,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1851年,赫伯特·斯宾塞总结了这些方法: 斯宾塞所说的“富矿”是指科学的历史理论。 同时,亨利·巴克尔表达了历史成为科学那一天的梦想: 与巴克尔的梦想相反,对方法影响最大的19世纪历史学家在德国成为利奥波德·冯·兰克。 他将历史限制为“真正发生的事情”,从而使该领域远离科学。对于兰克,应仔细收集历史数据,进行客观检查并结合严格的要求。但是,这些程序“仅仅是科学的前提和前提。科学的核心是寻找被检查数据的顺序和规律性,并制定关于它们的概括或定律。” 在20世纪,学术历史学家较少关注史诗般的民族主义叙事,而这些叙事往往倾向于美化国家或伟人理论,对社会和知识力量进行更为客观和复杂的分析。 20世纪历史方法论的一个主要趋势是趋向于将历史更多地视为一种社会科学而不是一种艺术,传统上就是这样。 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各种各样的学者,其中包括费尔南·布劳岱尔、埃马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汉斯-乌尔里希·韦勒、罗伯特·福格尔、吕西安·费夫尔、劳伦斯·斯通。 作为社会科学的许多历史倡导者因其跨学科的方法而受到关注。布劳德尔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布莱克尔将历史与政治学相结合,福格尔将历史与经济学相结合,将同性恋历史与心理学相结合,将触发历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而韦勒,布洛赫,菲舍尔,斯通,弗弗尔和勒罗伊·拉杜里则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与社会学融合在一起,将地理,人类学和经济学也一起融合。然而,这些多学科方法未能产生历史理论。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历史理论来自于专业的历史学家。 我们有其他领域的专家撰写(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最近,数字史学领域开始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历史数据提出新问题并产生数字奖学金的方法。 一些反对把历史当作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家,如休·特雷弗-罗珀、约翰·卢卡奇、唐纳德·克莱顿、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和格哈德·里特,认为历史学家工作的关键是想象的力量,因此主张将历史理解为一门艺术。与年鉴学派相关的法国历史学家介绍了定量历史,使用原始数据来跟踪典型个体的生活,并且在文化史的建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见histoire desmentalités)。知识史学家,例如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恩斯特·诺尔特和乔治·摩斯等思想史学家都主张思想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受民权时代的激励,美国历史学家关注的是以前被忽视的种族,种族和社会经济群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出现的另一种社会历史流派是“日常生活史” (Alltagsgeschichte)。Martin Broszat,Ian Kershaw和Detlev Peukert等学者试图研究20世纪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时期。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例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Herbert Aptheker、和克里斯托弗·希尔试图验证马克思的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为了回应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解释,诸如FrançoisFuret,Richard Pipes,Roland Mousnier,和罗伯特·康奎斯特提供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女权主义者历史学家,例如Joan Wallach Scott,Natalie Zemon Davis,Sheila Rowbotham,Elizabeth Fox-Genovese和Lynn Hunt都认为,研究过去女性的经验很重要。近年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有效性和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因为所有历史都基于对来源的个人解释。Richard J. Evans在1997年的著作《捍卫历史》中捍卫了历史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另一种历史辩护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Keith Windschuttle 1994年出版的《历史的杀戮》。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开始在物理或数字平台上的档案中进行研究。他们经常提出一个论点,并用他们的研究来支持它。 提出历史是一个争论,这创造了进行变革的可能性。诸如Google之类的数字信息公司,引发了有关网络审查在信息访问中的作用的争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从根本上是由任何给定时间的“物质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例如吃饭、穿衣、住房,以及维系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总体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声称已经确定了西欧这些物质条件发展的五个连续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是苏联的正统思想,但自从1991年苏联的共产主义垮台以来,米哈伊尔·科罗姆说,其已经衰退到了学术领域。 历史产生中的潜在缺陷.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的产生是有偏见的,因为历史上的事件和已知事实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释。认为,历史通过沉默本身的实践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关于历史与政治之间联系的第二个共同观点是,历史学家经常受政治影响。”的说法,历史过程植根于档案中,因此沉默或被遗忘的历史部分可能是叙事策略中有意组成的部分,它决定了如何记住历史领域。 历史遗漏可以多种方式发生,并且可以对历史记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也可以有意排除或意外遗漏。历史学家创造了多个术语来描述省略历史信息的行为,包括:“沉默”,“选择性记忆”,和“擦除”。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家将她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涉及妇女及其成就的历史遗漏上,她解释了这些遗漏对少数民族的负面影响。环境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提出了三种方法来消除偏见并确保真实准确的叙述:叙述不得与已知事实相抵触,它们必须具有生态意义(特别是针对环境历史),发表的著作必须经过学术界和其他历史学家的审查才能确保问责制。 史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书载历史的传承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也被称为史或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人类历史的最终意义。更进一步的,它考虑人类历史的可能的目的论的结局。换句话说,它追问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设计,目的,指导原则或是定局。
25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有时缩写为CS)是系统性研究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如何实现与应用的实用技术的学科。 它通常被形容为对那些创造、描述以及转换信息的算法处理的系统研究。计算机科学包含很多分支领域;有些强调特定结果的计算,比如计算机图形学;而有些是探讨计算问题的性质,比如计算复杂性理论;还有一些领域专注于怎样实现计算,比如程式语言理论是研究描述计算的方法,而程式设计是应用特定的程式语言解决特定的计算问题,人机交互则是专注于怎样使计算机和计算变得有用、好用,以及随时随地为人所用。 有时公众会误以为计算机科学就是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事业(比如信息技术),或者只是与使用计算机的经验有关,如玩游戏、上网或者文字处理。其实计算机科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去理解实现类似游戏、浏览器这些软件的程序的性质,更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创造新的程序或者改进已有的程序。 尽管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名字里包含计-{}-算机这几个字,但实际上计算机科学相当数量的领域都不涉及计算机本身的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名字被提议出来。某些重点大学的院系倾向于术语"计算科学"(computing science),以精确强调两者之间的不同。丹麦科学家彼得·诺尔建议使用术语"datalogy",以反映这一事实,即科学学科是围绕着数据和数据处理,而不一定要涉及计算机。第一个使用这个术语的科学机构是,该学院成立于1969年,彼得·诺尔便是第一任教授。这个术语主要被用于北欧国家。同时,在计算技术发展初期,《ACM通讯》建议了一些针对计算领域从业人员的术语:图灵工程师(turingineer),turologist,流程图人(flow-charts-man),应用元数学家(applied meta-mathematician)及应用认识论者(applied epistemologist)。 三个月后在同样的期刊上,"comptologist"被提出,第二年又变成了"hypologist"。 术语"computics"也曾经被提议过。在欧洲大陆,起源于信息(information)和数学或者自动(automatic)的名字比起源于计算机或者计算(computation)更常见,如informatique(法语),Informatik(德语),informatika(斯拉夫语族)。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艾兹赫尔·戴克斯特拉曾经指出:“计算机科学并不只是关于计算机,就像天文学并不只是关于望远镜一样。”("Computer science is no more about computers than astronomy is about telescopes.")设计、部署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通常被认为是非计算机科学学科的领域。例如,研究计算机硬件被看作是计算机工程的一部分,而对于商业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部署被称为信息技术或者信息系统。然而,现如今也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各类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思想。计算机科学研究也经常与其它学科交叉,比如数学、工程学、认知科学和经济学等。 计算机科学被认为比其它科学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更加密切,一些观察者说计算就是一门数学科学。 早期计算机科学受数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很大,如库尔特·哥德尔、艾伦·图灵、,阿隆佐·邱奇等数学家的研究,这两个领域在某些学科,例如数理逻辑、范畴论、域理论和代数,也不断有有益的思想交流。 历史. 早期计算机科学建立的基础得追溯到最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那些计算固定数值任务的机器,比如算盘,自古希腊时期即已存在,而用于加快计算的算法更是在算盘等古老的计算仪器发明之前就已被广泛使用。 Wilhelm Schickard在1623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器,但没有完成它的建造。布莱兹·帕斯卡在1642年设计并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工作的机械计算器Pascaline。1673年,莱布尼兹开始了的建造工作并于1694年竣工,他也因为记录了二进制系统而被认为是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理论家。埃达·洛夫莱斯协助查尔斯·巴贝奇在维多利亚时代设计了差分机。1900年左右,打孔机问世。然而以上这些机器都局限在只能完成单个任务,或者充其量是所有可能任务的子集。 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更新更强大的计算机器(如ABC计算机、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被发明,术语“计算机”开始用于指代那些机器而不是它们的祖先。计算机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它不仅仅用于数学运算,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对于计算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计算机科学开始被确立为不同种类的学术学科。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学位点由普渡大学在1962年设立。随着实用计算机的出现,很多计算的应用都以它们自己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了研究的不同领域。 虽然最初很多人并不相信计算机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随后的50年里也逐渐被学术界认可。IBM公司是那段时期计算机科学革命的参与者之一。在那段探索时期,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缩写)发布的IBM 704以及之后的IBM 709计算机被广泛使用。“不过,使用IBM电脑工作仍然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如果你弄错了一条指令中的一个字母,程序将会崩溃,而你也得从头再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计算机科学学科还在发展阶段,这种问题在当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可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显著提升。现代社会见证了计算机从仅仅由专业人士使用到被广大用户接受的重大转变。最初,计算机非常昂贵,要有效利用它们,某种程度上必须得由专业的计算机操作员来完成。然而,随着计算机变得普及和低廉,已经几乎不需要专人的协助,虽然某些时候援助依旧存在。 主要成就. 虽然计算机科学被认定为一门正规学科的历史很短暂,但它对科学和社会做出了许多根本性的贡献ー事实上,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学一样,是信息时代的奠基科学,也是资讯革命的驱动力,被视为继工业革命(公元1750-1850年)和新石器革命(公元前8000-5000年)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第三次重大飞跃。 这些贡献包括: 哲学. 提出计算机科学可以分成三个领域:数学、工程学、科学。Amnon H. Eden提议了三种范式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 领域. 作为一个学科,计算机科学涵盖了从算法的理论研究和计算的极限,到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计算系统。 CSAB(以前被叫做"Computing Sciences Accreditation Board"),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CS)的代表组成,确立了计算机科学学科的4个主要领域:"计算理论","算法与数据结构","编程方法与编程语言",以及"计算机组成与架构"。CSAB还确立了其它一些重要领域,如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系统,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操作系统,以及数值和符号计算。 理论电脑科学. 广义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包括经典的计算理论和其它专注于更抽象、逻辑与数学方面的计算。 数据结构和算法. 算法指定义良好的计算过程,它取一个或一组值作为输入,经过一系列定义好的计算过程,得到一个或一组输出。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许多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算法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计算几何、图论等。除此之外,算法还包括许多杂项,如模式匹配、部分数论等。 计算理论. 按照Peter J. Denning的说法,计算机科学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能够被有效地自动化?”计算理论的研究就是专注于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什么能够被计算,去实施这些计算又需要用到多少资源。为了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递归论检验在多种理论计算模型中哪个计算问题是可解的。而计算复杂性理论则被用于回答第二个问题,研究解决一个不同目的的计算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消耗。 著名的“P=NP?”问题,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是计算理论的一个。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 信息论与信息量化相关,由克劳德·香农创建,用于寻找信号处理操作的根本极限,比如压缩数据和可靠的数据存储与通讯。编码理论是对编码以及它们适用的特定应用性质的研究。编码(code)被用于数据压缩,密码学,前向纠错,近期也被用于网络编码。研究编码的目的在于设计更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方法。 编程语言和编译器. 编程语言理论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处理编程语言的设计、实现、分析、描述和分类,以及它们的个体特性。它属于计算机科学学科,既受影响于也影响着数学、软件工程和语言学。它是公认的计算机科学分支,同时也是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被发表在众多学术期刊,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出版物。 形式化方法. 形式化方法是一种特别的基于数学的技术,用于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形式规范、开发以及验证。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动机,如同其它工程学科,是通过适当的数学分析便有助于设计的可靠性和健壮性的期望。但是,使用形式化方法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意味着它们通常只用于高可靠性系统,这种系统中安全或保安(security)是最重要的。对于形式化方法的最佳形容是各种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种类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逻辑演算,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和形式语义学,此外还有类型系统、代数数据类型,以及软件和硬件规范和验证中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或者数字计算机组织,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设计和根本运作结构。它主要侧重于CPU的内部执行和内存访问地址。这个领域经常涉及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学科,选择和互连硬件组件以创造满足功能、性能和成本目标的计算机。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电脑程式,同时也是电脑系统的核心与基石。作业系统需要处理如管理与配置记忆体、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装置、操作网路与管理档案系统等基本事务。作业系统也提供一个让使用者与各电脑设备互动的操作介面。 并发、并行与分布式系统. 并发性(concurrency)是系统的一种性质,这类系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可能互相交互的计算。一些数学模型,如Petri网、进程演算和PRAM模型,被建立以用于通用并发计算。分布式系统将并发性的思想扩展到了多台由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同一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机拥有自己的私有内存,它们之间经常交换信息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管理遍及全球的计算机连接成的网络的计算机科学分支。 计算机安全和密码学. 计算机安全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包括保护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中断和修改,同时为系统的预期用户保持系统的可访问性和可用性。密码学是对于隐藏(加密)和破译(解密)信息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密码学主要跟计算机科学相关,很多加密和解密算法都是基于它们的计算复杂性。 数据库. 数据库是为了更容易地组织、存储和检索大量数据。数据库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通过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来存储、创建、维护和搜索数据。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图形学是对于数字视觉内容的研究,涉及图像数据的合成和操作。它跟计算机科学的许多其它领域密切相关,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计算几何与可视化,同时也被大量运用在特效和电子游戏。 科学计算. 科学计算(或者计算科学)是关注构建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技术的研究领域,同时通过计算机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是计算机模拟和计算等形式在各个科学学科问题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人工智能. 这个计算机科学分支旨在创造可以解决计算问题,以及像动物和人类一样思考与交流的人造系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要求研究者在多个学科领域具备细致的、综合的专长,比如应用数学,逻辑,符号学,电机工程学,精神哲学,神经生理学和社会智力,用于推动智能研究领域,或者被应用到其它需要计算理解与建模的学科领域,如金融或是物理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变得正式源于Alan Turing这位人工智能先驱提出了图灵试验,以回答这样一个终极问题:“计算机能够思考吗?”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对于设计、实现和修改软件的研究,以确保软件的高质量、适中的价格、可维护性,以及能够快速构建。它是一个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涉及工程实践到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随后关于什么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又该如何定义的争论使得情况更加混乱。David Parnas从其它工程和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启示,宣称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重点总的来说是研究计算的性质,而软件工程的主要重点是具体的计算设计,以达到实用的目的,这样便构成了两个独立但又互补的学科。 学术界. 会议. SIGIR(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KDD(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AAI(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L(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ACL(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其为ACL的北美分会 EMNLP(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为高等教育的二级专业. 主要进行计算和算法推理的研究。其中包括计算理论、算法分析、形式化方法、并行理论、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以及系统分析等。通常也教授程序设计,但仅仅将它看作是支持计算机科学其它领域的媒介,而不是高级研究的重心。 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则主要侧重于训练高级编程,而不是算法和计算理论。这些课程着重教授那些对于软件工业很重要的技能。像这样的计算机编程过程通常被叫做软件工程。 然而,尽管计算机科学专业日益推动着美国经济,但是计算机科学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数美国K-12课程中。2010年10月由ACM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的报告,文中揭示了仅有14个州通过了有意义的高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同时,仅有9个州将高中计算机科学课程算作毕业要求的核心学科。配合“Running on Empty”这篇文章,一个新的无党派宣传联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响联邦和政府政策,比如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要求政府拨款以制定计划完善计算机科学教育及支持计算机科学教师。 在中国,“计算机科学”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工科(一级门类)下的二级专业。一般可细分为三级专业:
39
民族
民族
民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源自19世纪的欧洲与美国,经日本传入中国,在意义上为国族(Nation)、 种族与族群的混合。 词源. 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达种族、国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识型态的影响,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学科对于民族的定义也有许多歧异。民族一词在以中文翻译外语时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义精确翻译应为「国族主义」,民族学精确翻译应为「族群学」等。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当时汉族地区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来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转变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民族”一词可以追溯至南朝梁时期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以及唐朝李筌《太白阴经》:“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但其含义为民众。 近代日本译者翻译欧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一词对应 「国族」 或「族群」,之后传入中国。这使汉语的「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开始分化,与「种族」、「国族」、「族群」等人们共同体相区别。在现代日语中,民族一词专指族群,国族则以国民一词替代。 马克思主义意义下的民族. 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规律。人结合成群;由血缘关系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并形成亲属制度,逐渐排除同胞的性交关系;共祖的血族团体结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融合成「人民」;随著生产力的增加,分工扩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新阶级产生,使得氏族制度渐渐不能负荷而消灭,随之产生由「新国族」组成的国家。 从氏族到国家,「民族」的用法有两种;前一种是相应著血缘关系而使用的「」,后一种则是充满著现代「国族」国家意味的「」。也就是说,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发展规律时,所指的现代的民族或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族,应该是相应著现代国家逐渐成形,涉及到以国家意识为核心的人们共同体所构成的「国族」。这个词必须依附于「国家」形成的论述脉络,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国族既然依附于国家体制的产生,相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产物。等到国家体制所服务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出现之后,《共产党宣言》中所谓「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就让位给了阶级利益;在阶级对立中,只要能消灭最基本压迫型式的阶级压迫,其他型式的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就会随之解决。等到那个时候,民族、国族将会像国家一样,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时任真理报编辑的史达林,为了解决第二国际及俄共内部对民族自治、国族自决的争议,被列宁派到维也纳去写国族问题的小册子。其成果就是被马克思主义国族理论引为「民族」定义圣经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从现代的国族研究看起来,这个定义相当粗糙。但史达林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以明确的客观特征首次为「国族」提出了定义: 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即引史达林定义的这四项国族特征,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定。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血统视为认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45
戏剧
戏剧,表演艺术
戏剧(drama)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所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即使在动画、木偶戏、皮影戏等没有演员现身的戏剧中,演员不过是隐藏在观众的视觉之外的地方演出。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剧、歌舞伎等。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汉语拟音分别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 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词源.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西方戏剧的诞生. 希腊时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在神戴欧尼修斯的庆祝典礼上,举行过戏剧比赛。在祭典中,人们扮演戴欧尼修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戴欧尼修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其中有五位古希腊戏剧作家十分有名,他们的作品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是仍保留到到今天。埃斯库罗斯的历史悲剧「波斯人」是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它在公元前472年的城市酒神节比赛中获得首奖,但埃斯库罗斯花了超过25年致力于这份剧本。 悲剧戏剧家呈现戏剧的四部曲的方式,通常包括三个悲剧和一个羊人剧。喜剧从487到公元前486年的比赛中正式受到肯定。连环剧作家在城市酒神节比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减少),会提供一个单一的喜剧。古希腊喜剧划分为“旧喜剧”(公元前5世纪),“中间的喜剧“(公元前4世纪)和”新喜剧“(公元前2世纪至4世纪)。 雅典的戏剧文化可分为三种风格:悲剧、喜剧、和撒特剧。 (1) 悲剧:探讨自由意志与神谕命定对立等宗教、哲学议题。参考:Sophocles《伊底帕斯王》。 (2) 喜剧:古典时期的旧喜剧多议论当代社会、时政及文学、哲学思潮。参考:Aristophanes《利西翠妲》。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则更为写实,以浪漫的家庭纠葛为题材 。参考:Menander 《坏脾气的老人》 (3) 撒特剧:以之前上演的悲剧或神话故事为题材,旨在透过撒特歌队嘲讽担任主角的贵族或神祇。 罗马时期. 希腊戏剧继续在整个罗马时期进行的,在公元前240标志著定期罗马戏剧的开端。古罗马时期的娱乐活动相当丰富多元,除了官方支持的正规戏剧以及形制短小的亚提拉闹剧、优剧、默剧之外,还包含了杂耍、赛车、赛马、水战、兽斗…等诉诸感官刺激的娱乐竞技。这些夸奇、腥膻的活动一方面反映出古罗马观众的口味,一方面也影响了正规戏剧的风格。 古罗马借由取消歌舞队、将音乐打散至全剧,并以「直接演出」而非以「叙述」、「歌唱」方式来铺陈戏剧情节,使戏剧性获得进一步开展,建立西方剧场话剧传统的雏型。此外,并有将戏剧区分为五幕的惯例。 戏剧类型大致可分为喜剧、悲剧。 (1) 喜剧:以家庭纠葛或角色性格为题材,而所有的戏剧活动一律发生在街上。Plautus 的作品巧用误认模式,动作性大于语言性,趋近于闹剧风格,如《美纳柯米》;而 Terence 的作品善用双线结构突显角色间的差异,戏剧喜感是语言多于动作,可归类为浪漫喜剧的范畴,如《兄弟》。 (2) 悲剧:Seneca 的悲剧多取材自希腊悲剧,但文藻叠丽、富道德意识;剧中人经常在强烈的动机驱使下做出极端的行为,而戏剧动作充斥著骇人听闻的暴行与天人交感的异象,挑动观众感官。 中国戏剧的源流.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起源于苏州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类型: • 按长度,现代媒体一般为短剧,单元剧,1~数集的剧场,在电视台一周连续数月播放的连续剧,类似MV或广告片的网络微电影,以及有完整主题意识跟故事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创作。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悲喜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 • 悲剧:审美价值:“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价值的戏剧是透过表演、各种题裁与创作,用浓缩的内容或设定来反映或呈现现实生活中可能与不可能的喜怒哀乐,进而深刻描述人生的悲欢离合或人类情感各阶段的成长领悟,或对现时当下社会价值观矛盾的探讨,又或呈现现实人生中应对命运或无奈的现况,或以不存在或不可能的假设情况来尝试可能发生或发展成的因果效应或后果而能引发观众的感动与省思…进而成为一种意识或感受或达到相当程度的娱乐效果! 文学.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表演艺术. 随著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必要条件. 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 演出的场所. 只要是一个空间,便可以成为戏剧演出的场所,一般称为“剧场”。历史上,有许多专门供戏剧活动使用的场所,有的在户外、有的在室内。这些专供戏剧演出的场所包括剧场、戏院、舞台等。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舞台最早是用在歌舞仪式上,舞者进行仪式时所站的一块以土推成的高台,随著戏剧发展逐渐成熟,而出现了戏棚、戏台、戏亭、勾栏等演出场所。 西方戏剧的演出从希腊的露天剧场、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即“角斗场”),发展到近世的“镜框式舞台”,适合先锋实验戏剧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剧场”(Experimental Theater)等。 表演者. 目前多以演员称呼戏剧中的表演者。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称呼戏剧表演者的称呼,例如戏子、优伶、娼优、伶人、散乐等,而因为在中国过去戏剧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这些称呼许多也有著刻意贬损的意味,而以「娼」称呼戏剧表演者,固然是因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历史上有长的时期戏剧表演与娼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 而戏剧表演者所组成的组织,多称为戏团,过去多称为是戏班,而如果是某一户富有人家自己经营,为了自己的娱乐所训练出的戏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后普遍。
48
电影
电影,艺术媒体,媒体形式,法国发明
电影(movie/ film),特点是运动/移动的画面(motion/ moving picture),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用来模拟透过使用动态图像来传达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或氛围的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有声音,更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完成的,至于关于电影中运动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脑感觉到图像是「运动」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电影制作本身是艺术也是产业。电影可以由电影摄影机拍摄真实影像再制作而成,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动画技巧绘制图画再拍摄图画而成,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成像及计算机动画制作电影,也可以在电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术及其他视觉效果。电影技术发展初期有各种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现时电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图像作放映标准。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诞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将电影放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之后,他后来又加入了早在电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为第七艺术。也有一些说法是将早在电影问世前就有的戏剧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来算,电影就成为第八艺术。 如今,许多电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记录到胶卷上的摄影机来拍摄。胶卷经过冲洗之后,再用放映机来运行胶卷。放映机可以发出光线,透过胶卷,这样影像就在银幕上显示出了。自从有声电影发明以来,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有声电影。最近许多电影都用数码摄像机来拍摄,放映的时候,可以用数位放映机,也可以把数位影像转置到传统的胶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胶片长时间存放的失真。 历史. 初期. 1895年,「火车进站」是卢米埃兄弟制作的黑白无声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火车驶抵希欧达(la Ciotat)车站的影片,是架在月台上所拍摄的。全长五十秒的内容,描写了蒸汽火车牵引著客车,从远处渐渐地驶进车站。同年,卢米埃兄弟亦映演「离开工厂」,一套真正有演员演出的电影出现,拍摄当时工人下班的景象。 草创初期. 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 事实上,电影院老板经常替换掉讲评人,请乐师在电影放映时伴奏,若电影院有相应乐器的话,通常是钢琴师或风琴师。伴奏的音乐应该随时符合电影的情节气氛。 有声电影. 后来,技术的进步允许制片人创作与电影画面同步的音轨,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声电影是《纽约的灯光》。音轨的录制可以与拍摄电影相分离,但真人电影音轨录制,许多部分是与拍摄画面同时进行的。有声电影发明后,无声电影和电影院里的乐师迅速销声匿迹。 彩色电影. 电影发展中一个重要步骤是彩色电影于1930年左右引入市场,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片是《浮华世界》。在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更是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中,随著彩色技术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彩色电影,至今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没有黑白电影了。除了个别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1年的法国电影《大艺术家》以及2013年的波兰电影《依达的抉择》等。这通常都是出于艺术或戏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电影。 电脑电子计算机特效. 在电影制作初期,电影的特别效果镜头加以各项技术来配合。一般意义上的特效镜头,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缩模型,逐格动画等多种技术实现。到如今,计算机生成图像已大量配合应用在电影制作上。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数字化后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换电影中景物与角色。电影特效业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几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计算机生成,甚至可以整部电影完全只使用计算机生成,只有少数电影,因特殊的美学追求,还保持传统物理特效的运用。 理论. 电影理论的目的是以电影为一个艺术来研究,发展简明且系统化的概念。以电影为艺术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鲁道夫·阿恩海姆、贝拉·巴拉兹及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开始的强调电影和现实的不同,因此可以视为是美术。不过安德烈·巴赞反对此一理论,认为电影美学的本质是在有能力机械性的复制现实,而不是其和现实不同的的部份,这就产生了现实主义理论(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冈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等理论所带动,因此出现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影响,来自分析哲学传统的评论,试著澄清一些理论研究中出现的误解,因此生了电影词汇(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间的关连性。 语言. 电影有其使用的语言。曾写了一篇电影理论中的经典文章,标题是《如何"读"电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对我而言,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忠于电影的本质」。这种语言的一个例子是一连串来回出现的画面,其中一个画面是一个演员在画面的左侧,另一个画面是一个演员在画面的右侧,观众可以了解这种语言,知道这代表这二个人的对话。这描述了另一个电影理论,利用视觉的组合及恰当的剪辑,电影可以让观众有似乎身在现场,观看主角之间对话的能力。经典好莱坞电影就包括了这种叙事理论,因为在电影经典时期,位于好莱坞的各片厂早已反复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个电影语言是将镜头拍摄一个演员,画面无声,然后镜头切换到另一个较年轻,长相类似的另一个演员,这代表了演员在回忆以前的情形,电影中叙述一些在较早时间发生的事情。 评论. 电影评论(影评)是有关电影的分析以及评估。一般而言电影评论会分为二类:由电影研究者提出的学术电影评论,以及在报纸、杂志或其他媒体上常见到的杂志电影评论。 撰写报纸、杂志及广播媒体上影评的电影评论者多半会看许多新上映的电影。一般每部片只会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够时间来撰写电影评论。影评对电影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特定片种的电影更是如此。一般大众口味的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的票房不太会受到电影评论的影响。电影评论的主要内容是剧情概要及对电影的描述,这也是大部份人决定是否要看特定电影的原因。对于一些经典电影(例如剧情片),电影评论的影响相当大,糟糕的电影评论可能会毁掉一部电影,而且造成电影公司的经济损失。 电影评论是否影响票房表现一事仍是争议中的议题。有些人认为因为电影营销如此激烈,资金充足,电影评论者很难影响电影的票房。不过有些重金行销的电影被影评批评的一文不值,结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独立制作或是小成本行销的电影因为影评的赞誉,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评可能还是会影响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评者的正面评论会让大众注意到一些较不为人知的影片。相对的,也有一些电影公司可能因为对电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对影评者的试映会,避免影评者的评论破坏大家对电影的印象。不过这多半会有反效果,电影评论者相当聪明,此情形下可能会警告大众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电影也的确如影评预期的不好看。 制作. 电影制作的方式是依制片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呈现内容的设备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纸卷上有一连串的图案即可。电影制作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人加一台电影照相机(其至可以不用电影照相机,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电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员、临时演员及剧组及许多道具及设备组成。 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需要经过概念、计划、拍片、修改及发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周期中,会有以下主要的步骤。 一般一部电影会需要三年的时间,头一年脚本发展,第二年是前期制作及电影制作,第三年是后期制作及电影发行。 发行. 电影发行是指让阅听人可以看到电影的过程。一般会由专门的进行,他们会决定电影的行销策略、影片将要展出或可供观赏的式,以及决定时间等。电影除了在电影院供人观看外,放在随选视讯上,或是透过广播联卖方式作成电视节目。 其他发行的方式包括个人购买或是出租电影的VHS、DVD或蓝光光碟,是在互联网上下载。
51
音乐
音乐
音乐,广义而言,就是指任何以声音组成的艺术。英文Music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艺术。而中文的音乐二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认为音乐和声音的区别,在于音乐需要透过人心去想像和创造。 音乐可分为创作、演奏、聆听三个过程,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对于音乐的过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 音乐的主要元素有音高、节奏和音色。音乐可以分为不同种类,但每种种类的区别常常是含糊和具争议的,而不同种类的音乐会不同程度地强调或忽略某些音乐元素。至于何谓声音,或者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则没有公认的标准,也因著文化与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许多在当时代具突破性或前卫的音乐被时人批评为「非音乐」,例如贝多芬的大赋格以及早期的爵士乐等等。但近代有不少音乐家不认同传统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认为任何声音和静默皆是音乐。 音乐可以用乐谱描述,依据乐谱演奏,但也有不少音乐类型如民歌或爵士乐是由演奏者即兴创作的。乐谱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只能描述声音的属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却无法记录声音本身。因此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欣赏音乐必需现场聆听,或自己亲身参与演奏。传统上欣赏音乐有特定的场所,从古时的宫庭、教堂、庙宇到今天的音乐厅、酒吧等等。十九世纪末,留声机的发明令声音可以记录和复制,改变了欣赏音乐的模式;一般认为录音、通讯技术和大众媒体是流行音乐形成的主要因素,从早期的唱片、音乐录像及无线电,到当今的影音网站或串流平台,都是人们接触音乐的管道。 演奏音乐需要透过歌唱或乐器。广义的乐器包括一切可以发出声音的工具,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原始的乐器。今天电脑和不少电子音乐产品可以透过MIDI制作音乐。 音乐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而在不少国家的基础教育中包括有音乐课,而一些音乐学院则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纪末开始有民族音乐学,研究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而音乐产业也包含了许多面向:音乐的创造者(作曲家与填词人),音乐的演奏者(乐团乐手、歌手或指挥),音乐的录制者(包含音讯工程师),音乐活动的筹备者,以及音乐资源(唱片或乐谱)的贩售者。 要素. 音乐要素的不同组合组成了每首音乐独特的性格,使人在聆听不同音乐时能了解其结构及表情,尽可能察觉是哪个民族、地区、时代与类型的音乐。每个国家对于音乐要素的官方定义不尽相同,但大致共有的要素包括: 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不同时间所发出,形成旋律;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时间或在极短时段内发出,形成和弦。拍子的快慢构成速度,规律性的强拍和弱拍形成节拍,音符之间的连贯状况则谓之衔接。 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阶和调性;若要丰富音乐的织体,可以借由对位法与和声法。对位是令多条不同的旋律线同时和谐奏出,和声则探讨多个和弦的连续搭配,这两种手法某程度是相对的。 音乐的织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单音音乐(Monophony)是最简单的音乐织体,仅有单一旋律线,只包含了旋律和节奏两项要素。如果有一条居支配地位的主旋律配以不同的和弦,便是主音音乐(Homophony)。若有两条以上彼此独立的旋律线交织,则是复音音乐(Polyphony)。 最后,每种乐器和每个人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不同音色的乐器组合赋予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情绪,以及象征意义;安排这些乐器的组合叫做配器。 功能. 音乐是一种符号,一种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中国古代就有完善的乐礼制度,古代圣贤的君主会通过‘乐’、‘礼’来归顺百姓身心与言行,达到治理国家作用。儒家讲,“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人们也能通过音乐与天地及万物沟通,从而得到智慧的提升与身心的净化。现在的科学家研究,古典音乐对调理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对人的大脑有益处,还可以减少癫痫病患者的发病的机率[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mozart-effect-real-analysis-music.html] ,所以好的音乐对人会起到调理身体,减少疾病发作的功效。 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将音乐解释为“数”的和谐在时间中的表达。 古代伟大音乐家的创作和民歌的流行基本是凭借灵感产生的,后来的学者在研究这些能流行多年的音乐,逐渐总结出理论,其后的音乐家就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音乐理论证明哪些音乐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使人感到悦耳。现代并结合物理声学的研究结果,使理论不断发展完善。 形式. 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用人声唱的声乐和用乐器奏的器乐,不论是声乐或器乐都有许多种结合的方式,如独唱、合唱、对唱,独奏、协奏,交响乐等。两者也可以混合,声乐用乐器伴奏,或在器乐交响乐中混入人声等等。 声乐. 声乐是由一个或多个歌手表演的音乐形式,使用乐器伴奏与否皆可,而人声是作品的重点。含有人声但重点不在其上的乐曲一般称作器乐(如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中没有歌词的女声合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则通常称为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又称阿卡贝拉)。 对于声乐而言,相当多声乐作品(部份或全部)为模仿其他声音或纯粹内容抽象,而运用非语言音节甚或是噪音,然而一般人特别注意歌词的使用。较短小且含有歌词的声乐作品常称为歌曲。 声乐也许是最古老的音乐形式,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乐器,仅仅人声便可。在各种音乐文化中都存在著某种形式的声乐。语言和音乐目的虽不同,皆有共同的音乐因子。 人声又因性别、音域的高低、音质等不同,分成以下几种声部: 器乐. 器乐是相对于声乐而言,完全用乐器演奏而不用人声或人声处于附属地位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包括所有种类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有的器乐曲也应用部分人声,一般没有歌词只是作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时也加入一些人声,例如贝多芬写作的《第九交响曲》中也加入合唱部分《欢乐颂》,但正确来说交响曲大部分为器乐而做,较少为了声乐而做。 各地区音乐. 西方. 西方音乐主要指欧洲的音乐,由于欧洲历史上统治阶层比较重视音乐,因此许多音乐家都得到了贵族的资助和保护,由此而发展出了相对较完善的音乐理论。目前西方的音乐理论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音乐界发展的记谱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认。 中国. 先秦时代,礼乐制度被赋予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音乐与人心情感间的关系受到很大的重视,尤其儒家思想认为音乐对人性具有教化启迪的作用,这在《诗经》大序、《礼记・乐记》、《荀子・乐论篇》、《史记・乐书》等作品中均可了解。甚至十三经中的《乐经》对音乐的功能也做了更深入的说明,惜今已失传。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繁多,各地的民间音乐素材非常丰富。现代中国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理论来整理古代的文献和民间音乐,编写民族乐器的曲目,使中国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家的地位不高,没有统治阶级对音乐的有效保护,所以虽然很早就发明了记谱法,但许多有名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依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但另一方面,古代大量士人官僚本身却精通音乐,如孔子、周瑜、阮籍、苏轼等皆是有名的琴人。 中国音乐分类 其他地区. 音乐是自从人类出现后就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的,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乐器,虽然世界各地的音乐理论发育并不平衡,但音乐风格各异,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现代音乐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素材,各地的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流行音乐.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违背了古典音乐的理论,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地方音乐成分,强调了群众参与,听众再也不是静静地聆听音乐的旁听者,而是热烈的参与者。音乐回归到原始的载歌载舞的形式,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因此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打破地域、民族、国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媒体和技术.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可以通过几种媒体传播;最传统的是现场体验,作为观众或者演奏者之一。现场音乐也可以通过无线电、电视或者因特网广播。有些音乐风格注重为表演而发音,有些则注重产生录音然后用于后期混响合成,它们从不被“直播”。现场表演风格的音乐在录制时也经常采用编辑和分离的功能以产生听起来比实际演出“更好”的效果。 由于引入了保护演奏者,作曲家,发行商和制作人的法律,譬如美国的1992年家庭录制法案(Home Recording Act),以及英国1979年修订的用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Berne规范,录音和现场演出也变得更易通过计算机,设备,和因特网用一种通常称为音乐随选(music-on-demand)的形式获得。 在很多文化中,有些音乐的表演和聆听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现场每个人都以集体形式通过某种方式涉及到音乐活动中来。在工业化的国家,通过录制形式,譬如听音乐录音或是观看音乐录像,成了最为普遍的感受现场演出的形式,这种形式大致开始于20世纪中叶。 有时,现场演出采用了预先录制的声音。例如,DJ可以使用唱片来制造刮碟效果,而有些20世纪的作品用独唱或独奏表演和预制的磁带音乐同时进行。计算机和或多键盘乐器可以用来编程产生和播放MIDI音乐。听众也可以通过卡拉OK成为演出者,这种形式为日本人创造,它采用录像和无声乐的音轨,这样演出者就可以将他们自己的声音加上去。 教育. 音乐是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从幼儿园音乐教育都已经开始了。古代中国将音乐视为士大夫应具备的六艺才能之一,至于现今中国正规音乐教育持续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即初中毕业。普通高中一般也开设音乐课。 作为专业音乐人员一般要经过专门的高等音乐教育,不过在目前从事通俗歌曲和流行音乐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音乐专门的高等教育,都是依靠本身的才能和自我学习。
53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Economics),为研究商品和服务关系的社会科学,包括其中所有的购买、生产、分配和消费等行为。 普通经济学侧重于研究经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力变化,并在经济繁荣或衰退时总结出历史规律,找到最优解。个体经济学会分析何者才是经济中对人类有利的要素,如市场机能、财产权、贷款、欠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经济以家庭、公司、买家和卖家为基本单位。总体经济学则会分析国家范围的银行、储蓄、股票和投资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和通货膨胀的利用,以便做出对国家有利的公共政策。 经济学中还包括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重点描述“是什么、不是什么”,而规范经济学提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经济学间、理性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间、以及主流经济学和异端经济学间的关系。 经济分析可以应用于整个社会,包括商业、金融、网络安全、医疗保健、工程和政府。它也适用于犯罪、教育、家庭、女性主义、法律、哲学、政治、宗教、社会制度、战争、科学和环境。 词源. 英文中的经济学,即“Economics”一词源于希腊文的“”,原意是「节约的人,负责管理家庭琐事的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是另一个希腊名词“οικονομικός”转换写法而来,意思是“调停两家人之间纷争的职业”;最后,“οικονομικός”一词又由“οἶκος”和“νόμος”两个词组成,“οἶκος”代表「家」,代表“νόμος”「惯习法」。从这个词汇的词根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西方如何逐步使经济学概念明确化。 定义. 由于现代有好几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每个理论对经济学都有不同说法,故而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定义   _____ (2009). "Retro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1), pp. 221–33 .</ref>,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说: 让-巴蒂斯特·赛伊在1803年将经济学从公共政策里独立出来,并定义其为对于财富之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问。另一方面,托马斯·卡莱尔则讥讽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Dismal science),不过这一词最早是由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   Malthus, Thomas (1798).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 Persky, Joseph (1990). "Retrospectives: A Dismal Romantic",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4), pp. 166–169 [pp. [http://www.jstor.org/pss/1942728 165-172].</ref>。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1844年提出以社会科学定义经济学的角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经济学分析的领域从单纯财富创造扩展出去,并且包含不只是社会上、同时也是个体上的层次: 罗宾斯爵士则在1932年提出公认「至今最为通用的经济学定义」: 罗宾斯认为,此定义注重的不是以经济学「研究某些行为」,而是要以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行为是如何被资源有限的条件所改变」。一些人批评此定义过度广泛,而且无法将分析范畴局限在对于市场的研究上。然而,自从1960年代起,由于理性选择理论和其引发的赛局理论不断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张,这个定义已为世所认,但仍有对此定义的批评。 经常以经济学作为分析其他领域学科的经济学家盖瑞·贝克则认为,理想的经济学定义应该「综合对于利益最大化行为、偏好稳定的特质、以及市场均衡。」 个体经济学. 个体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促成交易并形成市场均衡价格。 微观经济学关注人类之决策和行为如何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需量。 个体经济学的目的在于,透过分析形成众多物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些有限资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这里效率问题并非首要。微观经济学并不太重视经济效率问题,因为那可从规范经济学获得答案。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市场失灵,究竟市场哪处无法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及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描述市场的理论上应当情形。这学科的重要范围包括:一般均衡理论、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博弈论的经济活动应用和市场系统内的经济物品弹性问题。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指的不只是一个经济体里生产的增加和总体成长,也包括了这些发展对于体制内所带来的改变,亦即均衡变动及新均衡的达成。经济发展为个体经济学的概念,并且与经济成长有密切关系,经济成长可以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达成,但经济发展永远会导致经济成长。 市场. 个体经济学以经济角度研究个体决策者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市场形式,含括私人、民间、政府等决策单位,个体经济学研究这些决策单位如何在市场上互动(假设交易品有稀缺性)。一个市场有可能是在交易产品(例如苹果、铝、或手机),或是交易生产要素的服务。个体经济学认为,市场总体由众多个体的买家和卖家所组成,便可对财货的可能价格(亦即供给和需求)做出详细研究。透过市场上决策者的互动研究,个体经济学认为市场的供需会随著时间趋向于均衡。 个体经济学同时也研究各种市场的结构,完全竞争指的是在一个没有个别参与者可以透过市场力量单边设立价格的市场结构,换言之,在完全竞争下各交易者均为价格接受者,他们的买卖行为对于市场的价格不会有影响。不完全竞争指的则是完全竞争不存在的情况,例子包括了垄断(只有一个卖家贩卖某样产品)、双头垄断(两个卖家)、寡占(少数卖家)、垄断性竞争(有多个卖家贩卖异质性产品)、买方垄断(单一买家)、买方寡占(少数买家)。有别于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下,市场力量是不平均分配的。也因此,在不完全竞争下的公司有可能成为价格「制定者」,亦即借由高度的市场占有率,他们可能可以影响价格的形成。 个体经济学对于个体市场的研究,是建立於单一市场里的行为并不影响其他市场之假设上,这种分析又称为局部均衡分析(供给和需求),这种做法将经济行为的总和放在一个市场之上。一般均衡理论则是研究各种市场的行为,研究的领域则包含所有市场,研究的是市场里的改变、以及趋向均衡的过程    Varian, Hal R. (1987). "mi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61–63.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and Stockton.ISBN 978-0-333-37235-7</ref>。 生产、成本和效率. 在个体经济学里,生产指的是从投入到输出的过程,这是一种透过投资来创造可以直接使用或用以交易的财货的过程。生产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过程,也因此并不是即时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产出某种数量的产品。这个过程中,可以区分的包括了消费产品(食物、理发等)以及投资产品(机械、建筑、道路等)、公共物品(警察、消防局等)或私有物品(电脑、香蕉等)、以及国防生产与民间生产的取舍。 机会成本指的是生产的经济成本,即选择不进行某项生产、而其省下的资源可以用来进行的次要理想的生产。由于资本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人只能从许多看起来理想又可行的方案中择一,这种问题又反映出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消长。由于任何经济行为都有机会成本存在,这使得有限资源必受有效利用,故进行经济行为的理性准则并非取决于某项行为「好不好」,而是某项行为「是否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对于机会成本的计算不只限于金钱上或金融上的考量,更含括计算实际成本的因素、其他生产可能的损失、以及休闲等会构成机会利益的因素。 生产中使用的投入包括了主要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资本(可以长期用于生产的要素例如工厂)、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其他的投入包含了中间产品-亦即那些用于生产最后产品过程中使用的东西(例如生产汽车所需的钢铁)。 经济效率指的是在特定的资源投入和技术下,一个经济体生产输出产品的效能。倘使同样投入下产出提高,经济学就称此为效率提升,即「浪费」减少。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当效率被提到「最高」的情形,在那种情况下,任何改变都将导致效率减低。 生产可能性曲线(PPF)是一种用以说明稀缺、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在最简单的例子里,一个经济体只生产两种财货(比如,枪械对比面包)。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图表(如右图所示),显示出了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之下,于两种财货生产中取舍所会产生的不同产出。在圆弧上的点代表了可能的产出量,也就是说,若是一种产品生产多少、另一种产品就只能生产多少的情况。 稀缺指的是人们想要达成、但是现有情况和资源下无法达成的生产情况,亦即超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圆弧的地方,例如图中的X点。如果生产某产品的输出增加,那么生产另一项产品的输出必然会减少,于是形成互相排斥的情况。这是因为生产某样产品所需的投入会占用到生产另一样产品的资源,也因此减少了另一样产品的产出。生产一样产品所带来的另一样产品输出的减少,也被称为「实际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如果右图的情况下生产100单位的大炮,那么机会成本就是生产100单位的黄油。PPF说明了在一个生产曲线上,选择生产更多的一样产品会导致另一样产品的减少。在一个市场经济下,随著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的经济脉象,是因为对产品的需求改变而产生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圆弧代表了某一种生产分配下最有效率的生产状态,如果我们选择在圆弧内的生产分配,例如图中的A点,这虽然是可以达成的,但却会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对投入使用的浪费),也就是说,这种分配并没有达到最有生产力的点上。这种浪费的例子包括了如在景气循环中高度的失业率、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阻挠生产者充分的利用他们的投入。随著圆弧点进行的生产状态并不一定是最有分配效率的(亦即帕累托效率),因为那仍然有可能与消费者的需求不一致。 实用经济学理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增进一个经济的效率,找出如何调整社会组织以达成最有效的资源生产,被认为是「经济学的本质」。 专精. 专精是一种无论在经济理论上和观察上都已经被认定是经济效率重要来源的现象,不同的个体和国家可能对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机会成本,举例来说,某国或有比较多的高教育人才、而另一国或有更多森林和煤矿。专精理论指出,在机会成本差异存在时,生产各方可以透过分工来达成比较优势,而使得生产一定产品的成本相对降低。要注意的是,就算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投入和输出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透过专精和与他国贸易,来达成更高的输出总和。因此,即使是最有效率、最发达的国家,仍然可以与最没效率、最落后的国家一同分工生产。 在观察上,许多拥有类似科技水准和多元投入要素的高发展国家(例如西欧),仍然彼此保持大量的贸易来往,使得许多经济学研究专注在经济规模和聚集,以解释在分工的状况下,生产不同产品的国家是如何促成贸易各国的利益   William C. Strange, 2008,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ref>。专精理论可以套用在个体、农场、工厂、服务业、乃至经济整体上。在这些生产体系里,不同团体的专精和互动都可能存在著各自的分工,或者是透过不同资本或土地的投入达成类似的效果   Johnson, Paul M. (2005)."Specialization," "A Gloss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Terms".   Yang, Xiaokai, and Yew-Kwang Ng (1993).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escription. Amsterdam: North-Holland.</ref>。以专精为例子,一个专精于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已开发国家,可以与一个专精于较廉价劳动生产的国家进行交易,两者之间机会成本的差异,会使得他们交易后得到更大的产出量。与他们闭门造车各自生产高科技和廉价劳动产品相比,两者都可以从中获利。 投入和产出的市场价格决定了分工的各方要如何分配生产的投入,廉价的投入会被用于较廉价的产出上,单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总合就有可能因为设计或附加价值而有所提升。这种生产上的分工造就了贸易利得的机会,使得资源的拥有人透过贸易把某种投入换成更为具有价值的产品,也因此而获利。要衡量在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则是以衡量一个贸易所带来的收入水准的增加   Findlay, Ronald (2008).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Kemp, Murray C. (1987). "gains from trade",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453–54.</ref>。 供给与需求. 价格和供给数量为观察一个市场经济里生产产品最直接的切入点,供需理论解释了价格如何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个体经济学里,预设为完全竞争,即没有其他买家或卖家有足够市场力量单方设定价格。 在一个市场里的财货,「需求」指的是所有买家要以特定价格购买一单位产品时的互动因素,需求通常是以图表方式形容价格和数量的需求(如右图所示),需求理论指的是个体消费者如何理性的选择某种数量的产品,这种情况也被称为是「有限情况下的利益最大化」(一个人的财富和收入则是决定限制的主因)。利益于此,乃指个体消费者如何在众多产品之间做取舍,而其取舍结果将令产品排序,并且以此进行购买。 需求定理,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市场里的需求的数量与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价格越高,越少人会想进行购买(假设其他情况不变)。随著一个产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会更愿意购买它,而不是其他较为昂贵的替代品。另外,因为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上升连带使得消费者购买能力提高。其他的因素可能改变需求,举例来说,收入的增加会使得对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外扩张。在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经济学家假设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 供给指的是一个产品的价格以及在那个价格下会出现在市场上的产品数量,供给也可以由图表方式形容价格和数量。在这种模型下生产者(比如公司)被假设是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会试著生产和提供市场的产品数量是他们认为会取得最大利润的。供给通常被表达为价格和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假设其他情况不变),换句话说,一个产品可以被贩卖的价格越高,生产者便会越乐意提供这样产品,如右图所示。更高的价格使得生产这样产品可以带来更高利润,如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是可以移动的,比如生产要素的更动或技术的创新都会导致供给曲线的移动。需求定理指出,若是其他情况不变,价格的提高将会导致供给的提高,而价格的滑落将会导致供给的减少。在这种分析下经济学家同样是假设其他的条件维持不变,比如说替代品的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其他众多会影响生产的因素,在分析时都假设是不变的。 市场均衡指的是当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达到平衡的时候,如同右图里所示两条线的交叉点。当价格低于均衡时,产品的需求会开始高过供给,这会使得价格开始提高。而当价格超过均衡点时,对产品的供给会开始高过需求,于是使得价格降低。这种模型预估在任何供给和需求的曲线上,价格和供给会在一个可以使产品需求等同产品供给的价格上找到平衡点,同样的,这个理论预估当供给或需求任何一方产生变动时,新的价格会产生以反映出新的平衡点。 对任何一种消费者产品来说,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一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它决定了消费者要获得一个产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供给曲线上的点则代表了边际成本,也就是对生产者来说提供一个产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均衡点上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所决定,而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供给与需求将会等同均衡点上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 而在市场的供给面,影响生产的因素则被称为是生产变数,这些变数在短期内决定了产出的数量。有些投入变数可以被轻易更换,例如电力、原始资源、加班工作等等,其他的变数则比较难更换,例如工厂和机械或是重要的资深员工。在长期来说,所有的投入都可以透过管理加以更改。短期和长期的分别又构成了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就是供给面如何应对供给或需求方的更动而产生新的价格均衡点。 边际主义描述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财富和收入水准限制下达成对他们最有利的位置,而生产者也会在各自生产的限制下(如产品需求、科技、价格等等)试图最大化他们的利益。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位置在于当一个产品的边际效用相对于其价格达到零的时候,用简单的方式形容,这时消费者就买到了市场上对他而言「最划算的产品」,而没有比这个产品更为有价值的选择存在。相对的,生产者则会比较他们生产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亦即最完美竞争者的价格),所产生的差异便是「边际利润」,当边际利润达到零时,他们就不会再继续生产某个产品。市场迈向均衡的移动以及均衡点、价格、和供给数量的改变也是在「边际」上进行,也就是说,他们的互动关系的改变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供给与需求理论的应用包含了伴著生产要素调整的收入分配,包含了劳动与资本在市场上的互动。在一个有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下,在特定劳动价格(亦即工资水平)之下被雇用的劳工数量取决于对于劳动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以及劳动的供给(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劳动经济学检视的是劳工与雇主之间透过这样市场的互动,以此解释工资和其他劳动收入、劳工流动性、失业、人力资本的产能、以及其他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变动与特征   Taber, Christopher, and Bruce A. Weinberg (2008). "labour economics (new perspective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Hicks, J.R. (1963, 2nd ed.). "The Theory of Wages". London: Macmillan.</ref>。 供给与需求是用来解释完全竞争下的市场行为,然而,它仍然可以用来比较其他型态的市场。它也可以被用来解释经济体各层面的变因,举例来说,这包含了总体经济学下研究的国内生产毛额以及物价。经济学家也可以透过供给与需求来说明要在何种特定条件下市场才能有效的分配资源。 公司. 人们往往不会在市场上直接交易,而是透过公司进行工作和生产。最明显的公司是企业、合伙、以及信托。依据罗纳德·科斯的说法,当透过公司生产的成本低于自行生产时,个体便会选择透过公司生产。公司综合了劳动和资本,并且可以达到比个人交易更高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当生产一个产品单位的成本随著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时)。 在完全竞争的研究模型下,生产者众多,而且对于市场价格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产业组织研究的则是当某些生产者的确拥有决定性影响时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它包含了对于市场以及公司之间的互动。常见的对于市场结构的分析除了完全竞争以外,还有垄断性竞争、以及其他如寡占、双头垄断等情形。 管理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学角度研究公司或其他管理单位进行商业决策的过程,这门研究相当倚赖数据上的统计,比如对于运筹学的研究,以及其他统计方法例如在没有完整资讯和确定性下的回归分析。其研究的特色是对于商业决策最佳化的追求,包括了如何降低成本、最大化利益等,当然,这是假设在其他情况例如科技和市场需求不变的条件下   Hughes, Alan (1987). "managerial capitalism", "The New Pal 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293–96.</ref>。 不确定性和赛局理论. 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上,是指对于未来收入或损失无法预测的本质,无论是否为风险。若是没有了不确定性,个体的经济行为就会完全脱离工作和收入的不确定性,金融和资本市场也会沦为单纯的市场阶段媒介,而通讯产业则会完全消失。由于不确定性的型态众多,在经济学上有许多方式用来代表不确定性以及经济决策者对其的应对。 赛局理论为应用数学的分支,研究不同决策者之间的战略互动,亦属于不确定性。赛局理论提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数学根基,用以架构公司的各种行为,举例来说,它可以用来研究寡占(很少卖家)的产业行为,也可以套用在工资谈判、讨价、契约立定和其他各种决策者数量少到他们会对彼此产生可见影响的情况上。赛局理论是一种行为经济学非常频繁使用的方法,它假设了个体们在至少有部分利益冲突的条件下,分别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战略。透过这种分析,它可以将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举动用来研究例如供给与需求的模型,同时也考虑到资讯的不确定性。这门研究最早追溯至1944年约翰·冯·诺伊曼的理论。赛局理论对于众多领域都产生影响,包括了核子战略、伦理学、政治学、甚至是演化生物学。 风险厌恶也会在一个发达的经济里促使专门管理风险和提供风险资讯的产业,例如保险业市场、期货交易、金融商品、金融经济学、或纯粹的金融市场便是针对风险而生的产业。这块领域同时也研究金融市场和公司的资本结构、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健康性、金融危机、以及政府对此的管制等等   Ross, Stephen A. "finance." Abstract.    Burnside, Craig, Martin Eichenbaum, and Sergio Rebelo. "currency crises models." Abstract.    Kaminsky, Graciela Laura. "currency crises." Abstract.    Calomiris, Charles W. "banking crises." Abstract. </ref>。 有一些市场组织也会因为不确定性而产生低效率,依据乔治·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这种低效率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二手车市场。由于消费者不确定一台车是否是有潜在问题,他们往往会压低了一台好的二手车的价格低于其实际品质。资讯不对称使得卖家即使有这方面的资讯,也没有动机告知买家。相同的保险业在这方面的问题则是逆向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很容易冒风险的人(也因此最容易出事),往往是那些最倾向于投保的人,也因此导致了道德风险,使得保险反倒促使更冒险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保险成本的上升,也因此驱逐了部分原本可以从此服务获利的人(不完整市场)。而且,若是试图解决单一问题,例如强制所有人保险,那么仍然不能解决、反而会创造出更多道德风险的问题。资讯经济学便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这在许多领域如保险、契约法、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以及健保上。可以应用的研究成果包括了解决或减少法律和市场上的风险的措施,比如说产品保固、政府规定的部分保险、资本重组或破产法、以及其他对于资讯透露的管理   Wilson, Charles. "adverse selection", Abstract.    Kotowitz, Y. "moral hazard." TOC.    Myerson, Roger B. "revelation principle." Abstract. </ref>。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许多这些问题可能与经济学既有的假设互相冲突。尽管经济学家对于市场失灵的定义有所差异,以下的分类经常被提出   Joseph E. Stiglitz (2000)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Ch.4, W.W. Norton).</ref>: 资讯不对称和不完整市场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但这有可能透过市场、法律、或其他政策办法加以修正。 自然垄断或者称为「技术上垄断」是一种竞争失灵的极端例子。这种问题描述了既然生产一个产品时生产越多单一成本越低,那么依此推断每个产品最终应该只有一个生产者才是最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是一般市场是所缺乏供给的,这种失灵的最主要特色是人们可以使用公共物品而不必直接付费。 外部性指的则是市场价格所没有反映出来的外部社会成本或利益。举例来说,污染会造成负面的外部性,而(政府付费的)教育则会创造正面外部性(如更高技术劳工)。政府经常向有制造负面外部性可能的经济活动课税或进行禁止,并且向正面外部性的受益者课税以企图矫正市场。另外,基本的供给与需求理论解释了均衡的达成,但并没有解释达到供需均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一些人则主张粘性价格证明数量而不是价格决定了供给与需求的短期改变,这也是许多总体经济学里对于景气循环的标准研究。研究者通常聚焦于讨论粘性价格的成因以及达到长期均衡的过程。有一些经济学领域专注于对市场失灵的研究,比如公共经济学便是研究政府以调节市场失灵为名对市场进行的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政策方式包括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立定的政府管理,或者提供市场诱因以进行改变,比如收取排放税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18,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cGraw-Hill.</ref>。 尽管如此,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则提出质疑市场失灵的理论。例如公共选择学派便提出了与市场失灵相反的例子-政府失灵,认为政治上的经济干预和特殊利益才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因。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更进一步,主张低效率的垄断只有在政府主导之下才会形成,并且主张市场的低效率只有透过寻求利润的企业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并不能做出正面影响。 公共产业. 公共财政是研究政府公家机关如何进行预算和税收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包含了税制的制定(那些人在缴那些税)、政府开支活动的成本效益分析、金融政策、政府对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便是以个体经济学角度研究公共产业的学派,分析各自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个体,例如政客、选民、官僚、和利益团体,以及他们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大部分的经济学都是实证为主的,以描述和预测经济现象为重点,而规范经济学则研究经济「应该是什么」。福利经济学便是规范经济学的一种,以个体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效率,并且以社会里个体的经济行为来衡量社会福利。 总体经济学. 总体经济学将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且透过一般均衡理论用「从上而下」的角度检视经济的总和与互动。这些总和包括了对于一国经济体的总投入与输出、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其他的小总和则包括了消费和投资总和等。总体经济学也专注于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 自从196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学也被引进一些个体经济学的划分方式,例如分析个体的理性、效率市场假说、以及不完全竞争等,这些发展解决了部份对于这些领域的不一致性质疑。 总体经济学同时考量影响成长和国家收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了资本累积、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的成长等。 增长.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造就经济成长的因素,亦即一个国家人均生产输出在长期的提高。同样这个因素也被用来解释各国之间存在的人均生产输出的差异,尤其为何某些国家成长得比其他国家快、而为何某些贫穷国家的成长率比已开发国家高。 许多被广泛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投资的比例、人口成长、以及科技变革。这些研究包括了理论上和观察上的形式(如同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增长核算    Uzawa, H. (1987). "models of growt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83–89.</ref>。 景气循环. 对于经济萧条的研究促使了总体经济学的诞生。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恐慌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建构了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对于产品的总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现象,导致高失业率以及可能的产能流失。他于是认为应该增加政府在公共产业的活动,包括了以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稳定景气循环。也因此,凯恩斯主义的一大结论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本身并不能将产出和雇佣推到充分就业的程度。约翰·希克斯的IS-LM模型便是解释凯恩斯理论的经典例子。 随著时间发展,对于景气循环的认知也逐渐增进并扩张到其他领域,大多是作为对凯恩斯理论的回应。新古典综合学派便是综合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短期上是正确的,但新古典主义则在中长期更有解释说服力。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则从凯恩斯景气循环理论中脱出,认为市场的萧条是因为不完全资讯所造成的,持这种立场的包括了米尔顿·傅利曼对于消费的恒常所得假说以及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 相较之下,新兴凯恩斯学派则保留了对理性预期的假设,但将景气循环归咎于市场失灵上。新兴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黏性」的,亦即他们不会随著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很快做出调整。也因此,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会自动调整以达成充分就业,而新兴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充分就业只有在长期上才会自动达成,也因此短期内必须要有政府和中央银行介入。 另一方面,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景气循环是由于政府透过中央银行释出过多的借贷资金,因而导致资本借贷的过度容易,从而致使企业家的错误投资和资本的错误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们认为景气循环里的扩张期是对于资本的滥用期,而紧接而来的衰退期才是经济复苏的开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不被凯恩斯学派或新古典主义学派所重视,然而在学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 失业. 一个经济体里的失业人数可以由失业率来计算,亦即有多少劳工在积极的寻找工作,退休者、正接受教育者、或因为其他因素而放弃寻找工作者并不包含在失业者里。失业可以依据几种型态来分类,古典式失业指的是当工资太高因而导致雇主不愿雇用更多劳工时,工资太高的原因可能是最低工资法规、或是工会的活动导致。依据古典式失业说法,摩擦性失业则是当市场有应对的工作存在,但在配对工作的过程中劳工所需要寻找和等待的时间。结构性失业则包含一系列导致失业的原因,比如劳工有的技能与市场需要的技能不同时。当一个经济体的产业正进行大规模的转变时,因为许多劳工既有的技能与新兴产业不同,许多结构性失业便有可能发生。无论经济体所处的情况,某些程度的失业都有可能持续存在,不过凯恩斯学派主张当经济停止成长时,因为总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周期性失业就有可能发生,奥肯法则便是对于失业率与经济成长的观察。原始的奥肯法则指出3%的经济产出成长便会降低1%的失业率。 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 在大多数市场经济下,货币是一种用以作为交易媒介的工具。假设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例如贝壳、银条、黄金)要更来的有价值稳定性、可切分性、简便性、以及更流动的供给。货币包含了大众持有的纸钞和积蓄、以及银行和政府具有的备用资金。货币就好比是像语言一般的社会媒介,其价值存在于与他人互动的功能上,若是没有其他交易的对象,那么再多的钱也等同废纸。 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货币让交易变得更为容易,它使人们可以更简单的估价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促使储蓄的产生。与货币对比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没有了货币,便要以更困难的物质配对交易双方的需求(比如苹果交换书本)。由于货币的通用性,它使得交易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来生产者便可以轻易将产出换为市场通用的价值,而不需转换必须进行二次交易的物品。 对一个经济体而言,货币供给与总生产的面值和物价水准有密切关系,也因此,管理货币供给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课题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2, "Money: The Lubroicant of Exchange" section, ch. 33, Fig. 33–3.</ref>。 财政政策.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应该透过对于财政政策的操弄来调整总需求,他们主张当总需求低于经济体存在的生产潜能时,这种没有使用到的生产能力便形成了产出浪费。依据这种说法,政府透过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透过赤字支出、课税、或是通货膨胀)来鼓励总需求成长,如此一来便运用到没有被使用的生产潜能。举例来说,即使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雇用失业劳工来兴建高速公路,如此一来便会发挥他们的「生产潜能」。而这种支出也有乘数效应,亦即为应付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产生的商机构成了多出的经济活动。 当然,这种理论是根基在没有考虑到挤出效应的假设上。如果产出浪费并不存在,那经济体便是以完全的产能在运作,这时如果政府介入增加财政支出,便会挤压到民间产业的经济活动,也因此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支持扩张性财政者认为挤出效应只有在没有产出浪费时才会出现,而反对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永远存在的,并且指出李嘉图等价理论,他们主张政府借贷必然需要以未来的课税增加来偿还,而任何因为政府财政政策所引起的需求增长,都会因为民间为应付未来高税率的储蓄而被消除。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且研究国际贸易可以带来的贸易利得,重要的政策研究包括了关税以及贸易壁垒对于进出口和经济成长的影响。国际金融学则是整体经济学里一门专门研究资本如何在各国之间流动的领域,并且研究汇率。国际贸易的增长、各国分工的增强和密集化是全球化重要的来源   Venables, A.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pp. 7843–7848. Abstract.    Obstfeld, Maurice (2008).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ref>。 发展经济学则是研究在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开发中国家,并且研究产业改变、贫穷、和经济成长。与其他经济学领域不同的是,发展经济学经常结合社会与政治的议题作为考量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51. Chicago.</ref>。 经济体系是经济学里研究各国经济体系差异的领域,研究的重点包括了各国在经济路线、发展策略、产权保护、以及经济资源分配等指标上的差异。这门领域的研究是以一个「经济体系」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单位。 在当代经济体系里,经济组织的两大不同路线为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一者是以国家统御经济、另一者则是以自由市场来进行,而这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为混合经济。研究经济体系与政治体制之间的互动,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经济体系比较」指的则是衡量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经济行为和成长差异   • NA (2007). "economic syste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Concise Encyclopedia</ref>。 研究方法. 当代的经济学经常使用数学作为研究手段之一,经济学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赛局理论、以及电脑科学。学术界的经济学家一般都有使用这些工具的基本能力,少数经济学家则专注在数理经济学和其他数学的方式。 理论. 主流经济学理论依靠的是先验的经济模型,并从中衍生众多概念。这些经济论述通常假设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之下,研究聚焦的变数是如何因应各种条件进行改变。当进行经济学论述时,经济学家重视的是寻找可以以最少观察资讯来实证、最为明确表达、同时可以衍生出其他研究的理论。 在个体经济学下,主要的研究概念为供给与需求、边际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机会成本、预算线、效用、以及公司研究。而总体经济学早期则聚焦于对于总体变因的模型建构,然而随著时间发展,这种路线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研究则更注重于以个体基础出发的总体研究。 个体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对总体经济学的领域都起了重大影响,例如货币政策上,货币主义主张的货币数量论指出对货币的供给扩张会因为市场的理性预期而造成通货膨胀。在发展经济学中,已开发国家一般被预测会有比较小幅度的经济成长,因为资本投资的边际回收会随著发展程度而开始下降,这种趋势就在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上被观察到。有时候这些经济假说所主张的只是一种「定向」或「趋势」,而非绝对的数据改变。 在近几十年,赛局理论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急速扩张也对经济学产生巨大影响,透过例如纳什均衡点作为研究经济个体决策的基准,经济学家可以在不依靠实际世界资料的情况下对许多领域做出分析和预测   Martin Shubik (1981). "Game Theory Models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Economy," in Kenneth Arrow and Michael Intriligator, ed.,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 1, pp. 285-330 .   Carl Shapiro (1989). "The Theory of Business Strateg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 pp. 125-137.</ref>。标准的赛局理论经济学论述通常先设计一个与现有经济问题类似的「赛局」,经济学家并以赛局里的单方行为和多方互动来研究他们如何在不同规则下进行利益最大化。 观察上的研究. 经济理论经常被用观察上的方法加以验证,通常是透过计量经济学来检视经济数据。一般实体科学常见的封闭实验在经济学上是很难达成而且很少见的,也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倚赖观察既有资料的方式来测试他们的理论,虽然这样观察实验的结果没有封闭实验来的准确、也比要容易被质疑。尽管如此,实验经济学是一门逐渐在成长的领域,而且对既有模型的观察也在增加。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回归分析也很常见,使用者用此方法来估计规模、经济重要性、以及统计显著性,借此来提出假说、并且控制变因的影响。透过这种作法,一个假说有可能因此获得支持,尽管其准确性仍然只是机率上的、而不是绝对的,判断研究的标准则是依靠其可否证性以及证伪结果。由于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观察研究并不一定要对其研究问题提出决定性的结论,甚至也不一定要提出主要的发现。在实用经济学领域上,以线性规划来进行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相当常见,为了研究某种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经济学家常将大量资料交由电脑统计分析。 专业的同行评审和对于结果的重新生成也能进一步确保观察实验不会产生有偏见的、错误的、或轻率概化的结果,尽管经济学许多研究领域都常被批评是无法重生研究结果的。如同纯粹的理论,对于统计实验的使用也会受到批判分析   McCloskey, Deirdre N. and Stephen T. Ziliak (1996). "The Standard Error of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4(1), pp. 97–114.    Hoover, Kevin D., and Mark V. Siegler (2008). "Sound and Fury: McCloskey and Significance Testing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5(1), pp. 1–37 (2005 prepubication version). Reply of McCloskey and Ziliak and rejoinder, pp. 39–68.</ref>,尽管如此,在过去40年间,单纯为批评其他研究结果的文章在如美国经济评论的期刊上一直减少,这被认为是期刊试图增加其引用数量的一种结果。 实验经济学也造就了许多以封闭式对照实验为方法的研究,直接测试一般被视为真理的一些经济学理论,这将传统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给缩小了   Smith, Vernon L. (1987),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 ii.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241–42.</ref>,例如最后通牒赛局的实验结果便证实了人们会拒绝接受不平等的分配方式。 在行为经济学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与阿摩司·特沃斯基一起因为他们对于展望理论和认知偏差的发现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神经经济学上的观察实验也证实了类似结果。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对照传统的私利偏好假设与一个可以测试自私、利他、与合作倾向的模型   Sigmund, Karl, Ernst Fehr, and Martin A. Nowak (2002),"The Economics of Fair Play", "Scientific American", 286(1) January, pp. 82–87. </ref>。这些研究的进展使得一些人主张经济学也是「真正的科学」的一部分。 职业. 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专业化,反映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所课程的成长上,并且被称为是「经济学自1900年来的重大改变」。大多数主要的大学和院校都有一个专精的经济院所并颁发经济学的学位,不论是在通识教育、商业或其他专业领域上,经济学课程往往是必修的课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每年会依据其专家评审颁发给对这个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在私人企业,经济学家通常担任顾问的角色,尤其是在银行业和金融业。经济学家也替众多政府部门服务,例如国库、中央银行、和统计组织。 相关领域.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其他领域的学术发展,例如经济地理学、经济史、公共选择理论、家庭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是一种以经济理论角度切入研究法学的方式,包含了以经济学解释法律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法律是否有助或有害于经济效益、以及预测未来经济法走向    Posner, Richard A. (1972).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pen, 7th ed., 2007) ISBN 978-0-7355-6354-4.</ref>。罗纳德·科斯在1961年的文章里就曾主张,对于产权的良好保护可以克服市场的外部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结合经济学、法学、以及政治学的研究,针对在探讨政治制度、政治环境、以及经济体制(如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间的互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包含了如垄断和寻租行为以及外部性与政府政策的关系   Krueger, Anne O. (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3), pp.291–303</ref>。历史学家有时会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来描述研究在历史上有特定利益的个人或团体是如何利用政治手段来取得利益。 经济学的社会学分支也透过经济社会学发展出来,主要是根基在爱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格奥尔格·齐美尔等人的作品上,用以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现象对于社会传统的影响。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等书。 历史. 对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14世纪之前知名的学者包括了亚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汤玛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受到亚里斯多德写作的启发,阿奎那对其后代14至17世纪的经院哲学有许多贡献,由经院哲学所衍生的萨拉曼卡学派也成为中世纪末第一个有系统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货币、利息以及价值理论等经济法则的经济学派。 在文艺复兴之后,经济学的发展开始由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派所支配,这两个学派都对欧洲经济民族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相当影响。重商主义在16至18世纪盛行于一些商人和政客之间,主张一国之财富是靠著累积金银而来的,而没有天然金矿银矿的国家则只能靠著出口产品并且限制进口金银以外货物来累积财富。重商主义主张进口便宜的原始资源以用来生产出口的货物,并且以关税防止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ref>。 重农主义则是一群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组成,并认为经济体是一个收入和产出不断循环的圈圈,他们主张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够产出超过成本的价值,也因此农业是所有产业的根基。他们反对重商主义对制造业和出口的重视而忽略了农业。重农主义者并且主张淘汰耗费大量成本的税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税替代之。比起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者更支持自由放任的政策,认为政府不该干预经济   • Blaug, Mark (1997, 5th ed.)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pp, 24–29, 82–84. Cambridge.</ref>。 亚当·斯密(1723-179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他对于当时的重商主义提出众多批评,并认为重农主义尽管「并不完美」但仍然是更为接近经济学真相的框架。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被认为是「造就了经济学诞生的起始点」,这本书将土地、劳动以及资本视为是生产的三大要素以及生产一国财富的来源,而抛弃了重农主义认为只有农业活动才有生产性的理论。 斯密讨论了分工可以带来的经济好处,包括了劳动产能的上升以及贸易利得,无论是乡村或是都市、或是不同国家之间都可以借此获利。他的理论认为分工的程度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这也成为了后代经济学家对于公司和产业组织的主要理论来源。亚当·斯密提出了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里最重要的命题:亦即在竞争之下,资源的持有人(无论是劳动力、土地、还是资本)会寻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于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资源的持有人都会获得相同的报酬(排除失业等因素外)。 斯密认为所有个体会利用他们持有的任何资本来增进其自身的利润和福利而非「社会」的利益,这在后来被称为是「经济学上最重要的一段话」。斯密并且主张个体寻求利润的动机是生产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他们获得的利润就代表了他们所生产出的价值。他这样说道: 因此,由于每个个人都会尽力把他的资本用以支持并管理国内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于是便能达到最大的价值;每个个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扩大。确实,他通常并没有打算要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进了这种利益至何种程度。由于宁愿支持国内的产业而非国外的产业,他只是盘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产业的方式在于使其生产的价值能够最大化,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些常见的情况下,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他也同时促进了他原先无意达成的目标。并非出自本意并不代表就对社会有害。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装增进公共利益而干预贸易的人所达成的。 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与他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成长的重视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经济上的增长使得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更多更有价值的消费,这在他心目中才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   Blaug, Mark (2008). "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4, pp. 564–66. Abstract .</ref>。斯密并且以看不见的手来评论众多的经济学领域,包括了政府对于竞争、贸易的限制,以及银行和利息,并提出他认为是「自由的既定体制」包括了国防、公平的司法制度、一些可以造福全社会的公共工程以及提供教育、道路、水坝等等   _____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 in ch. 2, sect. 19, "Adam Smith as an Economist, pp. 56–62.    Vaughn, Karen I. (1987), "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997–99. Link .   Skinner, Andrew (2008). "Smith, Adam (1723–1790)", Polic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7, pp. 559–61. Abstract .   Viner, Jacob (1927). "Adam Smith and Laissez Faire", sect. IV. Flaws in the Natural Order, pp. 214–17, and V.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5(2), pp. 217–32 (pp. 198-232).</ref>。现代的经济学教科书常把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作为解释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 同时期的托马斯·马尔萨斯则利用报酬递减来解释生活水平,他预言人类人口会以几何方式倍增、但粮食生产却只会渐进的增加,如此一来有限的土地便会导致暴增的人口劳动力产能报酬递减,于是便会导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过剩出现。马尔萨斯并且质疑市场经济的调节性能,批评市场本身无法达成完全就业,并且称经济体倾向于过度存款而导致消费不足,这一理论后来也被凯恩斯加以利用。 亚当·斯密注重在财富的生产上,而大卫·李嘉图则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图认为地主与资本和劳工之间必然会有冲突存在,他主张随著人口的成长和生产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会使得租金逐渐上涨,于是减低资本获得的利润、以及劳工的工资。李嘉图是第一个提出了比较优势的经济学家,依据此理论,无论一国是否在生产上每个层面都比他国优越或落后,边际的生产成本差异使得他们都可以从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利。比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贸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末期,一些人开始对其假设提出质疑,比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便提出市场分配收入的问题,他认为市场扮演了两个主要的角色:资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认为市场在分配资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于是产生社会介入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 价值理论是古典经济学重要的一部分,亚当·斯密常被认为是提出一个产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其劳动所决定的人,不过,斯密其实在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说:「所有东西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取得这样东西的难度。」斯密认为除了工资以外的因素也影响了产品的价格。尽管如此,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开始以斯密为基础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主张劳动是价值的主要或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古典经济学里衍生而出的,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其理论的基本模型。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一书,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主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必然会产生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对于劳工的剥削   Mandel, Ernest (1987). "Marx, Karl Heinric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372, 376.</ref>。依据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所决定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则主张劳工的工资只构成了产品价格里的劳动力价格,即让劳动力再生产的部分,从此认为有剥削存在。 边际革命. 从1870年至1910年之间,一系列经济学家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挑战,这一系列的变革后来被称为是「边际革命」。由英格兰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和瑞士的利昂·瓦尔拉斯所各自提出,边际主义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边际效用而非劳动所决定的。边际主义不但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钻石与水悖论,同时也促生了成为现代新古典经济学骨架的主观价值理论。 19世纪末的边际革命是经济学的一大分水岭。古典经济学重视的是社会活动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及透过政治经济学分析不同政体下财富分配结构。随著边际效用概念的提出,对于生产和交易的研究得以从社会理论(如马克思主义)中分离出来,而迈向“纯粹观察现象并提出假说”的研究路径。这种改变使得经济学得以脱离受到价值判断影响的规范经济学,从以往的社会经济「应该怎么样」的问题,退回到纯粹研究现实经济「是什么」,进而成为不具鲜明立场性和政治性的学问。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自约翰·梅纳德·凯因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一书,此书确立了总体经济学一领域的独立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7. Chicago.</ref>。凯恩斯在此书中研究许多在短期(亦即,长期的经济均衡达到之前)影响总收入和生产的因素,他认为高度的失业可能会因为市场缺乏有效需求而无法自行调整,并且主张为了增加总需求,政府应该透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克服这种情况。在当时经济大恐慌的环境下,凯恩斯的此一理论对经济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p. 5.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6. Chicago.</ref>。 随著时间发展,凯恩斯学派出现两个分支。后凯恩斯学派注重于研究总体经济学的弹性缺乏以及调整过程,另外他们在个体经济学上则以实际世界的观察例子来作为研究基础,而非透过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该学派的主要人物有琼·罗宾逊等人。 新兴凯恩斯学派同样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凯恩斯主义,此流派同意其他经济学家利用利益最大化来解释个体经济学的模型,但提出了价格和工资黏性的理论,用以更新原始的凯恩斯主义,尽管他们对原始框架的支持已经转变为强调其持续出现特征,而不是坚持其存在的本质。 新古典主义. 边际革命促生了主导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了「经济学」一词来形容对于「经济科学」的研究,用以对照之前的政治经济学。这种转变就有如在当时数学模型对于自然科学的影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供给与需求作为分析市场均衡下价格和供给数量的模型,以此解释产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重视的是市场的边际需求。到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远离了古典经济学以基数作为分析个体之间生产关系和社会总和利益的方式。 在个体经济学方面,新古典主义认为动机和机会成本构成了决策的最重要基准,例子之一是消费者理论分析价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响需求的数量。而在总体经济学上,与凯恩斯主义综合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成为当今总体经济学的主流。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经常被称为是「正统经济学」,现代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是以新古典主义为基础,虽然在许多方面也有改动或是重视不同的领域,例如计量经济学、赛局理论、对于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分析等。 芝加哥经济学派. 1970年代出现的停滞性通货膨胀直接挑战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会使得物价提高,由此带动产业雇用更多劳工以增大产能,而更高的雇用度则会带动需求面。然而,在1970至1980年代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使得原先支配总体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备受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芝加哥经济学派和其衍生的货币主义开始挑战凯恩斯主义。依据该学派的米尔顿·傅利曼等人的说法,市场经济在货币供给持平(亦即,没有过多的膨胀或紧缩)的条件下,可以自行调整供需。依据这种理论,政府的角色是透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自由市场的活动。芝加哥学派以及后来小罗伯特·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大幅度取代了凯恩斯主义在总体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前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持傅利曼解释景气循环说法的经济学家之一。当代的主流经济学经常被二分为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大学代表的咸水学派与芝加哥等内地大学代表的淡水学派。 米尔顿·傅利曼基本上采纳了许多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个体经济学概念并且将之现代化,比如他在1970年曾主张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在自由市场的竞争下,努力利用既有资源进行可以最大化利润的商业活动」,这一说法与亚当·斯密认为市场通过私利可以最好达成社会总利益的看法一致。 其他学派. 一些在主流经济学以外的经济学派和研究方式也对经济学领域有重大和持续的影响,比如奥地利经济学派、洛桑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等。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平行发展的奥地利经济学派,便是衍生自边际革命的重要人物卡尔·门格尔的理论,而其许多研究框架也与主流经济学有高度重叠。 在总体经济学上有显著讨论而自成一派的还包括了如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和供给面学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较不受主流经济学讨论的研究包括了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依附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对经济学的质疑. 一般的批评.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讽刺的称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一些经济学家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里昂·瓦尔拉斯则认为对经济学的研究不该与其产出的分配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后者所牵涉的「社会经济学」是属于政治学的领域。 在《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大力抨击那些他认为是依赖政治权力来影响市场运作的个人或团体,在斯密的年代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派系」,今天则是我们所熟知的利益团体例如政党、银行、公司、工会等等。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应该要独立于政府政策或其他决策团体的影响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经常以特定经济学的理论或说词来正当化他们推动的政治议程,许多时候往往脱离他们公职的负责领域。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上与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关连经常被拿来做为批评的对象,批评者往往将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角色与特定议题或价值观混为一谈。尽管如此,经济学对于政府经济政策的形成是理所当然有影响力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支。许多学术界的期刊经常探讨经济学者之间对于某种政策的共识或主流立场为何,希望以此增加专业意见在政治决策上的角色。事实上,当今的主流经济学界与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讨论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场,举例来说,贸易保护主义在大众舆论和政客之间普遍流传,然而经济学家却一面倒的认为自由贸易才是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 。依据美国经济学会的调查,美国经济学家之间已达成明显共识的议题包含了支持自由贸易、支持沃尔玛等大型连锁店商业自由、反对政府强制雇主提供劳工健保、允许商业化的器官转移、开放赌场、反对补贴生物燃料等等。 其他议题例如中央银行的独立运行以及政府在透过中央银行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做法,乃至总体经济学上的众多政策,也经常是争议的焦点和对于主流经济学批评的来源   Gabriel Mangano (Centre Walras-Pareto, University of Lausanne BFSH 1,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Measuring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 Tale of Subjectivity and of Its Consequenc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8; 50: 468–492.   Friedrich Heinemann, Does it Pay to Watch Central Bankers' Lip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CB Wording ,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ephen G. Cecchetti, Central Bank Policy Rul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ref>。而一些学者例如Deirdre McCloskey则提出许多透过数据观察进行的经济学实证研究在方法或结果上都有问题,此点批评在经济学界受到不少重视,不过,也有某些依赖先验而抛弃实证观察作为研究方法的经济学者和学派存在,例如奥地利经济学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则责怪经济学家无法准确预言未来的经济走向或经济危机的到来,举例来说,在2007年-2013年环球金融危机便引发许多人批评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与现实脱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2便曾发表他们对一群经济学家调查他们对未来经济萧条的预测结果,提出97%在1990年代受调查的经济学家没有成功预测未来一年的经济紧缩,而即使成功预测的人,也经常低估了紧缩的严重性。 质疑. 经济学长久来持续被质疑是依靠不实际的、无法验证的、或是过度简化的假说来做为理论依据,质疑者主张这种简化过程免除了经济学家提出结论所要举出的证据。经常被质疑的假说例如利润最大化、理性选择等等   Boland, Lawrence A. (2008). "assumptions controvers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Online abstract. Accessed May 30, 2008.</ref>。不过,资讯经济学包含的就是这方面以数学研究和行为经济学来研究个体在利润最大化以外的行为。另外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例如凯恩斯也曾观察到大部分的经济学领域都是透过概念上的而非数据上的证据来建立,也因此无法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透过数据来验证。 近年来,批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女性主义者也开始浮现,促使了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诞生。女性主义经济学批评经济学一般对于实证和客观的假设,认为现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会的偏好。女性主义经济学经常提出的批评包括经济学忽视家庭主妇的家事劳动价值、家庭的经济掌管和收支。 一些从物理学角度出发的科学家则批评经济学依靠的是19世纪的物理学假设,例如便从热力学里提出了与能源经济学有关的熵理论,以区别他认为主流经济学依据在牛顿物理学上所建构的理论框架。他的理论对于热力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有相当的影响   Daly, H. 1995. "On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An Obituary essay." "Ecological Economics" 13: 149–54.   Mayumi, K. 1995.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1906–1994): an admirable epistemologist.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6: 115–120.   Mayumi, K. and Gowdy, J. M. (eds.) 1999. "Bioeconomics and Sustainability: Essays in Honor of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ayumi, K. 2001. "The Origin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Bioeconomics of Georgescu-Roegen". London: Routledge.</ref>。 一些人例如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则批评经济学的理论方式,认为经济学过度倚赖帕累托的理型论研究模型,并主张经济学理论错误的结果可能会对人类整体造成庞大灾害,他以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来质疑许多既有的经济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评,并非所有经济学家倚赖的都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和假设。而一些经济学家也正视了塔雷伯提出的问题,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便对塔雷伯的理论赞誉有嘉。而尽管这些批评的存在,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所课程已经发展得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和数学化的研究方式。
56
政治学
政治,政治学
政治学,或称政治科学等,是一门对政治、治理和权力体系进行科学研究,分析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相关宪法和法律的社会科学。 政治学涉及政治过程、结构和内容以及政治现象等主题的科学教学和研究。 现代政治学大致可分为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理论三个分支学科。 其他值得注意的子学科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国别政治和政府、政治经济学和政治方法论,提及政治社会学、公法和政治领域分析等。政治学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人文地理学、政治人类学、心理学和性别研究等领域相关,并借鉴了这些领域。 政治学在方法论上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采用了许多源自心理学、社会研究和政治哲学的方法,包括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实在论、历史制度主义和多元主义。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之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与所寻求的查询类型相关,包括历史文献和官方记录等一次文献和学术期刊文章、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模型构建等二次文献。 政治学者. 现代政治学的学术规范要求政治学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事务保持严格的价值中立。不过,由于政治学家自身对政治过程的牵涉、或者自身意识形态和价值立场判断,现实情况往往变得更为复杂。另一方面,政治学家提出的学说常成为其他评论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记者、特殊利益集团、政治家、和选民们对议题分析以及选择。虽然大多数政治学家一般只从事学术活动,但是一些政治学家也可能成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顾问,甚至自身投入政坛担任公职。政治学家们也常在政府部门里工作,或替某些政党工作。他们也有可能参与非政府组织或其他政治运动。受过政治学教育和训练的人也可能具有商业企业和团体所需要的经验及价值。智库、研究组织、以及和民意测验及公共关系有关的私人企业也可能雇用政治学家。研究美国的政治学家被称为「美国问题专家」(Americanists),专注于各种数据如选举、舆论和公共政策(如社会福利的改革)、国外政策、美国国会权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议题上的立场等。 发展历史. 对政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古希腊,政治学一词诞生于社会科学之后。这门学科的前身是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历史以及其他围绕著研究国家特色和功能的学术领域。在几乎每一个历史时代和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专门研究和学习政治的人士。 古典时期. 政治学的前身能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尤其是在希罗多德、荷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欧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里。后来柏拉图开始分析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将他们原本以文学和历史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来,应用至我们目前所称的哲学上。同样地,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历史经验为根据的研究,及发展了以比较方式研究政治,也就萌生了日后的比较政治理论,被誉为政治学之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更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之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后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在罗马统治时期,随着斯多葛学派的兴起,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波里比阿、蒂托·李维、普鲁塔克也记载了罗马共和崛起过程,和其他国家的组织及历史,以及恺撒和西塞罗等政治家,使我们得以更加了解当时罗马的政治和战争。在当时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以对历史的学习、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描述政府运作的情况为方向。而西塞罗更是对国家(Res Publica,“公众事物”)概念进行了界定,设计出了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并发展了自然法思想。 中世纪时期. 随著罗马帝国的衰落,政治研究的舞台更加扩散。一神教的崛起,尤其是西方文化里基督教的崛起,在政治和政治行为上产生更多研究空间。 到了中世纪时期,基于当时欧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学尚未成为一独立学科,对于政治问题都倾向由宗教教义来解释,故此,当时所谓的政治学,乃隶属于神学。但是,教会和朝廷间对政治的研究仍然相当广泛。当时的政治研究以希波的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代表。 希波的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书综合了当时基督教的哲学和政治传统,重新定义了宗教与政治间的领域界线。大多数这个时代的政治议题都围绕于教会与国家间的立场澄清和互相竞争。而阿奎那将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论证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在中东和后来其他的伊斯兰地区,欧玛尔·海亚姆所著的《鲁拜诗集》以及菲尔多西所著的国王的史诗里都提供了对政治的分的,而其他亚里士多德派的伊斯兰学者如阿维森纳也继续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分析和经验主义,写下许多针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评论。而在古代中国,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礼乐、兵刑、职官等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政治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近代.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人们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来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意大利的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树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重点,针对政治机构和政治参与者做直接的观察,其著作《君主论》,教导君主其只顾后果不顾过程的政治手段,内容与基督教教义冲突甚大。《君主论》的完成,被视为政治学由基督教中完全分离的一个里程碑。后来在启蒙时代里,学术领域的扩张进一步的拓广政治学的研究范围,超过了原本只是针对决策基准的研究。 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则对主权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他在《》中认为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至上和不可分割的。并且认为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有必要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他的政治理论仍未摆脱中世纪的影响,但是他的主权理论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是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先驱。 在18世纪牛顿的出现,开始建构现代科学理论的时候,政治学也跟随其他学科一样开始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在牛顿的世界里,利用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来归结为知识、相信自然、诉诸数学解释等等,都对政治学的研究开出了一条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出现的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的各种政治思想主张,包括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等学说以及自然法、自然权利、主权、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观念,成为了其后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框架。当霍布斯和约翰·洛克从不同的假设出发探讨政府的起源及其正当性问题时,西方政治学开始进入逻辑理性主义传统。 现代.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包括了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以及进化论社会学的斯宾塞、梅因、滕尼斯等。随着政治研究日益成为一门科学,研究者更加注重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和分析来解释政治现象。约翰·密尔、罗伯特·米歇尔斯、马克斯·韦伯等人是其典型代表。 现代政治学的专业化则发端于20世纪的美国。政治学在大学里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和系所开始于1880年代,以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政治研究院为标志。将过去的政治研究整合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不断进行著,政治学的历史也替政治学的基准和实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领域,学科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著一些共同的历史前身。但此时已研究国家公法学、政治制度、历史为主,以德国的国家科学最为知名。 起初,政治学本包括解释经济现象,并未有经济学的建构,但在现代科学发展底下,经济学遂由政治经济学分家出来,经济学倾向研究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行为,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则更专注于权力分配、国家和制度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政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密切相关的一个政治学分支,国际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关系或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也已经与政治学有了较大的差别。 行为主义革命与新制度主义. 在1950年代及1960年代,一场强调对个人和群体行为进行系统和严格科学研究的行为主义革命席卷了整个学科。专注于研究政治行为,而不是制度或法律文本的解释,是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征。代表成果包括Robert Alan Dahl、Philip Converse的研究工作,以及社会学家Paul Lazarsfeld和民意学者Bernard Berelson的合作。当时,针对个人和团体的科学研究从原本有系统而严厉地学科里逐渐游离。同时分析领域也朝向更深层和复杂的部分,也使政治学与其他不同的学科的研究关系更加紧密,尤其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人类学、和统计学。政治行为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倚赖以科学的方法做学术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学等,根基在对政治走向的经验证实和推断的假设前提上,并归纳针对人类与团体的政治行为解释。学科越来越注重与现实间的关联,或以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径来研究如何解决政治和社会上的问题。 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见证了演绎、博弈论形式模型建立技术的使用的兴盛,目的是在该学科中生成更具分析性的知识库。这一时期发生借鉴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制度(如美国国会)以及政治行为(如投票)的研究热潮。William H. Riker 和他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同事和学生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支持者。 尽管基于上述各种学术研究,该学科取得了相当大的研究进展,但据观察,系统化理论的进展仍是偏少且不平衡的。 21世纪. 2000年代,政治学改革运动(英语:Perestroika Movement)被引入,作为对该运动支持者所称的“政治学数学化”的反动。那些认同该运动的人主张在政治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论和研究途径,并主张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一些演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已经进化出一套高度发达的处理政治的心理机制。然而,这些机制的演变是为了处理以祖先环境为特征的小团体政治,而不是当今世界更大的政治结构。这被认为可以解释当前政治的许多重要特征和系统性认知偏误。 同时,当代政治学家们专注研究社会上对决策权力的转移和分配,以及政治的制度和其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一般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政治行为和公共政策。他们借由检验许多因素来评估治理和特定政策的成功性,包括稳定性、司法、物质财富、以及和平。一些政治学家试图分析政治来追求进一步的实证科学题材。其他的政治学家则以基准的题材分析政治,以提出特定的政策建议。 研究对象. 基于对政治的不同看法,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见解。 国家科学认为政治本身是一种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是研究国家现象的科学。而以大卫·伊斯顿为首的政治学者则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权力(power)与权威性的价值与利益分配,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的政府研究以及多元主义的发展都有极大影响。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观点是,认为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的科学。也有人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则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与公共政策。 研究方法. 传统上,政治学研究一般分为传统的政治哲学和现代的政治科学两大类。 政治哲学. 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政治问题主要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准则,民主、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取向和相应的政体设计是其研究的重点。大多数政治学家一般先通过先验设定抽象出一个普遍化的人性,然后通过逻辑推演设定出一套符合人类至善生活的最高准则,再根据这个准则设计出相应的政治制度。 现代政治科学. 制度主义. 早期的制度主义者受到传统政治哲学和欧洲大陆国家学影响,主要关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认为制度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对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政治制度中权力分配和人类行为的法律与机构约束地了解。主要通过制度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进行研究。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机构,研究的主要资料是宪法、法律、政府文件、议会日程等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分析特定社会的政治价值,并设计出符合某种目的的政治机构或制度。 制度研究法所欠缺的普遍归纳性,历史比较法正好能够弥补。历史比较法注重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对不同制度进行比较,以及对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比较,通过归纳得出普遍化法则。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反对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思辩与演绎方法,也反对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实际存在并且可以观察到的政治行为。行为主义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常常运用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直接探查、实地观察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主要原则包括了精确性、纯科学、量化研究和价值去除。其主要理论包括: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也像行为主义一样,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并不采取归纳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在各种情境下计算和演绎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理性选择理论起源自公共选择理论。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模型,安东尼·唐斯的官僚经济学,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和赖克的政治联盟理论。其后逐渐发展出联盟理论、交易理论、博弈理论、投票分析和科层决策等理论形态。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结构影响著政治现象。结构的因素包括地缘因素、经济力量、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等,环境因素催生、局限著不同的政治现象,甚至使个体无法作出自主的决定。环境可以随时间、人们的影响而变更。 在政治学界一直存在著结构主义与理性选择的论争,结构主义者认为环境决定了人们一切选择,理性主义者却认为人们的决策才是影响环境的因素。这使解释政治现象无法避免平衡量方面的因素。 新制度主义. 19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新制度主义学派,重新强调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注重研究制度的动态运动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制度与行为和观念的关系。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反动,新制度主义认为从个体出发从而研究整体的观念是错误的,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57
法学
法学
法学(jurisprudence、legal theory),法律学、法律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1门学科,研究法律此一特定社会现象、其本质与规律。所有的秩序都可以说是种「法律」,如自然规律、伦常、逻辑法则、美学,而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的法则。虽然许多法学家,如、,认定法学没有学术性质,然而法学演进至今仍包含有法律哲学、法律史学、法律科学等3大部门。此外,又因为研究对象都是社会上的现象,因此法学、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连。法学思想最早渊源于东周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如管子主张:「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法学”一词最早见之于南齐孔稚珪《请置律学助教表》“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不过,其含义不同于近代之“法学”。在欧美地区的传统中,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法学一词的定义是:「人事、神事的概念,正义、非正义之学」,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认为法学是人类研究遵从正义而生活的学科。文艺复兴时期,法学于大学中备受重视,为当时学术界最具地位的科系之一,与医学、神学三足鼎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先有习俗,然后由伦理分离出道德,最后才有法律,但是相对于习俗、道德,法律具有固定以及强制的特性,也包含人民生活中现实可行的权力,企图解释理想世界的应然法则。 字源. 法学(Jurisprudence)从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 prudentia"演变而来,原意是法律的研究、知识或学问,其中juris是jus的所有格,意思是法律的;prudentia是慎重,亦即考虑周到、先见、细心,特别是在实际行事中运用高明判断之意。在美国语境中,法学通常指称法律哲学,主要有四大研究面向,首要是寻求分析、解释、厘清与批判法律本体,第二种在于比较法律以及其他种学问如文学、经济、宗教、社会科学的内容,第三为解析法律特定主题的历史、道德或文化背景,最后则是专注于回答「法律为何?」、「法官如何公正判决?」等抽象问题。 在中国从西周开始,就有完整行政制度,而周礼一书,可谓集公法与私法之大成,也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总汇,而且学术上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发达,从管仲开始,包含商鞅、申不害、尹文、慎到、韩非等人,后人称之为法家,多因重法而使得其国昌盛。法学一词,在先秦时被称为刑名之学,自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到唐代则是中国法学的成熟时期,先后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开元律等法典,而《四库提要》对《唐律疏议》的说明提到:「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可以说是中华传统中对于法律研究的清楚标准,也就是法古字「灋」在《说文》中的解释:「刑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故从廌从去。」 法的概念. 人的行为中都有某种应然的法则,而规范人类意志和行为的伦理法则可以区分为道德、习俗以及法律。前述法律是三者之中唯一具有下列四项特性的法则,外在关心取向、外在判断方式、外在目的主体以及外在效力来源。也就是说,法律关心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内心的意图,只要行为符合法律条文就属于合法行为,而法律领域中有相对权利义务的主体,并且有立法者与仲裁者。德国著名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认为,法律具有三大价值:公共利益、法明确性以及正义,然而因为人的不完美这三大价值并不总是和谐共存于每部法律之中。 从道德、习俗、法律、国家、科学、艺术和宗教这些文化内容中,依照不同的学派曾有三大体系来讨论法律的目的,造就法治国家、文化国家、以及威权国家等不同型态的法律内容。首先是十八世纪末,康德、席勒、洪博特等人认为自由的伦理人格是最高的价值,而艺术和科学只是人格教养的工具,法律和国家只是它的保护机制,于是法律仅仅具有个人主义伦理的从属价值,而没有自身的价值,这就是法治国家中普遍认为法律只是理性目的的技术性规范。在威权国家中,多以为民族国家、权力及其成长是人世间最高的使命,国家赋予所有个人道德的内容,所有文化成果都是为国家服务,如黑格尔、海因里希·冯·特雷奇克这些理论家都把国家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就是肢体,而肢体是为了整体而存在,法律具有超乎个人的自身价值。最后是文化国家,如斐迪南·滕尼斯在《社会与社群》中描述,生命的最高使命不在于个人或集体的人格上,而在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成就以及成就的总和,也就是文化,而国家的最高使命也在于保护这些文化工作。 宪法与国家. 法律的制订不仅由有组织的族群或国家的成文法,也可以从没有组织的社群中凝聚习惯而成,然而国家不仅是法律的主要来源,它同时也是法律的产物:国家的立宪及其在法理上的地位,是从宪法和相关法律演绎得到的。也就是说,国家预设了宪法,而宪法又以国家为前提。事实上,国家与宪法是一体两面,就像有机物和它的组织很难彼此分离。立宪思想见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三权分立说,他主张如果国家不想由法治沦为专制,则国家的三种权力就不能完全落到同一个国家机关手中,也就是人民参与立法、行政必须合法、司法必须独立。因此立宪国家所奠立的自由,除了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面外,还有国家保证不能触犯个人自由的消极面。 警察国家不知道国家权力的界限,他们不仅是要保护人民免于他人的侵犯,还要免于自身无知的危害,因而牺牲人民的自由以保障其福祉。但当立宪国家默默地不再过问某些领域的事务时,便打破这种监护制度,这些领域是1789年的《人权宣言》后在宪法或其他法律中明白宣示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个人自由、居住和通信隐私不受侵犯、信仰和文化自由、学术及理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出版自由、就业自由、迁徙自由等。形式上,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效力优于普通法律,其他一般法律均须根据宪法而制订,不得与宪法抵触,否则即失其效力。 经济法与国家. 古典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法的本质是为了确保市民对经济活动有自由放任的权利,特别坚持所有权自由、契约自由与人格平等之法律基本原理,法律主要内容是要求国家权利给予人民最大的经济活动自由,并借由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即所谓「看不见的手」,用以形成整体市场合理的经济秩序,因此国家对经济活动的介入实际上是采消极的态度。从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立法者不再只将经济关系视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公平补偿,而主要以经济共同利益、生产及节约的观念来规范管理,所以经济法应运而生,这是传统上公法与私法之间的第三类法律领域,在中华民国境内以消费者保护法与公平交易法为代表,当国家不再只维护纯粹私法上的自由竞争,而是试图以法律规范掌握社会学意义下的运作法则,转而以「国家的手」来确保整体市场合理的经济秩序与实现均衡的经济循环。 犯罪与刑罚.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著犯罪,刚开始还没有法律观念,对于犯罪行为时常诉诸武力以求自立救助,而形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制度,此即刑罚的原始型态。在法治国家以及专制国家中,刑法仍多以权威思想为建构方向,以报复和威吓主义为思路,使得罪行明确对应于应处之刑罚,同时演扮演著维护法律安定性的角色,以对抗统治者滥用权威。随著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转变成社会主义的人民国家时,社会保护与教育防范之刑法目的取代了上述传统,即使是以社会教育保护刑法为诉求的刑事政策,也有司法信赖危机的疑虑。而今日的争论已不再是何者优先,而是刑事司法中之权利保障以及提高法官的裁量空间,以及在于旧式狭义的法治国家或福利文化国家间的抉择。 然而,刑罚的问题还涉及刑法本身的根源。刑罚意味著故意对人施恶,任何人想使用刑罚就必须明白自己被托付更高层次的重任。每个犯罪行为都是两个因素下的产物:个人性格和环境状况。依据犯罪行为的主要动机可将犯罪行为人分成两大类:机会犯人以及常习犯人。机会犯人的行为是由外在刺激或诱因所引起的,不具长期犯罪的倾向;常习犯人则想要犯罪,或基于习惯、天性而具有犯罪的本性。对于后者,经验显示很多都会辜负教育者的努力并再度犯罪,因此刑罚只能将他们除掉、永久或是长时间隔离,以确保社会安全。对于机会犯人则应表达明确训斥,用以警告他们。因此,根据犯罪者分成三类,也可将刑罚目的分成三类:刑罚要警告时机犯罪者,要改善能改过的性格犯罪者,以及隔绝无可救药的性格犯罪者。相对于一般教育,青少年罪犯应该要以教养为主。 法学与其他领域. 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近代德国人把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到与自然科学对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学以来的现代大学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法学被理解为科学与这一背景有关。法学以价值论为主要核心内容,如同丹麦法学家所说:「正义...不能作为法治的量尺,或法律的终极标准,主张某法不正义只不过是一种有害的情绪性字眼。」实质上,法学的核心仅仅是思维上的中心,而不是说法学的本体是价值的,法学最大的特点是要论证实践中如何体现价值(或者说怎么证实价值已经实现),这一论证形成了所有的法学部门分支。法学价值是否实现或者怎么实现的论证,是经验性的,可验证的,因而是科学的。在价值推导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论。法学是不是科学,最容易提出疑问的是法理学,法理学是处在价值核心部位,但这也只是某种法理学。法理学的形而上,可以藐视科学,但是法理学的形而下(解答部门法)必须诉诸综合分析,价值只是要素之一。法学无法具备「客观可验证」的这项科学特质,法学研究或法律思考的结论,只能做到「互为主观」。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规范和调整。 除此之外,法学也与政治学有密切关连,法学研究法律为主要内容,而法律往往反映国家政治的措施。政治的型态与体制,常以法律具体表现。政治学以研究国家为主要对象,并认为国家是一个法人,具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与法学上认定自然人和法人有权利义务的概念完全相同。因此,法学与政治学有不可分离、互为表里的关系。 法学分类. 法学如何分类依各学者不同,有以研究范围广狭为区别标准,分为一般法学与特别法学两种,一般法学研究关于法学的全体概念,例如法学绪论、法学通论、法学概要,特别法学研究关于特种法律现象的学问,例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等。也有以研究内容作为区分标准,分为法律哲学、法律史学与法律科学三种,法律哲学是研究法律的原理原则,探求法律的终极理想及其实用价值,各大学之法律科系,多设有法理学一科来探讨法律哲学的范畴。法律史学,又称为法律沿革学,主要研究法律的变迁过程及未来趋势,现在法律科系多有法学史、法律学史或法制史等类学科,变属于法律史学范畴。法律科学探讨国家现行法律的共同原理原则,以及各种法律的概念、内容及适用范围,其中又可分门别类研习,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与其他各种法律研究。 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以传授法律知识、法学知识体系和培养法律职业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径。现代法律教育一般分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两个基本部分。 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之目的系在法学范畴上的知识培育,范围包括各种法学理论及术科。有些人将法学教育分为法学本科教育和法学研究生教育,前者系指法学方面的第一学历(法学士和法律博士),后者则为供法学本科毕业后继续进修的法学教育,如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惟有些人则认为法律博士虽为法学方面的第一学历,但却是一个研究生学历,因此认为分类应以基础法学教育和进阶法学教育为名。 法律职业培训. 法律职业培训分为两大类: 各地法律教育. 中国大陆. 清朝灭亡后,在民国初年,各式大学纷纷建立起来,当中包括不少法学院。其中,国立的法学院仍以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法律学门的北京大学法律系最为著名,而私立的法学院则以东吴大学法学院和朝阳大学朝阳大学法学院最为著名,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界经历多种变迁,法学院以「五院四系」最为著名,分别为: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然而,现时「五院」均已成为政法大学,「四系」亦已成为法学院。 由于中国古代学生在仕官的晋身途径中并不要求对法律的知识,因此中国古时对法律教育并不非常重视。及至清末科举制度被取消以后,在沈家本主持的法律改革下,投身京师大学堂成为入仕的最理想途径,加上为法律改革所带来的机会,京师大学堂法律学门遂成为最多学生争相入读的学校之一。及至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机构数量庞大,单就中国而言,至2008年11月已有634所法学院系,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法学学生和法学教师的人数分别增加了100倍和10倍。 台湾. 目前台湾较具代表性的法学院: 仅提供研究所或大学部的法学教育: 在台湾,大学院校法律有关系所毕业者,具参加司法官(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试的资格,因此法律学系成为三个类组中较热门的科系之一,在各大学第一类组的科系里(包括政治人文艺术设计、商管会计、其他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录取分数往往是最高的。近年前台湾曾考虑修法比照国外,将参加司法官(法官、检察官)考试的应试资格提高到必须具备法律专业研究所毕业才得以报考,若假以实施势必影响高中升大学法律有关学系录取的分数,至今仍未更动。 香港. 在香港,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等三所大学均有开办法律教育。 澳门. 在澳门,于澳门大学法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二所大学有开办法律教育。 美国. 美国的法学院提供三种学位的法学教育: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法律博士是美国法学教育的核心,既培养法律实践者亦培养法律研究者,几乎美国所有的律师、法官、法学院教授都是"法律"博士毕业。
59
社会学
社会学,日语借词
社会学(Sociology)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或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并会运用这些知识,以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深入社会与公众进行对话与沟通、将人类从不平等及压迫的物质条件下解放出来,等等为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社会学层级的机构或人际互动,至宏观社会学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的本体有社会中的个人、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因此社会学通常跟财政学、经济学、法律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阶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著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卫生、医疗、药理、护理、军事或民事、刑事制度、网际网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纪末起的科技浪潮,也为社会学带来了崭新的数学化计算分析技术,例如个体为本模型和社交网路。 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性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经济体、城市、市场、政党、国家、文化、媒体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虽然「社会性」的定义在不同学派之间仍有争执,但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且对个人的行为跟认知有影响,这一点是大致上为社会学者所共同接受的。 概观. 在19世纪初期,孔德认为过去神学及崇尚武力的社会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学、工业为主的年代正在抬头,两者之间的冲突正是社会动荡的源头。在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种过渡性的冲突及混乱是无可避免。在旧制度消失前,人们无法体验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会转变才能改组社会。社会学就是针对社会改组的问题(现代性)而发展成为一门社会科学。涂尔干学派的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纠正的观念并不暗示社会学家预设一个「正确社会」的模板。涂尔干本人都不认为有一个终极的、完美的社会可以参考。简单来说,当一群人互动形成一个稳定的参考架构,运行良久,对他们来说就是「常态」。当社会制度问题积累下来,此一稳定状态被打破,形成混乱,即上述所谓「瓦解」时,就形成病态。因此涂尔干认为,社会学家职责在于找出一个社会的「日常常态」,如此才能确定出「病态」的判断标准。社会学家需要不断观察与分析,不是找出模板,宣称终极事实就结束。 相反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家并不探索对纠正社会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纠正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20世纪初,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等人,受到上一代如韦伯与齐美尔学说影响,加之参考马克思理论,针对现代社会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悲观看法,其中尤其看到社会虽然高度分工,却也产生生活的分裂化。尤其是在艺术文化领域,大量复制技术的出现,造成艺术精神的丧失。法兰克福第二代哈伯玛斯继承上述观点,并参照美国结构功能主义与符号互动论、欧陆的现象学等,提出沟通行动论,与第一代悲观观点不同,认为必须致力建构一个可沟通的社会,才是悲观现代性的出路。而上述的观念,类似社会冲突论,知名人士如达伦道夫,也是以马克思对社会阶级分析为主,认为社会有掌握资源的阶级,以及受统治的阶级,惟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握有生产工具,无产阶级因无工具而受宰制,需要反抗革命,观点较属于政治经济学,但冲突论者,结合韦伯对阶层──加入社会地位等角度,认为社会不平等,源自多方面,不只经济不平等。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社会学家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主要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历史社会学、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及归纳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涂尔干与韦伯都强调两者的重要性──亦即从主观(质化)与客观(量化)交错研究,到后来的象征互动派大师布鲁默相当强调质化的影响力。 社会学的角度. 社会学的角度就是让我们通过社会学看事物的方法去认识自己及分析社会。其中两种比较著名的社会学角度就是「社会学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及「破解谜思」(Debunking)。 「社会学的想像力」由赖特·米尔斯所创,其主要意思是指我们可以透过「社会学的想像力」去了解社会。 至于「破解谜思」是彼得·柏格的概念。他指出了「社会学的意识中是存在著一种揭穿真相、破解谜思的动机」。这句话指出了社会学家是关注所有的人类活动,但他们关注的层面并不是一般人所关注的事实之表面,而是以一个质疑的心态去思考及破解一件事情的谜思。 历史. 起源. 人类对社会变化发展的整体研究源远流长,社会学的逻辑和理念早在其形成学科基础之前就已经出现。对社会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是源于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长年累积,并至少在早于柏拉图时代之前产生。而更加正规的社会统计调查的起源更可以追溯到至少早在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另一方面,在中世纪的伊斯兰社会也有早期社会学的踪影,不少研究均指出历史上第一位社会学家,是一位十四世纪来自北非的阿拉伯学者——伊本·赫勒敦,其最著名的著作《历史绪论》首次介绍了有关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冲突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到了十七世纪,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即注意到科学拥有发现真理的能力,而开始尝试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sociology”(或“sociologie”),是由拉丁语“”(同伴)、“-ology”(研究),和希腊语“”(即“lógos”,意指字词、知识)组合而成,这个名称最早由法国散文家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1748年—1836年)在一份当时未公开的手稿中创造。至1838年,法国科学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857年)正式确立了“社会学”一词。孔德在初期曾使用“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一词,但后来被别人挪用,其中包括著名的比利时统计学家朗伯·阿道夫·雅克·凯特勒。孔德寄望通过对社会领域整体的科学认识,而令历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形成一体化,社会学正式由此而生。 社会转型的产物.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十九世纪中叶,其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十八世纪末开始,先后发生了两次来自欧洲的大革命,第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从英国开始、一直扩展到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这两件重大事件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资本主义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令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都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经济危机、失业、犯罪等。对于这些问题,传统方法和原有科学体系无法作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于是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新学科便应运而生。 孔恩德所身处的年代适逢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持续动荡,他认为社会上的各种弊病和问题可以透过社会学实证主义消除,这是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概论》(A General View of Positivism)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认识论模式。他相信在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律”(Law of three stages)中,在继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或称玄学阶段)之后,实证阶段将占据最终的位置,也是他最重视的部分。孔德认为过去神学主导及崇尚武力的社会会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学、工业为主的年代正在抬头,两者之间的冲突正是社会动荡的源头。在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种过渡性的冲突及混乱是无可避免的。在旧制度消失前,人们无法体验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会转变才能改组社会。社会学就是针对社会改组问题(现代性)而发展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以寻求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发展历史。 总体而言,1830年代到19世纪末叶普遍被视为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学特点是:(一)与哲学关系密切;(二)受实证主义思潮影响极大;(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此时期以孔德和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为主要代表。孔德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整个社会和自然界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成为社会进步。斯宾塞则把社会变迁论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具有人类社会等同有机生物的含义,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有机论。1874年,斯宾塞编写了历史上首本以社会学为名的书籍——《社会学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 当时孔德和马克思双方均提出在欧洲实现工业化和世俗化之后,发展一种科学上合理的社会制度,但同时马克思又否定了以孔德为首的社会学实证主义。在孔德提出社会学构想的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形成了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他从经济学上分析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下,人的劳动本性异化的表现,提出了劳动的解放将标志着人性的复归和社会的人性化,从而使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批判转入到在社会学上关于资本主义对人限定的地位的批判。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学的产生,使社会学在本质上变成为批判的、革命的科学,与孔德强调秩序、均衡,目的在于维护和改良现存制度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形成鲜明的对立。这也是马克思本人一直拒绝把自己的社会理论称为“社会学”的基本原因,直至二十世纪初列宁才明确把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使之为早期社会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以赛亚·伯林也认为,马克思可以被视为“真正的现代社会学之父”。 形成学术学科. 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社会学开始蓬勃发展,归功于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出版大量社会学研究专著,为社会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坚实基础,并为确立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作出重大贡献。他一生致力推动社会学发展,将源自孔德的实证主义发展成实际社会研究的基础。1895年,涂尔干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创立欧洲首个社会学系,并出版影响后世的重要著作《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为社会学确立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涂尔干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无形的强制力,塑造人们的意识。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心理学或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至1896年,涂尔干又创办《社会学年鉴》(L'Année Sociologique)期刊,以刊登、传播他与学生的研究成果。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他以罗马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人口自杀率的差异为例,引证社会学角度和心理学、哲学角度在分析社会事实上的区别,另外此著作也进一步发展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涂尔干来说,社会学可以被形容为: 踏入20世纪,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迅速提高,欧洲各地的大学相继成立社会学部。英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1904年创建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里也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创刊地。1907年起,英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伦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开始在伦敦大学担任社会学讲师。1909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和马克斯·韦伯共同成立,随后,韦伯又在1919年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设立德国首个社会学系,并首次提出了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念。在1920年于波兰创立波兰首个社会学系。1923年,法兰克福大学设立了社会研究院(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与此同时,美国在社会学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于1875年在耶鲁大学开始教授名为“社会学”的课程。1890年2月,法兰克·威尔森·布莱克默(Frank Wilson Blackmar)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设立“社会学元素”(Elements of Sociology)课程,并延续至今。1892年,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比昂·伍德伯里·斯莫尔(Albion Woodbury Small),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始创者之一的乔治·贺伯特·米德,于密歇根大学任教时遇到查理斯·霍顿·库利和约翰·杜威;米德和杜威两人在1894年转往芝加哥大学任教,这使得社会心理学、象征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称符号相互作用论)获得极大的发展。1895年,阿尔比昂·W·斯莫尔创办美国首份社会学学术期刊——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05年,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SA)成立,并成为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学家学会。深受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思想所影响的美国社会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一生致力推动社会学的专业化以及在美国的发展。受地理和历史因素影响,相比起欧洲的经历,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在历史上较少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个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而美国社会学更着重统计学上的研究方式。 在中国,上海沪江大学于1913年创立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该系在1952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包括人类学、理论与应用社会学、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以及公民学在内的诸多课程,之后在1917年设立的沪东公社则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社会学实验基地,被视为中国社会工作服务的前身。 第一次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合作发生于1893年。法国政府国会核数师创刊国际社会学杂志(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ociologie)并担当其主编,随后又成立“国际社会学图书馆”(Bibliothèque Sociologique Internationale)、“巴黎社会学学会”(Société de Sociologie de Paris)、“国际社会学研究所”(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Sociologie ),其中国际社会学研究所后来与创立于1949年的国际社会学协会合并。 总体而言,社会学形成学术规模的成长期大约处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为对例如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等现代性问题的积极回应,或是对社会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理解和反思。在社会学创始初期这段时期期间,社会学领域在欧洲大陆占据主导地位,并与英国的人类学和统计学遵循着类似的发展轨迹、举头并进;但踏入二十世纪以后情况开始逆转,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活跃在所谓的“盎格鲁势力范围”(Anglosphere),即以英语为主的地区。与此同时,社会学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独立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而研究范围越来越具体化和专门化。很少早期的社会学家会限定于特定、狭隘的研究主题,例如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相关领域也是其关注范围。自社会学在十八世纪奠基以来,社会学的认识论、方法、研究架构等一直经历着扩展和分歧,形成百家争鸣的情况。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埃米尔·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路线,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和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社会调查的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局面。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同时他还对社会反常现象和社会偏离行为产生兴趣。韦伯则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及隐藏的秘密进行解释。他试图验证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的力量在支撑。 当代社会学.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存在着缺乏完整的理论构架和很多彼此矛盾的方面,但已经成为成熟丰富且脉络清晰的理论体系,其中很多理论都有着鲜明的实践指向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也有很多理论虽然现在还很抽象概要,但也不乏启发性的地方。依照发展程度和时间顺序,社会学理论一般分作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著名社会学家的理论,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学理论还缺乏完备的理论流派,单个社会学家的理论就能代表这一流派的特征。所以,人们在阐述这一阶段的理论的时候,多是介绍某几个社会学家的理论成果。不过这样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单个社会学家理论成果对整个理论体系的代表在一些情况下过于勉强。所以,通过对其特征的归类和总结,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理论框架。这样一来在对这一时期的理论有较为明晰的认识之后,又能与下一阶段的流派分类衔接。但要对各个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是要回到这些社会学家身上。 经过古典阶段的积淀,社会学理论摆脱了对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依赖,真正走上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之路。现代社会学理论在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其中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影子依然清晰可见,这也说明二者的延续性和承袭性。事实上,现代与古典的阶段划分并非是界限分明的,二者除代表性人物和理论流派之外,都存在不少的交集。社会学理论在古典时期的四个理论框架,在此有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随着特征差异增大,这些流派又不断分化,形成新的框架体系。 社会学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学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社会积淀论、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跟实验性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实际上,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学说的唯一标准。社会学说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在社会实践中发展。 西方社会思想源流. 古希腊. 发生在古希腊社会剧烈的社会转型,促使当时的思想家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以及有人组成的群体的问题,黄金时代的提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当时的思想家对于奴隶制度的黑暗也甚为愤慨,但苦于没有更好的制度来替代,对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也难以把握,于是追述往昔,希望回到奴隶制形成之前的社会,恢复人在社会中的尊严。 其中两位哲人的社会思想尤其能说明问题。柏拉图眼中的人类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了国家的功能,也从属于整体的调配,社会是一个分工的和不平衡的统一体。圣贤(哲学王)则是居于社会最顶端掌控国家机器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有足够多的经验和知识,能够超越具体部分的利益,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福祉。在柏拉图看来,私有财产和家庭这样分散且独立的因素应该为社会整体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与此相反。在《政治学》中一系列对人类社会和国家的看法虽然还较为混沌,但其中的社会学思想却是显而易见的,他就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独立要素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同时,也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他指出,社会起源于人的社会本性,即人有集合为群体的本能,但复杂、且异常分化的社会并非由个人组成的,它是建立在一个个群体的基础上,这样有相应的功能和财产的共同体最终组成了社会。 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不言而喻,诸多社会科学在一次次的思想解放和突破中诞生,对社会转型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整个启蒙思想的发展。 社会契约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思想,诞生于与教权和王权思想斗争中,由此发展出来的一种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世界观,成为社会学起源的直接动因之一。由“天赋人权”为逻辑起点,从而推演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不断演进,人们相互订立契约、建立国家来保障自己天赋之权,并由此发展对私有财产、自由、平等和享乐权利的认识。同时,众多思想家中还有很多对于人类社会的洞见都对之后的社会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孟德斯鸠关于自然地理条件对社会、国民心态影响的论述,及由此发展的历史演进理论,合同三权分立学说共同构成了他的社会整体论。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则是在寻找符合人自然本性的社会立法原则。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让-雅克·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休谟关于权威对社会影响的观点,亚当·斯密研究的关于商业社会中产生社会分化的命题,福格森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圣西门在工业社会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实证主义的运用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会用各种方法搜集经验实证,包括问卷、面谈、参与者观察及统计研究。历史社会学研究属于定性社会研究方法。同样的,社会学与人类学学科的交融催生越来越多社会学家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对现代社会进行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对的困难是它们都根据研究员各自采纳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及了解社会。作为功能主义者,艾弥尔·涂尔干喜欢以社会大规模结构来解释任何东西。如果他是符号互动者,他便专注人们如何理解别人。马克思主义者或新马克思主义者把什么都化作阶级斗争。现象学家只是思考大众对现实如何建立自己的意义。当各方都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常常争论谁对谁错,而实际上会把不同方法学结合。 一般观点将社会学区分为宏观或微观两类,认为分析单位如国家发展,就属于前者;分析个人精神与家庭等,较属于后者。这是相当僵化的解决看法。事实上,所谓微观并非依照研究单位的规模看,微观较属于处理社会学基本原型的东西,更观察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互动,事实上,在企业之间、乃至于国家之间,也可以视为是一个个个体,研究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微观方式处理之,诸如用象征互动论、现象学方法等。 近年来,网际网路成为新的社会学的研究旨趣,如陈德维所言: 一般欧美注意到网际网路的问题,较倾向从媒介角度出发,认为它不仅是一个沟通工具而已,更在于改变人们互动的模式,一如20世纪以前,货币出现连带影响人们的现代都会生活等;或像古腾堡印刷术在欧洲蓬勃之后,对欧洲知识与教育等面向的改变。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研究时常常分析群体,如社会阶级、社会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及商业组织。他们研究社会群体间的互动、跟踪源头及发展过程、分析群体活动对各个成员的影响。社会学家关心社会群体的特征、群体间或成员间的互动影响及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对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社会研究结果能够协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员、社工等解决社会问题并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会学家都有多项专长,例如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种族关系、教育、家庭、社会心理学、城市、农村、政治及比较社会学、性别角色及关系、人口地理学、老年学、犯罪心理学及社会学应用。近年来,很多社会学家也开始研究性别、阶级和种族相结合而产生的种种社会不平等问题。. 今天,社会学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较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对其它科学带来额外的需求,这对研究现代工业社会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类学的启示,加速了对多元文化及多元国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会学朝著微社会结构发展,例如:种族、社会阶级、性别及家庭。因为有很多罪案发生、家庭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压力,急需要社会学来寻找解决方法。 社会学家透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来研究社会关系以预测社会变动。他们希望透过质性研究,如面谈及小组讨论,对社会运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会学家正辩论着从中作出平衡填补两者之间的空隙。例如:定量研究描述大型社会现象,而定性研究描述个人如何理解大型社会现象。在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对人类学作出了贡献。要留意一点的是人类学家都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今天社会学及人类学主要分别在于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对象。 社会生物学是综合社会学及生物学的一门新科学。虽然它很快获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因为它尝试使用进化及生物过程来解释社会行为及结构。社会生物学家常被社会学家批评过份倚赖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家却说在自然之间和哺育存在一个复杂关系。故此社会生物学跟人类学、动物学、进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这仍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会学来研究非人类社会。 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62
军事学
军事学
军事学与甚多范畴有关,主要与战争有关。此外,军事学本身包含了各种学问。军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战争是军事的集中体现,但不是唯一的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后的美国和苏联冷战,就是一种威慑基础上的回避战争方式的斗争。在人类可以看到的未来,军事始终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方面,并在科学技术上对人类生活予重大影响:人类很多科技成就往往先产生于军事领域然后普及到非军事领域的。 古代军事学. 孙子兵法 现代军事学体系. 现代军事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两大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的学科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定义,其下属的一级学科有: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
66
信息科学
资讯科学
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旧称情报学(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包含资讯的分析、收集、分类、处理、储存、检索、传播和保护。从发展脉络来看,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科技和情报机构有相当的关联,但是信息科学还包括了档案学、图书资讯学、博物馆学、认知科学、商业、法律、语言学、管理学、数学、哲学、公共政策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学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数学中的离散数学之上的。因为信息学所研究的对象信息本身即是离散体。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是等价的。
67
物理学
自然科学分支,物理学
物理学(源自,源自grc|φύσις,转写:phýsis,直译:大自然)是研究物质、能量的本质与性质的自然科学。由于物质与能量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必须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学是一种实验科学,物理学者从观测与分析大自然的各种基于物质与能量的现象来找出其中的模式。这些模式称为「物理理论」,经得起实验检验的常用物理理论称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证明是有错误为止(具可否证性)。物理学是由这些定律精致地建构而成。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化学、生物学、考古学等等科学学术领域的理论都是建构于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学是最古老的学术之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原本都归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直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才渐渐地从自然哲学中分别成长为独立的学术领域。物理学与其它很多跨领域研究有相当的交集,如量子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等。物理学的疆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学里的创始突破时常可以用来解释这些跨领域研究的基础机制,有时还会开启崭新的跨领域研究。 通过创建新理论与发展新科技,物理学对于人类文明有极为显著的贡献。例如,由于电磁学的快速发展,电灯、电动机、家用电器等新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于核子物理学日趋成熟,核能发电已不再是蓝图构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问题也使人们意识到地球环境、生态与人类的娇弱渺小。 历史. 「物理」一词在英文里是「physics」,最先出自于古希腊文「φύσις」,原意是「自然」。在中文里,「物理」最早可在战国时期佚书《鹖冠子·王𫓧篇》「愿闻其人情物理所以啬万物与天地总与神明体正之道」中找到,「物理」在这里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道理。三国时期,杨泉著有《物理论》,是最早的书名含有「物理」一词的著作。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受到西学影响,撰写了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在这里,「物理」的含义已演化为学术之理,包括自然科学的各门领域与人文学的部分领域。 清朝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此时的译者将「physics」翻译为「格致学」或「格物学」。「格物致知」这词源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用白话说,「若要增进知识,必须穷究事物之理,唯有穷究事物之理,才可增进知识」。这句话指出,明了事物是增进知识的关键方法。在物理学里,时常会利用观察、模拟、实验、推论、演绎等方法来获得知识,鉴于此,将「physics」翻译为「格致学」或「格物学」有其道理深意。 中国战国哲学家名家惠施、邓析和公孙龙,以及墨家,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惠施有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元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指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指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名家的思想合同异以惠施为代表,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万物“毕异”本为“毕同”,并无区别。后期墨家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古希腊物理学. 从古代以来,人们就尝试着了解大自然的奥妙:为什么物体会往地面掉落,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此等等。从观测与分析大自然的现象,早期人们找到其中的样式,并针对这些样式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大自然的奥妙,然而他们所提出的大多数理论都不正确。以现代准则来看,早期的物理理论更像是一些哲学理论:现代的理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检验,而那些早期的理论并没有经过严格证实。像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中,有些就与日常所能观察到的事实相悖。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古学者贡献出相当正确的理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前624年-前546年)曾经远渡地中海,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学习天文学与几何,还加以推广延伸,发扬光大。他预测出公元前585年发生的日蚀,还能够估算船只离岸边的距离,又从金字塔的阴影计算出其高度。泰勒斯拒绝倚赖玄异或超自然因素来解释自然现象,他主张,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不变与普适的因果关系。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与学生德谟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皆是由不会毁坏、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构成。古希腊的思想家阿基米德在作用力方面推导出许多正确的定量结论,如对于杠杆原理的解释。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物理学. 从西元850年至950年间,大量希腊学术被翻译成阿拉伯文。穆斯林科学家从希腊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在伊斯兰黄金时代,他们将这些学术发扬光大,特别强调观测的动作,发展出一种早期形式的科学方法。. 、肯迪、海什木、伊本·西那等等科学家在光学与视觉领域给出创新理论。海什木在著名著作《》(Kitab al-Manazir)里,坚定地驳斥了古希腊的视觉理论——发射说,并且给出新理论。倚赖盖伦关于眼睛内部解剖结构的信息,他说明了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如何被聚焦与投射至眼睛的后部,他认为眼睛就如同「暗室」,光线进入一个小洞后,在暗室形成颠倒影像。很明显地,在这里,他所指的是针孔相机或暗箱。他还描述怎样用暗室来观测日蚀。 海什木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二世纪,他的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书名为《透视》(Perspectiva)。直至十七世纪,这著作在欧洲是光学的标准参考书,强烈影响了后来约翰内斯·开普勒、威特罗、罗杰·培根等等科学家的研究。 经典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学或相对论的物理学,例如,牛顿力学、热力学、马克士威电磁学等等。经典物理学的盛期开始于十六世纪的第一次科学革命,终止于十九世纪末。尼古拉·哥白尼打响了科学革命的第一枪,他于1543年提出了描述太阳系统的日心说,这理论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在1609年与1619年期间,约翰内斯·克卜勒发表了主导行星运动的定律,他用数学方程准确估算出从天文观测获得的行星绕著太阳的公转数据,从而给予日心说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伽利略·伽利莱做实验研究物体运动,发现落体定律,并且展示出实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倚赖使用实验或观测所获得的证据,而不是倚靠纯粹推理,来证实任何假说的正确性。他强调使用数学来描述物理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假若不懂数学,则无法明白大自然。1687年,艾萨克·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创建了微积分,给出一种新的高功能数学方法来研析物理问题。他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画上了完美的终止符。物理学展现出两个独门特征:使用实验证据来检视物理定律、采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物理定律。物理学逐渐发展进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现代物理学. 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者发现经典物理学存在著极严重的瑕疵:迈克生-莫立实验的零结果不符合经典物理学的预测,黑体辐射谱不符合热力学的预测,经典电磁学无法解释光电效应与原子光谱,放射性物质的物理性质貌似与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背道而驰。这些瑕疵给学术界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彻底地动摇了旧理论体系的基石,导致了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进而开始了现代物理学的纪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于这些难题给出合理解答。不仅如此,物理学者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于像原子、分子等等的微观系统,以及各种凝聚态宏观系统,从而更为深切地揭示大自然的工作机制,并且促进物质文明蓬勃发展。 核心理论. 虽然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物理学者时常会使用到某些物理学的核心理论。这些理论皆已通过很多不同实验的多次检验,并且对于自然现象的预测被认为足够准确,例如,经典力学的理论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物体尺寸超大于原子、二是物体运动速度超小于光速。当今,这些核心理论仍旧是很热门的研究领域。例如,二十世纪后半期,即在牛顿(1642年–1727年)表述经典力学整整三个世纪之后,学者发现与创建了混沌理论,其揭示了力学系统的决定论可预测性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这些核心理论大致包括于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电磁学、狭义相对论等等基础物理学领域,是进阶研究专门论题的重要工具。 经典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包括那些在二十世纪初已成熟的传统学术分支领域:经典力学、声学、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 经典力学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状况。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定律。经典力学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静力学论述处于静力平衡的物体所感受到力与力矩。运动学描述物体的运动,完全不考虑力或质量等等影响运动的因素。动力学研究改变物体运动的因素与物体运动如何因此改变。按照表述方式的不同,经典力学又可分为向量力学与分析力学。向量力学著重于论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等向量间的关系,而分析力学则从受力物体运动时的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顿量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行为。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制造、控制、传播、接收与效应的学术领域。超声波学,与是声学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现代分支领域。超声波学研究超过人类听觉能力的高频率声波,在医学诊断与医学治疗方面有很多重要用途。生物声学研究涉及动物的声波。电声波学研究电声设备的操控。 光学专注于光的性质与行为的物理学分支领域。光在几何光学里被视为光线,能够以直线移动,直到遇到不同介质时,才会改变方向。反射、折射等现象都可以用几何光学的理论来解释。光在物理光学里被视为光波,能够用来描述衍射、干涉、偏振等等现象。 热力学主要研究热量与机械功彼此之间的转换。在热力学里,通常透过描述物理系统平均性质的宏观变量,像温度、内能、熵、压强等等来解释自然现象。热力学研究这些宏观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如麦克斯韦关系式)、以及它们的改变对于物理系统的影响。学习热力学的起跑点是热力学定律。热力学不研究物质的微观性质,这属于统计力学领域。从统计力学的理论可以推导出热力学定律。统计力学应用机率论来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物理行为。统计力学将单独原子或分子的微观性质桥接至大块物质的宏观性质,对于这些宏观性质给出微观层级的诠释。在大尺度的实验中可以测量到这些宏观性质。 电磁学描述带电粒子与电场、磁场的交互作用。电磁学的分支有静电学、静磁学、电动力学等等。静电学研究静止带电粒子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静磁学研究所有涉及常定磁场的现象。电动力学研究所有涉及加速度带电粒子、电磁辐射、时变电场与时变磁场的现象。经典电磁学的基础理论是马克士威方程式与劳仑兹力方程式。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可由带电粒子的加速度运动产生。 现代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通常用以阐述日常可观察尺寸的系统现象,而现代物理学通常用以阐述极端或非常大尺寸、非常小尺寸的系统现象。例如,化学元素可以被辨识的最小尺寸是原子物理学或核子物理学探索物质所操作的尺寸。而粒子物理学操作的尺寸则更为微小,它论述的是基本粒子或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粒子。由于使用大型粒子加速器来产生基本粒子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通常粒子物理学又称为高能量物理学。对于粒子物理学所研究的物理系统,那些关于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的普通常识不再适用,必须加以修改。 现代物理学的两种核心理论给出关于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的崭新绘景。量子力学论述发生于原子层级与亚原子层级各种现象的离散性质,以及在关于这些现象的描述里的粒子与波动的互补性质。相对论阐述,处于某参考系的观察者,所观察到在另外一个以相对速度移动的参考系发生的现象。相对论又可分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在于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重力(弯曲时空),即狭义相对论只涉及那些没有重力作用或者重力作用可以忽略的问题,而广义相对论则是研讨那些涉及重力的论题。 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之间的差异. -{zh-hant:; zh-hans:;}- 物理学的一大研究目标是在发现,即毫无例外的规律,但似乎每一种物理理论都只适用于某些明确值域。大致而言,经典物理学的定律能够准确地描述长度超大于原子尺度、速度超小于光速的系统。在这适用范围以外,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并不相符合。狭义相对论彻底地丢弃了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的概念,且以四维时空取而代之,因此得以准确地描述速度接近光速的系统,即相对论性系统。量子力学不似经典物理学一般决定性地描述宏观物体的物理行为,而是统计性地描述微观系统的物理行为,它成功地通过了当今任何检试其正确性的精密复杂实验。 量子场论统一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是粒子物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电磁交互作用与弱交互作用也已被合并为电弱交互作用。物理学者期望在不久的未来,电磁交互作用、强交互作用与弱交互作用能够被收敛在大一统理论的论述内。广义相对论将时空延伸为动态的弯曲时空,能够描述大质量系统和宇宙的大尺寸结构。但是,广义相对论与其它种基础相互作用表述尚未能被统一为单一理论;科学家仍旧在发展几种可能的量子引力理论。 与其它学术领域之间的关系. 物理与数学相辅相成. 数学是研读物理必备的工具之一,这包括几何、代数、微积分等等。应用这些数学工具,物理学者可以从物理定律推导与演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果。例如,1912年,图利奥·勒维奇维塔获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探索重力的相对性理论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便力劝爱因斯坦学习张量微积分。爱因斯坦采纳了勒维奇维塔的建议,勤学张量微积分,并于1915年成功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如同大多数英国的理论物理学者,罗杰·潘洛斯读大学时专修数学,因此有深厚的数学造诣,能够将拓扑学方法引入相对论研究,证明在每一个黑洞的中心存在著一个奇点,这就是在宇宙学里著名的奇性定理。 数学在物理学里的主要角色并不是推导与演算的优良工具,它还扮演了一个更关键的角色:作为一种抽象语言,担当精准地表述物理定律之任。实际而言,物理定律必须先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然后才能将数学工具的功能发挥至极。伽利略在1622年著作《》里提到,数学是大自然表达其内涵所用的语言,假若弃之不用,则无法了解大自然的任何一句话。物理学依赖数学来给出准确的公式、准确或近似的解答、定量的结果或预测。理查·费曼在著作《》里也有类似的表示,他认为,不知道数学的人很难真正地理解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最深刻的自然之美……假如你想知道任何有关大自然的事物,或者想鉴赏大自然,就必须了解大自然所用的语言 数学语言在表述物理定律的同时,也表述出内含的数学概念。例如,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在量子力学里,有两个基础概念:物理系统的量子态是以希尔伯特空间的单位向量来代表,从观察物理系统得到的可观察量是以作用于这些向量的厄米算符来代表。一旦找到了这两个基础物理概念的对应数学概念,整个线性代数的理论都可以立刻应用于量子力学。这凸显出数学的重要性与适应性。 在数学理论里弥漫著数学语言,其伴随的数学概念往往会指出前进的道路,有时甚至会衍生出经验预测。这并不只是巧合,而恰恰反映出在数学与物理之间无比深奥的关系。例如,1915年,广义相对论最初创立之时,尚没有甚么牢靠的经验性观测基础,它在当时所能解释的最著名现象就是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1919年天体物理学者亚瑟·爱丁顿爵士观测到了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折(这一实验直到1959年才开始被精确地定量测量),这在当时是对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支持。时至今日,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预测已由实验测量结果证实。 应用与影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不是应用科学。物理学也被认为是基础科学中的基础科学,因为其它自然科学的分支,像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的理论都必须遵守物理定律。例如,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化学反应(化学专注于原子尺寸,这是化学与物理的主要界线)。结构的形成是因为粒子与粒子之间彼此相互作用。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这些物理定律主导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以往化学家只能使用各种模糊的概念建立的理论也都因量子物理的发展而得到更为正确的了解。 应用物理学指的是针对实际用途而进行的物理研究。应用物理学的课程规画通常会选修一些应用学科的课程,像地质学或电机工程学。应用物理学与工程学不同,应用物理学不会特别地设计某种元件或机器,而是用物理理论或从事物理研究来发展某种新科技或解析某问题。 工程学应用到很多物理理论。例如,在学习建造桥梁与其它建筑物的技术之前,必须先学会静力学的理论。设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必须先学会声学。设计与制造更优良的光学元件必须先精思熟读光学。经过考虑种种物理因素而设计出来的飞行模拟器、电子游戏、电影等等,会显得更加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传统的化学常常都是关于两种物质接触、变化,即化学反应,又或者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这些变化有时会需要使用电磁波,当中电磁波负责激发化学作用。不过有时化学都不一定要关于物质之间的反应。光谱学研究物质与光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并不涉及化学反应。准确的说,化学的研究范围是包括分子、电子、离子、原子、原子团在内的核-电子体系。随著量子物理的发展,化学也吸收了量子物理的理论建立了更完备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使用的一些探本溯源、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用于跨学科领域。物理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很多重要学术领域,例如,经济物理学应用大量物理学里的理论与方法来解析经济学问题,这些问题时常会涉及不确定性或混沌。 学术研究.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一种用来解答问题的系统性程序,通过这种程序,可以发展出对于大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从观察自然现象、阅读书籍或讨论中,时常会找到有意义的问题。假若问题过于复杂,则必须剥除其无关紧要部分,找到核心思想,将问题简化,进而发展出能够解释这问题并且被实验检试的假说。经过实验检试后,或许需要对于假说加以改善或驳回。这严格过程可能会重复多次,直到假说的预测能够符合实验结果为止,这假说才能被学术界接受成为科学理论。 实验检试必须拥有抓出科学理论的瑕疵的能力。卡尔·波普尔强调,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换句话说,必须能够对于理论预言与实验结果做比较,假若两者不一致,则不能承认这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然而近期,有些弦理论学者与宇宙学学者主张,一个足够精致并且能够对相关问题给出解释的理论不需要通过实验检试,例如,至今为止,弦理论是唯一能够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但是它所提出的额外维度概念,是无法做实验观测到的。在宇宙学方面,多重宇宙论、前大爆炸理论都涉及到无法观测到的论述。理论物理学者保罗·斯泰恩哈特表示,宇宙暴胀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因为所有观测结果都会与它的预测相符合,换句话说,它不具可证伪性。对于这些理论是否为科学理论这问题,必须更加仔细研究与辩论。 理论与实验. 物理学研究大致分为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理查·费曼表明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一般是分开进行的,然而它们彼此之间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实验结果对于理论发展给出建议,理论预测对于实验设计给出引领。 过去几百年来,实验结果驱使了理论物理的进展,最近几十年来,物理学的演进方式已大幅度改变,在某些物理学分支领域,理论预测驱使了实验物理的方向。通常而言,当实验者发现一个新现象,而已知理论无法解释这新现象时,或者当根据新理论所作出的预测,可以通过设计精致实验来检验时,持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态度,物理学往往会有所进展。例如,在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的各项研究完美地展示出理论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互助互补。由于先前理论物理学者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实验物理学者才会坚持不断地做实验探索其踪迹,在经过几十年努力后,终于证实了希格斯玻色子确切存在。当今,理论物理学者正等待更多实践数据来指示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 实验物理学者设计与完成实验来检试理论的预测与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实验物理学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方式,如同天文观测者的作法,因为无法操控宇宙星体的物理行为,另一种是积极方式,如同粒子实验者的作法,操控粒子来展示其行为与性质。 实验物理学扩展了工程学与科技,也被工程学与科技所扩展。涉及基础研究的实验者,在做实验时,时常会接触到像粒子加速器或激光一类的先进器材;而那些涉及应用研究的实验者,时常会在工业就职,开发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电晶体一类的科技。有时候,某些很有意思的区域,虽然理论物理学者尚未探索论证,实验者也会先行做实验检验测试。 理论物理学者试图发展数学模型,这模型必须能够合理地解释其所针对的物理现象,这模型的预测还必须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理论物理学应该可能是影响最大、成本最少的基础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学推进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基本知识,又对于明日科技撒播了珍贵的种子。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激光、全球定位系统、发光二极管、核裂变、核磁共振等等对于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科技皆是源于理论物理学者给出的突破。 唯象专家努力探索理论与实验之间错综复杂的交集区;他们专注于研究从实验所观测到的复杂现象,试图找到这些复杂现象与物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唯象专家计算理论模型的预测,并将这些预测跟实验数据做比较。 范畴与目标. 物理学涵盖广泛的自然现象,从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像:夸克、微中子、电子)到庞大无比的超星系团都是研究对象。很多千变万化的现象,都可用更基础的现象来做合理的描述与解释。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物理学者致力于追根究底,发掘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并试图寻觅其中任何连结关系。物理学者努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大致可归纳为一些明确的基础定律。其它许多学术领域,像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工程学等等,所涉及的物质系统都遵守这些基础定律。但是,这些基础定律仍不完全。物理学对于自然现象所给出的描述与解释,只是近似事实,而不是绝对事实。 举例而言,古希腊人知道像琥珀一类的物质,当与毛皮磨擦时,会出现吸引力,使得这两种磨擦物互相吸引。这性质后来称为电性。在十七世纪,学者开始慎密地研查这性质。另外,在亚洲大陆的那一端,古中国人观测到某些石头(磁石),会通过某种看不见的作用力互相吸引。这性质后来称为磁性。也是在十七世纪,学者开始严格地穷究其起因。经过燃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努力,物理学者终于明白了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本成因——电和磁。但是,在二十世纪,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物理学者发现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今天,这统一各种各样相互作用的程序仍旧方兴未艾,物理学者认为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电弱相互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物理学者的终极目标是找到一个完美的万有理论,其能够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本质。 研究领域. 现代物理研究大致分类为天文物理学、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等等。有些大学的物理系也提供物理教育研究。 自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各个领域越加专业化,大多数物理学者整个职业生涯只专精于一个领域,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和列夫·朗道(1908–1968)这样的全才大师现在寥若晨星。 粒子物理学. 粒子物理学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的结构与它们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粒子物理学者设计与发展进行研究所需要的高能量加速器、探测器与探用分布式处理系统的电脑程式。由于在大自然的一般条件下,许多基本粒子不存在、存在的生命周期极短或无法单独出现,需待物理学者使用极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碰撞来产生这些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标准模型可以正确地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模型能够说明12种已知粒子(夸克和轻子),这些粒子彼此之间以强力、弱力、电磁力或引力进行交互作用。这些粒子会互相交换规范玻色子(分别为胶子、光子、W及Z玻色子)。标准模型还预测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探测到希格斯玻色子。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 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专注于研究原子、分子与光,以及研究光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物理的基础定律、了解物质是怎样在原子与分子层次组构而成、明白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出新技术与新器件,这些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的中心目标。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发展出的实验与理论技术,时常会被应用于其它科学领域,例如,化学、天文物理学、生物学、医药学等等。对于很多其它科学领域,通过发展关于控制与操纵原子、分子与光的方法,或通过精确测量与分析它们的物理性质,或通过发展出新方法来制成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光,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扮演著赋能的角色。 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趋势。第一是研究自然基础定律,这通常会涉及到高精确度测量。第二是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原子与电子之间、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物理学尝试了解分子的结构与物理性质,分子与分子之间怎样相互作用与进行反应,以及更复杂的物质状态,例如液体等等。分子物理学是跨立于物理与化学之边界的一门学问,其常用的重要工具有光谱学、衍射、共振、分子束、质谱学等等。分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为:分子的形状与结构、分子的对称性、分子的内部能量态、分子的光学性质与电磁性质、探测分子的方法、在科技与生物学与医药学领域的应用。 光物理学研究光的性质、光与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这包括光的生成与探测、线性与非线性光学过程、光谱学。光物理学的内容与应用光学、光工程学很邻近。光物理学专注于光的基础物理研究,应用光学注重于应用相关科技在其它科学领域,而光工程学则注重于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发展。一些前瞻性研究领域为激光、激光光谱学、量子光学与量子相干、、激光冷却、激光捕捉等等。 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宏观物理性质,例如,从测量物质的密度、磁化强度、电导率、热导率等等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得知它们对于外界影响的反应。在粒子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已知的交互作用的前提下,凝聚态物理学对于分析与描述多粒子系统给出工作框架。凝聚态物理学专注于多粒子系统,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与粒子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的系统。常见的凝聚态有固态和液态,由于原子与原子之间因电磁力而形成的化学键,才会出现这些物态。比较罕见的凝聚态包括发生于非常低温系统里的超流体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某些物质里的传导电子展现的超导态、 在某些磁性物质内部因为定域于原子晶格的自旋而出现的铁磁态和反铁磁态。 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破缺主导了物质的宏观性质,这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孤立系统里,粒子数、能量、动量、电荷量等等都是守恒量。在足够高温度状况下,这系统具有较高的对称性,例如在自由空间里的旋转对称性与平移对称性。假设降低温度,则会凝聚出新的热力学稳定态,其具有越来越多的对称性破缺,因此,对称性会变得越来越低。 凝聚态物理学起源于十九世纪固体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当今是物理学的最大分支,与化学、材料科学、纳米科技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天文物理学. 天文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宇宙星体的性质与结构。这包括恒星、行星、星系、星云、暗星、黑洞等等。天文学与宇宙学是它的姊妹学术领域,很难将它们做严格区分。简略而言,天文学测量星体的位置、运动、光度等等,例如,某恒星的位置与光谱,天文物理学尝试了解星体的本质,例如,某恒星的内部结构与形成机制,宇宙学企图解释宇宙的整体或大尺度结构的本质,例如,大爆炸或宇宙暴胀的机制。 由于天文物理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问,天文物理学者通常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学术理论,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粒子物理学等等,将这些学术理论应用于天文研究,例如,类星体、致密双星、大尺度结构、恒星动力学等等,时常可以得到很有意义的答案。 近期研究. 虽然物理学是最古老的学术之一,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具突破性的划时代研究在物理的各个分支领域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里,某些物质在温度高于50 K仍旧具有超导电性,物理学者不清楚促成这高温超导现象的机制为何。很多凝聚体实验的目标是制成可使用的自旋电子学元件和量子计算机元件。 在粒子物理学领域,支持后标准模型物理学的实验证据已开始陆续出现。在这些结果之中,比较重要的是微中子具有非零质量的征象。这实验结果合理解答了瞩目已久的太阳微中子缺失问题,即有些微中子在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的路途中,会转换为实验无法侦测的别种类微中子的现象。带质量微中子的物理研究是很热门的理论与实验题目。辨明微中子震荡与反微中子震荡的不同之处也是个重要题目,其可以对于为什么宇宙里到处都是物质,而不是反物质这个宇宙学难题给出解答。很多实验都在寻找惰性中微子的蛛丝马迹。 高能量大强子对撞器已开始侦测14TeV能量域,精致的后标准模型超对称理论所预测的粒子,或是约占宇宙物质85%的暗物质,这些都是大强子对撞器的探索目标。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宣布,大强子对撞机已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但数量有限,无法详细观察其性质,未来通过搜集更多数据,例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各种衰变管道的频率,预期将能够发现任何不符合标准模型之物理行为,以及找到任何不同种类的希格斯玻色子。 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理论物理学者尝试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成为量子引力理论。这研究已延续了大半个世纪,但至今仍未得到满意的答案。现今几个比较成功的理论为M理论、超弦理论、圈量子引力论。 在天文物理学领域,许多天文和宇宙现象仍旧没有找到合意的解答,如超高能量宇宙射线、重子不对称性、星系自转问题等等。.以下列出一些重要论题: 虽然,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天文物理等领域有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对于许多涉及复杂系统、混沌、湍流等等日常发生的现象,科学家仍是一知半解。地震、断裂、生命等等现象只会发生于离平衡很远的状况,其所出现的系统称为。很多关于平衡系统或近平衡系统的物理行为都已被了解,但是,物理学者只知道些许主导离逖平衡系统的基本原理。
70
天文学
天文学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和发生在宇宙中各种现象的自然科学。它使用数学、物理和化学来解释它们整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云、星团、星系、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等等。相关现象包括超新星爆炸、伽玛射线暴、类星体、耀变体、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更通俗地说,天文学研究起源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一切事物。宇宙学是天文学中研究整个宇宙的一个分支。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之一。在早期文明有记载的历史中,有对夜空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观测。这些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玛雅和许多古代的美洲原住民,以及。在过去,天文学包括各种各样的学科,如天体测量学、天文航海、观测天文学和历法的制作。 专业天文学分为观测和理论两个分支。观测天文学的重点是从对天体的观测中获取数据,然后利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理论天文学的方向是发展电脑或分析模型来描述天体和天文现象。这两个领域相辅相成:理论天文学试图解释观测结果,观测被用来证实理论的结果。 天文学是为数不多,让业余爱好者能积极参与的科学之一。对于瞬变事件的发现和观测尤其如此。业余天文学家的参与帮助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例如发现新的彗星。 语源. 汉语中「天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传》。《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现象。 天文学的英文单词「astronomy」来自希腊语「」(罗马化:astronomia),后者由「」(罗马化:astron,意为「恒星」)和后缀「-νομία」(罗马化:,意为「⋯⋯之法则」)所组成。 天文学不应与占星术混淆,后者是一种声称人类事务与天体位置相关的信仰体系。虽然这两个领域有著共同的起源,但它们现在完全不同了。 术语「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使用.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是同义词。根据严格的字典定义,「天文学」是指「研究地球大气层外的物体和物质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天体物理学」是指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处理「天体和现象的行为、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如徐遐生的介绍性教科书《物理学宇宙》中所述,「天文学」可用于描述该学科的定性研究,而「天体物理学」则用于描述该科目面向物理学的版本。然而,由于大多数现代天文学的研究都涉及与物理学相关的学科,因此现代天文学实际上可以被称为天体物理学。有些领域,如天体测量学,纯粹是天文学,而不是天体物理学。科学家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的各个部门可能会使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部分取决于该部门在历史上是否隶属于物理部门,而且许多专业的天文学家拥有物理学学位,而不是天文学学位。 该领域领先的科学期刊的一些标题包括《天文期刊》、《天文物理期刊》和《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历史. 古代. 在早期的历史时期,天文学只包含观测和预测肉眼可见天体的运动。在一些地方,早期文化留存了大量的文物,而除了仪式用途外,这些文物可能具有一些天文目的。通常,这些文物还可以用来确定季节,这是了解何时种植作物和了解一年长度的重要因素。 在望远镜等工具发明之前,对恒星的早期研究是用肉眼进行的。随著文明的发展,最显著的是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和中美洲,天文观测台被组装起来,关于宇宙性质的思想开始发展。大多数早期天文学都是绘制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图,这门科学现在被称为天体测量学。通过这些观测,形成了关于行星运动的早期想法,并在哲学上探索了太阳、月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性质。当时,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和恒星围绕地球旋转。这被称为宇宙的地心模型,或以托勒密之名命名为托勒密体系。 早期,一个特别重要的发展是数学和科学天文学的开始,它始于巴比伦人,他们为后来在许多其它文明中发展起来的传统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巴比伦人发现月食以一种被称为沙罗的周期重复发生。 继巴比伦人之后,古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希腊天文学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寻求对天象的合理物理解释。西元前3世纪,萨摩斯的阿里斯塔克斯估计了月球和太阳的大小与距离,他提出了一个地球和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太阳系模型,现在称为日心说模型。西元前2世纪,喜帕恰斯发现了岁差,计算了月球的大小和距离,并发明了已知最早的天文仪器:星盘。喜帕恰斯还创建了一个包含1,020颗恒星的综合目录,并且北半球的大部分星座源自希腊天文学。安提基西拉机械(约西元前150–西元前80年)是早期的类比计算机,旨在计算给定日期的太阳、月球和行星位置。直到14世纪,当机械天文钟出现在欧洲时,类似复杂性的科技人工制品才重新出现。 中世纪. 中世纪(直到13世纪)的欧洲有许多重要的天文学家。沃林福德的理查(1292-1336)对天文学和钟表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发明了第一个天文钟,可以测量测量行星和其他天体之间角度的,以及可用于天文计算,如月球、太阳和行星的经度,并且可以预测日食,被称为「Albion」的行星定位仪。尼科尔·奥雷姆(1320–1382)和尚·布里丹(1300–1361)首先讨论了地球自转的证据,此外,布里丹还发展了动力理论(现代科学理论惯性的前身),该理论能够证明行星能够在没有天使干预的情况下运动。(1423–1461)和约翰内斯·米勒(1436–1476)帮助取得了天文学的进步,对几十年后哥白尼发展日心模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文学在伊斯兰世界和世界其它地区蓬勃发展,这导致9世纪初穆斯林世界出现了第一个天文台。在964年,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仙女座星系,在波斯穆斯林天文学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苏菲的《恒星之书》中已经有相关的描述。埃及的阿拉伯天文学家阿里·伊本·里德旺和中国天文学家于1006年观测到有记录以来视星等最亮的恒星事件:超新星SN 1006。伊朗学者比鲁尼观察到与托勒密相反,太阳的远地点(地球的远日点)是移动的,而不是固定的。一些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伊斯兰(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天文学家包括巴塔尼、萨比特·伊本·库拉、阿卜杜勒-拉赫曼·苏菲、比鲁尼、、,以及马拉盖天文台和的天文学家。当时的天文学家引入了许多现在用於单颗恒星的。 也有人认为大辛巴威和廷布克图的废墟有可能是天文台。在后古典主义的西非中,天文学家研究了恒星的运动及其与季节的关系,根据复杂的数学计算绘制了天体图以及其他行星的精确轨道图。桑海的历史学家记录了1583年8月的流星雨。欧洲人以前认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殖民前的中世纪没有天文观测,但现代的发现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在六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中世纪晚期恢复古代学术到启蒙运动),罗马的天主教会对天文学研究的财政和社会支持,可能比所有其他机构都多。教会的动机之一是找到复活节的日期。 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期间,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了太阳系的日心模型。他的工作得到了伽利略和克卜勒的扩展,在哥白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日心说。克卜勒是第一个设计出正确描述行星绕太阳运动细节系统的人,然而,他并没有成功地写下建立起这个理论背后的定律。最终解释行星运动的是牛顿,他发明了天体力学和引力定律。牛顿还开发了反射望远镜。 望远镜的尺寸和质量的改进导致了进一步的发现。英国天文学家约翰·佛兰斯蒂德编辑的星表收录了超过3,000颗恒星;法国天文学家尼古拉-路易·德·拉卡伊制作了更巨大,收录了10,000颗南天恒星的星表。天文学家威廉·赫雪尔制作了星云和星团的详细目录,并于1781年发现了行星天王星,这是第一颗新发现的行星。 在18-19世纪,尤拉、克莱罗和达朗贝尔对三体问题的研究,导致能更准确预测月球和行星的运动。这项工作由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进一步完善,可以根据行星和卫星的扰动来估计它们的质量。 天文学的重大进步伴随著新技术的引入而来,包括分光镜和摄影术。约瑟夫·夫朗和斐在1814-15年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大约600条光谱线,克希荷夫在1959年将其归因于不同元素的存在。恒星被证明与太阳相似,但具有更广泛的温度、质量和大小。 到了20世纪,科学家才认识到地球所身处的银河系是一个独立的星系,并且在银河系外还存在别的星系。这些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科学家以此发现宇宙正在膨胀。 直到20世纪,地球与恒星集团所在的银河系,才被证明是宇宙中众多的星系之一。观察到的这些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的退行,导致了宇宙膨胀的发现。理论天文学导致了对黑洞和中子星等天体存在的猜测,而这些天体被用来解释类星体、脉冲星、耀变体和电波星系等观测到的现象。物理宇宙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20世纪初,大爆炸理论的模型被公式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哈伯定律和宇宙元素的丰度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太空望远镜已经能够屏除大气层的阻挡,在大气层之上对电磁波频谱的各部分进行观测。在2016年2月,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宣布,在2015年9月首次直接探测到源自黑洞碰撞的重力波讯号,展开了以重力波进行天文观测的时代。 观测天文学. 可见光,乃至整个电磁辐射光谱,是人类对天象的主要观测途径。观测天文学的不同领域可依电磁波谱的区域所分,其中有的波长可从地球表面观测,称之大气窗口,有的则须要在高海拔甚至在地球大气层以外才能有效观测。 射电天文学. 电波天文学使用波长超出可见光范围,大于约一毫米的电磁辐射。因为观测到的无线电波可以被视为波,而不是离散的光子,电波天文学与大多数其它形式的观测天文学不同。因此,测量无线电波的振幅和相位相对容易,而在较短的波长下则不是那么容易。 虽然有些无线电波是由天体直接发射的,是热发射的产物,但观察到的大部分无线电发射是同步辐射的结果,这是在电子绕磁场运行时产生的。此外,星际气体产生的许多谱线,特别是21厘米处的氢光谱线,可以在无线电波长下观察到。 在无线电波长下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其它物体,包括超新星、星际气体、脉冲星和活跃星系核。 红外天文学. 红外天文学建立在对红外辐射的检测和分析之上,此类辐射的波长比红光更长,超出了人类肉眼的可见的光波范围。红外光谱可用于研究太冷而无法辐射可见光的天体,例如行星、星周盘以及光线被尘埃阻挡的星云等。红外辐射的波长较可见光长,所以可以穿透可见光所无法穿透的尘埃云,有助于研究分子云深处的年轻恒星和星系核中心。来自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的观测在揭示许多银河系的原恒星及其宿主星团方面特别有效。 因为大气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红外辐射,因此除了接近可见光的红外波长外,这些辐射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或被掩盖。因此,红外天文台必须位于地球高处干燥的地方或太空中。一些分子在红外线的波段有较强的辐射,这允许研究太空的化学;更具体地说,它可以探测彗星中的水。 可见光天文学. 从历史上看,光学天文学,也称为可见光天文学,是天文学最古老的形式。观测影像最初是手工绘制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影像都是用摄影设备拍摄的。现代的影像是使用数位探测器,特别是使用电荷耦合器件(CCDs)制作的,并记录在现代介质上。然而,可见光本身从大约4000Å延伸到7000Å(400 nm to 700 nm),同样的设备可以用来观察一些近紫外线和近红外辐射。 紫外线天文学. 紫外线天文学使用的紫外线波长介于100至3200 Å(10至320 nm)。这些波长的光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因此需要从高层大气或太空进行观测。紫外线天文学最适合研究热蓝色恒星(OB星)的热辐射和光谱发射线,它们在这个波段非常明亮。在紫外线下常见的其它天体包括其它星系中的蓝色恒星,行星状星云、超新星遗迹和活动星系核。然而,由于紫外线很容易被星际尘埃吸收,所以取得的数据必须再利用其它方法加以校准。 X射线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在X射线范围观测天体。宇宙中的X射线来自于同步辐射、温度高于1千万开尔文的稀薄气体发出的热辐射(见轫致辐射)以及温度高于1千万开尔文的稠密气体发出的热辐射(见黑体辐射)。发出X射线的天体有:X射线联星、脉冲星、超新星遗迹、椭圆星系、星系群及活动星系核等。由于X射线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所以X射线观测必须用高空气球、火箭或X射线天文卫星进行。 伽马射线天文学. 伽马射线天文学所观测的是电磁波谱中波长最短的辐射。伽马射线可通过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等卫星或来观测。切伦科夫望远镜不直接探测伽马射线,而是观测大气吸收伽马射线时所产生的可见光闪光。 伽马射线暴是突然发出伽马射线的天体,持续时间从几毫秒到几千秒不等,大部分伽马射线源都属于此类。只有一成的伽马射线源为持续性射源,这包括脉冲星、中子星及活动星系核等可能为黑洞的天体。 不以电磁辐射观测的领域. 除了电磁辐射以外,还能通过一些别的方法研究天象。 中微子天文学利用屏蔽效果极佳的地下中微子探测器测量中微子的流量。这类设施包括(SAGE)、GALLEX、超级神冈探测器等。绝大数穿过地球的中微子都来自太阳,但也曾经有探测到24颗来自SN 1987A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宇宙射线由极高能量粒子(原子核)组成,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衰变或被吸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衍生粒子。现今的天文台可通过探测此类粒子来研究宇宙射线。未来的中微子探测器能力将会提高,有望探测到宇宙射线冲击大气时所发出的粒子。 引力波天文学通过观测引力波来研究遥远的大质量天体,是一门新兴的天文学领域。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是其中一座正在运行的引力波探测器,它在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历史上首个引力波讯号,讯号源自双黑洞。2017年,LIGO和室女座干涉仪共同探测到首个来自双中子星(GW170817)的引力波讯号。 科学家可结合电磁辐射、中微子和引力波等不同方法研究同一个天体,这种做法称为。 天体测量学与天体力学. 天文学乃至所有科学中最古老的一个领域,是对各天体位置的测量。在历史上,准确测量日、月、行星、恒星的位置,有天文航海和制订历法等作用。 18世纪开始,天文学家以精确测定的行星位置作为基础,发展出完善的引力摄动理论,可以极精确地推算过去和未来的行星位置。这门学科称为天体力学。今天,科学家对近地天体进行大规模追踪,目的是预测这些天体何时会近距离略过地球以及评估与地球相撞的风险。 太阳系周边恒星的视差是宇宙距离尺度的起始点。在用视差测量附近恒星的距离后,可以通过比对,推测遥远恒星的各种属性。通过测量恒星的径向速度和自行,天文学家可以绘出银河系内恒星的运行轨迹,从而算出银河系暗物质的分布。 199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利用多普勒光谱学观察太阳系周边恒星的摆动。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发现一些较大的系外行星(详见系外行星侦测法)。 理论天文学. 理论天文学家的研究手段包括数学模型及用电脑做数值模拟,即天体物理学。数学模型一般能揭示天文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数值模拟则可以演示现实中难以观察的现象。 具体分支. 太阳天文学. 太阳离地球约8光分,或称之天文单位,是距离地球最近,也是天文研究最为关注的恒星。太阳是一颗典型的主序矮星,属于G2V类,年龄有46亿年。虽然太阳不是一颗变星,但太阳粒子数会上下波动,每11年为一太阳周期。太阳粒子是太阳表面上温度较平均低的区域,一般有强烈的磁场活动。 自进入主序至今,太阳的亮度已增加了40%,期间它的亮度有过周期性波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有著极大的影响。例如,蒙德极小期很可能导致了中世纪期间的小冰期。 在结构上,人们一般所能见到的太阳表面称为光球,光球以外是一层薄薄的色球,色球以外有一层薄薄的过渡层,温度剧烈上升,直到最外面的超高温日冕。太阳的中心有著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足以产生持续的核聚变。包围著中心的是辐射层,这里的等离子体以辐射的形式把能量传递出来。辐射层以外是对流层,这里的气体以对流的形式把能量传递到外层。科学家相信,对流层气体的翻滚运动所产生的磁场活动导致了太阳粒子的形成。 太阳时时刻刻都从表面向外喷射大量的等离子体粒子,就是所谓的太阳风。太阳风会一直达到太阳系的边缘──太阳层顶。太阳风在经过地球时会与地磁场(磁层)相互作用,会因此转向,但也有一部分会被困在环绕地球的范艾伦辐射带中。当太阳风粒子沿著磁场线进入地球两极的大气层时,就会产生极光。 行星科学. 行星科学的研究对象,除了有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矮行星、彗星、小行星等等,还包括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最先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再通过航天器,如今已对太阳系自身的形成和演化有了较好的认识。 从内向外,太阳系可分为内行星、小行星带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均为类地行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为气态巨行星。在八大行星以外,还有柯伊伯带和可能延续1光年的奥尔特云。 太阳系行星是在46亿年前的原行星盘中诞生的。经过相互吸引、碰撞和吸积,原行星盘中逐渐积累起大块物质,这些物质慢慢演变为原行星。太阳风「吹走」大部分的离散物质,只有质量足够大的行星才得以保留其大气层。在接著的后期重轰炸期期间,行星继续受到太阳系剩余物质的剧烈碰撞。这些碰撞的历史遗迹在月球上的诸多撞击坑中就有迹可循。其中一些原行星也互相碰撞,科学家相信,月球就很有可能是在此类碰撞中形成的。 当行星达到一定的质量后,其内部的物质会根据不同的密度而分离,这段过程称为行星分化。分化的结果是,行星的中心为石质或金属核,可分为固态和液态核,外层为幔和外壳。有些行星核可以产生磁场,避免大气层被太阳风剥离。 行星和卫星内部高温的原因包括:行星形成时碰撞的残留热量、放射性物质(铀、钍、铝-26等等)的衰变以及其他天体所造成的潮汐力。一些行星和卫星的内部热量足以推动火山作用等地质活动,拥有大气层的行星和卫星还会经受表面侵蚀。较小的天体如果不受潮汐力的影响,会比大天体更快地降温。除了受陨石撞击以外,小天体的地质活动会随温度的降低而息止。 恒星天文学. 研究恒星和恒星演化,对人们了解宇宙有著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对恒星的了解来自于观察、理论以及对恒星内部的电脑模拟。恒星会在称为暗星云的高密度尘埃和气体中形成。当星云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时,尘埃和气体就会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形成原恒星。当原恒星核心的密度和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启动核聚变,使恒星形成。 几乎所有原子量大于氢和氦的化学元素都是在恒星核心中形成的。 恒星的属性主要取决于它开始时的质量:质量越大,亮度就越高,氢在其核心聚变成氦的过程也发生得越快。随著时间的推移,氢会完全转化为氦,此时恒星会进入演化过程中的下一个阶段。恒星核需要有更高的温度才能使氦聚变。核心温度足够高的恒星会一边使外层膨胀,一边增加核心密度,形成红巨星。红巨星会迅速用尽氦燃料,因此寿命不长。质量更大的恒星会逐步以更重的元素进行聚变,再经过一连串的演化阶段。 恒星的质量决定了它最终的归宿:8个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会坍缩,成为超新星,而8个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则会喷出外层的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超新星爆炸后的残骸是一颗密度极高的中子星;如果恒星质量超过3个太阳质量,则超新星残骸将会是一个黑洞。相互公转的联星会有更加复杂的演化过程,例如,白矮星会从其伴星不断吸取物质,最终可引发超新星爆炸。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都有助于把恒星内部经聚变产生的「金属元素」(在天文学中泛指氢、氦以外的一切元素)分散到星际介质当中。全靠这两者,包括太阳系在内的行星系统才会由氢和氦以外的多种元素所组成。 银河系天文学. 太阳系所处的银河系属于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员。银河系由气体、尘埃、恒星等各种天体所组成,这些天体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并通过相互引力束缚在一起。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个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银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尘埃的阻挡,观测不易。 银河系中心是一个棒形隆起物,称为核球。科学家相信在核球的最中心处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从核球起有四条主螺旋臂向外辐射至外端,此处的恒星形成非常活跃,含较多的第一星族恒星。这些结构都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平面以外还有一个扁球形银晕,主要含年龄更大的第二星族恒星,亦含数以百计的球状星团。 恒星和恒星之间的空间充斥著低密度的物质,称为星际介质。其中由氢等元素组成的分子云是恒星诞生的区域,密度相对较高。高密度的星前核心或暗星云坍缩,形成原恒星。 大质量恒星出现后,分子云变为由发光气体和等离子体形成的电离氢区。这些恒星产生的恒星风和超新星爆炸最终使云团疏散开来,往往留下若干年轻的疏散星团。这些星团慢慢分散开,其中的恒星融入银河系众多的恒星当中。 在研究过银河系及其他星系中物质的运动情况后,科学家发现普通的可见物质只是星系总质量的一小部分。围绕星系的暗物质晕组成星系的大部分质量,但暗物质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星系天文学. 对银河系以外天体的研究分支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分类、活动星系观测以及星系群和星系团的观测。对星系群和星系团等的观测对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大部分星系都可根据形状具体划分为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及不规则星系。 顾名思义,椭圆星系的截面呈椭圆形。星系中的恒星沿著随机轨道,而不是一个特别的方向运行。在椭圆星系中,星际尘埃几乎不存在或完全不存在,恒星诞生的区域少,恒星普遍较老。椭圆星系常见于星系团的中心,很可能是大星系相撞的产物。 螺旋星系呈扁盘形,沿一个方向旋转,中心有一个凸起的球状物或棒状物,从中伸出若干条螺旋臂,向外放射。螺旋臂发亮,充满尘埃,是恒星诞生的区域,其中的年轻大质量恒星呈蓝色。螺旋星系外围一般是由老恒星组成的晕。银河系和邻近的仙女座星系都属于螺旋星系。 不规则星系是外表混乱,无法归为螺旋或椭圆星系的星系。宇宙中有四分之一的星系都属于此类。混乱的形状很可能是引力扰动的结果。 活动星系会发出巨大的能量,但这些能量并不来自它的恒星、尘埃或气体,而是来自它的致密核心。科学家相信,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吸入物质后发出大量辐射,形成活动星系核。电波星系会发出大量的无线电波,并散发出羽状或叶状的巨大气体结构。其他的活动星系则会发出波长较短的高能辐射,如西佛星系、类星体和耀变体。类星体是可观测宇宙中持续亮度最高的天体。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结构由星系群和星系团组成。最大的星系集体称为超星系团。宇宙中的物质在最大尺度上形成纤维状结构和长城,之间则是巨大的空洞。 物理宇宙学. 宇宙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物理宇宙学家通过观测宇宙大尺度结构,对宇宙的开端和演化有了深入的认识。现代宇宙学的核心思想是大爆炸理论:宇宙在138亿年前诞生,自此后不断膨胀至今。1965年,科学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奠定了大爆炸的观测基础。 宇宙在膨胀期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宇宙学家猜测,宇宙最初曾有过极快速的宇宙暴胀,使波动的初始条件得以匀化。接著的核合成过程产生了早期宇宙的各种原子核(见核宇宙编年学)。 此时宇宙充斥著离子,光子不可穿透。直到中性原子形成,太空才变得「透明」。第一次不受阻挡穿透太空的光线,至今仍游离于宇宙中,形成宇宙微波背景。有相当一段时间,由于恒星还未形成,宇宙是漆黑一片的。 不同区域的物质质量密度有微乎其微的差异,物质因此开始聚合,形成各个尺度上的阶级式结构。密度较高的物质成为了气体云和最早期的恒星──第三星族恒星。这些大质量恒星激发了再电离过程,制造了早期宇宙中的许多重元素。重元素在衰变后成为轻元素,使核合成周期可以延续下去。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质形成了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巨大的空洞。气体和尘埃逐渐聚集,形成早期星系。这些星系不断纳入更多的物质,并互相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团,再组成超星系团。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对宇宙的结构有著决定性作用。两者合起来,共占全宇宙质量的96%之多。因此,科学家正在极力试图探究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跨学科研究.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与其他科学领域有著密切的跨学科关系。考古天文学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研究远古或传统天文学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天体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和分布,并特别关注地外生物能否存在,人类又如何能探测这些生命这些问题。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在分析不可胜计的天文观测数据上。 天体化学研究宇宙中化学物质的形成和反应。宇宙化学专门研究太阳系内化学物质的分布、来源以及同位素比率的变化。 利用天文学的知识,解答法律、历史上的疑问,例如验证拍摄照片的日期或确认有关天文艺术作品的创作时间。 业余天文学. 天文学是众多科学领域中,业余者能够最大程度参与的领域。 业余天文学家可以对各种天体和天文现象进行观测,有的甚至会自己搭建观测器材。最普遍的观测对象包括:日、月、各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雨、恒星以及星团、星系、星云等深空天体。业余天文俱乐部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的会为成员提供各种帮助,从搭建器材乃至完成观测梅西耶星表(共110个)或赫歇尔目录(共400个)中的所有天体。 天文摄影是业余天文学的一个分支。许多业余天文学家会选择专门观测某一类天体或某一类天文现象。 大部分业余天文学家都在可见光范围内做观测,但也有一小部分用可见光以外的波长进行观测,包括在传统天文望远镜上加上红外滤光片,或使用射电望远镜。卡尔·央斯基在1930年代开始在无线电波长进行观测,开创了业余射电天文学。业余天文学家不但可以使用自己的器材,还可以使用开放给业余者的专业射电天文望远镜。 与大多数现代科学领域不同的是,业余天文学家至今仍在为天文学作出重大的贡献。比如,他们通过掩星的方法提高小行星轨道的测量精度,发现新彗星,又对变星做定期观测。随著数码科技的提升,业余天文摄影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天文学未解之谜. 尽管随著天文学的惊人发展,人类已经对宇宙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天文学未解之谜。要解答这些谜题,有可能需要新的地面或太空观测仪器,乃至理论和实验物理上的新发展。
72
力学
物理学分支 ,力学
力学(mechanics)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物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 发展历史. 人们在日常劳动中使用杠杆、打水器具等等,逐渐认识物体受力,及平衡的情况。古希腊时代阿基米德曾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也提出作用力造成运动的主张,即物体不受力,必将停止。 自文艺复兴之后,科学革命兴起,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皆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力学从此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此后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独立学科。到20世纪初,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中,实际应用跟数学理论的互相结合,使力学勃起创立了许多新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关键性问题。 古典力学及量子力学. 力学主要可分为古典力学及量子力学。 若以发现的时间来看,古典力学较早被发现,启源于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量子力学则是20世纪初才由许多科学家所创立。 古典力学主要研究低速或静止的宏观物体。开普勒、伽利略,尤其是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量子力学应用范围较广,不过主要是针对微观的物质。根据对应原理,量子数相当大的量子系统可以与古典力学中的行为模式相对应,使得量子力学及古典力学不会相冲突。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及预测分子、原子及基本粒子的许多行为。不过针对一般常见的巨观系统,若使用量子力学会复杂到无法处理粒子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巨观系统透过古典力学的方式处理仍较为恰当。 相对论及牛顿力学. 量子力学将力学延伸到经典力学以外的范围,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及狭义相对论也将原来牛顿及伽利略的力学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在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因相对论而产生的效应会主导物体的行为,也会使其速度不会超过光速。量子力学也需要配合相对论进行修正,量子场论就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不过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目前仍无法整合,这是大一统理论希望可以克服的问题。 依研究物体来分类. 在力学中,常用到一个名词「物体」。物体可能是质点、抛体、太空船、星体、某些流体、某些固体、某些机械或某些土木建筑。 力学中的一些分支也和所探讨的「物体」特性有关。例如质点就是小的物体,在古典力学中只视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而刚体有固定的大小及尺寸,不允许形变,和质点比较,刚体增加了一些称为自由度的参数,例如在空间中的方向。 物体也有可能是可允许形变的半刚体,如弹性体,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形状,如流体。这些物体可利用古典力学的方式研究,也可以利用量子力学来分析。 例如一颗棒球的运动常使用古典力学来分析,而原子核内质子及中子的行为则通常会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主要分支学科.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也有用「场」来描述物质的行为,称为场论。其描述方式和力学使用的方式有些不同,可分为古典场论及量子场论。不过在实务上,场论及力学要探讨的内容常常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常常是因为电磁场或重力场而产生,而当物体对其他物体产生作用力时,也常常会产生场。事实上,若以量子力学的观点,物体也是场,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
74
化学
化学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传统的化学常常都是关于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之间的接触和其后的变化,即化学反应,又或者是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这些变化有时会需要使用电磁波,当中电磁波负责激发化学作用。不过有时化学并不一定要关于物质之间的反应。光谱学研究物质与光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并不涉及化学反应。准确的说,化学的研究范围是包括分子、电子、离子、原子、原子团在内的核-电子体系。 「化学」一词,若单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学问」之意。化学主要研究的是化学物质互相作用的科学。化学如同更广义的物理皆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科学。很多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科学学门的核心,连接物理概念及其他科学,如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生物化学等。研究化学的学者称为化学家。在化学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细小的物质组成,如电子、中子和质子。但化学反应都是以原子或原子团为最小结构进行的。若干原子通过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可构成更复杂的结构,例如分子、离子或者晶体。 词源. 英语中的「化学」(chemistry)一字的语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由「炼金术」(alchemy)得名的。英语中「alchemy」一词源于古法语的「alkemie」和阿拉伯语的「al-kimia」,意为「形态变化的学问」(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阿拉伯语中的「kimia」一字则源于希腊语。亦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英语中的「chemistry」一字源自埃及语中的「kēme」,意思是「土」(earth)。 在中国,「化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57年墨海书馆出版的期刊《六合丛谈》。伟烈亚力提及王韬在其日记中记载了从戴德生处听闻的「化学」一词。一般认为中文中的“化学”一词是徐寿翻译英国人的书《化学鉴原》一书时发明的。 「化学」一词被介绍到日本,取代了原先日语中的译法「舍密」。 历史. 人类早期对火的认识. 最早的化学要算是人类对火的研究。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火可以将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物体,所以成为了当时人最有兴趣研究的现象。如果没有火,人类不会发现到铁和玻璃的炼制方法。 炼金术. 人类发现了黄金这种贵重的金属之后,很多人转移研究怎样把其他物质变成黄金。公元前300年至1500年,炼金术士皆研究如何将一些便宜的金属转化成黄金,因此累积了金属的提取和处理有关的观察和技术。有些炼金术士主要的工作是制造药物。2000年前,人类已广泛使用金、银、汞、铜、铁和青铜。 早期化学. 早期化学家收集了很多不同物质的资料。在17世纪以前,化学成就并不大(燃素说、炼金术),其中较有成就者如罗伯特·波义耳。到了1750年,化学仍带有神秘色彩,并为不正确的理论支配著。直到1773年,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以氧化还原反应解释燃烧现象,推翻了盛行于中世纪的燃素说,才开启了现代化学之路;他因此被尊崇为「化学之父」。接著道尔顿整合当时的化学知识,并以自身的实验所得提出了划时代的原子说。此后,一些化学家相继发现了各种化学元素,后来门得列夫建立了元素周期表令化学视界更臻完备。1901年,化学家诺贝尔以其遗产成立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扬在科学领域及其他重要领域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者。 现代化学. 现代化学始于20世纪初期蓬勃发展的量子力学。莱纳斯·鲍林引进量子力学解释化学键的本质,得以用波函数的线性叠加来描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发现,使化学真正由原子尺度来理解化学反应。量子力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使得许多新型仪器得以开发,来探索和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成分,如光谱仪、色谱仪、核磁共振仪和质谱仪等。 当代化学. 当代化学大致分为四大学门,各学门又有许多延伸的子学门和应用化学领域。 四大学门主要为: 其他延展和应用的学门: 基本概念. 原子. 一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外围带负电荷的电子(称为核外电子)组成的粒子,一般而言是化学研究的最小尺度范畴。原子核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与通常的物理概念不同的是,单一的质子在化学领域被认为是1H(氕)原子核,也就是说原子核内必然含有质子,但可能不含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个数相同使得电荷平衡,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当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相同时,则形成离子。通常认为离子也是原子的一种。 元素. 拥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被称为“元素”。例如,氢这种元素中所有原子都是只有一粒质子。这个概念换过来说亦可:所有原子核中有六粒质子的原子都是碳,所有原子核中有九十二粒质子的都是铀。元素亦有另一定义,就是所有不可以用化学方法分解的物质都是元素。 在这么多种列举元素的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莫过于元素周期表。周期表根据原子序数来排列原子,而原子序数就是一粒原子中质子的数量。因为这个奇怪的排列,排在一起的元素,无论是同一个直行、同一个横行还是纯粹在附近,都有一些大致上固定的关系。 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很多个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因而化学性质相同。但由于它们的中子数不同,造成原子核稳定性不同,而造成某些核素具备放射性。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周期表内占据同一个位置,因此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例如1H(氕)与2H(氘)互称同位素。 物质. 化学物质是指一种物体,它既确定了其化学组成,也确定了它的化学性质。严格的来讲,混合的化合物,元素等都不能算是化学物质,只能说是化学药品或者说化学制品。大多数我们日常生活碰到的化学品都是混合物,比如空气、合金、生物制品。 命名法. 物质的命名法在化学语言当中是最严格的一环。早在很久以前,化合物的命名是由其发现者自行决定的,这样则导致了命名的困难和混乱。而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还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命名方法。它用一个命名系统让所有的化合物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和代码。有机化合物通过有机命名系统命名;而无机化合物通过无机命名系统命名。而通过化学索引服务(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我们可以轻松的通过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来找到每一个化合物的性质、特性、命名和结构。 分子. 一个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基本结构,不用化学方法是拆不开的。大部分分子都是由两个或以上原子组成,但是都有些特例,例如氦气分子,只有一个原子。这些原子,如果多于一个,是通过化学键结合。 离子和盐. 离子是带电荷的物质,可以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正离子(例如钠离子Na+)和负离子(例如氯离子Cl−)结合可以成为电荷中性的盐(例如食盐NaCl)。有些离子是由几个原子组成,而它们进行化学作用的时候又不会分离,例如磷酸根离子(PO43−)、铵离子(NH4+)。气相的离子通常被称为等离子体。 酸碱性. 物质可以被分类为一种酸或者是一种碱。通常我们有几种进行酸碱分类定义的理论。其中最简单的要数阿累尼乌斯理论(Arrhenius theory),它认为:酸是能够在水当中电离出水合氢离子的物质;碱则是在水当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而酸碱质子理论(Brønsted–Lowry acid-base theory)则认为酸是能够在化学反应中给其他物质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相应能得到氢离子的物质。第三种理论被称作是路易斯酸碱理论(Lewis acid-base theory),它是基于形成化学键之上的。路易斯理论认为:酸是在键的形成当中接受了一对电子;而碱则是在形成键的过程中给予了其他物质一对电子。因此,一个物质如果对于不同的酸碱理论来说,可能在此是酸,在另外一个理论来说却是碱。 酸性强度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阿累尼乌斯定义的也就是我们最常用的pH,它是通过衡量一个溶液当中氢离子的浓度来确定酸性的大小。它的计算方法是pH=-log10[H+],也就是pH等于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以10为底)。因此可以说,拥有更高浓度的氢离子溶液,其pH越低而酸性更强。第二种是Brønsted–Lowry定义,也就是酸解离常数(Ka),它衡量的是物质作为酸的时候给予氢离子的能力。因此一个酸性越强的物质,其Ka更高,更具有给予氢离子的倾向。同样的我们可以用pOH代替pH, Kb代替Ka来说明碱性强度。 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的概念和一个物质的原子获取或者给予电子的能力有关。物质拥有氧化其他物质的能力就被成为氧化性,而此物质被成为氧化剂(oxidizing agents),或者成为氧化物。一个氧化剂能够将电子从其他的物质上移走。相应的,具有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被称作有还原性而成为还原剂(reducing agents)或者成为还原物。一个还原试剂能够传递给其他物质电子并且氧化自身。而正因为其“给予”了其他物质电子,它还被称为供电子物。氧化还原的性质与氧化数(oxidation number)有关--其实真正的给予或者获取完成的电子并不存在。所以,氧化过程被定义为增加了氧化数,而还原则是降低的氧化数。 简单来说,氧化反应指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上升;而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得到电子,但化合价下降。氧化和还原反应必须同时进行。 化学品. 化学品泛指一切有确实化学构造及化学成份的物质,所以又称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是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东西多数都是混合物,例如合金。 化合物. 化合物是一些以不同元素用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成份的比例决定了它的化学特性。例如水是用氢同氧以二比一组合而成,组成水分子的三个原子之间构成了104.5度的健角。不同化合物及元素之间的变化称为化学反应。 摩尔以及物质的量. 摩尔(mole,台湾使用“莫尔”一词)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符号为mol。1摩尔是所含基本微粒个数与12克的碳-12(formula_1)中所含原子个数相等的一系统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基本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基本微粒,也可以是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体。1摩尔物质中所含基本微粒的个数等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为NA,数值是6.0214129×1023,常取6.02×1023。 一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与分子量,在使用国际单位制时,在数值上相等。 化学键. 化学键是指组成分子或材料的粒子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离子或是分子。化学键的物理本质来自于粒子和粒子之间的静电力,量子力学上意指原子间电子的波函数线性叠加。化学键是化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物理理论本质由莱纳斯·鲍林建立。化学家为能简洁表述化学键并规避量子力学的复杂性,将化学键分类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较弱的键结如氢键及较特殊的配位相互作用等。无论分类为何,其物理本质都是相同的。 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是不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有氢键,范德华力,亲水作用/疏水作用等,这种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容易打开或重新组合,但是是形成分子空间排列和架构的重要作用力,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物理特性. 物质有时会是液体,有时会是固体,有时会是气体,这些叫作物质的相态。一件物质是否软、透不透光、透光的话它的折射率是多少,这些都是一件物质的物理特性。总而言之,物理特性即是一种物质不靠化学作用都可以断定到的特性。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亦称化学变化是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涉及分子中原子的交换和化学键的转移、形成或消失。化学反应形成的改变既可令很多独立的分子结合,也可将一个较大型的分子拆开成为很多独立的小分子,甚至是同一分子内有原子移动,即使原子的数量没有改变,但仍会构成化学反应。 平衡. 虽然平衡概念在科学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化学中,化学平衡是指化学成分中出现多种不同状态的可能性,例如在可以彼此反应的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中,或当物质可以以多于一种相态存在的时候。 即使有著不变的化学组成,但在平衡系统中的化学物质通常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这些物质的分子会互相继续进行反应,从而产生动态平衡。因此,化学平衡描述了诸如化学成分之类的参数随时间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定律. 化学反应的守恒必须符合物理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应符合: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化工)是当代经济活动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全球50大化学品制造商在2004年共销售了5870亿美元的业绩,其中利润占据了8.1%,其中研发成本占据了2.1% 学科分类. 其他还有诸如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化学、辐射化学、核燃料、反应堆和裂变产物化学、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药物化学、神经化学、农业化学、石油化学、木材化学、土壤化学、煤化学、食品化学、化学地理学、天体化学、岩石化学、空间化学及胶体与界面化学等
76
地理学
地理,地球科学,社会科学,主要话题条目
地理学(geography)是探索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 词源. 英语geograph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γεωγραφία(罗马化:geografía),由geo-(意为“大地”)和"gráphō"(意为“写”)组成,字面意思为“对大地的描述”。最早使用geography的是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他用此词表示研究地表景物的学问。 中国古代地理学称「舆地」或「舆地学」,「地理」则是指山川方域的地势、外貌。最早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等。中文的「地理」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将英语geography一词译为「地理」,之后该译法传入中国。1902年,光绪皇帝接受吏部尚书张百熙建议,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故一般小学课目有史学、舆地二项。1903年,张百熙派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后,负责教育改革的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向皇帝建议重订学堂章程。在重订章程后,一般小学依日本语改称初等小学,而史学、舆地二科,则改称历史、地理。之后,地理一词作为geography对应的翻译,在中国广泛流传。 研究范畴.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测量地球形状、大小的方法,描述已知的国家和地区。传统上,地理学有四个基本的研究范畴: 相比之下,现代地理学则是涵盖多重学科的大学问。历经科学化的辩证和计量革命,并与各门哲学思想对话后,现代地理学主张理解空间、人类及自然的复杂性(complexity)──不仅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一般认为,地理学家与地图学家同属,都是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许多地理学家都有地名学及地图学训练,但两者都不是地理学的主旨。地理学家研究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之于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空间及时间涉及的主题包罗万有,例如气候、生态、经济,故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地理学可略分为二: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著眼自然环境,如地形的形成过程、有关气候、土壤、水、生态、植被等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则著眼人造环境,例如人类如何开拓、管理和看待空间。自然与人的关系难解难分,故此立环境地理学,旨在基于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人类适应、改造自然,以切合自身永续发展。 分支.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属自然科学,专门探索大自然(岩石圈、大气圈、水文圈、生物圈)的变化模式,可分类为以下范畴: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则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人与社区、文化、经济的关系,故可归社会科学一类。虽然人文地理学的少有谈及地貌(见自然地理学),可是人类活动确为山川地貌、区域气候左右(如荒漠不宜耕作)。故此,讨论人文地理学时并不可漠视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环境地理学正好连系两者。人文地理学可分下列范畴(详见人文地理学): 人类学问与日俱增,时有他学之新猷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如: 环境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从空间层面描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连结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环境地理学不单牵涉两者的学问,亦会从哲学层面,思考对人类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使之概念化。 此外,全球化及科技发展(technological change)令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所改变。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如灾害管理、环境管理、可持续性,生态政治学(ecopolitics),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等,则是为理解此转变之法。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matics)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它在1950年代的地理学计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现。地理资讯学包含利用地图学及测绘学所使用的传统空间技术及电脑应用。地理资讯学与其他利用地理资讯系统及遥感方法的学科一起成为一门普遍的科目。地理资讯学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门的复兴,此现象特别在1950年代经历地理部门衰退的北美洲更为显著。 地理资讯学包含大范围的学科包括空间分析,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 区域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区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义个别地区包含人类及自然因素的独特性或特色。区域地理学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包括运用适合的方法把空间分界成为区域。 区域地理学亦被认为是研究地理科学的必然方式(类似计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学),详细参见地理学历史。 地理学技术. 因为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作为一门概要性科学(synoptic science)的地理学十分重要,所以地图是一个主要工具。地理学分析除了利用经典的地图学外,亦融合现代化的方法,即以电脑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学家在其研究中使用四个相关的方法: 地图学. 地图学研究地球表面利用符号的表示方法(即地图制作)。虽然其他分支学科需要利用地图表示她们的分析,但是实际的地图制作理论已经十分足够从其他学科分别开来。地图学由起草技术的集合成长为实际的科学。 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必须学习认知心理学及人因工程学去理解那种符号表达地球的资讯最为有效,而学习行为心理学则可以引导地图读者对资讯作出行动。她们必须学习大地测量学及颇为高阶的数学去理解地球的形状如何影响地图符号的变形,从而反映在平面上作观察。地图学可以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地理学中的大型学科的种子。大部分地理学家在幼年时对地图充满幻想视为一个她们将会穷一生精力去追寻地理学的早期表征。 地理资讯系统. 地理资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处理并储存高准确度的地球资讯在电脑内。除了其他地理学分支外,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必须理解电脑科学及资料库系统。地理资讯系统引起地图学革命性的改变;几乎所有的地图制作现在都以地理资讯系统软件帮助制成。GIS同时亦代表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即利用地理资讯系统的软件和技术去代表、分析及预测空间关系的科学。 遥测. 遥感(remote sensing)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取得从远处量度出来的资讯的技术和科学。遥测的资讯由多方面而来,包括卫星地图、航空摄影及手提感应器。地理学家不断增加利用遥测去得出的地球表面、海洋及大气资料。其原因为: 遥测得到的资料可以独立分析或是与其他数码资料层面(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一并分析。 地理数量方法. 地质统计学(geostatistics)处理利用地理数量方法得出的资料,特别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去探索地理现象。地质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众多范畴包括:水文学、地质学、石油开采(petroleum exploration)、天气分析、城市计划、物流及流行病学。地质统计学的数学基础来自数据聚类、区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无母数统计与及其他一众科目。地质统计学的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特别在未量度点的插值(估计)十分依赖。地理学家在地理数量技术中有显著参与。 地理质性方法. 地理质性方法(geographic qualitative methods),或民族志学(ethnography)的研究技术被人文地理学家所采用。文化地理学有利用质性研究的传统,而质性研究亦被人类学及社会学利用。人文地理学家透过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及深入访问取得质性资料。 地理学历史. 地理学的雏型.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构想被后期的希腊作家认为是地理学的始创人,而现在只能够以其承继者的片段才可以得知其一二。阿那克西曼德的贡献包括发明晷针(Gnomon),一个虽然简单但是她提供一个有效的希腊工具作为量度纬度。泰勒斯与阿那克西曼德亦因为预测日蚀而获赞扬。地理学的基础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化,例如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最初以艺术与科学层面探索地理学的古希腊,则利用地图学(详见地图学历史History of cartography)、古希腊哲学、古希腊文学或数学(详见数学史)等方面去探究地理学。 圆形世界理论. 第一个指出地球为球体的人有究竟是巴门尼德或是毕达哥拉斯的争议。阿那克萨哥拉虽然能够利用解释日蚀论证出地球是圆形,但他和其他当代学者一样认为地球是平面的。埃拉托斯特尼是其中一个最初估计地球半径的人。 经纬线系统及其进化. 第一个最初准确的经纬线系统被认为是喜帕恰斯。他利用巴比伦数学推演出一个六十进位法(sexagesimal)系统。经线及纬线被细分为360°,每度更被细分为60′(角分)。为了量度(不同位置的经度,他提出利用日蚀去决定相对时间的差距。罗马帝国探索新地方时的广泛制图在以后提供一个高度的资讯性去给托勒密建构详细的地图集(atlas)。托勒密伸延喜帕恰斯的成果,在他制作的地图上利用坐标网(grid system)及使用56.5英里作为一度。 伊斯兰世界及中国所领导的地理学. 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瓦解时地理学的演化由欧洲转移至伊斯兰世界。学者包括制作详细地图的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德里西(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Idrisi)、伊本·巴图塔、伊本·赫勒敦提供朝觐的详细描述。另外,伊斯兰学者翻译和诠释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早期著作,并在巴格达建立起智慧所(House of Wisdom)作为以上用途。三世纪直到13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地理学文学写作都比起欧洲的大幅度地复杂很多。中国地理学家例如刘安、沈括、范成大、周达观、徐霞客等写出很多重要的专著,但是在17世纪后,西方的地理学观念及方法大多都被中国所采用。 地理大发现. 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探险家如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等发现及占据新土地,需要令地理资料更为准确,与及一个更为坚固的理论基础。由杰拉杜斯·麦卡托(Gerardus Mercator)和伯恩哈德·瓦伦纽斯(Bernhardus Varenius)的著作《地理学概论》(Geographia Generalis)正正是新出现的科学化地理学的一流例子。 众多地理学协会的成立. 地理学在18世纪及19世纪被认同为一个独立学术科目,并成为欧洲(特别是巴黎及柏林)大学的一门经典课程。19世纪期间众多地理学协会发展起来,包括1821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学会(Société de Géographie)、1830年成立的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845年成立的俄罗斯地理学会(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1851年成立的美国地理学会(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与及1888年成立的国家地理学会。伊曼努尔·康德、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及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的影响可以被视为地理学由哲学转变为学术科目的一个转捩点。 跨学科间连接的加强. 在经历两个世纪的科技进步如电脑等引致地理资讯学的发展和引进新方法如参与观察及地质统计学作为地理研究的工具。在20世纪的西方,地理学科经历四个过程:环境决定论、区域地理学、计量革命及批判地理学。因为地球科学追求以一个全面涵盖的视界理解世界的关系,跨学科连接在地理学、地质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统计学间大量加强。
78
地质学
地球科学分支,地质学
地质学(法语、德语:Geologie;Geology;拉丁语、西班牙语:Geologia;源于希腊语 γῆ 和 λoγία)是对地球的起源、历史与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分,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 地球历史学. -{zh-hant:;zh-hans:}- 地质时间尺度涵盖了整个地球历史。其起点开始于最早的太阳系材料生成时,约在4.567Ga,地球的出现约在4.54 Ga,一开始称为冥古宙,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则是全新世。 地质年代比例. 如果把地球诞生到现在的大约45亿年缩小到1年,则人类("Homo sapiens")存在的时间只有极短的两分钟。 显生宙. 把显生宙放大: 地质学学史. 对地球的物质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论岩石》(Peri Lithon)。在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详细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矿物和金属,还正确的解释了琥珀的来源。 一些现代学者(如)认为,现代地质学开始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比鲁尼就是最早的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叙述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陆曾经是海洋的假设。伊斯兰学者伊本·西那对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现代地理学的论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为日后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博学家沈括(1031–1095)提出陆地形成的假说。他在一个离海洋几百公里远的山中的看到,在一个地质地层里有贝壳类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论,陆地是由山脉的侵蚀和淤泥的沉积所形成的。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19世纪早期达到成熟阶段。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并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太空地质学。 。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地质学史上有三场著名的争论。 其一为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第三场争论是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固定论学说认为地壳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其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就是一种固定论学说。活动论学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垂直运动虽然存在,但是是水平运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比如两地块水平挤压处地壳向上隆起)。活动论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79
气象学
大气科学,气象学
气象学(meteorology)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天气学(synoptic meteorology)又称综观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中研究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其为专门对天气图资料之研究与分析的一种气象学,内容包含地面气象观测、高空图、热力图及卫星云图分析,为每日天气预报的主要依据。 发展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1854年11月14日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一场暴雨使亨利四世的军舰及商船毁坏殆尽,造成400人死亡,当时的国防部长瓦扬(Vaillant)请天文学家-{于}-尔班·勒维耶负责找出原委。经过研究后,-{于}-尔班证明这场暴风雨在11月12日即已存在,且在两天之内便自西北往东南方向袭卷整个欧洲。因此他指出影响天气的大部份因子都具有迁移性。此次事件使他认为有必要发展气象学,他促使这门学科在1855年获得正式地位,现代气象学就此踏出第一步。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百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根据大量探空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偏微分。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研究方法. 气象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观测研究. 观测研究是藉观测去了解不同的大气现象,可以说是气象学理论的其中一块基石,亦是一般气象爱好者所关注的。观测方法亦有很多种,气象站、高空气球、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等。观测研究不只是观测,也有一定程度的归纳和分析,例如一句「明天转冷」,便是一种分析。此外,绘制天气图、整理热带气旋路径、气候区域分类等,亦是观测研究所要做的。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有三大部份,除观测外,物理和数学对理论研究亦很重要。理论可以从两方面产生,一方面是从观测数据中直接建立出来的,例如分析热带气旋强度的德沃扎克分析法,另一方面是从物理理论或其他气象理论演化出来的,例如地转方程、气压梯度方程等。物理理论很多时需要数学的帮助,反过来说,数学语言有时更能使我们明白物理和气象理论。 数值模式研究. 现代的天气预报即是建立在数值模式上,数值模式透过非线性方程式以及超级电脑的插点格运算,反演出一地区未来数天天气。数值模式研究是较少人所认识的,它们都需要相当的理论知识、电脑程序技巧和实验技巧。数值模式研究会把不同的物理和气象方程,以电脑程序的方式放进电脑里,再计算出未来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变化,以协助天气预报或理论研究。 比较有名的天气数值模式有: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同样是较少人所认识的,实验研究因-{}-数值模式研究的出现而比往日式微,但亦有其存在价值,例如要验证某些理论,数值模式研究是做不到的。 另外,一些气象学研究需要实地观测数据,往往需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观测,收集观测数据。 气象学的研究尺度. 行星尺度(气候尺度). 水平尺度达10000公里,大气超长波,超大型系统如南亚高压、热带辐合带等。 大尺度. 水平尺度大约1000~10000公里、时间尺度在几周到数月,地区性大型天气系统,比如蒙古高压、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亚速尔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 中尺度(天气尺度). 水平尺度100~2000公里,时间尺度一天到十几天。研究对象如热带气旋,各种规模较小的切断低压(或低涡)与阻塞高压,锋面过程等。 小尺度. 水平尺度100公里以内,还有细分微尺度的(10公里以内),时间在几小时的尺度。研究对象如雷暴云团、龙卷风、尘卷风等等,时效性要求极高,比较困难。 应用. 天气预报. 气象学主要应用就是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可以指导生产生活等多方面活动。以下其他气象学应用主要就是天气预报的应用。 交通. 根据天气预报,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有必要暂停航空、航船和铁路交通。 工农业生产. 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不宜进行某些工农业活动,比如暴雨时应当暂停施工,高温低温时减短或暂停施工。农业种植也需要考虑天气状况来安排各项生产活动。 户外大型活动. 户外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大型马拉松等需要考虑天气因素,天气不宜时应当推迟或取消。
81
生物学
生物学,生物学术语,自然史
生物学(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语:Biologie;法语:biologie;biology)或称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现代生物学是一个庞大而兼收并蓄的领域,由许多分支和分支学科组成。然而,尽管生物学的范围很广,在它里面有某些一般和统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学习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单一的、连贯的领域。在总体上,生物以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元,和进化是推动新物种的合成和创建的引擎。今天人们还了解,所有生物体的生存以消耗和转换能量,调节体内环境以维持稳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条件。生物学分支学科被研究生物体的规模所定义,和研究它们使用的方法所定义:生物化学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植物学研究植物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检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生理学检查组织,器官,和生物体的器官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的功能;进化生物学考察了生命的多样性的产生过程;和生态学考察生物在其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终能够达到治疗诊断遗传病、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保护环境等目的。 历史. 生物学之英语单词「biology」(德语、法语「Biologie」)源于希腊文grc|,Bio,意为生命,以及字尾grc|,"-logia",意为学问,合并为“研究生命的学问”。1802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早提出这个名词。 现代生物学基础. 现代生物学的五大基础,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而且所有生物都是由一至多个细胞以及细胞分泌的物质组成(例如外骨骼)。所有细胞都是由其他细胞借由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多细胞生物一开始是从一个受精卵的单一细胞开始,再渐渐分裂为各个细胞,而细胞也是许多的基本单位.。此外,细胞之间能量转移的现象称为代谢,而细胞包含的遗传资讯(DNA),在细胞分裂时也会传递给其他的细胞。 演化. 现代生物学认为生命是从演化而来,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有一共同起源。演化论假设所有地球上活著及已绝种的生物都是来自一共同起源或一基因库。所有生物最晚的共同起源约出现在约35亿年前。 目前已有压倒性的证据支持演化的真实性,学界普遍认为演化是事实,而不仅仅是理论或假说,对于演化论的真确性,存在有强烈的科学共识,演化以外任何关于物种起源或人类起源的学说,目前都不获支持。绝大多数的科学社群和学术团体,都认为演化论是唯一能完全满足在生物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及其他各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理论。一项在1991年所作的盖洛普民调显示,只有大约5%的科学家(包括生物学领域以外的其他科学家)认为自己是创造论者。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对演化论且经过科学方面同行审查的论文,名列科学与医学期刊搜寻引擎PubMed当中。 遗传学.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对应一特定区域的DNA,以特定方式影响生物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机能。从细菌到动物的所有生物体都有同様复制DNA,并依此产生蛋白质的能力。细胞将DNA的基因转录为对应的核糖核酸(RNA),然后核糖体将RNA转译为一串由胺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RNA转换为胺基酸的遗传密码在大部份生物中是相同的,但有些生物仍有少许差异。例如若将人类对应胰岛素的DNA放在植物中,也可以产生胰岛素。 体内平衡. 体内平衡(homeostatic):平衡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借由许多彼此相关机制的动态平衡调整,使得其内在情形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所有的生物,不论是单细胞或是多细胞生物,都有体内平衡的机制。 能量. 一个活的生物体的生存依赖于能量的连续输入。生物体是靠化学反应来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才能维持身体机能,并建立新的细胞。在上述反应中,组成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扮演两个重要角色。第一,这些分子中有些可以借由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第二,有些则可以组成生物分子中的新的分子结构。 负责引进能量到生态系统的生物被称为生产者或自养生物。几乎所有的这些生物体最初都从太阳吸取能量。 研究概况. 生物学家从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产生很多研究领域。例如: 生物学本身不断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整合也越来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学在近代突飞猛进,终于导致人类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由此,为了解读巨大数量的基因资讯,促成了基因组学。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开创出蛋白质组学。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帮助解决疾病、粮食、环境生态等问题。其众多的研究资讯和积累海量研究数据则需要新的电脑演算法来处理。 结构.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该领域与生物学的其他领域重叠,特别是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主要关注的是理解一个细胞内的各种系统的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学习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被调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学特性,包括它们的行为,相互作用和环境。 解剖学考虑的是宏观结构的形式,例如器官和器官系统。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和生物体的变异的科学。 分类与命名. 它们是域(regio)、界(regnum)、门(divisio 或 phylum)、纲(classis)、目(ordo)、科(familia)、属(genus)、种(species)。 双名法是学名的命名方法,英文为 Binomial Nomenclature。它给每个物种订立两个文字,前字是该物种的属(genus)名,后字是它的种小名 (种加词),两者合为种名。除了前字须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都要小写。一般使用拉丁文,或以其他语言词作语源,再加上拉丁化后缀。例如中国近来发现的恐龙,有些学名是用中文拼音做语源的。 有些物种因为环境隔绝或发生突变,必须再往下细分出亚种(subspecies)。为了方便区别,科学界给亚种设计一套 三名法,英文为 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生态和环境.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 研究方法. 生物学家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常这两种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并通过这种干预和控制所造成的效应来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17世纪前后生物学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学实验,如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实验,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关于柳树生长的实验等。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 尚未解决的生物学基本问题. 尽管我们近几十年来对于生命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取得了的深刻进步,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在生物学的主要未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性别的主要自适应功能,和特别是在真核生物中它的关键过程,减数分裂和同源重组。一种观点认为,性别主要是发展成为一个适应增加遗传多样性(请参阅参考资料如)。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是一种适应于生殖细胞系DNA促进准确的DNA修复,并且增加遗传多样性主要是可能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用的一个副产品。(参见有性生殖的演化)。 在生物学另一个基本未解决的问题是老化的生物学基础。目前,没有任何衰老的根本原因共识。各种竞争的理论列在老化#老化理论。 生物学主要分支. 这些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这些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
83
心理学
心理学,希腊语外来词,行为科学,日语借词,自然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意识、感觉、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众多领域,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精神病学、统计学、以及文学等等。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有些领域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类的行为,会对动物进行实验,以推测环境、生理(如:大脑损伤、运动是否能增加多巴胺等)以及一些特定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心理学家也会使用核磁共振、断层扫描、及发展较成熟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心理。有时会有脑部部分损伤的病人,他们也借由观察这些人的脑部活动,去了解脑袋各部位的功能为何。 词源. 西语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由希腊语词根,「灵魂」(gre|ψυχή)和「研究」(gre|λόγος)所组成,最早由克罗地亚诗人马尔科·马鲁利奇使用。 「心理学」汉译译名之来源,透过历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考证,证明与中国明代心学、宋代理学、及宋明儒学东渡日本有直接关系。 1890年,威廉·詹姆斯将心理学定义为“心理生活的科学,包括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几十年来,这个定义一直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含义受到了一些激进行为主义者的质疑,尤其是约翰.B.沃森等激进行为主义者。沃森在1913年的宣言中将心理学定义为获取对控制行为有用的信息。同样,自从詹姆斯定义了它,这个词更强烈地暗示了科学实验的技术。 历史. 起源.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埃及、希腊、印度和华夏等古代文明。中国古代认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担的,并且其活动会在器官上反映出来,如「心之官则思」(《孟子》),「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黄帝内经》等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阐述和应用。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人认为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地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医学与心理学中,已经开始进行临床的精神科治疗和实验研究。 科学心理学. 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Grundzüge der physiologischen Psychologie;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傚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构造主义.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被认为是将实验引入心理学研究的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着重于将心理分解成为基本的元素,这是由于当时化学的进步,后者在分析物质元素与结构上取得突破。虽然冯特自己不是构造主义者,他的学生爱德华·B·铁钦纳成为了构造主义的思想家,与机能主义者对立。铁钦纳是美国早期心理学家的重要人物。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而生,并受到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影响颇多。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有实用价值,心理学家应该找到有益于人的科学方式。他的著作《》于1890年出版,其中有许多铺垫性问题,为后续科学家提供了方向。其他主要机能主义者包括约翰·杜威和。 其它19世纪的杰出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他是研究记忆实验的先驱,在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了学习与遗忘的量化模型。苏俄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他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古典制约”,并将其应用与人类。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冯特、詹姆士、艾宾浩斯与其他实验心理学家们所发展的实验技术方向更加趋向研究认知——关注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最终演化为认知科学中的一部分。在早些时候,这被视为“革命性”的发展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系统;是一种针对心理、情绪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潜意识中的冲突进行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精神分析法广为流传,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性别、压抑、心理发展中的潜意识等。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威尼科特、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约翰·鲍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行为主义学派支配了当时的心理学,其主张心理学是:“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其主张心理学应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即在行为之前出现、而且为一个机体产生反应或抑制反应提供活动场所的条件。因此,他们把行为反应看做是机体理解、预测和控制的行为,并因此做出相应的结果。基于对实验和变量的严格控制和强调,行为主义学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为史金纳,然而其对于内在的认知历程是存而不论,近期流行的认知主义则是重视之前忽视的内在认知历程,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米勒、西蒙等。 当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有五大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强调行为及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 Humanism.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影响下,人本心理学应育而生。应用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第一人称视角,人本主义试图捕捉整个人——而不是人格或认知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独特问题的基础,例如个人的自由意志、成长、自我实现、认同、死亡、孤独、自由与。人本过程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主观臆想、拒绝宿命、着重成长的积极性而不是病理因素。一些人本学派的奠基人,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卡尔·罗哲斯,创立了个人中心治疗。在此之后,正面心理学剖析了人本主义,对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格式塔—完形. 沃尔夫冈·苛勒、马科斯·韦特墨、科特·考夫卡三人联合创立了完形心理学派。这种心理研究建立在个人经历为一整体的观点上。对应物质的分子结构,这种观点于十九世纪晚期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完形心理学没有将思维、行为分解成为细小的元素,而是坚持经验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认为总体不同于部分相加的和。 完形心理学不应与的相混淆,后者只在外表上与完形心理学有关联。 存在主义. 在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原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下,走上了心理学存在主义之路。这包括存在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同于其它人本学派,即人性中立视角、对焦虑的积极观点等。存在主义心理学注重于人文主题,如死亡、自由意志、意义,并认为意义可以被神话、或是讲述方式改变。对于死亡及未来的真实性,通常会鼓励人们接受自由意志,尽管令人焦虑。 奥地利存在主义精神病医生、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从集中营中吸取教训,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义治疗法,这种方法着重于存在主义,不同于阿德勒的尼采主义的权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路德维希·宾斯万格,美国心理学家乔治·亚历山大·凯利和梅(May)、弗兰克尔(Frankl)一道,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学派学者。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研究心理活动,包括解决问题、知觉、记忆、学习等。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心理学分支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等。 诺姆·乔姆斯基在批评行为学概念中的“刺激”、“相应”、“强化”时,触发了一场心理学“认知革命”。乔姆斯基辩称这种观点会以一种肤浅、模糊的方式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有一种假定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然而对于行为主义来说,这个问题在于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都必须通过学习和强化来获得。社会学习理论家,如阿尔波特·班杜拉称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行为的改良。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帮助人们重拾被行为主义抛弃的心理活动与表述,如认知等。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应用实验总结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信息处理时常与机械信息处理相互类比。对认知的研究被应用于二战,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纪晚期,认知主义成为心理学的统领范式,认知心理学成为了流行分支。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蔽的心理活动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创立了两种概念:阈下刺激物与内隐记忆,对应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或行为学的偶然形成行为。行为主义元素与认知心理学被整合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这种心理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亚伦·T·贝克创立而成。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如精神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一道被归入的上层学科认知科学。 分支. 生物. 生物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从生物角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生物心理学中有不同的专业分支。例如,生理心理学运用动物模型,特别是老鼠,来研究神经、基因、细胞机能在学习、记忆、恐惧中产生的作用。神经心理学家利用神经成像工具研究神经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认知神经科学家使用心理测评来进行科学研究,如大脑损伤带来认知缺失的程度与表现形式。 临床.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理解、预防、缓解心理痛苦与紊乱,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会参与研究、教学、咨询、出庭作证、程序编订与管理,但该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测评与治疗。一些临床心理学家会着重于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临床监护,这一领域被称为。在许多国家里,临床心理学是受到管制的心理健康专业。 临床心理学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诸多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方案都包括专业人士与患者(通常是个人、夫妻、家庭、或小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不同的治疗实践方案与不同的理论观点相互关联,采用不同的流程来建立治疗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励新的方法来思考、感受、行动。四大治疗理论观点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和。目前有趋势表明一部分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个治疗派系,特别是在对文化、性别、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况下,这个趋势更加显著。在丰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证据表明各大治疗派系的效果趋于等同,并共享相同的基础元素,可以形成强大的心理治疗组合。正因为如此,更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采取了。 认知. 绿 红 蓝 紫 蓝 紫 蓝 紫 红 绿 紫 绿 斯特鲁普效应指出读出文字的颜色,第一组的要比第二组的简单很多。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中的认知。知觉、注意、理智、思维、解题、记忆、学习、语言、情绪都在它的研究领域之中。经典认知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学派有相互联系,根据机能主义与实验心理学,认知主义支持心理信息处理模型。 在更广域的层面上,认知科学是一种跨学科范畴,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机互动、计算神经科学、数理逻辑与人类学。计算机常被用于模拟这类实验现象。 计算机模拟为研究思维的功能组织提供了工具,神经系统科学则为大脑活动提供了度量衡。 比较. 比较心理学指对非人类动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与系统发展史、适应值、行为发展相关的领域。在此领域的研究讨论许多问题,使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种的行为,从昆虫到灵长类动物。比较心理学与其它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如动物行为学有紧密联系。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有时会给人类行为研究带来启发,但是有时两者的关联却十分矛盾,例如艾德华·威尔森所提出的社会生物学。动物模型常常被用来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神经处理过程,例如在认知神经科学就常常应用动物模型。 发展. 发展心理学着重于人类意志在毕生当中的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人们在世界中如何意识、理解、行动,并且研究这些现象是如何随着年龄而改变的。这些研究可能会着重于认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经的发展。研究人员在探究儿童案例时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观察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或是干脆与他们在实验中进行互动。这些实验常常以游戏或是活动的方式呈现,既好玩,又有科学意义;研究人员甚至设计出非常灵巧的方式以研究婴儿的心理活动。在研究儿童心理之余,发展心理学家也会研究人类毕生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在某些时段的快速转变(例如青少年和老年)。发展心理学家设计了一整套心理学理论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授课心理以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心理。儿童心理学家,如利维·维谷斯基、让·皮亚杰、杰罗姆·布鲁纳、伯纳德·罗斯金(Bernard Luskins)等人对教授方式与教学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在许多国家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师的必修课。 结合了教育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试图去理解并应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培育资优生;促进青春期行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环境。学校心理学家在许多领域,如教育行为评估、干预、预防、咨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领域颇有造诣。 演化. 演化心理学从现代演化观点来研究心理的特质理论——例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它试图去探究是何种人类心理特征在适应进化,即,作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功能产品。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类先祖生活的环境下,心理适应的演化解决了呈周期性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心理特质的演化及其适应性功能,演化心理学为其它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最为近似的发展性解释(即演化心理学专注于终极问题、或问“为什么”,而不是近似的、或问“如何”)。 工业——组织.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I–O)应用心理学概念与方法优化工作场所的人类潜能。作为I–O的分支,人事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员工进行筛选与评估。I–O的另一分支组织心理学研究工作环境与管理风格对工作积极性、成就感和生产力的影响效果。 人格. 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人持续性的行为、思想、情绪——这些被称作是人格。人格理论因学派不同而有所不同,他们就潜意识的作用及儿时经历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弗洛伊德,人格是基于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此即所谓的精神分析学派。与之相反,特质理论则尝试使用离散统计数据来进行研究,所提出的特质种类也大有千秋。早期的汉斯·艾森克模型提出人格由三种基本特质组成:外向性与内向性、神经质、。雷蒙德·卡特尔则提出了16条人格特征。如今,人格维度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例如。目前集大成的为社会认知学派,其实最初称为社会学习论,是从行为学派作为延伸:人格的形塑就是人与人、环境的互动所学习到的行为,而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从中把行为学派的理论更加扩大,加入了人的内在活动─认知成分,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彼此之间的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课题包括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例如:从众、说服)、信仰的建立、态度、或更大层面来说,不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有人与一个群体的互动等,就像刻板印象的建立与强化,会引起之后的歧视行为,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社会认知将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元素联系在一起,试图理解人们如何处理、记忆、扭曲社会信息。群体动力学研究揭示领导能力、交流及其他的本质及其优化潜质。近些年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内隐态度、、个人与社会价值互动所致行为倍感兴趣。因此,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可以发现导致心理紊乱的潜在原因。一些被应用到心理紊乱的社会学概念包括社会角色、病人角色、阶层、生活事件、文化、迁移等等。 正向. 正向心理学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衍生而来。正向心理学运用实验科学手法,研究人类的快乐与力量。与传统临床心理学不同,正向心理学关注健康人的保健。目前,正向心理学的介入已获得了一些实验性的肯定。在2010年《临床心理学评论》("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中发表了一篇特刊,报导使用一些正向心理学中性格强项(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的介入方法,例如:纪录两个星期内的三件好事和物理形式的感恩表达(如:拥抱等),有助提生活满意度。另外,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也被证明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介入的效果来讲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正向心理学介入仍然有局限性,但是他们的效果被认为高于安慰剂,特别是对于身体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情感. 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研究情绪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健康健全的人格。 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倾向于折衷主义,即从其他领域汲取知识以帮助理解、解释心理现象。另外,心理学家大量使用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的三段论:演绎、归纳、溯因。由于常常使用,心理学家也会依靠归纳逻辑来对问题进行解释。例如,演化心理学家尝试利用适者生存来解释心理特质——如记忆、知觉、语言等,即这些功能是自然选择或性选择的产物。 心理学家会展开基础研究来进一步理解心理学的某一领域,或是进行应用研究来解决临床、工作场所等其它问题。硕士级别的临床专业会同时教授学生研究方式与循证实践。心理学专业协会也会协助设立规范标准,如道德、培训、研究方式、专业操作等。另外,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服务或“心理学家”这一职称受到相应法律的规范,从事对外服务的心理学家也常常被要求取得从业执照。 实验法. 根据理论或观察作出假设,在控制实验情境中各种情况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结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控制无关变量产生的效果后检验假设,并进行推论: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效果,即自变量和因变量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一般找出两者的相关度,然后再证实因果关系)。亦会根据数据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关系数,然后判断是否有研究价值。 例:巴甫洛夫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的狗。每当响铃,狗就分泌大量唾液。实验涉及自变量(独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依变项)(Dependent Variable)。铃铛是IV,狗的唾液是DV。自变量是在实验者的控制变数,因变量是会因自变量而变动的变数。实验法重视的是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以人类为对象的实验受到了一些管制,例如必须征得被实验对象的同意、保证自愿参与的原则。二战后,为避免类似纳粹滥用实验的事件再度发生,纽伦堡守则被制定实施。不久,许多国家(和科学机构)接收了《赫尔辛基宣言》。在美国,卫生院于1966年设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于1974年编订了(HR 7724)。上述所有法案都提倡研究人员在实验前获得参与对象的许可。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导致了法案的修订,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傅娜学院进行的反射性同位素研究,沙利度胺丑闻,威洛布鲁克肝炎实验,以及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对权威的测试实验等。 动物研究. 动物学习实验对于研究人类心理学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知觉、感情、学习、记忆等等。十九世纪90年代,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利用狗的实验来展示经典条件反射。非人类动物如灵长类、猫、狗、鸽子、鼠以及其它啮齿类动物常常被应用于心理实验中,特别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理想状态中,实验控制组一次只给出一个自变量,以显明它对因变量的作用。这些在实验室里可以得到最为近似的结果。与之相反,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基因环境差异太大,变量太多,以至于在人群中难以控制重要的变量数据。当然,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往人类身上生搬硬套是明显不可取的。动物实验会受相关约束,需要遵守心理学会所定的道德原则。 定性与定量研究. 心理学绝大多数的领域遵循标准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心理研究员尝试使用最新理论和假设来对数据、质与量进行研究。 心理质性研究方式包括访谈法、观察法等。克雷斯维尔(Creswell,2003)定义了五项主要的质性研究,包括叙述、现象学、民族志、案例分析和基础理论。质性研究员有时会努力丰富解释,或是对符号的批判、主观经验或社会结构。类似的解释或批判观点会被应用与“定量研究”,如埃里希·弗罗姆的或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力屈服实验。 心理定量研究常常利用统计学来测试假说。设计定量研究常常包括实验、准实验、横断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和纵贯研究。实验构造中的度量与操作定义也是十分重要的。统计方式包括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方差分析、线性回归、Logit模型、结构方程建模、等级线性模型等。 定性与描述研究. 该研究旨在回答个人的想法、感受、行为,被称之为“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取向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定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着重于对发生事件的观察、描述,目的在于捕捉每日行为的一点一划,并期望在粗略实验中遗失的现象中重新得到发现或理解。 自然状态观察. 正如珍·古道尔的研究包括观察黑猩猩的社交、家庭那样,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类社会、专业、家庭来进行研究。有时,参与者会察觉到自己受到监视,有时候则相反。但无论如何,在观察研究正在进行时,研究人员必须保证遵循严格的道德准则,不能做出有悖伦理的尝试。 调查问卷. 心理学上,统计调查可被用来度量态度、特质,监视情绪的改变,检查试验的效度,以及其它相关研究项目等等。心理统计员可以使用传统纸张、电话、电子邮件、或是目前流行的网络等,围绕主题制定好问卷,按一定比例进行人群调查、随机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类似的调查方式也被用于其它应用场所,如临床评估、人事评估等。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主要分为三种 神经心理学方法. 神经心理学研究方法将心理活动、行为与大脑结构、功能进行对比。这些方法包括测试(例如韦克斯勒智力表、)、和等。 计算模型. 计算模型作为工具常被应用与数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即用计算机模拟某一特定行为。这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现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可同时运行多个模拟程序,在短期内生成大量的统计数据。模型可以帮助心理学家观察心理事件的假设值,这在平时活动中是不易观察到的。 应用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模型可供选择。联结主义利用神经网络来模拟大脑。另一种方式是形象模拟,利用变量和规则模拟不同的心理活动。其它种类的模型包括动力系统和随机过程等。 档案研究法:是指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某些现象与心理之间关系的一种度.档案研究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研究法除了传统的参考资料还包括视听影像资料,狭义的档案资料包括报纸、杂志、会议记录、政府公文、个人书信等文字材料。档案研究法的使用能弥补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的不足,但有其缺点,需要视情况而定。 批评. 理论. 对研究的批评常常包括指责心理学是“软”科学。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1962批判中暗示心理学仍处在前范式形态,缺乏像成熟的化学、物理学那样的支撑性理论。 由于心理学的一些领域依赖于问卷调查之类的研究方式,批评家们认为心理学不够客观。其它观点认为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格、思维、情绪不可能被直接测量,其结果不过是调查对象的主观报道。 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统计假说被误用。一些研究记录表明心理学家常常混淆统计的显著性差异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而前者在实践上常常无关紧要。这种辩论时长发生在心理学界内部,例如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从事实践的临床医生之间的争执等。 实践. 有的观察者发现了某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冲突——例如,一些临床实践没有理论支持。批评家们认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培训课程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一些质疑者认为,像“婴儿孤独症协助性沟通”;被用于记忆恢复的塑身锻炼;再生疗法等,虽然十分风行,但却令人怀疑,而且可能有害健康。 道德. 在今天的道德准则框架内,一些研究实验不允许进行。这些实验违反了美国心理学会道德准则(Ethics Cod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加拿大涉及人类实验道德准则(the Canadian Code of Conduct for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s)、以及。目前,道德准则规定,对非人类动物的研究只能在效益大于伤害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心理学家在动物实验中的研究方式不能用于人类。 大学心理学院设有道德委员会,以保障研究对象的权益与尊重。心理研究员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获得准许,以保护人类参与对象或实验动物的权益。 WEIRD偏差. 1959年,统计学家西奥多·斯特林(Theodore Sterling)计算发现97%的心理实验支持了它们最初的假设,暗示了偏差存在的可能。与之类似,贾内尔(Fanelli, 2010)发现91.5%的精神/心理研究得到了证明,所得出的问题(阳性结果)是空间或地球科学的5倍大。贾内尔认为较“软”科学的研究人员就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中的偏差缺乏束缚。 2010年,一组研究人员公布了心理研究中的系统性实验对象偏差WEIRD (「西方地区、受过良好教育、工业化的、富有、民主的」;"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虽然全球范围内之后1/8的人属于WEIRD范畴,但实验人员称心理学60–90%的实验在WEIRD对象上进行。报告显示,在上,WEIRD对象与部落对象的实验结论差异巨大。 研究领域. 心理学所包含的研究领域甚为宽广,并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心理过程与行为。心理学主要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下又可分为许多次领域,例如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86
中医学
中医,中医理论,中国思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替代医学,中医诊断学, 中医疾病
中医学,全称汉族医药学,俗称“中医”,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较时,其常被归入传统医学的范畴。因此,现今世界上的中医学的发展目标,多是追求自身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目前中医以中华文化圈传统医疗为主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定义. 华人圈共通的中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汉医及汉方医学. 「汉医」(hàn-i)一词,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又称汉医学或汉方医学,是在中国地区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治疗技术,因为它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所以称呼它是汉医学。随著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汉方医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在江户时期,日本人用这个名词来与他们本土医学—「汉方医学」,及西方医学—「兰医学」(荷兰),来作区分。清朝时也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学。 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在中国,「中医学」(意为「中华的」医学)比「汉医学」更常用。但在日本及韩国等地仍然使用这个较中性的名词。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南韩)的韩医学,朝鲜(北韩)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法律监管. 近年各地政府都开始对专业中医行业进行监管,以保障公众健康。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88年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中医药行业,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副部级国家局(2013年卫生部撤销后转隶卫计委。2018年卫计委撤销后再转隶卫健委)。 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香港. 中医在港英政府时期无合法行医地位,但能以“Herbalist(草药师)”的名义注册并进行活动。中医医生还可使用“中医”、“中医师”、“中医生”、“国医”、“唐医”等名称,不能使用“医生”、“医师”、“医务所”、“医疗所”等属于行医范围的名称,因此中医师无权签署死亡证,也不能在处方上开任何西药,更不能使用注射;否则被认为是违法行为。 1999年,香港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用作规管中药买卖和中医师的专业水平,以保障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根据《中医药条例》,所有在香港执业的中医师,必须向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在中医师之前注册制度生效之前,除了提供全科诊治及开方,以「中医」挂名应诊的从业员之外,还有后来被纳入中医注册制度,当时俗称为「跌打师傅」、「跌打佬」的从业员。其起源没有一个统一说法,有一说法是与上世纪香港盛行的武馆风气有关。 后来由于此行业传统的师徒制日渐式微,以及《中医药条例》和中医注册制度的实施,规管关乎中医药的活动或事宜,包括中医的注册等等,而跌打师傅已被纳入为中医的骨伤科专业,以后成为注册中医(骨伤科)的人士须具认可资格并受正式训练,所以老式的跌打馆,有逐渐式微的趋势。 香港中医师的注册条件包括完成认可的、至少为期五年的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并获得三十周的临床实习经验,以及通过执业考试。另外,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要求注册中医师,每三年为其执照续期,而续期手续包括完成60个持续进修学分,以保障注册中医师的专业水平。 澳门. 澳葡时期殖民政府对华人社会基本不干预,因此澳门当地有不少自发组织的中医行医者和中医药房。1994年澳葡政府颁布《第53/94/M号法令》,正式对中草药交易进行规管。现时,中医受第18/2020号法律《医疗人员专业资格及执业注册制度》规范,持认可中医学历的人士必须向政府办理资格登记及完成实习,方得取得执照行医。 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目前约有中医师6,000余人,由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进行监管,法源来自于《医师法》。中医师能够独立进行诊断、开立处方签、调剂中药等。另外并订有《中医药发展法》、《台湾中药典》等,同时设置卫生福利部国家中医药研究所进行中医药研究。 美国. 美国目前有大约三万多名执照针灸师(部份州份称为针灸医师或东方医学医师),五千多名西医师另外获得应用针灸执照。美国有严格的针灸执照发放制度,但由于美国实施联邦制,各个州份均各自有当地的法律,监督针灸师执照的发放。因此,各个州份的执照发放的要求都不一样,但一般都要求申请人在认可的针灸或中医学校学习针灸的相关课程,由1,700到4,000学时不等,以及一般要求拥有950小时的临床实习经验,方可获允许参加针灸执照考试。另外,各个州份一般都要求针灸执照的持有者,于每年或每两年为其针灸执照续期,否则其针灸执照将会被取消。针灸执照续期的手续,除了包括更新资料外,还要求针灸师提供持续进修的证据,一般都要每年数十个小时的专业持续进修课程,方可获得续期。 在美国大部份州份,没有持有有效执照,而又宣称为专业针灸师,又或者提供中医治疗,是刑事罪行。违例者会面对监禁和罚款。 直到2012年,美国有六个州份没有法律监管中医,一般称为「东方医学(Oriental Medicine)」又或「针灸学(Acupuncture)」,包括阿拉巴马州、堪萨斯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奥克拉荷马州、怀俄明州。在有法律监管中医的州份当中,加州是美国首个州份立法监管「针灸学」,早在1976年加州便开始向针灸师发放专业执照。 但值得注意,在英文中的「针灸学(Acupuncture)」或「针灸师(Acupuncturists)」一词,意思等同于「中医」和「中医师」。以首个州份立法监管针灸学的加州为例,根据《商业和专业条例(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4937条,「针灸师」是指为改善、保持和复原健康,而提供针疗、电力针疗、中式按摩、穴位按摩、灸疗、拔罐、呼吸技巧疗法、运动疗法、热疗、冷疗、磁力疗法、营养学疗法、饮食疗养、草药疗法、植物疗法、动物疗法、矿物疗法、膳食补充疗法等治疗的专业人员。所以,美国的「针灸师」就是「中医师」。 历史. 古代中医史. 中医学目前是否为最早的传统医学还无法确定。中国的中医学自称其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中医研究者自称: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然而公元前1600~前1100年的甲骨文才被认为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3000多年可以使用文字并组织成大篇幅的医学著作”在目前与无凭无据的中医典籍相比,这种说法是与事实不符的。公元前3000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已用楔形文字记载了肝和脏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为热病、中风、精神症状、眼病、耳病、黄疸病等。在中国, 后世人在《黄帝祝由科》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从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但这样的医学分科制度却落后于美索不达米亚医学几百年。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与医和,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 在秦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秦代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传染病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汉时期,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病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中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经由这两种方法辨证论治后,再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六经论治”是整个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东汉末年,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可惜华佗所著医书的《青囊书》最后被付之一炬。在汉代,大量的医药和历算等书籍传入西藏(《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妇产医院。 南北朝时期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人之多。 北宋年间,随着中国与阿拉伯之间贸易的高度发展,阿拉伯香药也开始大量输进中国,一次输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万斤计,伊斯兰医药学也随之对中国产生明显影响。传统中医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间,太医院在培训医生时也如古希腊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分成了内、外、妇、儿、口腔等十三科,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的横向影响。传统中医以汤药为主,但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却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处方,如《乳香圆》、《阿魏圆》等。究其原因,乃是使用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口的香药大量增加,而香药含有挥发性物质,若用煎汤法,其有效成分就会失掉,故只能制成丸、散、膏、酊。可见这类处方的出现,是阿拉伯-伊斯兰药理学对中医药影响的结果。 在唐朝,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药方多达5000多个,出版了《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医学著作,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突厥、高句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元朝时期,元政府很重视伊斯兰医药学,采取中医学与回医学同时并举的方针。在太医院中有专门研究和使用伊斯兰医药的「广惠司」,其职责是「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衞士及在京孤寒者。」在它下面还设有大都回回药物院和上都回回药物院,掌管回回(穆斯林)药事。在元代,有很多阿拉伯-伊斯兰医师来到中国,受到朝野欢迎,被称为「回回医官」。他们对解剖学颇有研究,精通各种手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西域奇术」中,就载有回回医官开刀为头痛难忍的儿童从脑中取出肿瘤,动手术治愈腹部膨胀的马等传奇故事。这些来华的医师还携带来很多伊斯兰的医学书籍。 在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著,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此外还有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苏敬的《新修本草》、王焘的《外台秘要》、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大量医学典籍问世。自明朝中医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诸多的医学流派。同时在朝鲜研究中医的所谓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初至鼎盛时期,医药学进步所表现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医药盛况的延续。如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学、方剂学、诊断治疗学、医案整理等,均较明朝更成熟。各家学派的纷争也逐渐缓和,大多医家能采各家之长折衷于临床。但也不乏固守《内经》、《难经》、《伤寒论》,而批评金元以后一切新说的医学,这与当时考据学盛行不无关系。清朝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关于急性传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即温病学说。这一学说的出现,虽然是基于历代医家的有关成就上,但清代温病学派在中医发展史上的贡献,仍然是相当显著的,它并不亚于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金朝刘完素创河间学派。 自清朝末年,现代医学开始涌入中国,造成中医不再是中国地区唯一的医学。开始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局面。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现代中医史. 受到西方冲击后,大多认为中医是充满偏方与迷信的医学,但从1950年代起,中医开始引进西医的研究系统,并且透过对疗程的原理的科学性分析,重新解释中医,而这样系统化的整理、导入西方生物、分子医学等概念成就了现代中医,从空虚的阴阳调和概念,改变为著重学理基础。 在国际上中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部分,引起医学界的兴趣,有学者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针灸对痛证、神经性疾病疗效非常显著。。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认为,只有部份的传统药学包含针灸和草药在临床实验里得到比较有力的结果支持其功效,其他传统疗程与草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视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的风险,乃至于偷猎保育类药材,而且生物体内的麻醉剂、毒素积累近年来被逐渐发现,被证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于致人于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为本身就是地下经济,存在冒充假药获取暴利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WHO世界衞生大会将于2019年推出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并首次将中医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此举意味着中医在全球或跻身主流疗法,而非仅仅作为手术、放射治疗等准备疗法之外的补充疗法。 全球医学纲要又称为「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在全球范围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争论. 中医理论按照其理论基础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分别为汤液经法时期、今文尚书时期、古文尚书时期。 我们今日主流社会所看到的是以今文尚书经学家代表的《黄帝内经》学说。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提倡今文经学。后来汉武帝时,因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于孔家壁中得古蝌蚪文经书,当中有《古文尚书》。简而言之:《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的出现皆与汉朝宗室控制社会有关。汉武帝后,汤液经法家隐于民间,流传下来的只有今文经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土。重新发现了汤液经法学派的基础理论。在时序上,汤液经法家理论最早完成,其次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许慎在五经异义中提到“《异义》:《今文尚书》(案,汉人但称今《尚书》,裴松之注《三国·吴志》始称《今文尚书》,此引《异义》,误衍文字。)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驳之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郤,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礼记》十三《月令》正义)”古文尚书由伏生所传,而今文尚书由欧阳和伯所传。临床实验证明,汤液经法家理论与人体的体液味道是一致的。 这证明了现今流行的中医理论基础实际上是晚出的今文经学的著作,而五行相克说是战国时期出现于齐国,而五行相生说是刘向时期出现,所以完善的黄帝内经完成时间绝不可能早于汉宣帝时期。后来采用汤液经法的称为神仙家,采用今文尚书的称为医经家或称为针炙家,利用今文尚书与汤液经法杂煣的称为经方家。 以下是三个不同时期中医理论的对比: 在《汤液经法》原始中医理论之中,是采用殷商时期的《龟书》八卦与《龙图》八卦一共是十六卦的学说。其中和阴阳的地方是相反的。在《汤液经法》或者殷商正统哲学之中:春夏为阴,秋冬为阳。以肺居太阴金,肾居太阳水,脾居少阴火,肝居少阳木。以应四时:春脉大、夏脉浮、秋脉细、冬脉沉。 今文学派基础理论. 今文学派理论来源于儒家今文学派的总结及儒家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不早于西汉年间,《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儒家医学理论的基础。时至今日,汉代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儒家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战国儒家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内在环境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汤液经法》学派基础理论. 《汤液经法》学派是自殷商以来传承的中医学派,经方派代表。这一套理论与儒家派生的今文经学派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汤液经法》学派之中没有五行理论,采用南岛民族祖宗的「连山」「归藏」十六卦学说,而且当中阴阳是与今文学派颠倒的。以下的理论还原是出自香港历史学家陈振铭「由《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到香港当代新经学」。 阴阳学说. 《汤液经法》学派以「立竿测影」之法,定日影之长为阳,日影之短为阴。 推导出: 立春为少阴之阴巽,春分为少阴之阳坎。 立夏为太阴之阳艮,夏至为太阴之阴坤。 立秋为少阳之阳震,秋分为少阳之阴离。 立冬为太阳之阴兑,冬至为太阳之阳干。 寒热学说. 春候温、夏候热、秋候凉、冬候寒。 春为少阴温火、夏为太阴热金、秋为少阳凉木、冬为太阳寒水。 脉法学说. 春脉大,夏脉浮,秋脉细,冬脉沉。 正隅学说. 四正者,脾肺肝肾。 四隅者,胃心胆肠。 四灵学说. 南方为龙、北方为凤、东方为龟、西方为麟。 八卦学说. 春金为脾胃、夏木为肺心、秋水为肝胆、冬火为肾肠。 立春为胃金,色白坤。 春分为脾金,色黄艮。 立夏为心木,色绿离。 夏至为肺木,色青震。 立秋为胆水,色黑干。 秋分为肝水,色蓝兑。 立冬为肠火,色洋红坎。 冬至为肾火,色红巽。 味道学说. 春金为脾、夏木为肺、秋水为肝、冬火为肾。 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气血精津学说. 肺主气,肾主血,脾主精,肝主津。 四情学说. 肺主喜,脾主怒,肝主忧,肾主恐。 诊断方法.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采,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布气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医处方,至少包括四项以上: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针刺、艾灸(前二者统称针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 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例如: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学科分类. 自周朝起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医学设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体疗、少小、疮疡、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疮肿兼折伤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元太医院分十三科后并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明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清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谕:「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同治朝将大方脉、妇人、伤寒并为一科,故只分五科。 古代中医学按治疗方式分为内医、外医之分。 现代中医学则可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两大部分 中医学典籍.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 流派及医家. 《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发展至今,可分为八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参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张景岳、傅山、叶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谈允贤等。 中医与近现代医学的异同. 自从近现代医学(又称西洋医学)随著传教士由欧洲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竞争与融合就一直在进行。 医学理论体系. 世界上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分成: “拟人论医学体系”(神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超自然物(神灵)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医、乩童、符咒等即属于此类。 “自然论医学体系”(经验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人的情绪变化等。中医学、寿命吠陀、顺势疗法等即属于此类。 “科学论医学体系”(实验设计):经由设立假说、实验设计,并利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呈现结果,或借由科学仪器侦测所产生的医学,是近现代医学的主流,例如西医。 其中前面两者被归类为传统医学或替代医学,而后者则属于现代医学的主流。 这三种类型的医学对世界的认识有本质的区别,底层观念不同,所以互相之间基本无法交流沟通: “拟人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自卑的,一切的真理,宇宙的奥妙,是掌握在无法揣度的神秘力量手中的,人类想获得某种期许,只能求告这种无法掌控的神秘力量。 “自然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自负的,认为宇宙运行在简单的原理之中,该原理普世通用,人体的一切奥秘也遵循其中。只要掌握了该原理,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分析解决,医学也不例外。并且认为原理已经被发现掌握,人们只需要遵循执行,便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科学论医学”的世界里,人是不卑不亢的,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实证是唯一标准。因事物的运行是客观且有规律可循的,人们通过经验、逻辑、实证的方式,可以将生物体的现象进行归因,从而掌握规律,获得处理某些问题的能力。 诊断疾病的思维方式. 中医诊断疾病是依望闻问切的结果来辨病及辨症,但也有-{只}-辨病不辨症(例如急症或有专病专方时),或只辨症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难杂症、或调理体质等)的情况。与现代医学在诊断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医常会强调「辨(症)」。 以感冒为例,现代医学医师会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细菌性的感染,会鉴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并肺炎;但这些诊断对中医师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以中医的观点,需要分辨的是,这是属于风寒或风热;若属风寒则又辨属于太阳病、阳明病或少阳病;属风热则辨别病邪在卫气营血的哪个阶段等。 治疗的思维及方法.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帮助人体驱除病邪,恢复正气。其思维可简约为攻补二类,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传统上,临床进行攻补有八个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 中医学的价值之一在于方剂,药方是医者的经验结晶。中医学本身发展的过程即是实验的医学,尤其是经过无数的医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临床人体实验反复使用,证实实际有效而被记载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等。直接面对疾病,掌握主症,选择对症的方剂进行加减,不拘泥于理论,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精髓辨症论治的本来面目。 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尤其在中国大陆,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辅助诊断,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为病患治疗。 中华文化圈中,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外科、及病情恶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现代医学。 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现代医学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可依循。 疗效验证方法. 传统上,中医借由脉象及病人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等来判断疗效。有些中医认为中医学很难进行对比试验,但现代研究中医学的学者,亦建立多种实验动物模型或进入临床人体实验,进行对比试验,来验证方剂或中药的疗效。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则是要通过科学的对比试验(比如使用安慰剂对比)来确认效果。 近年在台湾,各大教学医院或地区医院均普遍开设中医部,并承担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任务。例如:2006年9月24日举办的「二〇〇六中医药研究暨临床病例学术研讨会」上,长庚医院北区中医部主任杨贤鸿发表「辛夷散治疗过敏性鼻炎随机双盲临床疗效评估」,在为期两年的双盲实验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体实验共有60位,其中包括实验组40位、对照组20位,并针对临床症状、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积、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细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辛夷散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有临床疗效,此疗效之机转包括T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响。这是中医药科学与其医疗价值验证的众多科研举证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医科研验证结果也在中华民国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网站有公开而详实的记录,提供有兴趣者一窥中医与临床的成效。 知识传播方式. 中医的典籍大多成书于古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的《伤寒论》、明朝的《本草纲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语、歌诀记载,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传播的难度。古代中国官方亦不断搜集修订各类中医典籍,成为官修医书,并设有考试制度,而在民间则多以师带徒或家传的方式传承。近现代则成立中医药大学或学院等,对中医学进行的系统整理、研究、教学,而在民间也保留部分师带徒及家传方式。 中医和现代医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经验。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则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进行挖掘、搜集、考证、从中吸取古人的临床经验,并继续加以检视及运用,另一方面也不断以经方或时方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进行加减,研制新的方剂,或借由改变剂型,例如中药注射制剂,来扩展方剂的治疗范围或加强其疗效。 现代医学则是根据成文的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现代借由网路及传播媒体的发达,以及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的设立,中医的各种典籍及资讯亦逐步电子化而得到快速传播。 一般认为有经验的老中医医术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于中医强调的辨症,借用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的词汇来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医经、本草、医案、医话等各类中医典籍中,均详细记载了各种方剂、中药的使用时机、炮制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误用后的症状及救治方法等,例如清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卷四·马兜铃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于钱乙补肺阿胶散一方,取用(马兜铃)以治虚嗽,百服百死」。 中医存废之争. 在中国,对于中医学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始终一直争论不休。学术界的争论可追溯到19世纪末,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后,一些主张医学现代化的人士,主张废除中医,中医学连带受到巨大的挑战。直到今天,中医学是否归属于科学、及中医药是否有效等,仍倍受主流科学界的质疑。 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最早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主张。在1915年江苏的袁桂生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案交神州医药总会讨论,题为《拟废五行生克之提议》。据 医学捌号楼 称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废除五行理论的文章。 1926年,鲁迅曾撰《父亲的病》一文,批判了中医存在的一些问题。 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事业之障碍案》。但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随后收回成命。 2005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 中国官方的说法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针对中医不科学的说法,荆志伟认为“2005年11月19日国家将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是对此等论争的回击。”董建栋认为“在现代科学划界标准下当属于非科学范畴,而与伪科学截然不同”。孙学刚等认为按照萨伽德的科学划界标准,亦“不能说中医学是一门科学”。 尚有一些人认为,中医源于古人对人体与自然规律的感性及感官认识,其本质并非狭义的科学(但可以用适当的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和发挥部分的中医理论),但它有超脱科学的一面。而「不是科学」无法否定中医疗法的疗效,若据此断然否定中医,我们将失去很多可贵的文化资产。 另一些人,如方舟子,认为中医宣称的疗效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没有经过现代医学所认可的大样本双盲实验数据的支持,无法排除安慰剂和人体自体免疫的影响。并且他指出一些中医信奉的典籍有较多的荒谬错误,以及很多中医药方并非来自临床经验,而是来自取像比类的巫术思维。 当前,许多科普媒体,如果壳网、丁香医生等等,以及许多科普作者和部分网民,也对中医持否定立场。如否定中医的理论意义和疗效,或主张废除中医的理论并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与解释中医的某些治疗手法或药物的效果(简称“废医验药”)。 2019年,香港历史学家陈振铭在“由《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到香港当代新经学”指出了阴阳五行的儒家政治哲学来源,还原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关于《汤液经法》的内容,而且否定了《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地位。 节日、文化遗产. 1929年在一场废除中医的尝试因受到抵制而失败之后,上海中医药界人士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把每年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这是和中医学相关的节日。
87
海洋学
自然地理学,海洋学,海洋,地球科学
海洋学(oceanography)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它是研究海洋的地理学的分支。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态系统动力学、洋流、波浪、。板块构造、海底地质,以及各种化学物质和物理性质在海洋内及其边界的通量。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了海洋学家融合多个学科对世界洋的进一步认识和对天文学、生物学、化学、气候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科学、气象学、物理学中的过程的理解。古海洋学研究了地质历史中海洋历史。 发展历史. 人类在史前时代就有了关于海浪和洋流的知识。科学形式海洋研究的雏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斯特拉波记录下了对潮汐的观测。但早期海洋探索主要目的在于制图,尽管也用了铅线做深度探测,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相当长时间都局限在浅层区域。19世纪中叶,英国皇家海军尝试绘制全世界的海岸线,发现大部分海洋似乎都相当深。 开启现代科学海洋学的是1872-76年的挑战者号远征。英国政府1871年接受皇家学会的建议,宣布探索世界大洋并进行科学调查。由威维尔·汤姆森和约翰·默里发起,改装了皇家海军的挑战者号并配备独立的自然史和化学实验室。在汤姆森的科学监督下,近7万海里(13万公里)的航程总共进行了492次深海探通、133条海底挖掘、151次开阔水域拖网和263次连续水温观测,并发现约4700种新的海洋生物。挑战者号远征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真正海洋巡航的科学考察,为整个学术和研究学科奠定了基础。约翰·默里之后在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这里在20世纪仍然是海洋研究的中心。 默里是第一个研究海洋峡谷的人,特别是大西洋中洋脊,并绘制了海洋中的沉积物。 他试图根据盐度和温度的观测绘制出世界洋流,并首先正确地了解珊瑚礁发展的性质。 十九世纪末,其他西方国家陆续派出科学考察队。第一艘海洋调查船,美国的建于1882年。1893年,挪威科学家弗里乔夫·南森让他的调查船前进号冻结在北极的海冰上三年,长时间在固定地点获得海洋学、气象和天文数据。由约翰·默里和所领导1910年为期四个月的北大西洋考察团,是迄今最雄心勃勃的海洋学和海洋动物学计划。第一次声学测量海深在1914年。1925年至1927年间,“流星”考察队使用回声测深仪收集了70,000次海洋深度测量,探勘大西洋中洋脊 。 50年代,瑞士物理学家奥居斯特·皮卡尔发明,并利用来研究海洋的深度。1953年,和发现了沿著大西洋中洋脊延伸的全球洋脊系统; 1954年,苏联的北极研究所发现了北冰洋的海底山脉。 1960年哈里·哈蒙德·赫斯发展了海底扩张学说。1958年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第一次在北极进行了冰封航程,并抵达北极点。1962年,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了能够在所有海洋中运作,长108公尺的浮式仪器平台(FLIP)。 70年代开始,大型电脑开始应用于海洋学,对海洋条件进行数值计算,视其为整体环境变化预测的一部分。同时也广泛地设置海洋浮标,以取得更完整的观测资料。另外,大洋钻探计划始于1966年。海底热泉则在1977年由约翰·科里斯和罗伯·巴拉德搭乘阿尔文号发现。 近年来海洋学的研究特别著重在海洋酸化、海洋热含量、洋流、圣婴现象、甲烷水合物蕴藏、碳循环、沿海侵蚀、风化和气候变化中气候回馈的交互作用。研究海洋与了解全球气候变迁、潜在的全球暖化和相关生物圈问题有关。由于蒸发、降水以及热通量(和太阳日照),大气和海洋是紧密联系的。风压是驱动洋流的主要动力,海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库。所有这些因素都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有关。 学科体系. 学科分支. 海洋学研究分为四大部分:
89
水文学
地理学分支,水文学
水文学属于地理学,研究的是关于地球表面、土壤中、岩石下和大气中水的各种行为,包含水循环、含量、分布、物理化学特性、对物质影响以及与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的科学。 水文的基本概念. 水循环. 水分子借由吸收太阳的辐射能,使其从海水或是陆地蒸发,可因为地面温度过低而直接在蒸发后不久凝结于地表,甚至凝固称做霜,大多数情况蒸发的水分子,或称做水蒸气,上升至高空,因寒冷而凝结成云,再以雨水、雪、冰雹等形式降至海洋、陆地,若降落在寒冷高地则可能形成冰川,或在较为平缓的地势汇集形成湖泊或河流,或是渗入土壤成为地下水,随后河水、湖水、地下水等液态水分子再流入海洋,这当中可能还伴随著蒸发。由于这个过程可以不断的循环发生,因此称为水循环。在水循环的过程中,还必需顾及生物系统对于水资源的迟延作用,同时地表滞留洼蓄、植物截留与中间流的效应也是水循环的一部份。 水平衡. 水平衡是指地表上某一区域,在一定时间之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均衡状态。全球海陆总降水量又与总蒸发量保持平衡,大约57万立方公里。尽管整体来说全球保持水平衡,但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的差异,使得水平衡会随著时间、空间产生变化,一般而言,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称为迳流量,包括地面水体与地下水。迳流量可以反应一地可用水的盈亏,也就是一个地区是否为剩水区或缺水区,更意味著迳流量的差距,在不同地区会影响人们用水的习惯。例如在以色列,该国因地处副热带高压区,因大量蒸发与缺少降水,尽管约旦河流经而该国,迳流量仍为负值,而在农业上发展出对水的高度节约使用技术,称为「滴灌」。 水资源. 地球上总水量约有13.8亿立方公里。其中以海水的储量最大,占据96.5%,而人类生活所仰赖的淡水资源,则分布在地下水、河川、湖泊、冰川等分布在陆地上的水体,实际上可以让人类直接利用者为地下淡水、淡水湖、河水,不及世界总水量1%(见下文水体储量表格)在各大陆上,淡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区,尤其是南美洲与非洲具有陆地的赤道区,而相对较为干燥的地区,则是副热带高压区,以及温带大陆内部。 水污染. 水体之中含有化合物,可能包括离子化合物或分子化合物等,一旦这些化合物包含著对人类、动植物或是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便称为水污染。例如在河川上游的水库、集水区域,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污染时,可能会造成优养化的现象,则会干扰水资源的提供与分配。而下游则会因为工业废水、都市废水等,使得水资源失去了被观赏、游玩、垂钓、生态栖息的功能。 特殊形态的水体. 河流. 当降水量超过地面的渗入量,过剩的雨水会沿著地表的坡度向海拔较低处流动,经年累月会在地表上刻划出小的纹路或水沟,长期下来会因为持续侵蚀沟道而形成具有固定流道的河流。 湖泊. 水体在地表凹陷处长及积聚,终年不干不涸,且水深在五公尺以上者称为湖泊。分布于外流河流域的湖泊,由于湖水外流,盐类不会堆积,因此多为淡水湖;分布远离海岸的内流河流域之湖泊,盐类积聚容易,多成为咸水湖。 冰河. 高山或两极地区的积雪由本身压力形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地表坡度滑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称为冰河,亦称冰川。 地下水. 广义地下水指降水渗入地面后,储存在地面以下的水体,包含不饱和带土壤水,和饱和带地下水,后者为狭义地下水。 海洋. 地表上除陆地以外的广大咸水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北冰洋等,约占地表面积71%。
94
测绘学
地球科学分支,测绘学
测绘学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物体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编制各种比例尺地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测绘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形态、位置、重力分布等地理空间信息,因而测绘学可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测绘学的研究对象还从地球表面扩大到了地外空间及地球内部构造等领域。 测绘学的发展. 测绘学的进步倚赖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深化、地图制图技术的提高和测绘仪器的创新及变革。 在世界上古史时代,就有利用测绘学治理尼罗河泛滥后农田边界的说法。公元前7世纪,管仲在其所著《管子》一书中已收集了早期的地图27幅。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中国已有利用磁石制成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在《史记·夏本纪》中就记载有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说明当时已经有简单的测绘活动。 地球形状的认知. 测绘学研究的是地球,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出于不断的变化中。最初人们认为地球乃“天圆地方”,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圆说”。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在亚历山大进行观测日影,推算出了子午圈的长度以及地球的半径,证实了地圆说,而该种方法则是“弧度测量”的初始形式。17世纪末,牛顿和惠更斯从力学原理出发,认为地球是两极稍扁的椭球形,称“地扁说”。18世纪中期法国科学院在南美洲和欧洲进行的弧度测量证实了“地扁说”。19世纪,随着测量得来的数据,拉普拉斯和高斯相继指出,地球并非为完美的椭球。1873年,利斯汀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概念,以与包围地球的静止海面重合的一个重力等位面表示地球的形状。1945年,莫洛坚斯基利用地球重力测量数据,才确定了地球的真实形状。 制图技术的发展. 测绘学的成果之一是地图,因此测绘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地图制图技术的提高。最早的地图刻画在陶片、铜板上,可靠性不高。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首先将经纬线运用于地图上。公元前130年,西汉初期便有了《地形图》和《驻军图》,为目前所发现中国最早的地图。公元2世纪,托勒密在《地理学指南》中便阐述了编制地图的方法,并提出了地图投影问题。其后,西晋的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使地图的可靠性得到了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计算机制图技术迅速发展,并由计算机辅助制图发展为多位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仪器的变革. 测绘学所依仗的工具是测绘仪器,因此测绘学的发展离不开测绘工具的革新。早期的测绘使用的是简单的绳尺、矩尺等,17世纪望远镜发明,测绘工具开始变革。1617年,威理博·斯涅尔发明了“三角测量法”,开创了角度测量。1730年,西森研制出测角用经纬仪。地理大发现开始后,许多国家研究出了海上测定经纬度的仪器以定位船只。19世纪50年代,洛斯达首创摄影测量法。20世纪以后,随着飞机的发明,出现了航空摄影测绘地图的方法。人造卫星升空后,卫星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得以广泛应用,这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合称“3S技术”。
100
农业
农业,食品产业,农学
农业属于第一级产业,包括作物种植、畜牧、渔业养殖、林业等活动,负责主副食和经济作物供应。农业的主要产品是食物、纤维、能源和原材料(例如橡胶),其中食物包括谷物、蔬菜、水果、食用油、肉类、奶制品、蛋和菌类。全球农业年产出约110亿吨食物,3200万吨自然纤维和40亿立方米木材。不过,其中有14%的食物在到达零售环节之前被浪费。自20世纪开始,基于单一作物种植的工业化农业开始成为世界农业产出的主要来源。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转向定居形式的里程碑,借由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培育与繁殖,人们获得了充足的食物与资源,并促进早期城市的发展与成型。人类在10.5万年前开始从野外采集谷物,但直到1.15万年前才开始种植,并在大约1万年前驯化了绵羊、山羊、猪、牛等家畜。世界上至少有11个地区独立发展出了作物种植。 现代农业技术、植物育种、农业化学产品(例如杀虫剂和化肥)的发展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但也引发了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选择育种和现代畜牧业技术发展增加了肉类制品产量,但也引发了动物福利和环境忧虑。上述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地下含水层枯竭、森林砍伐、抗生素耐药性和农业相关污染。农业既是环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降低作物产量。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农业的比例渐渐提高,包括朴门和有机农业,著重在生态平衡与就近百里饮食。转基因作物被广泛使用,但也有部分国家。 定义. 根据东汉时期《说文解字》和清康熙时期《康熙字典》的解释,「农」字都是「耕种」的意思,这表示在中国古代就只有种植业才会被称作「农业」。但现代对农业的定义更加广泛,包括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维持生命所需的物品,如食物、纤维、林业产品、园艺作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因此,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园艺、动物养殖(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和林业,但有时园艺和林业也被排除在外。此外,农业可因管理对象不同而分为两类:植物农业,主要涉及作物的培育;动物农业,主要关注农业动物产品。 历史. 起源. 得益于农业发展,世界人口数量相比狩猎采集时代有了显著增长。农业独立起源于多个地区,根据分类单元至少可归为11个起源中心。早在10.5万年前,人们就已开始采集并食用野生谷物。在2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黎凡特,人们开始在加利利海附近种植二粒小麦、大麦和燕麦。中国先民于13,500-8200年驯化了水稻,已知最早耕种时间距今约7,700年,而后绿豆、大豆、红豆也在此区域驯化。美索不达米亚人于13,000-11,000年前驯化了绵羊。而家牛则是从10,500年前生活在现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区的原牛驯化而来。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此过程在欧洲、东亚和东南亚独立进行,最早驯化时间距今约10,500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人们在10,000-7,000年前驯化了马铃薯,后续又驯化了豆子、古柯、羊驼、大羊驼和豚鼠。高粱于7,000年前在非洲萨赫勒被驯化。棉花于5,600年前在秘鲁被驯化,后也在欧亚大陆独立驯化。玉米源于野生玉蜀黍属,于6,000年前在中美洲驯化。公元前3,500年左右,马在欧亚大草原被驯化。关于农业的起源有大量研究,学者为此提出了众多假说。人类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型伴随着集约化和的发展,相关过渡期案例有黎凡特地区的纳图夫文化和中国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在定居点种植采集自野外的资源,由此导致这些物种的逐步驯化。 古代文明. 公元前8,000年,欧亚大陆的苏美尔人开始以村庄形式定居,并依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灌溉作物。其公元前3,000年的象形符号中出现了犁,公元前2,300年出现了播种犁。苏美尔农夫种植大麦、小麦、蔬菜(例如扁豆和洋葱)、水果(例如椰枣、葡萄和无花果)。古埃及农业始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前王朝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主要依靠尼罗河和当地季节性洪水灌溉作物。当地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大麦和小麦,此外还有亚麻和纸莎草等经济作物。印度先民在公元前9,000年前驯化了小麦、大麦和枣,后续又驯化了绵羊和山羊。在公元前8,000-6,000年的梅赫尔格尔文化中,巴基斯坦先民驯化了牛、绵羊和山羊。棉花在公元前4-5世纪驯化。此外,考古证据显示,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现了使用动物牵引的犁。 在中国地区,公元前5世纪开始出现谷仓建筑,以及以获取丝绸为目的的蚕业。公元1世纪开始使用水磨和水利灌溉,公元2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带有金属犁铧和犁板的重型犁,随后这些技术向西在欧亚大陆传播。借助基因分子钟估算,亚洲水稻的驯化时间大约在8,200-13,500年前,驯化地点位于中国西南部的珠江流域,原始物种为野生稻。古希腊和古罗马种植的主要谷物为小麦、二粒小麦和大麦,蔬菜包括豌豆、大豆和橄榄,绵羊和山羊养殖主要是为获取奶制品。 中美洲驯化的谷物有南瓜、大豆、可可,其中可可是由居住在亚马孙河上游的先民驯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火鸡可能在墨西哥或美洲西南部驯化。中美洲阿兹特克人发展了灌溉系统,在山坡上耕作梯田,为土壤施肥,建造人工浮田和人工岛。生活在美洲中部的玛雅人从公元前400年开始大量建造人工河道,以在沼泽地带开拓农田。古柯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先民驯化,在同一地区驯化的作物还有花生、番茄、烟草和菠萝。棉花在公元前3,600年的秘鲁驯化,同在此地驯化的动物还包括羊驼、大羊驼、豚鼠。北美东部原住民驯化了向日葵、烟草、南瓜和藜属作物,人们也从野外采集野生稻米和枫糖。人工驯化的草莓源自智利和北美野生物种的杂交,后由欧洲与北美人进一步驯化。北美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区原住民种植树林,并有计划的引燃林火。原住民会控制树林火势,将其限制在特定区域,借此创造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北美原住民还发展了一种名为“”的系统,这三种作物为、玉米和荷包豆。 普遍认为澳大利亚原住民是游牧的狩猎采集者,他们会有计划地在野外放火,可能是为了增加中野生作物的产量。学者指出,狩猎采集者需要让周围环境中野生作物产量维持在特定水平,只有这样才可在不耕作的情况下满足生存需求。新几内亚森林中可食用植物较为稀少,因此当地先民可能会实行“选择性放火”,以提高野生的果实产量。 澳大利亚自5,000年开始饲养鳗鱼。澳洲中西部海岸和中东部海岸先民曾种植山药、本地小米、,种植地点或许是位于其永久定居点。 近现代. 相比罗马时期,中世纪欧洲人更注重农业的自给自足。农业人口在封建制度下组织成大型庄园,这些庄园通常有上百英亩土地,土地所有者一般是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牧师。得益于阿拉伯农业革命成果传播,欧洲农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技术,并引入了新的栽培物种,稻米、棉花和果树。 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交换了大量农业产品,美洲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番薯、木薯等作物传入欧洲,而旧世界的小麦、大麦、稻米、芜菁等作物,以及马、牛、绵羊、山羊等牲畜传入新大陆。 自17世纪英国农业革命后,灌溉、轮作、化肥技术的发展促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而自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逐渐以机械自动化设备取代农业中的人工劳作,并利用合成肥料、杀虫剂和选择育种协助农业工作。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提出的哈伯法可大量生产硝酸铵,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肥料,极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20世纪人口的迅速增长。不过,现代农业也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政治、经济相关议题,例如水污染、生物燃料、转基因作物、关税、农业补贴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有机农业。 类型. 游牧是畜牧的一种形式,牧民依据不同时间草场、饲料和水源变化,定期迁徙牧群。这种农业形式主要分布在撒哈拉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中亚,以及印度部份区域。 轮耕是作物种植的一种形式。农民首先从森林中开辟一块土地,在此种植作物,在数年后肥力过低时将其废弃。而后农民会选择另一块林地重复上述过程。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流行于印度东北部、东南亚、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地区,因为这些区域的土地可在废弃后快速再生为森林。 自给农业是指仅为满足家庭或本地需求的农业活动,很少有多余的产品运输至其他地区。自给农业在亚洲季风区和东南亚十分常见,截至2018年,世界上大约有25亿人从事自给农业,其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约60%。 集约农业是指以最大化产量为目的的农业活动,尽可能的减少休耕期,并有大量资源投入(水、化肥、杀虫剂和自动化设备)。这类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当代农业. 现状. 自20世纪以来,集约农业大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如今,小型农场的食物产出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型农场正变得十分普遍。占据前1%大小的农场平均面积超过50公顷,所管理的土地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70%。将近40%的耕地属于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巨型农场。不过,六分之五的农场面积仍小于2公顷。化肥和杀虫剂等化学产品有助于农业产出,却也造成了水污染问题。如今,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退化与植物疾病(例如秆锈病),世界上大约40%的耕地已严重退化。鉴于传统农业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法,例如有机农业、或是永续农业。欧盟是农业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它于1991年开始认证有机食品,并在2005年修改了共同农业政策,取消了农业补贴与特定商业作物的联系。有机农业的发展也促成了一些旧有研究领域的复兴,例如、选择育种、。然而,也有人担忧有机农业相对较低的产量可能会危机全球粮食安全。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制作。 截至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业产出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欧盟、印度和美国。经济学家估算如今美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约为1948年的1.7倍。 尽管现代农业已大大进步,但截至2021年仍有7.02-8.28亿人受饥饿威胁。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战乱冲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经济波动,也可能源自国家结构特征(例如-{zh-hans:收入水平;zh-tw:所得水准}-)、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政治经济制度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认为,增加的比重或许是解决问题,并缓解粮食安全忧虑的可行方案,这种方法已在越南实行且成果甚佳。 劳动力. 农业提供了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劳动岗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在部分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农业人口会转向其它行业,而新技术的运用也允许农业在降低劳动力的情况下维持充足产量。随时间推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会逐步降低。 在16世纪的欧洲,大约有55-75%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到了19世纪,则下降至35-65%。如今,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低于10%。在20世纪初,全世界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农业,总人数大约10亿人。这占到全球儿童劳动力的70%,农业在许多国家也是女性从业比例最高的行业。从2007年起,服务业取代了农业成为全球从业人口最多的行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外来移民填补了农业中难以机械化的岗位。2013年,来自东欧、北非和南亚的农场工人占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葡萄牙所有农业雇员的三分之一。而在2019年的美国,超过一半(大约45万)农业雇员为移民者,不过近年来新移民从事农业的比例已下降了75%,由此导致了美国农业的劳动力短缺。 纵观全球,女性在农业中占据重要部份。在除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劳动力中的女性比例已接近5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占47%的总农业劳动力,这个数字在过去数十年间没有显著变化。不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女性在农业中的角色可能正发生变化,例如从小型家庭农场劳动力变为雇佣员工,或因男性外出就业而从家庭合作劳动者转变家庭中主要的生产者。 安全风险. 农业,尤其是耕作行业仍是较为危险的行业,世界范围内的农民都有较高的工作相关受伤风险,这些伤病包括肺部疾病、噪音造成的听力损伤、皮肤疾病,以及暴露在特定化学产品中的风险。在工业化农场中,从业者也可能在使用农业机械时受伤,在发达国家,农用拖拉机翻车事故是导致农业致命伤害的常见原因。杀虫剂等化学产品可能会对接触者造成危害,长期暴露在这些产品中可能会引发疾病或增加新生儿致畸风险。工业化农场从业者常是整个家庭一同居住在农场,从而增加家庭成员的受伤和罹患疾病风险。家庭中6岁以下儿童尤其可能遭受农业伤害,常见的事故原因包括溺水、机械或引擎事故、农用车辆侧翻等。 国际劳工组织将农业认定为“所有经济行业中最具危险性的行业之一”。它认为每年与农业劳动相关的死亡至少有17万,死亡率是其它行业平均值的两倍。此外,农业相关伤病也十分常见,但通常不被记录。该组织于2001年制定了《》,其中覆盖了农业领域可能包含的安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预防方法,以及个人和组织在农业活动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将农业置于的优先位置,为其中存在的安全与健康风险提供干预策略。也制定了准则以保护农业、畜牧业、园艺、林业从业者的健康与安全。美国农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会议,邀请各界专家与政策制定者探讨该行业的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 世界上农业总产值最高的国家如下: 作物种植. 作物种植产出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当地自然资源与环境限制、农场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农业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农业文化等。 轮耕,或称烧荒农业,是指农民-{zh-hans:通过;zh-tw:透过}-在森林中放火烧出一片供农业耕作的土地,这片土地的肥力可维持数年。待肥力降低后,这片土地即被遗弃,让其重新成长为森林,而农民转向其它林地重复开荒过程,直到一段时间(10-20年)后再次对其开垦。如果当地人口密度较高,就需要借助一些额外手段,例如使用化肥或控制害虫,以减少休耕间隔。而年耕是一种强度更高的耕作方式,几乎不存在休耕期,这种方法需要向土地添加大量养分并维持害虫控制。 随工业化发展,农业发展出了单一耕作方式,即在大面积土地上种植同种作物。由于缺乏生物多样性,养分使用也相对单一,病虫害的问题更加严重,导致杀虫剂和化肥的需求增加。与此相对,或混养是指多种作物在一年中依顺序种植,同时保持其它作物的和伴生种植。 在亚热带和干旱环境,农业种植受降雨限制,可能无法在同一年内多次种植一年生作物,或是需要额外的灌溉。这些气候环境可支持多年生作物生长,例如咖啡、可可等,并可实践混农林业。在温带环境,生态系统多为草地和草原,在这些区域主要为高产量的年耕。 农业中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谷物、蔬菜、草料、水果和豆类。自然纤维来源包括棉花、羊毛、火麻、丝绸和亚麻。不同作物在全球不同区域种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全世界农业产出如下表: 畜牧生产. 畜牧业是指养殖动物以获取肉类、奶制品、蛋类或毛发,或是作为替代劳动力的活动。役畜包括马、骡、阉公牛、水牛、骆驼、大羊驼、羊驼、驴、狗等,它们可帮助人类耕作土地、驮运货物、管理其它家畜。 畜牧系统根据饲料来源可分为草地、混合和无土地三类。截至2010年,地球除水域和冰雪覆盖之外的土地中,有大约30%被用于动物养殖,全球有约13亿人从事畜牧业。自1960年代至21世纪初,家畜数量和平均肉类产出,尤其是猪、牛、鸡这三类家畜的产量都有了大幅增长,其中鸡的产量增加了近10倍。非产肉动物产量,例如奶牛、蛋鸡等也有显著的增长。至2050年,全球范围内牛、绵羊、山羊的数量预计将持续增加。封闭场所中的渔业养殖也有显著增长,1975-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7.9%。 20世纪后半叶,畜牧业开始大量应用动物选择配种和杂交方法,这些方法显著提升了产量,但同时也造成了养殖动物遗传多样性降低,由此导致家养动物演化出的适应性与抗病性减弱。 草地畜牧业需要依靠灌木、草原或牧地放养草食动物,动物粪便可作为肥料排放回这些区域。部分区域因气候或土壤限制而难以施行农耕,因此草地畜牧业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农业活动方式,全世界大约有3,000-4,000万牧民。混合畜牧业使用草地放养动物,但也辅以草料或粮食作为反刍和动物(主要是牛和鸡)的饲料。在这种畜牧系统中,动物粪便会被回收作为作物的肥料。 无土地畜牧业使用农场外的食物饲养动物,这种饲养方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主要为发达国家)中较为常见,其标志着作物与畜牧生产的分离。全球大部分猪肉和家禽都由无土地畜牧方式生产。据估计,2003-2030年约75%的家畜在室内封闭环境饲养,这种饲养方式也称为。部分商业养殖会采用生长激素促进动物生长,这种养殖方法存在许多争议。 方法与实践. 耕作是使用工具(例如犁或耖)在作物种植前翻土,以将营养物质混入土壤或控制虫害的过程。传统农业中,耕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翻动土壤可提高土壤温度,扩大化肥和杀虫剂的作用范围,进而增加农业产量。然而,耕作也会加速土壤侵蚀,促使土壤有机质分解,并减少土壤的生物多样性。现代提出了不使用耕作而直接种植作物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留更多的有机质。 农业有害生物包括杂草、昆虫、螨虫、病原体等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的生物。针对这些有害生物,常见的控制措施包含化学控制(例如使用杀虫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例如耕作)。此外,人们也采用轮作、、覆土作物、间作、堆肥、等农业实践防止害虫。综合虫害管理(IPM)致力于整合上述所有方法,将有害生物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而杀虫剂则作为这些方法无效时的最后手段。 是指对作物和牲畜的营养投入,以及牲畜粪肥管理。营养投入包括非生物化肥、粪肥、绿肥、堆肥和矿物质等。作物营养管理也包括轮作与休耕的安排。动物产出的粪肥可用于辅助草料生长,例如应用在集约化轮牧草场,或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于农田或放牧场中。 在气候多变或降水稀缺的地区,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农场在自然降雨之外也给作物补充额外水分,这种行为称为灌溉。在一些特定区域(例如北美大平原),农民会采取休耕一年的方式,让土壤获得足够未来数年耕种所需的水分。现代精确农业可以更加便利地监控和调配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全球约70%的淡水用于农业生产,这个比例在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低收入国家和内陆国家的农业取水率可达90%,而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取水率约为60%。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可在未来显著提高食物产量。该报告利用预测模型了11项新兴科技在农业产出、粮食安全和贸易方面的影响。报告指出,2050年面临饥饿的人口将减少40%,同时粮食价格也将降至目前水平的一半。 是针对农民或土地所有者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水资源管理、碳固定、生物多样性维护等。-{zh-hans:通过;zh-tw:透过}-收集补偿基金,这些计划还可以用于在城市河流上游进行重新植树造林,从而改善淡水供应。 农业自动化. 农业自动化多种不同定义。其中一种定义认为,自动化是指机械设备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执行任务。而另一种定义认为,自动化是借由便捷、自主、拥有决策能力的机械电子设备的辅助完成各类生产任务。不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上述定义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自动化农业形式。例如场所固定的挤奶机,自动执行农业操作的机械设备,以及只为排错目的设置的电子工具(例如各类传感器)。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农业自动化定义为在农业活动中使用机械设备提高排错、决策或执行效率,减轻农业操作的繁琐程度,提高及时性和潜在精度。 农业技术发展经历了从人力工具、动物牵引、机械化、电子化,最终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转变。机械化设备使用引擎驱动,可代替农业中的重复人力操作,如耕地和挤奶。随着数字自动化技术发展,这些机械也被赋予了自动排错和自主决策的能力。例如,谷物收割机器人可自主完成收割谷物并播种,而无人机可采集信息以提高自动化的准确性。这些自动化机械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十分常见。如今,传统机械设备正被附带排错与决策功能的数字化设备取代,例如过去农业中常用的拖拉机现在正逐渐被新型农用车辆所替代,这些车辆可自动在农田中播种。 自动化设备也被广泛应用在畜牧管理中。根据市场数据,自动化产奶系统的销量在最近数年有显著增加,不过,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北欧国家,在中低收入国家应用较少。市场上也存在针对奶牛和家禽的自动喂料系统,但关于这类系统的销量趋势数据较少。 关于农业自动化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较为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收集农业上下游产业工人的大量跟踪数据。自动化引发某产业工作岗位减少的同时也会增加其它产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农业自动化减少了部分农民的工作必要性,但同时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例如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自动化也激励了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并创造其它农业系统,由此刺激就业增长。在部分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动化可填补农村地区日益短缺的劳动力。但如果在农村劳动人口充裕的情况下,政府采用补贴的形式强制推广自动化设备,就可能引发失业浪潮,或导致薪资停滞或下降,这对穷困和低技能劳工的影响尤为明显。 气候变化影响. 农业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全球暖化改变了四季均温、降水、并引发极端天气(例如风暴和热浪);影响作物疾病和昆虫活动;改变大气二氧化碳和地表臭氧浓度;改变部分食物的营养价值;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已对各地农业造成影响,影响程度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降低,而对北纬地区的影响可能混合有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危及部分弱势群体(例如穷人)的粮食安全。 生物技术. 植物配种. 人类-{zh-hans:通过;zh-tw:经由}-配种来筛选植物理想性状的实践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作物后代选育的过程中,一些特定的性状被保留并得到了增强,例如更大的果实、抗旱抗虫性等。得益于19世纪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关于显隐性基因的研究,人类对植物遗传和配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致使植物配种技术的进展颇为可观。作物配种方法包括筛选理想性状、、异花授粉,以及在分子层面修改遗传基因。 在过去几个世纪,驯化作物的产量显著增加,抗旱与抗虫性提升,并更易于收割,营养价值也有提升。1950年代,在X射线和紫外线诱变技术的帮助下,诞生了首批现代商业作物,例如小麦、玉米和大麦的特殊物种。 20世纪中叶的绿色革命促进了作物杂交种的普及,由此创造的“高产品种”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例如,美国在20世纪初的玉米产量为每公顷2.5吨,到21世纪初则提升到每公顷9.4吨。世界范围内小麦产量也从20世纪初的每公顷1吨,提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公顷2.5吨。其中南美洲平均小麦产量为每公顷2吨,非洲不到每公顷1吨,埃及和阿拉伯在灌溉下可达到每公顷3.5-4吨,而法国每公顷甚至超过8吨。上述产量差距源于气候、作物基因和农业技术的差异,其中技术差异包括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生长控制避免倒伏等。 基因工程. 基因改造生物是指由基因重组技术而被修改遗传材料的生物体。基因工程扩大了育种者可选择的范围,作物可借这项技术获得更强的环境耐性,更高的营养价值,抗病与抗虫性,对除草剂的抗性等。不过,基因改造生物也引发了部分群体的担忧,有人认为这些作物可能存在未知的安全问题。一些国家限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生产或进口,国际协定《》也限制了这类产品的贸易。各地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有不同规定,例如欧盟要求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标注,而美国则没有这类要求。 抗除草剂作物是经基因改造,可暴露于除草剂(例如草甘膦)而正常生长的作物。农民在种植这类作物时可使用除草剂控制田间杂草,而不必担心危害作物的生长,由此提升作物产量。随着这类作物在全球范围的广泛种植,农民对草甘膦除草喷雾的使用也有增加。研究发现,在一些地区已出现具有草甘膦抗性的杂草,这促使农民选择其它种类的除草剂。还有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的普遍使用可能导致了部分作物铁元素的缺乏,这引发了关于这类作物产量和营养质量的忧虑。 农业中使用的基因改造生物还包括抗虫作物,这类作物的抗虫基因来源于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其可产生对昆虫而言有毒的化合物,从而抵抗虫害。也有人认为,借助传统植物配种技术也可获得与转基因类似的抗虫性状,并可透过与野生物种的杂交或异化授粉获得对多种害虫的抗性。在部分情况下,野生物种是作物抗性的主要来源,例如一些番茄品种借助于野生番茄的杂交而获得了针对至少19种疾病的抗性。 环境影响. 影响与损失. 农业即是环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响。诸如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土壤退化、全球暖化等都会降低农业产出。农业是环境压力的主要驱动者,不当的农业活动可能造成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水的过度消耗和污染。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源自农业活动,这些物质包括杀虫剂,尤其是用于棉花的杀虫剂。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的绿色报告中表示,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的13%,这些温室气体来源于无机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活动中消耗的化石燃料。 上述环境影响带来的损失包括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营养流失、水资源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破坏。根据2000年的一项估计,英国在1996年因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34.3亿英镑,相当于每公顷土地损失208英镑。而根据另一项2005年的分析,美国因农业种植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160亿美元,约合每公顷30-96美元,而畜牧业造成的损失则为7.14亿美元。这两项研究都关注了农业造成的外部成本,并认为有必要将这些成本内化,以更好地衡量其真实的社会与环境成本。这两项分析研究都未将农业补贴考虑在内,但它们也提到农业补贴也可对农业活动的社会成本造成影响。 现代农业致力于增加产量并减少支出。增加产量的方法包括使用化肥,以及应用各类手段去除作物病原体、捕食者和竞争者(例如杂草)。这些措施的平均花费随农田面积扩增而降低,因此现代农业倾向于扩大农田面积,从而移除树篱、沟渠,以及其它生物的栖息地,并使用农药消灭昆虫、杂草和真菌。在集约农业中,大面积农田仅种植十分有限的作物,由此导致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处于极低水平。此外,农业产出还可能因为农产品收割、处理或加工时的操作而导致额外损失。 因为气候变化,过去某地罕见的有害生物与疾病可能会变得流行。例如在法国香槟地区,农民发现了当地小麦患上了秆锈病,这类疾病只在20-30年前的摩洛哥曾有出现。气候变化影响了冬季均温,因此在过去无法活过冬季的昆虫如今却可能可以存活甚至正常繁衍。 畜牧业环境问题. 联合国高级官员亨宁·斯坦菲尔德曾表示,畜牧驯养是引发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畜牧业用地占农业总用地面积的70%,或占总陆地面积30%。其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头,占全球总排放的18%,相比之下,所有交通工具的温室气体排放只占总排放的13.5%。畜牧业还产生了大量一氧化二氮气体,占总排放的65%,这类气体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此外也产生了37%的甲烷、64%的氨。畜牧业扩张被认为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亚马孙盆地中70%被砍伐的森林转变为了牧场,剩余的也被用作种植饲料,生物多样性也受此影响。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声明,如果依照当前的增长趋势,至2030年全球将增长60%。 土地与水资源问题. 人类对土地的转化,也即把自然土地转变为农业生产服务用地,可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并引发生物多样性丧失。据估算,被人类转化为农业用地的土地约占地球总土地面积的39-50%。而土地退化,即土地长期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降低,因作物过度种植而发生在全球24%的土地。有15亿人依赖退化土地生存,造成退化的原因有森林砍伐、荒漠化、土壤侵蚀、矿物质枯竭、土壤酸化和盐碱化等。 农业活动可能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从而引致水华或消耗水体氧气,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受污染水体也不再适合饮用或工业用途。种植土地上过度使用化肥与粪肥,或过高密度的畜牧业可造成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这些污染物属于,是导致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过度使用也会让陆地上部份物种获得过度生存优势,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如今,农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淡水需求,以及降水异常(干旱、水涝、极端天气等)问题。大约70%淡水资源取用与农业相关,41%的灌溉水资源影响到了环境水流需求。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在部份区域,例如中国北部、印度的恒河上游,以及美国西部的含水层正在枯竭,而2012年的研究指出,这种状况已在越来越多地区出现。农业需要生产更多粮食,以供应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但由人工增长带来的工业与城市发展同时也占据了农业所需的部份水资源,因此节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工业取水量在过去数十年有所下降,城市取水量自2010年来仅略有增长,但农业取水量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农业用水也可造成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湿地破坏、水媒传染病流行,以及因错误灌溉导致的土地盐碱化或内涝。 杀虫剂使用. 自1950年代起,杀虫剂的使用日益增多,如今年度使用量已达到230万吨。然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并未显著减少害虫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根据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人因杀虫剂中毒,由此致死的人数高达22万。此外,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部分害虫已经产生了。为对抗这种抗性,人们不得不进行“杀虫剂军备竞赛”,也即持续地开发新型杀虫剂。 另一个与杀虫剂相关的有争议的话题是,集约农业推行者主张该农业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zh-hans:通过;zh-tw:透过}-大量使用杀虫剂以及高成本单位投入,将粮食产量最大化,以解决饥荒问题。正如在其网站上所说:“在每公顷土地上种植更多作物,为自然留出更多空间”。然而,有批评指出,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并且杀虫剂的使用也会淘汰传统遗留的良好农业方法,例如轮作。有人提出,借助作物间种方式,利用部分植物的特殊气味驱赶害虫(推力),并将其引诱至方便移除的位置(拉力)。 气候变化. 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与森林砍伐。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使用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的13-21%。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中,超过一半为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畜牧业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在所有农业温室气体中,57%与动物食物生产相关,29%与植物食物生产相关。作物种植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是水稻生产(占12%),而动物制品中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是牛肉生产(占25%)。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是生产型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区域。 可持续性. 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和肥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农业实践已不可持续。因此,必须重新考虑农业生产与水、土地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解决方向是赋予生态系统实际价值,认识农业生产活动消耗的生态成本,并平衡各方利益。但是,这些措施也可能会导致不平等,例如水资源的分配失衡(富裕群体获得更多资源)、将土地强制转化为更具生产力的农业活动、或保护湿地而限制渔业权利等问题。 现代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例如,采用保护耕作技术可以显著减缓土壤侵蚀速率、降低水污染、增强碳截存能力。农业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提高农业的适应能力。数字自动化技术(如精确农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民能够在不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活动。此外,传感器和预警装置的部署可以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的影响。 其它增加农业可持续性的措施还包括应用、混农林业、、避免草地转换、使用生物炭等。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运用了单一作物种植,它取代了以往农业中的可持续耕作实践,例如每年两到三次作物轮作,包括干草和农作物的混种。在农业政策中增加土壤碳截存等减排目标或许可以促进这类农业实践向可持续耕作方法转变。 根据当前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和气候变化趋势,农业仍有望-{zh-hans:通过;zh-tw:透过}-更新方法、扩大耕地面积和减少消费浪费等方式满足人类粮食需求。 能源消耗.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以及化肥和杀虫剂产业的发展使全球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增长。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绿色革命将农业技术推广到全球各地,使农业产量进一步增长(不同地区小麦产量增长60%至390%,水稻产量增长60%至150%),全球人口数量翻了一倍。但是,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也引发了部分人对未来能源短缺的担忧,这可能会增加农业成本并影响农业产出。 现代农业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包括农用机械所需的燃料和日常维护所需的润滑剂。间接能源消耗则包括生产化肥、杀虫剂和农用机械所耗费的能源。其中,生产氮肥消耗的能源占农业总能耗一半以上。农业的能源消耗被包括在食品产业的能源消耗中,除了农业,食品产业的能源消耗还包括食品的处理、运输、包装和销售等环节。农业在食品产业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并不高,例如在美国,农业占食品产业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五分之一。 塑料污染. 塑料在农业中应用广泛,用途包括增加作物产量,优化水资源和化学产品利用率。常见的农业塑料产品包括:覆盖温室的塑料薄膜、覆盖土壤的地膜(用于抑制杂草生长、保水保温、增加肥料利用率)、遮光材料、杀虫剂包装、育苗盆、保护网和灌溉管道等。这些塑料产品的主要成分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PDE)、(LL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 农业中使用的塑料产品总量难以估计。一项2012年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使用的塑料总量约为650万吨,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730-900万吨。农业中大量使用地膜,即用于覆盖土壤的塑料薄膜。这些塑料因天气影响而快速老化,最终会分解成微小碎片混入自然环境。这些塑料碎片可能在土壤中堆积,有研究表明每公顷土地中的薄膜碎片可能多达50-260千克,其中许多已存在于土壤中十多年。这些塑料是环境中大颗粒塑料和塑料微粒的主要来源。 农业中广泛使用的塑料(尤其是塑料薄膜)通常难以回收,因为这些材料受污染严重,其中有40-50%被杀虫剂、化肥、土壤碎屑、潮湿的植被、青贮污水、紫外线吸收剂等污染。因此,农业塑料产品通常被掩埋、遗弃在田地或河道中,或直接焚毁。这些处理方式会导致土壤退化和污染,微塑料可能会随河流或潮水冲入海洋环境。塑料薄膜上的附着物(例如紫外线和热量吸收剂)可能会影响作物生长、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营养转运和盐分平衡。土壤中的塑料也会阻碍土壤的吸水能力,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微塑料会随食物链逐步积聚在生物体内。 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与农业生产和国外农产品进口相关的政策。政府通常会以国内农业市场的特定预期目标来制定农业政策,这些目标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例如:风险管理与调整(包括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相关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例如水资源相关政策);科学研究与发展;国内商品的市场准入(包括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和与他国的协定)。农业政策也可能涉及,也即保证食物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粮食安全,保证食物供应可满足人口需求;以及自然保育。政策实施方式可能涉及财政项目,例如农业补贴。 根据202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全球每年向农业生产者的支持与补助高达5,400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出价值的15%。这些补助有明显的偏向性,可能促使效率低下、分配不均,或支持可能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活动。 农业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影响,包括消费者、农业生产者、农企业、贸易游说团体等。其中-{zh-hans:通过;zh-tw:经由}-游说和政治捐赠等方式对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此外,政治行动团体也会对农业政策施加影响,例如环境问题或工会利益等话题都会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动物产品与健康部门主任塞缪尔·尤茨曾表示,大企业的游说阻止了有利于维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政策。例如2010年有关畜牧业自愿准则的提议,这些准则旨在提供畜牧业中的健康与环境监管要求,比如在一特定区域内可饲养多少动物而不至引发长期危害,然而该提议因来自大型食品公司的压力而被中止。 农业学科.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关注农业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销售。该学科始于19世纪末,是农业和市场经济学的结合,自20世纪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尽管这门学科相对较新,但历史上农业对于国家和国际经济的一直都有重大影响,从美国内战后的南方的佃农,到欧洲的封建庄园经济,这些都可以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得到解释。粮食的处理、分配和农业营销称为“价值链”,相比过去,这些成本有所上升,而农业生产成本却在下降。其原因在于农业产品加工的复杂性增加(也即更高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市场集中度也在增加。更加集中的市场有助于提高效率,并导致经济剩余在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再分配,但也可能对乡村社区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施行的各种政策,如税收、补助、关税等,可对农产品市场产生显著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贸易壁垒、汇率制度和农业补贴的综合作用对全球农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业补贴导致的人为降低农产品价格,为无补贴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带来了不利影响。从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一些国际协议对农业关税、补贴和其他贸易限制作出了约束。 尽管如此,直到2009年,全球农产品价格仍受诸多政策因素影响而出现扭曲。受贸易限制影响最大的三种农产品分别时糖、牛奶和大米,限制主要来自税收政策。在油籽作物中,芝麻的税收最高,但总体而言畜牧产品的税收远高于饲料和油籽作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策导致的畜牧产品价格扭曲已大幅减少。然而,一些作物如棉花在部分发达国家仍受到补贴支持,导致价格人为压低,这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补贴的农民带来了负面影响。未加工产品如玉米、大豆、牛肉等,它们可能会根据质量进行分级,从而影响销售价格。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理论,应用于农业研究与实践中。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包括农艺学、植物育种、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土壤科学、昆虫学、生产技术改良、虫害控制管理,以及环境相关研究,如土壤退化、水资源管理、生物修复等。 对农业的科学研究始于18世纪,透过实验证明了施用石膏(水合硫酸钙)作为化肥对农业的助益。1843年,和亨利·吉尔伯特开始在英国展开一系列长期农田试验,这些试验标志着农业科学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部分试验,例如,甚至直到今天仍在运作。在美国,随着农民对化肥日益增长的兴趣,首次为全新的学科"农业科学"提供了资金。昆虫学领域,美国农业部从1881年开始研究害虫生物防治,并在1905年开始首个大型项目:从欧洲和日本找寻和的自然天敌,将这两种害虫的寄生蜂(例如栖蜂)和自然天敌引入美国。
106
统一资源定位符
互联网标准,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缩写:URL,或称统一资源定位器、定位地址、URL地址)俗称网页地址,简称网址,是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Address),如同在网路上的门牌。它最初是由蒂姆·伯纳斯-李发明用来作为万维网的地址,现在它已经被万维网联盟编制为因特网标准-{}-RFC 1738。 在网际网路的历史上,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发明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步骤。统一资源定位符的语法是一般的,可扩展的,它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的一部分来表示因特网的地址。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开始,一般会标志着一个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统一资源定位符的标准格式如下: 统一资源定位符的完整格式如下: 其中、、、都属于选填项。 语法. 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统一资源定位符将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五个基本元素包括在一个简单的地址中: 示例. 以「"https://zh.wikipedia.org:443/w/index.php?title=-{Special:随机页面|-{zh-tw:随机页面;zh-cn:随机页面}-}-"」为例,其中: 大多数网页浏览器不要求用户输入网页中「https://」的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网页内容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同样,「443」是-{zh-tw:超文字文件传输安全协定;zh-cn: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文件的常用端口号(而「80」是-{zh-tw:超文字文件传输协定;zh-cn:超文本传输协议}-文件的常用端口号),因此一般也不必写明。一般来说用户只要键入统一资源定位符的一部分(如「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zh-tw:随机页面;zh-cn:随机页面}-」)就可以了。 由于超文本传输协议允许服务器将浏览器-{zh-tw:重导向;zh-cn:重定向}-到另一个网页地址,因此许多服务器允许用户省略网页地址中的部分,比如「www」。从技术上来说这样省略后的网页地址实际上是一个不同的网页地址,浏览器本身无法决定这个新地址是否通,服务器必须完成-{zh-tw:重导向;zh-cn:重定向}-的任务。 相对Protocol URL. 相对Protocol links (PRL,又称为相对protocol URLs (PRURL), 是没有指定协议的URL。例如,//example.com 将使用当前页面的协议,通常是 HTTP 或 HTTPS。 其它使用. 统一资源定位符不但被用作网页地址,JDBC 客户端也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连接其数据库服务器。作为对比,ODBC 的连接字符串作用相同,但并不采用 URL 格式,而是分号和等号分隔的键值对。 以下是一个 Oracle 数据库的统一资源定位符:
112
计算
数学术语
计算(Calculation)是一种将「单一或多个的输入值」转换为「单一或多个的结果」的一种思考过程。 计算的定义有许多种使用方式,有相当精确的定义,例如使用各种算法进行的「算术」,也有较为抽象的定义,例如在一场竞争中「策略的计算」或是「计算」两人之间关系的成功机率。 将7乘以8(7x8)就是一种简单的算术。 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来算出财务评估中的公平价格(fair price)就是一种复杂的算术。 从投票意向计算评估出的选举结果(民意调查)也包含了某种算术,但是提供的结果是「各种可能性的范围」而不是单一的正确答案。 字源. 计算的英文Calculation,字源来自,意为碎石,用来计算数目用的小石头,它译为Calculus,之后成为Calculation。在英文中,还有另一个字Computation,也被译为计算。这两个字在中古时代被分开。
114
数据结构
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结构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是计算机中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 数据结构意味着介面或封装:一个数据结构可被视为两个函数之间的介面,或者是由数据类型联合组成的存储内容的访问方法封装。 大多数数据结构都由数列、记录、可辨识联合、引用等基本类型构成。举例而言,可为空的引用(nullable reference)是引用与可辨识联合的结合体,而最简单的链式结构链表则是由记录与可空引用构成。 数据结构可透过程式语言所提供的数据类型、引用及其他操作加以实现。一个设计良好的数据结构,应该在尽可能使用较少的时间与空间资源的前提下,支援各种程式执行。 不同种类的数据结构适合不同种类的应用,部分资料结构甚至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出来的。例如B树即为加快树状结构存取速度而设计的资料结构,常被应用在资料库和档案系统上。 正确的数据结构选择可以提高演算法的效率(请参考演算法效率)。在电脑程式设计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是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大型系统的编写经验显示,程式设计的困难程度与最终成果的质量与表现,取决于是否选择了最适合的数据结构。 系统架构的关键因素是数据结构而非算法的见解,导致了多种形式化的设计方法与编程语言的出现。绝大多数的语言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模块化思想,透过将数据结构的具体实现封装隐藏于使用者介面之后的方法,来让不同的应用程序能够安全地重用这些数据结构。C++、Java、Python等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可使用类来达到这个目的。 因为数据结构概念的普及,现代编程语言及其API中都包含了多种预设的数据结构,例如C++标准模板库中的容器、Java集合框架以及微软的.NET Framework。
115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可以指:
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中国建立,1949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一党制国家,共产主义国家,共和国,联合国会员国,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二十国集团成员国,APEC成员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上海五国,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有限承认国家,核武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为北京市,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全国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是世界上总面积第三或第四大的国家(仅陆地面积为世界第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逐步取得优势,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实际控制中国大陆地区,与迁至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形成至今的分治格局。 截至2023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约14.1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7.6%,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官方承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与规范汉字。自1986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截至2020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126万亿人民币,依国际汇率折合17.5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按购买力平价则位列世界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及第二大的进口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快成为经济成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贫困问题随着经济增长也逐渐得到好转,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2020年底全部完成脱贫摘帽,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以及国民贫富差距较大这两大问题仍需解决。 科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航空、高速铁路、新能源、核技术、超级计算机、量子通讯、人工智能、5G通讯、生物技术等应用科学领域有较强实力,但在尖端科技和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军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拥有世界第一大规模作战力量的常备部队,并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在亚太地区拥有局部优势的作战能力,亦是世界上第二个航空母舰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世界上第二个入役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重要的航天大国,是继苏联和美国之后首个能独立完成载人航天、自主空间站建设、月球软着陆与采样返回、火星软着陆等任务的国家。 外交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1971年在联合国代替中华民国取得中国代表权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之后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合作组织及项目的创始国和主导国。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随着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被许多国家、组织视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与潜在超级大国之一。 国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中「中华」代表中华民族,「人民」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和国」代表国体。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最初起草时曾决定国名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最终决议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时会称作「新中国」,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旧中国」做区分。不过在1949年到1971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区后,仍被国际社会视为中国政府,并在联合国中拥有中国席次;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则被称为「红色中国」或「共产中国」,并坚持自己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在通过《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中国席次和相关地位,「中国」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见称呼。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简称「中」或「华」,如“中日关系”、“驻华大使”等。由于目前两岸分治的台海现状,与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相对应时,一般以「中国大陆」代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会被中华民国政府称之为「大陆当局」、「北京当局」、「北京」或「中共」,但在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亦有直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情况,对其政府也称「中国当局」。 历史. 建国历程(1921年-1949年). 1919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未能维护国家利益,引发了五四运动。1921年,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中国国民党也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接连胜利之际,中国国民党内部左派和右派斗争加剧,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并实施清党。同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夺权;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根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策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湘南起义农民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1930年12月到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拥有21座县城、5万平方公里面积、250万人口的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3年,中国共产党挫败国民政府发动的第四次围剿,通过三年革命根据地的治理实践,积累了经验。1934年10月,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剿共战争迫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撤离江西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并于1935年10月抵达陕甘苏区。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议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形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1945年日本投降后,抗日战争期间即已“摩擦”不断的国共双方,升级为更为严重的冲突。双方最高领导人参加的重庆谈判亦未能阻止全国性内战爆发。内战进行至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末至1949年初,解放军陆续取得三大战役胜利,随后在渡江战役中占领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及经济中心上海市。 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为主导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毛泽东亦在此次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6日,新疆和平解放。 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978年). 稳固政权和初期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3日,解放军占领湖南全境。1950年5月,解放军占领海南岛,海南特别行政区并入广东省。6月,国军和政府人员逐渐撤往台湾与部分沿海岛屿,内地残余部队逐渐被消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起镇压反革命大规模政治运动。而透过批斗约100万至200万名地主并向农民分发耕地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得以巩固,并获得底层民众的欢迎。同年10月,志愿军出兵朝鲜,加入朝鲜战争。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苏联援助下,借由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出独立的工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两弹一星技术。这时期人口从原先的5.5亿人增长至9亿人。1956年,政府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商品经济消声觅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7年起大鸣大放运动,鼓励群众要对重大问题说出自己的意见。1957年末,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反右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整肃和劳动教养,随后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对经济和社会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意图快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此冒进之举重现了苏联社会改造的灾难,造成1958年至1961年至少上千万人因饥荒死亡。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国家主席刘少奇发生分歧。1966年毛泽东认为党内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破四旧运动及政治批斗对社会、经济、文化、民主与法律制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受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动荡持续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并因同年四人帮遭到逮捕才结束。 外交. 外交方面,与印度、越南爆发边境冲突,并与多国签订界约,解决了部分领土争端。由于中苏交恶,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形成了以第三世界为盟友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获得在联合国中的中国席位,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日建交,与1979年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邓小平时代(1978年-1989年). 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决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批判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并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等事项。之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元老开始接手掌权,中国政府承认“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并进行拨乱反正。经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等集体农业制度,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被设为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以实行对外开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3年,左派保守势力主导开展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198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因八六学潮而下台,改由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接任;1989年4月,因应胡耀邦之死,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后事态扩大化并波及全国,是为八九民运,引致军队清场以平息动乱。此举受到西方国家的谴责、经济制裁及武器禁运,赵紫阳也因此下台。 江泽民时期(1989年-2002年). 六四事件后,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先后接替赵紫阳和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表现强硬的李鹏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1992年邓小平进行南巡,使得六四事件后放缓的改革开放进程重新提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江泽民及先后两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和朱镕基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日益开放。其间估计有1.5亿名农民脱离贫困,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2%。尽管民众生活品质有所提高,不过政府仍未放松社会管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持续的经济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长}-,也为境内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胡锦涛时期(2002年-2012年).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胡锦涛和温家宝等组成第四代领导集体。同年冬SARS疫情爆发并持续至2003年夏。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赴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骚乱造成至少197人死亡,1721人受伤。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了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201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因全球经济大衰退而减缓,但国内生产总值仍于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习近平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导下,政府展开包括计划生育、国务院体制、司法制度、军事领域在内的大幅度改革,以解决结构不稳和-{zh-cn: 增长; zh-tw: 成长}-放缓的影响。其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4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中国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大会、进行两岸领导人会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东海、南海主权争议问题上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岛礁建设和军事演习等措施进行回击。2017年,130个国家代表团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峰会。 2019年,香港爆发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至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后逐渐停息。2019年底,武汉市爆发新冠疫情,中国通过严格的“清零政策”,一度控制住了境内疫情。但随着2022年境外放开管控,及「过度防疫」的批评,乃至自身经济发展受严重影响下,及全国多地爆发了“白纸运动”,政府于2022年12月发布“新十条”,逐步放宽严格的防疫政策。在经历一个多月的大规模感染潮及医疗供应紧张后,疫情趋缓,至2023年逐步恢复公民正常出入境。 在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及2023年3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分别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李强接替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习近平成为第一位连任三届的国家主席,也是至今国家主席任期最长的领导人。 地理. 领土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与太平洋西岸。领土纯陆地面积世界第二、领土总面积第三。不过依总面积的不同定义,有些数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列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之后的第四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面积一般认为约有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数据资料,包括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的《大英百科全书》提到的9,572,900平方公里、的《联合国年鉴》标记的9,596,961平方公里、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标记的9,596,961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疆域北至漠河县以北的黑龙江河川航道中心线至北点,东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黑瞎子岛中部,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南至南海诸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横跨5个时区),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线有18,000公里,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内海和边海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沿海岛屿有7,600多个,面积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岛有5,000多个;岛屿海岸线14,000公里,总面积3.87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三大海峡。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线共计22,117公里,长度世界第一。从与朝鲜的边界河川鸭绿江出海口到与越南的边界河川北仑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4个国家接壤,和俄罗斯并列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邻国分别有东南亚的越南、老挝(寮国)和缅甸;南亚的印度、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中亚的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和哈萨克;北亚的俄罗斯;以及位于东北亚的蒙古国和朝鲜,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为海上邻国。 地形气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势西高东低,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一带以东至黄海和东海沿岸,是冲积平原为主的第三阶梯,人口多聚集在此处。各类地形面积依序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景观有冰川、丹霞、黄土、沙漠、喀斯特等。西北地区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则以丘陵和矮山为主,西侧还有喜马拉雅山脉在首的山地,后者海拔高度约6,000公尺;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有海拔高度8,848公尺的珠穆朗玛峰,为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低点则是吐鲁番洼地的艾丁湖。 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多样,但人口聚集地以温带和副热带气候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态,各地方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高山气候区三个自然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跨度较大,东部季风区又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东部季风区,冬季有寒冷且干燥的北风自高纬度地区吹袭、而夏季有温暖潮湿的南风从低纬度沿海地区吹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时耕地与林地比例较小,沙漠和荒漠占总面积12%以上。当中耕地集中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集中东北和西南部偏远山区,草地分布在内陆高原和山区。草地面积4亿公顷,是草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当中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为四大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总量达25,500亿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当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黄河、长江、西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龙江等。 生物多样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同盟成员,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是生物多样性第三丰富的国家,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两个生物地理分布区间,以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和寒温带动物群,以南地区则是热带性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全世界9.8%。境内至少有551种哺乳动物(世界排行第三名)、1,221种鸟(世界排行第八名)、424种爬行动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种两栖动物(世界排行第七名)。当中至少有840种动物因栖息地破坏、生态污染、非法狩猎等人类活动而濒危,政府列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予以保护。自1956年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的14.84%,其中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北半球几乎所有的植被类型,包括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多寒带针叶林,栖息驼鹿和亚洲黑熊等动物、及超过120种鸟类。针叶林下层有竹林,山区则有刺柏、红豆杉和杜鹃花。中部和南部则有亚热带森林,有著多达146,000种植物。云南省和海南岛则是热带季风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物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为世界第五名,并在2015年4月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重点国有林区已经停止商业性采伐,然而森林覆盖率仅21.63%(2014),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过32,000种维管束植物,当中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和24,600个种,而被子植物则有2,946个属(占世界的23.6%)。另外包含水杉在内,约有62%的古老植物仅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栽培植物有1,000多种有用材林木、4,000多种药用植物、300多种果品植物、500多种纤维植物、300多种淀粉植物、600多种油脂植物、80多种蔬菜植物。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超过10,000种真菌,其中近6,000种属于双核亚界。 环境问题. 数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遭遇严重的环境恶化和污染问题。尽管政府在1970年代种植防风林,并在1979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但地方政府与社区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使得政府未能严格执法。长期的气候干旱与错误农业政策使得沙漠扩大(环境保护部于2007年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每年春季,黄沙沙尘暴会袭击华北地区,并影响到朝鲜、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森林覆盖率亦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同意接受2020年后的量化减排协议,承诺将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截止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产国,立下了自主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典范,以及全球洁净能源的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城市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并大大影响民众健康。2013年,政府投资2,777亿美元用于治理空气污染及北部环境污染问题。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大约有2.98亿名农村居民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饮用水。除了喜马拉雅山脉冰河的加速融化为数亿人带来危机外,水污染问题也让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2011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约有40%的河流遭到工业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大力推动水污染与空气污染等防治外,2011年投资人民币4兆元至水利基础设施和海水淡化项目,并规划在2020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统。2020年、2022年中国相继出台《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加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中国政府推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全中国所有重要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 政治. 国体政体. 依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共产党执政、且宣扬共产主义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遵循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不过部分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名义下实行威权主义和社团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行大部分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但政府施政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主导,闭会期间则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级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与宗教团体等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民主党派成员80多万人,定期参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尽管197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减少了许多政治限制,且宪法亦允许公民结社,但政府仍对组建新政党的行为进行严厉压制。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从1956年至21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四项基本原则,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十八大召开后,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更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计划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到2049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十九大将新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中共党章。 政府结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有常务委员会;主要行使立法权及领导各个国家机构,并选出国家元首(国家主席)、行政机构(国务院)、司法机构(最高人民法院)、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等职务。国家主席为礼仪性和象征性虚位国家元首,本身不领导其它国家机构,只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签署法令,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共同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习近平,因其同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为最高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脑是国务院总理李强(同时是排名第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和4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门及委员会负责人主持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自2018年修宪后,除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外,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任期在「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下都有连任限制,包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等都只能连任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结构采分权制,依照宪法分别在各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与受人民监督。选举采分阶段进行,在乡镇级、区县级举办直接选举。当选的乡镇级、区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再选出更高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并由这些代表选出全国人大代表。不过因为没有实质的反对党,选举一般不会有激烈的竞争;中央政府通过官员任命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亦掌握大部分权力,而各省级正副领导人具一定自主性。2012年时,约有80%至95%的公民对于中央政府的表现感到满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系”。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体制由公安部、检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统组成,三者分工并互相配合与制约,中国共产党各级政法委员会则主导协调。重大案件发生后,由政法委员会协调公检法办案,公安机关抓捕并收集证据,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并审查起诉,法院负责审理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2018年成立,负责调查有关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的案件,调查结束后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因而监察委员会可视为已经接入到国家的司法体制之中。2020年5月28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正式颁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普遍选举、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公正审判权、财产权、教育与科学与文化权利、特定人权利及监督权利等。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不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批准。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亦会审查政治言论和资讯流通,特别是网际网路;对危及政府统治或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示威活动则有可能采取武力措施,例如1989年的六四事件、1999年镇压法轮功等。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无国界记者的新闻自由指数排行第179名,为全球倒数第二,仅次于朝鲜,创下历年新低。 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放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并对非政府组织日益宽容。截止2017年,全国共有团体35.5万个,社会组织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能够进入体制发挥政治影响力的机会极微,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仍陆续出现像是自由派、民国派等不同中共党外的政治群体,中共党内又开始呈现改革开放的路线之争,为此邓小平则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以应对。但政府仍严格限制政治自由,并严格管控社会团体的组建和活动。部分政治界、学术界和民间人士曾公开支持民主化等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往的改革行动主要由中国共产党推动,也曾多次更换机构结构,但这多是部门权力的移转。由于“党政分离”等政治体制改革未曾真正实行,批评者因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改革趋势从1980年代倒退至19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常受到一些外国政府、新闻机构、以及人权组织的指控,这些指控包括未经审判的拘禁、、折磨逼供、酷刑、限制基本权利、侵犯公民权的案件(如过度执行死刑)、刑事诉讼没有有效保障等等。对于来自外界的指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虽是最基本的人权,但应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国政府的观点主张其已尽力让该国公民的生活水平、识字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并有效改善了工作场所的安全标准、支援抵御自然灾害和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对于任建宇、胡佳、刘晓波等案件,中国当局则强调会依法处理。自习近平于2012年底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中共已推动多项重大改革,包括大幅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打击贪腐官吏、取消劳动教养程序等,但亦有人权团体批评称这并非实质改革。国际特赦组织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权状况在习近平执政之后已明显有所恶化。 此外,中国政府还被指控在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暴力镇压、宗教迫害等行为。部分国家和组织批评新疆再教育营严重侵犯了维吾尔族的人权,甚至认为其是“种族灭绝”。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一些成员国曾对“维吾尔族事态”连续三年发起联署竞争,而一部分反对观点则认为该指控是把相关问题政治冲突化,且是一种“政治闹剧”。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此举引起西方国家质疑,认为香港原来的「一国两制」已经名存实亡。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外界认为此举完全颠覆了原来的香港选举制度。为了平息争议和疑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22年香港特区成立二十五年之际到访香港,提出「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的未来方针,并于同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中将「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的内容列入《中共党章》。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以省、地、县、乡四级架构为主,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和39,945个乡级行政区。其中,省级行政区分别是23个省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的5个民族自治区;为高发展地区设立的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以及在一国两制下为香港和澳门所设立的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不过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地区均由中华民国实际管辖,西藏自治区的藏南地区由印度实际控制,海南省三沙市的部分岛礁由中华民国、越南、马来西亚、汶莱和菲律宾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将沈阳市、南京市、武汉市、深圳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列为区域中心城市,并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和重庆市列为国家中心城市。 外交. 国际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依据首任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求同存异」与三个世界理论等概念,鼓励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互相交流,也与被西方国家批评为独裁的国家有所联系。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国和领导国,积极争取开发中国家的支持。2003年,针对中国威胁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后修改为「和平发展」的论述。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80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设有173个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除海地之外其余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事务由驻其相邻的已建交国家的大使馆或领事馆代管。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有30个省级行政区和444个城市,这些城市和省级行政区与133个国家的488个省级行政区和1,49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截至202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受限指数为71,共71个国家实施免签证和落地签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排名第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民持普通护照进入中国大陆需申请签证,境内持外交签证或持免签证国家外交护照者享有外交豁免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双边关系分成不同等级,其中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国会在2000年通过,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享有减免税率。美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人民币汇率而具贸易优势,对美国有明显的贸易顺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在经济、军事等有密切关联,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经常意见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与非洲国家发展双边合作和贸易,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超过2,100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亦强化与南美洲国家的联系,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和阿根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参与多边关系以促进国际和平与经济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孟中印缅区域合作论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组织的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合称金砖五国,曾于201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向亚太邻国提议扩大自由贸易区和安全条约,结合东南亚国家协会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印度、澳洲和纽西兰组成东亚峰会,以处理地区热点问题。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并积极推动东南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谈判。 核心利益. 2012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建构具自身特色的大国外交,强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将台湾、西藏和新疆列为「核心利益」,视为内部的具体主权问题,并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4年,习近平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致力于和其他国家合作,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等问题。中华民国政府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后失去对中国大陆的统治,自1950年后仅统治台湾地区和部分南海岛屿,美国的介入让海峡两岸关系具争议且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拥有台湾地区的主权,并将「一个中国原则」视为与其他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前提,要求后者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多次抗议美国向台湾销售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亦主张拥有西藏地区的主权,而位于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则坚持西藏应当独立,主张西藏独立的代表人物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与外国政府的交往也一直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反对。此外新疆独立运动的主要组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恐怖组织,其接连发动的恐怖袭击造成多人死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安状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除了台湾、西藏和新疆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利益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与多个邻国有领土争端。199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谈判以解决具争议的边界问题,包括中越边界、中俄边界、中印边界及中不边界等。另外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上,还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间存在钓鱼台列屿、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黄岩岛等领土争端。2012年,在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钓鱼台列屿海域巡逻,并于隔年在东海上空设立防空识别区。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就中菲有关南海问题提起仲裁。201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实控礁盘上,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并修建机场,之后还在永兴岛上布署地对空飞弹。 军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中国民兵组成,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指挥、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统帅全军。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征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并搭配民兵与后备军事动员的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共有两百万名现役常备军人,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正规军队,设有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四个军种与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四个独立兵种。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军事预算总额较上一年增长7.5%,达1.19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洲际弹道飞弹、弹道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期研究开发了大量先进的飞弹技术,发展中程和短程弹道飞弹、反卫星飞弹、巡航飞弹、反弹道飞弹和潜射弹道导弹等装备。2000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装备了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及弹道飞弹核潜艇和组成的核潜艇舰队。空军的现代化亦取得显著进步,除购买苏-35等俄罗斯制战机外,也自行开发生产了隐身第五代战斗机、高超音速飞行器、重型运输机、无人机等现代化军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还以新研制的陆军武器替换苏联制装备,系统也从C3I增强至C4I,强化对于网络中心战的掌控。2019年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正式服役。2020年首艘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号开始服役,排水量达1.2万吨。2021年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号入列。目前解放军拥有8艘071型综合登陆舰,其坞舱可容纳4艘726型气垫登陆艇。另外,随着自2000年后开始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军用卫星导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摆脱对于美国GPS导航系统的依赖,2018年12月27日,北斗正式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视为地区军事强国和潜在军事超级大国。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宣示,中国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并有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安全承诺。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派出3万多人次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随著保障制空权和能力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区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不仅与俄罗斯海军在地中海举行联合军演,还在白令海峡活动,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个海外军事基地。 科学技术.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继掌握两弹一星与杂交水稻技术;后来提出四个现代化、863计划、973计划,强调科学研究,并改革学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9年有超过1万名工程博士和50万名理学士;出版数量世界第二,申请专利数世界第一,但也发生过多起学术腐败问题。2012年,政府投资1,630亿美元,而研究开发经费位居世界第二名。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铁路、复合材料、电子技术、核技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学有许多成果。 在生物技术方面,北京大学在细胞分化培植干细胞获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药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激光技术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继美国、法国后实现单束雷射出光超万焦耳的国家。在核技术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同类装置,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磁局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建有神光系列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2010年12月,锦屏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用于开展暗物质探测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厚度达2400米。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6年完工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射电望远镜,至今已发现超过80颗脉冲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5年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现了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于2017年发射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开展X射线巡天,通过观测黑洞等高能天体,研究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中物质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 化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5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首次实现人工合成蛋白质。氟硼铍酸钾晶体作为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其生长技术自1990年代被发现以来长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垄断。2021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稀土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稀土的冶炼分离环节处于主导地位,是全球唯一具备稀土全产业链各类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业产能居世界前列。 资讯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华为、联想集团、小米、OPPO等个人电脑和手机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拥有5G、6G专利簇数量占比超过40%;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级电脑中拥有173台,为世界最多。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研制首款ARM架构的64核晶片,2019年中芯国际亦开始量产14奈米级产品。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发展量子通讯,完成长途量子密钥分发、全通型量子通讯网、量子a隐形传输、规模化网络等实验。2013年1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量子路由器,并在实验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清华大学院士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使用76个光子进行运算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并宣布实现量子优越性。 航空航天. 1954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首飞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飞机的历史。1956年7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原型机在沈阳首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喷气式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拥有多款世界先进级别风洞,可自行生产多型军用战斗机、歼击机、运输机和直升机。民用航空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生产的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营,大型民用客机C919于2017年完成首飞,并于2023年5月28日完成商业首航,正式投入运营。 自1970年使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进行航天发射的国家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至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拥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发射场,其长征系列火箭已完成400次发射,年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制造并管理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年7月31日,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自21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2007)至嫦娥五号(2020年)探测器,实现了“绕”、“落”、“回”的任务。中国火星探测任务中,天问一号探测器包含轨道器、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一次性完成了“绕、落、巡”三大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正式启动,至2022年完成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发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航天。第二步,发射了神舟七号至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21年至2022年间,先后发射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组成了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随着2022年底的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与“三步走”目标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经济.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466亿元、重工业仅占总产值7.9%,而被视为农业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是采用计划经济的体制,改革开放后朝向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混合经济。政府在1980年代废除集体耕作、设立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zh-cn: 增长; zh-tw: 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至2007年平均实质增长9.8%,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十倍,人口贫困率从1970年代末的64%下降至2004年的10%以下。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凭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深圳市)深化改革开放。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仅为3053亿美元(IMF数据),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GDP总量已经超过14万亿美元,2022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20万亿人民币,约18万亿美元。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大力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2007年至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其他-{zh-cn:八国集团;zh-tw:八大工业国组织;zh-hk:八大工业国组织;}-国家总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第29位。花旗银行在2011年的亦有极高的评级,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自由度指数排行第136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90年的8家上市公司加至2010年的2,062家,另有1.3亿户投资者、106家证券公司、62家基金公司和163家期货公司。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毛额的9.2%、42.6%、48.2%,另外电子讯息产业占2.5%、文化产业占3.76%。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动力从工业转向第三产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产阶级达3亿人,并拥有251名亿万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国家。2012年国内零售市场超过20兆元,自2013年-{zh-cn: 年增长率; zh-tw: 年成长率}-超过12%;奢侈品市场也大大扩张,占全球27.5%。经济发展亦造成贫富差距,在数十年来不断增加,2012年的吉尼系数为0.474。经济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长}-及消费市场扩张造成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因而加强监管。麦肯锡公司估计未偿还债务从2007年的7.4兆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28.2兆美元,比国内生产毛额多出228%,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2022年中国大陆人均GDP为12,741美元(IMF数据)。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被视为新兴的潜在超级大国,许多评论家关注其快速-{zh-cn: 增长; zh-tw: 成长}-的经济动能、军事实力以及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并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21世纪成为具重大影响力的世界角色。也有评论者表示泡沫经济威胁和人口结构失衡,将延缓甚至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世纪的经济成长;或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定义,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美国的军事和文化影响力。 经济概况. 2022年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人均生产总值分布,2022年中国大陆最富有的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三产业比重分别为农业7.1%,工业39.0%,服务业53.9%(统计数字包括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及禁止开发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借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经济策略的影响下,第二产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出适合环境。以中美经贸关系为例,1972年中美关系恢复,美国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其大部分劳力密集工业委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将其低技术产业转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遂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超过200多种产品产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数十种出口产品占世界7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制造业为重要的经济基础,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到2025年时从「制造大国」升级高级技术的「制造强国」,并在2035年达到日本和德国的高度创新为动力的工业水准。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2016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依购买力平价则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其一是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国际汇率为8,643美元,列全球第72位;依购买力平价则为16,695美元,列全球第79位。其次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厂商生产出的商品并不满足国内市场,发达国家却因其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对此类产品进口需求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厂商会出口其商品至其他国家换取利润,这种经济模式受制于进出口贸易环境及受控于国际贸易政策;汇率波动、进出口税等都会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厂商的利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水平上升、出口贸易饱和、国际贸易环境严竣,及其他经济诱因底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发展将面临瓶颈;2010年后-{zh-cn: 增长; zh-tw: 成长}-明显地减速。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于产业转型,以第三产业替换旧有的第二产业经济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务业带动经济成长,并自动化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以提升生产效率,满足国内持续成长的第三产业对基础工业的需求。大陆的第三产业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最大比重。2015年时消费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成长66.4%,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往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政府计划到2025年,成为制造业强国。2019年人均GDP为10276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软件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这领域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规模从2000年的593亿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18400亿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65%。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产业面对的挑战是填补自身的核心系统软件和工业软件领域的缺陷,例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研发,减少依赖外国软件,去降低外部压力造成的生产风险,以满足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复杂工业的自动化控制需求。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收入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2010年的财政赤字有人民币1兆元;但政府因经济增幅放缓而考虑扩大财政赤字,2015年时达到人民币1.62兆元。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相对发达,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放私人财产的所有权,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主导能源生产、重工业等战略工业,而在2008年有3,000万家已注册的民营公司。201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名列世界银行前十名。《-{zh-hans:财富; zh-tw:财星; zh-hk:财富;}-》在2015年-{zh-hans:财富世界500强; zh-tw:财富世界500大; zh-hk:财富世界500强;}-中有106家中国大陆公司上榜(占总数21.2%,数量仅次于美国),所涵盖的30种行业前三名中有采矿原油生产(15家)、银行(11家)和金属产品(10家)。《-{zh-hans:财富; zh-tw:财星; zh-hk:财富;}-》于2015年发布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排行榜上,由阿里巴巴、百度、华为、小米、海尔、腾讯、万达、格力、联想、京东位列前十名;《富比士》报导的前十大上市公司中则有5家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银行总资产最多的中国工商银行。今日中国大陆股票总市值为全球第二名、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与矿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倾向,为能源消耗量最大(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产最多的国家。2014年生产约5.523兆千瓦·时电力,发电装机容量有13.6亿千瓦(其中火电915吉瓦、水电301吉瓦、风电96吉瓦、太阳能发电27吉瓦、核电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电力线路达57.2万公里,发电量与电网规模都为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商业化,积极发展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太阳能发电产业上有较强优势,拥有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全产业链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长江、黄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发电厂,截至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风力发电多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占全国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东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应炉机组运转,总装机容量达2,831万千瓦,并有24座在建机组,机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产有171种、探明储量者有158种;当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附近海域石油约250亿吨,天然气有8.4万亿立方公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及消费国,超过70%能源依靠煤炭供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产量则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每天产量达4,189,000桶。但因石油生产不能满足经济需求,有近半石油要从俄罗斯、中东、中亚和非洲进口,并在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天然气产量1350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1932亿立方米。2017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可能对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交通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发展中国家里最完善的交通网络,拥有堪比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并且还有大量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在建设中。拥有由铁路系统、公路系统、航空系统、船运系统、管道构成的交通运输网。 截至2022年,公路总里程为52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4.2万公里全球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估计汽车销售量在2020年达到4,000万辆,城市地区也盛行-{zh-cn:自行车;zh-hk:单车;zh-tw:脚踏车;}-。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保有量为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 截至2022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经营的铁路里程数共计约1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4万公里,为全世界客运和货运最繁忙的网络,每年春节等假期都会出现人潮,通称春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1世纪初建立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2016年9月,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铁里程突破2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格局并向八纵八横发展,主要线路由京广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向印度尼西亚,泰国、欧洲联盟、寮国、美国等输出高铁技术。 截至2022年1月,中国大陆累计超过5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线路总长度接近9,000公里,其中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通车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是政府运营管理的关系,中国大陆的地铁票价非常平价。另有时速431公里的上海磁浮示范营运线,为世界上最快的商业轨道。 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颁证民用航空运输机场254个(不含港、澳、台地区),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超过838万公里。2015年机场旅客达9.15亿人次、货邮达1409万吨、飞机起降856.6万架次。“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将新建至少50个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客运最繁忙机场依序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全球客运吞吐量第二)、香港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2019年底建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誉为“新国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大型机场在疫情后也呈现客流量增加的趋势。波音公司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航机数量从2014年的2570架增加到2034年的7210架,飞机制造需求也不断提高,但因80%领空为军队所管制、以及不利于飞行的高山地形相当多,在利用上有严重误点的问题,作为对比,其他国家的军事空域大约只有10%,为了充分航空公司的竞争力,因而逐渐有著开放空域的呼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有2,116座沿海港口、2,052个深水泊位。2014年,上海港、香港港口、深圳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大连港、厦门港、营口港、连云港港和苏州港在集装箱吞吐量和吨数名列世界前50名,上海港更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为世界大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拥有世界第一长的河流航道,航运里程达12.77万公里,水路客运量达1.5亿人、旅客周转量32.99亿人公里。 截至2022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528万公里,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44万公里。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2142个,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138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54个。 商贸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亦是金砖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是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经济体系。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22年出口额3.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进口额2.7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进出口保有大量顺差,前三大外贸伙伴是东盟、欧盟和美国。 2009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截至2022年4月,人民币占外汇交易量的7%,排名第五。截至2023年5月,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罗斯、沙乌地阿拉伯、法国等30个国家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时都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投行。截至2023年有109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亚投行,有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截至2023年8月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601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2022年第二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23年3月,中国大陆持有8054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第二大海外持有者。 人口. 人口. 数量与结构. 根据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数约有1,419,936,142人。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现第一为印度);其中中国大陆人口达1,411,778,724人,香港和澳门人口分别有7,474,200人与683,218人。14岁以下的人口占16.60%,15岁至59岁的人口占70.14%,而60岁以上的人口占13.26%。2013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增长率估计为0.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8年约有64%民众为贫穷人口,但1978年经济快速增长后,已经有数亿名民众脱离穷困生活。今日约有10%人口仍处在贫穷线以下,城镇失业率在2007年一度降到4%以下,目前城镇失业率则在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婴儿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比例为118.06比100,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1.27%左右;不过相较于1953年男性占总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性别比例较为平衡许多。据全国老龄委2015年预计,未来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截至2017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各地区人口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体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5人,有96%的人口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36%的土地上。最近几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住人口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东部人口增长在放慢,中西部常住人口增长加快。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与新增量从2015年开始负增长,而以往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贵州等人口却在反弹。不变的是,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仍在增加,而东北地区的人口依旧在减少。都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从1980年的20%,在2015年时增加到55.6%;同时预估城市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0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分之一。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过2.62亿名前往城市寻找工作的民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超过16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人,估计在2025年会有221个城市超过100万人。国务院将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列为超大城市。其中人口数量排名前四的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被称为一线城市;另外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线都市也正在崛起,并以加入国家中心城市为奋斗目标。超过500万人的城市列为特大城市,以区域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功能参与经济舞台,使国家各区域能均衡发展或辅助经济圈的周边发展,多数正在建设机场、地铁、医院、电视台等基础建设,以图追赶上一线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影响力。而10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为大城市,是都市化进程以及推动各省地方性文化发展的主力,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的未来样貌有著重要影响。 族群与移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国家,政府登记而正式承认的民族群体共有56个,合称「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族群为汉族,占总人口约91.5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汉族族群,汉族在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中多于其他族群,仅有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外。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则被称为「少数民族」,人数较多者有壮族(1.30%)、满族(0.86%)、回族(0.79%)、苗族(0.79%)、维吾尔族(0.72%)、彝族(0.65%)、土家族(0.62%)、藏族(0.47%)、蒙古族(0.44%)、布依族(0.26%)、朝鲜族(0.15%)等。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少数民族约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8.49%。而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而少数民族人口总和则增加7,362,627人。2000年普查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未识别民族人口约73万人,部分被划入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纪录中,有593,832名外国公民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名分别来自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和日本(66,159人)。 人口政策. 1955年,政府开始宣传节制生育政策。自1979年后政府正式推行人口政策,为社会带来一定影响。各个省级行政区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方针,一胎化政策限制每个家庭仅能生育一个孩子,并在城镇地区推广避孕措施;仅有法律规定下,同意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有例外情况。同时还立法禁止在非医疗需要下,对胎儿性别鉴定和实施堕胎。但计划生育亦引起社会反弹,由于限制家庭只能抚养一个孩童,在传统偏爱男孩的观念和务农需劳动力的情况下,以农村为首的地区常违背此规定,按规定超生需上交罚款。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和生育率可能达1.4左右,没有登记的黑户非常多,因而这些人常没有基本公民应有的保障以及可能伴随之而来的家庭冲突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持续增长而超过13亿人、及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政府起初非常关心人口的增长率,并利用政策工具进行控制。然而21世纪以后生育率长期较低,不足以抚养老年人,为了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龄化危机,2013年,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布新政策,同意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时,家庭便能生育2名孩童,借此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以放开压缩的出生率,专家预期可达到2甚至以上被释放出来,但次年统计后发现存在严重误判,生育反响出乎意料的微弱,显示生育率并非受到政策压力而低,而是处于危险的下降水平已久。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本计划一胎化政策会延续到2020年甚至更久,但政府考虑形势变化异常严峻,在2015年加速提前取消一胎化政策,改以两孩政策取代,政策转变仅用时4年,但仍被认为为时已晚,随后数年的统计数据发布,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育率甚至还能继续下跌,为了解社会原貌,媒体对处于生育年龄的人群进行访查,证实由因老一辈政策专家的世代差距,导致对青年生育意愿极低的原因存在误解,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虽正式突破14亿,人口失衡的忧虑却持续加深,有鉴于出生率几乎不可能反弹,外媒呼吁对不可避免的重大社会冲击进行准备。 语言和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为数众多,其中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200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依法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便全国各族人民沟通交流。同时政府允许在特定情况保留繁体汉字,并让各民族得以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分为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等方言。另外一方面,现今少数族群使用的地方口语语言,则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彝语、壮语等。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86年以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包含6年小学和3年初级中学,学生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2010年,约有82.5%的学生会选择继续为期3年的高级中学教育。由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则是进入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先决条件。2010年,27%的高级中学毕业生会继续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另外政府还设立中级和高级专科学校,提供学生职业教育内容。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计有161,811所小学、51,982所初级中学、13,737所高级中学、10,299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2663所普通高等学校和1418所高职(专科)院校。 2010年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过教育训练、而得以识字;约有88.173%民众在不同地方接受过中学教育后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截至2019年,中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约88万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基本代表了中国内地高等学校的最高水平,香港特区则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2019年举行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于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自2005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便筹划经费以减免农村地区孩童的学杂费。2006年,政府更承诺9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并提供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课本和学费等补助。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预算从2003年不到500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实际支出6590.7亿美元。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每名中学学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异。2010年,北京市投资的每人教育总额达人民币20,023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最贫穷的省份贵州省只有人民币3,204元。 宗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立场为无神论,未设置法定宗教,政府支持并展开。宪法保障宗教自由并允许多种宗教;国家宗教事务局管理国内宗教事务,未获批准的宗教组织会遭到政府机关的压制。根据2015年进行的民意调查,61%民众认定自己为「坚定的无神论者」。2006年研究指出,有46%民众信奉宗教;而2007年调查指出,16岁以上人士中有31.4%信奉宗教。数千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明受到各种宗教运动的影响;其中有道教、佛教和儒教,常被纳入民间信仰中。许多知识分子将儒家视为宗教。 从人口结构来看,分布最广的宗教是和道教结合的传统民间信仰。2008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有信仰者多相信超自然力量能主宰并影响命运,而自身命运能藉祭祀或祖先改变,信仰仪式则与传统文化和当地习俗有关。人们所崇拜的人格化神明,个别概念源自于自然环境、特定概念群体、伟人祖先、神话人物等,最多民众信奉者有妈祖、黄帝、关羽、财神、盘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宗教信徒约有1亿多人,有30%至80%会从事某些民间信仰和道教活动,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中国民间信仰。 根据2007年的调查,有18%至19%成年人口自认为佛教徒,另有3%至4%为基督徒及1%为穆斯林。除了汉族信奉的宗教习俗外,少数民族群体也保有各自的传统信仰,信奉民族宗教者约占人口2%至3%。著名的传统民族信仰有纳西族的东巴教、壮族的么教、羌族的多神信仰、及回族和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最早在唐朝由穆罕默德叔父瓦卡斯出使唐朝时引入,之后因阿拉伯商人而在南方沿海发展,并于广州市建立首座清真寺怀圣寺。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穆斯林人口约有2,000多万人,在非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中排名第三。过去藏区信奉的传统宗教为苯教,不过今日大部分藏族则信奉受密宗影响的藏传佛教。 社会. 医疗卫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连同辖下各行政区的地方委员会,负责管理民众健康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医疗保险依不同人群而有不同就医支付保障,如城镇居民享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则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保障。2009年,政府宣布展开为期3年的大规模医疗保健制度,提供医疗补助和相关健保,并主动投资1,240亿美元。2011年时,该计划让95%人口拥有基本的医疗保险。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市场排行世界第二名,但自身药品开发和经销则受仿冒药品以及厂商长期科研投入的影响,制药产业水平还力有未逮。 1950年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都有显著的改善。截至2016年,民众出生预期寿命为75.50岁,在224个国家中排行第101名,而婴儿的死亡率为9.2‰。政府计划2020年时,能够将人均预期寿命拉高至77岁。中华人民共和国20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1.9公分,女性平均身高则为159.9公分。过去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问题,则从1990年的33.1%下降到2010年的9.9%。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杀率曾是国际年平均数的2.3倍;2009年至2011年间,自杀率下降到每10万人中有9.8例,降幅达到58%、而成为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5年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设施的城乡差距巨大,64%的农村人口仍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供水和卫生基础设施虽然同样受快速的城市化影响,但也面临水资源来源短缺和污染影响。201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共有1,519座污水处理厂,同时每星期增加18座处理厂。尽管民众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而先进医疗设施陆续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出现一些新兴的公众健康问题,包括严重空气污染所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数百万名吸烟人士、及城市地区青年人口不断增加的肥胖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重大疫情有:从70年代开始的乙肝大爆发,在短短20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增长至1.2亿人,成为世界第一乙肝大国;1990年代中期的艾滋病大规模传播事件,目前中国大陆爱滋病感染人数估计约有43万至150万人间,2014年有49.7万起感染爱滋病案例、及15.4万名患者丧生,而在该年度则新增10.4万例感染患者;2002年底爆发的SARS疫情,持续到2003年才得以控制;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疫情严重程度远超2003年的SARS疫情。2020年1月,全国陆续采取“封城措施”阻止病毒蔓延。通过严格的清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度控制住了境内疫情。随着自身经济发展受严重影响,民众对「过度防疫」的批评不断增多和全国各地陆续爆发白纸运动的形势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022年12月7日发布“新十条”,结束了自2020年1月下旬起实施的清零政策。 传播媒体. 1980年代末前,几乎所有新闻媒体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企业,少数自家品牌则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管理的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人民日报》,接掌大部分公共广播、报纸、电视等管道,前两者更垄断国际新闻的来源。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台之一,包含45个电视频道,并有超过10亿名观众和听众。电视播出的新闻、纪录片、连续剧和动画片等大多是国内制作,国外节目需依规定授权、并在特定频道上播放。新闻媒体能在特定时间安排商业电视广告,也须提供公益性内容。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受日本漫画与动画影响的作品和bilibili等网站。同时越来越多电视节目受到阅听人欢迎,包括《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今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依法负责监管境内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内容,严格审查个别通讯传播的不当内容、及核准外国作品上市。政府禁止发布的主题有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抗议事件、公众示威、反政府制度、不同政见者等,避免出现威胁国家统一、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内容。这让一些外国电影因政府审查而遭取缔禁止,国外传播媒体亦受严格限制。 随著网际网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普及,政府也对网际网路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审查。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r、LINE、Instagram、路透社、维基百科等源于外国的网络服务,因不同意接受自我审查,而无法进入中国大陆。因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网路安全法,这些网站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屏蔽,中国大陆的网民亦无法直接访问这些网站;而部分网站如-{zh-cn:必应;zh-tw:Bing;zh-hk:Bing}-、Flipboard等则事前接受审查标准,再推出特别的中国大陆地区服务。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类似功能的网站服务以取而代之,包括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2019年6月30日,QQ空间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53亿名,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1.32亿。随著-{zh-hans:社会媒体; zh-cn:社交媒体; zh-tw:社群媒体; zh-hk:社群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5年时用户于-{zh-hans:数字媒体; zh-hk:数码媒体; }-的使用时长首次超过传统媒体。 社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十年来有显著经济增长同时,亦有食品安全、住房问题、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官员腐败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监管,并受到民众关注。为此政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推广科普知识,及借产业并购重组强化食品安全。2015年,中国大陆房价收入比位居世界第14名,约23%。政府积极推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公营住宅。2015年11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96亿平方公尺,可让2.2亿人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有89%的家庭拥有住房,但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其他城市则库存严重。 政府为推动福利国家发展的户籍制度,因采取住房登记制,使得前往城市的农业户口常被视为二等公民。政府未能妥善保护弱势公民的财产权,并对民工实施不成比例的税收,这让许多民众陷入贫穷。2000年代初开始,农村的征税已经降低或取消,并为提供居民更多社会服务。2013年,中国共产党将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问题视为实行改革的目标。随著贫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平均每年增长约14%,并持续-{zh-cn: 增长; zh-tw: 成长}-。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990万起治安案件,案件增长率达20%,谋杀案发生率为每10万人1.1起。而自2008年以来,境内恐怖主义活动明显增加,在2011年时全球恐怖主义指数超过美国、而接近以色列。 2012年,国家预防腐败局指出过去30年有420多万名党政人员受惩处,465人是省部级官员。在2014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清廉印象指数得分仅36分而属于高腐败国家。在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上任后,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反腐败工作持续扩大与深入。2014年在北京市召开的APEC峰会前的部长级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其他与会各成员经济体政府部长通过打击跨国腐败的《北京反腐败宣言》。国际透明组织认为在透明度、问责制、新闻自由和公民社会不成熟的情况下,从上而下的反腐工作的有效性与持续时间未能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则批评国际透明组织的评分和排名,认为并不符合实际反腐工作的情况。 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国传统文化自汉朝以来深受儒家思想和保守理念影响,推崇中庸之道。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旧中国封建遗产,主张以共产主义重新改造文化,建立新中国。随著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崛起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学、音乐、电影、时尚和建筑等都出现大规模的复兴运动。 文学. 中国文学始于先秦文学,当中古典典籍有著多元广泛的思想,包括诗歌、农历、军事、占星术、天文学、历法、中药、地理学,及阴阳、气功、八字、算命等命理学概念,并在西周时期奠定基础。中华民国时期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普通民众转而阅读官话白话文。其间,中国大陆出现许多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杂文家,胡适和鲁迅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先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文学则是依循社会主义方向,表现社会大众革命精神与歌颂新生活样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受魔幻写实主义影响而出现朦胧诗、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新兴体裁。受到金庸武侠小说影响,虚构小说在汉字文化圈广为流行。2000年,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裔作家;2012年,莫言则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另外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三体》,则接连获得星云奖提名和雨果奖最佳小说奖。路遥、汪国真、王朔、余华、王小波、韩寒等作家也红极一时。 表演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音乐包括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也包含传统音乐与新音乐,一般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其中,新音乐是在20世纪至21世纪受西方乐曲影响而出现的新风格音乐。许多流行音乐结合过去传统元素,发展出具特色的中文流行音乐(华语流行音乐、粤语流行音乐等)、中国摇滚乐和华语饶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舞蹈表演包括民间舞蹈、传统舞蹈、歌剧、芭蕾舞剧、现代舞等,部分舞蹈延续古代表演,甚至源自于周朝的演出;也有舞蹈在庆典、礼仪和仪式上表演,像广为流行的舞龙舞狮等。同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传统民族舞蹈,如维吾尔族木卡姆、傣族帕凡舞、苗族芦笙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代中期引进街舞表演,舞蹈乐团也在1990年代朝向国际化发展。到了21世纪,不同风格的大型舞蹈剧兴起,包括具民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现代舞剧《雷和雨》等,并获得观众喜爱;今日还有全国舞蹈比赛、桃李杯、中国舞蹈荷花奖、CC相应网站,如BiTV舞蹈大赛、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中国艺术节等比赛奖项。 中国戏曲为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等元素的传统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约有300多种剧种与大量剧目;但随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2005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剩下267个剧种,主要的大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相声艺术部分,自2005年左右开始随著德云社郭德纲的表演而重新受到欢迎,并于2011年首次在海外演出。其他比较流行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还包括有话剧、评书、喜剧小品、二人转、双簧、快板书等。 1896年出现首部中国题材的电影,但首部中国制作的电影为1905年《定军山》,由当时京剧演员演出。在整个20世纪,中国大陆电影因政治局势的发展而有所波折。1970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开始在其他国家放映。直到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成为首部获商业成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在西方评论界取得广泛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放映的电影都须经过国务院批准,并要求删除暴力、情色或敏感政治议题等场景,也限制外国电影进口数量,此举协助自身电影产业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0部票房最成功的电影中,就有7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自行制作。随著中国大陆电影产业不断发展,2010年时规模达到人民币164亿元;同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首部票房超过10亿元的中国大陆电影,而2016年的《美人鱼》票房更超过30亿元。2015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达到人民币440.69亿元,仅次于美国。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战狼2》票房56.8亿人民币,超过《美人鱼》成为中国大陆影史以及华语电影影史票房冠军,跻身世界影史票房前100,排55名,是票房前百里唯一一部非英语电影,同时以1.59亿的观影人次,暂列全球影史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第一。 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其独特构造体系,且对汉字文化圈国家有深远影响,著名建筑有故宫、天坛、颐和园佛香阁、长城等。这类屋顶设计有厚重的屋簷,四边会略微向上弯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筑还经常以不同的彩瓷装饰,包括彩砖、玻化砖、镶嵌、铃铛等,并另行加上各式细节雕饰。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在现代主义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国现代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代确定了“实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设计基本方针,该实用为主的思维指导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三十多年,直到1980年后才恢复多样化设计,建筑风格恢复生机和有所突破。但过度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故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要求新的具备艺术性的建筑设计基本方针。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塔等高层建筑或摩天大楼,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等结构独特的建筑。 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主要使用公历和夏历,并订有中华传统节日、公历节日、纪念日、少数民族节日、主题节日等。政府将新年、春节、清明、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订为全体民众放假之国定假日。除此之外,政府还订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历史纪念日;国际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等特定纪念日。另外部分地区还因应少数民族制定特定假日,包括藏族雪顿节、穆斯林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中国大陆普遍实行五天工作制,规定双休日、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为公众假期。政府还提出周末调休制度,将周末与法定假日相连为「小长假」或「黄金周」;自2011年开始,当法定假日适逢周末时,则会在工作日补假。 旅游业. 201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已上升为该国国家战略,其国务院于2018年组建了文旅部。该国通俗文化和各类艺术亦引起世界许多游客的兴趣,旅游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旅游业成为新兴的大产业;2007年时占国内生产毛额的6.1%,并预计在2020年-{zh-cn: 增长; zh-tw: 成长}-至11%。2012年,政府增加多达1倍数量的签证,向旅游业发出500,000张允许入境的签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4年是世界上游客参访数第三多的国家,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万人次,。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上升至第17名。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身也有庞大的市场,估计在2012年10月便有7.4亿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游客在国内各处游玩。2019年全年,中国大陆境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 截至201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计有55项景点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包括14项自然遗产、37项文化遗产、与4项双重遗产和1项跨国项目。这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数量上与义大利同列第一。2015年,中国大陆旅行目的地前十名依次是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成都市、厦门市、三亚市、深圳市、青岛市、西安市、昆明市,著名景点则有长城、北京市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丽江古城、黄山、桂林山水、长江三峡、西湖、青海湖、鼓浪屿、布达拉宫、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等。而自2011年起,政府订定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每年会推出一个活动主题。 体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展体育事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同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广播体操,全中国大陆掀起锻炼热潮。 1995年,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群众体育事务的发展有所规划,今日各地普遍设有商业体育馆和健身俱乐部。为了满足民众体育需求和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政府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由于气功、太极拳、广播体操、广场舞等运动能提升身体体适能能力,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受欢迎。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12套广场舞优秀作品;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133场马拉松活动,并计划在隔年增加至200场。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欢迎的运动有中国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当中许多城市年轻民众喜爱练习足球和篮球。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于1994年成立后,发展出亚洲最大的职业足球市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年轻球迷关注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美国NBA,也有像姚明、易建联等球员参与这两项职业篮球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流行围棋、象棋、麻将、西洋棋等图版游戏,除了举办专业比赛外,还培养出职业围棋选手柯洁、西洋棋大师侯逸凡等人。同时还有许多参与-{zh-cn:自行车运动; zh-hk:踩单车运动; zh-tw:脚踏车运动;}-的民众。另外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也获得广泛欢迎,包括龙舟竞赛、蒙古搏克、赛马比赛等。 1984年,许海峰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赢得首枚金牌。随著体育竞赛水准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赢得的金牌数量快速增加,也因而被誉为「体育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8年于北京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共获得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在-{zh-cn:2012年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zh-hk:2012年夏季伤残奥林匹克运动会; zh-tw:2012年夏季帕拉林匹克运动会;}-获得231面奖牌,位居榜首。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9金4银2铜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三。
122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
计算机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科学年表
中国计算机科学大事年表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125
克利斯登·奈加特
挪威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2002年逝世,程式语言设计者,奥斯陆大学校友,IEEE约翰·冯·诺依曼奖获得者
克利斯登·奈加特(Kristen Nygaard,),挪威计算机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图灵奖和冯·诺伊曼奖获得者,Simula的创始人,面向对象技术的先驱。 生平. 克利斯登·奈加特1926年生于挪威的奥斯陆,1956年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论文是《蒙特卡罗方法的理论方面》。 1948年—1960年间克利斯登·奈加特全职工作于,进行计算、编程(1948年—1954年)和运筹学(1952年—1960年)方面的研究。 1957年—1960年间他是挪威防务系统中最早的运筹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是挪威运筹研究学会(Norwegian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的共同创办者和第一任主席(1959年—1964年)。1960年他受聘于挪威计算中心(Norwegian Computing Center),负责把挪威计算中心建设成为一个研究机构,并且于1962年成为研究主管(Director of Research)。 与奥利-约翰·达尔(Ole-Johan Dahl)一道,他开发了最早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IMULA-I(1961年—1965年)和SIMULA-67,首次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对象、类、继承、virtual quantities、多线程(准并行的)的程序执行。他为挪威的工会进行计划、控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一切都以参加工会劳工的利益来评估(1971年—1973年,与Olav Terje Bergo)。其它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包括: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通用系统描述语言DELTA(1973年—1975年与Erik Holbaek-Hanssen和Petter Haandlykken)。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教授(1975年—1976年),并且随后成为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教授(1977年兼职,1984年—1996年全职)。他在奥尔胡斯和奥斯陆大学的工作包括系统开发和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这些工作为日后称为系统开发中的斯堪的纳维亚学派奠定了基础。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工作与参与式开发(Participatory Design)的领域密切相关。1987年他成为美国帕洛阿托的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以及苹果公司的高级技术小组的顾问与讲师。 1990年6月他成为瑞典隆德大学的荣誉教授,并于1991年6月成为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第一个荣誉教授。他是挪威科学院的成员。 1990年10月美国的协会—为了社会责任的计算机职业者(Com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CPSR)—因为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工作而授予他诺伯特·维纳奖。1992年他因“使挪威在信息科学领域闻名世界”而获得计算机世界(Computer world)的荣誉奖金。1999年他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罗辛奖(Rosing Prize)。罗辛奖是挪威数据协会的为专业上特别的进步而设立的新奖项。2000年6月面向对象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因他在“对象技术概念上的开创工作”而授予荣誉会员。 2001年11月他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约翰·冯诺依曼奖,并评价:“奖予他们在设计和实现SIMULA67时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石。” 2002年2月他又一次与奥利-约翰·达尔一起获得了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的图灵奖,并评价:“奖予他们在设计编程语言SIMULAI和SIMULA67时产生的基础性想法,这些想法是面向对象技术的肇始。” 2000年8月他被挪威国王授予圣奥拉夫指挥官勋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Saint Olav)。 从1976年起他与Bent Bruun Kristensen、Ole Lehrmann Madsen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一道从事于通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BETA的开发与实现(实现从1986年开始)。现在这个语言已经可以在多种计算机上使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0年代的头半个时期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间的一个研究项目SYDPOL(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筹划指导委员会主席。这个研究项目致力于在系统开发、语言研究和人工智能方面协同研究工作并为工作组提供支持。 也在1980年代,他作为欧洲科学与技术合作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席(欧洲共同市场组织委任)资助了一些欧洲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是关于面向专业语言的扩展(the extensions of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因位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正成为专业工作的一部分,这些研究工作因而是必要的。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95年—1999年的研究与分布式系统有关。他是GOODS项目(General Object-Oriented Distributed Systems,通用面向对象分布式系统)的领导者。这个为期三年的项目,由挪威研究理事会(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始于1997年,目标是通过引入新的基本概念来丰富面向对象语言和系统开发方法,这些新的基本概念可以使我们来描述分层和(或)分布的程序、硬件和实现这些程序的人之间的关系。GOODS小组还包括Haakon Bryhni、Dag Sjoberg和Ole Smordal。他也领导挪威计算中心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致力于建立一个GOODS想法的商业化实现——STAGE项目(STAGing Environments)。STAGE小组还包括Dag Belsnes、Jonn Skretting、Kasper Osterbye和Birger Moeller-Pedersen。 克利斯登·奈加特生前最后的研究兴趣是(the didactical aspects of introductory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其他活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1984年—1985年间是奥斯陆大学信息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设计为所有教员提供研究、教育、计算和通信设施的学校发展计划。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挪威自然保护协会(Norwegi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他作为挪威代表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活动有十年之久。他是挪威联合工会(Norwegi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并与多个国家的工会组织合作。 他多年致力于运作一个实验性的社会机构,试图为被社会遗弃的酗酒者创造一种新的人居条件(human living conditions)。 克利斯登·奈加特一直活跃于挪威政坛。在1960年代中后期,他是挪威左翼非社会主义政党Venstre的执行委员会成员,该党战略委员会主席。1972年挪威公民投票决定是否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组织成员。在此前炽热的政治斗争中,他为协调青年组织而工作,大多数青年组织反对挪威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组织,最后他们获得胜利。1971年—2001年克利斯登·奈加特是工党成员,并成为该党科学研究政策委员会的成员。 克利斯登·奈加特于1988年11月成为挪威信息委员会主席。 在1996年—1997年间克利斯登·奈加特为致力于成立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TEAM-The European Anti-Maastricht Movement)而担任协调员。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是一个反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conomic Monetary Union)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国际组织间的协调网络。欧洲反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运动成功地于1997年3月3日建立起来。 家庭. 克利斯登·奈加特与约翰娜·奈加特于1951年结婚。约翰娜·奈加特现已退休,曾工作于挪威援助发展中国家机构(NORAD, The Norwegian Agency for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多年来她专于招募工作并为工作在东部非洲的专家提供行政支持。他们有三个孩子和七个孙子。
126
Self
动态编程语言,动态类型编程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基于原型的编程语言,Smalltalk编程语言家族,1987年建立的程式语言
Self语言,是一种基于原型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是一个集成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由David Ungar和Randy Smith,最初在1986年于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设计。Self语言在Smalltalk的基础上,采用“槽”取代了“变量”,从而彻底体现了一切都是对象的风格。在实现Self系统的过程中,设计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种动态自适应编译技术。 简介. Self语言把在概念上精简Smalltalk作为设计原则。它在把消息作为最基本的操作的同时,取消了类的概念,只有对象的概念。它把对象的特性,理解为获取或更改特性的这两种方法,从而把特性的概念简化为方法,并且通过消息来读槽和写槽的方式,取代了变量及其赋值。Self提出了特质的概念,用实现了委托。 尽管Self系统一次运行在一个进程中,但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Self虚拟机和Self世界。Self世界是一个Self对象库,Self对象包括数据对象和方法对象,方法对象的代码部份,是用一种指令非常简单的字节码表示的,字节码由Self虚拟机来解释。当Self程序从终端、文件或者图形用户界面输入到系统之中时,Self系统把源程序解析转化为Self世界里的对象。 动态自适应编译技术的采用,提高了Self代码的执行效率。对经常执行的方法,虚拟机将进一步把字节码转化为本机代码。Self虚拟机还提供了一些可供调用的,用来实现算术运算、对象复制、输入输出等。 Self还拥有一个图形用户界面Morphic,Self的编程环境,也是基于Morphic来实现的。Self在精简语言概念的同时,也把大量的工作转交给环境来处理,语言中的反射机制也同环境密切相关。 历史. 在1986年,David Ungar和Randy Smith在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提出了Self语言的最初设计,并在1987年的OOPSLA'87的论文《Self:简单性的能力》中给出了描述,此文在2006年被评为1986年到1996年间三个最有影响的OOPSLA论文之一。 1987年初,Craig Chambers、Elgin Lee和Martin Rinard,在Smalltalk上给出了Self的第一个实验性解释器。1987年夏,Self项目在斯坦福大学正式开始,1988年夏给出了第一个有效率的实现,并发布了1.0和1.1两个版本。1991年初,Self项目移至Sun微系统,并且在1992年发布了2.0版。1993年1月,Self 3.0版发布。 1995年7月,Self 4.0版发布。在这个版本中包括了一个全新的图形用户环境Morphic。在2016年发行了4.3版本并可运行在Mac OS X和Solaris上。在2010年发行了版本4.4,由最初团队的某些人和独立编程者形成的小组开发,它和所有后续版本可以运行在Mac OS X和Linux上。2014年1月发行了4.5版本。2017年5月发行了版本2017.1。 Self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但在发展Self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技术,在其他的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在Self的实现中采用的各种编译优化技术,直接导致了Java Hotspot虚拟机的产生;在Smalltalk的一个实现Squeak中,采用了Self图形用户界面Morphic的设计方案,放弃了Smalltalk-80中采用的MVC的方案。Self是对JavaScript编程语言设计有最主要影响者之一。 基于原型编程. 传统的基于类的面向对象语言,基于了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例如,假设车辆类codice_1的对象有一个“名字”,和进行各种动作的能力,比如“开车上班”和“运送建材”。codice_2是类codice_1的特定对象(实例),它的“名字”是“Bob's car”。在理论上,你可以向codice_2发送消息,告诉它去“运送建材”。 这个例子展示了这种方式的一个问题:Bob的汽车,恰巧是一个跑车,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装载和运送建材,但这是建模codice_1所必须拥有的能力。通过从codice_1建立特殊化的子类,可产生一个更有用的模型;比如建立跑车类codice_7和平板卡车类codice_8。只有codice_8的实例需要提供“运送建材”的机能;codice_7的实例不适合这种工作,它只需要“快速行驶”。但是,这种深入建模在设计期间,需要更多的洞察力,洞察那些可能只在引起了问题时才显现出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在原型(prototype)这个概念背后的动机因素之一。除非你能必然性的预测出一组对象和类,在遥远未来时所要有的品质,你不能恰当的设计好一个类的层级。程序最终需要增加行为,实在是太频繁了,而系统的很多节段将需要重新设计或重新构建,来以不同的方式迸发出对象。早期的面向对象语言如Smalltalk的实验,显示出这种问题反反复复的出现。系统趋向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变得非常僵化,因为在编程者的代码下的深层的基本类,简直就像是逐渐变成了一个“错误”;没有变更原来的类的容易方式,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动态语言如Smalltalk,允许通过周知的按照类的方法进行这种变更;即通过改变类,基于它的对象就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但是,进行这种变更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基于相同类的其他对象,可能把它当作“错误行为”:“错误”经常是依赖于场景的,这是问题的一种形式。进一步的说,在静态语言如C++中,这里的子类可以从超类分别的编译,对超类的变更实际上可以破坏预编译的子类方法;这是脆弱基类问题的另一种形式,也是的一种形式。 在Self和其他基于原型的编程语言中,消除了在类和对象之间的这种二元性。不再有基于某种“类”的一个对象“实例”,在Self中,你可以复制一个现存的对象,并改变它。故而codice_2可以通过制作现存的codice_1对象的复本来建立,并增加“快速行驶”方法,建模它恰好是一辆保时捷911的事实。 主要用来制作复本的基本对象叫做“原型”。这种技术被称为是一种非常简化的机制。如果一个现存的对象或对象的集合,被证明是个不适当的模型,编程者可以简单的建立有正确行为的一个修改的对象,并转而使用它。使用现存对象的代码不会改变。 语法和语义. 下面简要描述Self语言的语法和语义。 对象. (literal)包括:数、用codice_13包围起来的字符串对象,块和一般的对象。对象文字用圆括号来界定。在圆括号内,对象描述构成自竖杠codice_14界定的一个槽列表,随后是在这个对象被求值时要执行的代码。例如: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 槽1. 槽2 | 一些代码 )</syntaxhighlight> 槽(slot)是名字-值对,槽包含到其他对象的引用。槽列表由点号分隔的(可以为空的)一序列的槽描述符组成。在槽列表结束处的点号是可选的。槽描述符(descriptor)有两种: 在Self中没有单独的赋值运算。其他面向对象语言中的访问子方法对应数据槽,变异子方法对应赋值槽。假如codice_17对象中有个叫做codice_18的数据槽,则通过,可返回在这个槽中的值;如果它有对应的赋值槽codice_19,则通过,可设置数据槽codice_18的值为codice_21。 任何槽都可以通过增加星号后缀,来制成父槽。星号不是槽名字的一部份,在将名字与消息进行匹配时候忽略它。例如一个初始化了的可变的点可以定义为: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 parent* = traits point. </syntaxhighlight> 一个对象的代码是以点号分隔的一序列的表达式。尾随的点号是可选的。每个表达式有一系列的消息发送和文字组成。在一个对象的代码中最后的表达式,可以前导着指示返回的codice_22算符。 一个真正的空对象,指示为codice_23或简单的codice_24,它根本不接收任何消息。 消息. 通过消息访问槽的语法,类似于Smalltalk,有三类消息可以获得: 所有消息都返回结果,所以显式指定的接收者和参数自身可以是其他消息的结果。下面是Self版本的hello world程序例子: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Hello, World!' print.</syntaxhighlight> 组合可以通过使用圆括号来进行强制。在缺乏明确组合的情况下,一元消息具有最高优先级,其次是二元消息,而关键字消息最低。一元消息从左至右复合。二元消息对于同一个算符从左至右结合,例如codice_28被解释为codice_29,而对于不同的算符没有结合性,例如codice_30是非法的,而必须显式的写为要么codice_31要么codice_32。 关键字消息的第一部份必须开始于小写字母,而后续部份都必须开始于大写字母。例如表达式: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5 min: 4 Max: 7 </syntaxhighlight> 是一个单一的消息codice_33,它被发送给codice_34并具有参数codice_35和codice_36,而表达式: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5 min: 4 max: 7 </syntaxhighlight> 涉及两个消息:第一个消息codice_37被发送给codice_35并接受codice_36作为它的参数,而接下来消息codice_40被发送给codice_34,并接受codice_42的结果作为它的参数。关键字消息从右至左结合,例如: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syntaxhighlight> 被解释为: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syntaxhighlight> 由于很多消息被发送给当前消息接收者codice_43,故而可以将codice_43作为隐含接收者而不需要显式的写出。 方法. 方法(method)是除了参数槽局部槽之外,还包含代码的对象。参数(argument)槽名字开始于一个冒号,它不是槽名字的一部分,在将名字与消息进行匹配时候忽略它。参数槽总是只读的,并且不能对它们指定初始化者。下面例子是计算平方的方法对象: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arg | arg * arg )</syntaxhighlight> 一个普通方法(简称方法),是不嵌入到其他代码之中的方法,它只能存放在只读槽中。普通方法总是有一个叫做codice_43的隐含的父参数槽。Self的普通方法等价于Smalltalk的方法。 如果一个槽包含一个方法,在求值这个槽来响应发来的消息的时候,这个方法对象被(clone),从而新建它的一个活动(activation)对象,它包含这个方法的参数槽和局部槽;复制体的codice_43父槽,初始化为这个消息的接收者;复制体如果有参数槽,将它们初始化为实际参数;在这个新的活动对象的上下文中,执行这个方法的代码。例如计算点的加法的一个方法: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 + arg = </syntaxhighlight> 可以被无歧义的分析,其含义同于: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syntaxhighlight> 这里出现了三个隐含接收者一元消息codice_47、codice_48和codice_49。 作为语法约定,参数名字可以直接写在槽名字中对应关键字之后,它不再带有前缀冒号,从而隐含的声明参数槽。例如下面的方法定义: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 ifTrue: False: = </syntaxhighlight> 可以等价的定义为: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 ifTrue: b1 False: b2 = </syntaxhighlight> 返回算符codice_22的出现或缺席,不影响普通方法的行为,因为普通方法总是会返回它最终的表达式的值。 块. 块是Self的闭包,Self就像Smalltalk,使用“块”用于控制流程和其他职责。块文字的写法,除了方括号替代了圆括号之外,类似于其他对象文字。例如嵌入在下列表达式中的块: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 1 to: 5 * i By: 2 * j Do: [| :k | k print ] </syntaxhighlight> 一个块文字定义两个对象:一个块数据对象,和它包围的一个块方法对象。 相应的,块求值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在块中,返回算符codice_22导致从包含这个块的普通方法中返回控制权,立即终止这个方法的活动,这个块的活动,和在其间的所有活动。这种返回叫做“非局部返回”,因为它可以穿越很多活动。普通方法求值的结果,是非局部返回所返回的值。 委托. 在理论上,所有Self对象都是独立实体,Self既没有类也没有元类。对任何特定对象的变更,都不影响任何其他对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却需要它们有关联。正常的一个对象,只能理解对应于它的局部槽的消息,但拥有一个或更多的指示父(parent)对象的槽,对象可以将任何自身不理解的消息,委托(delegate)给父对象。 Self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在基于类的语言中使用继承来担负的责任。委托还可以用来实现一些特征,比如命名空间和词法作用域。通过下面的例子展示委托与传统的类的不同之处: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myObject parent: someOtherObject.</syntaxhighlight> 这个句子通过改变与叫做codice_62的父槽关联的值,在运行时间改变codice_63的“类”。不同于继承或词法作用域,委托对象可以在运行时间修改。 特质. 例如,假定在一个简单的账簿应用中,定义了一个对象叫做“银行帐号”(bank account)。通常建立的这个对象,具有内部的方法,比如说“存款”(deposit)和“取款”(withdraw),和任何它所需要的数据槽,比如说“余额”(balance)。这只是一个原型,它只在使用方式上特殊,因为它恰好是一个全功能的银行帐号。 为“Bob的账户”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复制品(clone),将建立一个新对象,它在起初时完全同于原型。在这种情况下,将复制(copy)包括方法和任何数据的槽。但更常用的解决方案,是首先建立叫做它的特质(trait)对象的一个简单对象,它包含通常与一个类有关的项目。 在这个例子中,“银行账户”将没有存款和取款方法,而是委托给一个父对象来做这些。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制作银行帐号对象的很多复本,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改变它所委托的特质对象中的槽,来改变它们全体的行为。 Self世界. 当处在于提示符下键入表达式的场景时,由叫做“大厅”(lobby)的一个对象,引领用户进入Self世界。当建立一个新对象的脚本被读入系统的时候,脚本中的表达式都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就是说大厅是这个脚本中所有发送给codice_43的消息的接收者。 要引用在脚本中的某个现存的对象,必须通过发送一个消息到大厅才可以访问到它。大厅的codice_65、codice_66和codice_67槽,是从大厅可以访问的对象命名空间的根。大厅的codice_68槽允许大厅自身通过名字来提及。路径名字是一个一元选择子的序列,它描述从大厅到这个对象的路径。路径名字也是可以在大厅的上下文中求值的表达式,它产出这个对象。 例如,原型列表的完全路径名字是codice_69。因为codice_66是父槽,它可以从路径名字表达式中省略,生成简短路径名字codice_71。大厅的codice_65不是父槽,特质对象的名字必须开始于前缀codice_65,因此列表的特质对象必须称呼为codice_74。 不是所有对象都有路径名字,只有那些从大厅可以到达的对象才有,这些对象称为“周知的”。大厅向用户提供三类对象: 在大厅的codice_89槽中,定义了系统中大多数对象所继承的缺省行为。 新建对象. 有两个消息与对象复制有关: 考虑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有关的例子: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desktop activeWindow) draw: (labelWidget copy label: 'Hello, World!').</syntaxhighlight> 首先进行的是,它向桌面对象codice_91发送消息codice_92,从其拥有的一个窗口列表中返回活动窗口。按从内向外从左至右的次序,接着是,通过codice_77消息制作标签组件对象codice_94的一个复本,接着向它发送一个消息,将codice_95放入它的用作“标签”的codice_96槽中。最后将返回的这个组件,发送到这个活动窗口用于“绘制”的codice_97槽中。 增加槽. 在Self中的对象,可以通过包括新加的槽来修改。这可以通过被推荐使用的图形编程环境来做,或者直接使用原语codice_98。原语与正常关键字消息有相同的语法,但是它的名字开始于下划线字符。给codice_98的参数是一个对象文字,它的槽将被复制进入接收者。例如,在大厅中新增叫做codice_100的对象,并初始化这里举出的它的叫做codice_101的槽,采用如下这样的表达式: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_AddSlots: (| newObject = (| entries <- list copy …… |) |)</syntaxhighlight> 因为codice_98原语未指定接收者,这里的消息隐含接收者codice_43是大厅,由它来理解产生初始值的消息codice_104,codice_71是周知的原型对象。 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中,将基于类语言中叫做codice_1的一个简单的车辆类,重新构造为Self中的codice_107对象,从而能够区分出在轿车和卡车之间共有的行为: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_AddSlots: (| vehicle <- (|parent* = traits clonable|) |).</syntaxhighlight> 在大厅中创建了一个叫做codice_107的槽,它的值是一个对象文字,同时还创建了一个叫做codice_109的赋值槽。作为codice_107槽初始值的对象文字,也就是新建的叫做codice_107的对象,包括了一个单一的父槽codice_62,没有相应的codice_113,它委托了codice_75对象,这个顶层的特质对象可以理解与复制有关的消息。 然后向这个新建对象继续增加codice_18槽和相应的codice_19槽: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vehicle _AddSlots: (| name <- 'automobile'|).</syntaxhighlight> 在大厅中从codice_107对象建立一个跑车对象codice_118,并接着向codice_118增加codice_107所没有的用于“开车上班”的一个新的方法槽codice_121: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_AddSlots: (| sportsCar <- vehicle copy |). sportsCar _AddSlots: (| driveToWork = ("这个方法的代码") |).</syntaxhighlight> 在大厅中从codice_118对象建立一个保时捷911对象codice_123,接着向新建对象codice_123发送一个消息改变它的codice_18槽的值: <syntaxhighlight lang="smalltalk">_AddSlots: (| porsche911 <- sportsCar copy |). porsche911 name: 'Bobs Porsche'.</syntaxhighlight> 对象codice_123与它的原型对象codice_118,仍有着完全相同的槽,但是其中的一个槽有着不同的值。 环境. Self的一个特征,是它基于了早期Smalltalk系统所用的某种虚拟机系统。就是说,程序不是像C语言中那样的独立实体,而是需要它们的整体内存环境来运行。这要求应用程序被装载入保存内存的(chunk)之中,这叫做“快照”或。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映像有时很大并且笨重;但是调试一个映像,经常被调试一个传统程序要简单,因为运行时状态更容易检查和修改。在基于源代码和基于映像的开发之间的不同,是类似于在面向类的和面向原型的面向对象编程之间的区别。 此外,环境是为了让在系统之中的对象能快速和可持续的变更而定制的。重新构建一个“类”设计,就像从现存的祖先拖动出来方法放入新造的之中一样容易。简单任务像测试方法,可以通过制作复本来处理,拖动方法进入这个复本,接着变更它。不同于传统系统,只有变更了的对象有新代码,不需要重建任何东西来测试它。如果这个方法有效,可以简单的把它拖动回祖先之中。 性能. Self的VM实现的性能,在某些测试之中大约是优化的C程序速度的一半。这是通过即时编译技术达到的,它是在Self研究中首创并改进的,能够使高级语言表现得这么好。 垃圾收集. Self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分代垃圾回收,它按年龄分离对象。通过使用内存管理系统记录页面写,可以维护一个写屏障。这个技术给出了卓越的性能,尽管在运行一些时间之后,出现完全的垃圾收集,要花相当可观的时间。 优化. 运行系统选择性的扁平化调用结构。这给出适当的自身提速,但允许了对不同调用者类型的类型信息和多版本的代码的大量缓存。这去除了对做很多方法查找的需要,并允许条件分支语句和硬编码调用被插入,这经常能给出类似C语言的性能,而又不失去语言层面的通用性,但要建立在完全的垃圾收集系统之上。
130
Linux内核
Linux内核,使用GPL许可证的软件,类Unix系统,芬兰发明,用C编程的自由软件
Linux内核(Linux kernel)是一种开源的类Unix操作系统宏内核。整个Linux操作系统家族基于该内核部署在传统计算机平台(如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以Linux发行版的形式)和各种嵌入式平台,如路由器、无线接入点、专用小交换机、机顶盒、、智能电视、数字视频录像机、网络附加存储(NAS)等。工作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的Android操作系统同样通过Linux内核提供的服务完成自身功能。尽管于桌面电脑的占用率较低,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统治了几乎从移动设备到主机的其他全部领域。截至2017年11月,世界前500台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全部使用Linux。 Linux内核最早是于1991年由芬兰黑客林纳斯·托瓦兹为自己的个人电脑开发的,他当时在Usenet新闻组codice_1登载帖子,这份著名的帖子标志着Linux内核计划的正式开始。如今,该计划已经拓展到支持大量的计算机体系架构,远超其他操作系统和内核。它迅速吸引了一批开发者和用户,利用它作为其他自由软件项目的核心,如著名的 GNU 操作系统。而今天,Linux 内核已接受了超过1200家公司的近12000名程序员的贡献,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软硬件发行商。 从技术上说,Linux 只是一个符合POSIX 标准的内核。它提供了一套应用程序接口(API),通过接口用户程序能与内核及硬件交互。仅仅一个内核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有一套基于 Linux 内核的完整操作系统叫作Linux 操作系统,或是GNU/Linux(在该系统中包含了很多GNU 计划的系统组件)。 Linux 内核是在GNU通用公共许可证第2版之下发布的(加上一些非自由固件、blob与各种非自由许可证),是一个开源项目协作的突出例子。它的版本支持根据版本最长可达6年,贡献者遍布世界各地,日常开发相关的讨论在上。 历史. 1991年,林纳斯·托瓦兹,一名21岁的就读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基于一些简单的想法,打算编写一个操作系统内核。他通过英特尔80386汇编语言的任务切换器和一个终端驱动程序开始工作。8月25号,他在codice_1新闻组里发了一封帖子: 之后,许多人为这个项目贡献了代码。在早期,MINIX社区向 Linux 内核贡献了代码和想法。当时,GNU 项目已经创建了许多自由操作系统所需的组件,但是它自己的内核 GNU Hurd 尚不完整且无法使用;而BSD操作系统还没有摆脱合法的阻碍。因此,尽管早期版本的 Linux 功能有限,但它迅速获得了开发人员和用户。 到1991年9月,Linux内核版本 0.01 在芬兰大学和研究网络(FUNET)的FTP服务器(ftp.funet.fi)上发布。它有10,239行代码。在1991年10月,0.02版本的内核发布了。 1991年12月,0.11版本的内核发布。由于它可以由运行相同内核版本的计算机编译,因此该版本是第一个的 Linux 内核。当托瓦兹于1992年2月发布0.12版本时,他采用了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而不是以前的自行起草的许可证,原先的许可证不允许商业再分发。 1992年1月19日,第一篇文章提交给新的新闻组codice_3出现。1992年3月31日,该新闻组更名为 codice_4。 X Window 系统随后被移植到Linux上,所以在1992年3月,Linux 0.95 是第一个能够运行X的版本。从0.1x到0.9x的版本号大幅跨越是因为期望没有大的缺失部分的版本1.0的即将出现。然而,这被证明是错误的。从1993年到1994年初,出现了0.99版本的15个开发版本。 1994年3月14日,Linux内核1.0.0发布,共176,250行代码。随后的1995年3月,有310,950行代码的 Linux 内核1.2.0发布。 在1996年6月9日发布的 Linux内核2.0版本之后,以2.0为大版本的主要更新有如下这些: 从2004年开始,发布过程发生了变化,新的内核每隔2-3个月定期发布,编号为2.6.0、2.6.1,直到2.6.39。 2011年7月21日,Torvalds宣布发布Linux内核3.0:“2.6.<大版本> 的日子过去了”。与Linux 2.6.39相比,大的技术变化同版本跃升没有关系;它标志着内核的20周年纪念。基于时间的发布过程保持不变。 2013年6月发布的Linux内核版本3.10包含15,803,499行代码,而2015年6月发布的4.1版本已发展到超过1950万行代码,由近14000名程序员贡献。 塔能鲍姆-林纳斯辩论. Linux不是微内核架构的事实曾经引起了林纳斯·托瓦兹与安德鲁·斯图尔特·塔能鲍姆之间一场著名的争论。1992年在Usenet讨论群组comp.os.minix开始了一场网路论战,讨论的主题在于作业系统架构的选择。稍后一些著名的骇客也加入讨论,如大卫·米勒、曹子德。这场辩论影响了Linux核心的设计走向。塔能鲍姆认为Linux内核采用的宏内核已经过时了,应该采取比较先进的微内核架构,引起了林纳斯的反击。 在2006年5月9日,这个主题被重新审视,并且在2006年5月12日塔能鲍姆写了一份立场声明。 架构. Linux是一个单体内核,支持真正的抢占式多任务处理(于用户态,和版本2.6系列之后的内核态)、虚拟内存、共享库、、共享写时复制可执行体(通过)、内存管理、Internet协议族和线程等功能。 设备驱动程序和内核扩展运行于内核空间(在很多CPU架构中是ring 0),可以完全访问硬件,但也有运行于用户空间的一些例外,例如基于FUSE/CUSE的文件系统,和部分UIO。多数人与Linux一起使用的图形系统不运行在内核中。与标准单体内核不同,Linux的设备驱动程序可以轻易的配置为内核模块,并在系统运行期间可直接装载或卸载。也不同于标准单体内核,设备驱动程序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抢占;增加这个特征用于正确处理硬件中断并更好的支持对称多处理。出于自愿选择,Linux内核没有二进制内核接口。 硬件也被整合入文件层级中。用户应用到设备驱动的接口是在或目录下的入口文件。进程信息也通过目录映射到文件系统。 编程语言. Linux是用C语言中的GCC版(这种C语言有对标准C进行扩展)写的,还有几个用组合语言(用的是GCC的"AT&T风格")写的目标架构短段。因为要支持扩展的C语言,GCC在很长的时间里是唯一一个能正确编译Linux的编译器。有许多其他的语言用在一些方面上,主要集中在内核构建过程中(这里指从源代码创建可启动镜像)。包括Perl、Python和多种脚本语言。有一些驱动可能是用C++、Fortran或其他语言写的,但是这样是强烈不建议的。 编译器兼容性. GCC是Linux内核源代码的缺省编译器。在2004年,Intel主张通过修改内核,以便Intel C++编译器能正确编译内核。在2009年,有通过修改内核2.6.22版而成功编译的报告(并带来平均8-9%效能增长)。 自从2010年,已经开始进行使用Clang建造Linux内核的努力,Clang是一个可作为替代的C语言编译器;截止2014年4月12日,官方内核几乎可以完全用Clang编译。致力于这个目标的计划叫做“LLVMLinux”,得名于Clang所基于的LLVM编译器下部构造。LLVMLinux不意图复制Linux内核或LLVM,因此它是由最终提交给上游计划的补丁构成的一个元计划。使Linux内核可以用Clang编译最大的好处是比GCC有更快的编译速度,内核开发者可以得益于由此而来的更快的工作流程。 接口. 符合标准是Linux内核内部的普遍策略。另一个规则是Linux内核主线不接受只由专有用户空间软件使用的内核模块。 内核至用户空间API. 源代码可移植性确保符合标准的C程序可以在符合同样标准的任何系统上编译和运行。Linux内核开发、GNU C函数库和相关的实用工具致力于追随POSIX和单一UNIX规范。是内核的系统调用接口。 内核至用户空间API. 二进制可移植性将保证任何程序在符合标准的给定硬件平台上一旦编译通过,可以在符合同样标准的任何其他硬件平台上以编译后的形式运行。二进制可移植性是在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上建造独立软件供应商(ISV)应用有商业可行性的本质要求。现有唯一的二进制兼容标准是Linux标准规范(LSB)。 内核内API. 在不同子系统间使用了数个内核内部API。其中一些是跨越多个发行版保持稳定的,另一些则不然。对于内核内API不作担保。维护者和贡献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增加或变更它们。 内核内API的例子包括针对下列类别设备驱动程序的软件框架/API: 内核内ABI. Linux内核开发者选择不维护稳定的内核内ABI。 技术特性. 抢占式调度系统. Linux内核提供在特定条件下的抢先式调度。直到内核版本2.4,只有用户进程是抢先式的,就是说除了时间片用尽,在用户模式下执行的当前进程,如果有更高态优先级的进程进入codice_5状态,它就会被中断。自从2.6系列Linux内核,增加了中断执行内核代码的任务的能力,但不是对于内核代码的所有段落。 Linux内核含有不同的调度器类。内核缺省使用的调度机制叫做完全公平调度器,它介入于内核版本2.6.23。这个缺省调度器类在内部也叫做codice_6,而内核还含有两个遵循POSIX的实时调度类,分别叫做codice_7(实时先进先出)和codice_8(实时轮流式),二者都优先于缺省类。 通过使用实时Linux内核补丁codice_9,可以支持对关键段落、中断处理器和“中断禁用”代码序列的完全抢先。 实时Linux内核补丁部分地集成入主线内核已经带给它一些功能。抢先机制改善延迟、增进响应性,并使得Linux更加适合桌面和实时应用。老版本内核有所谓的,用于锁定粒度为整个内核的同步,它最终由Arnd Bergmann在2011年移除了。 还有叫做codice_10的调度策略,实现了(EDF)算法,它增加于2014年3月30日发行的内核版本3.14。 可移植性. 尽管林纳斯·托瓦兹的初衷不是使Linux成为一个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今天的Linux却是全球被最广泛移植的操作系统内核。从行动电话到超级电脑,甚至于有人成功的将Linux内核在索尼出品的游戏机PS2及PS3和微软出品的游戏机Xbox上使用。Linux也是IBM超级计算机Blue Gene的操作系统。直至2011年11月,全球前五百大超级电脑(TOP500)有高达91.4%的比例采用Linux为它们的作业系统。一些为手机开发的操作系统,使用Linux内核的修改后的版本,其中包括谷歌Android、Firefox OS、HP WebOS和诺基亚Maemo。 内核错误和oops. 在Linux中,内核错误(Kernel panic)是指操作系统在监测到内核系统内部无法恢复的错误,相对于在用户空间代码类似的错误。操作系统试图读写无效或不允许的内存地址是导致内核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内核错误也有可能在遇到硬件错误或操作系统BUG时发生。在许多情况中,操作系统可以在内存访问违例发生时继续运行。然而,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操作系统通常会停止工作以避免造成破坏安全和数据损坏的风险,并提供错误的诊断信息。 在Linux上,oops即Linux内核的行为不正确,并产生了一份相关的错误日志。许多类型的oops会导致内核错误,即令系统立即停止工作,但部分oops也允许继续操作,作为与稳定性的妥协。这个概念只代表一个简单的错误。当内核检测到问题时,它会打印一个oops信息然后杀死全部相关进程。oops信息可以帮助Linux内核工程师调试,检测oops出现的条件,并修复导致oops的程序错误。 安全. 计算机安全是一个非常公众化的主题,关系到Linux内核,因为大量在内核中的错误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漏洞,是否允许提升权限漏洞或拒绝服务攻击源漏洞。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这样的缺陷被发现,并在Linux内核中被修补好。新的安全功能被继续实现,以解决在Linux内核中的电脑不安全问题。 批评者指责内核开发人员,称他们掩盖(至少并未公布)安全漏洞。2008年,作为回应,Torvalds称:「个人认为,安全漏洞只是『正常的漏洞』。这些漏洞我并不去掩盖,不过我不认为应当把它们特殊化,更不认为应该追踪并公示它们……我不理会整个安全团队,原因之一就是,我认为这些漏洞不仅美化还鼓励了错误的行为。这令安全人员成了『英雄』,就犹如不修补正常漏洞的人就不值一提似的。而事实上,所有无聊的正常漏洞极为重要,仅仅因为它们实在太多了。我不认为该美化和关心那些严重的安全漏洞——它们并不及那些由死锁造成的随机严重崩溃来得更特殊。」 如2012年五月,SYSRET指令被发现在AMD和英特尔处理器间在实现方面有差异,这个差异在Windows、FreeBSD、XenServer和Solaris这些主流作业系统会导致漏洞。2012年六月,Linux核心中该问题已被修复。 2021年,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借由贡献修补程式至Linux核心的名义,利用修补程式导入Bug和漏洞,以观察Linux核心社群的反应,再度故技重施时被发现,之后维护人员封锁了所有来自该大学的贡献,与移除过去该大学曾经贡献的程式码。 开发. 开发者社区. 截止2007年,内核开发已经从20位最活跃开发者写80%的代码转变为顶端30人写30%的代码,而顶端开发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审核变更。 开发者还可以按从属关系来归类;在2007年,顶端类属是“不知名”而顶端公司是Red Hat,它占有12%的贡献,而知名业余爱好者占3.9%。 在2007年中所做内核变更已经由超过1900位开发者提交。一般假定Linux内核开发者社区由5000或6000名成员组成。 Linux基金会发表的2016年Linux内核开发报告的更新表明,从版本3.18(2014年12月)至4.7(2016年7月)期间:平均每次发行有来自200-250个公司的大约1500位开发者作出贡献。顶端30位开发者贡献了稍大于16%的代码。在公司中,顶端贡献者是Intel(12.9%)和Red Hat(8.0%),第三和第四位为“none”(7.7%)和“unknown”(6.8%)类属。 开发过程与模式. 一个想要对 Linux 内核进行修改的开发者一般就从对那个修改的开发和测试开始着手。接下来的过程取决于变化的重要程度,及修改该变更的子系统数量是由单个还是多个修补程序组成。如果仅仅是修改了由单个维护人员维护的单个子系统,那么这些修改的补丁代码就直接通过Cc中某个邮件列表发送给相关的维护人员。邮件列表的阅读者和子系统的维护人员将检查补丁代码并提供反馈。一旦审查过程完成,维护者接受他内核代码树中的补丁。如果这些更改被认为是够重要的错误修复,那么包含这些修补程序的拉取请求(pull request)将在几天内发送给Linus。否则,将在下一个合并窗口时向Linus发送拉取请求。合并窗口通常会持续两周,并在之前的内核版本发布后立即启动。 Linus Torvalds拥有对Linux内核能够接受哪些更改和谁可以成为维护者的最终决定权。内核维护者在他们自愿放弃之前将维持他们的角色。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内核维护者被要求退出。此外,还没有一个内核维护者因与其他维护者的交互风格的因素而受到Linus批评的例子。这为维护者提供了宽松的社区空间。虽然内核开发社区的文化多年来有所改善,但曾有一段时间它的声誉很糟糕。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的开发者可以向Linux基金会的技术专家委员会报告。尽管如此,一些社区成员仍然不认同现在的讨论氛围。 同 Linux 发行版的关系. 大多数Linux用户运行一个由他们 Linux 发行版提供的内核。一些发行版搭载的是 Linux 的通用内核(也就是 “vanilla”或“stable”)版本。不过,一些Linux内核发行商(如Red Hat和SUSE)会维护他们自己的内核分支。这些发行商分支的内核版本通常相对于稳定版本(vanilla)而言更新的速度更慢一些,但是同样会包括所有相关的稳定版本分支的补丁。此外,他们同时也会增添一些新特性和对新硬件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是这些发行商分支基于的稳定分支所不包括的。 主线Linux. 包含Linux内核的Linus Torvalds的Git树被称为主线Linux。每个稳定的内核发布都源自主线树,并经常在kernel.org上发布。主线Linux只对运行Linux的众多设备中的一小部分设备提供坚实的支持。非主线支持由独立项目(如Yocto或Linaro)提供,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设备供应商的内核。使用供应商内核可能需要一个板级支持包。 在主线Linux之外维护一个内核树已被证明是困难的。 "主线化(Mainlining)"是指将对设备的支持添加到主线内核中的努力,而以前只有在分支中支持或根本没有支持。这通常包括添加驱动程序或文件。完成后,该功能或安全修复被视为"mainlined"。 重新开发的估价. 按照传统商业软件开发的方式,重新开发Linux 2.6.0内核的估计代价将是6.12亿美元(4.67亿欧元、3.94亿英镑),以2004年的COCOMO人月估计模型.在2006年,欧盟资助的一项研究表明,重新开发Linux 2.6.8以后的内核,代价是8.82亿欧元(11.4亿美元、7.44亿英镑)。 截至2011年1月4日,使用当前的代码行(LOC)和大卫·惠勒的计算工资数,这将花费约30亿美元(约22亿欧元),才能够重新开发Linux的内核。 版本命名. Linux内核有三个不同的命名方案。早期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内核是0.01,其次是0.02,0.03,0.10,0.11,0.12(第一GPL版本),0.95,0.96,0.97,0.98,0.99及1.0。,从0.95版有许多的补丁发布于主要版本版本之间。 旧计划(1.0和2.6版之间),版本的格式为A.B.C,其中A,B,C代表:A大幅度转变的内核,这是很少发生变化,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的代码和核心发生才会发生,在历史上曾改变两次的内核:1994年的1.0及1996年的2.0; B是指一些重大修改的内核,内核使用了传统的奇数次要版本号码的软件号码系统(用偶数的次要版本号码来表示稳定版本);C是指轻微修订的内核,这个数字当有安全补丁,bug修复,新的功能或驱动程序,内核便会有变化。自2.6.0(2003年12月)发布后,人们认识到,更短的发布周期将是有益的。自那时起,版本的格式为A.B.C.D,其中A,B,C,D代表:A和B是无关紧要的,C是内核的版本,D是安全补丁。 自3.0(2011年7月)发布后,版本的格式为3.A.B,其中A,B代表:A是内核的版本,B是安全补丁。而4.0(2015年4月)释出后,则延续3.A.B的命名格式,只是将主版号变更为4。 法律层面. 许可证. 原先托瓦兹将 Linux 置于一个禁止任何商业行为的条例之下,但0.12版本之后改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第二版。 该协议允许任何人对软件进行修改或发行,包括商业行为,只要其遵守该协议,所有基于Linux的软件也必须以该协议的形式发表,并提供源代码。 托瓦兹曾经公开声称将Linux置于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之下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决定”。 GPL第三版. Linux 内核明确地仅发表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第二版下,而不向被许可方提供选择“任何更高版本”的选项(这是常见的 GPL 扩展)。关于如何轻松地改变许可证以使用后来的 GPL 版本(包括第3版)以及这种更改是否合乎需要,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 托瓦兹本人在版本2.4.0的发布中明确指出,他自己的代码仅在版本2下发布。然而,GPL的条款规定,如果没有指定版本,那么可以使用任何版本;并且艾伦·考克斯指出,很少有其他 Linux 贡献者指定了特定版本的 GPL。 2006年9月,对29位关键内核程序员的调查显示其中的28-{}-位更倾向于使用 GPL 第二版(GPLv2)而非当时的 GPL 第三版(GPLv3)草案。 托瓦兹评论说:“我认为一些外界人士...相信我才是那个古怪不合群的人,因为我这么大张旗鼓地不做 GPLv3 的忠实粉丝。”这些高水平的内核开发者就大众媒体对 GPLv3 的反对发表了评论,其中包括林纳斯·托瓦兹本人、葛雷格·克罗哈曼和安德鲁·莫顿。他们提到有关DRM/、专利及“附加限制”的条款,并警告GPLv3对“开源宇宙”的巴尔干化。决定不采用 GPLv3 作为 Linux 内核许可证的托瓦兹在几年后重申了他的批评。 韧体争议. 许可证争议的一个重点是Linux使用韧体二进位包以支援某些硬体装置。理察·马修·斯托曼认为这些东西让Linux某部份成为非自由软体,甚至以此散布Linux更会破坏GPL,因为GPL需要完全可获取的原始码。 林纳斯·托瓦兹及Linux社群中的领导者,支持较宽松的许可证,不支持理察·马修·斯托曼的立场。社群中的Linux-libre提供完整的自由软体韧体。 载入式核心模组许可证. 另一个争论点,就是载入式核心模组是否算是智慧财产权下的衍生创作,意即LKM是否也受GPL约束?托瓦兹本人相信LKM仅用一部分「公开」的核心介面,因此不算衍生创作,因此允许一些仅有二进位包裹的驱动程式或不以GPL宣告的驱动程式用于核心。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同意,且托瓦兹也同意很多LKM的确是纯粹的衍生创作,也写下「基本上,核心模组是衍生创作」这样的句子。另一方面托瓦兹也说过: 特别像绘图卡驱动程式就有非常大的争议,也许到最后得由立法机关给个答案。 SCO争议. 在2003年3月,SCO Group对IBM提告,声称IBM将一些在SCO智慧财产权许可证保护下的Unix原始码植入Linux中,破坏了SCO给予IBM的原始码使用许可权。另外SCO也发出一大堆存证函给许多公司,警告他们在没有SCO许可权的情况下使用了Linux,此举可能导致侵犯智慧财产权,并且以起诉为手段对个别使用者施压。SCO也同时对Novell、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在2004年7月被部份驳回)以及AutoZone提出告诉,且被Red Hat与其他反对SCO论点的公司反告。2007年8月24日,联邦法院审理SCO对Novell案(SCO v. Novell),法院认定Novell才是Unix商标的合法拥有者,而不是SCO。2010年3月20日,美国联邦第十巡回上诉法院宣判,Novell才是UNIX与UnixWare商标的合法拥有者。此项判决宣布后,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SCO公司,决定停止继续提出诉讼。
133
林纳斯·托瓦兹
计算机领域先驱者,自由软件程序员,芬兰程序员,黑客,Linux核心骇客,Linux人物,芬兰无神论者,赫尔辛基大学校友,芬兰裔美国人,赫尔辛基人,世界杰出青年,美国程序员,千禧技术奖获得者,芬兰瑞典族人,林纳斯·托瓦兹,TR35获得者
林纳斯·贝内迪克特·托瓦兹(Linus Benedict Torvalds,,),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市,拥有美国国籍,Linux内核的最早作者,随后发起了这个开源项目,担任Linux内核的首要架构师与专案协调者,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电脑程序员、黑客之一。他还发起了开源项目Git,并为主要的开发者。 生平. 托瓦兹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市。父亲尼尔斯·托瓦兹是一名活跃的电台记者,母亲安娜·托瓦兹(Anna Torvalds)也是一名记者。祖父奥勒·托瓦兹(Ole Torvalds)是一名诗人和记者。外祖父是芬兰第一批统计学教授。芬兰统计学会设立Leo Törnqvist Award,授予在颁奖之前的两年内杰出的统计学硕士学位完成者。林纳斯·托瓦兹在11岁时,应其外祖父要求用BASIC语言编写一些统计学方面的小程序,这是他编程经历之始。 托瓦兹家族属于在芬兰占6%的芬兰瑞典族,其父母都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在学期间是积极的学运份子。他的名字来自于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88年,他进入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9年,他进入芬兰陆军新地区旅,服11个月的,军阶为少尉,主要服务于计算机部门,任务是弹道计算。服役期间,购买了安德鲁·斯图尔特·塔能鲍姆所著的教科书及minix原始码,开始研究作业系统。1990年,他退伍后回到大学,开始接触Unix。1991年8月25日,在网路上发布了Linux内核的原始码。1994年3月14日发布了1.0版本。 1996年,自赫尔辛基大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是《Linux: A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在拜访全美达公司之后,托瓦兹决定接受他们的聘用,并移居美国加州。自1997年2月,至2003年6月之间,托瓦兹都在全美达公司服务,参与该公司晶片的code morph技术研发。在1997年至1999年间,主要投入86open计划。 1999年,Red Hat及VA Linux这两间公司,决定将他们公司的股票期权一部份赠与托瓦兹,以感谢他的贡献。同年,在这两间公司的股票在市场公开发行之后,托瓦兹的财产估计为2,000万美元。 2003年,为了专心于Linux内核的发展,从全美达公司辞职,受聘于开源码发展实验室(OSDL),担任Linux内核的主要维护者。 2004年6月,托瓦兹全家移居奥勒岗州Dunthorpe,接近于开源码发展实验室的总部所在地Beaverton。 2005年,为了管理Linux内核的原始码,开发了Git。 2007年1月22日,自由标准组织与开源码发展实验室合并,成立了Linux基金会。Linux基金会提供薪水及各种协助,以支持托瓦兹继续投入Linux内核的开发工作。 家庭与私人生活. 托瓦兹与妻子托芙(Tove,曾获得六次芬兰空手道冠军头衔的前女子空手道选手)于1993年结婚,育有三名孩子。 2010年,托瓦兹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行事风格. 托瓦兹坚持开放源代码信念,并对微软等对手的FUD战略大为不满。例如,在一封回应微软资深副总裁克瑞格·蒙迪批评开放源代码运动破坏了知识产权的电子邮件中,托瓦兹写道:“我不知道蒙迪是否听说过艾萨克·牛顿爵士?他不仅因为创立了经典物理学而出名,也还因为说过这样一句话而闻名于世:‘我之所以能够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托瓦兹又说道:“我宁愿听牛顿的也不愿听蒙迪的。他(牛顿)虽然死了快300年了,却也没有让房间这样地臭气熏天。” 林纳斯在网上邮件列表中也以火暴的脾气著称。例如,有一次与人争论Git为何不使用C++开发时与对方用“放屁”(原文为“bullshit”、“BS”)互骂。他更曾以“一群自慰的猴子”(原文为“OpenBSD crowd is a bunch of masturbating monkeys”)来称呼OpenBSD团队,因为林纳斯认为软体一般性的错误比安全漏洞来的要多,而资讯安全人士因为找到漏洞而成为英雄,而忽略了一般性软体错误的修补,并认为OpenBSD团队过度重视安全性忽略其他部分。 2012年6月14日,托瓦兹在出席芬兰的阿尔托大学所主办的一次活动时称Nvidia是他所接触过的“最烂的公司”(the worst company)和 “最麻烦的公司”(the worst trouble spot),因为Nvidia一直没有针对Linux平台发布任何官方的Optimus支持,随后托瓦兹当众对着镜头竖起了中指,说“去你妈的NVIDIA!”(So, Nvidia, fuck you!)。 荣誉. 2012年4月23日,托瓦兹进入网际网路协会的网路名人堂。 2012年4月20日,托瓦兹获得当年的千禧技术奖。该奖被普遍形容为相当于在技术领域的诺贝尔奖。 在1997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托瓦兹接受了他的硕士学位(Laudatur级)。两年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在2000年在他的母校获得了同样的荣誉。 在2005年8月,托瓦兹获得里德学院的奖。 时代杂志多次确认了托瓦兹的成就: “InfoWorld”颁发了“2000工业成就奖”给他。 在1996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使用他的名字命名(9793 托瓦兹)。 截至2011年3月,托瓦兹已获得全球35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专利)。
135
理查德·斯托曼
美国程序员,美国犹太人,自由软件程序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GNU人物,Unix人物,哈佛大学校友,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校友,康考迪亚大学荣誉博士,麦克阿瑟学者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简称rms,有时也用大写的RMS,),美国程序员,自由软件活动家。他发起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软件使用者能够对软件自由进行使用、学习、共享和修改,确保了这些软件被称作自由软件。斯托曼发起了GNU项目,并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他开发了GCC、GDB、GNU Emacs,同时编写了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 为了创建一个完全由自由软件组成的类Unix计算机操作系统,斯托曼在1983年9月推出了GNU项目。借此又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他迄今为止一直是GNU项目的组织者,作为主要开发者的他开发了一些被广泛使用的GNU软件,其中包括GCC、GDB、GNU Emacs。在1985年10月他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 斯托曼开创了Copyleft的概念,它使用版权法的原则来保护使用、修改和分发自由软件的权利,并且是描述这些术语的自由软件许可证的主要作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GPL(最广泛使用的自由软件协议)。 1989年,他和别人一起创立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斯托曼花他大部分时间组织参与宣传自由软件,反对软件专利和数字版权管理的以及他认为剥夺用户自由的其他法律和技术系统运动。这包括最终用户许可协议、保密协议、 产品激活、加密狗、软件复制保护、专有格式、二进制软件包(没有源代码的可执行文件)。 早年生活. 1953年3月,斯托曼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爱丽丝·利普曼是一名老师,父亲丹尼尔·斯托曼是一名印刷机商人,斯托曼与父母关系并不亲密。早年他就对计算机有很深的兴趣;在斯托曼作为一个青少年参加一个夏令营时,他阅读了一本IBM7090的手册。从1967年到1969年,斯塔曼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高中生周六编程课程。同时他也是洛克菲勒大学生物系的志愿者实验室助理。虽然他对数学和物理学感兴趣,但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认为他有成为生物学家的希望。 他第一次实际的使用电脑是高中年代在IBM纽约科学中心。他在1970年的夏天高中毕业后被雇用在Fortran写一个数值分析程序。他在几周后完成了这项任务,然后他用这个夏天剩余的休息时间在APL上写了一个文本编辑器以及IBM System/360上PL/I编程语言的预处理器。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作为哈佛大学1970年秋季的一年级学生,斯托曼以Math 55的表现而闻名,他很高兴的回忆到:「我一生中第一次觉得我在哈佛找到了一个家。」 1971年,斯托曼在哈佛大学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他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一名程序员,同时也成为黑客社区的常客,并以他的名字缩写RMS而闻名,1974年斯拖曼从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5年斯托曼考虑过留在哈佛大学,但是他却转而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去读研究生。他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年,但随后选择了放弃,专注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AI实验室的编程。 他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杰拉德·杰伊·萨斯曼的研究室助理,在1977年与萨斯曼发表了一篇名为"dependency-directed backtracking"的关于 AI 。这篇论文是对约束满足问题智能回溯的早期研究。截至2009年,斯托曼和萨斯曼介绍的技术仍然是智能回溯中最通用和最强大的解释。有关(constraint recording)的技术也在该论文中被提及。 作为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黑客,斯托曼从事软件项目,如文本编辑器,不兼容的分时系统上的Emacs,还有lisp机器的操作系统项目。在这期间,他成为了实验室电脑限制访问技术的热心评论家,当时这个计划是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的。当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安装了一套密码控制系统,斯托曼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解密密码的方式并发送给用户包含其已解码密码的消息,建议他们使用空字符串作为密码(事实上就是没有密码),这样就可以重新启用用户对系统的匿名访问。当时约有20%的用户遵循他的建议,尽管使用密码的行为最终占上风。对此,多年后斯托曼还一直向别人吹嘘着他当年的成功。 2019年,斯特曼离开麻省理工学院。 GNU项目的发起. 1970到1980年代,斯托曼察觉到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的黑客文化开始式微,与实验室有来往的公司为了商业利益开始限制其他人使用源代码或者停止提供原始码,最终斯托曼开始了 GNU 运动用于创建 Unix 的替代品,并在1985年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并发表GNU宣言。 Stallman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布鲁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所说,这种软件法律特征的转变可以被认为是1976年“美国版权法”所引发的后果。 相关. GNU与Linux. 1991年芬兰大学生林纳斯·托瓦兹在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下发布了最初是为自己创作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暂时替代了GNU计划的Hurd内核。至此,GNU计划基本完成,此操作系统被命名为GNU/Linux(这类操作系统常常被称为Linux。斯托曼坚持认为 Linux 应该被称作 GNU/Linux,因为 GNU 计划更早出现,且在 Linux 作业系统的早期,GNU 社群的原始码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例如 GCC 编译器。 自由软体与开源软件. 斯托曼是一名坚定的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者,与提倡开放源代码开发模型的人不同,斯托曼并不是从软件的-{zh-hans:质量; zh-hant:品质}-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由软件。他认为不自由的软体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尊重用户自由的程序才是符合其道德标准。对此许多人表示异议,并也因此有了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之分。而事实上,1998年“开源”一词最初从自由软件社区中分化出来仅仅是因为在英文中“自由”(Free)一词有歧义,而其支持者认为“开源”(Open Source)一词更好。 争议. 2019年,由于其在MIT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慧实验室的邮件列表中,在对杰弗里·爱泼斯坦案和马文·闵斯基的关联的表述中的用词隐含对在马文·闵斯基面前受害少女受迫表现为自愿且未受马文·闵斯基虐待,这些言论在网路上引起某些人不满,斯托曼遂宣布辞去麻省理工CSAIL的职位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主席一职。2021年3月底,理查德·斯托曼宣布回归自由软件基金会董事会。 荣誉. 截至2016年,他获得了十五个荣誉博士及教授称号。
136
自由软件基金会
自由软体组织,非营利组织,自由软体基金会,1985年麻萨诸塞州建立
自由软件基金会(,缩写:FSF)是一个致力于推广自由软件的美国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它于1985年10月由理查德·斯托曼建立。其主要工作是执行GNU计划,开发更多的自由软件。 从其建立到1990年代中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基金主要被用来雇用编程师来发展自由软件。从1990年代中开始写自由软件的公司和个人繁多,因此自由软件基金会的雇员和志愿者主要在自由软件运动的法律和结构问题上工作。 高优先计划. 自由软件基金会列出了一个高优先计划(high priority projects)列表,FSF认为这些计划需要自由软体社群们的注意,这些计划所开发的项目目前并没有自由软体可以用来取代非自由软体。 目前计划: 结构. 成员. 2002年11月25日自由软件基金会向个人提供自由软件基金会附属会员的可能性。到2005年3月它拥有3400多位附属会员。2003年3月5日它向商业企业提供公司保护计划,到2004年4月它拥有45位公司保护。 组织. 理事会成员. 一般在波士顿总部里有10个雇员工作。 姊妹组织. 2001年在德国成立了作为自由软件基金会在欧洲的代表人。2003年在喀拉拉邦成立了。2005年据传有打算成立的计划。而在台湾,与自由软体基金会无直接关系的中华民国软体自由协会于2001年成立,又该基金会将自由软体基金会和GNU的繁体中文业务合并在同一个网站(即GNU繁体中文站 ),两者共同推广自由软体与开放原始码的普及。
137
2003年7月
2003年7月的新闻事件: 请参看:
139
孙中山
孙中山,在日本的清朝人,在日本的中华民国人 (1949年前),在日治台湾的清朝人,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者,广东裔美国人,拔萃男书院校友,岭南大学校友 (广州市),香港大学校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澳门医生,澳门外交史,中国政治哲学家,清末革命家,香港革命家,辛亥革命人物,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党创始人,医生出身的总统,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华民国政治理论家,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二次革命人物,广州政治人物,罹患胆囊癌逝世者,葬于南京,高台教圣人,宝光嘉禾勋章获得者,建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纸币上的人物,亚洲硬币上的人物,民主社会主义者,中国社会运动者,任内身亡者,在英属香港的清朝人,亚细亚主义者,在北京身亡者,在夏威夷王国的清朝人,在美国的清朝人,宋庆龄
孙中山,名文,后化名中山樵。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翠亨乡(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尊称孙中山为国父。中国内地尊其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组成,孙中山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当时的中国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孙中山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12月29日,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在江苏省江宁府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孙中山被迫提请辞职;3月经临时参议院通过,公布孙中山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3月因国民党党魁宋教仁在上海北站腰部中弹身亡,孙中山即起兵讨袁,旋即失败。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受旧桂系军阀和政学系挟制,孙中山被迫去职至上海;1919年,孙中山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孙中山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事变退居上海。1925年3月,孙中山因胆囊癌恶化在北京病逝。 早年经历.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乳名帝象,上村塾读书时取名文,成亲时取字德明。 1872年,孙中山开始务农,上山打柴草、到塘边捞「塘飘」做猪饲料;稍长,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同年,孙中山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后来宋庆龄称:「孙中山很穷,到15岁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孙中山幼年喜欢玩游戏如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等,常爬大树取鸟蛋,用石头掷小鸟,乡里称其绰号「石头仔」。 1876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课余参加农业劳动;常与同学杨帝贺等到邻村观看三合会练武。孙眉在檀香山做工汇款回家,家境渐好转,孙中山得进入村塾读书;第一位老师是位瘾君子,烟瘾发作时就旷课;由于老师烟瘾频作,孙中山无法好好读书。孙中山喜听前太平军老人讲战斗故事,仰慕太平天国。 1877年,孙中山继续读书,怀疑一味背诵之教学方式;曾问老师:「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9月22日,孙眉再赴檀香山,孙中山拟随兄赴檀未果。1878年春,孙中山主张反对缠足、蓄婢和赌博。 求学. 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评述孙中山第一次出洋,是其「生平转变之重大关键」。1879年5月21日,孙中山随母坐驳艇到澳门坐英轮「格兰诺去」号(S. S. Grannoch)赴檀香山。1879年6月,孙中山到檀香山茂宜岛茄荷蕾埠(今名卡胡卢伊)孙眉开设的商店当店员;后入盘罗河学校习算术等科。9月,孙中山到英国圣公会主教主持的教会学校伊奥拉尼书院当寄宿生,采全英语授课。伊奥拉尼书院是英国圣公会毕斯浦(Espiscopal Bishop)与威尔士夫人共同于1862年创立,1872年韦礼士牧师继任校长,翌年迁移校址于白地斯街(Bates Street),扩建房舍。学校强制学生必须每天祷告,每周日必须作礼拜,孙中山开始认识基督教仪轨、圣歌,及读《圣经》。孙修读英语、英国历史、算术、「代数、几何学、生理学、拉丁文与绘图」等科目。 1881年,孙中山在伊奥拉尼书院读华盛顿、林肯等传记,希望改造中国。1882年7月27日,孙中山毕业于伊奥拉尼书院。 1883年,檀香山华裔知识分子何宽、李昌等组织中西扩论会。1月15日,孙中山与其他教会学校子弟入美国公理会创办的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就读,继续学习,特别是基础医学和法律。7月初,入学不超过三个月,由于孙中山不减加入基督教意向,经常劝说夏威夷工作的华侨工人不要膜拜关圣帝君神像,兄长忧其触犯众怒,二怕双亲斥责,遂断绝资助,将孙中山送回翠亨村家乡。孙中山在家自修、参加农务,开始宣传社会变革,指责清政府腐败,着手修路、防盗等。秋,孙中山与同村青年陆皓东结成好友,并经常谈论时政腐败至深夜。8月中,孙中山与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经崖口、淇澳岛逃离家乡前往香港。 1883年8月18日,喜嘉理牧师收留孙中山在其香港中环之传道所寄宿。秋,孙中山赴香港入读英国圣公会主办的拔萃书室,在香港为日校走读生。10月29日,孙中山在喜嘉理牧师宿舍重逢檀香山传教士、曾任教于奥阿厚书院之芙兰·谛文(Frank Damon)及其父母。冬,孙中山与陆皓东到基督教纲纪慎会位于港岛必列者士街的布道所,由美国公理宗差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于1884年5月4日为孙中山主持洗礼加入教会;在其所属教会存留之受洗名单中,陆皓东署名「中桂」排第四,孙中山署名「日新」排第二。喜嘉理牧师与孙中山情谊真摰,欣赏孙中山对宗教热忱,孙追随他四处宣教。 1884年4月15日,孙中山转学香港中央书院,用孙帝象姓名注册。秋,受香港工人反法斗争鼓舞,孙中山深感中国人民「已经有相当觉悟」。得知孙中山皈依基督后,孙眉试图借由切断弟弟所有奥援。11月,孙中山奉孙眉急召赴檀香山,交还家产,芙兰·谛文为孙中山筹募盘川。孙中山在茄荷蕾埠商店当店员。孙中山在中央书院读书两年半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与孙眉激烈冲突。 1885年4月,孙中山自檀香山经日本回中国。孙中山终于清楚改良的最佳途径就是从事改造。5月,芙兰·谛文为孙中山筹足盘缠,自檀香山回香港复课。8月,孙中山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愤恨清政府失败于中法战争里,更希望变革现实。几个月后,基督教友人帮助孙中山于1886年返回香港。 1886年7月,孙中山未毕业就离开中央书院。邵元冲说:「总理自言,幼时旅港肄业,所习多专于英文,嗣而治汉文,不得合用之本,见校中藏有华英文合璧四书,读而大爱之,遂反复精读,即假以汉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窥治中国儒教之哲理。又英译本释义显豁,无汉学注疏之繁琐晦涩,领解较易。总理既目识心通,由是而对中国文化,备致钦崇,极深研几,以造成毕生学术之基础。」 从医. 孙中山选择医学:「以医亦救人之术也。」1886年9月,孙中山持喜嘉理博士介绍信,入(美国)长老教会海外基督使团嘉约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习医(即南华医学校,今中山医科大学前身),开始鼓吹革命。10月,孙中山认识英国伦敦传道会宣教师区凤墀,区鳯墀为其改名逸仙。课余,孙中山经常抒发热爱中国的情怀和革新政治的抱负,并在同学中结交郑士良等;郑士良少有大志,习武术,曾就学于德国教会办的礼贤学校,入博济医院学习,为接受孙中山救国思想第一人,孙中山评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 1887年10月1日,华人西医书院教务长孟生医生在香港大会堂宣布该院成立;10月3日,孙中山在香港华人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上课,第一课是康德黎医生讲授解剖学。学堂隶属於伦敦传道会,由香港菁英何启出资筹办,该校教务长是苏格兰名医康德黎。何启曾留英学习医学和法律,作《新政真诠》。孙中山与康德黎师生关系密切,在校5年余,勤奋学习,除正课外广泛阅读「新学」书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启等维新思潮影响。孙中山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生兴趣。在《孙文学说》第一章里,可看到孙中山为破除「知易行难」,在大学时代潜心研究「知难行易」学说。孙中山时常审视悬在壁上的中国地图,慨叹「如此江山,付之非人」。1887年冬,孙达成病笃,孙中山回乡伺奉汤药,孙眉闻讯亦自檀香山归,兄弟芥蒂尽释。 1888年3月24日,孙达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76岁,孙眉对孙中山加倍爱护备至,凡所需学费,均允供给。8月,孙中山在西医书院第一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三名;在第二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一名。孙中山从广州带来私人教师陈仲尧补习中文,还跟康德黎学打板球。 1890年,孙中山以洪秀全自况:「勿敬朝廷」,自称「革命言论之时代」。同年孙中山上书郑藻如,主张仿效西方社会改革,建议禁烟及改良农业和教育等。孙中山课余常往来广州、澳门等,言论反清。12月30日,孙中山陪康德黎夫妇往广州痲疯村研究痲疯病。 1891年3月27日,孙中山与40多名香港道济会堂年轻教友组织教友少年会。夏,孙中山在第四学年期终考试中,名列全级第一名。孙中山同郑观应商讨「改革时政」,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道过「吾邑孙翠溪西医」。孙中山又结识轮船招商局职员、后来「辅仁文社」社长杨衢云,不断交流爱国图强见解;孙中山课余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于香港、上海报刊。 1892年春,孙中山设计新居,用孙眉汇款在翠亨兴建。7月,孙中山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于西医书院,获得开业执照。9月22日,孙中山在康德黎带领下,与同期毕业之江英华同赴广州;9月23日,英国驻广州领事引见两广总督李瀚章,李瀚章命孙中山填写三代履历,孙中山拂袖而去。9月24日,康德黎带领孙中山与江英华同方香港。秋,孙中山在澳门镜湖医院当医师。12月18日,孙中山与澳门镜湖医院签订〈揭本生息赠药单〉,贷款2,000银元开设中西药局。由于孙中山医术高明,态度认真,颇受欢迎,「声名鹊起」。 1893年春,孙中山迁设药局于广州,改名东西药局,藉医术掩护革命。孙中山对贫苦患者施医赠药;因受澳门葡籍医生排挤,转赴广州行医;孙中山常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议筹组革命团体。7月,孙中山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十六A号开设「孙医馆」;7月29日,其澳门中西药局开业。 孙中山用口号「天命无常」,宣传反对忠君:「暴君肆虐,罪恶滔天。信任奸邪,滥施淫毒,应天顺人,除彼独夫。凡我同胞,毋稍瞻顾!」据-{云}-「(孙)先生在港曾接纳三点会首领,并亲自切实调查其实力,约定时间在茶楼饮茶,先生入时,凡起立者即会员。先生如约前往,至十余处,每处茶客起立者百数十人,喜出望外。实则其头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数,为一骗局」。 上书李鸿章. 1894年1月,孙中山藉广州城外南关的圣教书楼悬壶、西关的冼基设东西药局;同月,孙中山在翠亨村写就〈〉。孙中山并决定亲赴天津面呈给直隶总督李鸿章。不久,孙中山偕陆皓东前赴上海。2月15日,广州《中西日报》东西药局广告:「……大医生孙君逸仙……旧岁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仿效西方,发展工农业,改革教育和选拔人才。孙中山未被李鸿章接见,仅获取「农学会筹款护照」。孙中山旋游历北京、武汉,观察形势。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拒绝与孙中山面谈,请愿书后来刊载于在1894年9、10月号之上海《万国公报》。孙中山和陆皓东离开天津,在香港短暂逗留。 创办兴中会与广州起义. 1894年10月,孙中山自上海经日本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现代革命团体兴中会。同年冬,孙中山派人到茄荷蕾、百衣等地发展会员,建立兴中会分会。 1895年1月,孙中山与邓荫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筹谋革命,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计议扩大兴中会。2月21日,孙中山纠集故交与同窗,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修订《兴中会章程》;旋又偕同陆皓东、郑士良等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892年3月13日,香港辅仁文社成立,举杨衢云为会长,谢缵泰为秘书;孙中山在领导权上面临杨衢云挑战,杨衢云的抱负和自信与孙中山旗鼓相当。 1895年3月,孙中山与杨衢云等在香港聚议,策划广州发难事宜。孙中山主要争取日本方面支持;3月1日,孙中山拜会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请其援助起义,未果。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并采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此旗史称「两色旗」,孙中山称:「青天白日,取义宏美,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从事革命之秋,教会惧孙中山波及,宣言把孙驱逐出堂。3月18日,《德臣西报》发表社论,指出革命党准备成立君主立宪;5月30日,谢缵泰在英文《德臣西报》致光绪皇帝公开信,促请宪政改革。8月下旬,孙中山制定武装起义方案。 新组织「会长」人事案,延至10月10日,是日孙中山、杨衢云和其各人马对峙,剑拔弩张,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黄咏商、谢缵泰等在香港集议选举总办,经过妥协,「会长」职位给杨衢云,孙中山则获得广州起义现场指挥权。兴中会选举会长(称总办,时称「伯理玺天德」,President之音译),杨衢云志在必得,孙中山退让,杨衢云当选。 孙中山利用官方许可,在10月初设立「农学会」。孙中山于汕头及西江沿岸募集两军,同时向广州进逼;两军期于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东北,同时向广州进发。省河缉捕统带李家绰,惮于孙中山是名医又是基督徒,不敢轻举妄动。是为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陆皓东赴死,孙中山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之第一人」。 起义因泄密而流产后,孙中山经澳门转香港逃亡日本。11月,孙中山改装偕陈少白等赴日本,旋组织兴中会分会于横滨。11月2日,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士良同坐「广岛丸」由香港出发驶往日本。11月7日,陆皓东等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受到通缉。11月12日,孙中山在神户上岸,随行遇有郑士良与陈少白。翌日当地报纸新闻标题:「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到达日本」。孙中山向陈少白、郑士良称《易经》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11月中旬,孙中山在横滨建立兴中会分会;12月中旬,孙中山断发改装。孙中山蛰伏日本,彻底改变外型,脱下中式长袍换穿欧式西服。香港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避难场所。孙中山动员秘密会党,并重新利用兴中会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据地。孙中山把陈少白留在东京,派郑士良返回香港。12月7日,清悬赏通缉孙等17人,孙中山在榜首,赏格花红银1,000元。12月中旬,孙中山赴檀香山。 1896年1月,孙眉安排寡母,连同孙中山妻小四人,前往茂宜岛就近照料他们生活。孙中山与母亲、长子孙科以及一双女儿重逢。两广总督谭钟麟要香港引渡孙中山等人;3月4日,香港总督部堂会同议政局认为孙在港从事反清活动,威胁香港安定和秩序,于是签发驱遂令,禁止孙中山5年内踏足香港境内。9月下旬,孙中山赴英国。 伦敦蒙难. 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在收到康德黎邀请后,抵达伦敦。清驻英国公使龚照瑗即派英籍参赞马凯尼向英国政府交涉逮捕、引渡孙中山,并雇侦探监视。 1896年10月1日晨,孙中山离开旅社前往波兰区覃文省街46号,晤见康氏伉俪。10月11日孙中山被龚照瑗诱捕,计划是逮捕孙中山、秘密遣回,受法律制裁。孙中山得机会说服公使馆内一英国仆人柯尔,将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亚美尼亚基督徒,称中国皇帝也要杀中国基督徒,孙中山给柯尔20英镑现金,并允诺事后再给他1,000英镑,从而获得其协助,将便条交给康德黎,上头写著:「予于前星期日,被二华人始则施以诱骗,继则复骤加强暴,将予幽禁于中国使馆中。一、二日后,使馆将特雇一船,解予回国,回国后必被斩首,奈何?」清使馆女管家霍维夫人送信给康德黎:「君有友某自前礼拜日来,被禁于中国使馆中。使馆拟递解回国,处以死刑。吾友遭此,情实堪怜,设非急起营救,死将无及。某于此书虽不敢具名,然所言均属实情。君友之名,某知其为 Lin Yin Sen。」康德黎即同前西医书院教师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报案,报纸揭露清使馆行径,雇侦探监视清使馆;揭真相后,舆论谴责清使馆。10月22日,《》登载康德黎长篇访问特刊,当晚号外首先以「革命家在伦敦被诱捕」为题披露孙中山的遭遇。连伦敦马路上的报馆广告牌全用大字发布孙中山消息,不断大人围堵清使馆,伴有「释放革命家」的口号。英国外交部指公法上清使馆行为超出外交特权,正式照会要求释放孙中山。10月23日下午,清使馆参赞马格里带着孙中山,在康德黎、英国外交部人员及乔福斯探长等面前称:「我现在把他交给你们,主要是为了本使馆的特别主权和外交权利不受损」,随即对孙中山称:你现在自由了!清使馆恢复孙中山自由,当天下午康德黎陪孙中山走出使馆,向声援者致谢,后又向公众讲真相。10月24日,孙中山致函伦敦各报主笔:「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认识和感受,更加坚定。这一切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的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孙中山向报纸投稿,召开多次记者会,接受多次访问,得普遍支持。 1896年11月,孙中山在伦敦应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翟理斯邀请,撰写自传。从12月5日起,孙中山每日到大英博物馆读书。冬,孙中山为揭露绑架事件真相,开始写《伦敦蒙难记》。同时孙中山将英国柯士宾所著《赤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译为汉文。康德黎称赞孙中山:「他不歇地工作,阅读有关政治、外交、法律、军事、海军的书籍;矿产与矿业、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等类,占据了他的注意,而且细心地和耐心地研究。」 1897年1月至7月,孙中山居伦敦,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读书,认真观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孙中山研究并考察欧洲政治,其间曾访问第二国际,形成民生主义观念,初步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2月,孙中山在伦敦《双周论坛》发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揭露清政府的专制主义苛政,主张对中国根本革命改造。 中年经历. 1897年7月1日,孙中山乘「努美丁」号轮船离开英国,自伦敦经加拿大,8月16日抵达日本横滨。孙中山创中西学校。日本民党领袖犬养毅遣宫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孙。孙中山被纳入犬养毅羽翼,定居东京,由宫崎寅藏、平山周为伴,身分为宫崎和平山的中文教师。8月至9月,孙中山和宫崎寅藏谈话,认为「人民自治为政治之根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由此孙中山再结识头山满、进步党党魁大隈重信、黑龙会山田良政等。11月,孙中山在日本与宫崎寅藏笔谈记录,孙曾有「仆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镇)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广州(南京)、顺天(北京)」。 1898年春,杨衢云辗转往来于东南亚、南非后前往东京与孙中山会合。孙中山来往日本东京、长崎、神户、马关等地吸收华侨入兴中会。夏,孙中山移居横滨,在东京会晤菲律宾起义军代表彭西,支持菲律宾民族解放斗争;秋冬,与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多次商谈联合反清,未获结果。清对孙中山招纳,驻日公使李盛铎许以「高位」,驻美公使伍廷芳通过孙眉诱导,广东则由刘学询劝说。9月,刘学询回国后,通过庆亲王奕劻将《与孙文问答》呈报慈禧太后,示愿以身家保孙中山回国,据奕劻称:慈禧太后说:「今联日已妥,新政待举,正需孙文回国效用。他人尚优容不暇,自己何独不能吸引之!」冬,孙中山断然拒绝清政府各种渠道诱降。 1899年春夏,孙中山在东京、横滨和长崎等地联络策动,准备在广东、湖南、湖北起事;6月至7月,孙中山在横滨同章太炎订交。7月,刘学询在宗方小太郎安排下与孙中山密谈,孙中山称:「我之革命宗旨始终在兴起中国」,刘称:「若政治革命,可以协力;种族革命,恐其事甚难。天下事当先为其易而后图其难」;孙中山为菲律宾起义军购运军械,租用日轮运抵菲律宾。夏秋间,孙中山再与梁启超等在横滨会谈联合反清,仍无结果。10月11日,兴中会、洪门、哥老会首领在香港成立兴汉会,公推孙中山为总会长。孙中山为「唤起国民及不为康梁所惑」,宣传反清革命主张与留学生和华侨。秋,孙中山派陈少白赴香港筹办《中国日报》,于翌年1月出版;孙中山又命郑士良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机关,密切联系广东三合会。日本人提供报纸经费,报纸开办先得何启大力襄助,尔后香港富商之子李纪堂做靠山。冬,孙中山绘制《支那现势地图》付印,图中对「已割之岩疆,已分之铁路」均以「着色表明」,以便「览者触目惊心」。 惠州起义与赴美. 孙中山重启香港的革命根据地,联络并扩大秘密会党的人脉。孙中山托付网络拓展工作给日籍顾问和同志,部分托付给湖南改革派毕永年;陈少白邀请广东三合会一位大佬黄福赴香港,他在陈少白接受「白扇」头衔之仪式中担任主持。1899年11月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想北京混乱失序之际另起一个独立政府。12月19日,慈禧太后改任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 1900年1月,孙中山为菲律宾起义军购妥第二批军械。1月24日,杨衢云辞去兴中会会长职,次日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在义和团运动浪潮下,英国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导「东南互保」,推动李鸿章「自主」。李鸿章通过清驻日公使向孙中山转达:「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愿与孙氏会晤,共计匡救天下之策,务请来粤一行。」香港总督卜力参与其事,何启与陈少白会商由兴中会协助李鸿章组建「自主」政府事宜;孙中山抓紧武装起义之布置,又不放弃「自主」活动。孙中山计划两广独立,以孙就读医学校时老师、香港总督卜力为中心,加上广东富商刘学询及两广总督李鸿章。6月,孙中山先后过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贡、新加坡等地,积极策划武装起义。在刘学询召唤下,6月8日孙中山与杨衢云、宫崎寅藏、平山周等坐日轮「烟打士」号赴香港;6月17日孙中山一行抵达香港海面,宫崎、内田等代表孙中山去广州与刘学询谈判。孙中山准备同李鸿章商谈合作,希图策动两广总督在华南「自主」。后因李鸿章奉诏北上,于7月17日赶赴上海回北京协调庚子条约,未获结果。孙中山主动求见法国驻越北大使,6月21日孙中山抵达西贡,携带哈尔蒙德大使给法属印度支那总督之信。7月,孙中山偕宫崎寅藏等离开香港赴日本,寻求起义后援。9月25日,孙中山化名「吴仲」乘船赴台,谋求武器援助,希望争取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支持。9月,孙中山由日本抵达台北,建立起义指挥中心。11月10日,台湾总督下驱逐令,孙中山从基隆乘「横滨丸」赴日本。 1901年1月下旬,孙中山在横滨为杨衢云开追悼会。春,孙中山赞助留日广东籍学生郑贯一、冯自由等组织广东独立协会;6月,秦力山等在东京创办《国民报》月刊,为中国留学生革命报刊先声,孙中山捐助出版费1,000元。郑士良与朋友吃饭时病倒身亡,孙中山恢复广州活动一切希望幻灭。 1902年,宫崎滔天出版孙自传《三十三年落花梦》,1903年中文译本问世。孙中山在日本和章太炎谈论时曾涉及革命发难及成功后建都地点,孙中山认为「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犂。视其规模远近而已」,并说明:「定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若。尚滨海之建都者,必遏远武昌。夫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宾山(江苏省),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外鉴诸邻国,柏林无海,江户则曰海堧尔;内海虽咸,亦犹大江也……江沔之在上游,其通达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雒。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候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 1903年春,孙中山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罗等地活动革命。8月,为训练遭日本军事机构排除之中国学生,孙中山在日本青山练兵场附近创办革命军事学校。青山军事学校运作不超过4个月,吸收约15名粤籍学员。入学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9月,孙中山见留日学生廖仲恺、何香凝和马君武等,畅论革命救国方略,希望他们在留学生中物色志士,「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孙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刊于东京出版《江苏》杂志,批判日本政客称「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国领土的谬论,强调「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9月26日,孙中山为「扫除保皇邪说」和「规复革命组织」,离日赴檀香山。孙中山在希炉宣传鼓动,驳斥保皇派反动谬论,重建革命组织,命名为「中华革命军」。孙中山为求工作方便,扬弃先前立场,加入三合会。12月,孙中山返回火奴鲁鲁,多次演说抨击保皇派,又改组《檀香新报》,亲撰《敬告同乡书》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 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决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孙中山并受「洪棍」(元帅)职务,在《檀香新报》发表《驳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扬革命可招瓜分、中国当前只能实行君主立宪等。孙中山预先取得伪造文件。3月4日,孙中山亲到夏威夷司法巡回处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3月14日,孙中山凭着誓词,拿到出生证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证人所提供的证据,显示他是在纪元后1870年11月24日出生于夏威夷岛。」孙中山再据此领到夏威夷总督颁发之美国岛居人民所持护照,然后才加入洪门;洪门为他「特别开台戏」,「由主盟员某大佬封总理为洪棍。洪门军职,例分洪棍、纸扇、草鞋三级。洪棍,即元帅之别名也」。3月31日,孙中山带著地方堂口给三藩市三合会之介绍信,启程前往美国。 1904年4月6日,孙中山抵旧金山,为阻其入境,保皇党促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转告美国海关,指控孙中山持假护照。4月,孙中山被拘留在码头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旧金山时,拨回檀岛;孙中山忽睹被禁乡人中所阅《中西日报》有「伍盘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卖报西童带往。华裔报人伍盘照得悉孙中山乃洪门中人,即转求旧金山致公堂帮助,该堂为全美各地洪门分堂之总部,总部大佬黄三德等与伍盘照同访致公堂顾问律师,由其向移民局声明即向首都华盛顿上诉,并把致公堂某物业向保单公司具保500元,担保孙外出候判。最后孙中山被批准入境。孙中山改组《大同日报》,与保皇派论战。王宠惠称孙中山:「他随时都是风尘仆仆,穿着破烂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为了革命运动事业,他却是热心诚挚,永不灰心丧气。」5月至9月,孙中山为美洲致公堂重订章程要义,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后孙中山偕洪门首领黄三德赴美国各地,对会众宣传革命,实行注册。6月,孙中山巡回全美十多个城市。9月底,孙中山抵达纽约。10月,孙中山在纽约报刊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称清如「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当时在香港有《中国日报》,在夏威夷有《檀山新报》,在旧金山有《大同日报》,在新加坡有《图南日报》。12月,孙中山抵布鲁塞尔,同中国留比学生就革命方略等问题反复讨论,并建立革命团体;孙中山旋前往伦敦。 1905年春,孙中山在伦敦会晤严复,坚持民主革命,反对改革中国应从教育着手。春至夏,孙中山自英国赴德国、法国,在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于柏林、巴黎组织革命团体;孙中山到布鲁塞尔访问第二国际书记处,阐明革命主张,同情社会主义,称将「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 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上「东京」号轮船,离开马赛赴日,7月19日抵横滨。7月30日,孙中山邀约各省留学生及华侨70余人,有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在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讨论建立统一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日本极端民族主义黑龙会总部举行大型会议,会中决议奉孙中山为领导。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 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出席东京留学生举行的欢迎大会并作长篇演说,号召摒弃保皇派反对革命之说,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演说会场是东京富士见楼(曲町区饭田河岸),会场能容纳千人。大会由宋教仁主持,有逾700名学生云集在大厅内,许多学生不得其门而入,簇拥在门外,聆听孙中山首度在东京公开发表演说。届时爆满,后来者犹络绎不绝,门外拥挤不通;警吏令封门,诸人在外不得入,甚为喧哗;又开门听其进场。 第三至第十次起义. 1905年9月,孙中山委冯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门和广州联络同志,接受会员;10月,孙中山赴越南筹募经费,在西贡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12月,孙中山建立广东募债总局,向南洋侨商募集革命经费。 1906年2月,孙中山自西贡抵达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分会。4月,孙中山出席同盟会在新加坡成立分会。3月至6月,孙中山先赴欧洲,旋经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孙中山曾往马赛、巴黎。7月至9月,孙中山自吉隆坡抵达芙蓉,与当地华侨座谈,揭露清政府假立宪;旋赴槟榔屿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后又至新加坡、西贡、日本。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军政府宣言》、《对外宣言》等8个文件,系备各地革命党人起义时颁用;《军政府宣言》是纲领文件,阐发中国同盟会政纲。12月,孙中山在东京举行《民报》周年庆祝大会,系统阐述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制定「五权分立」宪法;孙中山分派中国同盟会会员前往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等,策应萍浏醴起义。 1907年2月,要做为同盟会象征旗帜设计,孙中山满意青天白日旗,黄兴则想要有中国古风、象征平均地权政策的「井」字旗。孙中山与黄兴争执,孙中山称:「仆在南洋,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一个月后,日本当局受清政府施压,决定驱逐孙中山离境;为表达善意,日方除发布驱逐令之外,还以外交辞令表达歉意,并馈赠孙中山大笔款项。3月,孙中山与胡汉民、汪精卫离日赴越南,在河内甘必达街61号设立广东、广西、云南地区武装起义总机关;孙中山又在河内、海防、南圻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并向旅越华侨募集起义经费。孙中山谎报金额,章太炎与宋教仁谴责,认为孙被日本政府收买;章太炎撤掉挂在《民报》社的孙照片,要求孙辞去中国同盟会总理一职。4月,孙中山派胡汉民赴香港策应潮、惠、钦、廉起义。5月,孙中山派黄兴、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赵声部,争取新军反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败;9月1日,孙中山命王和顺于钦州王光山起义,防城起义爆发,因补给困难退入十万大山,失败;9月至10月,孙中山派中国同盟会会员赴海防、西贡、新加坡、暹罗、槟榔屿、吉隆坡等地筹集革命经费。10月,孙中山私自委托宫崎滔天在东京帮他做财务处理,洽商购买军火,形式上把同盟会其他领袖排除在军事机密外。12月2日广西镇南关之役,孙中山偕黄兴等亲赴阵地参战。 1908年3月,孙中山离开河内,经西贡赴新加坡筹款;3月27日,孙中山指示黄兴在钦州马笃山再次发难,个多月终因弹尽失败;4月,孙中山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年底分会遍及缅甸各埠;4月30日云南河口之役,孙中山电令黄兴督师,坚持20余天;秋,孙中山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南洋支部。9月至10月,孙中山在新加坡《中兴日报》发表文章批判保皇党;9月11日平实在《南洋总汇报》发表《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孙中山以笔名「南洋小学生」在《中兴日报》发表《平实开口便错》:「时势者,纯乎人事之变迁也;革命者,大圣人大英雄能为,常人亦能为。」 1911年1月,孙中山委派黄兴筹备广州起义,统筹部下设8课。4月8日,温生才暗杀广州副都统孚琦。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赵声、黄兴等人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孙中山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筹款与武昌起义. 1909年1月,孙中山在南洋各埠筹款;5月至10月,由于活动困难,孙中山赴欧洲宣传筹款。10月,香港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10月下旬,孙致函中国同盟会会员王子匡等,解释陶成章、章太炎之攻击,指其危及「革命前途」。11月,章炳麟猛烈反击伪《民报》,呼吁海外华人不要捐资给孙中山;陶成章谴责乾纲独断,再度要求同盟会开除孙中山。11月至12月,孙中山自英国抵美国,向纽约、波士顿等地华侨筹款。 1910年1月至2月,孙中山由纽约经芝加哥抵达旧金山,建立10多个同盟会分会。3月,孙中山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国同盟会总会」(通称「美洲同盟总会」),建议改组《美洲少年》周刊为《少年中国晨报》作机关报。同月,孙中山抵檀香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国同盟会檀香山分会。6月,孙中山密赴日本,晤黄兴、赵声等;7月,孙中山抵新加坡;8月至10月,孙中山在槟榔屿指导整顿南洋同盟会组织,准备起义;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主持秘密会议,「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11月中下旬,孙中山派赵声往香港联络广州新军;12月,孙中山再赴欧美筹款。 1911年1月至2月,孙中山经欧洲到美洲,在纽约、旧金山、温哥华等地筹款。3月中旬,孙中山往美国东部,沿途在加拿大筹款。5月3日,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召集会议,商讨起义善后及再图大举等问题。6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联合美洲同盟会和致公堂。7月,孙中山到美国委陌林埠。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武昌驻军乱起,找上守备统领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熊秉坤称:「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起义后几周之间,革命席卷华中、华南,各省纷纷宣布脱离中央。自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被迫回籍养病,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平乱,但其所率军队多为袁所训练,不受节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节制诸军。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10月20日,孙中山经圣路易、芝加哥抵纽约,拟由黄兴率湖北革命军,由胡汉民、朱执信等策划广东反正;又向美国朝野介绍中国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持。10月下旬,孙中山抵伦敦,经美国人荷马李介绍,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贷款给革命政府,不果。11月10日,在国外得悉「武昌已经为革命军占领」后,孙中山开展外交活动。11月11日,孙中山抵伦敦,就武昌起义成功接受《滨海杂志》采访。孙中山在伦敦草拟《告世界书》。11月中旬,孙中山抵达巴黎,会见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长毕恭和议员。11月16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新会县(今江门市)发动武装起义。11月23日,孙中山于马赛会晤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Stabislas Simon)。11月24日孙中山由法国乘「丹佛」号轮船,行前电集会上海讨论中央政府组成之各省代表,称「但求早巩固国基」,可推举黎元洪或袁世凯任总统,「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 建立民国. 1911年12月14日,各省咨议局代表云集南京,共计44人,分别代表17个省份。12月21日,孙中山过香港,晤胡汉民、廖仲恺,拒绝留在广东,坚持赴上海、南京,因「沪宁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无政府」。孙中山称:「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2月25日,孙中山抵上海,黄兴等欢迎,答中外记者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张总统制,认为处此「非常时代」,不愿「居于神圣赘瘤」,无所作为,「以误革命之大计」。孙中山与《大陆报》主笔谈话称:「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孙中山向英国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绝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国。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许。」12月26日,孙中山与黄兴等在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行馆召开中国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12月29日,中国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孙被奉天、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代表选举为首任临时大总统,以16票当选。12月30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中国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改订中国同盟会暂行章程,宣言革命党人「当临时政府组织之际」,当成「坚固不破之群」,驳斥「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称革命党人「必完全贯彻此三大主义而无遗」;孙中山决定赴南京就职,不顾「北方将派大军渡江」之流言。 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晚上10时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宣誓就任。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宣言》规定临时政府:「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对内「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消除「辱国之举措」、「排外之心理」,主张「和平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定用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并以1月1日为民国建元之始;1月3日,孙中山公布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阁,各省代表会改组临时参议院;1月4日,孙中山电令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出兵北伐:「和议无论如何,北伐断不可废」;1月7日,孙中山《告友邦书》,称民国承认「革命军兴」前清与各国之条约、借贷和权利。1月8日,孙中山批准发行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定额1亿元,只售出700多万。孙中山不愿延长内战,双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议和,孙中山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绝对赞同共和;三、孙自清帝退位后辞职;四、由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五、袁被选后,当宣誓遵守《临时约法》,袁必「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袁乃嗾使段祺瑞等电清廷实行共和。1月22日,孙中山电伍廷芳,令将议和办法转告袁;中国同盟会2,000多名会员代表参加会议,通过胡汉民代表孙中山提议修改誓词为「颠覆满清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选汪精卫为总理没有就任。 曾访问过孙中山之记者提到「他真诚、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静、沉稳的举止」。2月5日,孙中山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2月12日,清廷下诏宣统帝逊位,诏书文本由南京方面草拟,再传给袁。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任临时大总统,并荐袁代任;临时参议院即按议和条件举袁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孙中山祭明孝陵时向文武官员讲话。 1912年,孙中山强调必须在「效力与宪法等同」的文件中首先写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条文,「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临时约法》确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及临时政府参议院的组织与职权,并规定《约法》施行后10个月内成立国会。行政权由总统与内阁分享,且阁员须由国会通过任命。内阁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法院为司法机关。3月3日,南京临时政府陆续发布社会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户、惰民、丐民、义民、剃发者及优、倡、隶、卒等,一律「平等」;禁绝贩卖华工;赈济灾民;严禁官吏违法;鼓励华侨投资;保护工商业;改革教育。三个月中,南京临时政府共颁布30余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业。3月3日,中国同盟会本部于南京召开会员大会,5,000人参加,宣布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制订9条政纲,举孙为总理。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强调「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为防袁野心,特设「责任内阁制」,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并设国务会议以行使职权,但袁不能容,唐绍仪被迫辞职,以陆征祥代之。3月29日,孙中山出席临时政府各部总次长、卫戌总督、各军师旅司令官举行饯别宴会。1914年5月,临时约法遭罢废,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权约束,并无限期延长总统任期。 任铁路督办.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继位。同日中国同盟会会员举行饯别会,孙中山重申要社会革命,「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孙中山辞职后不再过问政治,离开南京,前赴上海。4月9日,孙中山应黎元洪邀抵武汉。孙中山在广东说:「吾国乃社会主义之民国,欲行社会主义。吾等皆是真诚的社会主义领袖。」6月,唐绍仪内阁垮台。 8月,宋教仁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及国民公党,改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实际党务由宋教仁主持。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为协理。袁邀请南方领袖到北京会晤,8月24日孙中山抵首都。孙中山留北京月余,与袁谈话13次。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成立大会,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代理;孙中山演说《解决民生问题》。9月3日,孙中山在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讲「五族共和」的意义。9月25日,孙中山、袁公布联合声明,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之政府,去军事化,开放外国资本,促成政党和解,稳定政局。 1912年9月10日,袁世凯「特授孙文以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将拟筑之路先与各国商人商议借款招股事宜」。袁世凯任孙中山为铁路督办,每月可支领经费3万元。同月,孙中山视察北宁铁路、津浦铁路北段和胶济铁路及阳泉煤、铁矿,多次谈话修建铁路。10月,孙中山委王宠惠与英商签定广州至重庆及兰州的铁路线,袁世凯横加阻挠,不予批准。10月10日,孙中山为英文《大陆报》撰文:「实业主义之行于吾国必矣」。10月14日,孙中山称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在中国社会党本部演说3天,评论社会主义学说及派别,理解和同情社会主义。12月上旬,孙中山通电呼吁政府和国民反对沙俄强迫外蒙签订《》和《商务专条》。 1913年2月11日,孙中山赴日本考察,借以筹措外资兴建铁路。2月中旬至3月下旬,孙中山访问长崎、门司、下关、神户、东京等,参观工厂和学校,阐明中日「互为提携」,与三井物产董事山本条太郎等筹设「中国实业公司」。2月至6月,袁世凯提供巨额,诱使国民党员另组政团,有国事维持会、政友会、超然议员社等从国民党分裂出来。3月4日晚,孙中山在东京设宴答谢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内阁阁员应邀出席。3月11日,孙中山与宋嘉树、戴季陶等参观大阪《每日新闻》社。3月14日,孙中山与戴季陶、马君武、宋嘉树、何天炯等出席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正支部长吴锦堂在寓所所设午餐会。 二次革命与中华革命党.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重伤不治。3月22日,孙中山在长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月23日,孙中山参观长崎三菱造船所后,下午即乘船返国。3月25日,孙中山抵上海力主公开与北京政府决裂,并以武力抗袁。 3月27日,孙中山在黄兴寓所商讨对策时,主张「联日」、「速战」,愿亲任其事,大部与会者希望「法律解决」;6月中下旬,孙中山赴广东,经澳门到香港,促陈炯明「四省独立,广东同时宣布」。袁世凯罢免反对善后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引发二次革命,终因势单力薄,两个月内被各个击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首发「二次革命」,孙中山称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济法律之穷」,召各方促袁辞职。李烈钧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黄兴7月15日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7月22日,孙中山宣言促袁辞职:「文不忍东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反对公之一人。义无反顾」。8月2日,孙中山乘船离开上海;8月3日抵福州马尾,知广东无望,遂前往日本。9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乱。9月15日,袁通缉孙中山、黄兴等。12月,孙中山致函邓泽如等,称不因「二次革命」失败而「灰心」、「缩步」。 中华革命党于1913年底开始筹建。9月27日,中华革命党吸收第一批5名党员,孙中山严格入党程序,起草入党章程誓约,须盖右手中指指模:实行宗旨,服从命令,尽忠职务,严守秘密,誓同死生。 1914年1月,孙中山派陈其美赴大连,联络中国东北;5月10日,孙中山在东京创刊《民国》杂志,后为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5月7日,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讲演:「忆吾幼年,从学私墪,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于课暇,辄与周围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类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筑地精养轩举行成立大会,与会者约300余人。孙中山任总理,公布手书《中华革命党总章》。入党者必须按指印、立誓约,绝对服从孙,发誓「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孙中山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党人抵制,特别是黄兴。 1915年3月14日,孙中山致书日本外务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诺优于二十一条要求之权利让渡。11月15日,孙中山委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袁着「国体投票」,要各区、各省之国民代表,投票赞成改行君主政体,又指使参议议员上书拥戴袁为皇帝。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举行小型声讨袁集会(又称「帝-{制}-取销一笑会」)。4月27日,孙中山为讨袁大计,偕廖仲恺、戴季陶、张继等,离日返国。5月,孙中山函黄兴,称「中国问题实为新旧之争。换言之,则为民党与官僚派之争」;主张加强团结及武装。6月6日,袁逝世。孙中山下令「解散」中华革命军,决定停止中华革命党一切活动,「解散党人」,「取消本党名义」。7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张园举行茶话会,研讨袁死后形势和建设方针。10月31日,黄兴逝世;11月24日,孙中山与吊唁友人前来上海哈同花园。 护法之役与中国国民党.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6日孙中山等南下掀起护法运动。同日孙中山得海军支持后由上海乘舰南上,朱执信、廖仲恺、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7月10日,孙中山抵汕头,在欢迎会上称「要除尽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现」。孙中山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召,联合西南在广州组织军政府。7月17日,孙中山抵广州。7月21日,海军总司令指挥麾下15艘军舰驶离上海赴广州,时广州聚集130位国会代表,约占总数1/3。7月29日,《中华新报》刊登孙中山称:「假共和之祸犹甚于真复辟」,因为「帝制实不能与共和竞争」。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9月2日,陆荣廷即通电国会议员和广州士绅、商人,称:「既然总统仍在位,则毋须另立政府。大元帅这令人难解的名称尤其有问题。我们是简朴之人,对权力没有任何野心,只想尽本分,而且我们不会走错误的一步。因此我们不愿意配合当前动作。」9月10日,孙中山正式就任。9月13日,广州军政府对德宣战。财政方面,自军政府部长到办事员,每人月支零用费20元;孙中山委托廖仲恺经营,侨胞百余万元捐款起支撑。蒋介石撰上对北洋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10月上旬,护法战争开始衡山、宝庆战斗;10月12日《中华新报》刊出孙中山发布讨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阳托共和,阴行帝制」,成为「共和之蟊贼,人民之大蠹」,号召全国「讨灭伪政府,还我约法,还我国会,还我人民主权」。11月18日,孙中山通电反对南北调和,坚持「恢复约法及旧国会」。 由于南方军阀无意护法,故不久即酝酿议和。1918年5月,军政府改组,实权掌握在军阀手中。军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领导南方与西南各省。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军政府改组大纲修订案》,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为政务总裁;不久,岑春煊被推举为主席总裁。5月4日《军政府改组修正案审查报告》通过后,孙中山即向国会辞去大元帅职;5月21日孙中山离开广州,5月26日到三河坝。6月1日,孙中山由汕头经台北前赴日本。 1918年5月下旬,孙中山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告终。孙中山抵上海后,与先到之宋庆龄住进华侨捐赠之莫利哀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上海中山故居)。孙中山从事著述,力求「以主义普及国民」。1919年8月,孙中山坚决辞去总裁职:「决不与之共饰护法之名,同当误国之罪。」 1919年8月7日,孙中山致电广州非常国会,正式辞去政务总裁职。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加上「中国」两字以与1912年的国民党区分。总部有总务部、党务部、财政部,孙中山以居正、谢持、廖仲恺为主任。 1920年6月29日,孙中山致函日本陆军大臣田中义一,谴责日本侵华政策,指日本政府「专以援助反动党排除民主主义为事」。陈炯明在桂军三路进迫下出师讨桂,粤军于10月攻克广州。陈炯明奉孙中山命率粤军从福建返广东,打败盘踞广东的旧桂系,重建广东根据地。秋,孙中山试图与湖南自治派的赵恒惕谈判结盟,并透过湖南,争取和四川、云南结盟。11月9日颁布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中国国民党以实施三民主义、创立五权宪法为目的。11月10日,孙中山委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1月28日,孙中山设法返回广州。12月30日,孙中山批复林支宇函,「联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县自治为立国基础」。 为非常大总统. 1921年年初,旧国会在广州重开,因不足法定人数,故称国会非常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设法号召旧国会225名议员,于4月7日在广州集会,推选总统。4月,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5月5日,孙中山就职,实际辖区仅有广东,实权在陈炯明。民国政府成立。7月,孙中山下令讨伐广西,两个月克南宁、桂林、龙州。10月,广州非常国会批准孙北伐计划。10月中旬,孙中山巡广西,3万人准备北伐,组织大本营;10月29日孙中山在梧州设大本营,进军桂林,又派汪精卫到广州筹饷。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动员令,10万余人出师北伐。4月18日,孙中山派廖忡恺晤陈炯明,劝其晤商北伐;陈炯明拒不前往,电辞本兼各职。4月21日,孙中山下令免陈炯明广东省长、内务部长兼粤军总司令职,专任陆军部长;晚,陈炯明退惠州。5月4日孙中山令从韶关北伐,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三路总指挥;5月6日孙中山赴韶关督师,旋大本营总攻击令,北伐军三路进江西。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直系军阀勾结。6月1日,孙中山返回广州。6月16日,陈炯明事变,叶举炮打孙中山寓所,突然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只有警卫部队500人,配轻武器;陈炯明部约3万人,备重炮。陈炯明兵变,宋庆龄不愿与孙中山同行,认为「目标太大,容易被叛军发现」,觉得个人不致有何危险,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我请求你先走吧!」英国只派一艘炮艇供孙调遣,孙中山得以在8月9日离开珠江,抵香港转上海。9月至12月,孙中山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国国民党负责人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张继、杨庶堪讨论改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和吴佩孚谈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孙中山同时与张作霖秘密交涉,从张作霖处得到若干经费。年底,孙中山策动驻广西滇军、桂军及驻西江部分粤军,赶走陈炯明,夺回广州。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抵广州,重建大元帅府,称「不是再拿护法问题作工夫」。3月2日,孙中山以大元帅特任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朱培德为大本营参军长兼大本营护军司令。时陈占据东江一带及潮州、汕头等地,与孙中山相持。4月20日,孙中山督师北伐,与参谋长蒋介石从广州火车北上。11月19日,陈部四路反扑,孙中山亲指各军守卫广州。 联俄容共. 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对俄国革命党人「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共同斗争」。 1921年12月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由张太雷陪同,在桂林访问孙中山长谈3次。 1922年8月,苏联政府秘密以马林联系孙中山;马林和李大钊多次晤孙,讨论振兴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17日至1月26日,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到上海与孙会谈,月底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确立孙中山「联俄」政策,包括:苏联愿援助中国完成统一;苏联愿抛弃沙俄对华之不平等条约,另行开始中苏交涉;中东铁路问题由中苏协商,暂维持现状;苏联无意使外蒙脱离中国,苏军也不必立时撤退。同年,孙中山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回访苏联,邀请苏联政治与军事顾问回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 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月20日上午的开幕演说上,孙中山强调必须改组党,将党变成革命、建国工具。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李大钊及谢持5人组成,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大会;大会决议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但须服膺三民主义及遵守党纲党纪;与会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鲍罗廷等陪同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第一期有学员600多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出多名军官作顾问,并安排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军校就读或任教。 1924年8月3日起,孙中山讲民生主义四讲,其中在广州大学演讲民生主义时批评马克思主义,驳斥马克思主义之剩余价值说,也摒弃阶级斗争之重要角色;和鲍罗廷对话后一星期,孙中山再次演讲民生主义,推翻先前批评,再次主张民生主义即是社会主义。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孙中山试图重新发动北伐,成为统一战线的绊脚石、革命动员一致行动的异声。9月4日,孙中山召开北伐筹备会议,以胡汉民为代帅兼广东省长。9月12日,孙中山移大本营至韶关,亲自督师。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因与皖系、奉系订立反直联盟,所以决定讨直。同日,廖仲恺辞去军需总监、财政部长和财政厅长。中国国民党内部出现批评、抗议,孙科辞去广州市长,廖仲恺放弃广东省省长,蒋介石也拒绝让黄埔师生参加北伐,只派一连兵到韶关保卫孙中山。1924年10月,广州商团事变,成为北伐变数。 北上与逝世. 1924年10月下旬,直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0月30日,孙中山舍弃在韶关建立之总部,返回广州。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分别致电孙中山,请他北上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等作斗争。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和平统一,对外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民治。11月17日,孙中山抵上海。孙中山称:「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1月24日,孙中山与宋庆龄抵达日本神户。11月25日,孙中山在神户,头山满前来拜访长谈。11月28日,孙中山在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主张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鹰犬」,而应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孙中山在《入京宣言》中称: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各国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国之责,刻不容缓」。 1925年1月,孙中山坚持速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段祺瑞却主张召开善后会议。2月,善后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共两党均激烈反对,4月善后会议结束,一无所成。孙中山扶病入北京,苦无成果,终于病情恶化。3月11日,孙中山在总理遗嘱上签名,遗嘱称「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的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使用名字. 孙中山用过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与笔名,多是为摆脱通缉或隐蔽身份,部分则宣扬革命或表达人生期望。 幼名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庙之北帝,非象皇帝。又据说孙出生后祖母请算命先生称孙是「天子命」,于是孙家人为其取名帝象。 名文:是童年入读翠亨村村塾时,老师给孙起。孙从来不自称「孙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及书信皆用「孙文」签署。 字德明。又字载之:孙于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漫游欧美时之假名,伦敦蒙难后,剑桥大学教授翟理斯撰传,孙遂以载之写入传中,然自后绝不称用。 教名日新:1884年,孙领洗为基督徒时取名「日新」,取自《礼记·大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号逸仙:区凤墀据「日新」二字,为孙改号「逸仙」,寓意「自由神」。罗马化:「日新」的广州话音译为英语时是Yat Sen ,因此与洋人交往时一律采孙逸仙(Sun Yat Sen)。 化名中山樵:1897年秋到日本后化名中山樵,事缘日本人平山周回忆他与孙在日本最初交往时说:「总理来京曰:『昨夜熟虑,欲且留日本』。即同车访犬养,归途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桥外对鹤馆,掌柜不知总理为中国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门标,乃执笔书〔姓〕中山,未书名;总理忽夺笔自署〔名〕樵。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总理号中山,盖源于此」。化名高野长雄:孙易名以秘密通信,盖日本明治维新志士中有高野长英者,由平山周代拟。甲辰年(1904年)以前秘密通信署名多用中山,以后改用高野。孙中山还有化名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杜嘉诺、艾斯高野、阿罗哈等,总数达30余个。 通称孙中山:章士钊将「中山樵」改为「孙中山」,说:「时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顾吾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孙』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始也广众话言,继而连章记载,大抵如此称谓,自信不疑。顷之一呼百诺,习惯自然,孙中山孙中山-{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终无与易」。 外号大炮:辅仁文社创始人谢缵泰对孙印象一直不好:「孙逸仙看来是一个轻率的莽汉,他会为建立『个人』的声望而不惜冒生命危险。他提出的都是易招物议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干不了的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干不了的——事事一帆风顺——『大炮』!」浑名「孙大炮」,据说是袁世凯在背后说孙是个「大炮」叫出来。 孙曾以洪秀全自命。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原靖国军豫军讨贼总司令和建国军北伐先遣队总指挥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挽幛,横额当中大书「国父」,其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逝世后在公开场合开始被尊称为「国父」。 思想. 孙中山少年时在夏威夷,使孙中山生出一个朴素想法:同胞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 1894年,孙中山《》,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𣈱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遭拒绝;后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张。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是坚决、完整的民主主义;在孙领导下,中国历史由「帝国」转变到「民国」,此后历史虽变,但将中国建成高度民主的现代国家始终是中华儿女不变的目标。 1905年,组成中国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 1912年,列宁在《湼瓦明星报》发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革命』、中国立宪改革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劳动者和被剥削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称:「国父之信教,完全出于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回然不同。」 在哲学上,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 评价. 李大钊说:“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 1945年3月31日,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称:「对孙中山讲得是否太多了?不多。我们要善于引用他,这没有害处,只有好处。……他的遗嘱中『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这两条是基本策略,他关于民主讲得最好,要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美国共产党现在把华盛顿、林肯都当作自己的旗帜,我们就有孙中山,而且有一段姻缘,曾经和他合作过。内战时期不讲他不能怪我们,因为那时我们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现在不同了。对党内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孙中山的情绪,应该说服。」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写《纪念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1925年1月31日,已卸任日本递相的犬养毅于东京回忆称:「孙实不愧为一廉洁之士,处世接物,既决无半点私心,且又常以实现其理想为怀,其为自己之主义而苦战奋斗,备极劳瘁者,盖数十年。虽其所志未克尽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气,固数十年如一日也。」 《孙逸仙传记》作者美国人林百克认为:孙中山做革命事业并不把钱当做最重要紧,他曾说:「金钱并不是常常有用的,北京政府有很多的钱,但是他仍旧得不到真正替他出力的人。人民觉醒之后,金钱在革命事业里面是比较不重要的。」 法国汉学家白吉尔认为,孙中山是20世纪之子,是现代中国肇建者之一。 纪念.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孙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称希望百年后葬于此。 1925年4月16日,广东省政府将香山县改称中山县;永丰舰改名中山舰,以资纪念。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家庭. 孙中山祖父孙敬贤有三个儿子,依序是孙达成(1813年-1888年,孙的父亲)、孙学成(1826年-1864年)、孙观成(1831年-1867年)。父孙达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杨氏(1828—1910)。长兄孙眉(1854—1915),二姊孙金星(1857—1860),三兄孙德佑(1860—1866),四姊孙妙茜(1863—1955),六妹孙秋绮(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溯自常德至广东,孙中山是为第十八代。 子女简表: 著作. 孙中山著有书籍《三民主义》(1924年十六讲版)、《革命方略》、《五权宪法》、《中国革命史》(1923年)、《中国存亡问题》(1917年)、《建国大纲》(1924年)、《建国方略》(1921年)、《民权初步》(1917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孙文学说》(1919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实业计划》(1920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孙中山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等。 1917年2月21日,孙中山写成《社会建设》(又名《民权初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书中述及会议细则,「教吾国人行民权之第一步」。 1919年,《实业计划》首次发表,两年后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单行本,孙中山在本书中绘制一幅中国近代化的蓝图:修筑十万英里铁路、百万英里公路;整治长江、黄河、珠江等;开凿运河;建设三个世界大港、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港和十五个渔业港;开发煤、铁、石油;建钢铁、水泥、机床、造船等工厂及食品、纺织、建筑等企业;改良农业、营造森林和移民垦边……孙中山非常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实业化意义重大,主张与强调引进近代西方产业,「吾之意见,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140
操作系统
软件,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缩写:OS)是一组主管并控制计算机操作、运用和运行硬件、软件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来组织用户交互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软件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与基石。操作系统需要处理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装置、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操作系统也提供一个让使用者与系统互动的操作界面。 操作系统的型态非常多样,不同机器安装的操作系统可从简单到复杂,可从行动电话的嵌入式系统到超级电脑的大型作业系统。许多操作系统制造者对它涵盖范畴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例如有些操作系统整合了图形用户界面,而有些仅使用命令行界面,将图形用户界面视为一种非必要的应用程式。 操作系统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为历史悠久而又活跃的分支;而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则是软件工业的基础与核心。 历史. 综观电脑之历史,作业系统与电脑硬体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业系统之本意原为提供简单的工作排序能力,后为辅助更新更复杂的硬体设施而渐渐演化。从最早的批次模式开始,分时机制也随之出现,在多处理器时代来临时,作业系统也随之添加多处理器协调功能,甚至是分散式系统的协调功能。其他方面的演变也类似于此。另一方面,在个人电脑上,个人电脑之作业系统因袭大型电脑的成长之路,在硬体越来越复杂、强大时,也逐步实践以往衹有大型电脑才有的功能。 总而言之,作业系统的历史就是一部解决电脑系统需求与问题的历史。 1980年代前. 第一部电脑并没有作业系统。这是由于早期电脑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机械算盘)与效能不足以执行如此程式。但在1947年发明了电晶体,以及莫里斯·威尔克斯发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电脑不再是机械装置,而是电子产品。系统管理工具以及简化硬体操作流程的程式很快就出现了,且成为作业系统的起源。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电脑制造商制造了批次处理系统,此系统可将工作的建置、排程以及执行序列化。此时,厂商为每一台不同型号的电脑创造不同的作业系统,因此为某电脑而写的程式无法移植到其他电脑上执行,即使是同型号的电脑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 System/360推出了一系列用途与价位都不同的大型电脑,而它们都共用代号为OS/360的作业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作业系统)。让单一作业系统适用于整个系列的产品是System/360成功的关键,且实际上IBM目前的大型系统便是此系统的后裔,为System/360所写的应用程式依然可以在现代的IBM机器上执行。 OS/360也包含另一个优点:永久贮存装置—硬盘的面世(IBM称为DASD)。另一个关键是分时概念的建立:将大型电脑珍贵的时间资源适当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时也让使用者有独占整部机器的感觉;而Multics的分时系统是此时众多新作业系统中实践此观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异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以PL/I语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发1970年代众多作业系统建立的灵感来源,尤其是由AT&T贝尔实验室的丹尼斯·里奇与肯·汤普逊所建立的Unix系统,为了实践平台移植能力,此作业系统在1973年由C语言重写;另一个广为市场采用的小型电脑作业系统是VMS。 1980年代.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并不像大型电脑或小型电脑,没有装设作业系统的需求或能力;它们只需要最基本的作业系统,通常这种作业系统都是从ROM读取的,此种程式被称为监视程式(Monitor)。1980年代,家用电脑开始普及。通常此时的电脑拥有8-bit处理器加上64KB记忆体、萤幕、键盘以及低音质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装电脑为使用微处理器6510(6502晶片特别版)的Commodore C64。此电脑没有作业系统,而是以一8KB唯读记忆体BIOS初始化彩色萤幕、键盘以及软碟机和印表机。它可用8KB唯读记忆体BASIC语言来直接操作BIOS,并依此撰写程式,大部分是游戏。此BASIC语言的直译器勉强可算是此电脑的作业系统,当然就没有核心或软硬体保护机制了。此电脑上的游戏大多跳过BIOS层次,直接控制硬体。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启动型作业系统是CP/M,它支援许多早期的微电脑。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构类似C64。当然它们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与抽象化硬体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个BASIC直译器!但是它的BASIC优于其他公司产品的原因在于他有可携性,并且相容于任何符合IBM PC架构的机器上。这样的PC可利用Intel-8088处理器(16-bit暂存器)定址,并最多可有1MB的记忆体,然而最初-{只}-有640KB。软式磁碟机取代了过去的磁带机,成为新一代的储存装置,并可在它512KB的空间上读写。为了支援更进一步的档案读写概念,磁碟作业系统(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诞生。此作业系统可以合并任意数量的磁区,因此可以在一张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数量与大小的档案。档案之间以档名区别。IBM并没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购买的方式取得作业系统。1980年微软公司取得了与IBM的合约,并且收购了一家公司出产的作业系统,在将之修改后以MS-DOS的名义出品,此作业系统可以直接让程式操作BIOS与档案系统。到了Intel-80286处理器的时代,才开始实作基本的储存装置保护措施。其后,MS-DOS成为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作业系统(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称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软成为地球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个崛起的作业系统异数是Mac OS,此作业系统紧紧与麦金塔电脑捆绑在一起。此时一位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的员工Dominik Hagen拜访了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并且向他展示了此时全录发展的图形化使用者介面。苹果电脑惊为天人,并打算向全录购买此技术,但因帕罗奥多研究中心并非商业单位而是研究单位,因此全录回绝了这项买卖。在此之后苹果一致认为个人电脑的未来必定属于图形使用者介面,因此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图形化作业系统。 1990年代. 延续1980年代的竞争,1990年代出现了许多影响未来个人电脑市场深厚的作业系统。由于图形化使用者介面日趋繁复,作业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与巨大,因此强韧且具有弹性的作业系统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许多套装类的个人电脑作业系统互相竞争的时代。 上一年代于市场崛起的苹果电脑,由于旧系统的设计不良,使得其后继发展不力,苹果电脑决定重新设计作业系统。经过许多失败的专案后,苹果于1997年释出新作业系统——Mac OS X的测试版,而后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原先失意离开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风光再现。 除了商业主流的作业系统外,从1980年代起在开放源代码的世界中,BSD系统也发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时间,但在1990年代由于与AT&T的法律争端,使得远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另一股开源作业系统——Linux兴起。Linux核心是一个标准POSIX核心,其血缘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与BSD家族都搭配GNU计划所发展的应用程式,但是由于使用的许可证以及历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开源作业系统市占率,而BSD则小得多。相较于MS-DOS的架构,Linux除了拥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较于Linux,MS-DOS衹能运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个分时多行程核心,以及良好的记忆体空间管理(普通的行程不能存取核心区域的记忆体)。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记忆体空间的行程衹能透过系统调用来达成。一般行程是处于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执行系统呼叫时会被切换成核心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衹能在核心模式执行,此措施让核心可以完美管理系统内部与外部装置,并且拒绝无权限的行程提出的请求。因此理论上任何应用程式执行时的错误,都不可能让系统-{zh-hant:当机;zh-hans:崩溃}-。 另一方面,微软对于更强力的作业系统呼声的回应便是Windows NT于1993年的面世。 1983年开始微软就想要为MS-DOS建构一个图形化的作业系统应用程式,称为Windows(有人说这是比尔·盖茨被苹果的Lisa电脑上市所刺激)。一开始Windows并不是一个作业系统,只是一个应用程式,其背景还是纯MS-DOS系统,这是因为当时的BIOS设计以及MS-DOS的架构不甚良好之故。在1990年代初,微软与IBM的合作破裂,微软从OS/2(早期为命令列模式,后来成为一个技术很优秀但是曲高和寡的图形化作业系统)专案中抽身,并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3.1,一个以OS/2为基础的图形化作业系统。并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这时的Windows系统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础上,不过微软在这同时也在开发不依赖于DOS的NT系列Windows系统,并在后来完全放弃了DOS而转向NT作为Windows的基础。 底下的表格为Windows NT系统的架构:在硬体阶层之上,有一个由微核心直接接触的硬体抽象层(HAL),而不同的驱动程式以模组的形式挂载在核心上执行。因此微核心可以使用诸如输入输出、档案系统、网路、资讯安全机制与虚拟记忆体等功能。而系统服务层提供所有统一规格的函式呼叫库,可以统一所有子系统的实作方法。例如尽管POSIX与OS/2对于同一件服务的名称与呼叫方法差异甚大,它们一样可以无碍地实作于系统服务层上。在系统服务层之上的子系统,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式执行非法行动。 子系统架构第一个实作的子系统群当然是以前的微软系统。DOS子系统将每个DOS程式当成一行程执行,并以个别独立的MS-DOS虚拟机器承载其运行环境。另外一个是Windows 3.1模拟系统,实际上是在Win32子系统下执行Win16程式。因此达到了安全掌控为MS-DOS与早期Windows系统所撰写之旧版程式的能力。然而此架构只在Intel 80386处理器及后继机型上实作。且某些会直接读取硬体的程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戏,就无法套用这套系统,因此很多早期游戏便无法在Windows NT上执行。Windows NT有3.1、3.5、3.51与4.0版。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进系列(事实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与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也都是立基于Windows NT的架构上。 而本年代渐渐增长并越趋复杂的嵌入式设备市场也促使嵌入式作业系统的成长。 今日. 现代作业系统通常都有一个使用的绘图装置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并附加如滑鼠或触控面版等有别于键盘的输入装置。旧的OS或效能导向的伺服器通常不会有如此亲切的介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键盘为输入装置。以上两种介面其实都是所谓的壳,其功能为接受并处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钮,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键入指令)。 选择要安装的作业系统通常与其硬体架构有很大关系,-{只}-有Linux与BSD几乎可在所有硬体架构上执行,而Windows NT仅移植到了DEC Alpha与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个人电脑的选择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类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为最主要的另类选择,直至今日。 大型机与嵌入式系统使用很多样化的作业系统。大型主机近期有许多开始支援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资源。嵌入式系统近期百家争鸣,从给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市场目前分为两大阵营,此两种架构分别有支持的作业系统: 大型电脑. 最早的操作系统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主结构开发的,由于对这些系统在软件方面做了巨大投资,因此原来的计算机厂商继续开发与原来操作系统相兼容的硬件与操作系统。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是现代操作系统的先驱。现在仍被支持的大型主机操作系统包括: 现代的大型主机一般也可运行Linux或Unix变种。 嵌入式. 嵌入式系统使用非常广泛的系统(如VxWorks、eCos、Symbian OS及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缩减版本的Linux或者其他作业系统。某些情况下,OS指称的是一个内建了固定应用软体的巨大泛用程式。在许多最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中,所谓的OS就是指其上唯一的应用程式。 类Unix系统. 所谓的类Unix家族指的是一族种类繁多的OS,此族包含了System V、BSD与Linux。由于Unix是The Open Group的注册商标,特指遵守此公司定义的行为的作业系统。而类Unix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Unix包含更多特征的OS。 类Unix系统可在非常多的处理器架构下执行,在伺服器系统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专院校或工程应用的工作站。 1991年,芬兰学生林纳斯·托瓦兹根据类Unix系统Minix编写并发布了Linux操作系统内核,其后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议下以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发布,成为自由软体Unix变种. Linux近来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也在个人桌面电脑市场上大有斩获,例如Ubuntu系统。 某些Unix变种,例如惠普的HP-UX以及IBM的AIX仅设计用于自家的硬体产品上,而SUN的Solaris可安装于自家的硬体或x86电脑上。苹果电脑的Mac OS X是一个从NeXTSTEP、Mach以及FreeBSD共同衍生出来的微核心BSD系统,此OS取代了苹果电脑早期非Unix家族的Mac OS。 经历数年的披荆斩棘,自由开源的Linux系统逐渐蚕食以往专利软体的专业领域,例如以往电脑动画运算巨擘──硅谷图形公司(SGI)的IRIX系统已被Linux家族及贝尔实验室研发小组设计的九号计划与Inferno系统取代,皆用于分散运算式环境。它们并不像其他Unix系统,而是选择内建图形用户界面。九号计划原先并不普及,因为它刚推出时并非自由软体。后来改在自由及开源软体许可证Lucent Public License释出后,便开始拥有广大的使用者及社群。Inferno已被售予Vita Nuova并以GPL/MIT许可证释出。 当前,计算机按照计算能力排名世界500强中全数皆使用Linux系统。 微软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系列作业系统是在微软给IBM机器设计的MS-DOS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作业系统。现在的Windows系统,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皆是建立于现代的Windows NT核心。NT核心是由OS/2和OpenVMS等系统上借用来的。Windows可以在32位元和64位元的Intel和AMD的处理器上运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DEC Alpha、MIPS与PowerPC架构上运行。 虽然由于人们对于开放原始码作业系统兴趣的提升,Windows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2004年为止,Windows作业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桌面作业系统90%的市场。 Windows系统也被用在低阶和中阶伺服器上,并且支援网页服务的资料库服务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软花费了很大研究与开发的经费用于使Windows拥有能运行企业的大型程式的能力。 Windows XP在2001年10月25日发布,2004年8月24日发布服务包2(Service Pack 2),2008年4月21日发布最新的服务包3,但只有32位元(Service Pack 3)。 Windows XP的下一代为Windows Vista(开发代码为Longhorn)于2007年1月30日发售。Windows Vista增加了许多功能,尤其是系统的安全性和网路管理功能,并且其拥有介面华丽的Aero Glass。但是整体而言,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口碑却并不是很好。其后继者Windows 7则是于2009年10月22日发售,Windows 7改善了Windows Vista为人诟病的效能问题,相较于Windows Vista,在同样的硬体环境下,Windows 7的表现较Windows Vista为好。 Windows 8 于2012年10月26日发售,与Windows Phone 8共用核心,取消了开始按钮,并使用了全新动态砖介面,并可使用Windows 市集购买安装App,但由于整体介面相较于前几版是很大的更改,以及为触控设计的介面,让不少键盘滑鼠使用者比较不习惯。微软于隔年2013年10月18日发布了Windows 8.1,并加回了开始按钮。 而最多人使用的Windows 的Windows 10则是于2015年7月29日发售。而每次大更新后就更改版本号,目前最新为21H2。会在2025年10月25日停止支援Windows 10家用版及专业版 Windows 11于2021年10月5日发行ISO等安装档,但无发售盒装版。是目前最新的Windows,也是唯一可以安装Android App与只有64位元版的Windows 苹果macOS. macOS,前称“Mac OS X”或“OS X”,是一套运行于苹果Macintosh系列电脑上的操作系统。Mac OS是首个在商用领域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Macintosh开发成员包括比尔·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杰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从OS X 10.8开始在名字中去掉Mac,仅保留OSX和版本号。在WWDC 2016 上,苹果公司将OS X更名为macOS,现行的最新的系统版本是macOS Sonoma。 Chrome OS. Google Chrome OS是一项Google的轻型电脑操作系统计划,其基于Google的浏览器Google Chrome的Linux内核。 其他. 大型主机以及嵌入式作业系统均与Unix或Windows家族关系不大,除了Android,Windows CE、Windows NT及Windows XP Embedded是Windows的血亲产品,以及数种*BSD和嵌入式Linux套件为例外。 少数较旧的OS今日依然在一些需要稳定性的市场中活跃,例如IBM的OS/2、BeOS以及XTS-400。 在达康时代狂潮过后,如AmigaOS与RISC OS等少数人使用的OS依然持续建立,以满足狂热的爱好者社群与特殊专业使用者。 优秀的操作系统必定要具备能让各种能力级别的用户满足各种需求的工具包可视化的高效简便程序环境,以程序来创建程序,就如立法的法律指导规范新的法案的创建。这其实是操作系统所隐含的一部分,决定了可以有多强的扩充能力。比如,某个操作系统有对应的开发者工具包集成环境程序并且是个可视化的,还能让能力不太高的人一看能懂的,用于修改某个声音合成器包含频谱显示,可要是操作系统本身不支持也没有提供可用的工具程序,就会变得很繁琐,很可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开发者就要预备好各种相关的工具程序,甚至自己来编写一系列相关的工具程序创建专门的工具包,最后还要检查代码。若是有人想通过音乐来生成五线谱,要对类似标记语言的五线谱规则对应一下,对各种音色,音准采集并总结出一整套规律,通过声音识别可以识别出乐器的类别等,进而标出乐符完成从声音到乐谱的转换并生成。可是对人声却又更为复杂也不必要如此。若是需要用声音的波形图重现声音,没有相关的工具集是相当难实现,另外只有使用同一套声音的波形绘制规则的所生成的波形图用来再现的声音才是原来的声音。 在作为商品出售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历史中常常因为其中包含的浏览器,媒体播放器在美国遭到反垄断起诉,差点使得功能上残缺不全。少数操作系统软件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App和实用工具程序。 操作系统软件的编译也需要对应的编译环境。 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就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资源。比如,在Mac上运行OS X和Windows以两种不同的技术OpenCL,Core Image:DirectX来使用图形卡实现类似的作用。 通过图像识别和声音识别来进行信息搜索。 能够满足不同需求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对时间的精细划分,以及尺度细分可以互联,同步,协调原本必须由多个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随时需要调整并相互同步的操控作业,这就必须有即时消息传送显示,可视化的用于协调同步计划任务的配置脚本,以及执行这样计划任务的完整组件。 未来. 研究与建立未来的作业系统依旧进行著。作业系统朝提供更省电、网路化、易用、华丽的使用者介面的方向来改进。类UNIX OS通过和桌面环境开发者协作,正努力让自己改进使用环境。 eyeOS是一套基于PHP实现的半开源模拟云端运算操作系统,但其实质只是在网路浏览器中提供一种类似无界限的类独立操作系统,其并非于任何类似虚拟化中实现的真正电脑操作系统,能提供诸如Word、PPT、Excel的在线处理功能… GNU Hurd是一个以完全相容Unix并加强许多功能为目标的微核心架构。微软Singularity是一个奠基于.Net并以建立较佳记忆体保护机制为目标的研究计划。 功能. 操作系统位于底层硬件与用户之间,是两者沟通的桥梁。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输入命令。操作系统则对命令进行解释,驱动硬件设备,实现用户要求。以现代标准而言,一个标准PC的操作系统应该提供以下的功能: 进程管理. 不管是常驻程式或者应用程式,他们都以行程为标准执行单位。当年运用冯·诺伊曼结构建造电脑时,每个中央处理器最多只能同时执行一个行程。早期的操作系统(例如DOS)也不允许任何程式打破这个限制,且DOS同时只有执行一个进程(虽然DOS自己宣称他们拥有终止并等待驻留能力,可以部分且艰难地解决这问题)。现代的作业系统,即使只拥有一个CPU,也可以利用多进程(multitask)功能同时执行多个进程。进程管理指的是操作系统调整多个行程的功能。 由于大部分的电脑只包含一颗中央处理器,在单核心(Core)的情况下多行程只是简单迅速地切换各行程,让每个行程都能够执行,在多核心或多处理器的情况下,所有行程透过许多协同技术在各处理器或核心上转换。越多行程同时执行,每个行程能分配到的时间比率就越小。很多操作系统在遇到此问题时会出现诸如音效断续或滑鼠跳格的情况(称做颠簸(Thrashing),一种操作系统只能不停执行自己的管理程式并耗尽系统资源的状态,其他使用者或硬体的程式皆无法执行。行程管理通常实践了分时的概念,大部分的操作系统可以利用指定不同的特权等级(priority),为每个行程改变所占的分时比例。特权越高的行程,执行优先顺序越高,单位时间内占的比例也越高。互动式操作系统也提供某种程度的回馈机制,让直接与使用者互动的行程拥有较高的特权值。 除了行程管理之外,操作系统尚有担负起行程间通讯(IPC)、行程异常终止处理以及死锁(Dead Lock)侦测及处理等较为艰深的问题。 在行程之下尚有执行绪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操作系统并不会处理执行绪所遭遇的问题,通常操作系统仅止于提供一组API让使用者自行操作或透过虚拟机器的管理机制控制执行绪之间的互动。 内存管理. 根据帕金森定律:「你给程序再多内存,程序也会想尽办法耗光」,因此程式设计师通常希望系统给他无限量且无限快的记忆体。大部分的现代电脑记忆体架构都是阶层式的,最快且数量最少的暂存器为首,然后是快取、记忆体以及最慢的磁碟储存装置。而操作系统的记忆体管理提供寻找可用的记忆空间、配置与释放记忆空间以及交换记忆体和低速储存装置的内含物……等功能。此类又被称做虚拟记忆体管理的功能大幅增加每个行程可获得的记忆空间(通常是4GB,即使实际上RAM的数量远少于这数目)。然而这也带来了微幅降低执行效率的缺点,严重时甚至也会导致行程崩溃。 记忆体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借由CPU的帮助来管理虚拟位置。如果同时有许多行程储存于记忆装置上,作业系统必须防止它们互相干扰对方的记忆体内容(除非透过某些协定在可控制的范围下操作,并限制可存取的记忆体范围)。分割记忆体空间可以达成目标。每个行程只会看到整个记忆体空间(从0到记忆体空间的最大上限)被配置给它自己(当然,有些位置被操作系统保留而禁止存取)。CPU事先存了几个表以比对虚拟位置与实际记忆体位置,这种方法称为分页配置。 借由对每个行程产生分开独立的位置空间,操作系统也可以轻易地一次释放某行程所占据的所有记忆体。如果这个行程不释放记忆体,操作系统可以结束行程并将记忆体自动释放。 磁盘与文件系统. 所谓的档案系统,通常指称管理磁碟资料的系统,可将资料以目录或档案的型式储存。每个档案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殊格式与功能,例如日志管理或不需磁碟重整。 操作系统拥有许多种内建档案系统。例如Linux拥有非常广泛的内建档案系统,如ext2、ext3、ext4、ReiserFS、Reiser4、GFS、GFS2、OCFS、OCFS2、NILFS与Google档案系统。Linux也支援非原生档案系统,例如XFS、JFS、FAT家族与NTFS。另一方面,Windows能支援的档案系统衹有FAT12、FAT16、FAT32、EXFAT与NTFS。NTFS系统是Windows上最可靠与最有效率的档案系统。其他的FAT家族都比NTFS老旧,且对于档案长度与分割磁碟能力都有很大限制,因此造成很多问题。而UNIX的档案系统多半是UFS,而UNIX中的一个分支Solaris最近则开始支援一种新式的ZFS。 大部份上述的档案系统都有两种建置方法。系统可以以日志式或非日志式建置。日志式档案系统可以以较安全的手法执行系统恢复。如果一个没有日志式建置的档案系统遇上突然的系统崩溃,导致资料建立在一半时停顿,则此系统需要特殊的档案系统检查工具才能复原;日志式则可自动恢复。微软的NTFS与Linux的ext3、ext4、reiserFS与JFS都是日志式档案系统。 每个档案系统都实作相似的目录/子目录架构,但在相似之下也有许多不同点。微软使用「\」符号以建立目录/子目录关系,且档案名称忽略其大小写差异;UNIX系统则是以「/」建立目录架构,且档案名称大小写有差异。(其实这是给系统调用的,"/"或"\"并不实际存在硬碟) 网络. 许多现代的操作系统都具备操作主流网路通讯协定TCP/IP的能力。也就是说这样的作业系统可以进入网路世界,并且与其他系统分享诸如档案、印表机与扫描器等资源。 许多操作系统也支援多个过去网路启蒙时代的各路网路通讯协定,例如IBM建立的系统网路架构、DEC在它所生产的系统所设定的架构与微软为Windows制作的特殊通讯协定。还有许多为了特殊功能而研发的通讯协定,例如可以在网路上提供档案存取功能的NFS系统。现今大量用于影音串流(Streaming media)及游戏讯息传送的UDP协定等。 安全. 大多数操作系统都含有某种程度的资讯安全机制。资讯安全机制主要基于两大理念: 除了允许/拒绝形式的安全机制,一个高安全等级的系统也会提供记录选项,允许记录各种请求对资源存取的行为(例如「谁曾经读了这个档案?」)。 肇因于军方与商业组织将敏感资料记录在电脑上,安全机制在操作系统历史上是一个被长久关注与讨论的问题。美国国防部(DoD)便创立了《可信赖之计算机系统评鉴程序》,此手册确立了评鉴安全机制成效的基本原则。这对操作系统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TCSEC是用于评鉴、分类与选拔出用于处理、储存与获取敏感或机密资料的电脑系统的标准程序。 内部通讯安全. 内部资讯安全可视为防止正在执行的程式任意存取系统资源的手段。大多操作系统让普通程式可直接操作电脑的CPU,所以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怎样把可如操作系统一样处理事务、执行同样特殊指令的程式强迫停止,毕竟在此情境下,操作系统也只是另一个平起平坐的程式。为通用操作系统所生产的CPU通常于硬体层级上实践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指令保护概念。通常特权层级较低的程式想要执行某些特殊指令时会被阻断,例如直接存取像是硬碟之类的外部装置。因此,程式必须得经由询问操作系统,让操作系统执行特殊指令来存取磁碟。因此操作系统就有机会检查此程式的识别身份,并依此接受或拒绝它的请求。 在不支援特殊指令架构的硬体上,另一个也是唯一的保护方法,则是操作系统并不直接利用CPU执行使用者的程式,而是借由模拟一个CPU或提供一P-code机系统(伪代码执行机),像是Java一样让程式在虚拟机器上执行。 内部安全机制在多使用者电脑上特别重要:它允许每个系统使用者拥有自己个人的档案与目录,且其他使用者不能任意存取或删除。因为任何程式都可能绕过操作系统的监控,更有可能绕过侧录程式的监控,拥有强制力的内部安全机制在侧录启动时也非常重要。 外部通讯安全. 通常一个作业系统会为其他网路上的电脑或使用者提供(主持)各种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借由端口或操作系统网路地址后的数字存取点提供。通常此服务包括提供档案共享(NFS)、列印共享、电子邮件、网页服务与档案传输协定(FTP)。外部资讯安全的最前线,是诸如防火墙等的硬体装置。在操作系统内部也常设置许多种类的软体防火墙。软体防火墙可设定接受或拒绝在操作系统上执行的服务与外界的连线。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安装并执行某些不安全的网路服务,例如Telnet或FTP,并且设定除了某些自用通道之外阻挡其他所有连线,以达成防堵不良连线的机制。 使用者界面. 今日大部分的操作系统都包含图形用户界面(GUI)。有几类较旧的操作系统将图形化使用者介面与核心紧密结合,例如最早的Windows与Mac OS实作产品。此种手法可提供较快速的图形回应能力,且实作时不需切割模组因而较为省工,但是会有强烈副作用,例如图形系统崩溃将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例如蓝白当机画面。许多近代的操作系统已模组化,将图形介面的子系统与核心分开(已知Linux与Mac OS X原先就是如此设计,而某些扩充版本的Windows终于也采用此手法)。 许多操作系统允许使用者安装或创造任何他们喜欢的图形用户界面。大部分的Unix与Unix衍生系统(BSD、Linux与Minix)通常会安装X Window系统配合GNOME或KDE桌面环境。而某些操作系统就没有这么弹性的图形化使用者介面,例如Windows。这类的操作系统只能透过外加的程式来改变其图形化使用者介面,甚至根本只能改变诸如选单风格或颜色配置等部分。 图形化使用者介面与时并进,例如Windows在每次新版本上市时就会将其图形化使用者介面改头换面,而Mac OS的GUI也在Mac OS X上市时出现重大转变。 驱动程序. 所谓的驱动程式(Device driver)是指某类设计来与硬体互动的电脑软体。通常是一设计完善的装置互动介面,利用与此硬体连接的电脑汇排流或通讯子系统,提供对此装置下令与接收资讯的功能;以及最终目的,将讯息提供给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式。驱动程式是针对特定硬体与特定操作系统设计的软体,通常以作业系统核心模组、应用软体包或普通电脑程式的形式在操作系统核心底下执行,以达到通透顺畅地与硬体互动的效果,且提供硬体在处理非同步的时间依赖性介面(asynchronous time-dependent hardware interface)时所需的中断处理常式。 设计驱动程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操作抽象化,任何硬体模组,即使是同一类的装置,在硬体设计面上也有巨大差异。厂商推出的较新模组通常更可靠更有效率,控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电脑与其操作系统每每不能预期那些现有与新装置的变异之处,因此无法知道其操作方法。为解决此问题操作系统通常会主动制订每种装置该有的操作方式,而驱动程式功能则是将那些操作系统制订的行为描述,转译为可让装置了解的自订操作手法。 理论上适合的驱动程式一旦安装,相对应的新装置就可以无误地执行。此新驱动程式可以让此装置完美地切合在操作系统中,让使用者察觉不到这是操作系统原本没有的功能。 结构. 操作系统理论研究者有时把操作系统分成四大部分: 当然,本节所提出的四部结构观也绝非放之四海皆准。例如,在早期的微软视窗操作系统中,各部分耦合程度很深,难以区分彼此。而在使用外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中,则根本没有驱动程序的概念。因而,本节的讨论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具体特例需具体分析。 操作系统中四大部分的不同布局,也就形成了几种整体结构的分野。常见的结构包括:简单结构、层结构、微内核结构、垂直结构、和虚拟机结构。 分类. 操作系统的分类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可以根据工作方式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根据架构可以分为单内核操作系统等;根据运行的环境,可以分为桌面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根据指令的长度分为8bit, 16bit, 32bit, 64bit的操作系统。 内核结构.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核心最基础的构件,其结构往往对操作系统的外部特性以及应用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进,操作系统高层特性与内核结构之间的耦合有日趋缩小之势,但习惯上,内核结构仍然是操作系统分类之常用标准。 内核的结构可以分为单内核、微内核、超微内核、以及外核等。 单内核结构是操作系统中各核心部件杂然混居的形态,该结构产生于1960年代(亦有1950年代初之说,尚存争议),历史最长,是操作系统内核与外围分离时的最初形态。 微内核结构是1980年代产生出来的较新的内核结构,强调结构性部件与功能性部件的分离。20世纪末,基于微内核结构,理论界中又发展出了超微内核与外内核等多种结构。尽管自1980年代起,大部分理论研究都集中在以微内核为首的“新兴”结构之上,然而,在应用领域之中,以单内核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众多常用操作系统之中,除了QNX和基于Mach的UNIX等个别系统外,几乎全部采用单内核结构,例如大部分的Unix、Linux,以及Windows(微软声称Windows NT是基于改良的微内核架构的,尽管理论界对此存有异议)。微内核和超微内核结构主要用于研究性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嵌入式系统使用外核。 基于单内核的操作系统通常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例如,绝大部分UNIX的家族史都可上溯至1960年代。该类操作系统多数有着相对古老的设计和实现(例如某些UNIX中存在着大量1970年代、1980年代的代码)。另外,往往在性能方面略优于同一应用领域中采用其他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但通常认为此种性能优势不能完全归功于单内核结构)。 通用与专用、嵌入式. 通用操作系统是面向一般没有特定应用需求的操作系统。由于没有特定的应用需求,通用操作系统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需要支持更多的硬件与软件,需要针对所有的用户体验,对系统进行更新。通用操作系统是一个工程量繁重的操作系统。 -{zh-hans:实时;zh-hant:即时;}-与非-{zh-hans:实时;zh-hant:即时;}-. 「-{zh-hans:实时操作系统;zh-hant:即时作业系统;}-」(Real Time OS)泛指所有据有一定实时资源调度以及通讯能力的操作系统。而所谓“-{zh-hans:实时;zh-hant:即时;}-”,不同语境中往往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某些时候仅仅用作“高性能”的同义词。但在操作系统理论中“-{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性”所指的通常是特定操作所消耗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上限是可预知的。比如,如果说某个操作系统提供实时内存分配操作,那也就是说一个内存分配操作所用时间(及空间)无论如何也不会超出操作系统所承诺的上限。-{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性在某些领域非常重要,比如在工业控制、医疗器材、影音频合成、以及军事领域,-{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性都是无可或缺的特性。 常用-{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有QNX、VxWorks、RTLinux等等,而Linux、多数UNIX、以及多数Windows家族成员等都属于非实时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整体的-{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性通常依仗内核的-{zh-hans:实时;zh-hant:即时;}-能力,但有时也可在非-{zh-hans:实时;zh-hant:即时;}-内核上建立-{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很多在Windows上建立的-{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就属于此类。 在POSIX标准中专有一系用于规范-{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的API,其中包括POSIX.4、POSIX.4a、POSIX.4b(合称POSIX.4)以及POSIX.13等等。符合POSIX.4的操作系统通常被认可为-{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但-{zh-hans:实时;zh-hant:即时;}-操作系统并不需要符合POSIX.4标准)。 8位、16位、32位、64位、128位. 所谓8位、16位、32位、64位、128位等术语有时指汇流排宽度,有时指指令宽度(在定长指令集中),而在作业系统理论中主要是指记忆体定址的宽度。如果记忆体的定址宽度是16位,那么每一个记忆体地址可以用16个二进位位来表示,也就是说可以在64KB的范围内定址。同样道理32位的宽度对应4GB的定址范围,64位的宽度对应16 Exabyte的定址范围。记忆体定址范围并非仅仅是对作业系统而言的,其他类型的软件的设计有时也会被定址范围而影响。但是在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定址范围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早期的16位作业系统中,由于64KB的定址范围太小,大都都采用「段」加「线性地址」的二维平面地址空间的设计。分配记忆体时通常需要考虑「段置换」的问题,同时,应用程序所能够使用的地址空间也往往有比较小的上限。 在32位作业系统中,4GB的定址范围对于一般应用程序来说是绰绰有余的,因而,通常使用一维的线性地址空间,而不使用「段」。
141
操作系统列表
操作系统,软件列表
此列表列出了早期至今的所有操作系统名称。
142
Linux
计算平台,Linux,自由作业系统,LAMP
Linux是一种自由和开放源码的类UNIX作业系统。该操作系统的内核由林纳斯·托瓦兹在1991年10月5日首次发布,再加上使用者空间的应用程式之后,就成为了Linux作业系统。Linux也是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软件发展中最著名的例子。只要遵循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自由地使用Linux的所有底层源代码,也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再发布。大多数Linux系统还包括像提供GUI的X Window之类的程序。除了一部分专家之外,大多数人都是直接使用Linux 发行版,而不是自己选择每一样组件或自行设置。 Linux严格来说是单指作业系统的内核,因作业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用户图形介面和其他实用工具。如今Linux常用来指基于Linux的完整操作系统,内核则改以Linux内核称之。由于这些支持用户空间的系统工具和库主要由理查德·斯托曼于1983年发起的GNU计划提供,自由软件基金会提议将其组合系统命名为GNU/Linux,但Linux不属于GNU计划,这个名称并没有得到社群的一致认同。 Linux最初是作为支持英特尔x86架构的个人电脑的一个自由操作系统。目前Linux已经被移植到更多的计算机硬件平台,远远超出其他任何操作系统。Linux可以运行在服务器和其他大型平台之上,如大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世界上500个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已100%运行Linux发行版或变种。Linux也广泛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上,如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Tablet)、路由器(Router)、电视(TV)和电子游戏机等。在移动设备上广泛使用的Android操作系统就是建立在Linux内核之上。 通常情况下,Linux被打包成供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使用的Linux发行版,一些流行的主流Linux发布版,包括Debian(及其衍生版本Ubuntu、Linux Mint)、Fedora(及其相关版本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和openSUSE等。Linux发行版包含Linux内核和支撑内核的实用程序和库,通常还带有大量可以满足各类需求的应用程序。个人计算机使用的Linux发行版通常包含X Window和一个相应的桌面环境,如GNOME或KDE。桌面Linux操作系统常用的应用程序,包括Firefox网页浏览器、LibreOffice办公软件、GIMP图像处理工具等。由于Linux是自由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Linux发行版。 历史. UNIX渊源. UNIX操作系统(UNIX),是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于1969年完成的操作系统。最早由肯·汤普逊(Ken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道格拉斯·麦克罗伊(Douglas McIlroy),和乔伊·欧桑纳于1969年在AT&T贝尔实验室开发。于1971年首次发布,最初是完全用汇编语言编写。后来,在1973年用一个重要的开拓性的方法,Unix被丹尼斯·里奇用编程语言C(内核和I/O例外)重新编写。高级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具有更佳的兼容性,能更容易地移植到不同的计算机平台。 1983年,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创立GNU计划。这个计划有一个目标,是为了发展一个完全自由的类Unix作业系统。自1984年发起这个计划以来,在1985年,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发起自由软体基金会并且在1989年撰写GPL。1990年代早期,GNU开始大量地产生或收集各种系统所必备的元件,像是——函式库、编译器、侦错工具、文字编辑器,以及一个Unix的使用者介面(Unix shell)——但是像一些底层环境,如硬体驱动、守护进程、系统核心(kernel)仍然不完整和陷于停顿,GNU计划中是在Mach微内核的架构之上开发系统核心,也就是所谓的GNU Hurd,但是这个基于Mach的设计异常复杂,发展进度则相对缓慢。林纳斯·托瓦兹曾说过如果GNU核心在1991年时可以用,他不会自己去写一个。 386BSD涉及的法律问题直到1992年还没有解决,NetBSD和FreeBSD是386BSD的后裔,早于Linux。林纳斯·托瓦兹曾说,当时如果有可用的386BSD,他就可能不会编写Linux。 MINIX是一个轻量小型并采用微内核(Micro-Kernel)架构的类Unix作业系统,是安德鲁·斯图尔特·塔能鲍姆为在电脑科学用作教学而设计的。 创立. 1991年,林纳斯·托瓦兹在赫尔辛基大学上学时,对作业系统很好奇。他对MINIX只允许在教育上使用很不满(在当时MINIX不允许被用作任何商业使用),于是他便开始写他自己的作业系统,这就是后来的Linux核心。 林纳斯·托瓦兹开始在MINIX上开发Linux内核,为MINIX写的软体也可以在Linux内核上使用。后来使用GNU软体代替MINIX的软体,因为使用从GNU系统来的原始码可以自由使用,这对Linux的发展有益。使用GNU GPL协议的原始码可以被其他项目所使用,只要这些项目使用同样的协议发布。为了让Linux可以在商业上使用,林纳斯·托瓦兹决定更改他原来的协议(这个协议会限制商业使用),以GNU GPL协议来代替。之后许多开发者致力融合GNU元素到Linux中,做出一个有完整功能的、自由的作业系统。 命名. Linux的第一个版本在1991年9月被大学FTP server管理员-{Ari Lemmke}-发布在网际网路上,最初Torvalds称这个核心的名称为"Freax",意思是自由("free")和奇异("freak")的结合字,并且附上"X"这个常用的字母,以配合所谓的类Unix的系统。但是FTP伺服器管理员嫌原来的命名「Freax」的名称不好听,把核心的称呼改成「Linux」,当时仅有10000行程式码,仍必须执行于Minix作业系统之上,并且必须使用硬碟开机;随后在10月份第二个版本(0.02版)发布,同时这位芬兰赫尔辛基的大学生在comp.os.minix上发布一则讯息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使用minix的各位,大家好。我正在为386(486)AT兼容机制作一个(免费的/自由的) 操作系统(仅仅是个人爱好,不会像GNU那样完善、专业)。" Linux的标志和吉祥物是一只名字叫做Tux的企鹅,标志的由来是因为Linus在澳洲时曾被一座动物园里的小蓝企鹅咬了一口,便选择企鹅作为Linux的标志,但更容易被接受的说法是:企鹅代表南极,而南极又是全世界所共有的一块陆地。这也就代表Linux是所有人的Linux。 发展现状. 1994年3月,Linux1.0版正式发布,Marc Ewing成立Red Hat软件公司,成为最著名的Linux经销商之一。早期Linux的开机管理程式(boot loader)使用LILO(Linux Loader),早期的LILO存在著一些难以容忍的缺陷,例如无法识别1024柱面以后的硬碟空间,后来的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克服这些缺点,具有『动态搜寻核心档案』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在开机的时候,自行编辑开机设定系统档案,透过ext2或ext3档案系统中载入Linux Kernel(GRUB通过不同的文件系统驱动可以识别几乎所有Linux支援的文件系统,因此可以使用很多文件系统来格式化核心文件所在的磁区,并不局限于ext文件系统)。 今天由Linus Torvalds带领下,众多开发人员共同参与开发和维护Linux内核。理查德·斯托曼领导的自由软件基金会,继续提供大量支持Linux内核的GNU组件。一些个人和企业开发的第三方的非GNU组件也提供对Linux内核的支持,这些第三方组件包括大量的作品,有内核模块和用户应用程序和库等内容。Linux社区或企业都推出一些重要的Linux发行版,包括Linux内核、GNU组件、非GNU组件,以及其他形式的软件包管理系统软件。 系统架构. 基于Linux的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设计思想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Unix操作系统所建立的基本设计思想。Linux系统使用宏内核,由Linux内核负责处理进程控制、网络,以及外围设备和文件系统的访问。在系统运行的时候,设备驱动程序要么与内核直接整合,要么以加载模块形式添加。 Linux具有设备独立性,它内核具有高度适应能力,从而给系统提供了更高级的功能。GNU用户界面组件是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常用的C函数库,Shell,还有许多常见的Unix实用工具,可以完成许多基本的操作系统任务。大多数Linux系统使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建立在X窗口系统之上,由X窗口(XWindow)系统通过软件工具及架构协议来建立操作系统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已安装Linux操作系统包含的一些组件: Linux发行版. Linux发行版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Linux作业系统」,它一般是由一些组织、团体、公司或者个人制作并发行的。Linux内核主要作为Linux发行版的一部分而使用。通常来讲,一个Linux发行版包括Linux核心,以及将整个软体安装到电脑上的一套安装工具,还有各种GNU软体,和其他的一些自由软体,在一些Linux发行版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专有软体。发行版为许多不同的目的而制作,包括对不同电脑硬体结构的支援,对普通用户或开发者使用方式的调整,针对实时应用或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等等。目前,超过三百个发行版被积极的开发,最普遍被使用的发行版有大约十多个。较为知名的有Debian、Ubuntu、Fedora、Red Hat Enterprise Linux、Arch Linux和openSUSE等。 一个典型的发行版包括:Linux核心,GNU函式库和各种系统工具,命令行Shell,图形界面底层的X Window系统和上层的桌面环境等。桌面环境有如KDE或GNOME等,并包含数千种从办公套件,编译器,文字编辑器,小游戏,儿童教育软体,到科学工具的应用软体。 很多发行版含有LiveCD的方式,就是不需要安装,放入系统光碟或其它介质进行启动,就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的情况下使用。比较著名的有MX Linux、PCLinuxOS等。LiveCD的相关技术进步至此,很多的发行版本身的安装光碟也有LiveCD的功能。 Linux的应用. 今天各种场合都有使用各种Linux套件,从嵌入式设备到超级电脑(Super Computer),并且在伺服器领域确定了地位,通常伺服器使用LAMP组合。基于其低廉成本与高度可设定性,Linux常常被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例如机上盒、行动电话及行动装置等。在行动电话上,基于Linux的Android已经成为IOS的主要竞争者;而在行动装置上,则成为Windows CE与Palm OS之外另一个选择。目前流行的TiVo数位摄影机使用了经过客制化后的Linux。此外,有不少硬体式的网路防火墙及路由器,例如部份LinkSys的产品,其内部都是使用Linux来驱动、并采用了作业系统提供的防火墙及路由功能。 桌面系统. 大多数广泛使用的自由软体都有Windows平台版本和相应的Linux版本,例如LibreOffice、Mozilla Firefox、Apache OpenOffice、Pidgin、VLC、GIMP、Blender;部分流行的专有软件也有相应的Linux版本,如Adobe Flash Player、Adobe Reader、Google Earth、Nero Burning ROM、Opera、Maple、MATLAB、Skype、Maya、SPSS、Google Chrome。 目前仍有较多能在Windows或Mac OS上执行的应用软体没有Linux的版本,不过在Linux平台上通常可以找到类似功能的应用软件。Linux使用的增多也使得Windows开源软体(Open Source)向Linux移植,比如Filezilla。Linux下也有相当多不能在Windows平台下执行的软体,主要是依靠X Window系统和其他Windows无法利用的资源,或者是因为稳定性等其他方面的考虑并不准备支援Windows。 另外,相当多的Windows应用程式可以通过Wine和一些基于Wine的项目如CrossOver正常运行和工作。如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暴雪娱乐的游戏、Picasa其中对于Photoshop的Crossover(Wine)相容性工作有Disney、DreamWorks、Pixar投资支援,等。Google大力参与Wine项目改进,Picasa的GNU/Linux版本也是经Wine测试的Windows平台编译版本。 上网本. Linux发行版同样在上网本市场很受欢迎,像ASUS Eee PC和Acer Aspire One,销售时安装有订制的Linux发行版。 服务器、主机和超级计算机. Linux发行版一直被用来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并且已经在该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2006年9月的报告显示,十个最大型的网络托管公司有八个公司基于Linux发行版运行其Web服务器。 Linux发行版是构成LAMP(Linux,Apache,MySQL,Perl / PHP / Python)的重要部分,现在更为常见的是 LNMP(N指Nginx);极低的硬件需求使 LAMP/LNMP 成为一个常见的网站托管平台,在开发者中普遍使用。对应Windows则有XAMPP。 由于其Linux核心对非统一内存访问(NUMA)的原生支持,Linux发行版也经常被作为超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2010年11月公布的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有459个(91.8%)运行Linux发行版。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IBM的红杉(IBM Sequoia),已于2011年交付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并于2012年6月开始运作,也是选择Linux作为操作系统。 智能移动设备. 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方面,Linux也得到重要发展,基于Linux内核的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超越Apple的iOS操作系统,成为当今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2010年第三季度,销售全球的全部智能手机中使用Android的占据25.5%(所有的基于Linux的手机操作系统在这段时间为27.6%)。 从2007年起,手机和掌上电脑上运行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变得更加普遍,例如:OpenMoko的Neo1973、摩托罗拉的ROKR E8。Palm(后来被HP公司收购)推出了一个新的基于Linux的webOS操作系统,并使用在新生产的Palm Pre智能手机上。 Maemo是诺基亚基于Linux Kernel、X11、QT技术开发的手机系统。设备包括平板如诺基亚 N800、诺基亚 N810(maemo4)、较为人熟知的是 N900(maemo5)。 MeeGo为Maemo的继任者,由诺基亚和英特尔于2010年2月联合推出,诺基亚也推出了使用MeeGo操作系统的N9手机。2011年9月28日,继诺基亚宣布放弃开发MeeGo之后,英特尔也正式宣布将MeeGo与LiMo合并成为新的系统Tizen。Jolla Mobile公司成立并推出了由MeeGo发展而来的Sailfish操作系统。 Firefox OS 为Mozilla于2012年推出基于Linux核心的操作系统。 嵌入式设备. Linux的低成本、强大的定制功能以及良好的移植性能,使得Linux在嵌入式系统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流行的TiVo数字视频录像机还采用了定制的Linux,思科在网络防火墙和路由器也使用了定制的Linux。Korg OASYS、Korg的KRONOS、雅马哈的YAMAHA MOTIF XS/Motif XF音乐工作站、雅马哈的S90XS/S70XS、雅马哈MOX6/MOX8次合成器、雅马哈MOTIF-RACK XS音源模块,以及Roland RD-700GX数码钢琴均运行Linux。Linux也用于舞台灯光控制系统,如WholeHogIII控制台。 政府应用. Linux发行版在各地和各国政府中日益受到欢迎。有消息指出,俄罗斯军方正在创建自己的Linux发行版,并已有G.H.ost项目作为成果。印度Kerala州甚至已经规定所有州立高中的电脑都必须运行Linux。中国专门使用Linux作为其龙芯处理器家族的操作系统,以实现技术独立。在西班牙,一些地区开发了自己的Linux发行版,在教育和官方机构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埃斯特雷马杜拉的gnuLinEx和安达卢西亚的Guadalinex。法国和德国也开始采用Linux。朝鲜的Red Star OS,从2002年开始开发,基于Fedora Linux的一个版本。 市场普及和份额. 传统的Linux使用者一般都是专业人士。他们愿意安装并设置自己的作业系统,往往比其他作业系统的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安装并设置自己的作业系统。这些用户有时被称作「骇客」或是「极客」。使用Linux主要的成本为移植、培训和学习的费用,早期由于会使用Linux的人较少,并且在软体设计时并未考虑非专业者的使用,导致这方面费用极高。但这方面的费用已经随著Linux的日益普及和Linux上的软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而降低,但专业仍是使用Linux的主要成本。 Linux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流行程度较高,欧美地区还发行Linux平台的游戏和其他家用软体。Linux开源社群方面也是以欧洲、美国、日本等已开发国家的人士居多。在家庭与企业中使用Linux套件的情况越来越多。整个亚洲,比较缺乏对Linux的支援,硬体和应用程式皆只考量微软作业系统设计的需求。例如:Internet Explorer及ActiveX需求、Microsoft Office相容性、网络游戏以及一般用户都倾向于使用Windows。转换作业系统的开销在于,自由开源意识形态与商业用途的冲突、缺乏强而有力的推广厂商、缺乏对特殊的硬件和应用程序的支援、电脑技术人员不愿再花费时间重复学习、对已有平台的依赖,是制约Linux被采纳的主要因素。 然而随著Linux慢慢开始流行,有些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开始在其销售的电脑上预装上Linux,Linux的用户中也有了普通电脑用户,Linux系统也开始慢慢出现在个人电脑作业系统市场。尽管目前大部分的笔记型电脑搭载Windows系统,目前仍有一些笔电预设搭载Linux系统,如Musicha 音创笔电预设搭载Ubuntu Mate。近年来,Linux下常见的部份软件也开始不断向Windows移植。有如KDE SC、Cinepaint正在进行向Windows的移植。 很多开源软体的定量研究聚焦在市场占有率(虽然多数不算作市场中的商品)和可靠性,包括数不清的Linux分析报告。Linux份额成长迅速。IDC的2008年第二季度报告指出,Linux在所有伺服器市场的市占率已经达到29%,比该研究机构在2007年的调查大幅增加了12个百分点。这个估计数字基于Linux伺服器的销售额。所以,Linux的市占率是不可小觑的。Netcraft报告,在2010年二月,每10台可靠的伺服器中Linux发行版占6台,FreeBSD占2台,Windows占1台。而Debian、CentOS两个至关重要的发行版并不销售。 Linux在政府中也很受欢迎,巴西联邦政府因支持Linux而世界闻名。有新闻报导俄罗斯军队自己制造的Linux发行版,做为G.H.ost项目已经取得成果。印度的喀拉拉邦计划在向全联邦的高中推广使用Linux。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取得技术独立,在龙芯过程中排他性地使用Linux。 在西班牙的一些地区开发了自己的Linux发行版,并且在政府与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如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区的gnuLinEx和安达卢西亚地区的Guadalinex。葡萄牙同样使用自己的Linux发行版Caixa Mágica,用于Magalhães笔记型电脑和e-escola政府软体。法国和德国同样开始逐步采用Linux。 每个孩子一台笔记型电脑这一项目正在催生新的更为庞大的Linux用户群,计划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几亿学童、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在2007年,已经有六个国家订购了至少每个国家一百万台以上免费发放给学生。Google、Red Hat和eBay是该项目的主要支持者。 版权,商标和命名. "Linux"的注册商标是Linus Torvalds所有的。这是由于在1996年,一个名字叫做William R. Della Croce的律师开始向各个Linux发布商发信,声明他拥有"Linux"商标的所有权,并且要求各个发布商支付版税,这些发行商集体进行上诉,要求将该注册商标重新分配给Linus Torvalds。Linus Torvalds一再声明Linux是自由且免费的,他本人可以卖掉,但Linux绝不能卖。 “GNU/Linux”此名称是GNU计划的支持者与开发者,特别是其创立者理查德·斯托曼对于Linux作业系统的主张。由于此类操作系统使用了众多GNU程序,包含Bash(Shell程式)、函式库、编译器等等作为Linux核心上的系统套件,理查德·斯托曼认为应该将该操作系统称为「GNU/Linux」或「GNU+Linux」较为恰当,但现今多数人仍称其为Linux。就1997年之前的Linux来看,一间CD-ROM的供应商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他们的“Linux 发行版”中,GNU 软件所占最大的比重,大约占全部源代码的28%,且还包括一些关键的部件,如果没有这些部件,系统就无法工作,而Linux 本身占大约3%。 Linux社群中的一些成员,如埃里克·雷蒙、林纳斯·托瓦兹等人,偏好Linux的名称,认为Linux朗朗上口,短而好记,拒绝使用「GNU/Linux」作为操作系统名称。并且认为Linux并不属于GNU计划的一部份,斯托曼直到1990年代中期Linux开始流行后才要求更名。有部分Linux套件,如Debian,采用了「GNU/Linux」的称呼。但大多数商业Linux套件依然将操作系统称为Linux。而有些人则认为「操作系统」一词指的只是系统的内核(Kernel),其他程序都只能算是应用软件,因而,该操作系统应叫Linux,但Linux系统套件是在Linux内核的基础上加入各种GNU软件套件集合而成的。 在这两个主要名称之外,也有其他名称的提议。1992年,Yggdrasil Linux主张命名为Linux/GNU/X,因为除了GNU计划软体之外,很多Linux还采用了X视窗系统。
149
GNU计划
GNU计划,Unix
GNU计划(GNU Project),又译为革奴计划,是一个自由软体集体协作计划,1983年9月27日由理查德·斯托曼在麻省理工学院公开发起。它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称为GNU。理查德·斯托曼最早在net.unix-wizards新闻组上公布该消息,并附带一份《GNU宣言》等解释为何发起该计划的文章,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要“重现当年软件界合作互助的团结精神”。 GNU是“GNU is Not Unix”的递归缩写。为避免与单词gnu(非洲牛羚,发音与「new」相同)混淆,斯托曼宣布GNU发音应为「Guh-NOO」,与「canoe」发音相似。其中,Emacs就是由这个计划孵化而出。 UNI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商业操作系统的名称。由于GNU将要实现UNIX系统的接口标准,因此GNU计划可以分别开发不同的操作系统。GNU计划采用了部分当时已经可自由使用的软件,例如TeX排版系统和X Window视窗系统等。不过GNU计划也开发了大批其他的自由软件,这些软件也被移植到其他操作系统平台上,例如Microsoft Windows、BSD家族、Solaris及Mac OS。 为保证GNU软件可以自由地“使用、复制、修改和发布”,所有GNU软件都包含一份在禁止其他人添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授权所有权利给任何人的协议条款,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这个就是被称为“公共版权”的概念。GNU也针对不同场合,提供GNU宽通用公共许可证与GNU自由文档许可证这两种协议条款。 源起. 1985年,理查德·斯托曼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来为GNU计划提供技术、法律以及财政支持。尽管GNU计划大部分时候是由个人自愿无偿贡献,但FSF有时还是会聘请程序员帮助编写。当GNU计划开始逐渐获得成功时,一些商业公司开始介入开发和技术-{zh-hans:支持; zh-hant:支援;}-。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之后被Red Hat兼并的Cygnus Solutions。 到了1990年,GNU计划已经开发出的软件包括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编辑器Emacs、C语言编译器GCC以及大部分UNIX系统的程序库和工具。唯一依然没有完成的重要组件,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称为HURD)。 1991年,林纳斯·托瓦兹编写出了与UNIX兼容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并在GPL下发布。Linux之后在网上广泛流传。1992年,Linux与其他GNU软件结合,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正式诞生。许多程序员参与了Linux的开发与修改,也经常将Linux当成开发GNU计划软体的平台。该操作系统往往被称为“GNU/Linux”或简称Linux。但Linux本身不属于GNU计划的一部份,GNU计划自己的内核Hurd依然在开发中,目前已经发布Beta版本。 许多UNIX系统上也安装了GNU软件,因为GNU软件的质量比之前UNIX的软件还要好。GNU工具还被广泛地移植到Windows和Mac OS上。 GNU工程十几年以来已经成为一个对软件开发主要的影响力量,创造了无数的重要的工具,例如:强健的编译器,有力的文本编辑器,甚至一个全功能的操作系统。这个工程是从198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程序员理查德·斯托曼的想法得来的,他想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和UNIX类似的操作环境。从那时开始,许多程序员聚集起来开始开发一个自由的、高质量、易理解的软件。 发言人. 以下是GNU计划的正式发言人:
153
自由软件运动
自由软件运动,Copyleft媒体
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或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简称FSM或FOSSM)是一个推广用户有使用、复制、研究、修改和分发软件等权利的社会运动。接近和相关的运动包括开放源码运动及自由软件的开放源码运动。这运动跟1970年代的黑客文化有渊源,而理查德·斯托曼是该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以及精神领袖。 自由软件运动人士认为自由软件的精神应当贯彻到所有软件:他们认为禁止计算机用户行使这种自由是不道德的行为。理察·马修·斯托曼认为贩卖不附带源代码的二进制软件是不道德的,因为这样阻止了软件用户学习以及帮助其他人的权利。然而目前还没有如何实现自由软件运动最终目标的共识。有些人认为应当使用法律手段强制软件供应商提供源代码;有些则认为应当通过抵制专有软件来达到目的。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时间将证明,自由软件最终在质量上要比专有软件略胜一筹,并会在自由市场上取得胜利。 部分自由软件运动人士也认为其他受专利权保护的产品也应当自由化。还有一些人士则认为有部分资源不应当被自由更改,例如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小说等。 理念. 这个运动的理念在于电脑的使用不应该阻碍人际合作。更直接地说,这个运动代表著拒绝专有软体并推广自由软体。它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网路世界中的每个人——即每个电脑使用者。理查·斯托曼表明这个行动旨在提升而非妨碍科技进步,因为「这代表我们可以避免重复无益的系统编程,而把这份精力用在推动技术革新上面。」("It means that much wasteful duplication of system programming effort will be avoided. This effort can go instead into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自由软体运动的成员相信所有软体使用者有享有自由软体定义中列举的自由。许多成员认为禁止他人享有这些自由是不道德的,也相信在创造一个使用者可以互相帮助并拥有自己对于电脑控制权的社会,这些自由是必须的。 然而,有一些自有软体使用者和程式设计师不相信具有财产权的软体是不道德的,援引在一些商业模型中的例子,专用软体与技术上的功能与便带来效益的增加,以作为他们的论点。 虽然社会变迁是一个科技变迁下非刻意造成的副产物,新科技的倡议者经常宣传这些新技术就社会正面影响一个工具。圣荷西州立大学的教授Joel West解释了许多自由原始码运动的理念。如果假设科技不仅对社会变迁造成影响,并从科技进步主导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禁止特定人员使用这些科技是道德的吗?因此—纵使不能造成立刻的改变—自由软体运动还是希望唤醒人们这个运动所能造成的影响,因为能造成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举例来说:与没有电脑时相比,电脑给了我们更多自由,但这些科技媒介究竟是带来自由、或仅赋予少数人特权?这样的道德争论如何取的一个折衷的办法对自由软体运动是个难题。 自由软体基金会坚信所有的软体需要说明文件,特别是周到的工程师应做到能更新说明书以反映他们对软体的调整,但他们认为对修改其他著作的自由本身是相对次要的。在自由软体运动中基金会特别强调提供此类文件的目标。自由软体运动的成员也倡议具实际用途的软体应该自由的。 行动. 编写及推广自由软件. 自由软件运动的核心工作专注于软件开发。自由软件运动也反对专有软件,拒绝安装不给予自由权利的软件。根据斯托尔曼叙述,“在软件领域比专有程序未经授权的拷贝更糟糕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私有软件的授权副本。因为这样做同样伤害其整个用户群体。此外,通常开发商,这个邪恶的犯罪人,就可从中获利。 建立意识. 自由软件运动的一些支持者们会通过公众演讲,或者主持软件相关会议,以提高公民对于软件自由的认识。这被视为相当重要,因为接受自由软件的人们,往往不知道它是自由软件。进而继续使用专有软件或者专有的插件。 道德平等. 玛格丽特·S·埃利奥特,一个在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软件研究者。不仅列出了可能来自自由软件运动的许多好处,她还声称,它本质上是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利用互联网。假设计算机是全球访问,由于世界变得更加立足于技术及其发展,建立一个选择性的互联网,只允许部分人在访问,这根据「艾略特自由」是荒谬的。根据许多推动有关自由软件运动的学者的认识,如果人们想要生存在通信和全球援助更加共存的世界,那么全球自由软件更加应该争取一个位置。这个由GNU同伙引发的想法,是促进一个理解当地和全球社区的利益,所谓“合作环境”的一种尝试。 立法. 大量的抵制软件专利和著作权法扩张的游说工作已经完成。其他游说则直接专注于政府机构和政府资助的项目中所使用的自由软件。 委内瑞拉政府在2006年1月实施了保证软件自由的法律。法令第3,390条,授权所有政府机构可以将完成超过两年的软件,编列为自由软件。 国会议员和雅克·罗吉克·阿克曼在引进秘鲁法案1609“公共管理自由软件”的过程中,出力极大。而这一事件立刻引起微软公司秘鲁分部的注意,而其总经理随后写了一封信给埃德加·戴维斯·维拉纽瓦博士。维拉纽瓦博士的反应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后对于自由软件的论证,更是被视为经典。 在美国,也已经有了在州政府于州级对促进"使用自由软件"通过立法的努力。 发展中采取措施. 。 一种成立于2004年,发起于2006年的Web服务。用于监视在自由软件社区的软件开发活动,对项目和编程语言的发展和普及提供详细的软体度量和定量分析。 。监视很多FOSS软件仓库和分析各种FOSS软件许可证的普及。
157
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
-{T|zh-hans:材料科学; zh-hant:材料科学; zh-sg:物质科学}- 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涉及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各个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整合应用,是一个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跨领域学科。涉及的理论包括固体物理学、材料化学、应用物理和应用化学,以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与机械结合则衍生出机械材料,与电子结合则衍生出电子材料,与土木建筑结合则衍生出结构材料,与生物学结合则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随著近年来媒体将注意力大量集中在纳米科学上,材料科学在科学与工程学领域越来越广为人知。它也是鉴识科学和破坏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后者为例,它是分析各种飞航意外的关键。今日许多科技上的问题受限于材料能够容许的极限,也因此,在此领域的突破在未来科技具有指标性的影响。材料科学有著广泛的应用前景。 简史. 在各时代上材料的选择往往决定了该时代的发展,像是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革命就是明显的例子。材料科学是最古老的应用科学及工程学之一,起初被引导来自陶瓷的加工和冶金学的延伸。现代材料科学演进来自于冶金学。在十九世纪晚期一位美国科学家约西亚·吉布斯发现材料在不同相态之间的热力学性质,使得在理解材料性质上有重大性的突破。材料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发展革命性科技,像是塑胶、半导体和。 在1960年代前,许多材料科学系都被称为矿冶系。1960后当时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现为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了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及训练的国家计划(“to expand the national program of bas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he materials science”)在1960年代创立一系列大学实验室,建立了材料科学。此领域包含陶瓷、聚合物、半导体、磁性材料、、奈米材料。
158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瑞典奖励,挪威奖励,国际性奖项,以人名命名的奖项,瑞典科学技术奖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诺贝尔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Nobel 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的5个奖项,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设立了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有声望的奖项。 由来. 阿佛烈·诺贝尔(瑞典语:Alfred 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学家,同时也是发明家。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诺贝尔持续改进炸药使得炸弹更有破坏力,吸引军火商的青睐,他的改良矽藻土炸药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设立许多工厂生产,大量的军火被运送到战场上,靠军工制造累积了巨大财富。 诺贝尔终生未婚,亦无子嗣。在其逝世前,亲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于诺贝尔终生主张和平主义,也因此他对于自己改良的炸药作为破坏及战争的用途始终感到痛心。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分别奖励5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 1969年,瑞典出资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常与前述5种奖项合称「诺贝尔奖」,但实际上不是诺贝尔遗嘱中捐助的奖项。 提名与评选过程. 诺贝尔基金会明文规定,不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提名过程和人选都要严格保密50年,包括提名者人选和被提名者人选。很多人在各种场合声称自己曾因某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但未获奖,应属谣言。 统计数据. 截至2016年,共有911个人或者组织(836男、49女及26个组织)获得了579个诺贝尔奖与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龄59岁。多次获奖者共4人,多次获奖的组织共2名,合计共6位多次获奖的组织与学者。 性别比例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诺贝尔所有奖项累计获奖女性仅58人,在不含机构的所有934名得奖者当中只占6.2%;女性得奖者比例呈现稳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 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获和平奖的突尼西亚全国对话四方集团被计算为「4个」组织。 表列「比例」仅取至小数点后2位,并采无条件舍去法纪录之。 世界各国诺贝尔奖人数. 根据获奖时国籍与出生地,截至2016年10月14日,各国各奖项得主人数的世界前5强: 世界各大学诺贝尔奖人数. 下表展示1901年至2020年世界各高校诺贝尔奖人数分布(只展示前30名)。自1901年起至2020年,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共颁给过930名个人和25个机构。 记录. 次数. 学者: 组织: 逝世者获奖. 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二为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三为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 争议. 人们对诺贝尔奖的争议点,除了在各奖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还有不颁给已过世的人,另外还有诺贝尔奖不设立重要的数学奖。 19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尼斯·斯塔克曾为自身利益为希特勒效劳,诺贝尔基金会无权使获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 诺贝尔奖的规矩: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也产生过争议,该奖项只是表彰在科学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的个人和小团队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是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分别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颁发给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组织,2012年颁发给了欧洲联盟组织。2013年则颁发给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2015年又颁发给突尼西亚全国对话四方集团。 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不设立数学奖,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都市传说是诺贝尔的妻子与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数学家有外遇,所以诺贝尔本人遗嘱中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不过这个说法显然不实,因为诺贝尔根本没有结婚,较可能的因素为当时代,数学仅为尚未形成一有改变人类生活可能的显学。 随著数学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数学界的阿贝尔奖及计算机界的图灵奖被称为该领域的“诺贝尔奖”。 在得奖人选方面,在众多的争议奖项中,历年来文学奖与和平奖所招致的争议最多。 预测. 1989年开始,汤森路透美国总部每年发布「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以预测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159
植物学
植物学,自然史,生物学分支
植物学(英语:Botany)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传统上的植物学也包括真菌和藻类的研究,如今这两类研究被细分为了真菌学与藻类学,但国际植物学大会仍将它们包括在讨论范围内。如今,植物学家研究了大约410,000种陆生植物,其中391,000属于维管植物(其中包含369,000种被子植物),剩余的约20,000种为苔藓植物。 植物学起源于史前时代,人类在寻找药草的过程中逐渐鉴别出一些植物物种。而后人类也试图人工繁育特定植物,以供食用、提取毒素或医治疾病。这些努力也成为了人类科学研究的起始。欧洲中世纪僧院里的常会种植一些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这些园林后续逐渐演变为大学附属的植物园,其为植物研究提供了便利。最早出现的植物园是位于意大利的帕多瓦植物园。早期对植物的分类与描述为后续植物分类学奠定了基础,并促使卡尔·林奈提出了二名法,如今二名法已被广泛使用于生物命名。19和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植物研究技术,例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染色体倍性分析、植物化学,以及酶与其它蛋白质的研究。20世纪末,植物学家还发展了分子遗传分析技术,也即依靠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核酸序列等研究,更精确的分类植物。 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常可从其它学科中汲取发展成果与全新见解。植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组织的结构及其分化,植物的繁殖、、生物化学、代谢、化学产物、疾病、演化关系、系统分类以及植物分类。进入21世纪后,植物学研究还加入了表观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这两门学科主要关注植物细胞组织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机制与控制方式。植物学研究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更稳定的产出主食、原料(例如木材、油、橡胶、纤维、药物),在现代园艺和农林业中帮助植物繁殖、配种、基因修改,能源或建筑材料合成,在环境管理领域促进生物多样性。 历史.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史前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植物学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科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他在著作《植物史》中描述了植物构造,并对其作了分类。公元1世纪希腊医师迪奥科里斯的著作《药物论》为日后药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础。1593年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此书集成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大成。17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约翰·雷确立了现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17世纪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显微镜,开创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随后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胚胎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中期,植物学各分支学科已基本形成。近代中国的植物学主要从西方引入,首部译本是数学家李善兰与外人于19世纪中叶合译的《植物学》,该书所译的细胞、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词沿用至今。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是胡先骕,他编写了中国首部植物学教材《高等植物学》,发现并命名了水杉。 早期植物学. 植物学起源于人类对草药的研究与使用。人类早期文明有许多关于植物分类和描述的著作。例如可追溯至1100年前的古印度著作,古埃及的阿维斯陀语文本,中国的植物学早期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志。 现代植物学源于古希腊,创始人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泰奥弗拉斯托斯,他发明并描述了许多现代植物学的原理。泰奥弗拉斯托斯的两部主要著作《植物史》和《植物本原》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植物学的重要基础。公元1世纪希腊医师迪奥科里斯的著作《植物志》是一部共5卷的药草百科全书,对其后植物学亦有广泛影响。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植物学相关著作包括的《》,的《植物之书》以及的《土壤分类》。13世纪早期,和以科学系统的风格撰写了植物学著作。 16世纪中期,意大利的大学中开始出现植物园。最早的植物园是于1545年创建的帕多瓦植物园,如今尚存于原址。这些植物园延续了先前修道院中“药材园”的用途,人们在园中种植可能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植物园的建立支持了植物学的学科发展,在大学中常会举办园中相关植物的讲座。欧洲北部的植物学发展较慢,其最早的植物园是位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植物园。医师莱昂哈特·福克斯(1501–1566)、神学家奥托·布伦费尔斯(1489–1534)和医师希罗尼穆斯·博克(1498–1554)被并称为“德国植物学之父”。其中福克斯和博克一反重复早期书本内容的传统,转而自行观察研究植物,布伦费尔斯则是创建了植物分类系统。 瓦勒留斯·科尔杜斯(1515–1544)在其1544年作品《植物史》中记录了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于1546年出版了《药典》。博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1516–1565)和药草师约翰·杰勒德(1545–<abbr>c.</abbr> 1611)也出版了各自的药用植物相关作品。博物学家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被认为是“自然史之父”,他完成了许多植物研究工作。1665年,博学家罗伯特·胡克凭借显微镜在软木切片中发现了并命名了细胞,不久后亦在活体植物组织中发现了细胞。 早期现代植物学. 现代植物学始于对植物的分类研究。18世纪,植物分类系统开始使用对植物进行快速分类。在应用该方法时,科学家从预设的多种性状中选择与待分类植物最符合的性状,由此将其向下逐步归类为不同分类单元(例如科、属和种)。该方法的选择与顺序可以设计为只以分类为目的,或者也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单道检索表(或称同步钥,)的自然或。在18世纪,得益于殖民地扩张,世界各地的新奇植物被采集回欧洲,这位植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他们无需到访世界各地便可研究许多异域植物。1753年,卡尔·林奈发表了植物分类学著作《植物种志》,该作品是现代植物学二名法的基础。根据林奈提出的植物命名方法,标准的植物学名应当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标示属内的物种。为方便鉴定,林奈在其《性别系统》中依据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将它们归为24个群组。例如第24组隐花植物("Cryptogamia")包括所有生殖器官为隐藏形态的苔藓、地衣、蕨类、藻类和真菌。 随着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形态学的发展和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认识,人们意识到植物间的亲缘不止是林奈在《性别系统》中所描述的那样。法国植物学家(1763)、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1789)以及瑞士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各自提出了影响广泛的植物分类系统。中反映了他对于植物复杂形态发展过程的看法,对后续19世纪的有重要影响。1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有关共同起源的概念对提出了修正需求,需要从中反映出相似形态之间的演化关系。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马蒂亚斯·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此书对植物学有很大的影响。施莱登善用显微镜,并且是早期植物解剖学家。他与动物学家泰奥多尔·施万、医生鲁道夫·菲尔绍一同建立了细胞学说,并且在苏格兰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于1831年发现细胞核时随即意识到该结构的重要性。1855年,德国医生阿道夫·菲克提出了菲克定律,并将其用于计算生物系统中的分子扩散速率。 现代植物学. 奥地利科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借助对豌豆("Pisum sativum")实验研究,最早提出了基因-染色体遗传学说,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证明遗传只通过配子发生,其它细胞都不会传递遗传特征。(1898–1997)在植物解剖学方面的工作为现代植物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半个世纪前的作品《植物解剖学与种子植物的解剖》至今仍被用作植物结构生物学教材。 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于19世纪晚期创建了植物生态学,他提出植物以群落方式存在。瓦尔明的导师和继任者对此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劳恩凯尔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美国植物学家亨利·钱德勒·考尔斯、英国植物学家和美国植物生态学家发展了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例如温带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克莱门茨还提出了顶级群落概念,它是对应环境所能支持的复杂程度最高的植物群。坦斯利将顶极群落的概念从生态学引入至生物学。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分析了种子散布与分布,植物种群,地质历史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并开创了植物地理学。俄国植物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1887–1943)在前人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尔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了生物地理学、起源中心和经济作物演化史的概念。 自1960年代以来,一些植物生理学原理逐渐被人们理解,例如蒸腾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叶面水分蒸发速率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水蒸气或二氧化碳透过气孔的分子扩散过程。借助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植物气孔大小的精确测量,科学家得以准确的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与在统计分析方面的贡献简化了生物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1948年,发现并鉴别出了植物生长素,允许人们透过外部化学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速率。开创了植物激素控制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4-二氯苯氧乙酸(或称2,4-D)是人类首次合成的除草剂。 进入20世纪后,有机化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光谱学、色谱法和电泳)引领了植物生物化学的发展。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等学科发展,科学家可以更详尽的用实验分析植物基因组与其生物化学、生理学、形态、行为之间的关系。1902年,奥地利植物学家戈特利布·哈伯兰特最先提出所有植物细胞都具备全能性,也即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而这也允许科学家更加便利的将基因工程运用于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科学家可从目标植物中去除一个或多个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或加入报告基因(例如绿色荧光蛋白),以便于观察特定性状的表达。这些生物技术可修改完整植株或生物反应器内的植物细胞,使其分泌,生产抗生素或药物,此外也有相关技术用于提高作物产量。 现代植物形态学认识到植物的根、茎、叶、毛状体为连续的统一体,并强调这些结构的动态性。现代植物系统分类学主要关注植物间的。现代分子系统发生学通常忽视植物形态特征,而主要以植物的基因序列为数据来源。1998年,借助对开花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发表了被子植物的系统发生学成果,其中回答了许多有关被子植物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的问题。DNA条形码技术是当前植物学研究的活跃主题,该研究理论上可用于鉴定植物物种和商业品种。 近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和近代技术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被引入到植物学领域,植物学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无论在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当今相当多的新知识都从研究模式植物而来,如拟南芥。这种十字花科的杂草是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之一。此外水稻也是较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因为水稻基因组相对较小,同时国际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为重要的谷物/草/单子叶植物模型。另一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也是一个有助理解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模型。科学家对小麦、 玉米、 大麦、 黑麦、御谷、大豆等主粮都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其中部分植物的基因组测序较为困难,因为它们的染色体中有两个以上的单倍体。此外,绿色水藻作为模式生物,也为细胞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知识。 研究范围与重要性. 对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与食物来源。光合作用以太阳光、水、二氧化碳为原料,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与材料,植物、藻类和蓝菌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群体。氧气作为光合作用的副产品而被释放至地球大气,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使用氧气呼吸。此外,植物还能防止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过程中也扮演关键角色。植物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人类可获得的食物、氧气、生化产品、原材料,并可产生和维持土壤。 在现代科学之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动物或植物(包含真菌),而植物学就是专门研究那些除动物以外的生物。植物学家不仅研究植物的内部运作,例如细胞器、细胞、组织的功能,还涉及整株植物、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每一研究层面,植物学家都可能用到分类学、发生学和演化学等理论,并使用解剖学和形态学研究相应结构,使用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运作。 通俗意义上的“植物”只包括“陆生植物”,或称高等植物,其下包含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使用孢子繁殖的隐花植物(蕨类、石松、地钱、角苔和藓类)。高等植物皆为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共同祖先可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的生活史以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处于单倍体阶段时称为配子体,在某个阶段会发展为二倍体,此时称为孢子体。种子植物的配子体由母体孢子体培育。过去植物学家也研究现代植物标准定义以外的生物,现在这些研究已被细分为其它学科,例如细菌(现在被细分为细菌学)、真菌(现为真菌学)——包括与地衣共生的真菌、非绿藻(藻类学)、病毒(病毒学)。虽然上述领域已不再是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但植物学家仍关注这些物种,并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学课程内。 根据内共生学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放氧生物蓝菌通过内共生演化为了植物真核祖先细胞内的叶绿体。由此产生的光合植物加快了大气氧含量的升高,彻底改变了远古地球的大气组成,并在其后20多亿年里维持大气中充足的氧含量。古植物学是研究远古时期遗留的植物化石记录的学科,科学家也从这些记录中探索。 21世纪关于植物的主要问题是其作出基础生产者,在全球范围的生命原材料循环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原材料包括能量、碳、氧气、氮和水。此外,人们也关注植物管理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例如、自然保护、粮食安全、入侵物种防治、碳截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农业. 人类几乎所有主食都直接来自植物的初级生产,或间接来自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物及其它光合生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将来自太阳光的能量、土壤和大气中的养分转化为可供动物获取使用的形式。生态学家将其称为第一营养级。现代主要食用作物例如苔麸、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香蕉,以及用于织物生产的火麻、亚麻、棉花等,都来自于史前人类对的筛选培育。 植物学家致力于研究利用植物生产食物并提高其产量,例如通过植物配种方法获取期望的性状。这些工作对人类未来十分重要,其可确保人类后代的粮食安全。植物学家也研究农业中的有害植物,例如杂草。植物病原体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植物学家借助对植物病原体的生物研究寻找其在农业活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控制方法。民族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科,而当涉及到植物与远古人类的关系时,则称为。一些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最早记录来自加拿大原住民,他们从众多植物中分辨出可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家记录了这些原住民与植物间的关系。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生物化学是研究植物内化学反应进程的学科。其中部分化学反应用于自身基础代谢,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和景天酸代谢。另一些化学反应则用于合成特定物质,例如用于固定植株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或是生成一些次级产物,如树脂和芳香味化合物。 通过纸色谱法看到的不同种类。 叶黄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植物和其它光合真核生物细胞内有独特的细胞器——叶绿体,其被认为是从蓝菌与植物祖先内共生演化而来。叶绿体和蓝菌内都含蓝绿色素叶绿素。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吸收光谱中的蓝-紫与橙-红部分,并反射绿光,因此在人类看来呈绿色。植物在红蓝光中吸收的能量由叶绿体转化为富含能量的碳化合物,该转化过程还需要用到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这个过程称为碳固定,氧气是该反应的副产物。 叶绿素从光照中捕获的能量最初以电子形态存在,而后形成电化学梯度。捕获的电子用于制造ATP与NADPH分子,这些分子用于储存与转运能量。能量随后用在卡尔文循环的暗反应中,从RuBisCO酶生产出三碳糖甘油醛3-磷酸(G3P)。甘油醛3-磷酸是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是合成葡萄糖及几乎所有其它有机分子的原材料。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淀粉储存在叶绿体中。淀粉是大多数陆生植物及藻类的能量储存介质,但菊科植物使用菊粉(属于果糖)作为能量储存介质。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蔗糖,以更方便的运送至植株其余部分。 相比无叶绿体的动物,植物和其它真核亲缘生物还借助叶绿体完成其它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例如合成脂肪酸和大部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用途广泛,例如为细胞膜提供原材料,陆生植物也以它为基础构建植物角质层,用以减缓水分蒸发。 植物还可以合成许多独特的聚合物,例如多糖分子纤维素,果胶,用于合成细胞壁的。维管植物可合成木质素,用于加固木质管胞的及木质部,以防止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水时倒塌。厚壁组织中也有木质素,其为植物提供支撑,该组织也是木材的主要成分。是一类具备化学抗性的聚合物,在细胞壁外层、孢子和陆生植物花粉中都有发现,化石记录显示,早期陆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在这类物质的保护下得以存活。广泛认为孢粉质促进了植物在奥陶纪的演化。相比植物刚扩散至陆地的奥陶纪与志留纪时期,如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有所降低。许多单子叶植物(例如玉米和菠萝)和双子叶植物(例如菊科)各自独立演化出了景天酸代谢以及C4类二氧化碳固定,以降低先前使用C3类二氧化碳固定时光呼吸过程的能量损失。这些演化只在陆生植物中发生。 医学与原材料. 植物化学是植物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部分化学产物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毒参属植物产生的毒芹碱,这是一种生物碱,对人畜有神经毒性。而另一些化学产物,人们可能会被其特殊风味吸引,例如辣薄荷、精油、柠檬油等,从而将它们作为香料或调味品。医学上也将由罂粟生产的鸦片用于麻醉镇痛。许多医学或娱乐药物,例如四氢大麻酚(大麻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吗啡、尼古丁等,都直接源自植物。还有些产品则是天然植物的简单衍生物。例如,止痛药阿司匹林(也即乙酰水杨酸)最初是从柳树树皮分离,许多阿片类止痛药(例如海洛因)都是来自罂粟产物吗啡的化学修改。人们常用的兴奋剂也源于植物,例如来自咖啡的咖啡因、茶、以可可豆制作的巧克力、来自烟草的尼古丁。人类酿造的酒精饮料一般来自糖分丰富的植物,例如啤酒源自大麦,清酒源自水稻、红酒源自葡萄。美洲原住民在其数千年历史中发现了许多具备药用价值的植物,制药产业有时会参考民族植物学的相关记录,将其作为发现新药物的一种方法。 植物也被用于制造颜料和染料,例如红酒中的红色源自花色素苷,牛仔裤的靛蓝色来自黄木犀草和菘蓝共同制成的吲哚酚。艺术家常用的藤黄和茜草红分别来自热带金丝桃科植物的树脂以及染色茜草的根。 来自植物的常见原材料还有糖、淀粉、棉花、麻布、火麻、部分绳子、木材、塑合板、莎草纸、植物油、蜡、天然橡胶等。木材热裂解可产生纯度很高的木炭,历史上常作为金属冶炼燃料,此外也可用于过滤、除湿、作为颜料或制造火药。纤维素是世界上储量最充足的有机聚合物,可转化为能源、燃料、制作材料或化学原料。纤维素产品包括人造丝、玻璃纸、、生物丁醇燃料、硝化棉。甘蔗、欧洲油菜、大豆等植物因其含有大量可发酵糖或油脂,因此也被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例如制成生物柴油,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美洲原住民使用茅香除蚊。美国化学学会后来发现茅香中起除蚊作用的化合物是植醇和香豆素。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主要研究植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植物生态学家研究本地或区域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环境适应度,以及它们与其它物种间的关系(例如竞争或共生)。植物生态学家有时也会采用民族植物学收集的经验证据,他们可借助这些经验证据理解当地在数千年前的环境状况,以及当地环境随时间变化过程。植物生态学的目标是理解植物栖息环境与其分布模式、产量、环境影响、演化过程、对环境变化反馈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依赖环境中的土壤和气候,同时它们也反过来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例如,植物可影响阳光反照率、改变地表径流、稳固矿质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影响当地气候。植物会同环境中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也和多种(如群体、种群和群集)中的同类交互。具备相似、优势植物、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区域可被归为一类生物群系,例如冻原和热带雨林。 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而植物可凭借各种方法。有些植物也演化出了寄生或肉食行为。植物与其它物种可形成互利共生关系,例如某些植物可与菌根、根瘤菌互换食物,可获得蚂蚁的保护,蜜蜂、蝙蝠等动物可帮助传播花粉,人类和部分动物可作为帮助植物散播种子。 植物、气候和环境变化. 人们可根据植物对气候和其它环境变化的响应理解这些变化对生态环境功能与生产力的影响。例如,植物物候学可作为理解、气候变化的生物学影响的窗口。孢粉学对数百万年前花粉化石沉积物的分析可用于重建古代气候。根据对古生代陆生植物体型、叶片气孔密度以及叶片形状的分析,科学家可估算当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臭氧层空洞可将植物暴露于高水平紫外线辐射,从而减缓其生长速率。此外,对植物群集、系统分类、生物分类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认识植被变化、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的原因。 遗传学. 植物与其他多细胞生物有共同的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通过对豌豆("Pisum sativum")的研究发现了植物的遗传规律。这些遗传规律后来被发现不只适用于植物,更可扩展至其它生物。与之类似,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研究玉米时发现了“跳跃基因”,其同样适用于其它生物。不过,植物与其它生物仍存在部分遗传学上的差异。 相比动物,不同植物物种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常可以进行跨物种杂交。一个常见的案例是甜橙,它是柚子与橘子的杂交产物。现今种植的多种小麦都是源于野外原始物种的种间与种内杂交。雌雄同株的被子植物常有自交不亲和性,以致花粉无法落至柱头,或是不能发芽和产生雄配子。这是植物用以促进异株授粉的机制之一。在许多陆生植物中,雌雄配子会由不同个体生成,这种情况被称为雌雄异株。 另外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植物中常有源于不同机制的单性生殖现象,例如土豆的块根。尤其是在北极地区和高山气候环境,一般没有动物帮助传播花粉,因此小植物和鳞茎植物可能不会发展出花,而以无性生殖取代有性生殖,从而整个种群都与其父代的基因一致。这是植物中的一类,这种现象也可发生在种子中,其包含与父代基因一致的配子。 大多有性生殖产生的个体都是二倍体,也即有成对的染色体,不过错误的细胞分裂也可能使染色体加倍。这类错误可发生在胚胎生长早期,导致同源多倍体或部分同源多倍体生物;或发生在普通细胞分裂时,产生一些多倍体(核内倍数性)细胞;或在配子形成时。两种不同植物物种的杂交种可能是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常是可育的,但可能无法与其父代种群杂交,因为两者染色体数目不同。这些植物与父代种群有生殖隔离,但仍生活在同一区域,最终或许可形成。一些不育的多倍体仍可通过营养繁殖或种子的无融合生殖产生完全一致的后代。硬粒小麦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而普通小麦是可育的六倍体。商业种植的香蕉是不育的、无种子的三倍体。西洋蒲公英是三倍体,可借无融合生殖产生可育的种子。 与其它真核生物一样,由内共生而来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的基因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在裸子植物中,叶绿体基因遗传自雄性父代,而在被子植物中则是遗传自雌性父代。 分子遗传学. 科学家从模式生物(例如拟南芥)的研究中获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拟南芥的基因组(或称遗传信息)包含1.35亿个DNA碱基对,属于被子植物中最小的基因组之一。2000年,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完成,是首个完成基因测序的植物。而后对另一些基因组较小的植物,以及水稻("Oryza sativ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等植物的基因测序也使它们成为了重要的模式植物,促进人们对谷物、禾本科及单子叶植物的生物与遗传学、细胞和分子层面生物学的理解。 类似拟南芥的模式植物被用于研究植物细胞和叶绿体的分子生物学。理想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较小,对其需要有较完整的认知或测序,体型较小,世代时间较短。玉米曾被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C4类植物糖分的韧皮部装载。单细胞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不属于有胚植物,却含有与陆地植物相关的绿色素叶绿体,因此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温泉红藻纲下的"Cyanidioschyzon merolae"也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基础功能。菠菜、豌豆、大豆以及苔藓植物("Physcomitrella patens")常被用于研究植物细胞生物学。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类根际细菌,它可依附植物细胞,透过愈伤组织导入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从而致使植物患上冠瘿瘤。1977年,一些科学家猜测Ti质体可能是将转入豆科植物根部的自然载体。如今,对Ti质体的基因修改已成为制造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手段。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是指无法透过DNA序列变化得到解释的可遗传基因功能变化,它可导致生物体性状改变。例如DNA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或不表达)就属于表观遗传学变化。依附于DNA缄默区的抑制蛋白也可控制基因表达与否。表观遗传记号可能在植物的程序性发展阶段被加入或移除,并造成了诸如叶片与花瓣的区分。这些记号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延续至细胞分裂结束,从而伴随整个细胞生命周期。有些表观遗传变化是可遗传的,而另一些则在繁殖细胞阶段被重置。 真核生物借助表观遗传变化控制细胞分化。形态发生时期,全能干细胞转变为胚胎中的多种富潜能,并最终分化为不同细胞。植物胚胎从受精卵开始,并持续分裂分化为薄壁组织、、韧皮部筛管、植物表皮的保卫细胞等不同组织。这种分化过程源于部分基因的表观遗传激活以及另一些基因的抑制。 与动物不同的是,许多分化后的植物细胞(尤其是薄壁细胞)仍保留有全能性,因此仍具备发展为新植株的潜能。不具备全能性的植物细胞包括高度木质化的细胞,成熟后死亡的厚壁组织和木质部,以及缺少细胞核的韧皮部筛管。虽然植物使用与动物相似的表观遗传机制(例如),但也有假说提出,植物可依据周围细胞和周边环境所提供的位置信息,修改自身基因表达样式,从而决定生长目标。 表观遗传变化可导致副突变,该变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透过等位基因诱使另一等位基因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类表观遗传标记可传递至后代。 植物演化. 植物的叶绿体与蓝菌(常被错误的称为蓝绿藻)相似,科学假说认为,如今携带叶绿体的植物为真核生物与蓝菌的内共生产物。 藻类为多系群,其被分为多种不同类别,部分与植物相近。藻类与植物间有诸多差异,例如它们的细胞壁组成成分、生物化学机制、色素、叶绿体结构、营养储存方式都有不同。绿藻门的姐妹类别轮藻门被认为是包含了植物的远古祖先。轮藻门下的轮藻纲与陆生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共同构成单系群,或称链型植物。有学者认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均起源于藻类,并且是平行发展的。大约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开始,地球陆地上升、水面下降,原本漂浮于海滨或浅水带的植物体因此挤压堆积,部分植物露出水面,从而获得更充足的光照与气体交换条件。而离开水体后植物亦面临水分与养料供应的问题,因此演化出了更适应陆地生活的蕨类植物(例如最早的陆生植物代表莱尼蕨),其有坚韧外壁包裹的孢子,以及用于支撑的维管。 无维管束陆生植物是不含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有胚植物,其下包含苔藓植物门、地钱门和角苔门。带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蕨类维管植物在志留纪晚期至泥盆纪早期分化为不同谱系,其中古老的石松门存活至今。泥盆纪末期,部分植物群例如石松门、前裸子植物门、演化出了“大孢子”——这些植物产生两种大小的孢子,较大的称为,较小的称为微孢子。这些植物的减数配子体由孢子囊内的大孢子发育而来,称为内生孢子。种子由覆盖了一或两层珠被的内生大孢子组成。孢子体最初在种子内部发育,在发芽时释放至外部。已知最早的种子植物可追溯至泥盆纪法门期。随着种子的演化,种子植物开始分化为不同群体,包括已灭绝的种子蕨门,以及存活至今的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不被子房包裹,如今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包括松柏、苏铁、银杏和买麻藤。被子植物的种子由雌花器或子房包裹。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被子植物似乎是裸子植物的姐妹群。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一切与生命相关的植物内部物理化学活动。植物代谢所需的所有物质都源于空气、土壤与水体。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捕获来自太阳光的能量,随后被供给至细胞呼吸,这些能量构成了所有生命的活动基础。光自养生物包括所有可直接从光照中以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绿色植物、藻类、蓝菌。异养生物包括所有动物、所有真菌、所有完全寄生植物以及非光合作用菌,这些生物以来自光合生物的能量为生,并将其用以构建自身细胞与组织。呼吸是对碳化合物的氧化过程,该过程将碳化合物分解为更简单的结构,从而释放其中包含的能量,这与光合作用过程相反。 各类分子可在植物内转运,转运的可以有很大差别。对于离子、电子、各类分子(例如水分子和酶分子)的亚细胞转运需要穿过细胞膜。植物根部吸收的矿物质和水可由蒸散流转运至其它部位。转运也可借扩散、渗透、主动运输、等方式完成。植物需要转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元素。在维管植物中,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元素溶于水中的离子,通过木质部转运至植物体各处。植物所需的大部分养分都来自土壤矿物质的化学分解。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通过韧皮部转运至其它部位,植物激素有多种不同转运过程。 植物激素. [[File:Phototropism_Diagram.svg|alt=A diagram of the mechanism of phototropism in oat coleoptiles|thumb|1 位于阳光正下方的燕麦胚芽鞘。红色部分为植物生长素,此时平均分布在胚芽鞘尖端。 2 随着太阳位置变化,植物生长素转移至背光一侧,促使该侧细胞伸长。3, 4 一侧细胞伸长导致芽尖向光源方向弯曲。]],它们可对外部信号作出反应。例如面对光线、触摸和伤害等刺激,植物会尝试移动或远离这些刺激。触觉敏感性的证据包括含羞草("Mimosa pudica")因触碰导致的叶片闭合,捕蝇草和狸藻属的捕虫陷阱,兰花的。 19世纪末,科学家提出假设认为植物可产生激素调控自身生长。达尔文设计实验检测了植物芽尖和根部的向光性及向重力性,他得出结论“很难否认植物培根尖端……行为就如低级动物的大脑……可作出不同运动”。就在同一时期,德国科学家发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最早发现的生长素是吲哚-3-乙酸(IAA),其可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并最终在50年后被分离。生长素是造成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原因。1939年,科学家发现植物营养组织可在含IAA的培养基中维持,1947年观察到可通过控制IAA浓度诱使营养组织生根发芽,这是植物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的里程碑。 细胞分裂素也是一类植物激素,顾名思义,它能控制细胞分裂过程。属于细胞分裂素,最初在玉米中发现,属于腺嘌呤的衍生物。玉米素由根部生成,经木质部传输至茎干,促进此处的细胞分裂、芽的发育以及叶绿体变绿。吉贝素属于二萜化合物,由乙酰辅酶A羧化酶经甲羟戊酸途径合成。吉贝素涉及植物发芽和种子解除休眠,并透过控制茎干细胞生长来控制植株高度,控制开花。脱落酸(ABA)存在于除地钱外的所有陆生植物中,由叶绿体或其它质体从类胡萝卜素合成。该激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种子成熟和休眠,并促使气孔关闭。人们最初以为脱落酸可促使叶片脱落,于是以此命名。乙烯是一种气态植物激素,从甲硫氨酸合成,可促进果实成熟和叶片脱落。乙烯或乙烯利被广泛用于催熟棉花、菠萝和其它更年性水果。 植物激素茉莉酮酸最初从素馨花油分离,可在植物受病原攻击时解锁基因,从而抵御威胁。 光照作为植物的首要能量来源,其也可作为一类反馈信号,例如植物可从中得到每日光照量信息。因此光照也可对植物造成适应性变化。光敏素是植物接收光照的受体。 植物解剖和形态. 植物解剖学研究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结构,而植物形态学研究植物的外部形态构造。所有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它们的DNA储存在细胞核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或真菌的区别在于:它们有组成成分为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细胞壁;比动物细胞更大的液泡;具备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作用的独特质体叶绿体。植物细胞中的其它质体还可用于储存物质,例如储存淀粉(淀粉体)或脂类(油粒体)。此外,链型植物和桔色藻目还可在细胞分裂末期使用作为模版建造。 维管植物包括石松、蕨类、种子植物(其下包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些植物通常被分为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即植物的茎,以及依附其上的叶和繁殖结构。地下部分包含植物的根部,根尖有根毛,根部通常没有叶绿素。非维管植物例如地钱、角苔、苔藓,它们没有用于穿透土壤的维管根,但也进行光合作用。地钱的孢子体阶段不具光合作用能力,但角苔和苔藓的孢子体阶段可以依靠光合作用满足部分能量需求。 植物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相互依存,地下的根系需要依靠地上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而地上部分需要依靠根系吸收水分与矿物质。各部分细胞可分化为对方的组织,或生成不定根或不定枝,例如块茎、块根和。靠近地面的根系,例如在柳树中所见到的,可发展出独立的地上部分,并最终形成全新植株。地上或地下部分缺失时,另一部分通常可以再生长。因此仅凭单片叶子(例如非洲堇属),甚至单个细胞(可分化为愈伤组织)都可能繁育成完整植株。在维管植物中,木质部和韧皮部作为传输组织,负责在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运输物质。根部有时可用于储存营养物质,例如糖(糖用甜菜)或淀粉(胡萝卜)。 茎的功能主要是为叶和繁殖器官提供支撑,但在肉质植物中也可储存水分(仙人掌)或营养物质(土豆)。茎有时也可用于营养繁殖,例如草莓的匍匐茎繁殖,或是繁殖。叶负责收集光照,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种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例如松柏、苏铁、银杏、买麻藤,可产生裸露的种子。而被子植物可开花并产生种皮包裹的种子。木质植物,例如杜鹃和栎树可产生两种额外结构:木材(次生木质部)和树皮(次生韧皮部和木栓)。木质植物包含所有裸子植物和部分被子植物。其中部分有性繁殖,部分无性繁殖,还有部分两种方式兼有。 尽管对于植物主要形态类别,如根、茎、叶、毛状体的区分十分有用,但这些类别并非独立,而是由中间形相连,因此各结构组成了连续的统一体。此外各结构也可视为各过程,因此完整植株即是过程的组合。 系统植物学. 系统植物学属于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关注各生物的分布范围、差异及相互关系,尤其注重生物的演化历史。它的相关学科包括生物分类、科学分类学和系统发生学。植物学家在分类物种时会依据类别将其归类,例如归为某个属或种。生物分类学是科学分类系统的一个形式,现代分类学源于18世纪植物学家卡尔·林奈的工作,林奈根据生物体的外观形态将其分类。这些分类后来因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作了适当调整,也即按照生物的演化祖先而非外表特征相似性分类。尽管科学家对于如何分类生物还有争论,但以生物DNA序列为基础数据的现代分子系统发生学技术已经推动许多有关演化历程的修正,并预计未来仍将继续。现代生物学应用最广泛的分类系统是,该理论依层级分类生物,各物种都以二名法命名。《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规范了植物学的科学命名,法规由国际植物学大会负责管理。 依据生物分类学,植物界属于真核生物域,各生物依次向下归类,直至物种层级。层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的拉丁学名由其属和属下的种名组成,由此生成独一无二的名称。例如鸢尾的学名为"Iris tectorum",其中"Iris"为其属名,表示该物种属于鸢尾属,而"tectorum"是其种加词。属名首字母需大写,种加词小写,整个学名需以斜体表示,如果无法斜体,则需添加下划线。 生物群的演化史与遗传关系称为系统发生,对此的研究称为系统发生学。该学科的基础方法是利用生物间的遗传相似性探究其关系。例如叶仙人掌属枝叶繁茂,与其它叶片呈针尖状的典型仙人掌(例如金琥属)的外观非常不同。然而叶仙人掌属和金琥属都有由(高度特化的垫状结构)产生的尖刺,这表明这两个属存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 因植物相似性而作出的亲缘关系判断必须十分仔细,因为趋同演化也使不同植物物种独立演化出相似特征。部分大戟属物种有和仙人掌相似的无叶球茎,这是因适应水栖环境而发生的形态演化,假若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这些物种的花和仙人掌的花在结构上有显著不同,因此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并不相近。支序分类学采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性状,以更好的在与演化关系无关的相似性状——例如不同生物群体独立演化出的相似特征,祖先遗留的特征——和从最近共同祖先身上承袭的性状(共有衍征)之间作出区分。只有衍征,例如上述仙人掌植物的刺座,才可提供生物间最近共同祖先的证据。支序分类学分析的结果以支序图形式展示,以树状结构展示出生物的演化支和后代。 自1990年代起,基于分子特征和遗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生学取代了先前以形态特征为判断依据的传统方法,人们不必再依靠观察形态特征,例如是否有刺、刺座等信息判断植物的演化关系。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分子系统发生学直接使用植物的遗传序列为数据,而不再依赖由这些遗传序列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克莱夫·安东尼·斯特斯表示这种方法“直接取得了演化的遗传基础”。例如,以往人们认为真菌属于植物,或至少更接近植物而不是动物。然而基因证据显示,多细胞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如下面树状图所示——真菌更接近动物而非植物。 1998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在分析了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科后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该成果解答了过去的许多疑问,例如哪一科代表了被子植物最早的分支。对植物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植物学家更好的理解植物的演化过程。除了对模式植物的研究以及日渐常用的遗传证据外,分类学家也在讨论和尝试更好的将植物放入分类单元。其它科技,例如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植物学研究的精细程度,并可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数据。 符号. 植物学中曾应用一些符号,其中部分已经过时,例如林奈曾用行星符号表示木质、草本和多年生植物,而韦尔登诺曾用(土星符号)代表无性植物,用(水星符号)代表雌雄同体植物。以下是植物学中仍在使用的符号:
161
生命
生命,主要话题条目
生命是一种特征,物质存在的一种活跃形式。目前对于生命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无共识,较流行的定义是一类维持体内平衡、具有生命周期和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对刺激做反应、能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进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由细胞组成,能够成长、适应环境。其他定义有时包括非细胞生命形式,如病毒和类病毒。 生命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命具有(如信号传递和)的物理实体与那些没有生物进程的实体区分开来。如果生物过程的功能已经停止(死亡),或者它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功能则会被归类为无生命。 生命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个体一定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学则是以研究生命为中心的科学。 生命的最小单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能够新陈代谢,维持恒定性,可以成长,回应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继续繁殖并产生后代。生命以各种形式存在,如植物、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细菌。在地球的生物圈内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生物,在这些生物中都有共同的特征,都是由以和水为基础的细胞构成,有其组织以及可以遗传的基因资讯。 生命起源是生命从非生物物质(如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中产生的。普遍的科学假设是,从非生物到生物的转变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逐渐增加复杂性的过程。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现在42.8亿年前,在44.1亿年前海洋形成后不久,在45.4亿年前地球形成后不久。 当时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壳已经固化。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细菌的微化石。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RNA世界 尽管基于RNA的生命可能不是第一种存在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证据是在西格陵兰发现的37亿年前变质岩中的石墨,及西澳洲34.8亿年前砂岩中的远古生物化石。不过很多研究推测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根据其中一种研究,可能在42.5亿年前就已有生命,另一个研究则认为是44亿年前。目前仍不确定地球上产生生命的机制,不过已有许多的生命起源假说。生命形成后,变成许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学家则将其分类成许多分类单元的体系。生命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生存。 生命现象. 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的能力有时被视为判断生命的根本条件,称之为生命现象。有生命现象的蛋白质分子为朊病毒,为最原始的生命物质,如狂牛症朊病毒,可感染脑细胞,并自行复制遗传。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有机物。 定义. 生命没有公认定义,不同的科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定义。 传统定义. 科学家经常认为只有生物体会展现以下全部现象: 大部分科学家称这样的现象为生命的表现方式。通常必须具备全部七个特征才能被视作生命。 但是,这个定义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生物体不能繁殖,因为它们是正常物种中自然形成的。这些生物体仍是生命。有些人说生命的特性是可遗传的;因此,这些不能繁殖的有机体也还是有生命的,它们仍可以通过亲属选择等机理来产生新个体。 有些人认为病毒和朊毒体(能够进行自我复制的蛋白质)是可以自行复制的毒素而不是生命体,因为它们不能在没有其他细胞的情况下表现出生命现象。但是,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有类似细菌的细胞结构的生物也不能独立执行很多重要的生物过程,它们也要进入真核生物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进行生长和自我复制。另外,几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赖其他物种提供食物,并且归根结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细胞的特殊化学作用来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热泉细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统性的生命定义是,生物是自我组织并自我制造的。这些物质不与耗散结构混淆(如:火)。 这个定义变种包括了斯图亚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义生命为能够复制自己或他人的一种自主主体(autonomous agent)或一种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并最少完成一次热力学循环。 起源. 尽管不能准确地找到确实时间,但有证据表现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约37亿年。 虽然没有标准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现时最为公认的科学模型建立于一个或更多包括下面的发现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设: 很多不同的假说认为早期地球上的简单有机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细胞并进行新陈代谢。很多模型可分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陈代谢」两类,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并不属于任何一类。现时所推测的生命历史还有很多疑点,生命的起源对科学家而言仍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外星生命.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现生命的机率,但科学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变量的值(严格地说,德雷克公式计算的是处于银河系中且我们可能接触的外星生物的数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机率)。取决于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频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计算我们在任何时间可能接触的外星生命只有1个。 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种论也被称为外源性起源认为生命来自宇宙,通过陨石、彗星或宇宙尘等天体到达地球。但是这些理论对解释生命的起源没有帮助。 终结. 即生命体之死亡阶段或状态。以人类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脏跳动停止和脑部完全停止活动(非暂时性的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 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 任何一个个体的死亡并不会威胁物种的存在,反而是维持物种延续的重要环节。如果年老的个体永远不死,新的个体会失去生存空间和生存必需的资源。但个体大量死亡至难以维持繁殖时,物种就可能灭绝。 已经死亡的细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动。已经死亡的生物个体不能复活。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165
Wiki
Wiki,网站,网络文化,Web 2.0,超文字
wiki是一种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由用户协同编辑其内容的网站。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开发了最初的wiki。他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用简单的描述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 有些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让人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成本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同写作,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特点,有助于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词源. "wiki" 取自夏威夷的Wiki Wiki公车,源自夏威夷语「wiki」,本是「快速」之意。wiki的中文翻译有维客、围纪、快纪、共笔和维基等等,其中「维基」一词是中文维基百科人特别为维基百科而创,属于维基媒体的专用术语。随著「维基」一词能见度增加,常被泛用为wiki的主要音译名。 历史. wiki软体由软件设计模式社群开发,用来书写与讨论模式语言。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3月25日成立第一个wiki网站:WikiWikiWeb,用来补充他自己经营的软件设计模式网站。他发明wiki这个名字以及相关概念,并且实作第一个wiki引擎。坎宁安说自己是根据檀香山的Wiki Wiki公车取名的,「wiki」在夏威夷语为「快速」之意,,故他将「wiki-wiki」作为「快速」的意思以避免将「这东西」取名为「快速网」(quick-web)。 坎宁安说,wiki的构想来自他自己在1980年代晚期利用苹果电脑HyperCard程式作出的一个小功能。HyperCard类似名片整理程式,可用来纪录人物与相关事物。HyperCard管理许多称为「卡片」的资料,每张卡片上都可划分栏位、加上图片、有样式的文字或按钮等等,而且这些内容都可在查阅卡片的同时修改编辑。HyperCard类似于后来的网页,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特征。 坎宁安认为原来的HyperCard程式十分有用,但创造卡片与卡片之间的连结却很困难。于是他不用HyperCard程式原本的创造连结功能,而改用「随选搜寻」的方式自己增添了一个新的连结功能。使用者只要将连结输入卡片上的一个特殊栏位,而这个栏位每一行都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时如果卡片已经存在,按钮就会带使用者去那张卡片,否则就发出哔声,而继续压著按钮不放,程式就会为使用者产生一张卡片。 坎宁安向他的朋友展示了这个程式和他自己写的人事卡片,往往会有人指出卡片之中的内容不太对,他们就可当场利用HyperCard初始的功能修正内容,并利用坎宁安加入的新功能补充连结。 坎宁安后来在别处又写了这样的功能,而且这次他还增加了多使用者写作功能。新功能之一是程式会在每一次任何一张卡片被更改时,自动在「最近更改」卡片上增加一个连往被更改卡片的连结。坎宁安自己常常看「最近更改」卡片,而且还会注意到空白的说明栏位会让他想要描述一下更改的摘要。 特征. 奥德·坎宁安和波·路夫(Bo Leuf)在《Wiki之道——网上快捷合作》一书中描述wiki概念的几个本质特征: 编辑wiki页面. wiki中用户使用很多方式来编辑。通常需要-{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文本标记语言。 应用. wiki在一些需要内容管理系统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JotSpot和是创wiki企业应用的先河。wiki可以在高校教育环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直到2006年,wiki应用于教育的案例在全球都比较少。wiki除了被用来建立网站外,也被用作编写网志。wiki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可以作为学生协助学习的平台。 实施. wiki软件是运行wiki的群件之统称,允许使用常见的Web浏览器建立和修改网页,被作为应用程式伺服器在多个网页服务器上运作。 导航. 在大多数页面的文本,通常有大量的超文本链接到其他网页。大多数wiki有一个反向的功能,它显示所有链接到一个给定页面的页面。 认可与安全. 控制更改. wiki的基本设计理念是,与其避免人们犯错,倒不如让人们更方便地修正错误。因此,wiki固然相当开放,但它有一个有助检验最近新增页面正确性的功能。几乎每一个wiki网站都有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最近修订」页面——一个列出最近修订的特殊页面,或是一个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所做修改的列表。一些wiki可以对此清单作出过滤,筛去小修改或利用自动脚本所做之修改(所谓「机械人」)。 大部分wiki网站的页面编修纪录页都拥有以下功能:可查看过去的修订版本,亦可在任何两个修订版本之间进行差异对比。编辑者可以利用修订历史浏览并且恢复此条目的前一版本;显示差异功能则能让编辑者更容易决定是否有必要做此更改。一个普通的wiki使用者可以在「最近修订」页面浏览差异、查阅历史、甚至恢复到先前的版本。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很流畅的,具体细节则要看用的是哪款wiki软体。 为了避免人们做出差劣的编辑,有些wiki引擎可以对内容编辑权限进行各种程度的限制,以确保一篇或一组条目的品质。当有人修改某个条目时,愿意维护该页面的使用者(们)会收到通知,让他/她得以马上对新编辑进行审查。 有些wiki会提供「巡逻校订」(patrolled revisions),让有权限的编辑者在正当(非破坏)的修订上做标记。而「标记校订」(flagged revisions)则是让普通用户无法看见尚未通过评审的修订。 搜索. wiki提供至少一个标题搜索,有时是一个全文搜索。搜索的可扩展性取决于wiki引擎是否使用一个数据库。一些wiki(如PmWiki)使用文本文件。MediaWiki的第一个版本采用文本文件,但它在21世纪初被李丹尼尔克罗克改写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另外有时可以对wiki使用Google等外部搜索引擎的限定网域搜索功能以获得更精确或更全面的结果。 规则. 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大部分wiki系统或其所建立的社区都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策略和指导方针,用以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有一系列的规则控制。 比如:维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代表的是一个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自由编辑内容;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应该以一种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维基百科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规则。 社区. 有许多的wiki社区是私密的,尤其是企业的wiki。企业的wiki有可能只允许内部员工修改。
168
程序设计
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
电脑程序设计(Computer programming),或称程式设计(programming),是给程序解决出特定问题的过程,软体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程序设计方法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序。程序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除错等不同阶段。 发展历程.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软体开发主要就是程序设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逐渐分化出许多专用的软件系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而且这些专用的软件系统愈来愈成为普遍的系统环境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软体开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再只是纯粹的程序设计,还包括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通信协议设计和复杂的系统配置过程。 空间方面,在早期,由于机器资源比较昂贵,如何缩小储存空间往往是设计关心的首要重点;而随着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上资料储存媒体的价格降低,空间不再是考虑的第一要点,一些较耗时的运算也渐渐发展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模式。 时间方面,在早期,如何加强程式效率、缩短程式执行时间是程式设计师的共同目标;而在硬体效能进步、效率差距缩小,软件规模与复杂度却日益增加的现在,程序的结构、可维护性、重复使用性、弹性等因素更显得重要。在多人合作的程式设计专案里,程式设计师们会加上各种注解以协助其他参与者理解程式码,,但却因能达到较好的沟通并提高程式码的可维护性,而成为目前的主流。 然而,随著智慧型手机等携带装置的兴起,执行时间的缩短与储存空间的有效运用再次成为焦点,形成与主机伺服器类型应用程式不同的重点考虑方向。
170
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
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是指一组指示电子计算机或其他具有讯息处理能力的电子装置每一步动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运行于某种目标体-{系}-结构上。打个比方,一个程序就像一个用汉语(程序设计语言)写下的红烧肉菜谱(程序源代码),用于指导懂汉语的人(体系结构)来做这个菜。 计算机程序是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包括文档和其他无形组成部分。通常,以英文文本为基础的计算机程序要经过编译和连结而成为一种人们不易看清而计算机可解读的一连串数字的格式,然后放入运行。这种程序也叫作编译语言。未经编译就可运行的程序,通常称之为脚本程序(script)或解释型语言。 程序的运行. 为了一个程序运行,计算机加载程序代码,可能还要加载数据,从而初始化成一个开始状态,然后调用某种启动机制。在最低层上,这些是由一个载入器开始的。 在大多数计算机中,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等,加载并且执行很多程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计算机程序是指一个单独的可执行的映射,而不是当前在这个计算机上运行的全部程序。 程序里的指令都是基于机器语言。程序通常由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然后由该语言的编译器(或者,有时由汇编程序)编译为机器语言。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普林斯顿结构). 冯·诺伊曼结构又做普林斯顿结构,在一台基于最常见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上,程序从某种外部设备,通常是硬盘,被加载到计算机之内。 如果计算机选择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那么程序就被加载入-{zh-hans:内存; zh-hant:记忆体;}-。 指令序列顺序执行,直到一条跳转或转移指令被执行,或者一个中断出现。所有这些指令都会改变指令寄存器的内容。 基于这种体系的计算机,如果没有程序的支持,将无法工作。一个计算机程序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程序里的指令都是基于机器语言;程序通常首先用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然后用编译器或者直译器翻译成机器语言。 有时,也可以用-{zh-hans:汇编语言; zh-hant:组合语言;}-编程,-{zh-hans:汇编; zh-hant:组合;}-语言实质就是表示机器语言的一组记号-在这种情况下,用于翻译的程序叫做-{zh-hans:汇编程序; zh-hant:组译程式;}-。 程序和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被程序处理的信息。当我们考虑到整个计算机系统时,有时程序和数据的区别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中央处理器有时有一组微指令控制硬件,数据可以是一个有待执行的程序(参见脚本编程语言),程序可以编写成去编写其它的程序;所有这些例子都使程序和数据的比较成为一种视角的选择。有人甚至断言程序和数据没有区别。 编写一个程序去生成另外一个程序的过程被称之为元编程(Metaprogramming)。它可以被应用于让程序根据给定数据生成代码。单单一个程序可能不足以表示给定数据的所有方面。让一个程序去分析这个数据并生成新的程序去处理数据所有的方面可能会容易一些。Lisp就是一例支持这种编程模式的程序语言。 在神经网络里储存的权重是一种数据。正是这些权重数据,跟网路的拓扑结构一起,定义了网络的行为。人们通常很难界定这些数据到底表示什么或者它们是否可以由程序来代替。这个例子以及跟人工智能相关的其它一些问题进一步考验程序和数据的区别。 算法. 算法指解决某个问题的严格方法,通常还需辅以某种程度上的运行性能分析。算法可以是纯理论的,也可以由一个计算机程序实现。理论算法通常根据复杂性分为不同类别;实现的算法通常经过剖析(Profiling)以测试其性能。请注意虽然一个算法在理论上有效可行,但是一个糟糕的算法仍会浪费宝贵的计算机资源。(更详细信息,参见算法信息论(Algorithmic Information Theory)) 开发. 编写程序是以下步骤的一个往复过程:编写新的源代码,测试、分析和提高新编写的代码以找出语法和语义错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做程序员。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编程的要求和种类也日趋多样,由此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程序设计员,每一种都有更细致的分工和任务。软件工程师和系统分析员就是两个例子。现在,编程的长时间过程被称之为“软件开发”或者软件工程。后者也由于这一学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渐流行。 因此,如今程序设计员可以指某一领域的编程专家,也可以泛指里编写一个复杂软件系统里某一块的一般程序员。一组为某一软件公司工作的程序员有时会被指定一个程序组长或者项目经理,用以监督项目进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软件通常经历由系统设计师掌握的一个长时间的设计阶段,然后才交付给开发人员。牛仔式的编程(未经详细设计)是不为人所齿的。 两种当今常见的程序开发方式之一是项目组开发方式。使用这种方式项目组里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项目的进行发表意见,而由其中的某一个人协调不同意见。这样的项目组通常有15个左右的成员,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管理。第二种开发方式是结对开发。
182
中国历史
亚洲各国历史,中国历史,文明
中国历史,如果从中国的文字史首次成体系的甲骨文出现的商朝中期(前1300年算起)算起约有3,300年;从考古学上具有广域王权的都城定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前1920年)算起约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的夏朝(前2070年算起)算起约有4,100年;从西周文献中传说中的尧(前2350年算起)算起约有4400年;从孔子所言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或者5300年(前3300年算起);从已发现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遗址算起约有5,300年(也有意见认为良渚文化仍属史前时期);从盘古、女娲、有巢氏等不确定的神话时代算起「约有五千年」(这也是传统民间认知上的长度);从考古学上具有酋邦定位的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古国时代开端)算起有5800年;从第一座城市高庙文化彭头山遗迹算起有6800年历史;从最早的文字雏形贾湖契刻符号开始算起有8600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算起约有1万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时期算起约有68–100多万年的历史。 中国的传说有伏羲做八卦,而近代在湖广高庙文化遗址则出土了形状为八角星的占卜盘;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而近代考古出土则发现3,300年前(前1300年)的甲骨文、4,5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8,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黄帝时代杜康造酒,而近代考古学家则在10,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酿造酒。 从政治和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而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礼制,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君权统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从西方世界东传的科学主义、民主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之各种新思潮始规模性流传。20世纪初,人民兴起革命终推翻数千年来的中国帝制及封建社会等传统,并于1912年初建立首次共和制——「中华民国」。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退守至台湾,年以来维持两岸分治及战后和平格局至今。 从经济形态观察,中国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构成,私有制、商业活动发达。周朝时商业主要由封建领主阶层控制的官商贸易和庶人的自由贸易构成。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人口由士、农、工、商等构成,其中以从事农业的自由民为主体,是一个君权官僚制下的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本的较为自由的商业经济社会,一些重要的行业譬如油盐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也有很大的发展。早在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亚与中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时,国际贸易早已起步;隋唐时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贸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开放、交通的建设,更使各国文化、物资得以交流;唐朝时出现类似汇兑证券的飞钱,宋代时出现纸币;元代时更因为全面开通商旅的关卡使得与中亚的商业交流十分繁荣;明清时实行海禁,清末则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海上丝路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初中华民国实行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普遍被认为带有官僚资本主义色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先为公有制的计划经济社会,1978年起治国方向调整为改革开放,逐步朝向私有制、资本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之转型,该形态被称为在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工业化及都市化发展迅速,数亿人口在短短20多年内从农民转为城市工商业就业。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钱穆在著作《中国历史》(由孙国栋、苏庆彬、胡咏超编著)的导言中提到: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著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考古学中,与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相比,中石器时代资料相对较少。中石器时代,位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以细石器的制造为特征,因而被称为「细石器时代」。中国约在前1万至前7千年间处于中石器时代,持续时间相对短暂,随后进入新石器时代。 其中,陕西省大荔县的沙苑文化、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文化、山西省沁水县的下川文化,以及越南和平省的和平文化,是中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代表。这些文化不仅是考古学的宝藏,更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文化特征,为我们理解古代人类演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新石器时代.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结果表明,中国在1.8万年前就已经会制作陶罐。陶罐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还发现了半野生半驯化的人工稻米,这些考古学证据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当今世界上最早的驯化水稻则发现与湖南南部湘江源头的道县玉蟾岩遗址,时间约为公元前1.3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著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显著提高。而以龙山文化(4900年至4100年前)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有数个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较大的转变。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 文明起源. 传说时代. 中华文明真正具有确切纪年的信史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历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记录,因此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没有定案。虽然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及其之前的历史确实存在的证据,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中国神话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说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三皇一般指轩辕黄帝、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取自:《尚书·序》、《白虎通义》)。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说文·文部》中写“华,荣也”。《周书·武成》:“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古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中央之国)。 外来说. 中亚起源说. 中亚起源说与出埃及说一样支持中国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是来自同一源头,但不认为中国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而是推断中国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样是来自一个更远古的中亚文明,该文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才进入中国,中国史家对夏朝的描述实则是对这个更远古的中亚文明的历史记录。这个假说同时指出古北欧文明同样是起源于中亚,与中国文明同源。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并在当地发掘出许多彩陶。在比较了当地彩陶和中亚阿什哈巴德附近发现的安诺文化彩陶、乌克兰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肃一带发现的彩陶之后,安特生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但是在1931年,中国学者梁思永发现了河南安阳的后岗三叠层,证明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脉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响,安特生也承认了这一点。1945年,夏鼐通过在甘肃一带的考古发现,指出安特生对于当地齐家文化的分期有误,齐家文化实际上并不早于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说失去了实证支持。此后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坚持这个假说。 古巴比伦分支说. 清朝末年,法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中国文明出自古巴比伦,他在1894年发表论文《古代中国文化西源考》。拉克伯里在文中通过比较古代中国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近百种相似之处,提出假说,称黄帝是约前2282年左右率领部众迁至中国的一位巴克族(古闪米特人一支)首领,巴比伦典籍中称其为奈亨台。随着许多古人类化石相继在中国出土,成为了柳诒征、梁启超等人反驳拉克伯里的有利论据,缪凤林在《中国民族西来辩》中根据爪哇猿人等化石证据明确指出:“东亚之有人,为期实先于西亚”。其后,西来说所依据的不少上古典籍被学者们考证为后世伪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汉族西来者,大都取证于汉魏以来之纬书神话。」(《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观察》)最后,对于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陈嘉异指出:「彼此因地理气候之相等而遂发生类似文明」(《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断中国文化是外来的。五四运动之后,拉克伯里的假说逐渐失去支持,被学界否定。 夏朝. 据现今整理出来的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领袖,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传说中指南车就是由黄帝所发明﹕“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后中国历代都记载磁石的应用。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禅让制,传位给舜。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权位传给益,禹死后,益没有得到权位,反而在民众的拥护下,启得到了权位。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后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族太昊与少昊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在战中取胜。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有穷氏首领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后来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后世称“少康中兴”。通过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的这段叙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国部落(尤其是东夷部落)的历程。少康之子杼继承后位。他了解东夷对夏室的不满,为了巩固在东方的势力,他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今山东南部、安徽东部、江苏一带)。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今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夏人对杼格外尊重,为杼举行过“报祭”。 杼之子槐在位时,东夷与夏人开始和平共处。其中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居于淮河、泗水流域的九个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后纳贡祝贺。槐逝后,其子芒继位。芒逝后,其子泄继位。其子不降继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讨西方的九苑。不降年迈时,内禅于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夏朝与东夷的关系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继位。皋逝,其子发继位。这段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发逝后,其子履癸桀继位。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灭了亲夏部族韦、顾、昆吾后与桀开战。汤的势力大,桀抵挡不过,且战且逃,最终战败于有娀氏旧址。汤追桀至鸣条,展开鸣条之战。桀再次被击败,被汤放逐于历山,夏室于约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商朝. 在商代,中国青铜文明达到巅峰。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取代了夏朝。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汤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世。其后,长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但总共在位时间仅短短六年。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诸侯咸归…百姓以宁”,创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了兄终弟及的乱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中丁夺位遭到了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了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在商汤时,曾建都于郑亳(地点尚存争议),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对开发中国东南,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图灭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袭乃父之志,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们不愿为荒淫无度的纣王卖命,纷纷倒戈,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完全施行封建制度(分封制)的世袭王朝,可分为西周(约前1100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从周武王灭殷商建国并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国止,是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东周都城为洛邑(今河南洛阳),其时代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周朝覆灭。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封叔鲜(管侯)、叔度(蔡侯)、叔处(霍侯)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命这些商朝遗民修筑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前1037年,雒邑修筑完成。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初由召公奭、毕公高等诸侯辅政。前996年周康王殁,四十六年之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就中国治世的典范。 周康王死后,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3年,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溺死,全军覆没。其子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又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联楚平乱,得胜。经过昭穆时代之后,周朝开始实力大减。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衰象。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再惨败。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国祚约二百五十一年。 东周.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由于宗周遭到战火的破坏,同时犬戎虽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带。于是周平王在秦、晋、郑等诸侯的护送下,迁都雒邑(成周)。东周开始。由于后世的史家往往又把东周这段时期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所以又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周王室放弃了关中地区,实力大不如前,不仅无力控制诸侯,还要仰仗诸侯们的供给,早期主要是郑、卫国和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则是魏国和韩国。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仅留有“天下共主”的虚名。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一点号召力,到了战国时期,连一点号召力都没有了。 周室东迁,关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据。当周幽王危难之时,秦襄公从秦起兵勤王,奋勇作战,杀退了犬戎,但是没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诚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于是作为对秦人勤王之功的褒奖,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给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为诸侯,秦正式成为诸侯国。经过秦襄公、秦文公父子两代人的征战,基本上收复了岐周之地。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分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说明交质的“无信”本质;并且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说明交质的“无礼”本质。故认为此事件是“礼崩乐坏”的缩影。 前720年,周平王殁,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两年后(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𦈡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春秋时代.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晋、秦、郑、齐及楚等。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第一个称霸的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国内施行改革,使当时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齐国安定下来,并逐渐强盛,许多诸侯都朝拜齐国。齐国率九个盟国之师攻伐威胁周朝的楚国,楚成王被迫将和。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做国君,齐失其霸业。宋襄公曾经试图称霸,后为楚军所败。 晋国公子重耳在一场内乱后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实行改革,使晋国的势力发展到中原,与南方大国楚国产生摩擦。后楚国出兵围攻宋国首都帝丘,晋文公联合秦、齐、宋三国之师大破楚军于城濮,成为中原霸主。与晋国为盟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起了称霸的野心,与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屡次发生战争,最后以晋国的胜利告终,于是往西发展,把西边的一些戎国灭掉,使秦穆公成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后,再次与晋国争霸,楚国围攻宋、郑,晋国几次派兵来救,都大败而归。许多中原国家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庄王死后,楚经灵王、平王两代渐弱。东南方的吴国阖闾趁势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军,攻占楚国国都寿春,后平王之子昭王联盟秦国攻吴,吴兵退出楚境。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国趁吴军远征时攻击吴国,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被射死,后阖闾之子夫差又报仇攻越,大获全胜,俘虏越王勾践。吴国又出兵齐国,与鲁国联合将齐国打败,又攻晋国,但在黄池被晋军打败,越王勾践趁这时袭击吴国,九年后兼并吴国,夫差自杀而死。随后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勾践死后,越国衰弱,战国时为楚威王所灭。 春秋时期确定二十八宿;后期则产生古四分历。 春秋时期的人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装备,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基础。历史上出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事记叙。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出现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出现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战争史上出现的杰出兵法家有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司马穰苴(著有《司马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吴起(著有《吴子兵法》)、尉缭(著有《尉缭子》)等等。 战国时代. 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 前403年,晋国被三个门阀巨卿瓜分,成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再加上姜姓的齐国被田氏取代,人称田齐。 韩、赵、魏、齐、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湾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这是定义不同所致。 战国初年,各国开始变法运动,其中,以李悝变法的魏国,在魏文侯时首先兴起,北伐韩、赵、中山,东伐齐、宋,南伐楚,西伐秦,成为强国。齐国在齐威王时兴起,两次攻伐魏国获胜,并长期任为霸主。南边的楚国经吴起变法后强盛,灭掉陈、蔡、越,扩展疆土。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训练成一部强大的军队,与秦、齐、楚争先。韩国国君韩昭侯任用法家大师申不害变法,逐渐兴起。 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采用法家的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使其他六国恐惧,名士苏秦游遍六国,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合纵抗秦,秦国却用张仪为相,又使六国屈从于秦,破坏合纵。宋、鲁等小国到战国后期为齐楚所灭。合纵破坏后,齐国作为山东六国中最强盛的国家,开始沾沾自喜,其差点灭掉燕国,自称东帝,攻灭宋国的行为使诸侯惊恐,在燕国大将乐毅的统领下,燕、韩、赵、魏、秦五国大军重创齐国,攻陷齐都城临淄,后齐国在大将田单使用火牛阵赶走燕国后成功复国,自此东方雄主齐国衰落,秦国基本上对山东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开始发动对六国的大规模战役,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将白起发动战役,通过伊阙之战、郢都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四大战役横扫山东六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前256年至前249年,秦灭周。秦国最终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于前221年凭借王翦父子消灭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 科技史上出现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瓦当,奠定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文化上有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秦国于战国时期逐渐转强,到秦王政陆续攻灭六国(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统一时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并且发起一系列的改革以巩固帝国。而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今越南北部)。虽然秦朝外表十分强盛,但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统治不免带有苛急、暴虐之特点,让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义。秦始皇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帝国。秦朝为了巩固辽阔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与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权力,丞相仅仅是辅佐,而法律基本延续秦国法律。为了降低各地区差异,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小篆为文字)、车同轨、统一货币(秦半两)与度量衡。军事上,兴建长城以巩固北方,毁六国长城与城敦等防御工事,没收天下百姓武器,铸成十二金人,先后五次东巡以安定关东各地区。交通方面,兴建驰道与灵渠等交通设施以便军队前往各地平乱,也有利各地区运输物资。经济方面,秦朝延续商鞅变法的政策。推行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增产粮食,甚至有机会获爵位。工商业方面实行盐铁专卖,但不完全禁止商业,也鼓励如经营畜牧业的乌氏倮与丹砂的巴地寡妇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以法律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法术势相结合)三合一的君主专制,另有发扬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以神化皇帝。宗教以传统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众神以及巫术、占卜与占星等,而神仙方术之术受秦始皇所迷信。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乱、与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这是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密谋夺权。赵高为胡亥的师傅,与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对蒙氏兄弟不满。他们拥立胡亥为太子,假造诏令以赐死在九原督军的扶苏,史称沙丘之变。他们等到东巡大军返抵咸阳才发丧,胡亥也继位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赵高摆布,他赐死蒙氏兄弟,并杀害兄弟姐妹数十人。蒙恬的九原军也由王离接管。秦二世纵情于声色犬马,圈养无数狗马禽兽;征招罪犯与百姓,续建阿房宫与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趋向混乱,赵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论,指鹿为马。前208年,李斯被赵高陷害,于咸阳腰斩,夷三族。另外役民过甚,当时力役三十倍于古以及田赋二十倍于古。旧六国百姓不愿受严刻的秦法箝制与无数的劳役折磨,于同年爆发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刘邦与张良会合于洛阳以东,然后夺南阳、定武关,入关中。此时赵高担任丞相,因畏惧刘邦,命阎乐杀秦二世,改立子婴为秦王。同时,刘邦军于蓝田击溃秦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杀掉赵高-{}-后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亡。刘邦入主关中后,废除严苛的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受秦人拥戴。前206到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之间爆发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取胜。 西汉. 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在文治武功与国际声望达到极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分野上被视为上古时期转折到中古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及代表性。由于中间历经王莽篡汉的短暂中断过程,所以又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及东汉(又称后汉)。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称帝之后,异姓诸侯王势大,因此汉初几年对异姓王一一分别翦除,改封刘氏宗亲为王。后刘邦与功臣斩白马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盟”。汉初政府官员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从而形成汉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时,由于秦末以来动乱多年,国力虚弱,导致汉高祖刘邦在收复秦末被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时,遭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刘邦与刘盈去世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并欲王诸吕。而以陈平、周勃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备,并与刘氏皇族联合。吕后一死,功臣派与皇族立即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一举诛平吕氏外戚,废掉少帝刘弘,迎立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国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夺诸藩王的封地,引发各封国的担忧,而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因此杀了晁错,以寄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但是七国之乱并未因此缓和,景帝任用周亚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诸侯国的势力因此极大削弱。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在与匈奴和南越国(南粤)保持和平的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令等措施来积极备战;此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赞誉的时期。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在位前141年—前87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及军事整合起来。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于公元前140年建立年号“建元”,该年就称之为“建元元年”,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对外关系上,积极对付西汉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间,先后出现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名将,经过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数十年用兵后,终于打败匈奴单于,使其“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讨朝鲜,使汉朝成为当时的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乌孙,而达到离间西域和匈奴关系,进而联络西域的目的。汉武帝晚年笃信巫术,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发生著名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被迫杀江充而谋反,结果兵败而死,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事后武帝也极为后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汉经过多年对外战争,文景之治的积蓄耗费殆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国力也出现衰退的局面。为此,在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利用远征军失利的时机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不再奉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为提振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统购统销,干预物价,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得以避免步入衰败。 汉武帝去世后,钩弋夫人之子,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䃅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放宽盐铁专卖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他行为放纵,密谋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废。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已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段时期,汉朝不仅内政清明,而且对于匈奴继续保持强势,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三十六国所处地区的联络与控制。经过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得以从武帝中期以来面临衰退的困境下的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刘奭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对于社会秩序采取放纵态度,经常下令大赦免,导致盗贼遍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也致使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赵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嫔与他们的子女,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由于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条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权力急遽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刘欣即位,哀帝有“断袖之癖”,终日与他宠信的董贤厮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权力一度受压抑。此时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刘衎已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号“孺子”,自己担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篡汉自立新朝,西汉结束。 西汉灭亡后的乱局. 王莽(外戚)夺权后,宣布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新莽天凤五年(17年)绿林起义爆发,23年,新朝被刘玄为首的叛军推翻,同年2月,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史称玄汉,刘玄成为更始帝,然而他的无能腐败,加上叛军中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混乱,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史称赤眉汉。随后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之后汉朝宗室刘秀乘虚而入。25年刘秀复辟汉朝,定都雒邑,史称东汉,而他后被称为汉光武帝。 一般将王莽新朝与更始帝其列入西汉诸帝,但其法统混乱。 东汉. 汉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灭刘盆子,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雒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制、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另外提倡儒术,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与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气节,因此士大夫争相以名节为目标,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础;对匈奴等外部势力实行防御的策略,纵容姑息放弃西域,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期间,窦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长驻三十多年,不仅善于使用武力威慑各国,更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距离较远的国家。但匈奴人亦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行动,推翻各国亲汉的政权,再与新政权结盟。双方不断地反复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史称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窦宪派兵再次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从此扫除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汉朝国势也再一次到达汉武帝时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zh-hans:后;zh-hant: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东汉盛世仅维持六十余年。 88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时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他即位伊始,实际上朝政都由窦皇后操纵,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十二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少帝,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132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时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刘炳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结果不久质帝就被毒害弑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中饱私囊,无恶不作。桓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杀窦武,窦太后失势被软禁,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 数十年的政争以及天灾动摇了汉朝的民生,终于在184年爆发由太平道教主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号召数十万民众参与,虽然叛乱不久即告平定,但是东汉朝廷经此一役已实力大减。关键是中央朝廷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强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双双火并而亡,终于结束戚宦之争。但董卓掌权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并且焚毁首都洛阳。董卓被吕布诛杀后,经过几年混战,出现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策、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焉等势力。 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僭号称帝,国号仲家,并仿效河南尹设置淮南尹。后来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称,当时袁术因为畏惧曹操,仅僭越天子之制而不敢称帝。 袁术称帝后,接连遭到孙策、吕布、曹操、刘备等势力的叛盟与打击。后吕布转而与袁术结盟,但在建安三年(198年)败亡。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势穷,想将帝号让给拥有四州的庶兄袁绍,欲投奔袁绍长子、时任青州刺史袁谭,但在途中被曹操遣刘备、朱灵挡下。六月,袁术病死,仲家政权灭亡。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权力建构霸府政治,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并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强敌人袁绍军队的主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复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独揽大权。曹操挥军南征,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刘备以荆州为根本,进占益州,曹刘孙三分天下之势开始形成。而在这段期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晋位为魏公,不久又晋位魏王,违反汉高祖所订「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刘备亦晋位汉中王,东汉至此已名存实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继任汉丞相,袭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东汉结束,四百多年的汉朝国祚也正式告终,三国时代正式开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汉建立魏后,汉昭烈帝刘备随即在蜀地宣布继承汉朝法统,建立了沿用汉国号的政权,史称蜀汉。江东孙权虽向魏称臣,内政外交皆自主,几年后吴大帝孙权亦称帝,国号吴。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汉献帝禅让后自立为帝,史称曹魏(220年-266年),至此东汉灭亡,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1年-263年)。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先于221年向曹魏称臣,受封为大魏吴王,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229年-280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蜀汉在诸葛亮(前期)和姜维(后期)的领导下多次北伐曹魏,但成果不大,诸葛亮亦在234年病逝于北伐途中。东吴亦多次北伐曹魏,但几乎全部失败,其中较著名的有陆逊北伐。期间也出现公孙渊的燕国政权(237年-238年),但旋即被司马懿领兵剿灭,最终只是昙花一现。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后被顾命大臣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把持,其中曹爽独专朝政排斥司马懿,致使司马懿于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事件后,曹爽与其同党被夷三族,其后在魏国淮南地区出现反对司马氏支持曹氏皇室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在司马氏平定叛乱后,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马懿一手掌控,进入由司马氏专权的时代。司马懿死后由其长子司马师继续把持魏国朝政,后司马师病故,之后才由司马懿次子司马昭把持朝政,在司马昭把持魏国朝政期间,出现甘露事变,司马昭当街弑君,杀死了曹魏皇帝,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两国战于剑阁,不分上下,后邓艾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后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的禅让,改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自孙权晚年起东吴的政治就变的混乱,出现了大量的权力争斗,政治日趋保守,失去北伐的雄心,最终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西晋.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父子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十六国. 46年之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八王之乱的爆发,使晋廷失去在地方的影响力,胡族陆续叛变。304年,李特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并称成都王,又于306年称帝,国号“成”,338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匈奴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他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前赵。304年成汉与汉国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传统史家认为这些外族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将此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在该时期包括西南的成汉,先后建立16个国家,史称十六国。北方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311年永嘉之乱给人民巨大痛苦,让人们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之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经济方面,东晋庄园经济占据的比例比西晋更大。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的衣冠南渡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衰落的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而其他族则作为被统治者而同化;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华夏族者而同化,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当时天下大乱,东晋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使儒学衰落。一些旷达的士人目击衰乱不甘于隐避,就开始做出放逸的事情来,比如清谈,甚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与此同时玄学开始广泛传播。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使中国文化的儒释道逐渐合为一体。 南北朝. 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侯汉、陈等五朝;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国力再度强盛。晚年国家糜烂,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完全崩溃。虽由南陈的陈文帝统一南朝,但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门阀受五胡文化影响,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牵制,直到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后才全力对付南朝。后期在六镇之乱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不久分别被高氏北齐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北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迫使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 相对于北朝战争不断、各阶级对立的局势,经济持续成长的南朝比较稳定,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黄巾之乱和永嘉之乱就持续南移,带来劳动力与生产技术。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国的经济南移,在隋炀帝时建立隋唐大运河。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开创出独到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其中佛教带动石窟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名扬后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梁时萌芽出科举制度。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后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齐的排汉运动。而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隋朝统一天下后,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杨坚成为隋文帝。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自西晋永嘉之祸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确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节俭,令全国节俭成风。积存粮食数千万石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一朝,全国户数、口数及耕地面积,已达到唐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的水平,据统计,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号为开皇,这一时期史称「开皇之治」。隋朝在610年完工的大运河系统,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为经济、政治上的大一统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刚愎自用,加重刑罚,为隋朝的覆灭奠定基础。隋文帝死后,其子隋炀帝一方面为修京杭大运河而调动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连年征战,使农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导致隋朝迅速灭亡。隋朝国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继秦朝后的另一强大而短暂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 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业年间,使得各地民变不止。李渊见天下大乱,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李渊建立唐朝后先后平定瓦冈军李密、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武威的李轨、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洛阳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624年消灭高开道、辅公祏后唐朝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3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成为之后一千三百年中国最重要的藩属国。 660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改立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武则天晚年,705年退位,史称神龙革命。 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前三十年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与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唐玄宗的这些措施使唐朝在开元年间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与地方割据. 唐玄宗于742年改元天宝。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满,放纵享乐,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处理,并宠幸杨贵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太子李亨前往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762年太上皇唐玄宗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杨炎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权大多由皇帝与宰相掌控,但在天宝之后转变成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外廷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宪宗到唐宣宗期间,发生较长的党争,即称牛李党争。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于李党失势,李德裕被贬黜到崖州(今海南琼山),至此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宣宗虽是由宦官拥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加强皇权、抑制宦官权力,是时唐朝又出现短暂的复兴景象,史称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饰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李国昌、朱全忠等新藩镇。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国后梁,唐朝亡,国祚二百九十年。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五代十国. 907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朱温史称梁太祖。蜀王王建,晋王李存勖,燕王刘仁恭等起兵反对。908年,王建称帝反梁,国号蜀,史称前蜀。923年,李存勖杀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并进兵汴京(今河南开封),朱温子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定都洛阳,定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定都洛阳后,力图恢复大唐的荣光。他见前蜀王氏无道,925年派郭崇韬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灭了前蜀。至此,汉地诸藩国臣服,后唐庄宗成为长城以南整个汉地公认的唯一皇帝。但另一方面,后唐庄宗渐自大贪逸,宠信宦官、伶人,疏远旧将,内部矛盾激化。皇后刘氏和宦官与郭崇韬不和,向庄宗进谗言,结果郭崇韬被误杀,引来政局动荡和军人反叛。一个半月内,各地起兵反叛,后唐大乱。庄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往河北讨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动下,河北军立嗣源为帝,反攻洛阳。庄宗被伶人郭从谦所杀,史称兴教门之变,此后,李嗣源继皇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92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也有相当治绩,朝政渐为安定。但军人安重诲专权,未能处理好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两人发生内斗,孟知祥取胜,结果为后来后蜀脱离后唐独立埋下了祸根。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时,秦王李从荣以为明宗已死,起兵企图攻入皇宫,结果事败被杀。明宗得知秦王被杀,震惊之下驾崩,大臣妃子拥立宋王李从厚,是为后唐闵帝。闵帝即位后,采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从珂的叛乱,叛军攻入京师,而闵帝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设计除去其手下将士,为李从珂军士擒杀,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末帝与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诏把石敬瑭调任,引来石敬瑭的叛乱。末帝发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唐军大败,937年,契丹与石敬瑭的大军攻入洛阳,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936年,石敬塘建后晋,石敬塘为了获契丹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之后中原的边防受到严重威胁。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荡中,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本人到死没有改变依附契丹的政策,但国家多处发生叛乱如导致石敬瑭的两个儿子被杀的范延光、张从宾之乱、安重荣、安从进之乱等。种种事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对付叛乱,石敬瑭加重严刑峻法,同时非常猜忌自己的手下。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是为后晋出帝。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仅是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国家面对困境下应付各种政治问题。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契丹对此当然不能坐视。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后晋出帝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率军向契丹投降,后晋丧失主力,契丹派张彦泽率先部入开封。后晋出帝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大将刘知远乘机率军入汴京,建立后汉。 刘知远为世居太原的沙陀人,原为五代后晋河东节度使。947年,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后汉建立,948年刘知远二子刘承祐嗣位,即后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后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郭威出镇天雄军时,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进而反叛。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夺得帝位,建立后周,郭威是为后周太祖。郭威死后由其养子(本身是其内侄)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959年,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后周恭帝即位,随后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结束。 后北宋渐灭全国藩镇,963年灭荆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978年吴越国归降,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统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国时期完全结束。 宋辽夏金并立时期. 宋朝. 宋朝是继唐朝后又一个长达三百年的皇朝,分为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又称东京。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市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100万和120万人口,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李纲、辛弃疾、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 宋神宗时,因著王安石变法,发生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社会的不安,新旧党争长达三十多年,影响深远,也使改革失败。燕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高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北宋虽然曾多次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均以失败告终,其后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以维持和平。 1115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国。之后金国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钦宗之弟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战,试图北伐,宋金1142年达成绍兴和议,导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后宋金亦有和战,但是宋军无法收复北宋故土,金军亦未能跨越长江和淮河,宋金双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岭淮河线对峙。期间南宋政权先后有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专权,皇帝逐渐怠忽政务。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灭金。随即蒙古与南宋对抗,经历大规模血腥战争(如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蒙古攻破临安,占领南宋大部分领土。1279年,元军与南宋崖山海战,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陆秀夫背著跳海殉国。崖山海战以元朝的胜利告终,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随之灭亡。 辽朝(契丹). 辽由契丹族建立。契丹与秦汉时的东胡、魏晋南北朝的乌桓、鲜卑有著渊源关系,游牧于辽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鹘取代,契丹趁机发展,9世纪后期日益强大。契丹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推翻了联盟首领遥辇氏,任契丹部落联盟首领。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称帝建元,即辽太祖,都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成为中原最大威胁。公元944年南下中原,946年陷开封,灭后晋,947年改国号大辽。1005年辽朝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从此宋辽的和平局面长达一百多年。 辽末政治腐败,完颜阿骨打建金抗辽。辽天祚帝率兵亲征,在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市以西)大败,金朝连连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继陷落。公元1125年金太宗俘虏辽天祚帝,辽亡。立国凡二百一十年。余部在耶律大石率领下,经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亚,建立西辽,最终亡于大蒙古国。 西夏. 党项融合了鲜卑与羌两个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向外扩展、迁移,其中迁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赐姓李。宋朝建立后,势力逐渐壮大,向辽朝称臣请婚,辽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从此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困扰宋朝。李德明(李继迁之子)之子李元昊继位后,不断开拓疆土,于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都中兴府,统一河西地区,先后在战争中迫使宋辽两国与其议和,此后西夏采取依辽和宋的政策,换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时期金国兴起并一举灭掉辽国、北宋,西夏向金国称臣,趁机大幅扩张领土,夺取宋辽故土,进入盛世时期。西夏末皇室内部一再出现争夺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国的威胁下,摇摇欲坠。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围困中兴府达半年,西夏末代统治者帝晛于公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国一百九十年。 金朝. 女真即隋唐时的黑水靺鞨。五代时臣服于契丹。其中一部--完颜部,于11世纪初定居在黑龙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势力日渐强大,逐渐吞并了女真各部。完颜部首领乌古乃死后,各部落分崩离析,争斗不断,完颜部联盟长完颜盈歌、国相完颜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统一,奠定此后金国基础。完颜阿骨打继任联盟长后,获悉辽国内部虚弱的消息,于1114年起兵反辽,先后攻下宁江州、出河店、宾州、咸州等地。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大金,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白城子)。公元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国将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军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临开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陷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后,金国加紧统一脚步,但在黄天荡之战中受挫,郾城之战大败,此后宋金双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后,30年中不再发动战争,女真逐渐腐败,战斗力下降,宣宗时,有所谓贞祐之乱,盗贼满野。蒙古灭西夏后,矛头指向金国,于公元1211年大举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军虽有「震天雷」、「飞火枪」等新式武器,但当时政治腐败,将领毫无斗志,于野狐岭战役、浍河堡战役、缙山战役中大败,主力被全歼,被迫求和。 公元1214年,金宣宗为避敌锋芒,由中都迁都南京(今开封市)。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占领中都(今北京市),黄河以北之地尽为蒙古所有。窝阔台继位后,分南北两路攻开封,金哀宗逃往归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国一百二十年。 元朝. 蒙古的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1227年8月攻灭西夏,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汉大臣的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自立为蒙古皇帝,年号中统。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选立蒙古大汗,并获得钦察、察合台与窝阔台汗国的支持。 忽必烈汗为了成为中国皇帝而推行汉法,主要内容有改元建号,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燕京(今北京市),并命刘秉忠兴建大都城。1272年改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国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枢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国家机构;设置大司农并且提倡农业;尊孔崇儒并大力发展儒学等推行汉法的政策。然而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后形成蒙汉两元政治。元世祖虽然于争夺汗位战争获得蒙古大汗的汗位,并且最后成为皇帝,但由于汗位取得不合法与崇尚汉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国有三国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国完全解体。最后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 1279年3月,张弘范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陆秀夫身揹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结束自靖康之乱以来百余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高丽、安南、占城、缅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关系。 中期的统治. 1294年元世祖驾崩,元成宗继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时期的成宪,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镇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乱,并且下令停止征讨日本与安南。在内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减免江南部分赋税。然而,由于元成宗过度赏赐,入不敷出,使国库资财匮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发动大都政变。元武宗因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功,册封他为皇太弟(即未来的元仁宗),相传武宗系与仁宗系交替称帝,即武仁之约。元武宗时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给予孔子的家族与弟子一些称号。为了解决元成宗时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此外他将中书省宣敕与用人权划归给尚书省。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继承帝位。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并且减裁冗员、加强中央集权以整顿朝政。其子元英宗继续实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杀,史称南坡之变。镇守和林的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并称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于1328年七月崩于上都,七岁的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镇守大都的燕帖木儿与伯颜拥立周王和世琜于漠北、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同年图帖睦尔先至大都继位,是为元文宗。燕帖木儿率军攻入上都,天顺帝不知所终。隔年和世琜于漠北和林称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弃帝位,派燕帖木儿迎元明宗继位,并且被立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儿毒死元明宗,复位元文宗,改元天历,史称天历之变。 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顺帝。元朝长期处于继承权问题、贪污、权臣擅政的恶习,使得政治总是无法上轨。这种不稳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灾人祸的干扰,往往导致国家的覆没。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1351年红巾军的起事,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 民变与灭亡.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丞相脱脱亲自率军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军,一度压制民变军。然而脱脱在1354年南攻高邮张士诚军之际,被元廷大臣弹劾而功亏一篑。徐寿辉部最后分裂成两湖的陈友谅与四川的明玉珍。两淮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于1356年以南京为根据地开始扩充地盘;1363年与据有两湖的陈友谅作战,最后于鄱阳湖之战获得胜利;1365年占领两湖后于同年冬东进攻打据有江苏沿海的张士诚;1367年平定张士诚后,继续南下压制浙江的方国珍,至此江南无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于1357年至1366年间发生色目军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与此同时,元朝在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等率领元军反击北方红巾军,1363年北方红巾军最后在安丰之役中败给降元后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统一江南后于1367年下令北伐,他派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分别攻打山东与河南,并且封锁潼关以防止关中元军进援中原。明军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史书称此为元朝结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后史书称之为北元。而明廷认为他顺天明命,谥号为顺帝。 明朝. 建国与统一.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59年,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1360年)闰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建立陈汉政权。1363年,朱元璋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势力撤出中原,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之后1371年消灭位四川明玉珍势力,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 前期的巩固.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通过屠杀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并且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1398年洪武帝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建文帝。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为借口起兵反叛,最后迂回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变。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继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与明宣宗相继兴起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这是明朝的兴盛时期之一。永乐帝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明成祖为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海西女真(位于松花江上游)与建州女真(位于松花江、牡丹江之间)设置卫所,并派宦官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地方(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设置奴儿干都司。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船队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地区。其规模空前,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1421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明惠宗旧臣等都被杀。 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明仁宗,年号洪熙。洪熙帝即位时47岁,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德元年,皇叔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造反,企图效法父亲永乐帝争夺帝位未果,被宣德帝平定。宣德帝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让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古名“促织”),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如王振等人开始干政,为明中叶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危机与改革. 1440年后,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于北伐瓦剌时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虽然瓦剌军在北京保卫战时被打败,但明朝从此不再像永乐、洪熙、宣德般的繁盛,开始衰落,疆域不再扩张,并加强边防及修筑明长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断向明朝勒索金银。权臣于谦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击瓦剌。瓦剌见手上的英宗已经成为无价值的太上皇,于是答应英宗返国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后,被亲弟景帝严密监视,但数年软禁中的他在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他成为明朝唯一一个使用两个年号的皇帝。 英宗之后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后期宠信万贵妃与宦官汪直,罢黜汪直后,国势尚可。成化帝死后,其子弘治帝勤于政事,开创弘治中兴,死后由正德帝继位,在位期间曾先后平定安化王与宁王发动的两场宗室内乱。正德帝沉湎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造成叛变频繁。正德帝无子,死后由宗室嘉靖帝继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贪污腐败。在正德与嘉靖两帝之间,先后宦官刘瑾与其八虎集团、麦福、黄锦、陈洪,内阁首辅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之间,内阁与宦官的政治斗争,明朝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 1556年陕西省华县发生约8级的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著名历史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导致大范围的山体倒塌,河流改道,人员死伤极为惨重(死亡83万人)。同时也导致明朝国库连续两年亏空,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政府税收减少,对明朝的国力和财政状况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隆庆帝和万历帝初期,在内阁首辅高拱和张居正及宦官冯保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国势鼎盛,此时银钱透过国际贸易流入中国,明朝经济达到全盛。万历年间,日本太合丰臣秀吉发动朝鲜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与军费去清剿日军,国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鲜重新处于明朝的控制。其后而明神宗因为宠幸郑贵妃而引发国本之争,开始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败与灭亡. 明光宗由明神宗手上接过天子的宝座,却在一个月间突然驾崩,由其子天启帝继承皇位。天启帝熹宗喜欢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贤来分担朝廷的业务,魏忠贤与其手下的阉党把持朝政,造成东林党争,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更衰。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同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后,消灭阉党,力图振作,但由于明朝末年行政混乱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明末民变终于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历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灭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即后来的满族)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带领下开始兴盛起来,与明朝抗衡。明督师孙承宗、袁崇焕修筑关宁锦防线,抵御女真人,取得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并击退围攻北京的女真兵马。1630年,大凌河之战后,明朝辽东势力衰落,关宁锦防线开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长城攻打北京。1633年,山西爆发“明末大鼠疫”并传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加速明朝灭亡。女真人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 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因实力不足及政治内斗为清军所灭。 明朝旧臣郑成功从褔建沿岸厦门和金门攻取台湾,并驱逐那里的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郑克塽投降清军,大清王朝将台湾并入中国版图。 明朝时,黄河决溢143次,如1410年黄河泛滥事件。崇祯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年)-{zh-hans:里;zh-hant:里}-,有11年黄河发生决口,史不绝书。 清朝. 满人的兴起. 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作为补偿。 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并与漠南蒙古友好。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建州女真国力日盛,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称汗立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努尔哈赤最后于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族,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归附清朝。另外,皇太极亲征朝鲜并使朝鲜成为大清的藩属。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年皇太极病死,在其长子豪格,及其弟多尔衮的一场政治斗争后,由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将首都迁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从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在明清战争陆续消灭了农民军、南明和明郑等势力。后来清廷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1661年顺治帝逝世,其子8岁的康熙帝即位,初由孝庄文皇后及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与鳌拜等四名辅政大臣辅政,四辅臣最终由鳌拜独专。1669年始亲政。三藩之乱于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后结束,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透过东宁之变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清朝平定三藩后进入康雍干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为政宽仁,留心民间疾苦,在他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价、人民收入与官绅不轨之事,并以密褶奏报。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完善。康熙帝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优遇,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南书房,并且向来华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与文化。 1690年至1697年间乌兰布通之战与三征噶尔丹使噶尔丹战死,创立多伦会盟以保护喀尔喀蒙古。青藏地区的和硕特汗国协助黄教的达赖五世,击败红教统一全藏,之后分裂成青海与西藏和硕特。达赖六世时,藏区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结嘉错管理,他联合准噶尔对抗西藏和硕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杀桑结嘉错并废除达赖六世。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杀拉藏汗,并且占领拉萨。清军多次被准军击败,最后于1720年由胤禵率军驱除成功,协助达赖七世入藏,以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 1722年康熙帝传位于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针对康熙时期的弊端采取补救措施,以延续康雍乾盛世。他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废杀与他对立的王公并削弱亲王势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采取秘密立储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再度发生。将丁银并入地赋,减轻无地贫民的负担。为解决地方贪腐问题使火耗归公,耗羡费用改由中央政府计算;设置养廉银以提高地方官员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喀尔喀蒙古正式并入清朝;并且为巩固蒙古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年雍正帝于工作时去世,其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全盛时期。期间人口不断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业与棉织业都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乾隆帝鸿讲学术,此时期有许多书籍出版,1773年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这些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 对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达瓦齐袭夺准噶尔汗国汗位,阿睦尔撒纳在随后的内斗中被击败归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其为引导,以定北将军班第率军平定准噶尔,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尔撒纳战败逃亡哈萨克汗国,后因为哈萨克汗归降于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尔撒纳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称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与富德最终攻灭大小和卓,并让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国成为藩属国。乾隆末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两次入侵西藏。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与海兰察领兵入藏,击退廓尔喀入侵,不丹与哲孟雄(今锡金)亦为藩属国,加强驻藏大臣的权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张广泗平定贵州苗民之乱,随后清军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间缅甸贡榜王朝与中国爆发清缅战争。1769年乾隆帝派傅恒、阿桂入缅未果,双方最后停战。1784年暹罗却克里王朝派使朝贡,1788年缅甸为应付暹罗威胁,也派使朝贡。1789年安南发生西山朝统一后黎朝、郑主与广南国。清军击败西山朝,护送黎帝黎愍帝复位,途中遭西山军的伏击而败,史称清越战争。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为安南王。 乾隆期间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东方的朝鲜与琉球国也早就成为藩属国之一。只有江户幕府统治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清朝来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把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然而其余战事皆小题大作使国库严重损耗,让清朝国力衰退。乾隆时期的户部存银最高达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7,000万两左右,足以应付政府的各项日常开支、重大工程、战争,而虽然清朝的赋税较为轻,且于康乾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大兴各项工程,但每年国家财政都会有余,国库储备逐年上升。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历时一年多。在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消灭准噶尔汗国等各威胁,将新疆正式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且颁布被视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的最有力的证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治,影响现代中国的版图。 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于嘉庆皇帝。乾隆帝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掌权64年,嘉庆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在乾隆帝驾崩后,清朝继续走向衰退。1820年嘉庆帝驾崩,秉国二十五载,由道光帝继位。 近代的冲击. 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川楚教乱,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巨额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进入长江,切断江南对北京的物资供应,于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签署,除在东南沿海开放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之外,还割让香港岛,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到了1864年7月,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天京,对无辜百姓展开屠杀与抢掠,太平天国才正式结束。南京城被烧毁,百姓死伤无数,南京人痛恨湘军,称曾国藩和曾国荃为曾剃头、曾屠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 同一时期其他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同治回乱等。 晚清时期,代表大清帝国的正式国旗被称为黄龙旗,也被称为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有更多的交往,逐渐开始接触国旗的概念。自1862年开始,斜幅的黄龙旗开始被用作官方船只的标志。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于是在1888年李鸿章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章程写道:「按西洋各国,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大致旗式以长方为贵,斜长次之。同治年总理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为万年国旗。今中国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时与各国交接,自应重订旗式,以崇体制。应将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式,照旧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这标志著中国历史上首次在正式文书中出现了"国旗"的概念。1889年天津军械局完成了设计样稿和营造法则: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一丈五尺六寸,宽一丈六寸五分;二号横长一丈三 尺九寸,宽九尺五寸;三号横长一丈一尺五寸,宽七尺六寸;四号横长九尺六寸,宽六尺三寸。旗式一律照长方,照旧用正黄色羽纱制造 。 19世纪后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打败清军,随后攻破北京城,放火烧毁圆明园,咸丰帝逃至承德。10月至11月,清政府与英法俄在礼部衙门签定《北京条约》,新开放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国则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超过二万人遇害。最终清朝战败,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宁半岛给日本。 失败的改革.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𫍽联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顾命八大臣,实际掌握朝政。为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1875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光绪帝继位,仍由两宫太后摄政至1881年东太后病故,西太后始独自视事听政。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此后,列强纷纷强租土地,意图瓜分中国。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烧杀淫掠北京和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同时兵权落入亲族手中险些引发政变。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和外使人员被杀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称八国联军。1900年7月俄军以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由,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地对中国人进行大规模屠杀,造成约7000人遇难,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合称为庚子俄难。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后来均全额归还,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入内等。 光绪年间中国发生了不少天灾,有些天灾甚至造成人口损失。光绪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山东等地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尤以山西最严重,太原府100万人死95万。总死亡数计950万-2000万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约2-4%,史称丁戊奇荒。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南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清末新政与清王朝的灭亡.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认识到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于是开始颁布清末新政。 其变革之处非常多,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其具体新政有预备立宪,停科举进行学堂选官,编练新军,新办学校,鼓励工业,币制改革,修建铁路等。但新政的变革仍然落后于时代,其变革多浮于表面,不能阻挡清政府的灭亡。 终于因为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导致湖北防卫空虚,1911年10月10日新军于武昌发动起义,旋即全国多省响应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于次年建立中华民国,清帝亦于2月退位,清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中华民国. 革命爆发、走向共和.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和宝贵人才。1906年,清政府同时筹划立宪运动,于1911年成立为人诟病的皇族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开始兴起,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组建党组织,指挥国内的多次革命运动。经过十余次失败的革命起事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事获得成功。清廷迫于情势于11月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以便讨伐革命党人。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换取利益,而革命党人亦认可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人选,遂行谋定,是为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正式就任首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走进历史,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制度也基本结束。 在这个帝国和民国时代交替的时代,出现一大批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王国维、胡适、辜鸿铭、章太炎、陈寅恪、吕思勉、魏源、钱穆、鲁迅等人,号称“国学”(中国文学,史学和哲学)。梁启超曾领导“史学革命”反对中国的传统史学,要求把“帝王之史学”改为“为国民写史”。严复曾翻译西方名著《天演论》以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且分析出中国由于不能冲破长期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而远远落后于世界。王国维和辜鸿铭是著名文学家,曾游欧洲各国,后来结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写成好几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斗士,他的思想随著中国的变革而逆转,成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学家。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皆是著名史学家,为“史学革命”做出卓越的贡献。魏源曾著《海国图志》以要求改革。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创始者,曾为章太炎学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记》。这一时期,国外的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也开始慢慢传入中国,为后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铺垫。一部分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家将五四运动誉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辞去担任3个月的临时大总统职位,由袁世凯接任,并定都于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府。 袁世凯上台后不久,逼迫国会选他为大总统,之后就解散国会和终止临时约法,另颁布新约法,以扩大其职权一步步筹备帝制,1913年7月又将蔡锷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装模作样后使冯国璋和大众误以为袁世凯并无称帝之心,但1916年袁世凯宣称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讨伐是为二次革命,同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之位,段祺瑞则成为国务总理,但两人却因为意见不一而交恶,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国宣战,黎元洪将段祺瑞撤职,但段祺瑞却率军讨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张勋求助,1917年6月7日张勋却率五千名辫子军攻入北京并扶植溥仪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12天讨平复辟,黎元洪也辞职。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各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时期,地方政府则由各个军阀派系割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和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经过长时间的辩论,最终通过了《对德宣战案》,中华民国宣布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并援助协约国 。同年9月22日,广州国会非常会议承认对德宣战案。 为援助协约国,中华民国特派一战华工,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香港转送到西欧,总共有14万名华工参与,其中约有5千人在前往欧洲途中遭遇德国潜艇袭击或在欧洲牺牲。同时,在战争期间,俄国从中国招募了超过16万名劳工,据报有7千人在前线死于德军手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在中华民国的势力均势瓦解,日本利用列强无暇他顾之际,欲使中华民国沦为其后院,以巩固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1914年9月,日本宣战德国,封锁了德国租借地境内的青岛,并计划从背后进攻德国军事要塞,需要通过中华民国领土,并答应将来将胶州湾归还给中华民国。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宣布中立,并禁止两军在中国领土上交战,但在日本的威胁下,承认山东东部为交战区。日本派出2.7万名士兵,在山东半岛北岸登陆,但未集中兵力攻打胶州湾的军事要塞,反而占领了潍县,并西进占领了山东铁路全线,然后占领青岛。即使德国投降后,日军仍驻扎在铁路沿线。这时,中华民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英国、俄国都默许了日本的入侵,即使美国同情中华民国,也不愿与日本对立。 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胶州湾及德国在山东原先享有的一切权益完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代表团努力争取无效。随后爆发了五四运动,抗议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问题的决议,最后北洋政府代表团6月28日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直到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后,日本才将胶州湾地区和胶济铁路全部移交给中华民国,并从山东撤出所有军队,中日双方才解决山东问题。 外蒙古独立. 1921年达木丁·苏赫巴托尔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1937年,在霍尔洛·乔巴山的领导下,外蒙古开展了大清洗,党和国家、政府、军队、僧侣当中有两到三万人被杀,占当时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年外蒙古独立。1952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提出「控苏案」并得到通过意图阻挠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苏联解体以后,蒙古国于1992年2月12日大呼拉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推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新宪法当日生效,国名改称为“蒙古国”。 国民政府时期. 孙中山之后多次发起护法运动与护国运动,组建广州军政府,试图联合南方军阀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开始转向联俄,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5月,孙文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并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接纳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中国支部)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次年,1926年6月,蒋中正率领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发起北伐战争,到1928年进占京津,大体上统一中国。在北伐军进占长江流域时,中国国民党不能容忍中国共产党激进的工人运动,1927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和国民党领袖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汉口发动清党,清除国民党党内的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势力。共产党发动数次起义均告失败,于是转入江西井冈山等山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0年到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撑过前四次围剿,但是在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剿共战争失败后,从江西苏区败退到陕西省北部(中共党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更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更名为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并放弃反对国民政府,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东三省,满洲国于次年成立,日本扶植溥仪成立的第一个傀儡政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结束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超过30万人被杀害。之前国民政府已从南京迁至汉口,后来迁至重庆。而在1940年至1945年间:在日本支那派遣军扶持下,以汪精卫、周佛海、李士群等为主要成员,在南京建立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汪精卫政权(日本军扶植的傀儡政权)”,对沦陷区实行卖国日伪统治。不过,当时已经迁都重庆(战时首都)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重庆国民政府,自始至终并不承认“汪伪政权”。 抗战期间,蒋中正统帅国民革命军与日军22次大会战,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人,海军几乎全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从日本手里接管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废除百年不平等条约,而且得以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号称“世界五强”之一。然而,中国仍然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中承认苏联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独立。 自从抗战结束,国民党政府与在抗战期间实力大增的中共在势力划分、物资接收等方面发生冲突,双方虽经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并共同参与政治协商会议,但仍在1946年6月升级为全面的国共内战。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亦在准备制宪与行宪。1946年11月在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并于1947年元旦正式施行中华民国宪法。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召开,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中正当选为行宪后的第一任中华民国总统。但在内战的战场上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国军兵力大大消耗,解放区逐渐扩大。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首都南京总统府。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旋即于12月10日迁往台北。 政府迁台. 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以台北为首都。在韩战中美军介入亚太局势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的政经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今日以台澎金马为实控领土的格局。 戒严时期,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长期维持独裁统治,为避免共产党的威胁,因此支持民主自由的人士长期被政治打压,但仍实施于1950年地方公职人员选举,此举为养成民众的民主素养。1975年蒋中正去世后,由蒋经国接掌政权。随著产业从农业发展到轻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虽然台湾在清末以及日本统治时期有引入基本的现代化,但在1970年代才进入经济起飞时代,蒋经国总统所推动的十大建设至今仍被视为促进台湾经济起飞的基本工程。1960年代和1970年代左右,台湾转向高技术领域,经济成就与知识方面的突破造就一整代的中产阶级,导致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的威权社会控制体系开始松动。 1986年9月28日,政府迁台后第一个反对党民主进步党成立。1987年7月14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告解严,终止党禁、报禁,解除长达39年政府对中华民国社会的严密控制,不久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接任总统,台湾迈入民主化的时代。1991年4月30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使得台澎金马单方面解除对大陆的积极军事对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弃反攻大陆政策)。之后,宪法多次增修后,1996年举行第一次总统公民直选,由中国国民党籍的原总统李登辉当选连任;2000年,中华民国第二次总统民选,由在野党民主进步党所推举的陈水扁当选,此次总统选举亦实现中华民国第一次的政党轮替。2005年,末代国民大会召开,宪法第七次增修。2008年,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中国国民党所推举的马英九当选总统,二次政党轮替,两岸关系缓和,对外关系亦大幅改善。2016年,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当选总统,三次政党轮替并于2020年连任;2024年,民主进步党籍的赖清德当选总统,实现台湾民主化以来史无前例的第三连续执政任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时期. 计划经济工业初步建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后来的每年10月1日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经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后,一个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共产主义社会便迅速建立起来。在1950年代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集体化改革,成功抑止通货膨胀、重振经济,并重建被战火严重破坏的工业体系。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响,基层组织深入到中下阶层的劳工和妇女等群众中。 19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的土地没收,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消灭了中国自秦汉以来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的乡绅阶层,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国家政权的动员力从此深入村镇基层。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边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亩土地及生产资料,并每年免除地租3000万吨粮食。但是从1953年开始,中共开始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强制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再次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学者估计土地改革造成100万-470万人死亡,导致农村精英阶层的消亡。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识和了解经济规律,以地租为生的地主。与此同时,三反五反运动展开,造成了诸多冤假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支持中华民国的部队到处与解放军和新建的地方政权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3月开展全国性的“剿匪行动”,动员超过了一百五十万的军队。随着“剿匪行动”的开展,数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地区的残余武装被消灭殆尽。1950年6月25日,朝鲜发动朝鲜战争。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几乎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但是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战争形势逆转,联合国军逼近朝中边境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认为朝鲜若被联合国军占领,将威胁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在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的昌都战役消灭藏军主力后,1951年同西藏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对西藏取得控制权。至此,除台湾、香港、澳门、少数沿海岛屿及其他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领土以外,中国大陆领土已全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控制。1953年的东山岛战役后,国军未再组织成建制的反击。至1955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相继攻占浙东沿海还被国军控制的全部岛屿。至此,中国大陆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还被国军控制。 1953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合称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政府认为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在中国基本建立。1953年到1957年中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专家,产业工人,提高了国民收入,并且通过苏联和东欧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解放军的现代化水平。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大量政治化运动. 与此同时,各类政治运动逐渐展开。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和中央一级党的、政府和群众团体的机关开始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泽东将各团体中镇压的比例定为百分之五。1957年,反右运动展开,上百万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等遭到批斗和迫害,中国大陆的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958年,循化事件爆发导致数百人死亡;1959年,爆发藏区骚乱,造成约8万7千人死亡,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海外。中国于1950年代末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复燃趋势。1957-58年,中国贵州爆发的“亚洲流感”造成全球100万-400万人死亡;该病毒变异后,于1968-69年导致“香港流感”爆发,再度造成全球100万-400万人死亡。 195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客观上脱离实际并造成各地浮夸风「放卫星」等谎报数据的情况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制度性问题造成了三年大饥荒内数千万人的死亡,毛泽东因此「退居二线」,但留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名义上改以国家主席刘少奇为首的一批中央领导人著手恢复经济发展。 发动文化大革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泽东掌握大权,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一度成为被指定的接班人,但其后与主张修宪「废除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发生冲突。在林彪阴谋败露后,四人帮成为新的重要政治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进一步混乱,故毛泽东重新起用邓小平出任第一副总理,重掌国务院以起相互牵制作用。 文革期间,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方式主要包括:大屠杀(包括官方处决)、武斗、私刑、自杀、批斗,等等;根据目前的资料,各方统计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数十万至2000万不等。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爆发了二十世纪世界最重大技术灾难“河南“75·8”水库溃坝”,造成29个县市被淹,24万人死亡。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去世;其后四人帮在怀仁堂事变中被逮捕,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接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为最高领导人。尽管华国锋停止文革中的文攻武斗等混乱局势,但提出「两个凡是」的路线,在国家实质上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文化大革命阶段的困顿状态。 毛泽东在其任内有许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于严重的政策错误,给中国精神文化领域造成巨大的损失。毛泽东时代历经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1962年的大跃进、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据各方估计造成4000万-8000万人的死亡,亦有数千万人遭到批斗和迫害。其中,文化大革命因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被严厉批评和谴责,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沦亡,法制和宪政被严重破坏,文革还影响了柬埔寨的红色高棉大屠杀。 改革开放时期. 邓小平拨乱翻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上台的邓小平执掌政权,改革开放时代正式到来。改革开放率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为标志从农村开始,随后扩展到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并随后开放了一批城市,其后首次出现股票。1984年,大陆的经济开始重新步入正轨,国民经济开始增长。 但是,1980年代后期,由于出现通货膨胀与官倒等问题,民间出现不满情绪。1989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去世成为导火索,终致爆发六四天安门事件。事件中,学生和其他人活动数月,要求政治改革。最终以解放军于6月4日暴力清场而告终,此事件造成多人伤亡。 冷战末期风暴局势. 其后以江泽民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其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接掌政权,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度有所停滞,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才得以继续进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英国接收对香港的主权,其后1999年从葡萄牙接收澳门。 江泽民时期,中国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百年不遇的1998年洪灾、造成数千人死亡。 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上台。中共逐渐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外交舞台上动作频繁,并强化国际地位,并于2008年末派出护航舰队进入亚丁湾附近海域,以维护中国在该地区的海上利益。此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有显著效果,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虽然经历了SARS病毒带来的冲击,2003年中国经济成长还是达到近几年来最高的9.1%。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但是经济发展依然面对深层的问题,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胡温政府提出几项措施,包括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继续开放其市场,虽然还是受到没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诺的指责。不过,多种外国产品的关税已经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国大陆与香港及澳门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保证三地的产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载送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发射多艘载人航天飞船,将数位宇航员送人太空。2004年,北斗二号项目启动,2011-12年开始提供导航服务。2010年,蛟龙号潜水器启用。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重大成果获得国际关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与此同时,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东道主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借助北京奥运会,中国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绩、自信以及史无前例的开放心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极大改观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与公众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公众也表现出对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持。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综合性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明显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多次恐怖性质的袭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袭击事件、库车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外,也发生针对民航班机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机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号班机劫机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发生在中国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反响,如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在新疆发生的数起事件。2012年,王立军事件、薄熙来事件爆发,受到广泛关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到300,000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灾区直接经济损失共8451亿元人民币,灾区的卫生、住房、校舍、通讯、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 习近平时代统一领导.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标志着中共第五代领导集体上台,早期被称为“习李体制”。新领导集体把民族复兴作为目标,阐述「中国梦」积极打击腐败,要求官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行政府部门改组,深化经济转型与改革。新政在中国大陆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政府分别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中国政府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实现沿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陆海空交流网络。同时使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质、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域网。以使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广泛。 2014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6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年度会议于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举行。该次峰会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北京纲领(宣言)》),提出并通过致力于旨在打击跨国腐败的《北京反腐败宣言》,中国开始显露其全球影响力。2015年,“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是海峡两岸(即中国大陆与台湾)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2018年起,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开打。2020年5月起,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后,部分香港人不满意中央政府对香港选举制度的干涉,要求“真”普选,即有“公民提名”的选举。2014发起占领中环运动(雨伞革命)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撤回决议。占领行动于2014年12月15日结束,历时79日。2019年,香港爆发了全球瞩目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简称“反送中”,香港警察与示威者双方的暴力行动使得香港的安全与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旅游业接近崩溃,香港地区经济严重受挫。 201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删除国家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习近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两个掌握实权的职务本身已经没有任期限制,废除国家主席连任限制,意味他可以成为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之后的终身领导人。有学者和传媒认为习近平的做法有如仿效袁世凯「称帝」自邓小平时代开始实行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被习近平打破。同时“袁世凯”、“复辟”等词汇被网络封杀。 2020年冠状病毒病疫情发生后,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一直强调自己亲自指挥防疫工作,并在2020年2月3日《求是》发表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表明:早在1月7日已经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防疫要求。随着中国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国经济增长2.3%,优于预期,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也实现了百万亿的历史性突破。 2022年杀伤力弱但传染性强的Omicron病毒株广泛蔓延,批评者认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导的僵化“清零政策”与地方政府的科学精准防疫策略产生了冲突,防疫不再以科学为依据,而主要出于政治导向,是“政治防疫”。持续实行动态清零政策使中国经济真正处于衰退状态,习近平面临经济下行和清零政治需要这个无解的难题。2022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称,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甚至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外界认为习近平强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没成本已经太高,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须坚持清零是保住他顺利打破限制再次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有人认为二十大后会结束动态清零。高盛集团的研究报告指出,习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后仍会持续,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完成领导班子交接后才有转变的可能。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评论员文章,强调“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美国之音认为这标志著中共20大结束后中国的防疫政策可能适度放松的幻想彻底破灭。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开时,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在之后的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 2022年11月底,多地爆发反对动态清零政策的抗议活动,为1989年以来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抗议运动。12月7日,中国国务院发布疫情防控“新十条”,中国大陆事实上放弃动态清零政策。12月26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冠肺炎”改称为“新冠感染”。 2023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以全票第三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任期超过十年的国家主席,任期超越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历任国家主席。外界认为领导人终身制已经复辟,习近平很有可能终身执政。 在此同时,中国大陆地区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单一依赖外贸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日趋加剧的社会贫富差距、腐败、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历史恩怨史的分裂活动、部分地方政府粗暴行政带来的民众不满,相关人权问题,以及未来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整体人口基础庞大之间的矛盾。 两岸关系(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由于第二次国共内战退守台湾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皆宣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中国政府并相互否定对方。自1971年中华民国的联合国席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后,绝大多数国际社会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之政权;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际社会不承认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仅保持非官方关系,但仍有12个国家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之政府。 台海两岸官方于1980年代开始有互动关系,并在往后数年进行一系列政治、文化上的交流。2000年,中华民国实现首次和平的政党轮替,新上任的总统陈水扁政府在台海两岸的议题上,偏向一边一国即台湾不隶属「中国」的态度。2008年,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当选中华民国总统,第二次和平的政党轮替,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和大陆加深交流,并以「不统、不独、不武」作为两岸关系的原则。近年来台湾人对于「中国」的认同感急遽降低,据2020年7月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仅有2.4%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有67%的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则有27.5%。 近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面对中华民国主权相关议题,态度转趋强硬,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其一个中国的定义,并以“和平统一”为主轴,“一国两制”作为处理台海两岸议题的框架,意欲将台湾地区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中华民国政府方面,中国国民党及其他泛蓝阵营坚持一个中国及九二共识;民主进步党以及台湾团结联盟强调台湾本土意识,否定有九二共识的存在。
192
亳州市
亳州,安徽地级市,中国中等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原经济区城市,前16世纪建立的聚居地
州市,简称亳,古称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市境西南邻阜阳市,东南接淮南市,东毗蚌埠市、淮北市,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北达河南省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全境地势平坦。涡河自西北往东南斜贯市境,还有茨淮新河、北淝河、西淝河等河流。全市总面积8,521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约496万人,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亳州市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市人民政府驻谯城区希夷大道588号。 亳州盛产药材、白酒、烟草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属温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古井贡酒的产地,素有“中华药都”的美称,而且一年一度的“药交会”更是享誉全国。 历史. 亳州古称亳、谯、谯郡,是中华民族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据有文字记载,亳州建城已有3700年的历史。 夏朝,亳州属豫州,曾是帝喾的国邑。商代曾为国都,西周初年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陪都”。时谯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五都”(谯是否是都城,有争议)。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曾升为亳州直隶州。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3年,中华民国时期全国废州,故改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 1964年,中国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撤销亳县建制,设立县级亳州市。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地理. 地形. 亳州市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西北部谯城区詹楼地势最高,海拔42.5米;东南以利辛县展沟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对落差20.5米。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的影响,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 城中有涡河流经,是淮河支流。 气候. 亳州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1月平均气温0.6℃,极端最低气温-20.6℃(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2.1℃(1966年7月18日)。年均温14.7℃。年均降水量约790毫米。 政治. 行政区划. 亳州市现辖1个市辖区、3个县。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6.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996,844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850,6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6,187人,增长3.01%,年平均增长率为0.3%。其中,男性人口为2,554,536人,占总人口的51.12%;女性人口为2,442,308人,占总人口的48.8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6。0-14岁的人口为1,279,489人,占总人口的25.61%;15-59岁的人口为2,892,457人,占总人口的57.8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24,898人,占总人口的16.51%,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79,862人,占总人口的13.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23,492人,占总人口的42.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73,352人,占总人口的57.5%。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946,363人,占98.9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0,481人,占1.0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46,587人,增长3.0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400人,下降0.7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4个百分点。 特产. 亳白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中药材是亳州的特色产业,亳州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每年9月的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均在亳州举办。
210
计算机网络
电脑网路,计算机技术,IEEE里程碑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通常也简称网路,是指容许节点分享资源的数码电信网络。在电脑网络,电脑设备会透过节点之间的连接(数据链路)互相交换数据,即收发(接收和发放)网络资讯。传输媒介可分为有线及无线两类——有线的可用到双绞线、光纤电缆等媒介;无线则可用到Wi-Fi、NFC和Bluetooth等。 用于建立、路由及终止数据传输的电脑网络设备即为网络节点。节点包括像个人电脑、电话、服务器般的主机及其他网络硬件(如闸道器及路由器)。它们一般以网路位址作识别码。当一个设备能够与另一设备交换资讯时,便可视它们俩已连接成网络,不论它们是否直连。专用通信协定在大多数分层中位于其他更通用的通信协定之上。要维持网络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网络管理技能。 电脑网络为海量应用程序及服务背后的基础。比如存取互联网、数字视频、数位音讯;共享列印机;收发电子邮件及即时通讯讯息。电脑网络可依照传输介质、传输协议、 网络大小、拓扑、流量控制机制、建立目的等因素区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网络为互联网。 历史. 电脑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包括: 应用. 电脑网络有著不同的应用,包括分享应用程式、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传递即时讯息、拨接网络电话、影音分享。用户可透过网络共用周边装置,例如共用网络印表机。用户亦可透过网络分享档案给同一网络上的其他电脑。 攻击者可利用网络散播电脑病毒或蠕虫至网络上的其他节点,或实行阻断服务攻击,占据网络的频宽。 IP封包. 由于网路的最大传输单位会因技术而异,故在过程中IP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较小的封包,然后在目的地重组。此一方式的传输效率高,但也容易发生壅塞。 IP封包分为两部分:表头及承载资料。表头包含了目的及来源位址、上层协定、存活时间等资讯。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网络的几何形状分类。除了影响网络的容错度、管理方式、资讯如何流通外,它还会影响网络的可靠性和架设成本,比如汇流排拓扑较容易发生单点失败。一般而言线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对地布线成本亦会提升。 常见的网络拓扑有: 覆盖网络. 覆盖网络是指建立在其他网络之上的网络。覆盖网络内的节点会透过虚拟或逻辑链路连接。每个链路对应于基础网络中一条或多条的路径。覆盖网络的拓扑一般会跟基础网络的不同。比如很多对等网路皆属覆盖网络。对等网路内的节点运行在互联网之上,并组织成一个虚拟链接系统。 早期互联网本身就是覆盖网络的一个例子。它建立在电话网络之上。 网络连接. 传输媒介是指传送资料时所用到的媒体介质,其包括电缆、光纤、电磁波。它们属OSI模型的第一层(实体层)及第二层(资料链结层)。 以太网是局域网的主流传输媒介技术。以太网的标准行业规格为IEEE 802.3。以太网可以铜线或光纤电缆传输数据。无线局域网则一般会以无线电作传输媒介,不过也有以红外线作传输媒介的。电力线网络以既有电力线来传输数据。 有线技术. 计算机网络会用到的有线技术如下: 无线技术. 利用无线电等电子通信手段也可连接至网络。 网络节点. 除了物理传输介质之外,要建立一个网络还需要一些相关设备,比如网卡、中继器、集线器、桥接器、网路交换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防火墙。 网络介面. 网卡是电脑硬件的一种,它使得电脑能够存取传输媒介上的资料。网卡可能会有连接适当线材的接口,拥有接收无线讯号的接收器。两者皆会配合适合的电路板。 网卡会依据网络地址来决定是否对流量回应。在以太网中,装置所安装的每一片网卡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MAC地址。为了避免网卡之间的地址有所冲突,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及厂商会共同确保网卡的地址为独一无二的。一个以太网MAC地址的长度有6Bytes。前3Bytes为厂商向学会登记而得来。后3Bytes则为厂商自行赋予。 中继器及集线器. 中继器是用于增强讯号的网络设备。这一设备可使因距离问题而出现衰减的讯号再生,令其能传送得更远。对于大多双纽线而言,若总长度超过100米,便需要安放一台中继器。光纤则要有几公里的总长度才需安放一台。 拥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即为集线器。在OSI模型中,集线器为第一层设备。「5-4-3」规则是指在10Mbps以太网中,网络不能有超过5个区段的总长度,最多使用4个集线器,最多以3个区段连接电脑。 由于交换器的功能相对较佳,价格亦相近,故上述两者皆已被交换器所取代。 桥接器. 桥接器连接两个独立的网段及过滤之间的流量,它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中运作。它可分割网络的碰撞域,但同时仍会进行群播。 分割网络的碰撞域能增加网络的效率。 桥接器有三大类: 交换器. 交换器是一种依据MAC地址,来在端口之间转发和过滤数据链路层的帧的设备。交换器仅将帧转发到通讯所涉及的物理端口,与只进行群播的集线器不同。可视它为拥有多个端口的桥接器。它透过进入物理端口的帧来学习来源的MAC地址。若交换器不能从MAC表中找到与帧对应的MAC地址,它就会把帧群播。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款设备,兼具了中继器、桥接器、集线器的功能。其依照封包内的讯息及路由表中的资讯来选择封包传递的路径。它必须拥有IP地址才可正常运作。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把节点的讯号转换成其他非专用线路能够传送的讯号。当中载波混入数码讯号调变,成为模拟信号,以便其他非专用线路携载。早期的电话线拨接网络需搭配调制解调器使用。 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控制网络安全和访问规则的网络系统。它按特定规则来充许或阻止资料通过。 分类. 计算机网络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盖范围分类之外计算机网络应用可按照不同节点之间的功能关系分为: 网络协议. 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协议,传输媒介由此也构成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网络
211
语言列表
语言列表
本表是以现代标准汉语拼音或注音首字母排列的所有语言的列表,收录了目前世界现存语言超过6900种语言(其中汉语可视为「汉语族」或是一种语言,但部分汉语分支仍在列表中)。
235
上海市
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特大城市,东海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经济中心城市,10世纪建立的聚居地,中国港湾城市,华东,江南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商业、上游制造和对外开放中心,上海也是一座港口城市,是中国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城市。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心,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与周围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已经有先民聚居。春秋时代,上海属吴国,战国时代则属楚国。晋代,上海的人口聚集起来,初步发展为区域性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所属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1292年上海县始建县。明清两朝时的上海有棉纺织业。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正式开埠,上海作为指定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设立租界。此时的上海还是苏松太道的驻地。上海开埠后不少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等省份及外国移民前往上海,上海开始吸收江南地区附近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融合开埠后的西方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上海本地的海派文化。 自20世纪以来, 上海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及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常被称为中国的纽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中央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时,上海曾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上海经济迅猛发展;2005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上海入选GaWC的Alpha+世界级城市,2020年全球排名位列第5名。上海港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上海地铁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中国大陆三所证券交易所之一,市值排名世界第四位。2021年上海GDP达到4.32万亿人民币,约合6698亿美元,成功突破了6000亿美元大关,仅次于纽约,东京,洛杉矶,位居世界第四。 上海拥有豫园、上海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景点。上海被《米其林旅游指南》评为最高级的“三星级旅游推荐”目的地。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自1989年以来,上海先后五次公布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共计1058处。 释名. 上海之名,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所记载的海务征收机关,之后熙宁年间成书的《水利书》记载了上海浦。宋代,吴淞江下游有一条名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词原指河川汇合之所或入海处,但在吴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词,在江左地区的河流名称中,又常指靠近源头一面。宋朝经济发达,催生了酒业的发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设置酒务以征酒税,称为上海务,上海一名由此传播。 上海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上海因黄浦江而得名。一说因“地居海之上洋”而得名。另一种则以“海外商舶在此登岸”而名为上海。《晋书》和《梁书》就曾多次提到过“沪渎”。上海别称“申”,则因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历史. 早期历史. 约7000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陆地,东部地区则为近2000年陆续形成。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文明遗迹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文化的遗迹。公元4至5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即有渔民聚集,逐渐发展为一个渔港和商贸集镇。唐天宝十载(751年),设立华亭县,隶属苏州,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今浦东新区航头镇北部),此为松江建城之始。 宋时商贩云集,今上海境内已有上海市(集市)这一称呼,又名华亭海。咸淳三年(1267年),嘉兴府华亭县于上海浦(松江的一条支流)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并于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8月19日,元政府析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两岸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二十六保,设立上海县,隶属松江府,标志着上海有独立行政建制之始。至明嘉靖三十二年,筑起上海城墙。至明代时,上海县归属南直隶松江府,当时松江府据称“松江税赋甲天下”,已较为繁荣。清袭明制,上海县先归属江南省松江府,江南分省后归属江苏省。 开埠初期. 1843年,根据上一年清英两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正式开埠。1845年,清英签订《上海租地章程》,由此开始租界的历史。此后,法国与美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其后,租界逐渐形成不受清朝朝廷管辖,拥有独立司法、行政权力的地区。租界之后历经数次扩张,到1900年,公共租界达33,503亩,法租界面积则为2,135亩,范围基本为今上海的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地区。凭借这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为远东最繁荣的经济和商贸中心,被誉为“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由于租界的存在使得当时上海繁华地区未遭受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稳定的政商环境为上海之后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条件。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1月3日,上海光复。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保守势力与革命党互相争夺中央及地方权力,全国局势较为混乱,上海华界也时常处于无序状态。与此同时,租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和平,在经济、人口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由1914年开始至1936年成为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属江苏省上海县管辖。由于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纪初的一些影响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发生。1919年因巴黎和会,上海工人、学生及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总罢工、罢课、罢市,该年6月5日起,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向上海。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也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1933年。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与市民抗议日资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议人群开枪,造成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爆发,中国国民党内部进行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濒临结束。 1927年7月7日,国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同时将原属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并入,总面积494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脱离江苏管辖,直属行政院。因为紧邻首都南京,加之为对外贸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机构将总部设立于上海,其全国经济与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上海无论租界还是华界在此后黄金十年内均得到飞速发展,被誉为远东金融中心。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1930年代,上海是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在1936年上海成为全世界第七大城市,被誉为“东方巴黎”、“东方伦敦”。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战争,轰炸闸北市区,破坏中国建设。1933年10月10日,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筑落成之时发表演说,足以表露在战火劫余,中国人自创天地之决心。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中日于上海激战三个月,上海沦陷。战后,原先繁华的闸北、南市市面受到严重破坏,华界基本沦为贫民区,这对上海今后几十年城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公共租界的原为日本界区的虹口地区即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沦为日军防区,而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王国主导和防守的上海公共租界因为是外国控制的情况,日本不能强占因为只会和英、美、意发生战争,则产生了长达四年多、畸形繁荣的孤岛时期。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正式对英国和美国开战,日军亦在12月8日早晨占领租界,日本的盟友意大利的界区得以幸存至1943年,自1943年起,所有的租界不复存在。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由国民政府接管。 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上海经济陷入崩溃,物价飞涨。1948年政府颁行《经济紧急处分令》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告终。1949年5月上海战役后,解放军在5月27日控制上海全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间,许多与民国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随同中华民国政府撤离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江苏省上海为中央直辖市,总面积618.0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6.6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531.36平方公里。1954年,全市面积为630.11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共10个县划归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积增大到5862.88平方公里。1984年,上海市测绘处和上海市土壤普查办公室对全市的土地面积重新进行测量,至1986年底,全市土地面积为6340.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为375.44平方公里,郊县为5965.06平方公里;全市水面面积为121.85平方公里。从1987年1月起全市正式使用以上的数据。 上海战役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上海东南侧的部分海岛(主要为舟山群岛)仍为中华民国国军控制,因而上海时常会遭到中华民国空军的攻击,以1950年2月6日的“上海二六大轰炸”情况最为严重,造成千余人伤亡并使上海电力生产系统一度瘫痪。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遭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往来上海的货轮还多次被中华民国海军拦截扣押,上海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 1956年以前,中国中央政府认为上海地处国防前线,不宜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国家实施的156项重点工程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1956年,中国中央政府调整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表示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同年陈云来到上海,表示上海要发展。之后上海对原有工业进行调整和经济改组并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企业。1956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1955年增长34.3%。同一时期,上海向中国各地输送设备、人才、技术。一五期间,上海向长春汽车制造厂等8家单位提供了3000多种设备、14万多公里电线、4万平方米钢窗。此时上海动员支援内地的劳动者有150多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万多人,技术工人13.7万人,为各地培养艺徒13万人。1962年,上海已是中国最大工业中心,共有220个生产门类,占全国256个的86%。1964年,由于中国中央政府实施三线建设,上海承担了大三线建设的304个搬迁项目,并将411个工厂、9.2万职工、2.6万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四川、贵州、江西等13个省、自治区。上海还承担了小三线建设的55个项目,将64个工厂、2.7万职工、1300多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从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计向中国上缴财政收入4725亿元,为中国出口创汇658亿美元,上海商业部门调往中国各地的工业品达到2881亿元。至改革开放前,上海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全国三成左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政治活动相当活跃,成为四人帮重要的活动基地,在四人帮被捕后其支持者曾试图发动武装政变。 改革开放后. 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7月,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电梯厂成立。不过在1980年代,深圳等南方新兴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速,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战。在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事件中,上海市领导一方面向抗议学生喊话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将支持学生运动的《世界经济导报》等报纸杂志停刊。由于在上海并未发展成大规模事件,市领导的表现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后江泽民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吴邦国、曾庆红、黄菊等陆续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国政治的权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国政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海帮。 自1990年中国高层启动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后,上海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再度巩固了其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的地位。现上海市政府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其规划已于2009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但2006~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指控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并遭开除党籍公职并判处有期徒刑18年,是为21世纪初上海政坛的大变故。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该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2010年11月15日,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28层的公寓大楼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事发后,市民自发举行哀悼。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该项目立项的过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支持,该项目最终成功启动。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外滩陈毅广场之台阶处因大规模人流对冲发生重大踩踏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2016年6月,筹备数年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上海浦东正式开园迎宾,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幕仪式上分别致贺词和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以及华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主持剪彩活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也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座,亚洲第三座,世界第六座迪士尼度假区。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口号为“新时代,共享未来”,秉承了“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精神。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目标为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并参照经济特区管理,实施一系列开放和人才引进、政策优惠措施。 2022年3月,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病毒开始在上海广泛传播,引发大规模感染。疫情初期,上海有政策放开的计划,但不久后遭到习近平的反对,并发出指示继续执行严格的清零政策。3月27日,上海政府宣布3月28日至4月1日、4月1日至4月5日先后封闭浦东和浦西,3月30日进一步宣布全域静态管理即“封城”,随后发生的诸多事件以及防疫政策、防疫手段引发广泛争议。6月1日,开始恢复住宅小区出入、机动车通行和公共交通。由于清零政策仍需继续实施,因此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需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直至12月新十条实施后,相关政策与限制才得以解除。 地理. 地形. 上海市中心位于北纬30°23′-31°27′,东经120°52′-121°45′,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西与江苏省和浙江省接壤,是中国海岸线的中心位置。截至2013年末,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南北最长处约12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0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2648.6平方公里。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势平坦,略呈东高西低,山脉少而低小。东部沿海由长江不断携带入海的泥沙沉积而成,崇明岛、浦东等地的面积依旧在增长中,西部有佘山、天马山等,但高度都在100米以下。上海市最高点是位于杭州湾内的大金山岛,海拔103.4米。 环境.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并位于长江入海口,亦不处于主要地震带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质类灾害鲜有发生,但因临海且海拔低,易受海啸威胁。上海市境内河道纵横,曾经为鱼米之乡,大陆东侧的海岛上拥有大片湿地和滩涂,是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地处东南沿海,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行经路线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时节常会有来自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台风)过境或影响,造成大风、高潮及暴雨。 随着经济发展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上海也正面临种种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时常被市民投诉,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事故损害市民健康的事件。上海酸雨污染严重,根据《2020上海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38,酸雨频率为40.2%。上海也是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由于水质的逐步恶化,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屡次进行搬迁。闵行吴泾滨江分布着很多化工、能源、碳素、建材等厂家,可能会进行搬迁改造。另外,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属于软土地基,过量开采地下水、修建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原因导致了地面沉降。 上海市政府对于所出现环境问题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改善措施。市区汽车禁鸣喇叭已用法律进行规范,高架旁则竖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噪声对沿线居民住宅的影响。曾经污染严重的苏州河,自1990年代以后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大规模治污工程,污染现已基本消除,河流生态亦得到恢复。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则采用自来水回灌的手段达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旧以每年6毫米的速度沉降。 据《2019上海市生态环境公报》记载:淀山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黄浦江监测断面水质为Ⅱ至Ⅲ类,苏州河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Ⅳ类;根据《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海域监测点位中有69.2%属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此外,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上海市空气达标天数比例为81.1%,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3天。 气候. 上海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0 °C。春(4月-5月)、秋(10月-11月)较短,冬(12月-次年3月)、夏(6月-9月)较长。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因而5月至9月间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达全年的60%左右。每年的7月进入伏旱天气,较之日常月份显得潮湿酷热,平均气温为28.7 °C,每年平均有8.7天最高气温超过摄氏35度。近年来受环境影响,气温有上升趋势。每年1月为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气温4.8 °C。市区徐家汇(1872年开始统计)极端最高气温为40.9 °C(2017年7月21日及2022年7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1 °C(1893年1月19日)。国际交换站(1951年开始统计)极端最高气温40.0℃(2022年8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0.1℃(1977年1月31日)。受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会出现霜冻现象。如遇强冷空气来袭并恰逢暖湿气流,上海也会出现雨夹雪或降雪天气。 政治. 政权结构.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上海市人大为上海市最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并称市级“四大班子”,其负责人都是省部级正职干部,但市委书记通常由国家级副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基于以党领政的实际,中共上海市委对全市各部门有实际上的领导权,市委书记享有比市长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与市政协则拥有较小权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现任市委书记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莉新,市长为龚正,市政协主席为胡文容。 行政区划. 上海市现辖16个市辖区,下辖107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细分为4588个居委会(社区)和1558个村委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5月成立时,上海市总辖区面积仅为现在的1/10。市域大致位于今日的外环线以内,面积663.5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10个县划归上海市,基本形成当今的辖区范围。1988年至2016年,各郊县撤县建区。1988年,吴淞区和宝山县合并设立宝山区,成为全国第一个撤县设区的县。2000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副省级区。2009年5月,原浦东新区和南汇区的行政区域合并,成为新的浦东新区。2015年11月,原闸北区与静安区所辖区域合并,成为新的静安区。2016年7月22日,上海最后一个县崇明撤县建区,至此上海已不再有“县”的行政区划。市中心区的行政区划则几经改变,形成现在7个区的格局。 此外,上海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安徽宣城市和黄山市等境内拥有若干飞地及不拥有当地土地所有权的“准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及相关待遇福利。 外交. 由于租界的开辟,上海华界当局的外事活动主要以划定租界土地和处理租界内中国籍公民的相关事宜,直至1946年治外法权消失。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对外交流几乎呈现中断状态。自1990年代以后,上海开始逐步承办众多重要国际会议和大型赛事,逐渐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 另外作为曾经租界的存在,很多国家在沪开设领事机构,大多为总领事馆。上海与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的历史,始于1970年代。至2017年底,与上海建立友好关系的地区已有85个。 上海合作组织.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2001年6月14日至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2001年6月15日,6国的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17年6月9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以来首次扩大。 对口援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对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予以了大量支援(不包括上海上缴中央财政后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当时尚属于农业国家的中国的工业现代化,以及中国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截至2019年,上海对口援建的地区有西藏日喀则市、新疆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云南13个州市74个县、青海果洛州以及贵州省遵义市。2021年11月18日,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的新组建的喀什人民广播电台开播。 经济. 概览. 上海是中国大陆的经济中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0年代初,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0%,由上海市上缴的财政收入占全部中央财政的比重保持在16%以上,占上海市本地财政收入的80%以上。以上海牌手表为代表的上海制造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轻工业产品。 在1980年代,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下降,经济发展缓慢。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浦东的经济得以在20年间剧增60余倍,上海经济也在之后连续十余年保持10%以上年增长,再度巩固了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的地位,现浦东新区占上海市的经济比重近30%。2013年7月上海自由贸易区获得国家立项,上海拥有了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将再次获得良好机遇。 上海市的地区总财收从1993年的24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617亿元。1993年,上海的宏观税负为15%左右,2017年达到45%左右。至21世纪10年代末,上海上缴的财政收入占中央比重将近10%,2021年,上海净上缴中央税收达到9294亿元,排名全国第二,生产总值约占中国的4%,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0,130亿元,全世界排名第11位,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贡献的。上海最重要的产业依次为商贸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此六大支柱产业约占生产总值的一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达到$135,305元人民币,按国际汇率可兑换成大约$20,447美元,截至2021年,上海拥有7万多家外资企业、800多家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5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2019年,上海占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约13.8%。截至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2019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442元人民币。 第三产业.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当时上海汇集着号称“四行两局一库”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的国家资本金融机构,以及数量众多的外资、私有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当时,总部设在上海的国内银行占银行同业公会注册会员的81%。经过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发展,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的各类私有银行、钱庄与信托已经达到了105家,在华外资银行共32家。与外滩平行的江西路,则因坐落大批金融机构,如金城、盐业、浙江兴业等银行,所收存款额占全国存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誉为“东方华尔街”。 上海金融市场曾非常发达、金融工具品类繁多。除了证券市场以外,还拥有同业拆借、贴现等货币市场,内汇、外汇市场和标金(黄金)市场与大条银(白银)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上海当时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和第三大债券市场。上海当时既是全国资金调剂中心,也是远东国际交易活跃的金融中枢:1936年,上海的黄金市场全年成交数实际达到3116万条,折合美元1100余万元。这一数字超过日本的东京和大阪之和,也超过了法国的巴黎。“每日交易额之巨,虽不足与伦敦、纽约媲美,然凌驾法、印、日之上”。 1949年以后,一些上海的资本家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取代。195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因参与投机和外汇交易被上海市军管会关闭。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减至60余家。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所有资本市场也被关闭,上海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后被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1987年4月1日,交通银行在上海重新恢复对外营业。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场开始恢复。2002年,中国银联在上海创立。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沪揭牌。2016年,新开发银行全面投入使用。目前总行设在上海的国有银行有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 由于便捷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经济底蕴,上海也是一些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注册地或大中华区总部所在地,形成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和全地区的总部效应。目前全球总部设在上海或注册地为上海的知名企业有:交通银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中国银联、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中国)咨询有限公司、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此外,英特尔、葛兰素史克、联合利华、辉瑞、强生、拜耳、汉高、陶氏化学、飞利浦、欧莱雅、博世、通用汽车、可口可乐、埃森哲、麦肯锡、贝恩、波士顿咨询公司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和花旗、汇丰、安联、美国国际集团、渣打、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澳新银行、星展银行、大华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17家外资金融公司中国总部设在上海。。 商业.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商业中心。上海自建城以来,由于处于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区,加之自身传统自然经济手工业的发达。因而早在宋明时期,便已经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设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明代,松江府成为全国纺织手工业和棉布贸易中心。清康熙年间,由于海禁解除,加之江海关的设立,上海棉布贸易迅速扩大。至嘉庆、道光年间,每年销往英国的上海棉布就多达80万匹。 上海开埠后,海外商品源源不断的由上海进入内地。上海的进口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到1850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经超越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上海的市面也变得异常繁华。庚申之劫之中,上海由于租界的保护未受到严重破坏,而周边的苏州、杭州等江南城市则经历了一场浩劫,因此吸引了苏州等地大批商户到此躲避战乱,上海的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此成为中国的商业中心。到1908年,据《上海华商行名簿册》记载,租界内共有包括银行、钱庄、商店、工厂、交通等各类企业、店铺在内,总数已达10534户,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一战爆发后,民族商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一些日后知名的环球百货公司在此时入驻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区。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称为南京路的四大百货公司,销售许多全球各地最新颖的百货。孤岛时期,上海商业呈现出了畸形的繁荣。 1956年以后,由于计划经济和公私合营的实行。上海商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间内,主要都是国营商店维系着上海的商业运行。居民日常购物,从粮食、副食品到电视机、自行车都依赖票证进行购买。1983年起到1993年,票证逐步退出上海的商业,市场开始实行敞开供应。从1990年代中叶起,超市、卖场、便利店等现代化商业模式开始进入上海。传统的杂货店和百货商店开始逐步消失或转变功能。 到1990年代,上海拥有三条主要商业街区和几大商业中心,分别为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园、徐家汇等。后经过20年的再度高速发展,至2010年末,上海的商业中心已经扩展到十个,分别为:南京东路商业中心、南京西路商业中心、淮海中路商业中心、四川北路商业中心、徐家汇商业中心、张杨路商业中心、豫园商城商业中心、五角场商业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业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商业中心也从市区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扩展至市区的次中心区域,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根据上海市政府2010年出台的商业报告显示,中山公园与五角场是在原八商业中心的基础上新增的两个商业中心。 第二产业. 轻工业是上海发展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工业部门。丝绸与纺织行业是自明代就已经颇具规模。上海开埠后,由于倚靠的江南地区的富庶,加上轻工业投入相对较少,资金回笼快,中外资本纷纷在沪开设轻工业的工厂,并形成激烈竞争。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生产的轻工业品行销全国,上海基本成为质量和时尚产品的代名词。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钟表、自行车、缝纫机、摄影器材、仪器、办公耗材等等轻工业品共有90多大类,两万多种花色品种,成为中国轻工业生产最重要的基地。永久牌自行车、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六神花露水等等经典产品因品质过硬、价格公道,长期作为中国大陆市场的畅销品牌受到大量消费者的肯定。目前,上海在自行车制造、食品生产、日化用品中仍旧保持较大规模。 上海,自洋务运动伊始,便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而江南制造总局则是上海重工业的起点。国民政府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水平就已在全国遥遥领先。当时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到中国的10%。由于上海交通便利、科学文化发达,因此众多重工业产品的科研基地和生产基地都位于上海。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原因,中国东南地区快速发展,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比重减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业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上海工业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汽车、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船舶制造等行业为主。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 目前,在交通工业方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成为中小型乘用车生产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车则是重要的大型车生产基地,而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则承担了轨道交通方面的生产。而在航空工业领域,上海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研发基地,是大型国产客机的生产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总部基地。此外,江南造船厂和沪东中华造船厂领衔的造船工业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超过千万吨。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宝钢和上海石化也居于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宝钢集团更是在全球钢铁企业中位列第三。 第一产业. 上海由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5.5℃,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气温为40.6℃,最低气温为-12.1℃。常年11月中旬初霜,次年4月上旬终霜,年均无霜期225天。年均日照时达1934.4小时,太阳辐射总量467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占一半。年均有效积温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130天,平均年雨量1145.4毫米。光、热、水基本同季,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自古代以来,上海一直为鱼米之乡,水稻、渔业、蔬菜的产量都相对较高。早在上海开埠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农用耕地和产鱼河流减少和被湮埋,依靠传统耕种手法的农业一度受到很大影响。自1990年代起,上海农业开始向高科技和机械化发展。 上海的传统农业主要是精耕细作,以渔业、盐业和种植业为主。早在秦汉时期上海地区就已经“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区的34个盐场中,松江府就独占五个,成为重要产盐地区。此外,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气候适宜,成为渔业和水稻种植的最适合地区。唐代,上海地区的薄稻米作为贡米送往京师长安。吴越国时期,华亭县大肆兴建堰闸等水利设施,使得农业种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华亭县亩产稻谷更能达到两至三石,成为当时中国粮食的高产区。进入明代以后,除粮食生产外,上海地区因为纺织技术的改革,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等经济类作物。加上黄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闻名国内,产量极高,被誉为“衣被天下”。 1988年,在时任市长的朱镕基的主持下,为了解决城市粮农副食品的供应,开始建设“菜篮子工程”,由此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开始高速发展。1990年代初,现代化农业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上海的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靠高科技、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兴建水利、农业园区和农业保险补贴等六个方面构成现代化农业网络。 到2013年,上海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5.37亿元。其中,种植业174.56亿元;林业9.71亿元;牧业67.65亿元;渔业61.5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1.9亿元。上海域外市属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18.81亿元。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51千公顷;粮食产量114.15万吨;水产品产量27.59万吨。至2013年底,上海市有1069家企业、4797个产品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其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51家,绿色食品21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911家,无公害农产品4557个;上海累计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20家,标准化水产养殖场217家;累计建成设施粮田面积86.5千公顷,蔬菜标准园107家。至年末,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00家。 人口. ,上海市内共有2428.14万名常住人口,其中分别有977.71万名常住外来人口以及1450.43万名常住户籍人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户籍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共有11.8万人,其中回族约有7万余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证的外来人口为103万人。另外有16万外国人常年居住于上海。 2020年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24870895 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的 23019196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1851699 人,增长 8.0%。 平均每年增加 185170 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0.8%。 在人口结构方面,上海正面临严重的-{zh-hans:老龄化; zh-hant:老龄化; zh-tw:高龄化;}-问题。现今户籍设在上海的人口其平均期望寿命为83.66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1.27岁与女性86.14岁,而65岁及以上人口则有23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至2019年百岁老人数量为2657人。预计到了2030年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人。 上海市的生育率处于极低水平。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查,2000年以来,上海市总和生育率处于0.67和0.74之间,仅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开埠以后,各地人口迅速涌入,其中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来源地,并与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构成今日上海市民主体的上海人。 1843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为主。随着开埠后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原先在粤的大批买办、因避太平军战乱的吴越富商、受水灾逃难的苏北民众纷纷离开原籍并定居上海。到1949年,上海全地区人口502.92万,市区人口418.94万。同时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荣毅仁、邵逸夫、徐悲鸿、胡蝶等众多中国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艺名人。 1949年以后,随着支援内地、上山下乡等各类政治运动,一定数量的上海居民被迁移至中国各地,如安徽、云南、东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阶层则在1950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经由香港前往台湾。1978年以后,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内纷纷返回上海。1990年代,随着出国风潮,大量上海民众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另外在1949年以前,有数量众多的英、法等国公民居住于上海。二战时期,上海因无需签证、担保即可进入的地区而接纳了大批由欧洲因躲避纳粹而逃难的犹太难民。1990年代以后,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诸多外籍人士。 尽管上海全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3年后一直为负增长,但上海每年以引进人才的方式给予2万余人户籍,户籍人口依旧保持了连年增加。上海曾长期对户籍进行严格控制,但近年来已有所放宽。另外随着流动人口的剧烈增加,上海市也正面临种种人口问题,首先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环境、交通等资源承受沉重压力,且大部分犯罪为流动人员所为,对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响。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是东京的2.4倍、伦敦的3.5倍、巴黎的4.8倍,而以2012年为基点,上海人口或许在3年内超过城市承载量。 语言. 普通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言,在学校教学及正式场合使用。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本地方言。上海话简称沪语,语言学上属于吴语,一般意义上是指近代以来上海租界范围和周边使用的一种现代吴语,由于上海是远东的国际大都市,所以上海话由各地吴语的方言和英语融合而成。上海话也和旗袍、洋房、弄堂等一样,成为了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 如今上海话的使用范围面临多方面的压缩。伴随外地人的大量涌入,本地户籍人口比例逐渐减小,加之政府有意在公共场所限制上海话的使用,使得普通话越来越成为公共场合语言。由于国家禁止校园内讲上海话,也禁止上海话电视台,上海少年一代对于上海话的掌握能力开始下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保护上海话的行动。到目前上海话仍然在日常占有主要地位。上海话的使用和发展一直是上海社会讨论的话题。 上海郊区也通行其他隶属于苏沪嘉小片的吴语方言,主要包括嘉定话(使用于嘉定和宝山)、松江话(含金山话,使用于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话(或称沙地话,使用于崇明,与海门启东方言为一片)、浦东话(又称上海本地话,通行于浦东、川沙、南汇一带)、上海市郊话(和浦东话非常类似,曾通行于江湾、龙华、五角场等近郊,但如今基本已被上海市区话取代)。由于上海市区话的影响力,郊县方言在年轻一代口音也在逐步向上海市区方言靠拢。 宗教. 当今的上海,与中国内地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共有五种获得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在开展相应的活动,分别为: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在1949年后一度势衰,并在文革时受到较大影响,后又逐渐恢复。至2009年,有宗教信仰群众88.76万人,以佛教信徒为最多。历史上上海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犹太教、东正教、锡克教等,现在仅存遗址。 上海地区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孙吴时期。现开放寺庙125所,以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龙华寺历史最为悠久。而1949年时,上海尚有道观236座,如今仅存27座,最著名的非正一道的城隍庙莫属,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周边也已是沪上知名的商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另一著名道观为全真道的海上白云观。伊斯兰教最早随宋代在上海镇经商的大食商人进入上海,现有7坊清真寺,信徒集中于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则为近代由传教士传入。明万历三十六年,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在沪传道。1949年以后,由于罗马教廷和中国政府长期不和,天主教在沪发展的较为艰难。在上海现存的107座天主教堂中,地处上海西郊佘山的圣母大殿,气势宏伟,为远东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重要的圣母朝圣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现得最晚,是在开埠的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传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达169处,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且大多位于市中心,因而也被游客视为热门的旅游景点。 交通. 公共汽车. 上海的公交车最早出现于1908年,到2011年,全上海公交线路1100多条,公交车近17000辆,其中包括行驶在市区13条线路上的358辆无轨电车。公交网络已经覆盖每一个行政村,日客运量为770万人次。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内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车平分秋色。包括20条地铁线路、1条APM线路、1条磁悬浮线路、1条市域铁路(金山铁路)、1条导轨电车线路(2023年6月1日起停运)和2条有轨电车线路(松江有轨电车),最早的地铁于199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21年12月30日,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831公里(包含磁浮线),居世界首位,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地铁线路将中心城区密集覆盖,并连接了大多数区县,工作日日均客流超900万。 出租汽车. 上海出租汽车始于1908年,1930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自1980年代以来,出租汽车业重新活跃,目前全市共有运营汽车达5万辆,出租车-{A|zh-hans:扬招点; zh-hant:招呼站}-也陆续设立。此外轮渡也曾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连接黄浦江两岸,以及服务于崇明岛和上海市区之间,但随着跨黄浦江和长江的隧道与桥梁陆续建成,轮渡对于客运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黄浦江上行驶的众多观光游船。 公路. 上海市区内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东西向)和内环高架(环线)组成全长55公里形状如“申”字的主干道,并仅供汽车通行。由内环线向外扩散,依次为中环线、外环线、绕城高速公路。另外还尝试以地下通道的方式来缓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于河流纵贯,上海建有诸多桥梁和隧道,横贯市区的苏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桥等数十座桥梁,黄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1975年建成的松浦大桥,而下游的首座大桥迟至1991年才建成,截至2012年,黄浦江上的桥梁和隧道数量已超过20。2003年,卢浦大桥建成,曾是世界上主拱桥最长的拱桥。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建成,结束了崇明岛只能依靠船舶往来浦江两岸的历史。 上海市区通过十余条省级高速公路连接市郊或邻近城市,此外还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国道对外相连。 航空. 上海是中国的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拥有虹桥与浦东两座国际机场,2019年运送旅客1亿2179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05.7万吨。两机场年起降飞机78.4万架次,均被中国东方航空与中国国际航空作为枢纽机场使用。2016年12月12日,中国城市机场首次旅客突破1亿人次。纵观全球,上海之前,有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亚特兰大和日本东京,上海由此成为全球第5个进入亿级人次航空“俱乐部”的城市。两大机场的货运吞吐量,也可望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3名。 1921年,虹桥机场在上海西郊兴建并于1929年开始系统运营,之后进行过多次扩建,现已成为虹桥枢纽的一部分。浦东国际机场于1999年投入使用,迅速成为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航线覆盖世界7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2个国内城市,并有两岸直航。 此外,中国东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国货运航空、上海国际货运航空、扬子江快运航空、长城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为基地。 铁路. 上海拥有特等站和一等站各二个,以上海站、上海西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最为重要。上海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建成的吴淞铁路,同时也是中国最早运营的铁路。至1909年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均已通车,形成了现有进出上海的铁路干线。 上海现有京沪(北京-上海)和沪昆(上海-昆明)两条既有铁路干线,以及金山铁路、浦东铁路等市内运营的线路。高速铁路方面,沪宁(上海-南京)/沪汉蓉铁路(上海-武汉-成都,其中上海至南京段与沪宁高铁并线)、京沪高铁(北京-上海)和沪昆高铁(上海-昆明)线路已相继通车。 海运. 上海港自开埠后迅速成为中国的最大港口,码头集中于黄浦江沿岸,后由于黄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集装箱船的要求,上海于2005年在东海的岛屿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通过32公里长的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及并使用专业的海港油库为来往船舶提供加油。该港的口岸、港政、航政归上海市,但所在的嵊泗县行政上属浙江省。到2008年,上海港拥有各类码头1200余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37个,码头线总长115公里,年吞吐量58170万吨,最大靠泊能力15万吨级。至2010年,上海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 除货运外,上海港每月定期发出客运航班2258次,每年有国际邮轮58班次。2019年11月28日,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组长为上海市市长,副组长为上海市副市长。 教育与科研. 北宋元祐年间,华亭县便已开设县学。上海开埠后,外国传教士和教会组织开始在上海开设各类学校。1850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式现代中学圣依纳爵公学,即今日上海市徐汇中学。1863年,李鸿章奏请开设了上海首家华人新式学堂即上海广方言馆,美国圣公会于1879年在上海创立了圣约翰书院,并自1892年起开设大学课程,而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则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之一。至1936年,上海已有高校34所。淞沪会战爆发后,大部分高校随国民政府迁到内陆,并于1945年返回,同时上海开始实行国民教育制度。 1949年5月,全市公立学校和国立大学均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私立学校遭整顿,同时教会学校和外资学校被收回,最为典型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两所教会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被撤销,教学人员被分配至其他学校。1952年进行的高校院系调整中沪上一些学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内陆,外地一些高校的师资则部分迁来上海。 目前上海拥有10所211工程重点高校,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985工程院校。2012年10月,中国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浦东陆家嘴成立。2013年9月,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立了小规模、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基础教育方面,上海适龄幼儿、小学、初中学生的净入学率接近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为98%,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超过百万,毛录取率约为70%,在2009年与2012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上海学生的数学、科学、阅读能力在参与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全部名列第一。 全市现有100多所科研机构,10万科研人员,及100多所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上海产生了遗传学家谈家桢、显微外科专家陈中伟、张涤生、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陈竺等著名科学家。 上海的公立科研和设计机构有: 社会. 城市规划及公共设施. 在开埠后,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进行了大量市政建设,包括电厂、自来水厂等。1927年制定《大上海计划》则是上海最早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现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依据2001年5月由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进行,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核心。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可见到相应以1:500比例制作的内环线1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规划模型。 1949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换电水管网等阶段。自1990年代起,上海开始大规模市政建设,广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将旧房屋的平顶改造为坡顶)和屋顶水箱改造工程。对违法建筑和环境脏乱路段也年年进行整治。以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上海市政部门对城市景观、道路、居民住宅等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上海历史上遗留下了大面积的棚户区,在1990年代的对其中365万平方米的危棚简屋进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复路一代的棚户区由于成本问题始终未能动工,与周边高楼行成鲜明对比的城中村景观留存至今。 上海开埠以前,园林绿化全部都为私家园林,最为著名的有豫园、露香园、古猗园、秋霞圃、醉白池等等;开埠后,公共园林开始出现,1868年诞生的公共花园为第一座公园。但1928年前,中国人不得进入工部局和公董局兴建的公园。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个别公园外,已经取消公园门票。自2000年以后,为了净化城市空气,美化环境,上海开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区兴建一批开放绿地。到2008年,上海全市绿地总面积34256公顷,公共绿地1477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8%。全市林地总面积到近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1.6%。 为解决自1990年代开始大规模市政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上海市政府部分官员主导了对上海的投融资体制的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资方式。期间,上海通过土地批租共筹措资金1000多亿元。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减少,但国内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长,社会富余资金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将有盈利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实行社会融资,同时制定多项措施,降低企业参与融资的风险。在1990年代,上海通过社会渠道共融资超过2000亿元。同时上海市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进一步完善开发机制;扩大资本市场、社会保险资金参与融资;探索采用BOT、BOO等国际通行的融资方式以及加大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和能力,以满足市政建设的需要。 公共卫生. 上海开埠后,西医随同传教士和医生一同进入。1844年,出现现代医院。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现在,上海的公共医疗体系以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28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为主,辅之以社区医疗机构。同时,在各郊区县开始建设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并进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截止2013年,上海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29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64万人。 1988年春季,上海市爆发了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间上海市卫生防疫部门全力动员进行积极防治,此次疫情共造成超过30万人感染和31人死亡,疫情过后上海市政府总结经验并逐步完善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处理预案。2003年中国大陆SARS事件期间,得益于先前甲肝大爆发取得到经验和防控体系,上海市的防疫工作得力使得上海未发生大规模疫情,因而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界肯定和好评。2013年长三角地区发生了H7N9流感疫情,上海卫生部门反应迅速,及时扑杀相关市场内的禽鸟以切断传染源,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2022年,上海因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而封城。 截至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超过83岁,位列中国大陆第一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112所。上海居民三大健康指标(期望寿命、孕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均保持在发达国家水平。 社会保障. 从199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现代化都市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上海个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各为5%至7%;补充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各为0%至5%。单位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缴费比例之和为45.5%。上海市现行月最低工资标准是2690元/;城镇居民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每月1595元。城镇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封顶线为39万元,超过部分则可报销80%。 公共媒体. 出版. 1843年,上海英商墨海书馆引进中国第一台印刷机,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出版社。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1912年,中华书局在沪开业,并迅速发展崛起。上海此后逐渐成为了中国出版业的中心。到1910年代底,上海各类出版销售机构增加到120余家,占全国出版机构的80%。到1936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出版已占全中国出版图书的71%。 1949年起,政府开始对出版进行整顿,形成以新华书店为核心的图书出版发行。进入1959年以后,包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在内的大型印刷出版机构被迁移至北京,上海出版行业逐渐衰落,到1969年全年上海出版仅为16种。 进入2000年,上海各出版社开始被整合成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颇为著名,而上海文艺出版社则有著名期刊《故事会》。 报业. 上海现代化报业自开埠以后便开始发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钞、《京报》等官方公报的传统新闻传播媒介。1850年,全英语的《北华捷报》创刊,成为上海最早的报纸。1861年,汉语报纸《上海新报》创刊。1872年,近代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创刊。至1936年,《申报》《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五大报纸,每日销售总数即达到50万份。至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后,《申报》等由于不接受日军的新闻审查而停刊。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后,上海报业基本停运。直到1945年才恢复,至1949年5月,上海全市有各类报纸70余种,为全国报业中心。此外,民国时期长期发行的著名杂志有《东方杂志》、《科学》、《中华教育界》、《教育与职业》、《生活》、《世界知识》、《现代评论》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以后,由于《申报》因属于中国国民党党产而被没收停刊,上海报业也开始转向全面国有,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后,全市只有《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两种。1979年起,上海大批报纸开始复刊。 目前上海主要的两大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和文汇新民两大报业集团,合并为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保留了党报性质,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实行强制订阅。而较为贴近平民的报纸有《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以《新民晚报》的发行量为最大。 广播电视. 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开播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首家公共广播电台。192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无线广播的法规制定,私营电台与国有电台迅速发展。到1945年,拥有营业许可的国营电台和民营电台达108家,广播节目除新闻时讯外,也经常播出苏州评弹和滑稽戏等曲艺节目。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同时各类私营电台被陆续整合,至1953年,仅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家。1992年初,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成立,成为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竞争关系的第二家省级广播电台。1990年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为原型的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为中国播出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广播剧。 1958年上海电视台成立并播出黑白电视,而彩色电视于1973年出现,同时建成高210米的上海电视塔。为了引进竞争机制,在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作为上海第二家省级电视台开播,其新闻减少了部分上海电视台的政治内容,其他节目也更加贴近市民。1994年2月,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成为主要以播送教育与科技信息为主的电视台。1992年起,开始播出有线电视。 2001年,广播电视机构改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全部并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今上海广播电视台),几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各电视台也进行明确分工,原本竞争的格局不复存在。 体育. 参见: 上海开埠后,近代体育传入上海,后通过新式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华人学生中开始,促进了上海体育水平的提高。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三分之一为上海运动员。 1949年以后,在有较高群众基础的等领域,培养了篮球运动员姚明、乒乓球运动员王励勤、游泳冠军乐靖宜、跳水运动员吴敏霞、田径运动员刘翔、中国象棋冠军胡荣华,围棋冠军常昊,以及徐根宝、范志毅、孙雯、谢晖等著名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199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尝试商业化体育运转模式,并于1993年成立了国内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1990年代起,各类健身器材开始在社区内出现,并逐步将学校场地对公众开放,到2008年,全市开放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已有1100多处。 在1903年,中国最早的相对专业的足球队在上海出现。目前上海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棒球上有专业的职业俱乐部及代表队。中超的上海申花队、上海海港队;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上海大鲨鱼等都颇为著名;上海男排则是中国男子排球联赛的一支强队,曾经在2003-2012年实现九连冠,并且总共取得了多达12次联赛总冠军。 在民国时期,上海举办过1915年、1921年、1927年的远东运动会,以及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等4届洲级综合运动会,又主办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实行的三地轮流举办政策,第五届、第八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国际性赛事方面,上海举办过1993年第一届东亚运动会、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并于2008年承办了部分奥运会的赛事,并多次主办的各类世界单项体育赛事。此外从2004年起,每年的F1中国大奖赛都会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每当赛事举办之时,总会有大批观众前来观看比赛。而上海大师赛(Shanghai ATP Masters 1000)是每年在上海举办的男子网球赛事,为ATP大师赛的其中一站。主要比赛场馆是上海旗忠森林体育城网球中心,简称旗忠网球中心,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旗忠村,其场馆设施先进,座位超过15000个,号称世界三大网球场馆之一。该项赛事于2009年升级为ATP世界巡回赛的九大大师杯1000公开赛之一,成为在亚洲唯一的,等级最高的网球盛典。 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欧美各国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而海派的来源,有说法指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有关。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后随着上海商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卖画为生,海上画派之名渐广为人知。 博览文化. 1860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间博物馆以展出长江流域的动植物标本,现在全市已有博物馆百余座。位于人民广场中心地带的上海博物馆有1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为上海最大的博物馆。另外自1985年开始举办的上海车展也颇有影响力。除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大型博物馆外,上海还有鲁迅纪念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上海有恒博物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正逐步向公众免费开放。 上海古代图书收藏以私人藏书为主,开埠后出现近代图书馆,其中以1847年兴建的天主教耶稣会徐家汇藏书楼最为著名。中华民国建立后,上海市立图书馆于1936年试行开放,在高校陆续出现了图书馆。上海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为主馆位于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报刊资料5200万册,以及15万余张旧唱片和影音资料,并和世界各地150多家公共图书馆建立图书交换业务。 饮食文化. 上海菜,当地人称为本帮菜。最初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后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上海菜开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风格,调和成今天以浓油赤酱、淡雅爽口、醇厚鲜美、咸淡适中的本帮菜。除一般烹调手法外,本帮菜擅长糟味,极富江南地区特色。目前本帮菜以绿波廊、上海老饭店等两家百年老店最为著名。八宝鸭、糟钵头、虾子大乌参、腌笃鲜等均为知名的菜肴,而油爆虾、红烧甩水则是较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馒头和小笼馒头则是本帮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于上海开埠后大批移民涌入,上海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菜系餐馆。其中粤菜以杏花楼和新雅粤菜馆最为著名,而苏菜则以德兴馆为其代表,宁波风格料理则可以在宁波汤团店品尝到。 而西方饮食文化随同上海开埠进入这座城市,1853年开业的老德记西餐馆为沪上首家西餐厅。最初西餐一般以应对外国顾客为主,1910年德大西餐馆开业,成为面向各界民众的西餐馆。十月革命后,由于大批苏俄侨民涌入,俄式西餐一度成为大众西餐的典范,其中罗宋汤颇受平民喜爱。目前,上海经营各国菜肴的餐馆为数众多,风格来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点随同西餐传入后由于其价格较之正式西餐相对低廉,受到普通民众的喜爱。 上海民众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偶尔以馄饨、面条等作为调节。传统家庭早饭以隔夜的剩余米饭加水制成泡饭,并辅以酱菜、咸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摊提供的早餐则以豆浆、油条、大饼、粢饭最为常见,因而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 文学. 魏晋时期,华亭县人陆机、陆云曾为当时一代文豪。而自1919年后,由于租界独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众多名人,上海很快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基地,聚集了左联、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郁达夫、王造时、丁玲、张爱玲等名家也在上海从事创作,并产生了《子夜》等以上海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年代以后,海派文学出现了叶永烈、叶辛、王安忆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门》一举成名的韩寒以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韩寒现象。现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作家的创作摇篮,越来越多的华文作家选择上海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包括陈思和、金宇澄、秦文君、赵丽宏、沙叶新、宁财神、许纪霖、徐则臣和蔡骏、落落等等知名作家。 艺术. 明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逐渐兴起,并在清代主导了江南地区的画风,出现了如顾昉之类的大家。 清末时,传统书画上,形成以吴昌硕、李叔同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同治年间,由教会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土山湾画馆引进了西方美术。民国建立后,随着张大千、刘海粟、徐悲鸿、丰子恺、颜文梁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心。摄影、木刻、雕塑、漫画、连环画等美术形式开始兴起,产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 目前,上海的美术展馆以上海美术馆为主,辅以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等美术创意园区。而传统美术上,1960年代的上海中国画院则代表着上海国画艺术界。1996年后,上海双年展成为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曲艺与传统戏剧. 在十九世纪后期,文艺演出成为民众主要的休闲娱乐形式。20世纪初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逐渐出现了独角戏,多由一人以吴语方言。在1920年代末期,通过吸收话剧艺术和传统说笑艺术,在上海产生了滑稽戏,主要使用上海话和其他吴语方言。1912年开业的大世界游乐场后逐渐成为重要的演出场地。 而随着苏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黄、京剧艺术等陆续进入上海。评弹也籍着语言与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苏州扩展到上海,并随着商业电台的普及,评弹艺术迅速发展,到1930年代,当时每天的评弹节目多达103档。1920年代以后,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以周信芳、盖叫天为首的海派京剧风格,并吸引了梅兰芳等京剧大家常住上海。同一时期,浙江嵊县(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台上开始发扬越剧这一新剧种。而上海本地的传统唱腔在融合了现代戏剧形式后,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沪剧。 至2012年,上海主要的传统剧团有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等,昆剧团经常赴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京剧交流活动也时常举办,同时借助于电视媒体,出现了《越女争锋》等选秀活动。上海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和上海青年滑稽剧团等也开始借助于电视进行演出,尤其《老娘舅》节目自1995年起连演12年,成为上海电视上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1999年,用于杂技表演的上海马戏城落成,并长期上演《时空之旅》节目。此外,以浦东说书、松江锣鼓书等地区性曲艺形式通过今年来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得到重视,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戏剧. 19世纪末,话剧在上海的教会学校中出现,当时主要以英语演出西方名剧的片段。1899年上演的《官场丑史》成为有记录的最早的一出剧目。1907年,《黑奴吁天录》在兰心大戏院公演,成为早期话剧形成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多用话剧来表达观点。进入192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 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院和1950年代陆续成立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歌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上海现代戏剧的演出机构和专业培训机构。话剧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主体,而音乐剧和歌剧的演出则主要借助于国际演出团队。上海音乐厅和上海大剧院也分别进行了改造和兴建,之后上演了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猫》,以及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波西米亚人》、《图兰朵》等。 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众多话剧、舞台剧的背景城市。例如中文话剧大师赖声川创作执导的《暗恋桃花源》,李逸导演的《上海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出品的大型话剧《大哥》,带有怪诞色彩的黑色喜剧《秀才与刽子手》等等。众多充满海派风情的话剧作品纷纷在包括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人民大舞台、艺海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兰心大戏院等在内的上海各大表演中心上演,其中亦有不少精彩的精品走出国门,在各国巡回演出,获得好评无数。 音乐. 上海的早期音乐以传统的江南丝竹为主,上海开埠后,西洋音乐传入。1878年,上海管乐协会成立管乐队,即今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进入19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夜上海》、《苏州河畔》、《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创作并流行于这一时期。除流行音乐以外,鉴于当时局势,上海的大部分音乐人也兼创作爱国歌曲,出现了《毕业歌》、《大刀进行曲》等作品。现在用作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上海。 1949年以后,上海的流行音乐以及电影原声音乐为红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诞生,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78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恢复举行,即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随着音乐教育的恢复,上海逐渐出现了孔祥东、黄英、廖昌永等著名艺术家。为普及高雅音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创立星期广播音乐会,并持续至今。帕尔曼、小泽征尔、马友友、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也曾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进行交流演出。自2012年4月起,上海首届户外交响音乐会——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落户佘山附近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绿色剧场,至今每年春夏之际举办一届。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推崇“赏花赏乐享人生”的理念,邀请世界知名乐团参演,品质不俗。 流行音乐方面,上海本地的相关制作和乐团在197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复苏。1993年,为鼓励上海和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专业的流行乐榜单,即东方风云榜。而本土的流行乐也培养毛阿敏、胡彦斌等明星。一些国际流行乐坛的著名歌手和乐队如惠特尼·休斯敦、席琳·狄翁、玛丽亚·凯莉、林肯公园、比吉斯、海莉·薇思特拉、滨崎步、滚石乐队、东方神起、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约翰·传奇等都在上海举办过演唱会。 电影与电视剧. 1895年8月,上海出现了名为西洋影戏的电影。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在1921年至1931年间,上海各类电影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有650余部。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上官云珠、黎明晖、王人美等成了当时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大量私营电影则1950年代被整关闭。上海的电影业界先主要由国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等构成,并于2003年组建成上海电影集团。1949年后诸多著名革命题材电影如《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鸡毛信》等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所拍摄,而成立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宝莲灯》等经典作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海内外的电影产业进一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外电影包括《-{zh-cn:变形金刚2; zh-tw:变形金刚:复仇之战; zh-hk:变形金刚:狂派再起; zh-sg:变形金刚:复仇之战;}-》、《太平轮》、《碟中谍3》、《小时代》、《-{zh-cn:谍海风云; zh-tw:上海; zh-hk:谍海风云;}-》、《神奇四侠2》、《如果·爱》、《面纱》、《七月与安生》、《黄金时代》、《十月围城》和《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等作品纷纷前往上海取景拍摄。 上海国际电影节(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简称为SIFF)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世界公认的国际电影节。每年6月在上海举行。电影节在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2004年增设传媒大奖。这亦成为了上海电影与华语电影发展的一大重要成就。 电视剧方面,上海也有许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十六岁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学为场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在全国各地电视重播了十余年。《孽债》则直指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余留问题,真实地记录了90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有沪语版本,因而在成片十余年后重播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文化活动. 上海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上海电视节创办于1986年,是中国最早的国际电视节,194年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分类,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海内外也较为知名。上海旅游节创办于1990年,为每年9月至10月的文化节日,主要进行国际旅游推广活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会举行多场画展、音乐会、艺术展,并聘请各国艺术家登台献艺。每年8月中旬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而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通常在世纪公园举行。此外,自2001年起,上海时装周于每年的10月份在上海市区举办。 建筑. 上海的古代建筑,目前基本遗留的以明代建筑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民居和私家园林。除官署、学堂、寺庙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民居大多为江南风格,砖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厢以外,在各郊区的乡镇中仍能见到较多的此类建筑。上海的私家园林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为豫园,而古代居民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浦东新场镇等。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租界建立和欧美文化大举进入,一些西式别墅和洋房开始兴建,上海也开始出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因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其中尤以外滩地区的金融建筑最为著名,诸如中式的中国银行原总行大楼,如折衷主义风格的江海关,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等,采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的沙逊大厦等,现大量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予以保护。因为人口大量增加,这个阶段也产生了极富上海特色石库门住宅,直至198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见的住宅样式。 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务办公楼、大型商场、高层住宅等现代风格建筑。至2008年,楼层超过30层的高楼已有2000多栋,其中尤以而浦东陆家嘴地区为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上海地标,2014年底完工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已建成最高的建筑。 旅游. 上海在租界时期遗留了众多欧式建筑,而1990年代起又出现了诸多现代化建筑,同时,周边郊区分布着几处具有江南风格的水乡古镇,均成为了旅游景观。上海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国游客,到2012年,接待入境的国际旅游者达到800万人次。 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3处属中国最高的5A级旅游景点,另有20处4A级景区,佘山、东平、共青、海湾等4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沙逊大厦、外白渡桥等617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也是一个夜景都市。浦西的外滩夜景以及浦东陆家嘴的摩天高楼夜景相隔黄浦江而分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而南京路商圈、徐家汇商圈、新天地甚至是宝山等地区等地段也有着五光十色、十分绚丽的夜景建设。 上海每年举办的文化推广活动也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等。每年9月的上海旅游节则是展示上海和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舞台和途径。网球上海大师赛和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国站也成为一些游客到上海旅游的目的。2010年5月至10月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参观人数是达到了7300余万人次。 上海境内有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12个位于中心城区。2007年,上海确定144条风貌保护道路,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而且永不拓宽。截至2022年底,上海境内有650座以上公园。
244
历史学家
学者,历史学家,历史学
历史学家,又称历史家、史学家、史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 概念. 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史料的研究者。人们研究历史必须倚靠前人所留下的记录。历史学家会研究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这些事件记录的真确性,并将他们的研究记录下来。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人的经历,某城市、某地或某国家的发展。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对象,历史可有不同的分类,例如:个人历史,是有关某人过去发生的事做研究;地方历史,是有关某城市或某地曾发生事件的研究;世界历史,是有关世界各地过去事件的研究。 古中国历史.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传统主要是以历史编撰的形式创立和发展的,在西汉历史编撰者司马迁之后,唐代的刘知几开创了另外一种门类的工作,即对历史编撰这项工作本身的研究(史学)。在宋代,开始了以往的历史记录为材料的针对“历史”的研究活动。在清代,也有史学家刘鹗研究商代甲骨文。 古希腊/罗马历史. 而在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向来被视为文学家的一种,撰写历史的首务是将人物或事件写的生动,甚至某些「修饰」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 历史分析. 历史分析的过程比较复杂,牵涉到研究、调查和分析不能同时接受的构想、事实和传说去设一致的讲法去解释「发生什么事」、“怎么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现代的历史分析常利用很多其他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语言学。
256
开放源代码
开放源代码,知识产权
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是一种在电脑程序出品前和开发中提供其内部程式码的做法。 开放源代码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使用,参加者需要大量更新电脑原始码。开放原始码使得生产模组、通讯管道、互动社群获得改善。随后,一个新著作权、软体授权条款、域名和消费者提供建立的,一个新词开源软体诞生。 开源模型概念包括同时间不同时程和方法来生产,相对而言,更加集中式的软体设计模型,例如典型的商业软体公司。一个开源软体开发的主要原则和惯例是易货贸易和合作的同侪生产,经由免费公开的最终产品、原始资讯、蓝图和-{文件}-。这逐渐应用在其它领域,例如生物技术。 历史. 开放原始码的概念和免费分享技术资讯,在电脑诞生前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例如食谱共享从人类文化一开始就有。开放原始码能够用在商业技术上的电脑和软体。 在汽车发展的初期,二行程引擎的专利被资产家所垄断。借由掌握这项专利,能够垄断市场,或是对于竞争者提出侵权诉讼。然而,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在1911年挑战这项专利,其结果使得这项专利变成几乎一文不值,并形成新的关联,催生出。 1998年,提姆·奥莱理召开了一次开放原始码会议,包括BSD阵营与Linux社群的中坚份子都参与其中。因为自由软体基金会提出的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可能与免费软体造成混淆,在会议中,决议以提出的Open Source作为共通名称。 开源软件列表. 应用软体. 三维绘图及渲染 整合式开发环境 图像处理 视频编辑 桌面出版 绘图软体 矢量图形编辑器 数位声波编辑 纯文字编辑器 电子邮件客户端 虚拟地球 线上直播 桌面搜寻 游戏引擎 开源可乐. 开源可乐是一种开放可乐配方,任何人都能够轻易地获取它的配方并对其做出修改。开源可乐发行运动的最初目的是推广自由和开源软体。
257
运算数学
运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算科学
运算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内容包括设计和分析算法以及数学建模等,目的是为了在实际工程中利用快速稳定的算法得到精确值的近似值。在运算机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基础运算理论的发展使运算数学进入现代化阶段。
258
高德纳
高德纳,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美国数学家,图灵奖获得者,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凯斯西储大学校友,加州理工学院校友,组合学家,计算机科学教育家,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奖者,IEEE约翰·冯·诺依曼奖获得者,京都奖获得者,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古根海姆学者,密尔沃基人,巴勒斯公司人物,康考迪亚大学荣誉博士,牛津大学计算机系教师
高德纳(Donald Ervin Knuth,音译唐纳德·尔文·克努斯,),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荣誉退休教授。高德纳教授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人物,创造了演算法分析的领域,在数个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做出基石一般的贡献。在计算机科学及数学领域发表了多部具广泛影响的论文和著作。1974年图灵奖得主。 高德纳所写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是计算机科学界最受高度敬重的参考书籍之一。他也是排版软件TeX和字型设计系统Metafont的发明人。此外,他还曾提出文学编程的概念,并创造了WEB与CWEB软体,作为文学编程开发工具。 名称. 高德纳的英文名直译为唐纳德·尔文·克努斯(Knuth发音为//),「高德纳」这个中文名字是1977年他访-{}-问中国之前所取的,命名者是储枫(姚期智的夫人,计算机科学家,2004年至201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脑科学系担任系主任 简历. 早年. 高德纳出生于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边的密尔瓦基。密尔瓦基是一个山灵水秀、人才辈出的地方,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H. A. Simon)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他父亲 Ervin Henry Knuth是德裔美国人,母亲是 Louise Marie Bohning。父亲有研究生学历,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星期天在教堂演奏风琴,在自家地下室经营一个小印刷厂,并在高德纳就读的 Milwaukee Lutheran High School中学教簿记。 中学时期. 高德纳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展现出学术天分,初中二年级,当地的Ziegler糖果公司为了促销其称为Giant Bar的一种棒棒糖,在学校中办了一个比赛,看谁能用Ziegler's Giant Bar中的字母排列组合出最多的单词。高德纳假装胃疼,在家里待了两个星期,利用一部大字典,得出了4,500个单词,而裁判只掌握了约2,500多个单词,他的班级赢得冠军,获得一台电视机和每人一块Giant Bar,而他本人则赢得一副雪撬。 大学时期. 1956年,高德纳以各科平均97.5分的创记录的高分从中学毕业。由于高德纳对物理和音乐都很有兴趣,他曾犹豫大学要念物理还是音乐,后来他决定念物理,进入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凯斯理工学院(现在并入凯斯西储大学)攻读物理。在此时期,他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大型电脑 IBM 650,他读过了电脑的手册后,认为自己可以帮IBM 650写出更好的编译程式,便动手开始做。 1959年,高德纳成了第一届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view 期刊的编辑,该期刊是当时最好的工程科学期刊,获得了国家奖。高德纳从主修物理改成主修数学。1960年, 高德纳从凯斯理工学院毕业时,由于他的杰出表现,同时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 博士生研究时期. 1960年,高德纳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所,研究所二年级时,为私人公司写编译器,赚得5,000元美金。1962年1月Addison-Wesley公司的顾问理查·瓦嘎(Richard Varga)请他出版一本有关编译器的书籍。1963年,高德纳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数学家。 学术成就. 高德纳毕业之后留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并在数学与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取得多项成就。 1966年,当高德纳的著作已经长达3000多页时,他与出版商商定,编纂一部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截至2018年12月,该书已经出版了4卷,并对计算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德纳本人预计第5卷将会在2025年完稿。《科学美国人》杂志曾将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理查·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等书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12本物理科学类专论书之一。 1968年,高德纳拒绝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工作邀请,受聘成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直到退休,其间1972—1973年曾经在奥斯陆大学当客座教授。和他的一个学生开发了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算法,该法则使计算机在文章中搜索一串字符的过程更加连贯。他在担任该职务期间开发了TeX排版软件,成为今天大多数科技书籍使用的排版程序。除此之外高德纳还在计算机领域作出了多项贡献,例如LR解析理论(LR parsing theory)、克努斯-莫里斯-普拉特模式(Knuth-Moris-Pratt pattern)等。 1979年卡特总统颁与国家科学奖。1996年11月荣获京都奖。 个人生活. 婚姻. 高德纳与妻子高精兰(Jill)定居于斯坦福大学校园内,育有一儿高小强(取名John)和一女高小珍(取名Jennifer)。 性格. 很多人都认为高德纳非常有趣。他会奖励每一个找出他的著作中任何错误的人,就能得到2.56美元,因为“256美分刚好是十六进制的一美元”(256 pennies is one hexadecimal dollar) ;另外,对于每个“有价值的建议”,他设立了0.32美元的奖金。高德纳可以算是一名标准的黑客,他最喜欢的软件是Emacs,并曾向其作者理查·史托曼提交-{zh-hans:修补补丁; zh-hant:修改提案}-。 与大多数传统黑客一样,高德纳酷爱音乐。高中的时候,Knuth兴趣所在并非数学,而是音乐,尤其是听音乐和作曲。他一度还曾考虑报考音乐专业。他在他的书房中放了一个特别定制的84管的管风琴。除此之外他也会吹萨克斯风和大号。 高德纳的作品《歌曲的计算复杂度》(The Complexity of Songs)曾两度刊印在计算机协会期刊上。 著作. 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计划出版7卷,该书自第3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版以来,一直没有下一卷的进展。因此他自1990年起就停止使用电子邮件(高德纳自1975年就开始使用电子邮件)以专心撰写余下的4卷。 在计算机科学以外,高德纳亦著有论述基督教信仰的书籍,如《3:16 Bible Texts Illuminated》(1991年,ISBN 0-89579-252-4),以及《Things A Computer Scientist Rarely Talks About》(2001年,ISBN 1-57586-326-X),这些被视为计算机科学家少有的作品。
263
中国
中国,亚洲国家,中国的名称,中华民国的名称,亚洲分治地区,文明摇篮
中国,传统观念指位于天下正中的国家。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历代王朝政权透过与周边各政权的交流与征战,中国的疆域版图几经扩张与缩减,目前扩及黑龙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高原及南海诸岛等地。国际上广泛承认代表中国的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夏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方国制度以共主为首;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阶段;公元前2世纪,秦灭六国,完成中国第一次大一统。此后两千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半传统的夏代为基础的世袭君主制运作,此后经多次扩大,破裂,重组,朝代更迭,经过数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体从君主制转为共和制。1945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控制中国的大部分领土;1949年10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则在该年底撤退至台湾,形成两岸分治的现状。在联合国系统内,中华民国政府曾长期拥有「中国」代表权,直到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通过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更替对应。中国经济史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远古至西晋末年,其中以三国孙吴时转变较大;第二阶段为东晋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后;第三阶段为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自明清以来,由于保守的对外政策,实行海禁,以及受重农抑商思想和对于工业的轻视,中国工业化程度发展较慢。而西方国家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成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相较于当时中国纯手工业经济出产的商品,占有压倒性优势,而同时期的西方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也快速发展,致使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1978年改革开放施行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渐显著。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是各区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作为其主体的汉文化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汉字文化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学、陶瓷艺术、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阴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国在科学领域上也有丰厚的成就。 名称. 「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商周之际,此前则难以考证。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西或(西面的国家)”、“东或(东面的国家)”等词汇,殷人则自称“中商”。西周初年的何尊中周成王提到“余其宅兹中国”,意为“我要到中国(殷商故地)去定居”;铭文中的“国”字正写作“或”,这反映出其“中国”一词可能是从殷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语卫康叔),这个「中国」指的是“居天下之中”的邦国(「国」作「国家」解); 商、周的华夏人认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采、卫等卫戍;再之外则为蛮、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称为四夷。最早的实物资料是何尊上的铭文(公元前1038年,周成王语何),原文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𠟭廷告于天,曰:余𠀠宅𢆶中或,自之辥民」,释读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中或(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处「国」作「地域」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主要指诸夏列邦之全体 汉代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并且出现了中外之分、敌我区隔这样与现代相似的用法。魏、晋、宋、齐、梁、陈皆称呼自己为中国,而以吴、蜀、北朝为「贼」、「虏」、「伪」等。北朝及隋唐亦自称中国 《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今吴、蜀二贼……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 《晋书·列传第二十六》:“吴之先祖,起自荆、楚……刘备震惧,亦逃巴、岷……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也。”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夫余国……会同揖让之仪有似中国。”、“倭人……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吐延……号曰项羽。尝慷慨谓其下曰:‘大丈夫生不在中国,当高光之世,与韩、彭、吴、邓并驱中原,定天下雌雄……独不愧于心乎!’”“大秦国一名犁鞬……一如中州。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自孙权以来,不朝中国。”、“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世世自相君臣,不禀中国正朔。” 《晋书·志第十八》:“武帝太康三年平吴后,江南童谣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 《晋书·列传第二十八》:“时中国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怨。” 《宋书·列传第八》:“初,荒人去来,言修之劝诱(拓跋)焘侵(宋)边,并教焘以中国礼制,(宋)太祖甚疑责之。” 《宋书·列传第十九》:“(魏使)孝伯曰:‘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畅曰‘君之此称,尚不可闻于中华……’”、“孝伯曰:‘周公握发吐哺,二王何独贵远?’畅曰‘握发吐飡,本施中国耳。’” 《宋书·列传第三十四》:“爽等请曰:‘奴与南有仇……’虏群下于其主称奴,犹中国称臣也。” 《宋书·列传第三十七》:“元景诘之曰:‘……顺附者存拯,从恶者诛灭,欲知王师正如此尔。’(虏兵)皆曰:‘……非敢背中国也。’诸将欲尽杀之,元景以为不可。” 《宋书·列传第五十五》:“(太祖)诏曰:‘河南(指北魏)、中国多故,湮没非所,遗黎荼炭,每用矜怀。’猃狁侏张,侵暴中国,使长安为豺狼之墟……(柔然)岁时遣使诣京师,与中国亢礼。 《齐书·列传第三十八》:“小冯为宏皇后,生伪太子询……伪征北将军……浑守桑干,宏……在桑干西北。浑非宏任用中国人。”、“是年,王肃为虏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国。”、“史臣曰:齐、虏分,江南为国历三代矣。华夏分崩,旧京幅裂,观衅阻兵,事兴东晋……号令不明,固中国之所短也。” 《齐书·列传第三十九》:“母梦人以金席藉之,光色奇丽。中国谓紫磨金,夷人谓之‘杨迈’。”、“扶南王姓侨陈如……遣商货至广州。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载欲归国……间道得达扶南,具说中国有圣主受命……(王陈如上表)曰:‘天竺道人释那伽仙于广州因附臣舶欲来扶南……具陈其从中国来此,仰序陛下圣德仁冶,详议风化。”、“扶南……多槟榔,鸟兽如中国。” 《梁书·本纪第五》:“徐陵于邺奉表曰:‘……自无妄(侯景)兴暴,皇祚浸微,封犬希修蛇,行灾中国。’” 《梁书·列传第四十八》:“晋代通中国者盖鲜……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百越王)乃于梦中来至中国,拜觐天子。”、“婆利国,在广州东南海中洲上……土气暑热,如中国之盛夏。”、“朝鲜以东马韩、辰韩之属,世通中国……谓邑曰簷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 《梁书·附录序》:“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 《陈书·本纪第一》:“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皇运已殆,何殊赘旒,中国摇然,非徒如线……二后英圣,相仍在天,六夷贪狡,争侵中国。” 《陈书·本纪第四》:“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ref>。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自称中国,其他政权大多受封、朝贡。宋代时,欧阳修将十国政权列为世家,彭汝砺视五代十国是分裂的中国。在辽宋和金宋的南北对峙时期,「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再次凸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古代「中国」是否为专有名词存在争议。然而清代前已陆续有各朝代于其国家律法、对外条约和外交事务中,以「中国」一词行文或发言自称。 对外官方交往中,已知最早使用「中国」的是西汉,比如汉使陆贾对南越王赵佗说:「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赐薛延陀国书有:“中国礼义,未始灭人国,以颉利暴残,伐而取之,非贪其地与人也。”元世祖赐高丽国书有:“中国之姓虽更,外邦之贵不阙。”给日本国书有:“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明太祖赐日本国书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即以中国自称。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将“中国”译成拉丁文,作为现代国家概念的名称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这是汉文的“中国”首次在条约中作为现代国家概念使用。1909年,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清朝颁布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明确地以现代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首次在法律上赋予了现代国籍法和「中国国籍」的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通称「中国」,从此“中国”成为国际法现代主权国家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通称“中国”。 “中国”的同(近)义词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土”、“唐山”等。梵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ina,其语源来自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意思为「秦地」;希伯来文为Sininm,粟特文为Cynstn,拉丁文为Thin,希腊文为Sinai、Tzinitza,阿拉伯文为Cyn、Sin、Thin,汉译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后,意大利语为Kathay、法语为Cathay,即汉语契丹,明以后为Cina、Chine,惟俄语仍称契丹。英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hina,古日语有Morokoshi、Kara、西土、吴国等。 历史. 上古史. 中国历史如果从文字出现的商朝算起约有三千五百年(信史);从经过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夏朝算起约有四千二百年;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算起约有四千六百年;从盘古、伏羲、女娲等不确定的神话时代算起约有五千年(意义上的长度);从标志著人类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算起约有一万年;从人类开始脱离原始生活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文化(非智人)算起约有八十万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蓝田人文化、元谋人文化、巫山人以及郧县人文化等,中期则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长阳人、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晚期有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中石器时代有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中国传说时代是指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依靠世代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国地区古代传说和神话的一部份。中国神话中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造人,描述了世界与人类起源。中国传说时代,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燧人发明钻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后的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领袖,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创立禅让制,传位给舜。在舜时期,黄河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禅让继帝位。 中世史. 古代中国经历朝代更迭不下数次,统一与分裂交替发生,其中统一的时期有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局部统一)、元代、明代、清代等,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等。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朝代夏朝。四百余年后汤推翻夏,创建商朝,是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第一个中原王朝。约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经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备的礼治社会,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后被称为成康之治。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后周朝开始衰退。前771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中原进入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从此中国结束分封体系,开始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时代。前二零七年秦朝灭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于前202年建立汉朝,西汉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中国的国势来到第一个辉煌的高峰,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同时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帝国。经历王莽短暂的新朝后,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末年,中国又进入分裂战乱的三国时期。280年司马炎重新统一,建立晋朝(西晋)。此后不久胡人入侵,在北方先后建立十六国的割据政权,与南方的东晋并存。420年东晋灭亡后,由刘裕建立南朝宋,北方则由北魏于439年统一,中国进入长达170余年的南北朝对立局面。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重新统一中国,结束逾270年的分裂局面。618年隋末农民战争中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之后唐朝经历唐高宗及武则天长达五十六年的统治,并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达至鼎盛。其后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衰,藩镇割据形成,唐朝于907年灭亡。华夏民族经历过唐朝以后,国威远播,也自称或被称为唐人。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割据时期,后晋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失去北方燕山长城的屏障。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北宋统一战争结束逾二百年的藩镇割据,中国局部统一,但宋朝因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及河西走廊,一直先后受到契丹/辽、西夏、金和蒙古的威胁,宋朝由北宋时的守势,转为南宋的割地求和,1141年后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最终于1271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元朝并南宋,开启了“大中国”时代,奠定今中国版图。 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克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在永乐帝时进入永乐盛世,期间郑和下西洋,明朝国力达至鼎盛,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朝转趋守势,改以修筑明长城以对抗蒙古诸部的威胁,北虏南倭的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与此同时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等欧洲国家逐渐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外国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并爆发战争与冲突,葡萄牙在澳门建立根据地,最终明朝于1644年被李自成所灭。同年清兵入关,建立清朝。明朝遗臣在南方建立南明,但很快被清朝所灭。郑成功在台湾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者,明郑触角扩及大员,荷属福尔摩沙解体。1683年清朝灭明郑,把原明郑领地纳入中国版图,统一全国。1689年在黑龙江与沙俄交战,其后签订尼布楚条约,首度确立现代边界。之后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朝皇帝开创康乾盛世。 近世史.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后清政府在多场对外战争中战败,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巨额白银,并割让香港给英国,承认澳门归属葡萄牙,割让台澎给日本,以及割让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给沙俄。而中国内部也发生民变,其中太平军在1851至1872年间,攻克过城市六百余座。清政府曾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运动试图自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汉武昌爆发,随后革命迅速蔓延,众多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下诏退位,至此,中国长达2132年的君主专制正式结束。建国初期,中华民国政府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权,史称北洋政府。1919年,北洋政府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引发五四运动。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开始合作,1926年发动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国民党清党,中共开始进行“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统一,但旋即又陷入与中共、军阀和日本帝国的冲突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首都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与澎湖,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问题上分歧严重,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1947年,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并开始行宪,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于翌年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共产党及部分民主党派拒绝承认该宪法和政府改组,国共内战仍然持续。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在内战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迁至台北,形成两岸分治的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第一代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领导下,建国初期进行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三大运动,并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自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连串激烈的政治运动,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伤害。不过,在建国的前三十年间,中国大陆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仍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等科技成果。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成为第二代最高领导人,随后中国大陆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并通过大规模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六四事件使中国大陆受到西方国家全面的经济封锁和武器禁运,陈云等保守派领导人趁机质疑反对改革开放政策。但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重新开始经济改革,并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同年,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2022年,中国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前列。 地理. 疆域.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到一万年以前,华夏部族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广义中原地域,而周边则分布着东夷、百越、楚、西戎等先秦部族。夏、商、周以后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至长江流域。秦朝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统一汉地九州,奠定了中国核心地带的基础。两汉和西晋时期,中国王朝扩张至西域。唐朝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失去燕云十六州及河西走廊。元朝时,中国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统治,蒙古帝国统治疆域包括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其疆土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时期,而后明朝中叶时的疆界又被蒙古压至明长城一带。清朝初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并控制了今蒙古国、新疆和西藏等地,但后来在清末政府积弱不振且屡受外国侵略的影响之下,失去了大片领土。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疆域数度变更,后期由于外蒙古独立,中国版图北面凹陷,变成现在的形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南海大规模填海造岛,拓展海洋疆域。 地形. 喜马拉雅构造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撞击,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和丘陵,为第三阶梯。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说,依次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区东南丘陵。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龙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物产.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数量丰富,品种齐全,其中在中国东北和山西有大量煤而江西省的钨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铁、铜和稀土等矿产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国也有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乎拥有北半球所有植被的类型。 气候. 中国气候在历史上分为「暖期」和「冷期」。在仰韶文化至河南安阳殷墟时代的二千年间,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此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其中,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公元1700年左右,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气候的变异会导致干旱、涝害及蝗祸等自然灾害。灾害如果是严重并对国民生计带来持续影响,更有机会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导致政权崩溃,外族亦会乘机入侵。 由于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达四十九度,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最冷月均温摄氏零度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一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摄氏五十度。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七月平均气温大多在摄氏二十度以上。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一月平均气温为摄氏负三十点六度,极端最低气温摄氏负五十二点三度;气温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一月平均气温为摄氏二十二点九度。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吐鲁番,七月平均气温为摄氏三十三度,极端最高气温摄氏四十九点六度。 政治. 政治制度. 原始社会以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社稷政权。尧、舜、禹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后被商推翻,商又被周推翻。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周王朝丧失统治权以后,中国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图存自强,先后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史书称之为“变法”。其中,管仲、子产是法制的先驱。战国时期又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变法,燕国乐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打击了贵族世袭势力,实行“军功授爵”和“唯才是举”,而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开创和奠定了“君主专制加中央集权”的政体,影响了中国整整二千多年。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宗法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维护君主权力的所谓“法治”并行。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有识之士渴望改革中国千来以来的陈旧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严重对立导致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改革,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中华民国亦在1990年代先后实施解严、解除党禁报禁、实施总统直选等民主化改革,急速转型为多党制的自由民主政权。 行政区划. 中国区划可以追溯到夏朝。《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各地由诸侯国统治。自秦朝至清朝,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的首都。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此外与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则并称为“九大古都”。 军事. 中国军事历史悠久,历史上不断有民变和起义,中原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不断的冲突。中国历次王朝的更替大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导致的,如商汤伐桀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项羽伐秦的巨鹿之战、刘秀打败新莽建东汉的昆阳之战等。商王朝在灭亡时尚拥有30万正规军和数以十万计的奴隶作战部队。战国时,中国陆军人数更是高达三百至四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数次统一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如秦灭六国之战、唐朝统一战争、北宋统一战争等。中国的军事思想在先秦时期次数频繁、规模巨大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在先秦约三百年的时间里,记载有八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及武力冲突。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 ,与《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另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南北朝时期的《三十六计》、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的《将苑》、明朝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略》,近代有毛泽东军事思想。此外,弩为中国重大军事发明,前三四二年,孙膑在马陵道战役大败魏军,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弩的战役。除了一些正常的军事途径外,中国古代亦有发生组织刺客暗杀敌人的事情,如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王。 明朝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清政府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因边境冲突,曾爆发雅克萨之战,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领清军三千人围攻雅克萨,最终以俄军战败告终,并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整个外满洲归中国所有。以后中国的军事力量日渐衰弱,直至一八四零年前后,已无力抵抗入侵势力,这段时期中国和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战败告终,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的成功,中国才取得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胜利。 在国共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目前台湾海峡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的战争有: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及中越战争等。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已开发出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离子体武器、高能量激光武器、次声波武器以及远程弹道导弹等高端武器技术的国家。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其爆炸威力相当于广岛原爆的三百八十五倍,当量为五百万吨黄色炸药。其后中国再引爆过当量为一千万吨黄色炸药的氢弹。此后中国为实现冷战时的相互保证毁灭军事战略思想,大量生产核武器,达致与假想敌的恐怖平衡。中国对外宣称是五大有核国家中,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少的。一九九六年中国签订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亦于一九八四年参加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一九九七年批准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外交. 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文明世界的中心,视周边地区为“化外之地”,称之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但战国思想家惠施则认为空间无边无际,所以说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在中国周围存在着一个「中华文化圈」,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朝贡,直到清朝。历史上尼泊尔、朝-{}-鲜、琉球、安南(越南)、苏禄(菲律宾)、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是中国皇帝册封的八个属国及朝贡国。其中朝-{}-鲜、安南、琉球国最为典型。 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长城。汉初采用和亲政策,汉武帝时转为战略进攻,一度将匈奴赶到漠北。但连年征战造成国库空虚,汉朝又改为和亲政策,其间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前33年)。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 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历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多个国家有广泛的交流。马可波罗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在元朝都城大都做过官,见识过“会燃烧的黑色石头”(煤),回国途中还做过元朝赴伊儿汗国的赐婚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传教士。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朝的外交发生根本性改变。《中英南京条约》之后,清政府屡次被武力威迫割地赔款,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等。甲午战争后列强眼见清廷势弱,便试图架空清政府,各自在中国境内划定其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俄国划定长城以北的地区和新疆作其势力范围,英国划定长江流域,德国划定山东,日本划定福建,法国划定广东、广西和云南。另外,1905年的《朴次茅斯和约》(即《日俄讲和条约》)虽然是俄国和日本所签订的和约,但是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却在中国东北,且该条约也涉及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和特权的划分,因而也算是一个涉及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辛丑条约》,是清末中国和列强的最后一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参见庚子赔款),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直至民国时期,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沙皇俄国决定将「庚子赔款」缓付五年。及至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庚子赔款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义赔款,苏联政府决定放弃沙俄剩余全部庚子赔款,提倡将放弃的赔款作为中国教育款项。而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亦终止了其赔款条约。对日抗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才有能力废除自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内战不断,经常出现几个政府代表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北洋政府时期各个派系的军阀都依仗不同的国家来对自己的地区加以控制,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利。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却不能获得公平的待遇,导致了五四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显著提高,战后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受到限制,截至2019年10月仅剩15个邦交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参加解决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派出周恩来领导的代表团。195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席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日本等非东方集团国家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并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七十年代末期,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访美。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英国和葡萄牙的谈判,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收回对香港和澳门的领土主权,并分别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一直较为融洽,但由于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等事件,西方对华进行经济和贸易制裁,其中军备禁运至今未能解除。 经济. 经济规模.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是由北至南,并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远古至西晋末年,其中以三国孙吴时转变较大;第二阶段为东晋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后;第三阶段为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此时长江以南经济已完全超越黄河中下游。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仍是小农经济。明代中后期,传统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战乱并未能发展起来。清朝的本地生产总值曾在世界总额中占到将近三分之一。政府经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同时,而西方世界则实现了工业革命,中国经济遂逐渐落后于西方。。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前,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进行的并不顺畅,其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干扰。中日甲午战争证明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中华民国经济利用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短暂和平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被称为南京十年,但经济成果随着日本侵华而化作泡沫,并陷入长期恶性通货膨胀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仿效苏联模式,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中国的计划经济体系,初步完成国家工业化。计划经济体系在经历初期高速发展后,其弊端日趋严重。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开始了三十几年高速发展。至201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明显有赶超美国之势。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概念,获得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四十四亿,经济总量约二十一万亿美元,分别占全世界的六十三和二十九个百份比。中国大陆经济目前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香港经济区、澳门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的格局。 2015年,大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为7,990美元(14,340国际元),香港为42,390美元(56,878国际元),澳门为69,309美元。大陆地区的第三产业在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最大比重。依照国际货币组织数据2018年大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608美元,香港为48517美元,澳门为82388美元。2019年大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98美元,香港为49334美元,澳门为81151美元。2021年大陆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990美元,香港为49036美元,澳门为58004美元(因受新冠肺炎影响,2021年香港和澳门人均GDP有所降低。) 货币.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些类型的货币就通用。夏商时代,中国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铸造铜贝,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而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银质钱币被发现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宋仁宗年间,已于四川产生交子、会子等纸币,到元代纸币的流通扩大到全国范围,称为钞。1935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颁布法律通告,正式放弃银本位。2020年,中国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同时在深圳等城市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大规模测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数字货币将取代有800多年历史的纸币。 文化. 语言及文字. 中国的语言包括汉语族、藏语、维吾尔语、蒙语等,但中文常常指代汉语。中国的主要语言是汉语族,汉语在语言学上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语族,包括官话、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等,其中官话的人口较多和影响力较大,不同地方语言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古汉语音素。普通话属于官话,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并由于推广普通话政策有高于其他汉语的地位,而粤语是香港和澳门的官方语言,中文在海外现在常常指普通话和粤语。各地汉语可能发生无法用言语互相沟通的情况,但中国文字(汉字)是不受语音影响(汉语的书面语高度统一,各地通用),故两千年来即使双方语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沟通无需翻译,甚至越南、日本、韩国不通汉语的人也可以通过笔谈来交流。 联合国成立后,汉语成为联合国的六种正式语文之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的一种,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不使用字母拼写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历经演化,早已逾越象形文字的阶段,汉字的字体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千年来,中文的发音不断演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异,但中文的书写符号汉字极少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汉字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中国也起相当的作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在中国,除了汉字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满文、女书、维吾尔文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中国的书法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国画家。 识字率及教育. 中国在虞舜时代已经建立学校,以后夏、商、周时代均有发展。古代中国官学体系最大规模的学府称为「国学」。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先秦上古之大学,一般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庶民子弟入读的学校则称为小学,如舜帝时之下庠、夏朝之西序、商朝之左学、周朝之虞庠。到了秦汉,周室封建制度瓦解,汉代建立太学以后,闾左子弟方可入读。在国学以外,有各式规模较小「乡学」、府学、县学。周代乡校为诸侯设置,当时不但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人们闲时聚会、交谈的场所,交谈内容包括议论国家政事得失。汉代时,地方官员亦会设置乡校。唐代韩愈被贬潮州时曾在当地设置乡校。自汉代独尊儒术后,中国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学问教育。 在官学体系以外另设私学,书院、义学、社学、私塾、蒙学等均属私学体系。书院是古代中国的另一种教育系统。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为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创设的丽正修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元代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初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清初对书院加以监管,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改采鼓励态度,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清末中国颁布壬寅学制,并取消科举制度,中国教育由儒学为主体的教育转入近代新式学科教育。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起初实行苏联共产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并进行改革。八十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育普遍采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学龄儿童均要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目前还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东部分地区采用十二年制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体制。政策还规定应当免除一切学费和杂费。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本科或者高职高专就读,如果因高考发挥欠佳升至高职高专的学生,可在高职高专三年级当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转入大学本科就读,但不同于高考和考研,专升本仅限一次机会,另外实行考研制度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文学及书籍. 中国文学从先秦始,通过诗经、楚辞、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章回小说、民国杂文、共产文学、网路文章等持续发扬。「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篇》。经史子集是传统中国的学问。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著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者也有著作不少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的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自宋以后,文学多出自官僚之手,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有不少以描写景物及抒情为主题的诗歌,相比之下叙事作品于中国文学并不发达。然而有不少叙事作品,如《诗经·公刘》、《孔雀东南飞》,及《木兰辞》等却是难得著名作品。中国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代。唐代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现代。 神话史诗. 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关于中国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发现。 由于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各自至少有一部神话史诗,如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诸如南方20个民族共有30多部创世史诗,仅云南16个民族就有20多部创世史诗。 不同民族间的神话史诗内容不同,样式、文学特点也会不同,如汉族神话史诗多书面记载,文献典籍丰富,而众多少数民族多口头流传,且内容篇幅多于汉族。并且也受地域的影响,中国北方民族多流传英雄史诗,南方多流行创世史诗。 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思想文化飞跃发展的局面,涌现出老子、庄子、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古代中国文化自西汉尤其是宋以后,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为主体,并含有阴阳、五行等观念。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比如历史上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深深地影响中国。 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焕发,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儒教信仰的一个基础。儒教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以昊天上帝为至上神,上帝给人类指派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隋唐时代,儒家思想法典化,中华法系形成并覆盖汉文化圈。中国在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冠昏丧祭的习俗,以及衣冠制度,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并对各种宗教信仰以唯心主义的理由加以否定,他们是无神论者,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中华文化虽然孕育了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名家、农家等),但主要哲学流派为儒、道、释,且三派间相互影响深远。有人认为中国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之说为总本﹐而又以道家为中心﹐儒家为主干﹐佛学为相互配合。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礼记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则以宣扬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互相辅助而成。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源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价值优先观念都有著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儒家的价值观影响古代中国大多数公开场合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作为优先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儒家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优先观。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并讲求伦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人际关系以五伦为规范。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儒家的理想,是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经济学,是为了人类理想社会而服务。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反对操纵市场,但认可「待价而沽」。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但同时注重全面的人格发展,反对把人变成物质的工具。儒家形上学在以后的理学、心学中进行了展开。儒家相当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 道家思想是中国重要也是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家起源有一说是有出于史官。道家还有隐士一类的达观厌世者,他们驱使人们以「达观」来解决人生问题。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又名《道德经》),与《庄子》为主要思想典籍。道家崇尚自然相处之道,认人类社会中的难题之所以无法解决,皆是因为干预行为过多,故提倡行为上要以无所作为就可以达到无为养息。道家也向往著反璞归真的朴实社会,认为人类回归原来朴素、无知、无虑的境界,人类的纷争和烦恼即可真正的解脱。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由人生观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论,提出「道」、「气」、「自然」等哲学概念。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为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家强调「游心」,并推崇自由,道家强调「虚心」,并推崇自然。主张要联系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今之所谓)道教(传统中国并不区分“道家”与“道教”)之追求长生不老有所不同,老子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韩非子提倡的「学本黄老」,将「理」与「道」连结再一起,认为「道」是成为万物运行法则。吸取儒家仁义思想,与法家治理之数,产生道法共冶一炉,成为汉朝早期的黄老之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仍有发挥的舞台。道家则自老庄玄虚之说,后来成为两晋大夫竞尚清谈,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彦德创立「玄学」。另外变化为方士神仙之术,自汉朝张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为「道教」之始。 科学及技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认为,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欧陆科学,以及伊斯兰世界的科学,是各自独立发展。中国科学萌芽于先秦时期,受到当时的哲学家中注重逻辑思辩、认识论及几何学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视辩论的名家所启蒙。汉代造纸术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使前人的科学思想知识及辩证,通过纸张保存了下来,后人得以前人的科学著作为蓝本作改良,或通过辩证后推翻,形成一套经验主义科学传统。至隋唐及宋朝时,中国的科学曾长时期高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近代历史原因,许多古中国科学著作或失传或流失海外,均不利于中国科学史的发掘整理。科学著作的失传及流失,甚至令后世史家曾一度认为中国没有科学。 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诸多发明创造,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雕版印刷、指南针、火药)、地动仪、伞(现今所用,能张开收回的伞)、丝绸、瓷器、石油井、纸币、火柴、漆器、风筝、热气球、连弩及中国青铜器等等,而且在天文、数学、医药、机械、冶金、陶瓷、纺织、建筑等众多方面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先进成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和美国科学史家罗伯特·坦普尔所著的《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列举了中国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多项创造发明。 中国在商朝就开始使用十进制系统。战国时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当时一百二十余颗恒星的位置,次于《巴比伦星表》,被认为是世上第二早的星表,有从公元前六一三年到一九一零年间共十三次的记录。现今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纪事,就是载于《》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二十八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秦、汉时期的算经《九章算术》中,自由地引入负数,有了系统的分数运算方法。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先提出关于十进小数的概念。南朝刘宋的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至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并测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这比现今科学家测算的结果只差五十秒。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 宋代有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沈括后继创立会圆术和隙积术最早明确地谈到磁针偏角,并发现了「石油」。《梦溪笔谈》中还记载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明确指出化石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古代的自然环境。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一二八零年郭守敬等人主持编订的《授时历》延用了四百多年。明朝科技在航海方面的成就显著。明太宗时由于有郑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动,使得绘制海图以及罗盘运用的技术大为进步。清代有不少学者、匠师和科学家如黄履庄、黄履、孙玄球等对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制,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动中国的物理实验和机械制造的发展,由于清政府对天文历法的重视,民间的天文学研究也很活跃,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晓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锡阐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传统及技术传入并主导了中国,在清末的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及制度为基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拥护者冯桂芬主张接受欧美思想为主的学术,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中华民国时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在航空-{zh-cn:航天; zh-tw:航太; zh-hk:航天;}-、高速铁路、复合材料、电子技术、核技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同时在绿色能源、发动机、精密制造、自动化等领域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航海术. 中国东部面海,很早就出现有记载的海洋活动。东部沿海尤其以浙江、福建等江南省份的造船业最为发达。文献中的中国帆船可追溯至汉代的《南州异物志》。根据该书描述,汉代帆船设计四个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倾斜地面对迎风面。在献牲些微航速的条件下,能够使船只在逆风之下前进,无需像使用大量横帆的船只一样降帆。在帆的材质方面,则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性篷帐。当时最大的船长达二十米,宽十米,可以容纳七百人的重量,或260吨以上的物件。至宋代几经改良,因地制宜地演变成多种不同的船身及帆具,构造及索具各异,帆船部件名称因各地方言而有别。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中期,中国帆船大量出现于整个东洋海域;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著作《游记》中,就有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近年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长十一点四丈,宽三点三丈,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个船舱,隔板厚达十至十二厘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宋船曾采用榫接、铁钉加固、船板缝隙中填塞捻合物的办法,来保证船的坚固性和水密性,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南朝刘宋时期,中国海员掌握了从安息国(在今波斯湾地区)到斯诃条国(今斯里兰卡)的两万里海湾航路,开辟了近海航行性质的、直接通达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中国海员的航海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贾耽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中写到,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续航,循阿拉伯海东北岸驶达波斯湾的乌剌国(今奥波拉),仅需37天。北宋朱彧在宣和元年(1119)所著的《萍洲可谈》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人类利用指南针进行海上导航的最早文献记载。 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以二百四十多海船组成的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洋世界、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及东非马达加斯加北部水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郑和的船队拜访了三十余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这段时期是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八十年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总航程达到七万多海里,长度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倍有余。 十八世纪后,中国民间所用的帆船多为戎克船,该类型帆船排水量小,船底设有多道防水舱,活跃于中国近海,用作贸易时运载货品之用。王冠倬的《中国古船图谱》为中国古船研究的整理性著作。 中医药. 中国境内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有中医学、藏医学、蒙医、维医学等。其中,中医学是以汉医学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 人口. 族群. 中国民族自古就有华夷之分。华夏族自认为居于“中央之国”,称周边民族为“四夷”。春秋时期的族群已经开始混合:齐国(与东夷混合)、楚国(南蛮混合)、秦国(西戎混合)、晋国(北狄混合)、燕国(北狄混合)。秦汉时期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汉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南下至中原建立政权,经北魏,初步发展为一个多元(佛教、景教正式进入)多民族的超前大国之雏形,往后、统一时代各朝君主基本是可汗兼任皇帝,领辖庞大的全中华,于汉族唐朝、契丹族辽朝等不断进展逐渐形成延续至今的地理及多民族概念。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民族交流,往往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争夺、时而国家分裂、最终又统一,循环不断。如秦汉与匈奴对西域黄河地带的争霸、南北朝、隋唐统一战争、辽宋夏金争霸,蒙古建元、满洲建清两朝统一中国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以后,革命党在初期主张「排满」和独立成为单一的汉民族国家,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五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并为此与革命派展开过激烈论战,最后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建立一个各族平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扶助政策,并设置了400多个民族自治区域。到了20世纪中期,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针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问题,主张凡活动于今日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国人;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总人口为12.9533亿,其中汉族占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中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以及内地许多城市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他各少数民族(如苗族、哈萨克族等)也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 数量. 中国人口在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较大比例。据估计,战国末期(前230年)各诸侯国人口总计有三千至三千五百万人。十九世纪上半叶清朝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因此,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显著下降。进入21世纪后,面对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政策从2011年「双独二胎」开放为「单独二胎」到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到2021年8月20日「全面放开三胎」,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但出生人数仍持续下滑。 2023年4月,中国人口总数被印度超越,滑落至世界第二。 社会. 阶级分野. 古代中国与同时代不少文明一样属于专制社会,过往有着上千年时间的君主制历史,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中国人社会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运作的,那个就是皇帝,或「天子」。社会被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即是学者和官员,由于他们帮皇帝治理国家而排在第一层,农即是农夫,中国以农立国而且有庞大人口,故解决吃饭问题最为重要,而农夫也是中国传统上最多人从事的职业,农田也往往由父传子,所以,农夫被排在第二层,工即工匠,他们负责制造瓷器和刀剑等用品,故是第三层,商即商人,古代中国没有重视商人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商人在古代社会更被人塑造狡诈阴险的形象,是最低的第四层,至于士兵由于很多都是临时由农民组成,中国传统社会也流行好男不当兵的思想,故即使是职业军人都无属于他们的社会阶层。古代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皇亲国戚最有权势,接下来是各级官员,然后是士大夫,最后是普通百姓。数千年的皇权统治使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浓厚。读书人钻研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古代皇权政府提倡三纲五常,这对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有正面的作用,但是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 人伦关系.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人伦来维系的社会,中国社会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传统儒家重视孝道,中国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甚至到了过份的地步。 表明没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也属于不孝的一种。在礼教盛行的年代,男女婚姻不是靠自由恋爱,而是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社会与同时期世界大部分地区一样,属于父权社会,妇女的地位并不高;而纳妾在古代中国上流社会中,更是普遍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其余的皆为男性。 治安与法制. 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并没有法制,而是依靠习俗和惯例来施行。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总结了各诸侯国立法经验,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汉朝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法严刑,颁布了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中国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说是始于魏、晋,成于北魏、北齐,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乾隆五年,《大清律例》颁行,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最后集大成之作。 中国职官从夏朝开始出现,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吏治是中国政治的特色。中国的贪污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中国共产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曾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 古代中国差役是古代役法的一种,军户、民户、匠户三大类,分别服兵役、徭役、工役,差役即为徭役的一种,另外细分「里甲」、「均徭」、「杂泛」三种。差役是按丁田或丁粮轮差,均徭则是以丁为主,服务于官府内的经常性差事,均瑶又分力差与银差,力差多由富户应役,名目多为皂隶、狱卒、门子、马伕、驿馆夫,由应役人亲身应役,明后期准自募人代役,银差多为贫户应役缴纳,以平衡负担,名目为岁贡、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价,加上里甲差役的民壮、巡警防火的总甲,构成整个明代衙门主要的工作及人员的工食费用。清代因摊丁入亩,已经将徭役部分折银收入赋中,原是该地方经费及劳动支出,却变成中央税收,仅发工食费,靠常例规费生活,与明代有很大的不同。 艺术. 中国艺术包括中国传统的各种工艺(如陶瓷、玉器)、美术(如书法、国画)、音乐(如古琴、古筝)、表演艺术(如舞蹈、戏曲)等。 音乐及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中国传统音乐有鲜明的特色。常用的乐器有筝、琴、箫等,音律以宫、商、角、-{征}-、羽五音为基础。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骨笛,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中国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而且和武术、杂技、戏曲有着密切关系。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综合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包括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评剧、粤剧、越剧、昆曲、黄梅戏、潮剧、晋剧、花鼓戏等多个剧种。 书法.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属于视觉艺术。许多书法作品是以书信、诗词手稿、碑文、墓志铭、牌匾、屏风、室内装饰品等形式存在的。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篆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 绘画及工艺. 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是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墨和国画颜色在帛或宣纸上作画。中国画按照内容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及人物画;按照技巧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壁画、内画;按照艺术层次可分为具象国画和抽象国画等。中国画擅长写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 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其独特构造体系,且对汉字文化圈国家有深远影响,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砖为材料,且会降低建筑高度,著名建筑有故宫、天坛、颐和园佛香阁、长城等。这类屋顶设计有厚重的屋簷,四边会略微向上弯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筑还经常以不同的彩瓷装饰,包括彩砖、玻化砖、镶嵌、铃铛等,并另行加上各式细节雕饰。现存的中国传统建筑多是楼高数层的木结构,且多采用坡屋顶,建筑群体采用水平方向发展的院落方式组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则开以始受现代主义影响的现代建筑为主,直到1980年后才恢复多样化设计,这类建筑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国家体育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塔等。 城市规划. 中国古城邑在规划上,很早便有在水利、交通运输、排水、防灾、工业配套、军事防御等范筹上的考量,对于世界城市规划史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对于古代城市的选址,《管子》一书中就反对商周以来用占卜确定营邑的方法,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是中国早期有关城市规划的描述。中国许多古城的选址,如杭州、苏州、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都是经过周详的考虑。 基础建设. 据考古发掘分析,中国石器时代的桥梁为木梁桥。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加工大型石料成为可能,石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中,王莽时期修建的灞桥,以石为墩,以木为梁,是石木结合的代表作。石拱桥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桥梁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建于隋朝的赵州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其石拱桥跨径纪录,直到1959年湖南黄虎港桥的建成才被打破。而卢沟桥和双龙桥都属于厚墩联拱石拱桥。与厚墩联拱相对应的是薄墩联拱石拱桥,多见于南方软基水网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唐朝的苏州宝带桥。而最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省都江堰安澜桥,是以竹蔑为索材的吊桥。而中国最著名的铁索吊桥是四川省甘孜的泸定桥。中国古代的造桥技术,特别是石拱桥的建造技术,为现代桥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万座公路和铁路桥梁,近十年来,平均以每年2.7万座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桥梁不断刷新世界桥梁纪录,创造了众多“第一”和“之最”(参见世界大桥列表、世界悬索桥列表、世界斜拉桥列表、世界拱桥列表、世界最高桥梁列表 (桥面高度)、世界最高桥梁列表 (结构高度))。不过中国桥梁建设取得的许多“第一”,多集中在跨径、塔高等指标上,在桥梁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成套施工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日常生活. 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方形建筑为中式住宅的普遍类型。四合院的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三合院为中国传统古厝的基本形制。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东西厢房(护龙)组成。由于房屋坐落于三个方向,故名三合院。正厅为祭祀与接待宾客之处,左房是户长居室,右房是长辈居室;左护龙为长子所住,右护龙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则于左右护龙外,再加盖“外护”,屋舍高度则随正厅(房)、护龙依次下降。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简化形式,通常是将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墙代替,大门也采用门楼样式。其它形式有一条龙、单伸手。 徽派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以及旧时的严州地区(今浙江建德、桐庐等地),亦流行于赣北、皖南等徽语区(如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石台,等地)。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徽州三雕和徽州壁画是最普遍的装饰物,有些雕刻作品和壁画如今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物。徽州民居依靠着黄山,又有无数河流、小溪穿过。徽州民居一般都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风格清新雅致,又不失奢华。徽州民居注重风水,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宏村的牛型设计更是享誉中外,至今来看也十分科学、精致。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衣锦回乡后,将巨大的财富带回徽州各地,修建富丽堂皇的房屋、私家园林也便成了体现身份的方式之一,宏村等地有些房屋的墙壁甚至鎏以金粉,相当奢华。宏村有“民间故宫”一称,保存着大量的画作、楹联、木雕等精美物品,是研究徽文化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徽派建筑代表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西递,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屯溪老街,等等。其中,西递、宏村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亦是首个民居类的世界遗产。如今,许多地方都仿建徽派建筑,由以安徽省内居多,北京、南京等地亦有。其中大部分并不是标准的徽派风格,只是将建筑加上一些徽派元素,如马头墙安放在屋顶,加之白墙黑瓦。 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筑。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窑洞特别是土窑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约三点五米左右,高约三至四米,深约五至九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土窑建筑直接在黄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多数在内部加盖砖或石墙,以防止土层倒塌。福建省南部与西部常见此类型,最著名的栱圆形建筑是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龙岩市永定县和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两代,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中国疍家人是以船为家的渔民。由于他们生活在船艇上,士大夫则雅称之为“艇户”。 饮食. 中国饮食讲究礼仪。饮食文化受地域影响,历经数千年发展出多样的类别,并对食材、火候、刀工、和调味的技巧极为重视。今日最有影响者为「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粤菜、苏菜、鲁菜、闽菜、湘菜、徽菜和浙菜美食。中国菜分成主食与副食,在和配料的使用极为广泛,同时强调传统中医学的食疗方法。菜肴主要的食材有肉类(家禽、牛肉、猪肉、羊肉等)、蔬菜、水果和大豆等,常用的辛香料有韭葱、姜、蒜,另外会搭配花生油、芝麻油、腊肉、醋、黄酒、肉汁等。现今中国最受欢迎的肉类为猪肉,约占全国肉类总消费量的4分之3。 一般来说,靠近海洋、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民众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并搭配海鲜和蔬菜菜肴,北方干燥地区的民众则以小麦制成的面点和面条为主食。过去民众饮食主要是简单的米粮和蔬菜,肉类则预留给特殊场合,平日以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补充蛋白质。部分饮食则受到宗教影响,发展出佛教徒的素斋和穆斯林的清真菜。另外还有许多从中国菜延伸出来的分支,包括香港的饮食文化,及由中国移民发展的美式中国菜,而流行的菜肴有宫保鸡丁、锅贴、麻婆豆腐等。中国被认为是茶的原产地,很早之前便发展出种植茶树与发酵的方法;并结合文化个性开发出饮用中国茶的方法。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高艺术和文化价值,强调饮食精致、审美享受、情感交流与讲究礼节,与西洋世界的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主要餐具为筷子;历史上不少东洋世界国家同样以筷子为餐具,为一文化特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是造酒的古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制曲技术;东汉引进葡萄酒;宋代出现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不但用于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还用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中国菜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风味的地方菜系所组成,分为八大菜系。中国菜选料范围广泛,制作精细,品类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统一和调料的使用,体现精湛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块宜食的尺寸,固体食物使用筷子进食。 传统服饰. 中国服饰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在几千年的时间中通过历代中原王朝对周礼服制传袭下来,在儒教礼典中也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各朝代往往对各个等级允许的颜色、式样有细致规定,朝代特征较明显。中国每个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对不同身份不同客层阶级的人在衣装方面也有细致的规定,如唐装、藏袍、蒙古袍、汉服、旗袍、中山装等。 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原始的织布工具和织物残片遗存。夏商周时期服饰的典型特征有交领、右衽、系带等。商代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西周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武士则着短衣小袖大绔。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称“三重衣”。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基本承袭秦汉的遗俗。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裤褶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隋唐妇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唐代男子常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唐代初期至中期还流行漠北的君主制国家霍尔回鹘人的胡服。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宋代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宋代男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骼带、脚著乌皮鞋,多用环境色,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元代的服饰有腰线袄。明代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明代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有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开始于显眼处使用纽扣,在部分常服及军服中使用较多,礼服、官服则仍然沿用交领及盘领款式,不在显眼处用扣子。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用武力推行剃发易服,结果导致明代男装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会中,但在「十从十不从」的规范下,部分地区的女性、僧道、儿童等的服饰并未强制改变。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变化方面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著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节庆习俗. 阴历,又称农历,是源于夏朝的汉族传统历法,在儒教“行夏之时”的影响下沿用四千多年,属于阴阳合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变化,在东亚文化圈影响广泛,汉族根据夏历形成的祭享民俗构成民俗节日。中国的岁时、岁事、月令、时令在日本被称为“年中行事”或者“名节”,在韩国称为“岁时风俗”。江户时代斋藤月岑著有《东都岁事记》,朝鲜时代柳得恭著有《京都杂志》(1800年前后)、金迈淳著《洌阳岁时记》(1819年)、洪锡谟著《东国岁时记》(1840年前后)。还有信奉佛教的藏族使用源自天竺的佛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使用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历,傣族则有傣族历法。 中国传统节日是华人随著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开展具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并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反映华人累积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以华人四大节日最为有名。中华传统节日类型多样化,根据《通胜》的载录,年中最少有九个主要节日、二十四个节气和一百四十多个神诞。这些节日可分为农业耕作、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瘟避邪四大类。香港每年的公众假期共计十七天,其中的十二日被《雇佣条例》规定为法定假日。澳门每年有十五个节日,共计二十日为公众假期,其中的十日被《劳动关系法》规定为强制性假日。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中国大陆放假一天的节假日,如遇星期三则不调休。 康乐竞技. 中国有不少传统游戏,可分为棋类、牌类、猜射等类型。古代中国发展出不少棋类游戏,如围棋就是起源于中国,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等多种称谓,属世界三大棋类之一。围棋是一种策略性棋类,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对弈双方在棋盘网格的交叉点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落子完毕后,棋子不能移动。对弈过程中围地吃子,以所围「地」的大小决定胜负。围棋规则简单,但玩法千变万化,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之一。另外,灯谜亦是中国受欢迎的传统游戏。在中国习俗的活动上会称做猜灯谜,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将灯谜结合赏花灯,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与一般的谜语相比,具有更严格的规则。方法是将谜语贴在灯上,多数谜语都是诗词,猜中谜语的人,有时可获得奖品。随着时代改变,现今的灯谜活动未必都将灯谜写在灯笼上。猜灯谜有时又说为<射灯谜>,因此多会在谜语之后看到:“射一个字,某某格”之类的提示。 此外,观看评书亦是中国传统的余暇节目之一,评书在湖北、粤广地区及闽南地区称为「讲古」,在四川称为「讲书」,古称「说话」,是中国一种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评书在宋代开始流行。评书的语言载体一般是各地说书人自己的母语,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体育运动. 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出现蹴踘、射御、角觝、击剑、捶丸等运动。至唐尧、虞舜、夏、商、周五代,又出现剑术、拳术、投壶、弓矢、击壤。角觝,又称角力、摔跤或相扑。殷周时,角觝是军事训练的一种。周天子挑选出征的武士时,候选人须进行徒手的角力比赛。战国时,则成为一种表演性竞赛。至秦国时才明定成「角觝」,主要为观赏用。唐代皇宫中还有摔跤队表演,民间也流行相扑,更于此时传到日本。相扑形式上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正式争胜负的比赛,具有打擂台的意味。这类有些由政府出面组织,有些是民间自发组织;一类则是在瓦社等游艺场所日常进行的表演性组织。蹴踘是现今足球运动的前身。捶丸则是类似高尔夫的运动,规则是以将球捶进洞最多的一方赢出。至隋唐之时,古代体育发展出诸如摔跤、拔河、秋千等新类型,其中最为兴盛的要数马球与足球这两种,此两者在唐代传到日本。宋真宗时,曾因相扑运动时有人受伤而下令禁绝。明清之际中国体育活动仍有发展。然而,部分活动经过清末至民初一连串的战争,中国古代运动至今多已失传,然而如拔河、秋千等活动仍历久不衰,如角觝等竞技则为日本保存至今。 中国武术俗称中国功夫,意即打斗技巧,它也被分成多个门派,由拳脚至运用刀剑等的技巧也有,中国人不单把武术作为打斗技巧同时也作为一种健体强身和养生的方法,现在中国武术也作为电影的主题。 宗教. 中国上古存在上帝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祭神祀祖自商朝为中国的国家宗教,祖先神是人们祈求上帝的媒介。尧舜禹的臣子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尚书·皋陶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中国人的信仰以儒教、祖先信仰、道教、佛教和各种中华民间信仰为主。由于道教、佛教吸收儒教思想以及相互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信仰传统,这些俱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不单深深影响中国,还通过交流而影响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此外,中国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等,并有萨满教、东巴教、万物有灵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构成中,包括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信仰汉传佛教的汉族等。 中国远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独特的神话,中国神话记载远古时世界因盘古开天辟地而出现,之后又有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当中神话中的龙后来也成为中国皇帝以至是中国的像征。中国占星术将星宿划分为七曜或二十八宿等。除此之外,中国民间也流行有关十二生肖的神话。大多数中国神话主要发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山海经》的书记载。 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圣所是天坛。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宗庙供奉祖先灵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称为「家庙」或「祖堂」。 道教.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的宗教。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创立道家,战国以后又产生神仙家,秦汉时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础上,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诸家思想,先后兴起方仙道、黄老道,经过长期发展,到东汉,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萨满教. 萨满信仰在中国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直到公元11世纪也保持著萨满信仰。萨满信仰清代以前便在中国东北盛行,并与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萨满信仰(藏人称之为苯教)在西藏早期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参政、议政之权,其势力甚大、信徒甚众。在吐蕃军队出征的时候,也往往会有萨满巫师随军,通过巫术来提高吐蕃军队的士气。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大力扶持佛教势力,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并打压苯教。赤松德赞这一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僧相强制推广藏传佛教,对苯教的打击则是变本加厉。这使不少苯教信众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区等偏远地区。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萨、金刚、明王,改成红色黄色的袈裟,不再长发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样剃发,成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义和仪式规则(例如朝塔时以反方向进行,一般佛教徒以顺时针方向进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转世灵童传承,苯教则是以宗教考试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原始萨满信仰与藏传佛教结合的这种宗教形式,在北元后期和清代被制度化,并定为国教。在中华民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萨满教几乎消声匿迹,但是现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宫里,仍然可以找到当年清朝皇族举行仪式的堂子,例如坤宁宫。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朝成立后,有鉴于秦朝的法家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朝廷维持帝国的长久统治,继而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取代严管苛治的法家,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轴。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并深受玄学影响。佛教在中国唐朝时发展最兴盛,因为当时有一名叫玄奘的僧人,原因是他感于当时传入中国的佛经翻译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处,故唐三藏亲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经,他于古印度那烂陀寺钻研和翻译佛经,然后把这些成果带回中国,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经。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借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为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必须厌恶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人世痛苦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一步强调要舍己救世。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一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 基督宗教.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唐代时景教传入,到明代时天主教传入中国,这些宗教传入后为适应中国社会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罗马教廷废《利玛窦规矩》,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开办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十九世纪晚期基督宗教在华推行本色运动。当年教会常被指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工具,因此教堂和西方传教士成为攻击目标。教会觉得应该结合中国文化传道,摆脱与西方传教士的从属关系,因此提出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观念,以消除与民众的隔阂,使基督宗教在中国扎根。一九二四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委宗座首位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徐家汇大堂召开第一届中国主教会议(教会史上又称上海公会议,自五月十四日开至六月十二日),大会主题是要求建立一个正常的、自由的、中国化的天主教会。会中研讨适应中国地区之传道方向,给中国教会制订了一套全备的传教典章,为中国教务竖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会议中主教们决定了把中国奉托给圣母照顾保护,并奉圣母为「中华母后」,事经圣座核准施行,会议开幕时举行了隆重的奉献典礼,会后又由总主教率领数十位主教及神父赴佘山朝圣,向天上母后举行再奉献礼。其时有不少外国建筑师在华工作,他们开始以西方技术结合中国传统形式建造教堂,以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起源于穆罕默德的叔父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并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怀圣寺。 宋朝时期,中国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贸易,也在朝廷中逐渐有影响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郑和、带领设计和修建元大都(今为北京)的也黑迭儿丁等。明朝时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在语言、姓名及习俗方面融入了中国社会,同时南京也成为了重要的伊斯兰教学习中心。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民族。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中国现在有大约2,000万人为穆斯林。 文化沿革.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炎黄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在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辩以礼乐衣冠作量度。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汉文化礼义和炎黄血统作标准。种族民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泰伯建立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人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自保、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起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技术,再后来到民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现代国家。民初有识之仕发起「新文化运动」,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也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较大损失,全国各地被毁文物、被杀文人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烙有马列主义的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很多大陆民众逐渐恢复民族自信,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信仰的恢复、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强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征之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员向各个主要城市的迁移(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其目的主要为经济利益),导致各地不同的风俗大量涌入少数几个城市,并对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关注于经济发展,未能完好地保护或保存当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但现在部分传统中华文化也被年轻人追捧,譬如汉服文化、中国传统乐器文化等。
2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于公元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先后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五部宪制性文件。截止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位最高领导人,而华国锋曾担任两年过渡时期的领导人。截止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分为以社会主义转型及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毛泽东时代(1949年至1976年)、与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邓小平时代(1978年-1997年)和后邓小平时代(1997年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唯一的执政党,并坚持对全国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 重大历史事件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概述. 建国简史. 国共内战.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期间,既已存在的国共摩擦随即演变为国共冲突。1946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争夺中国政权的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取得辽西会战、徐蚌会战与平津会战“三大战役”的胜利。此前的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国国民党指挥的中华民国国军,在渡江战役中占领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市,在中国大陆取得绝对优势。 建国会议. 旨在建立中国新的联合民主政府的新政协筹备会议于1949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在北平召开。筹备会决定在常务委员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分别完成下列各项任务:一、拟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二、起草新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条例;三、起草共同纲领;四、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五、起草宣言;六、拟定国旗、国歌及国徽方案。第一小组在筹备会成立会闭幕前,即拟定完成“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规定”并获通过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名字起初普遍称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7月9日举行的第四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主张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经反复讨论,得以采纳。此外,最后提交给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文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政府组织法中的国号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括号加注“(简称中华民国)”六个字。周恩来受命于毛泽东,于9月26日中午,紧急宴请二十多位元老,讨论去掉“中华民国”的简称。9月27日在政协全体会议讨论和通过共同纲领和政府组织法时,正式决定去掉“中华民国”的简称。此后,新政权的名字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7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一九四九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并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9月30日下午三点,会议开始,先以整个名单付表决的方法,一致通过已经协商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共180人;然后,以无记名联记投票的方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会议主席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其他5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主要发展与成就. 1949年起,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由中央至地方、有其特色的巨大变革,从贫穷、落后转变为一个日益现代化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邓小平时代起中国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路线,部分人士进而提出“中国模式”。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中国大陆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85名、发展程度为“高”,香港排名世界第4、发展程度为“很高”。 经济社会. 1950年代完成的“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同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阶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就此终结。而截止1964年,据中国官方统计扫盲运动使得全国文盲率从1949年的约80%降至52%(另一份数据显示,截止1965年文盲率为38.1%)。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56美元,81%的人口为农民,全国文盲人数将近2.4亿、文盲率达25%、青壮年中有30%-40%是文盲。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拨乱反正、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均GDP达到9608美元(世界银行数据为9771美元)、位居世界第69名;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迈进。2018年,中国大陆农村人口比例降至40.42%,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5年的中国文盲率下降至3.6%。中国官方数据显示,1981-2012年间中国大陆贫困人口减少7.9亿,大多数人民享有食品、住房、医疗等生活必需品。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南方诞生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被誉为“中国硅谷”。2019年,依据《财富》杂志,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达到129家(《财富》的计算方法纳入了10家台湾公司)、超过美国的121家跃居世界第一。21世纪起,中国高铁系统、港珠澳大桥、5G网络等社会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引起瞩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升至2009年的73岁,部分沿海都市人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9年12月,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而197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人口的增长率稳步下降。因此,中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了人口过剩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科教文化. 1960-70年间完成的“两弹一星”工程奠定了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中国探月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蛟龙号潜水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袁隆平等人的杂交水稻技术等成就得到国际瞩目。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刘晓波、莫言、屠呦呦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1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入《八二宪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国大陆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211工程”、“985工程”先后启动。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21世纪以来,在历届奥运会奖牌榜上,中国国家队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中国还先后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2022年冬季奥运会及残奥会。 外交军事. 在外交上,1949年后的中国变得较为独立自主,虽然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遭受到美国及苏联两大国的封锁、被联合国排除之外(直至1971年取代中国席位),却依然被视为冷战中少数几个独立于两阵营外的最重要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也日渐成为全球瞩目的大国,区域与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改革开放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1年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截止2019年9月世界上共有180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外交关系。而一些重要的国际峰会开始在中国大陆举行,譬如杭州主办了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厦门主办了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 在军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约两百万名现役军人、是世界上兵力最多的正规军队,国防安全不再是重大威胁。1949年-201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11次裁军,其中包括较为知名的1985年百万大裁军,部队总人数由最初的600多万降至200万左右、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和精简编制。 主要争议与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人口过剩、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不均、社会竞争激烈等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长期一党专政下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独裁、极权、滥权、腐败、垄断、特权、司法不公、官僚主义、权钱交易、人权受损、自由受限、民族冲突等种种问题甚至灾难。此外,中国官方以及部分海内外学者均指出,中国大陆经济数据存在长期造假问题,特别是夸大了经济成长的数据。 经济社会. 中国的贫富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2月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8、属于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自1990年起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35上涨到了2015年的0.5。一方面,太子党等各大权贵家族垄断主要行业、控制国家财富,并存在大量“裸官”,许多中央高层的子女或亲属移民海外或拥有外国绿卡。2020年位列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世界第78名。另一方面,社会底层出现了严重的“农民工问题”,2010年以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许多社会低收入人群逐渐构成了新兴的“蚁族”阶层。此外,中国的城乡差距逐渐拉大,1996年“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 人口方面,截止2019年底中国大陆人口数量达14亿、居世界第一,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出3049万。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则遭到多方面质疑。截止2013年,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估计1970-1999年出生的适婚单身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高出2315万; 而截止2018年底,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1.9%、属于老龄化社会。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大陆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及过度开采、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产监管漏洞等也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例子包括矿难频发、雾霾、土壤污染、淡水资源短缺等。中国大陆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21世纪以来曾曝光过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假疫苗事件、校园食物中毒等重大案件。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起至2019年,中国大陆主要经历了四次越发严重的产能过剩,钢铁、煤炭、冶金等行业供大于求,造成大量企业亏损。2010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自主技术、大城市的房价飙升等问题也日趋严重。 政治体制. 1949年起,中国的司法体系即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控制,而至习近平时期中国官方仍明确反对司法独立,同时对部分维权律师进行了迫害和镇压。一直以来,众多中外学者批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利用对媒体、学术、教育、资讯的控制,掩盖甚至篡改历史事实、煽动民族主义和民族情绪,对民众进行了欺骗和洗脑,以维护一党专政和自身的“合法性”。中共官方及部分学者则将“还原历史”、“重写历史”、“否定党史及国史”的主张称为“历史虚无主义”。截止2021年,依据《经济学人》杂志,中国的民主指数为2.21/10,仅位列世界第148名、属于“专制政权”。截止2022年,依据研究机构自由之家,中国的总体自由指数得分为9/100、属于“不自由”,而依据国际组织无国界记者,中国的新闻自由程度仅位列世界第175名。 1949-1976年间,毛泽东时代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肃反运动、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对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内的数千万人遭到批斗和迫害,中国的知识分子、农村精英阶层等受到了巨大打击,文革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及道德沦亡,大量文物古迹被毁,科研教育事业遭受了重大冲击。据各方估计约有4000万-8000万人因此非正常死亡。 1980年代,邓小平、赵紫阳等人推动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曾被外界寄予期望,但后期的改革最终因为“六四事件”的爆发而失败,中国政府也因此事件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制裁。六四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放缓甚至停滞,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才重新提速。 1990年代末期起,江泽民时代的镇压法轮功事件和兴起的非法器官买卖、胡锦涛时代开始的对中国维权运动的打压也备受争议。2000年后,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中国政府采取了严苛的网络审查制度进行舆论控制、异见打压,导致谷歌、雅虎等公司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其中,中国政府还对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部分国外网站进行了网络封锁,并被指责雇佣大量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党”)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评论、控制舆论导向。 2010年代,习近平主政下的中国政府为了“打击犯罪”、“弘扬诚信”,开始利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技术建立全社会大规模监控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截止2019年6月,中国政府官方数据显示已有3000多万人次因为信用分数不够而被禁止搭乘飞机和高铁,海内外的反对人士认为此举严重损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等基本人权。2019年,习近平提出必须加强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明确反对宪政、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此外,新疆再教育营、香港反送中事件和中美贸易战等事件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争议。 毛泽东时代(1949年-1976年). 稳固政权.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经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经济水平落后,货币贬值,交通运输不畅。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土地集体化及社会改革,成功抑止通货膨胀、重振经济,并且建立起因战火而受到严重损害的工业体系,以期建立一个依照马克思列宁共产主义原则并全面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新中国,但不少资产阶级和菁英阶层却在此时期被迫害。 1950年代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并于1950年6月颁布《》以指导这项运动,将地主的土地没收,从政治和经济上彻底消灭了中国自秦汉以来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的乡绅阶层,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国家政权的动员力从此深入村镇基层。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至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边等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亩土地及生产资料,并每年免除地租3000万吨粮食。但是从1953年开始,中共开始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强制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再次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且学者估计土地改革共造成100万-500万地主、富农及亲属死亡,导致农村精英阶层的消亡。与此同时,中共以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展开了“三反五反运动”,许多资本家和商人被迫害自杀,亦有许多人士被处决或折磨致死,中国大陆资产阶级消亡。同时间发起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支持中华民国的部队到处与解放军和新建的地方政权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50年开展全国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剿匪行动”,动员超过了一百五十万的军队,其中学者估计镇反运动处决了100-200万人。随着“剿匪行动”的开展,数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地区的残余武装被消灭殆尽。与此同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发动朝鲜战争。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几乎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但是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后,战争形势逆转,联合国军逼近朝中边境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与此同时,在国内发动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所谓“三视教育运动”(即“仇视”、“鄙视”及“蔑视”)。在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后,双方进入胶着状态,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领土方面,中共在1950年的昌都战役消灭藏军主力后,1951年同西藏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对西藏取得控制权。至此,除台湾、香港、澳门、少数沿海岛屿及其他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领土以外,中国领土已全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控制。1953年的东山岛战役后,国军未再组织成建制的反击。至1955年,解放军发起一江山岛战役,相继攻占浙东沿海还被国军控制的全部岛屿。至此,中国大陆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门和马祖还被国军控制。 社会主义初期建设. 1953年至1956年,中国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内容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合称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并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经济。在三大改造时期,中国政府同时间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专家、产业工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收入,并且通过苏联和东欧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解放军的现代化水平。与此同时,各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爆发大规模“退社运动”(退出合作社)甚至引发暴动,反抗“统购统销”、“合作化”等政策,但遭到镇压。1954年9月20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四章106条。 与此同时,各类政治运动逐步开展。195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和中央一级党的、政府和群众团体的机关开始“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泽东将各团体中镇压的比例定为百分之五。1956-1957年,“百花运动”、“反右运动”相继展开,上百万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等遭到批斗和迫害,民主制度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大陆进入中共实质性一党专政时期,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科教文卫方面,全国扫盲运动、汉字改革进一步推进,1955年底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并开始推广普通话。1956年通过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两弹一星”工程开始酝酿。两弹一星的研发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聂荣臻等人的主持,但此后遭受到了大跃进、中苏交恶、文化大革命等事件的冲击,最终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5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还爆发了一些重大传染病疫情,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医疗进展和医学进步,主要包括: 大跃进及大饥荒. 195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打麻雀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美国(所谓「超英赶美」),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此后与大跃进、人民公社被合称“三面红旗”),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社会上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口号。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翻番,作为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达到1070万吨。《人民日报》经常报道某某公社“大放农业卫星”。 当时的人们普遍看轻那些强调技术规范的专家,批评他们为「右倾主义」、「三脱离」等。其后,全国兴起大炼钢铁运动,宣称要在15年或更短时间内「超英赶美」。面对有人对冒进的指责,有人发起反冒进,故毛泽东为了反反冒进,提出「大跃进」以阻冒进的指责,希望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工业和农业产值。大跃进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基层为达到不可能的目标,虚报、谎报、夸大实际产出。农业上,由于毛泽东等一些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合作社规模越大越能发展生产力、公社化也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所以将原有的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99%的农民加入到组织中来,其特点是“一大二公”:“大”指规模和经营范围大,“公”指集体化、公有化程度高,即“一平二调”,通过行政手段搞平均主义。极端的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甚至引发暴动,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内民众与共产党政权之间也产生了尖锐矛盾:1958年青海爆发“循化事件”,解放军镇压造成数百人死亡;1959年爆发藏区骚乱,造成约8万7千人死亡,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流亡海外。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元帅等人批评大跃进政策,但被毛泽东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引发了此后中共党内的“反右倾运动”。此时中苏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的所有人员,并且停止对中国的技术协助,中国的工业几乎因此完全停顿。中苏两国的矛盾之后又迅速公开化,两国在国际论坛上公开翻脸,史称“中苏交恶”。1960年冬,由于大跃进导致大饥荒和经济困难,同时在思想上“左”的错误泛滥成灾、浮夸风盛行,中共中央和党主席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随即在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党副主席陈云、书记处负责人邓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补救性措施。 大跃进导致原有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农业产值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和1958-1962年的大饥荒。当时由于中国内地的消息封锁,一般专家不易精确的统计死亡人数,因此导致死亡人数一直有所争议,学术界各方估计有1500万-5500万人非正常死亡。死去的人主要死因几乎都是饿死,而历史学家冯客研究发现,大饥荒时期还有至少250万人在暴力事件中丧生(譬如故意饿死人、杀人、食人)、约占总死亡人数6%-8%。1962年4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位开国少将祖农·太也夫、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以及超6万边民从新疆边境叛逃苏联,史称“伊塔事件”。 1962年1月,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国家主席刘少奇将大饥荒成因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退居二线,刘少奇、邓小平两人掌握著一部分党、政大权,采取较为务实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在最初几年曾有所好转。但是毛泽东对自身大权旁落以及对刘、邓所采取的这种现实主义政策感到不满,令他最终与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人决裂。1963年,毛泽东发动了“四清运动”,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1965年开始,毛泽东及其亲信开始针对刘、邓等人的政治攻击,譬如姚文元发表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毛泽东第一次试图利用民意来打击领导层的刘邓派,称后者是「资产阶级司令部」,从此中国陷入十年动乱。8月5日,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北京“红八月”期间,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此后北京红卫兵开始“破四旧”,并迫害和屠杀黑五类及其家属,成为文革“红色恐怖”源头,全国的青年学生组织「红卫兵」被教唆来攻击全国各阶层的党的当权者。此后诸多地区发生大屠杀事件,在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广西大屠杀中甚至发生了大规模人吃人事件。1967年1月,上海爆发“一月风暴”,各地造反派开展夺权运动,建立革命委员会以取代原有的党政机关。而各派系之间亦有权斗,导致大规模武斗,致使1967-68年间中国大陆进入全面内战。一些地区情况失控,甚至连毛泽东本人也无法控制,不得不派出军队来平息这些过激的冲突。毛泽东发现学生失控之后,决定发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转由工人阶级领导文化大革命。相对应的,文革期间高考取消,而工农兵学员于1970年起靠推荐上大学。与此同时,1968年5月起,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运动、清查五一六等大规模政治清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在中央层面,在「文革」的最初阶段,毛泽东与他「最亲密的战友」、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成功地在政治上打击刘少奇、邓小平等「走资派」,林彪当时作为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也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中国的政治局势也在1971年发生重要变化,因与主张修宪「废除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发生冲突而在内斗中失败的林彪在该年9月13日出走,在飞往苏联途中飞机失事坠毁。此后,“四人帮”势力扩大,虽然政治运动依然频繁,但较「文革」初期已经有所改善。不过在共产党内部,权力斗争依然严重。1974年1月18日至6月,经毛泽东批准,“批林批孔运动”展开,其中「林」是指林彪、「孔」是指孔子,但目的是要借题发挥,打倒周恩来,这是由于批孔运动本来是直接剑指「批周公」;批“黑画”运动也同时展开,矛头指向周恩来。而在周恩来等稳健派的协助下,邓小平于1973年恢复工作,并在1975年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国务院副总理,领导了“1975年整顿”。同年,中共中央组织修改宪法,富有文革色彩的《七五宪法》获得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二部宪法。1976年,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期间发生以纪念周恩来为名、实为支持邓小平的四五天安门事件。此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毛泽东任命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党内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毛泽东评价为「你办事,我放心」的第一副主席华国锋取得。10月初,华国锋在叶剑英、汪东兴的支持下,成功一举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此后,华国锋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继任最高领导人。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视为反动分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迫害,甚至被贬低为“臭老九”。大批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早期革命家被粗暴对待,有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则自杀身亡,中国的科研事业也因此受到重大冲击。仅在青海省的核基地内,截止1971年9月就有四千多名职工受到迫害和审查、310多人伤残、40多名职工自尽、5人遭到枪决。1968年,“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被毒打致死、“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遭迫害自杀身亡。截止1968年底,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的170余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均是院士)就有131位被打倒,当年即有20位一级研究员自杀,全院在文革中被抄家的达1909户,共有229人被迫害致死。 外交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共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加入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中苏交恶,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文革期间中苏爆发连续的边境冲突、曾导致1969年“珍宝岛事件”重大危机,双方一度处于核战争边缘,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干预。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中苏两国已相互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部署核弹头,毛泽东则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口号,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数以亿计的人开展了挖防空洞的活动。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等中共领导层倒向美国,开始谋求与西方阵营发展关系:1971年4月中美开展“乒-{}-乓外交”,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开展“熊猫外交”),1972年中国同英、日、德、澳相继建交(此前中国与法国已于1964年正式建交)。期间,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标志著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受到主要国际组织的承认。1973年5月,中美双方同意互设联络处,增加联系。1970年代,在美苏冷战、中苏交恶等国际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构想,即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西欧结成准联盟,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此后还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文革时期的外交曾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导致中国与近30个国家发生了外交纠纷、与部分国家恶化到断交的地步。此外,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后,1967年再度爆发中印边境冲突。1967年发生的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涉外事件。许多中国驻外大使、参赞几乎全部奉调回国参加政治运动,许多人受到批斗,驻外使馆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断,与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级的互访急剧减少,实际退出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也不出席国际会议;外贸进出口大幅度下降;派出的留学人员全部被召回国,也停止接受外国留学生。也因对外输出革命而导致世界部分地区出现屠杀、排华现象,造成大量华裔伤亡(如:柬埔寨红色高棉大屠杀、印尼九三〇事件)。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包括过渡时期(1976-1978年)的重大灾祸。 争议. 毛泽东执政的近27年期间(1949-1976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统一了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建立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后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1949年中国人平均寿命仅为35岁,而到毛泽东去世时,平均寿命则提升到男人65岁、女人69岁。但另一方面,毛泽东没有积极控制人口增长,反而鼓励生育,与人口学家马寅初展开论争、导致后者遭到批判。1949年中国大陆有4.5亿人,到1976年时达到9.3亿人。批评者认为人口激增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而也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并非来自于高生育率,而是来自于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泽东死后,中国领导人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时采取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与此同时,如同过去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在其任内也有许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于严重的政策错误,给中国精神文化领域造成巨大的损失。毛泽东时代历经了建政初期1950-1953年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起的反右运动、1958年起的大跃进、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据各方估计造成4000万-800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亦有数千万人遭到批斗和迫害。其中,反右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导致中国大陆进入了中共一党专政的时代,而文化大革命因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被严厉批评和谴责,1967-68年间中国大陆因大规模武斗而进入全面内战,诸多地区发生大屠杀事件。此外,文革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沦亡,大量文物古迹被损毁,公检法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文革还影响了柬埔寨的红色高棉大屠杀(毛泽东和中共大力资助了红色高棉政权,成为该时期中国输出革命的典例)。 华国锋过渡时期(1976年-1978年). 历史简介. 拨乱反正时期指的是1976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们逐步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平反冤假错案和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拨乱反正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介于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之间,这个时期里,最高权力完成了从毛泽东到华国锋再到邓小平的交接,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时代。 这段时期以粉碎四人帮作为标志性事件开始,以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标志渐入高潮,终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派取得胜利,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和公审四人帮的工作,并逐步将矛头对准了文化大革命和晚年的毛泽东。拨乱反正时期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辞职而结束。邓小平在1977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并在党内安排许多自己的支持者。在1978年邓小平成功地取代由毛泽东钦点的继承人华国锋。不过这次斗争并没有像共产党以前的政治斗争中那样你死我活,而是让华国锋渐渐地隐退。1980年,华国锋国务院总理的职务由赵紫阳取代,而恢复设立的总书记职务则由胡耀邦取得。直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卸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甚至到了1997年逝世前),邓小平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国的实际最高领导人,虽然他后期握有的头衔只是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历史事件. 文革落幕. 1975年,邓小平继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开始了大整顿、史称“1975年整顿”,整顿从工业开始延伸到农业和军队,取得了显著成效。1975年秋天,因为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问题和与四人帮争吵升级,毛泽东开始怀疑邓小平反对文革。毛泽东要求邓小平对文革下个三七开的结论被邓小平婉拒。随后又发生了邓小平转清华大学信件事件,毛泽东发怒之下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1976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全国发生了悼念活动和抗议运动,最后演化成了清明节天安门广场悼念事件,被毛泽东定性为反革命事件而镇压,史称“四五运动”。四五运动后,邓小平被撤销职务,中央军委秘书长叶剑英「被」在家养病。随后毛泽东任命华国锋继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与纪登奎、陈锡联、吴德、汪东兴形成了工作班子。7月,唐山大地震,华国锋总理主持救灾工作受到毛泽东肯定。这时候中央形成了以华国锋为首的派别,以四人帮为首的派别,以及以叶剑英、李先念为代表的右派。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23日,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华国锋致悼词。随后,四人帮和华国锋发生了激烈矛盾,华国锋寻求叶剑英的帮助,形成了华叶政治联盟。四人帮开始连篇累牍宣传“按既定方针办”的主席遗嘱,而华国锋认定这是杜撰,目的在于抢班夺权。随后9月30日,江青因为毛远新安置问题和毛泽东手稿问题,以及中央全会召集问题大闹政治局,华国锋与四人帮矛盾升级,也引发了华国锋发动政变的想法。10月6日,华国锋得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协助,与叶剑英一起以召集毛泽东选集讨论的名义,诱捕了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并逮捕了江青和毛远新,史称“粉碎四人帮”。华国锋连夜召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一致同意华国锋继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四人帮」的垮台意味著「文革」的正式终结。四人帮垮台之后几天,中央宣布了这一消息,全国沸腾。10月13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从此华国锋被称为“英明领袖”,享受与毛泽东生前同等的待遇。 华国锋当政. 华国锋延续了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继续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年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社论里出现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说法,被称为“两个凡是”。这既是政治宣告,也是华国锋执政的基本依据。两个凡是受到了在文革期间遭迫害的老干部的强烈不满,成为以后政治变革的导火索。 1977年8月,为了尽快确认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中共提前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上,华国锋宣布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胜利结束,同时将抓纲治国列入党的基本路线。这次代表大会上,华国锋正式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进一步确认了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从1976年-1978年,华国锋当政两年多,实行一系列政策,这一时期被共产党官方史料称为“两年徘徊时期”。 1978年,中共中央组织修改宪法,《七八宪法》获得通过,但依然带有浓厚的文革色彩和局限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三部宪法。 邓小平复出. 四人帮倒台之后,邓小平立即给华国锋写信,表达了喜悦的心情,并歌颂华国锋的丰功伟绩,希望能分配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但华国锋没有理睬邓小平这封信。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个月里,新闻报纸仍然鼓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然而到了年底,华国锋在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批评了四人帮“批邓另搞一套”,事实上开始了停止批邓。1977年开始,批邓的调子急剧降低。3月份,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了第二封信,表达了希望工作的想法,并请求将这封信公布全党。 在叶剑英、陈云、王震等人的支持下,邓小平获得平反。1977年5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有两个议题,一个是宣布邓小平恢复原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和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职务,一个是公布了四人帮的罪行。邓小平第三次重返政坛,与之相应的,则是胡耀邦、赵紫阳、彭冲等也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胡耀邦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党校,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教座谈会,决定当年便恢复高考。同年9月,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首次公开提出要进行“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也延续到了邓小平时代的初期。在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由乱到治,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从而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时代(1978年-1989年). 拨乱反正及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延续到邓小平时代早期。1978年5月,邓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动了一场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反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和“凡是派”,促成了全社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大陆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起点。1978年民间也自发出现“民主墙运动”,要求自由和民主,支持“求是派”。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讲话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 1978年12月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取代华国锋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而此次会议也成为了拨乱反正时期的重要节点,“改革开放”正式启动,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8年后的数年内,邓小平、胡耀邦等人主持了平反冤假错案,全国平反的案件达三百多万件,并特别为刘少奇、彭德怀、陶铸等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举行追悼会、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起,数以千万计的“黑五类”成员及家属获得平反或“摘帽”,消除了身份歧视。1980年11月20日,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开审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江青、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姚文元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而王洪文曾说过:“十年以后再看分晓”,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响仅次于江青和张春桥,所以将他判为无期徒刑。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标志着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1983年,文化大革命后社会治安混乱、恶性犯罪事件频发,邓小平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严打,三年多共有2.4万人被判处死刑。 改革开放. 意识形态. 拨乱反正自1970年代末持续到1980年代初,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官方正式认定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为一个错误。中国也公开审判包括江青在内的「四人帮」等「文革」中的主要领导者。新的、较务实的领导层更加重视经济建设,而不是频繁的政治运动,拨乱反正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邓小平也批评华国锋的「两个凡是」,认为并不能因为与毛泽东的看法不同就放弃某一政策,事实上打破个人崇拜的土壤。邓小平也不像陈云等一批比较保守的共产党人,认为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就不能用在社会主义中国。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促成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席卷了中国思想界和民间社会,提倡重拾五四运动精神“民主”与“科学”,提倡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反文革、反封建、反传统。1979年以后,原先被打击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学者恢复工作,而艺术家、作家、记者们也给予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地从批评的角度来创作、报道。但在意识形态的解放上亦有阻力,1983年中国大陆的左派保守势力主导开展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而1986年底至1987年上半年,左派保守势力再次主导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但均被胡耀邦、赵紫阳等改革派领导人所平息。 经济改革. 在1978年12月转折性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领导层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口号,扩大农村人口收入,鼓励国有企业自主经营,降低中央计划,并在中国建立外国直接投资。全会也决定加快司法体系改革,还向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多份新法律的草案。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一行期间,强调了“四个现代化”,并提出了实现“小康”的概念;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引用了“小康”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指的是农业、工业、科技与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而实现这四个现代化、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方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党的任务就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降低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更强调政策的有效性。邓小平认为共产主义远景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努力才能实现,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意味著共同贫穷(原话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虽然邓小平为经济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与政治上的支持,邓小平本人并没有提出很多经济改革的具体方案。很多时候改革是由地方领导自行提出的,往往并不符合中央政府的决策。但是如果这些改革措施是有效的,那么全国就都可能普遍采取这种措施(大陆媒体多称之为:猫论,即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很多经济改革的政策都来自其它有经验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等。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行的「新思维」有很鲜明的对比。「新思维」的很多政策是由戈尔巴乔夫本人亲自贯彻落实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邓小平采取的「从下到上」的改革方法,而不是苏联「从上到下」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邓小平的改革中,计划型、中央管理的宏观经济由技术官僚负责,而放弃毛泽东以前采取的全民运动式的经济发展策略。但是,与苏联体制或毛泽东时代不同的是,这种宏观管理是间接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的,而很多还是从西方国家所采用的经济规划及控管机制中借鉴过来的。宏观的经济管理并不妨碍在较低层次的市场经济。邓小平与毛泽东一样,十分重视农业产出,他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取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业,农民被允许通过向自由市场贩卖农产品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在地方一级,政府利用物质刺激而非政治口号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1987年9月,深圳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2月,深圳市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拍卖。 邓小平将中国的经济引上一条重视轻工业、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道路。政府鼓励对轻工业的投资,县、省一级也可以自己投资建设工厂。轻工业产出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往往是十分关键、重要的。这种周期短、成本低、高外汇收入的产业所创造的收入,能够为以后技术含量高、资本运作复杂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与其它经济改革并不太成功的国家,如匈牙利或南斯拉夫相比,中国的轻工业投资并不需要政府批准。而中国重工业投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的资金则主要来自消费储蓄。邓小平改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防止利润通过税收或银行体制以外的任何方式进行再分配;因此,在更高端产业中的再分配往往是间接的。总而言之,邓小平的改革开启中国的工业革命。这些改革措施与毛泽东的自力更生政策是相互补的。 改革也十分重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物质刺激与奖赏制度在全国实施。农村市场恢复销售家产或多余的农产品,也促进农村工业发展,还为更艰难的经济改革提供政治上的支持。邓小平的(特别是早期)市场社会主义在某些地方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或布哈林的经济政策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允许私有企业以及贸易市场的存在,而不是完全的政府控制。有趣的是在邓小平首次会见阿曼德·哈默时,邓小平要求这位曾经参与投资过列宁时代苏联的工业家向他详细地解释列宁当时的新经济政策。 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决定通过增加国际贸易,特别是购买来自日本和西方的机械来加速现代化进程。通过这种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中国获得一定的外国资金、市场、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从而加快其经济建设的步伐。1979-1980年,邓小平等人支持在深圳、厦门、珠海等中国多地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国企业投资。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试验区,在袁庚等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出了“蛇口模式”、诞生了知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此后向全国推广。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认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先后在蛇口成立。 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城市被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与此同时,众多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开辟了海外市场。改革开放期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法表示支持、并提供了包括无偿援助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援助,香港、澳门和台湾也对中国大陆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重要支持。 科教文化. 1977年,邓小平主导恢复了由于文革而中断十年的高考。拨乱反正期间,“实施义务教育”的口号被提出;在邓小平等人的推动下,1982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被写入新编宪法《八二宪法》,恢复了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1985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提议下,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6年,中国大陆《义务教育法》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确立。 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观点。1981年12月,邓小平批准修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此后又多次会见支持该项目建设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1984年10月7日,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同年3月,秦川核电站动工建设,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1986年3月,在四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建议下,邓小平亲自批准开启了“863计划”,由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负责,同年即调拨100亿人民币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863计划此后的重大成果包括神舟飞船、蛟龙号潜水器、天河一号及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龙芯等等。1987年,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建设,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中国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人才方面,邓小平批准了包括陈省身在内的诸多外籍华裔人才的引进。 1980年代起,深圳、北京中关村等地的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崛起,后被誉为“中国硅谷”,其中华为(1987年起)、中兴(1985年起)、康佳(1980年)等知名企业在深圳创立,联想(1984年起)等知名企业在北京创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此外,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时期,还诞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一系列新的文学流派。 政治体制改革. 前期改革.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俗称“8.18讲话”),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是中国当下官僚主义的“总病根”。邓小平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议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全面修宪建议,强调: 但此后的“波兰团结工会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八二宪法》,该宪法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八二宪法》收入了许多宪政主义的内容和条款,为改革开放奠基。其中的部分修订内容包括: 后期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加速,中国社会出现了官倒、权钱交易、腐败、特权等种种问题,而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1986年上半年起,邓小平再次提出“政治改革”并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研讨和制定。6月28日,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8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指领导体制的改革,不是指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不是否定这个制度。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从今年开始的,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讲过,后来我也讲过。为什么今年把这个问题突出出来?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政治体制,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改不动,改不了。” 1986年9月,“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成立,成员包括赵紫阳(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胡启立、田纪云、薄一波、彭冲。9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出发点是,在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前提下,实行党政分开、提高行政效率、革除官僚主义弊端、推动经济制度进一步改革等,并要求不能照抄西方的宪政制度。邓强调:要使行政机构能够有效地工作,不能过多干扰行政机构的工作。决定了就办,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个优势不能丢。不能放弃专政,不能迁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绪。我们要搞一个什么样的体制?要搞一个增强行政效能的体制,机构要精简。...民主还是个手段,讲民主必须要和法制联系起来讲,把法制搞起来,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行政机构应该很有效能。此时,体制内外的人士对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要求是一致的,而外界也对此次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抱有期待。其中部分人士还公开提出了“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司法独立”等西方宪政主义的架构。虽然这些与邓小平等人的中共官方改革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下,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抑制与打压。 1986年10月, 赵紫阳提议的中央政改研讨小组办公室成立(简称“中央政改办”),具体由鲍彤、严家其、贺光辉、周杰等人负责,并于次年向中央提交报告《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获邓小平认可。期间,胡耀邦因“八六学潮”被迫下台,赵紫阳代理总书记,并平息了左派发起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主持了开幕式,赵紫阳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该报告由鲍彤负责起草,提出并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和设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念。该报告的第五部分详细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将邓小平1980年的“8.18讲话”作为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阐述了许多符合宪政主义的内容,其中包括进一步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提倡法治和监督、完善选举制度等等。十三大还首次实行了差额选举,赵紫阳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鲍彤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不久后鲍彤又被任命为中央常委政治秘书。同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成立。 1989年,随着六四事件的爆发,赵紫阳等人被撤职,8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陷入停滞,有学者将此次政治改革的失利归咎于邓小平的个人局限性(譬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共左派保守势力的干扰和围剿,还有人认为六四事件中部分过于激进的学生也负有责任。 民主运动及政治风波.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现实政治控制以及诸如物价上涨、干部腐败,双轨制引发的官倒等社会问题的不满也开始显现。而此时的东欧民主化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在“新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学生和一些知识份子要求更大的政治改革与自由,中共内部的一些元老则不断怀疑改革的进度以及改革的最终目标与社会主义背离。1986年12月,一批示威的学生开始公开反对改革的缓慢进度,也使这些中共内保守派更确信对改革的怀疑,担心这种改革可能危及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地位。胡耀邦这一邓小平的亲信以及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被指责应该为1986年的示威事件负责,而于1987年1月被迫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接任总书记,而副总理李鹏被任命为总理。在赵紫阳接任后,他所倡导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而他在1988年5月提出的价格调整也引起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强烈不满,有人提出应该加强中共中央在经济上的控制,并且抵御西方影响,这最终导致一场政治争论。1987年-1989年3月,爆发拉萨骚乱。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去世,北京的大学生以祭奠名义开始的请愿活动,因政府的消极应对而升级,不断扩大的示威人群要求政府处理改革带来的问题和更大的政治自由,抗议也迅速蔓延至上海等其它大城市。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论,认为学生运动被少数反中共反政府阴谋分子操纵,是反社会主义的动乱。5月13日,数百名大学生开始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绝食,抗议政府拖延对话,要求政府否定4·26社论,承认学生运动为「爱国民主运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主张,学生的诉求应当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主张武力镇压。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对北京实行戒严,并于次日颁布《》。6月3日,中共调集20万戒严部队,同日晚,官方宣称北京「已发生严重的反革命暴乱」,晚11时至6月4日清晨,戒严部队进入北京城区,以武力强行驱散示威学生及群众,据各方估计造成约200-10000余人死亡。 6月9日,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干部并讲话,认为“六四”风波“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一定要来的”,认为“极少数敌对势力”希望“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先前制定的方针和路线没有错,要继续坚持。 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原因以及性质,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赵紫阳、鲍彤等中共改革派高层被撤职,江泽民、宋平、李瑞环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成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此后中共强调开展“反和平演变”。国际社会对此事件中的武力镇压普遍表示了谴责和甚至进行制裁,也有部分国家表示同情或者支持。 九二南巡前后. 六四事件后,中国再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起初,党内主张减缓政治改革力度以维持政局稳定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观点,为了维护局势的稳定,经济改革步伐也曾一度减慢,直到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后,经济局面有较大幅度的改善。邓小平再度重申要发展市场主导的经济,拯救了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在中共十四大中,包括朱镕基在内的一批年轻、支持改革的新领导人取得最高领导地位。邓小平及其支持者认为,经济自由化以及进一步的改革对提高中国的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除九二南巡以外,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公开支持邓小平的经济开放政策。虽然中国依然没有进一步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却依然是中国的首要目标。 邓小平主张经济对外开放并且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实行市场经济。据中国官方数据,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则只有2.8%。然而,邓小平的改革也遗留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他市场改革的直接结果就是,在1990年代中期,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无法赢利,而需要关闭。更严重的是,到1990年代中,很多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措施已经不再有成效;农村收入降低,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中国大陆领导人所面对的极大挑战 。最后,邓小平强调务实,否定毛泽东共产主义理想化的作风虽然在中共党内占主导地位,却引起西方世界的怀疑。很多在中国国内或国外的观察家都怀疑一个一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是否依然能够控制越来越活跃与繁荣的中国社会。然而,这种问题与六四事件之前的中国或1949年前中国所需要面对的战乱、饥荒及社会不稳定等问题比起来,无疑是非常轻的 。根据《财富》杂志记者吉姆·罗沃的说法,「邓小平及其支持者在1979至1994年间的改革带来的有可能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进步影响上亿的人口。邓小平于1997年去世。但他的时代并没有结束。迄今,他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依然居主导地位,并以邓小平理论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中国大陆被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获得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等的地位,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外交方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邓小平上台后出访多个西方国家及日本,1979年,他访问美国,与卡特总统会晤。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正式决定在1997年英国将归还在鸦片战争中侵占的香港(中国大陆官方称从未丧失香港的主权,1997年只是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邓小平同意在50年内不干涉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市民的生活方式。这种“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沿用在澳门问题,与葡萄牙在1987年4月13日共同签署《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也希望这个模式能够在台湾问题上使用。另一反面,苏联作为世界的另一个超级大国,邓小平认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要比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还大,但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赵紫阳等人会面,中苏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中,美国宣布断绝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再次重申上海公报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国政策,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则表示同意美国人民继续与台湾人民保持商务、文化以及其他非官方的往来;美国国内的《台湾关系法》则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以鼓励台美之间的非官方往来。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开启了两国之间一连串重要、高级别的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一直延续到1989年,期间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两国之间签署了多个双边条约,特别是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以及贸易交流。自1979年初开始两国就在《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框架下进行了数百个合作研究项目。 军事方面. 中越战争于1979年2月17日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越南,而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低点。中国政府方面声称“越南种种举动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但实质上是为支援亲中的红色高棉而发动“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而当时国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认为越南应从柬撤军,中国则应从越南撤军(实际上中国在一个月后从越南撤军,而越南仍通过傀儡政权维持对柬占领,长期拒不撤军)。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认为是中国侵略越南,亚洲大部分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国也应从越南撤军。越南于1989年1月宣布将于在9月之前将越军全部撤出柬埔寨。此外,进入八十年代后中越两国继续对抗,“两山战役”持续十年,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相继爆发边界冲突,1988年双方还进行了“赤瓜礁海战”。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邓小平于1981年6月正式就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一职,同年9月解放军11.4万余人进行了华北大演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解放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1984-85年,邓小平等人推进了中国军队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改革,进行了“百万大裁军”、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人,精简编制。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有观点认为,邓小平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拨乱反正存在局限性,例如“四项基本原则”的入宪,不许否定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于1980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并一直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在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上以及在对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反思中也体现出了邓个人的局限性,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坚持要求对毛作出“功大于过”的评价、要求拥护“毛泽东思想”。中共左派保守人士则分别于1983年、1987年发起“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运动,批判“新启蒙运动”中倡导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许多思想界和理论界人士遭到批判甚至撤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官倒、权钱交易、腐败、特权、垄断、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其中的部分强制性举措(譬如强制引产、结扎)和公民的人权受损也遭致诸多批评。在,生产生活困难,迷信观念严重,部分人群反对计划生育,以至于发生多起称帝事件。此外,政治改革的滞后、官倒、腐败、特权等问题引发了大规模学生运动,譬如八六学潮、八九民运等等,而邓小平、李鹏等中共高层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中的决策也一直饱受争议。 江泽民及第三代领导时期(1989年-2002年). 交接. 江泽民是邓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选择,来取代当时指定的继任人赵紫阳。赵紫阳被认为对学生抗议过于容忍。虽然江泽民并没有直接卷入对示威的镇压,他因迅速稳定上海的局势而受到赏识。当时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候选人有两个:江泽民和李瑞环。邓小平的健康状况在1997年去世之前每况愈下。在九十年代开始,江泽民及其同僚逐渐开始负责日常工作。这个「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以江泽民为核心来运作的。1998年3月,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中连任国家主席。总理李鹏任期届满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一职由朱镕基接任 。 内政. 政治经济. 在1990年代,中国经济依然保持正常发展,这使得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内一直保持著9.7%的平均增长率。1992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巡视,重申改革开放。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7%的增长,这主要是通过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直接投资来实现的。另外政府也试图用各种办法来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显。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也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一些深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日益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以及陷入呆账的银行系统。对此,1996年“三农问题”被正式提出,而西部大开发也于1999年启动。而处理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同时引发大量失业工人,但是相应的金融保障体系刚刚建立,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大量老工业基地的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陷入贫困状态,社会不稳定增加。 1994年12月,长江的“三峡工程”开始建设。中国政府于1997年和1998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除了少数大型垄断企业,所有的国有企业都遭到了清算,原属于国企的资产均被出售给了私人投资者,大量国企员工被迫下岗。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至2004年间,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48%。与此同时,江泽民和朱镕基还降低关税、削弱贸易壁垒、制订更开放的法规;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废除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将军事企业和解放军强行分离;减轻通货膨胀; 这些举动引起了一些群体,尤其是私有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不满。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理论。同年,中国卫生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同年确认该国已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港澳地区.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开始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科教文化. 1992年,921工程获批。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正式立项。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以全面落实邓小平于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990年代中期,211工程启动;1998年,985工程启动。2002年5-6月,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主教练米卢的带领下,首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2002年8月,在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努力下,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省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吴文俊担任大会主席,这是该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外交. 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形势严峻。冷战的结束与苏联解体意味著中国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础的丧失;六四之后的中美关系也很难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虽然江泽民与克林顿将两国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在整个1990年代实际上处于一种非敌非友的状态之中,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却又能够沟通合作。江泽民任内极力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包括1997年和1998年两国元首的互访,以及朱镕基总理的访美等。但是美国国内始终有一股强大的抗拒与中国保持亲密接触的力量,这些被称为「蓝队」的人认为在中国改善其自身人权、民主等方面的纪录之前,美国应尽量疏远甚至孤立中国。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袭事件、2001年南海危机等令中美关系紧张;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中美关系缓和。此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大部分国际政治学家都已经预见到,中美关系将是新世纪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01年底,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显著改善,两国彼此间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著相近的立场与利益。2001年,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有效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中俄两国合作的原则。中俄边界谈判取得突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障碍。然而由于两国国力所限,不可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联手与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正面冲突。 1993年汪辜会谈后江泽民发表八点对台工作指示,作为具体落实两岸政策的指导。然而1994年千岛湖事件对两岸关系造成冲击,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访美触怒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后又在中华民国首次总统直选前夕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事态曾一度升级至迫使美国两个航空母舰群进驻海峡,引发台海飞弹危机。北京方面认为,1998年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的两国论不仅破坏汪道涵的原定访台规划,更进一步恶化两岸局势 。北京方面将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称作「麻烦制造者」,并将希望寄托于他的继任者:然而2000年中华民国实现政党轮替,民主进步党的陈水扁执政之后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在2008年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上任后,承认“九二共识”,极力与大陆修好,两岸走向和平发展的局面,此路线也造成台湾内部的争论 。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访问苏联,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此后又于2001年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海参崴等远东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属俄罗斯。而自2001年开始的领土谈判,至2004年胡锦涛时期签署《中俄边界东段补充协定》,最终确定中国将与俄罗斯平分黑瞎子岛。此外,江泽民时期与越南签订了相关协定(2000年),明确了白龙尾岛(中国以前所称的夜莺岛)属于越南领土。这些行为被部分人士认为是“出卖中国领土”或“卖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对外依赖度过高,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的司法体系逐渐受到中共政法委的控制,太子党等各权贵家族不断敛财、控制国家财富,官场腐败和买官卖官也大规模兴起。而在胡锦涛上任后,江泽民等人依然采用各种方式干预中国的政治走向,架空胡锦涛、温家宝等人,甚至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这被外界誉为是一种“老人干政”或是在“垂帘听政”。 此外,民众的出行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民航空难事故频发,而各地小煤窑缺乏监管也导致矿难频发。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水利工程质量低劣,被时任总理朱镕基斥责为“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而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也受到质疑。 1999年,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官方决定镇压法轮功(参见:610办公室),引发争议。而从江泽民时期出现的非法器官买卖、移植事件也屡见不鲜。 胡锦涛及第四代领导时期(2002年-2012年). 交接. 江泽民等人在中共十六大上退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让位给由新任总书记胡锦涛率领年轻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不过,江泽民依然在发挥影响力,并直到2004年9月才辞去中央军委主席,交出军权。胡锦涛是第一个1949年立国后加入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1992年49岁时就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共中央书记处,是所有委员中最年轻的。新一届的领导人被赋予高度期望,无论是国内国外,大多数媒体都期望,「胡温体制」会把中国大陆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外的媒体更关注新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而中国大陆的媒体则更关心新领导层的亲民形象。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内政. 政治经济. 虽然经历了非典疫情(SARS)的冲击,2003年中国经济成长还是达到近几年来最高的9.1%。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建设。但是经济发展依然面对深层的问题,包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胡温政府提出几项措施,包括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继续开放其市场,虽然还是受到没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诺的指责。不过,多种外国产品的关税已经下降了很多。2003年末,中国大陆与香港及澳门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保证三地的产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2003年末成为焦点,美国政府批评中国故意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优势。而中国方面则不愿意让步,批评布什政府面临选举年,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只是为了其自己的选举。2004年初,似乎有迹象显示中国将会改变其货币政策,与美元脱钩,曾经有中国媒体报道过,将会在2004年年内使到人民币扩大浮动范围,但是立即遭到当局的否认。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国内的私营企业于2005年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并在此后继续扩大。但是在石油业和银行业等行业,国有垄断企业仍然存在。 在此期间,中国的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商品房价格,建筑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上涨,这引发房地产泡沫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过热。房地产泡沫和银行巨额呆坏账增加了金融风险。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导致非法占地、拆迁纠纷等各种社会问题。中央政府试图进行调控,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这些调控措施并没有受到预期效果。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中国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与此同时,200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整治、关闭小煤窑。 2007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明显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多次发生恐怖性质的袭警、爆炸案件,包括2008年的喀什袭击事件、库车爆炸案和2011年的和田7·18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外,也发生针对民航班机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机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年)和天津航空7554号班机劫机事件(2012年)。大多恐怖事件发生在中国大型活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期,在国内外造成巨大反响,如2008年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在新疆发生的数起事件。 2012年,王立军事件、薄熙来事件爆发,受到广泛关注。 科教文化.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载送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在随后几年中,中国陆续发射多艘载人航天飞船,将数位宇航员送人太空。2004年,温家宝批准嫦娥计划,北斗二号项目启动,2011-12年开始提供导航服务。2010年,蛟龙号潜水器启用。2011年,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2012年3月,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重大成果获得国际关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 与此同时,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东道主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借助北京奥运会,中国展示了经济发展的成绩、自信以及史无前例的开放心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极大改观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与公众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公众也表现出对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持。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办综合性世博会,共有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港澳地区. 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一系列的经济、政治难题的影响,当2003年初港府宣布将就基本法第23条有关颠覆罪立法时,引起许多人的反对。部分香港人认为,23条立法是行政长官董建华受命于中央政府而做出的决定,他们担心立法会限制到港人的政治自由。港府做出多项让步,但是还是无法平息争议,最终在7月1日回归纪念日当天,50万市民走上街头抗议立法,该事件也引起中央政府的关切,游行最终导致香港政府宣布搁置立法计划。 在七一大游行后,香港民主派开始更积极要求政治改革,他们公开提出,要2007年特首直选、2008年立法会全面直选。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香港是中国的内政,反对外国政府干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国两制」应以「一国」为先,中国是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没有权利自行改变政治体制。200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释,否决2007年特首和2008年立法会直选,并重申解释和修改基本法的权力在全国人大,而不是香港立法会。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董建华以健康原因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职务,由于《香港基本法》的疏漏,特首的补选开始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香港特区政府再度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期间曾荫权代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然后,再由中央指定的选举委员会补选特首。 民族问题. 2008年3月,西藏拉萨爆发藏人抗议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暴力事件,造成18名无辜平民死亡。2009年2月起,发生在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部分传统藏区内的一系列僧侣自焚事件。2012年初,由于川西藏区喇嘛自焚和示威游行,酿成军警与藏人冲突事件。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发动游行示威活动,随后演变成维吾尔族、汉族和警方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持续数日。官方宣称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共造成197人死亡,另有1721人受伤。2009年9月2日至4日,针对汉族平民的500余起针扎事件引发汉族民众上街游行,并发生零星暴力事件,导致5人死亡及14人受伤。 外交. 胡锦涛推行睦邻友好政策,主张全方位外交,重视对东南亚的中国周边邻国改善关系。在南海问题上,胡锦涛政府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海上对话与合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 2005年、2010年全国多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活动。2005年3月至4月其间在中国各地举行的一系列大型游行和抗议活动,主要是反对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2010年10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郑州、宁波等地举行反日示威游行活动。 2012年8月中旬开始,为抗议日本于2012年上半年提出的钓鱼岛国有化政策、8月15日扣押香港保钓人士和8月19日日本右翼登陆钓鱼岛。9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购买”钓鱼岛后,中国大陆民众发起第二轮游行抗议活动,最终演变成暴力民众对日系商家、私家车的烧抢打砸。针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胡锦涛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认为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2007-08年,中国大陆爆发“普世价值论争”,胡锦涛、温家宝被外界认为发表了肯定普世价值的论述,但二人的言论却遭到共产党内刊物的公开批判。2010年10月25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持不同政见者刘晓波,以表彰他长期以来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国争取基本人权。刘晓波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曾发起并参与起草了《零八宪章》。但他在2008年12月8日被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事拘留,12月9日被监视居住;2009年6月23日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经中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12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自由传播对中共维持执政地位构成挑战。为了应对来自网络发展形成的影响,中国建立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网络审查制度,审查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内容,封锁服务器位于境外的政治敏感类网站,以达到其舆论控制的目的。谷歌、雅虎等公司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此外,中国政府开始雇佣大量网络评论员(俗称“五毛党”)来控制舆论导向。2011年,国家的“维稳”经费预算首次超越军费预算。与此同时,中国官场开始涌现大量“裸官”,许多中央高层的子女或亲属移民海外或拥有外国绿卡。 美国《大观(Parade)》杂志认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控制国内舆论,并强行镇压被中共官方所认定的邪教组织,故该杂志在其2005年的“十大独裁者排名”栏目中将胡锦涛列为第四名,2006年降调第六,其后数年均名列十名内。无国界记者指责胡锦涛以“和谐社会”为借口阻止中国出现自由媒体,把胡锦涛列入“新闻自由掠夺者”名单。2012年,“无国界记者”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下令囚禁68名网民和30名记者,是囚禁新闻自由捍卫者最多的领导人之一。 此外,温家宝有相当多争议和批评,有人称其为“中国影帝温家宝”,也有媒体称其为1949年以来中国最具争议的总理。其争议性主要集中于地质学出身且没有丰富的地方主政经验,被称为经济门外汉,譬如其任内提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发争议。虽然其任内中国GDP高速增长,但应归功于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的惯性推动,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使中国处于国际阶梯上有利位置造就的。然而科技创新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只占40%(2011年),美德日等国则高达80%以上。截止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排名靠前企业全是石油、电力和银行等垄断行业,美国则多为科技企业。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温家宝政府只注重GDP数量,不注重GDP质量。在个人品行方面,温家宝被指曾出卖赵紫阳,且惯于伪装、作秀和煽情,《纽约时报》则曝光其拥有巨额家族财富。 习近平及第五代领导时期(2012年-现今). 交接. 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在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上退出中央领导层,由习近平按现有接班体制接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李克强留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是第一位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最高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被认为重视改革,其谈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提倡进行政府体制改革,调整或裁减国务院的部门。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李强、蔡奇、丁薛祥等习近平亲信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23年3月,习近平史无前例连任三届中国国家主席,成为至今任期最长的国家主席;李克强以67岁之龄退休、李强接任中国国务院总理。 内政. 反腐运动.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中央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反腐败措施。王岐山担任中共中央纪委书记一职后,在处理贪污腐败方面采取积极的态度,提出“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中,共计有18万官员被查处,其中有五十多位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包括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前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等国家级高官,表明中央反腐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有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反腐”或“大清洗”或“权力斗争”,目的是清除异己、打击政敌、掌握权力、巩固自身地位。 政治经济. 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习近平上台伊始,多次阐述其中国梦的设想。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013年11月,习近平等人开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全力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控制力度。至少有288家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企业的管理上拥有量更大的影响力,反映了党的路线。中国官方认为,从邓小平等人提倡的政治体制改革,到习近平等人提出的政改,是“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化”、“走出了新路”、“硕果累累”。而外界和部分体制内人士则认为习的政改路线并没有遵循邓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且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推行个人崇拜,是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泽东时代的体制,即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独揽大权的政治寡头统治以及“党领导一切”的模式。 经济民生方面,2015年,中国政府结束了自1979年以来实施的一胎政策,改为二胎政策,并在2021年实施更为开放的三胎政策。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与此同时,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李克强提出要推动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以香港和澳门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围绕珠江三角洲伶仃洋,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的城市群组成,是继美国纽约都会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纳入国家高铁网络;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2023年1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文中明确要求中国的银行、养老金金融、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以及更积极地为政府政策服务。 此外,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9年2月,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引述中共中央报刊《求是》报道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首次会议上发言,指出必须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决不能走宪政、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的路。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一致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阐述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注重衔接分别在1945年和1981年通过的两份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 在社会维稳方面,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废除了自1957年以来实施的劳动教养政策;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废除了自1991年以来实施的收容教育政策。2013-2014年间,针对新疆地区出现的一些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譬如莎车县暴恐袭击案、乌鲁木齐公园北街早市暴力恐怖袭击案等,中国共产党开始试点建设“新疆再教育营”。2016年陈全国调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此后营地规模迅速扩大,引起国际关注和争议。 修宪取消连任限制. 2018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邓小平时代《八二宪法》的《宪法修正案》,建议删除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邓小平时代以来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或将结束。3月11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恢复设立自1968年缺位,1975年被废除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职位,不过取消国家主席在五四宪法中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和领导国防委员会的权力,失去了行政权和军权,变成礼仪性的虚位元首。根据邓小平在1980年提倡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重新设立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五年一届,连任不能超过两届。这次修宪仅删除了连任限制,并没有赋予国家主席拥有更大的权力,但引发了体制内外的广泛争议。 从1993年开始,国家主席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形成“三位一体”的制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理念,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是中国政治体系中拥有最大权力的两个职务,而这两个实权职位在《中国共产党章程》里没有连任次数的限制。由于“三位一体”制度,国家主席的连任限制被取消后,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将不再受任何任期制限制。如历史上,毛泽东曾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直至去世。 科教文化. 2015年10月,屠呦呦成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首位中国籍科学家。2020年,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技术团队研制成功,达成了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同年11月,奋斗者号潜水器搭载3人成功潜入10909米深海域。此外,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以及空间探索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另一方面,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而北京也因而成为首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即“双奥城市”或“双奥之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原定于2021年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后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等原因二次延期的第31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行。 港澳地区. 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后,许多香港人士不满意中央政府对香港选举的干涉,要求进行“真普选”,即有“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选举。2014年发起的“雨伞革命”(香港占中运动)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撤回《8‧31决定》,该行动于2014年12月15日结束,历时79日。 2019年,香港爆发了全球瞩目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简称“反送中”,外界广泛忧虑香港的“一国两制”、独立司法、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遭到破坏,而与此同时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动也使得香港社会秩序受损,地区旅游业和经济严重受挫。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后,包括《苹果日报》高层在内的部分人士因违反国安法被捕,加深外界忧虑,而中国官方则称国安法使得“社会迅速恢复了秩序,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外交. 习近平治下的中国逐渐扬弃了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继而转向“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理念。和胡锦涛时期相比,中国外交正变得更为主动,且更具全球性、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新领导人的首年外交足迹遍布全球,中国正在“重新发现”过去被忽略的一些地区的战略价值和潜力。在处理世界热点如伊朗,叙利亚,朝鲜,中东等问题上,中国也开始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再充当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此外,RCEP和亚信峰会、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组织中国都具有实际主导力,潜在的世界性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而且不论主动或被动,中国经济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全球性经济政策已经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和配合,中国开始显露其全球影响力。 与此同时,习近平逐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其主推的“大国外交”也引发了西方国家、日本、印度等国的忧虑与抵制。2018年起,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战爆发。2020年5月起,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造成人员伤亡。自2019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新疆、香港、台湾、南海、病毒溯源等问题上产生巨大分歧,而中国方面实行的“战狼外交”以及国家之间相互的制裁加剧了对抗和冲突。西方国家认为狂热的中国民族主义开始盛行,同时习近平的极权主义模式带来了威胁;而中国则认为西方政客“傲慢”和“无知”,且国际“反华势力”在打压和阻碍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削减或终止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华援助。 截止至习近平时期,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的独立运动已经基本受到控制,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钓鱼岛、南中国海等地依然与许多亚洲国家存在领土争议。台湾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分治已久,台湾有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价值观与制度,新一代台湾人经过李登辉与陈水扁时期去中国化的教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感极低,更不觉得有“内战遗留问题”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必要,台湾民调显示多数民众不愿“统一”。2022年8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率团访问台湾,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后展开环台军事演练,引发外界对第四次台海危机的担忧。 灾祸. 下表(可点击展开)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造成至少100人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 争议. 习近平上台后,推翻了自邓小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政策。2017年,习近平提出“四个伟大”,有学者认为此举是对毛泽东时期的“四个伟大”的效仿。而近年来,从修改宪法到反对“宪政”、“司法独立”,习近平的许多言论和举措招致了国内外的诸多反对声音,部分学者对他的一系列作法感到忧虑、震惊,有人认为这是对毛泽东时代的复辟,推行个人崇拜、煽动民族情绪、背离宪政主义,是体制性倒退,还有人认为这甚至有可能将中国推向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此外,中国709维权律师大抓捕事件、陕西千亿矿权案、新疆再教育营、香港反修例运动、战狼外交均引起了巨大争议或批评。
271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东亚国家,亚洲岛国,共和国,华语国家地区,1912年中国建立,1912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前联合国会员国,有限承认国家
中华民国是位于东亚的民主共和国,曾在国际上广泛代表「中国」,现今多通称为「台湾」;目前有效管辖范围包括台湾、澎湖群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中国大陆福建沿岸的金门群岛、马祖列岛等岛屿,多合称为「台澎金马」或「台湾地区」;土地面积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东亚岛弧的台湾本岛为主要领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南界巴士海峡、北濒东海,其地形陡峭、景观多样。国土约三分之二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则居住于台湾西部的平地。全国人口约2,300万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国家中位列第二。首都为台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则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华民国,并在数月后从清廷手中正式继承中国政权。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上陷入长期南北分裂、军阀混战,社会上则持续走向自由氛围。1928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实施训政,但此前有合作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决裂,建立割据政权。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期间国共短暂再次合作。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此后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施行,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同时宣告动员戡乱。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胜出,并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败退迁往台湾,在宣告台湾戒严的同时持续主张拥有全中国主权。直到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解除台湾戒严状态,再于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及首次修宪,实务上承认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并在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法律框架下与中国大陆往来,之后在1990年代完成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等民主化措施,使中华民国转型为宪政及多党竞争之自由民主国家。2000年的总统直选,使中华民国达成首次政党轮替及。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经历数次修宪后成为半总统制政体,以总统为国家元首、行政院院长为政府首脑;中央政府按五权宪法精神分为行政院(内阁)、立法院(国会)、司法院、考试院及监察院,地方上则依行政区划分为2个省(虚级化)、6个直辖市、13个县及3个市。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基本价值,并持续推动全民健康保险、社会救助方案、多元语言文化发展等政策;其社会属于多元移民社会,由台湾原住民族、汉族及新住民等族群组成,兼容南岛、中华、日本及西方文化,同时在视觉艺术、文学出版、表演艺术、电影及戏剧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中华民国曾是联合国会员国与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并参与创立联合国,但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中国」席次后逐渐失去国际普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主张已继承中华民国,并进一步认定拥有台湾主权,常被认为是中华民国面临的最大军事威胁,但也是后者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目前中华民国受限于「一个中国」政策仅有12个邦交国,但与美国、日本等多个非邦交国发展伙伴关系,同时也是数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多边机制的成员。中华民国当前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及贸易业等,是世界半导体、IT产业的重要领导者,在全球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与国际社会之间有着极高的经贸依存度。 国名及象征. 「中华民国」一称最早是由孙中山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所提出。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使用「中华民国」作为国号。延续中国改朝换代的惯例,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元年。1949年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主张拥有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主权,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中国」;但在1990年代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统治中国大陆,而中华民国有效统治范围是台湾地区。目前中华民国多通称为「台湾」,在不同国际组织则使用「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中华台北」等权宜名称。 北洋政府时期,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卿云歌》为国歌。五色旗的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横条代表五族共和。现行中华民国国旗是孙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陆皓东设计)为蓝本,加上红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红色代表不畏牺牲、民生和博爱。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并象征国家命脉与鼓舞国人与时俱进。中华民国国徽同样以青天白日为基础,国家代表色为蓝色、白色与红色。 现行中华民国国歌歌词出自孙中山于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发表的《黄埔军校训词》,由程懋筠谱写音乐。最初作为中国国民党党歌,在国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国歌。直到1937年,中国国民党正式将其党歌定为国歌。升降中华民国国旗则演奏《中华民国国旗歌》,该国旗歌还作为国际场合的国歌替代方案。中华民国国花为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现坚贞刚洁,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中华民国国家象征还有「中华民国之玺」与「荣典之玺」两枚中华民国国玺。 发展历程. 1912年,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宣告成立,并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时期。同时期,台湾、澎湖群岛接受日本殖民统治(1895年至1945年),更早以前则历经荷西(1624年至1662年)、明郑(1661年至1683年)和满清(1683年至1895年)的统治。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台湾的日本政经体制与中国大陆体制接轨。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仅统辖台湾地区。1970年代后,中华民国无法在国际上继续代表「中国」、及民主多元社会成形,台湾地方意识、本土文化备受重视,原住民与客家族群亦争取族群地位,出现新的国族观念与文化认同。而官方参与的民国史修撰,叙事主体也由大中国的国土框架转为在台湾的中华民国。 民国肇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外交及战役失利,中国沦为次殖民地。随著清朝改革运动和立宪运动失败,孙中山等人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武昌起义,各省宣告独立。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南京府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组织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达成协议,逼迫宣统帝溥仪退位;孙中山则主动辞职,由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都京兆地方。 其后内阁由北洋军阀掌控,史称「北洋政府」。在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遭到暗杀后,孙中山等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当选大总统的袁世凯先后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其后因为筹备中华帝国引发护国战争。在袁世凯逝世后,北洋政府因为对德宣战案爆发府院之争,并经历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等事件。另一方面,不满北洋政府的孙中山在广州市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分裂。随著中国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爆发,促进文化改革与思想发展。其后中华革命党改组成为中国国民党,而中国共产党也在1921年成立。 由于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持续争权、各地陷入混战,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展开合作,成立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市成立。1926年起,蒋中正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发动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定都南京市,并展开清党。1928年,东北易帜,中国分裂政局宣告统一。其后,中国国民党为首的国民政府实施以党治国的训政,国家建设得到发展。同时期内部有地方军阀与中国共产党势力割据,外部有大日本帝国威胁。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据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立傀儡政权满洲国。 1937年,随著日本在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军在战争初期攻下南京市,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市,双方陷入僵持;其后中华民国与美国、英国、苏联结为同盟国,最终在1945年获得胜利。在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市,中国共产党则进驻日本控制区,双方展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施行,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1948年,国民大会选举蒋中正为行宪后首任总统,同年颁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在这期间,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国共产党爆发全面内战。 台湾历史. 至少在10,000年前,台湾原住民族的祖先陆续前来台湾,成为台湾最早的居民。在12世纪后,中国和日本商人、渔民和海盗在台湾活动,从事非法贸易。1624年,因明朝军队驱逐,荷兰人自澎湖转往安平建立据点。1626年,与荷兰敌对的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部,同时期的日本人则离开台湾。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兰人赶走,退出台湾。荷兰人在原住民族服从下建立统治制度,开始进行传教与贸易,并招募中国沿海省份汉人移垦。1662年,南明在中国东南地区抗清未果,郑成功率领军队击败在台湾的荷兰人。明郑时期重视中华文化的推广,鼓励汉人移民台湾、从事屯垦经贸,但统治引起反感。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台湾,划为福建省治理,并颁布渡台禁令限制移民。不过数十万名福建省及广东省的汉人移民台湾,形成汉人社会;当时主要经济活动为种植水稻与甘蔗、与中国大陆贸易,并经常发生民变与械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开放港口通商,向欧洲列强出口樟脑与茶叶,但也导致日本、美国有所企图。在中法战争过后,清朝政府更加重视台湾。1885年,台湾升格为福建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铁道、道路等新政,加速台湾现代化。1895年,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朝根据《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群岛主权割让给日本。 作为第一个殖民地,日本政府强硬镇压台湾民主国等抗日运动,并计划提高台湾农作物产量、将樟脑等产品国有化,大量出口糖与米到日本。同时积极建设基础设施、银行体系等,加速台湾现代经济成长,成为东亚仅次于日本外最先进的地方。1920年代,在台湾的军事统治一度转为文人政治,并试图同化台湾居民。台湾知识分子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并发生雾社事件。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下的台湾成为侵略东南亚的军事基地,并因而发展重工业。同时还推动皇民化运动,许多台湾人加入日本军,但各地也遭到美国轰炸。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后,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 在台发展. 1947年,因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错误等因素,台湾爆发大规模抗争,尔后国民政府派遣军队镇压,造成台湾省籍矛盾扩大。但随著第二次国共内战不断失利、通货膨胀持续失控,中华民国政府逐渐丧失中国大陆的控制权。1949年初,下野的蒋中正逐步将军队调往台湾,而台湾地区亦宣告戒严。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12月,中国国民党掌控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市,另有200万人迁往台湾。在韩战后,中华民国获得美国军事支持及援助;日本则与同盟国及中华民国分别签署《旧金山和约》、《中日和约》,正式放弃台湾的主权。 其后,中华民国政府持续主张代表「中国」并计划反攻大陆,同时在台湾建立威权主义的党国体制,控制媒体出版、禁止成立政党,造成白色恐怖;而其党国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则促成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并创造「台湾奇迹」。1971年,联合国大会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中华民国失去国际社会广泛承认。1975年,蒋中正逝世,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并在其任内培植台湾籍菁英,但也爆发针对党外运动人士的美丽岛事件。1980年代,在民主进步党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87年解除《台湾地区戒严令》,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 1988年蒋经国逝世以后,李登辉继任总统,并在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仅统治台湾地区的现实。1991年至2000年,在历经多次宪法增修后,台湾从权威主义转向民主政体,并出现台湾主体意识等讨论。期间「万年国会」全面改选,并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公民直接选举。这时期海峡两岸关系逐渐发展,但台湾经济成长已经放缓。2000年及2004年,民主进步党籍陈水扁当选总统,组成少数党政府,结束中国国民党50年的一党制统治。陈水扁在其任内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并推动公民投票,但在执政末期爆发多起贪污弊案。 2008年及2012年,中国国民党籍马英九当选总统,在其任内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签订经济协议。但在2014年,随著经济停滞与主权威胁,台湾爆发太阳花学运。2015年,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2016年,民主进步党籍蔡英文当选首位女性总统,并在2020年连任总统,民主进步党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数席次,2020年仍持续持有立法院多数席次。2024年,民主进步党籍赖清德当选总统,使得民主进步党首次取得第三个连续执政任期,但未获得立法院多数席次而成为少数派政府。2024年5月,立法院改革法案争议导致社会运动以及大规模抗议。 地理环境. 中华民国辖有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有效管辖土地面积36,197.067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及自治地区中排行第136名。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面积35,886.8623平方公里,占中华民国管辖土地面积99%以上。台湾是位于太平洋西岸东亚岛弧间、亚洲大陆东南边缘的海岛,四面环海;其北方和东北方濒东海,东北方与日本琉球群岛接壤,东方与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与菲律宾相隔巴士海峡,西方与中国东南地区相隔台湾海峡。经度约在东经120度至东经121度,纬度约在北纬21度至北纬26度之间。 台湾大致呈现东西狭、南北长的纺锤形,南北长约394公里,东西宽约144公里。台湾拥有多样复杂的地形及地理景观,约有70%面积为山地,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脉皆为南北走向,自东向西分别是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及阿里山山脉。中央山脉偏于东侧,延著南北轴线形成主干,亦是东西部河川分水岭。玉山山脉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为东亚第一高峰。北部则有大屯山脉,构成台北盆地的周围。这些山脉多被森林覆盖,超过3,000公尺的山峰多达268座。 阿里山山脉以西为渐趋平缓的丘陵、台地、平原及盆地,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在山麓丘陵周边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台地,包括西北部桃园台地群(面积最大的台地)、台中市后里台地与大肚台地、彰化县八卦台地、屏东县恒春台地等,当中许多是用于种植水稻的梯田。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约占台湾土地面积23%,横跨云林县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东北部兰阳平原、南部屏东平原等。在中央山脉与东部海岸山脉之间有花东纵谷平原,另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 中华民国海岸线全长大约1,566.3公里。台湾东部海岸山脉急遽没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缓慢没入台湾海峡(并有沼泽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离岛海岸则有珊瑚礁群。许多主要港口设在西部海岸线,仅有东北部苏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在岛屿部分,台湾拥有21个附属岛屿,较重要者有龟山岛、绿岛、兰屿、琉球屿等;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共计64个岛屿;金门群岛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东南海岸外,共计12个岛屿;马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北西方,共计36个岛屿;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位于南海;钓鱼台列屿位于东海。 地质. 台湾位居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海盆的东亚岛弧中央位置,是由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撞击形成的新生代褶皱山脉。东亚岛弧位在东亚至东南亚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在行经日本、菲律宾后,南至印度尼西亚岛屿;台湾位于日本和菲律宾之间,但形成时间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不同。大约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运动中,台湾因为造山运动浮出水面成为一个小岛,但不久深埋海底。直到大约200万年前,台湾东南方向的板块在花东纵谷一带撞上欧亚大陆板块,强大的压力再度把海底的沉积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东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势。 其后的褶皱运动、断层运动使台湾逐渐上升成为稳固的岛屿,且上升运动不断进行;自然环境的风化、雨蚀、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样复杂的地形样貌。其西部台湾海峡平均深度约300英尺,东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则有13,000英尺。台湾农耕地大约7,900平方公里,但尽管土地因为火山作用导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异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冲积土壤和赤松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碱性的冲积土壤。台湾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钾,需要肥料才能有获得好收成。而随著社会经济的变迁与发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环境污染日益增加。 由于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相撞,台湾拥有火山、温泉及频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主要火山分布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质温泉等现象。台湾过去大量开采煤矿、黄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气等资源,但2000年后已经耗尽。较小的岛屿因海底火山形成独特自然风貌,如澎湖群岛柱状玄武岩、绿岛和龟山岛海底温泉等。龟山岛是台湾历史上有纪录的活火山,但几个世纪并未喷发。金门群岛和马祖列岛在地质上属于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共有119条河流,大多呈现东西向,并发源于中央山脉或丘陵。西部河流多长于东部河流,流域多小于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联许多河流。长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条,浊水溪是长度最长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积,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运功能的主要河流。因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河流流量变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涨、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则只剩干溪。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个,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库及翡翠水库是最大的两个人工湖泊。目前主要河川、水库均有执行管制与整治措施。 气候. 台湾气候带广泛,南部为热带气候、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山区为温带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嘉义县、嘉义市及花莲县。台湾四季温度变化明显,每月平均温度约在摄氏15度至30度之间;而东部黑潮暖流调节台湾温度,海洋气流更造就温润的天气。夏季至秋季漫长炎热,气温可达摄氏35度以上。冬季短暂温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达摄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区常见飘雪。台湾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约0.56%。因应《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和《巴黎协定》,中华民国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并宣示将「2050年净零转型」纳入目标。 台湾全年降雨丰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东部和山区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台风为主要降雨型态。降雨分布取决于季节性季风:夏季因为西南季风滞留锋面而进入梅雨季,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则吹拂东北季风,东部与北部出现稳定降雨,中南部则普遍干燥。台风在夏末到秋初经过台湾,平均每年袭击3次至4次,有时引发洪水、土石流或山崩。另外因为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秋冬季节空气品质不良。台湾附属岛屿和澎湖群岛气候与台湾相似,金门群岛和马祖列岛气候与中国大陆沿岸相似,南海诸岛气候与东南亚岛屿相似。 生态. 台湾具有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带与多种地形样貌,因而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台湾物种共有64,906种,包括动物41,017种、10,704种、病毒、细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种、真菌类6,683种。过去台湾曾完全被森林覆盖,现在有60.7%以上面积为森林,且其他植被覆盖大部分土地。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气候土壤不同变化,分成、、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针叶林占全部森林约20%,而近75%森林属于硬木。台湾持续推动在低海拔平原种植树林,并在过半地区(主要是山区和丘陵)禁止。 目前已知台湾有119种哺乳动物、690种鸟类、118种爬行动物、43种两栖动物、401种蝴蝶、2,992种鱼类,并有788种蕨类、5,560种被子植物和111种裸子植物。其中约30%为特有种与特有亚种(包括45种哺乳动物、85种鸟类),其它则与中国大陆物种类似。最大的哺乳动物是台湾黑熊,并有鹿和野猪出没,各地候鸟群则在淤滩及红树林栖息。离岛动植物种类则较少,且缺乏树木。作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中华民国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维护,并促进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湿地保育、教育推广工作,并公告台湾黑熊等保育物种。 为了维护自然景观与保育动植物生态,台湾地区还设置国家公园、国家自然公园、自然保留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各类型自然生态保护区共98处,约占土地面积19.18%。其中9座国家公园包含许多特殊地形景观,分别是垦丁国家公园(第一座国家公园)、玉山国家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雪霸国家公园、金门国家公园、东沙环礁国家公园(第一座保育海洋环境的国家公园)、台江国家公园、澎湖南方四岛国家公园,另有首座国家自然公园寿山国家自然公园,累计面积750,479.43公顷。 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是半总统制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宪法》针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三权不足,增加考试及监察两权。总统为国家元首,下设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总统对外代表国家,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命官员等;其还设置总统府,并遴选资政、国策顾问及战略顾问。总统、副总统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公民直接选举,任期4年。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下设30个中央行政机关。行政院院长由总统任命,由其提请总统任命副院长、部会首长、政务委员,组成行政院会议。 立法院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设有多个委员会。立法院质询行政院院长及各部会首长、议决或覆议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员组成,互选产生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立法委员采单一选区两票制,任期4年:区域立法委员73人,由单一选举区(依人口比例划分)选出,每个县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选举区立法委员各3人,不另分选举区;全国不分区及侨居国外国民立法委员选举区立法委员34人,依照政党名单投票,借由政党选举票得票率选出。另外,人民可以借由公民投票决定法律或政策。 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理解释、民事、刑事与行政诉讼审判及公务员惩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组成,设置司法院院长、副院长各1人。考试院为国家最高考试机关,设有考选部、铨叙部、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及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其由考试委员组成,设置考试院院长、副院长各1人。监察院为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设有审计部与国家人权委员会;其由监察委员组成,设置监察院院长、副院长各1人。司法院正副院长、司法院大法官、考试院正副院长、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监察委员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中华民国规定公费补助选举、投(开)票所监察员等制度,并推动提高透明度、防范贪污、电子政务等政策。公职人员选举皆为直接选举,年满20岁选民便依户籍取得投票权,并有登记参选权利与女性保障名额。随著民主选举成为重要政治活动,传播媒体、舆论调查、民间团体和抗议活动越趋重要。各级政府主要岁入为税课收入、营业盈余及事业收入、规费、罚款及赔偿收入,主要支出为社会福利、教育科学文化、经济发展、一般政务及国防。2022年度各级1年以上公共债务未偿余额为63,994亿元,占前3年度名目国内生产毛额平均数37.70%。 目前人民团体分成职业团体、社会团体与政治团体,其中民主进步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两大政党,主要政治议题有台湾统独问题、海峡两岸关系、经济发展等。民主进步党经常被描述为主张独立的左派政党,而中国国民党是反对独立的中间偏右政党。由于总统在政府运作中具有极大影响力,「执政党」指取得该职位的政党,目前台湾已经历经3次政党轮替。由于选民倾向保守与地方派系影响,中国国民党比起民主进步党更具选举优势。在2024年立法委员选举,民主进步党、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取得席次。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宪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采均权主义制度,实施地方自治。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联邦制特征,地方政府在部分领域拥有管辖权。依《地方制度法》规定,地方划分为省、直辖市。省划分为县、市;县划分为乡、镇、县辖市。直辖市及市均划分为区。在省政府改为行政院派出机关后,省不再属于地方自治团体。目前,中华民国第一层级地方自治团体为直辖市及县(市),共有6个直辖市、13个县和3个市,146个乡、38个镇、14个县辖市及170个区。中央政府根据人口和经济等指标,向地方政府分配财政预算,并推动区域联合治理。直辖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辖,拥有更多的行政资源,在区域发展扮演重要的都会角色。 直辖市及县(市)设立直辖市及县(市)政府,乡(镇、县辖市、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设立乡(镇、县辖市、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公所,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处理机关政务、办理自治事项等。直辖市及县(市)也组成直辖市及县(市)议会,乡(镇、县辖市、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设立乡(镇、县辖市、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民代表会,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权和质询权。地方行政首长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选举产生,任期4年。直辖市、县和市选举往往被视为重要的民主选举,且地方政府之间彼此竞合。目前中华民国首都为台北市。 司法体制. 早在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基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纳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并规定周延的自由民权保障。不过1948年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与《台湾省戒严令》冻结部分《中华民国宪法》条文,并形成「万年国会」。直至1991年,随著动员戡乱时期终止,《中华民国宪法》才发挥其民主和法治目的。在1991年至2005年,因应政治现实及国家发展,《中华民国宪法》前后历经7次宪法修正,增修条文体制改变政府结构。目前宪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员决议提出,并经公民投票复决过半数支持。 司法院设有宪法法庭、普通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惩戒法院、专业法院(智慧财产及商业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宪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组成,审理《宪法诉讼法》所定案件。各级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财产诉讼审判,惩戒法院掌理公务员、法官及检察官惩戒。法官为终身职,经由遴选或考试选拔、并在法务部司法官学院受训产生;法官必须依法独立审判,不称职者可以免职。 目前法律体系采,继受欧陆法系国家制定《六法全书》。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为事实审,最高法院为法律审。刑事诉讼系统从过去法官兼掌的「纠问主义」,改为检察官、被告及法院组成的「弹劾主义」,并采国家追诉与私人追诉双轨制。不过司法体系运作仍遭批评,在2023年新增国民法官制度。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为事实审,高等行政法院为事实审与法律审,最高行政法院则是法律审。内政部警政署负责、秩序维护、保安警备等警政工作,使台湾成为。海洋委员会海巡署平时是海域执法机构,战时具有国防任务。 外交关系. 目前中华民国有12个邦交国,并在数十个非邦交国城市设有驻外机构,多方面建立持久关系。中华民国政府配合邦交国执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计划,并与理念相近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区域安全及和平发展。同时外交政策秉持「踏实外交」原则拓展国际空间,除了在亚太区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协调相关部门参与国际组织。中华民国政府还协助国内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活动、推动人道援助和卫生合作,并回应气候变迁、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人口贩运等问题。目前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华民国护照持有者免签证、落地签证或电子签证。 在冷战前期,中华民国在联合国代表「中国」,也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暨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到了冷战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中国」席次,中华民国失去国际地位。目前中华民国是4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多边机制(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国际农牧业组织、国际开发银行等)的成员国、及27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多边机制观察员,并积极推动参与联合国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警政国际组织等机制。同时中华民国还推动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和经济整合,与多个国家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中华民国现与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及等地区国家维持正式外交关系。中华民国与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双方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紧密合作;中华民国也与加拿大展开交流。中华民国政府借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与东南亚国家协会国家交流,并推进南亚(印度、尼泊尔)、东北亚(日本、韩国)等地关系。中华民国与澳洲、纽西兰等国家关系友好,并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议。中华民国也与圣座合作密切,并扩大与欧洲联盟、欧洲各国合作。同时,中华民国政府还推动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青年世代交流等计划,并鼓励国际非政府组织设置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拥有台湾的主权,强迫中华民国接受单方面设定的政治统一框架,不断进行政治打压及军事胁迫。不过双方持续维持经贸、人员、文教与社会交流,开放并执行多项协议措施,中国大陆也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及对外投资对象。除此之外,台湾也与香港、澳门发展关系,并推动侨务工作。目前中华民国与汶莱、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存在南海诸岛争议,并与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中华民国政府支持多边体系解决领土争端,提出和平协商处理东海、南海分歧。 国防军事. 台湾位处东亚岛链中心,是邻近台湾海峡与吕宋海峡的战略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侵犯台湾,持续对台湾展开军事演习、侵扰西南空域、间谍情报活动,使其成为中华民国唯一的军事威胁。中华民国国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并有宪兵、陆军后勤、后备、防空飞弹、资通电军等指挥部。在指挥架构部分,总统为三军统帅,行使统帅权指挥军队;其直接责成国防部部长,由部长命令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执行。国防部主管整体国防事务,依法提交相关报告。另设有提供总统咨询的国家安全会议,下辖国家安全局。 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威胁,国军提出「防卫固守、重层吓阻」的守势防卫构想,战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对称吓阻战力,维持周边制空权和防御,并在遭遇攻击时保存战力、等待其他国家协防。除了防卫作战需求,国军还依令支援反恐行动、及协助地区灾害防救。同时中华民国持续与美国、日本等理念相近国家交流,共同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胁。武器装备以自主研制优先,其他由现货市场商购及军购获得。目前美国根据《台湾关系法》出售防卫性武器,但大部分国家不愿意出售。另外传出台湾拥有攻击中国大陆、及制造核武器能力。 在2022年,台湾国防预算近170亿美元,占国内生生排行额2.2%。目前国防人力约有170,000名现役军人,分成军职人员(征兵制与募兵制进用)及文职人员(国家考试进用)。所有年满18岁至36岁、符合标准的男性须服兵役,学生可延缓入营,并设有替代役制度。役男后续会被纳入后备军人管理,并规划全民防卫动员方案、空袭演习和灾难演习。台湾每年训练约120,000名预备役军人,并计划将增加到260,000人。女性现役军人多从事非战斗职位,在2021年约占15%。台湾持续改善并保障军人权益,并提供各阶段军事教育。 经济建设. 台湾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由制造业、国际贸易和服务业推动,而大量外汇储备、劳动生产率增加、产业私有化、政府经济规划、亦促成经济成长。在2021年,名目国内生产毛额7,750亿美元,人均名目国内生产毛额33,011美元,人均购买力平价59,398美元。而中央银行借由货币与外汇政策稳定新台币和外汇流通,持有世界排行前几名的外汇储备。这些让台湾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国际社会有极高依存度,并在许多调查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经济自由指数第6名、《世界竞争力年鉴》第7名、投资环境风险评比第3名。 中华民国积极在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与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巴拿马、瓜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宏都拉斯、纽西兰、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贝里斯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同时强化贸易合作和产业形象、规划自由经济示范区、吸引台湾商人、中国大陆资金及其他外商投资、推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和新南向政策。台湾证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总家数为971家,总资本额约74,999亿元。不过台湾产业主要基于,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业。 在2022年,中华民国商品及服务输出5,512亿美元、输入4,515亿美元,贸易顺差997亿美元(占名目国内生产毛额13.07%)。其中商品输出4,795.2美元、输入4,276亿美元,贸易顺差648.7亿美元。中华民国主要出口市场为中国大陆(含香港,38.8%)、东南亚国家协会(16.8%)、美国(15.7%)、欧洲联盟(7.3%)、日本(7.0%),主要进口来源为中国大陆(含香港,20.0%)、日本(12.8%)、东南亚国家协会(12.6%)、美国(10.7%)、欧洲联盟(9.4%),而主要投资对象为新加坡、美国、加勒比海英国属地、越南、韩国、中国大陆等。 同时期,中华民国劳动力人数平均1,185.3万人、就业人数平均1,141.8万人,失业率平均3.67%。台湾持续推动青年就业和创业,女性劳动人数亦持续增加,劳动参与率平均59.18%。台湾工会组织率相对较高,劳工抗议较少见。中华民国逐步调整基本工资、缩减工作时数、推动性别平等及友善职场措施、办理劳工与就业保险及劳动检查、健全退休金及国民年金制度,并落实工会自主、强化劳资争议处理。目前台湾综合所得税与营业税相对较低,但已经出现贫富差距扩大、雇佣市场紧缩、非典型就业等现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户约58.1万人。 第一产业. 2022年,中华民国第一产业占名目国内生产毛额(生产面)1.41%。农业就业人口占4.6%。台湾气候温暖、雨水丰沛,适合作物生长。过去台湾借由土地改革、技术引进促成农业发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到冲击。目前农耕地约78.7万顷(占土地面积22.7%),但农户平均耕地0.72公顷,属小农兼业经营,生产成本高且不具竞争力。稻米是最具价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笋、卷心菜、西瓜、香菇、绿叶蔬菜和葱。蔬果、茶叶和为重要出口产品,并出现数百个休闲农场。畜牧业奶制品与肉业经济规模较小,猪肉与家禽比牛肉更欢迎。 过去、和渔业为重要经济部门,曾大量开采黄金、硫磺、大理石等资源,但现今重要性下降。采矿业与林业由于资源枯竭及管理限制,仅占经济总产值一小部分,但木材与竹材产量持续增长。由于资源状况与影响,渔业由沿海渔业转为远洋渔业与,主要出口秋刀鱼、石斑鱼、吴郭鱼等;台湾南部则有观赏鱼养殖场。目前中华民国政府推动建立产品安全、粮食安全、防疫检疫等机制,并改善农产品运销、农作物出口、水利建设、农渔民团体、农渔村环境,以及发展农业创新知识和高经济价值产业。 第二产业. 2022年,中华民国第二产业占名目国内生产毛额(生产面)37.80%,制造业占34.24%。工业劳动人口占35.4%。在产业结构和贸易政策上,台湾先后经过劳力密集产业进口替代阶段(1950年代)、出口导向二次进口替代阶段(1960年代)及资本密集技术导向产业等阶段(1980年代)。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资、轻工业,其后扶植塑胶、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电子、半导体产业。其中借由公营事业推动国家政策,并进口石油建立石化工业。目前台湾还是半导体、资讯及通讯科技产品的重要生产地,也是主要工业产品、高端零件的提供者。 目前中华民国主要生产纺织品、食品加工、塑胶、石油精炼、药品、化学品、钢铁、车辆零件、机具机械、半导体、电子设备、资讯及通讯科技设备、消费品等产品,主要出口产品有电子零组件、资通与视听产品、金属及其制品;主要进口产品有电子零件、矿产品与机械。数家台湾公司在全球市场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联华电子、华硕、宏碁、宏达国际电子便是知名品牌。中华民国政府希望加速产业升级及结构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经济形态,并协助企业布局全球。同时借由国防工业稳定需求及提升技术,自制军舰、潜舰、战斗机、飞弹等武器。 第三产业. 2022年,中华民国第三产业占名目国内生产毛额(生产面)60.78%。服务业劳动人口占60%,是成长速度最快的产业类别,并朝向精致化与专业化发展。主要服务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政府服务、金融和保险、房地产(包括出租和租赁)、运输(包括仓储)、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高科技服务、住宿(包括饮食)、教育和文化(包括体育和娱乐)。在商业部门方面,中华民国政府推动电子商务业、国际物流服务、餐饮科技、商业服务设计暨广告服务业、连锁加盟业、智慧商业服务加速升级与数位转型,并强化冷链物流、国家标准检验、智慧财产权等基础环境。 中华民国⾦融机构分成、信用合作社、农会、渔会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证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其中银行机构持续拓展据点,保险业经历快速成长有相当高覆盖率,证券业和票券业机构则趋于稳定。中华民国政府相当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陆续规划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国家公园、国家森林游乐区、林业文化园区、国家绿道、国家级风景特定区等。在2022年,前来台湾的旅客共895,962人次,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香港、美国和东南亚;出国国民共1,482,821人次,主要前往中国大陆、日本、美国和欧洲。 科学技术. 台湾科技发展源于政府对于应用科学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升级及私营部门相关投入,这也是其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早期中华民国政府主要推动民生科技产业与台湾制造(石化业、钢铁业、汽车产业),在1980年代转为资讯科技(个人电脑、积体电路),目前则推动产业创新及升级转型;同时还支持学术研究发展,引导大学与企业共同开发高科技、学界成果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目前中华民国政府支持的产业包含数位资讯及通讯、生物医学、奈米、绿电及再生能源等技术,也积极推动智慧机械、国防战略、防灾、物联网、云端运算及人工智慧等项目。 除了培育专业技术及跨领域人才,中华民国政府提供产业投资发展环境、推动国际产业创新聚落。目前台湾共有13个科学园区,分成新竹科学园区、中部科学园区及南部科学园区三大核心园区,集结大量生物技术、个人电脑设备、积体电路、奈米技术、精密机械和电信领域公司。在2021年,台湾三大科学园区进驻企业的经济产值达1,239亿美元。台湾还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实验研究院(含国家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国家奈米元件实验室、国家太空中心、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湾台风洪水研究中心)和资讯工业策进会等机构展开多项研究。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国家学术研究最高机构,招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顶尖研究人员。中华民国在文学研究、经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图档学、传播学、体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术领域均有研究成果,并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台湾在科技竞争排名领先,如在2019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创新能力部分排行第4名,在2021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部份分别排行第9名与第6名。 公共建设. 交通运输. 台湾四面环海,位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交通枢纽。目前拥有7个国际商港和4个国内商港,前四大港口为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及台北港。主要是民营企业(如长荣海运、阳明海运等),拥有大量商船,2022年国际货柜装卸量1,469万20呎标准货柜。台湾还拥有35座机场,包括桃园国际机场(全球第四繁忙机场)、台北松山机场、高雄国际机场及台中清泉岗机场4座国际机场。目前计有中华航空(国家航空公司)、长荣航空、台湾虎航、星宇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间班机频繁,在全球89个城市则有199条国际航线。 台湾环岛铁路为公营事业,营业里程1,065.0公里(共241座车站),载客列车分成数种等级。台湾高铁公司经营的台湾高铁共12个车站,台北市至高雄市需90分钟,构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台北都会区、高雄都会区、桃园中坜都会区、台中彰化都会区还建有捷运系统。公路分为国道、省道、 县道与市道、乡道与区道及其他专用公路,总里程21,777.6公里。大部分公路横跨西部沿海低地与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长高速公路隧道。台湾私人汽车和机车拥有率相当高,并有汽车客运、计程车、租车、公共自行车等服务。 能源供需. 2020年,台湾电力产业主要仰赖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阳能(2.2%)、生质能(1.3%)、风力(0.9%)。目前台湾煤矿存量已经耗尽,仅能开采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气,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须仰赖进口。由于对外国燃料的依存度极高,中华民国政府持续分散采购石油、煤矿与天然气,并依法管控石油与天然气安全存量。其主要是从沙乌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东国家进口石油,并向澳洲、印度尼西亚和南非购买煤矿。天然气进口在2000年后急遽增加,目前向卡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3个国家采购。 早期台湾发电厂采用水力发电和燃煤发电,其后则仰赖火力发电,并在1970年引入核能发电。在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后,反对核能者增加,核能发电的能源占比亦下降。再生能源占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阳能、风力和生质能发电为主,水力和地热发电相对次要。在电力需求增加、发电机组届龄下,台湾电力公司推动增加燃气机组、天然气接收站等计划。同时中华民国政府也推动能源转型,辅导提升能院效率和洁净能源,特别是太阳光电与风力发电。截至2022年,再生能源装置容量累计14,128.6千瓩。目前台湾家用电源电压为110V或220V,频率为60Hz。 其他建设. 中华民国的邮政事业由国营的中华邮政公司专营,并推动数位转型。在2023年,中华民国计有114家电信业者经营语音、数据等服务,市内电话用户1,028万4,961户,宽频网路帐号3,723万户(709万户固网宽频、2,836万户行动宽频)。随著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及市场自由化,固网、行动网络和光纤服务相当普及。目前行动电话数量已经超过固定电话,包括最大电信业者中华电信在内的电信公司均提供服务。中华民国政府持续推动兆位元宽频联网布建普及、网际网路协定升级,网际网路和社群媒体使用有所增加,2016年网路就绪指数排行第19名。 早期台湾公共建设配合经济发展规划(如十大建设),其后转向生活环境改善。国营的台湾自来水公司提供稳定供水设备,另有多项水资料开发治理计划。2021年底,家庭自来水设备普及率约97.2%。每年城市估计生产733.6万吨固体废物,并面临各类环境问题。在环境运动推动下,中华民国政府持续执行空气、河川、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及毒性化学物质灾害等防治工作,并推动废弃物分类、资源回收等政策,一般废弃物回收率56.79%。另外还推动国土计划与功能分区、城乡风貌及创生环境、均衡区域及城乡发展,并有都市建筑物重建机制。 社会发展. 2022年底,中华民国人口总数23,264,640人,约占世界人口0.31%(排行第56名)。早期总和生育率相当高,但在1950年代末显著下降,1984年后低于人口替换水准2.1,人口呈负成长。2022年,总和生育率降至0.870,粗出生率5.96‰也低于粗死亡率8.89‰,属于超低总和生育率国家。目前性别比例则逐渐接近,婴儿性别比为107.79比100,女性预期寿命与移民人数较多。平均结婚年龄和离婚比例均上升,在2023年估计51%女性已婚。随著都市化提升与社会变迁,传统家庭结构持续缩小且日趋多元,单亲、隔代、新住民、近贫等家庭持续增加。 同时期,中华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43.8岁。国民0岁平均余命逐年波动递增,在2021年0岁平均余命合计为80.86岁。随著死亡率降低和预期寿命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经快速上升,在2022年底占总人口17.56%(扶养比42),属于高龄化社会。预计至2025年老人人口将超过总人口20%,成为超高龄社会。因应高龄化社会趋势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中华民国政府与民间推展各项老人福利服务,同时推动儿童及少年福利、妇女福利、身心障碍者福利、专业保护网络等社会福利服务,建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等社会安全制度。 目前中华民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3人,为全世界1,000万以上人口国家第二位,仅次于孟加拉。其中99.7%人口居住在台湾,并随著产业发展往西部和北部都会区聚集,导致都市化快速(80.1%为都市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直辖市更占人口69.43%。人口前三名直辖市为新北市(近400万人,占17.17%)、台中市(281万人,占12.10%)和高雄市(273万人,占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为台北市、嘉义市与新竹市。85.0%人口拥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价与租金急遽成长,因而出现社会住宅及租金补贴等政策,都会人口与产业亦向外扩散分化。 族群划分. 台湾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户籍人口以汉族为最大族群,占人口96.4%。其他2.5%为原住民族、1.1%为新住民。汉族在14世纪至17世纪移民台湾,分成来自福建省的闽南裔台湾人(占人口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细分泉州人与漳州人)、及来自广东省的客家裔台湾人(占总人口15%,多居住在丘陵),后来被称为「本省人」。日本人在1945年撤离台湾后,中国大陆人士纷纷移居台湾。1948年至1955年,大批军公教人员及民间人士随著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这批移民(占人口15%)包含汉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数民族等,又被称为「外省人」。 台湾原住民族属于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至少在10,000年前在台湾地区居住,共有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邵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达悟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赛德克族、拉阿鲁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在汉人移民下,居住在台湾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则迁往东部。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58万人,并有逾28万人迁居都市。阿美族、排湾族与泰雅族三大族群占原住民族人口70%,邵族和拉阿鲁哇族仅有数百人。随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会变迁和都市化,族群差异逐渐趋同,但仍影响选举政治。 自1990年代,随著婚姻移民定居及开放引进移工,居住在台湾的外国人人数增加,人口组成日趋多元,目前已设户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1.1%。台湾新住民以来自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最多,其次为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共计57.79万人。因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华民国自1989年首度开放引进特定工作的国际劳动人口,并对移工及仲介机构进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数已经有71万余人。不过台湾净迁移率估计为每1,000人仅0.85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68名。相反地,许多国民移民至美国、澳洲、纽西兰等国家,或前往中国大陆定居。 语言文字. 目前台湾使用的听觉语言相当多样,分属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和南岛语系的原住民族语两大类。台湾汉语系统包括国语(华语)、台湾台语、台湾客语、马祖语等,依族群及区域还有不同方言和腔调,且彼此并不互通。台湾原住民族至少使用42个语言别,同样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莱雅语、噶玛兰语、邵语、拉阿鲁哇语、卡那卡那富语、赛夏语、鲁凯语部分支群及卑南语部分支群等13种语言别被列为濒危语言。部分年纪较大者因曾接受过日本教育会使用日语,而1949年的中国大陆移民者会使用各省份方言,但后者已在年轻世代式微。 目前文字系统则有从古代汉字演进的正体字,以及后来订定的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及原住民族语书写系统。台湾原住民族最早没有文字,之后才向荷兰人、日本人、汉人学习书面语言。汉字在形体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台湾更是少数使用繁体字的地方,并盛行书法活动。随著中华民国政府推动国语政策和教育普及,华语成为台湾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语言,目前还推动。而由于闽南族群人数居多,许多族群的人会同时讲华语与台语。另外针对听语障人士所使用的视觉语言,也自主发展出台湾手语系统。 相对于过去将华语独尊为官方语言,其他本地语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后才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国家语言发展法》将台湾及离各族群的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纳为国家语言,保障使用国家语言的权利,落实语言与文化平权。中华民国政府和民间还展开一系列弱势语言、书写系统使用维护及保存国家语言等语言保护措施,并将这些语言纳入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必修课程。台湾还将英语列为国民教育必修课程,并鼓励学习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俄语、义大利语、越南语等第二外语。为了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华民国政府推动2030双语政策。 宗教信仰. 《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人民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种宗教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宗教最宽容的地方之一。根据2019年的调查,民众主要信仰传统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贯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还包括伊斯兰教、东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红卍字会)、天德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摩门教)、天理教、、统一教、山达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弥勒大道等。另外,有80%民众同时信奉不同宗教,13.2%民众则无宗教信仰。 过去台湾原住民族多信仰泛灵信仰,中国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传入基督新教与天主教,日本则导入神道教。在1949年,许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间教派等团体从中国大陆逃往台湾,彼此竞争消长。台湾登记在案的宗教团体可分为财团法人(基金会)、或社会团体,不同的宗教还办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医疗服务、社会福利等机构(如慈济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机构),并建立宗教研究机构与学术环境。台湾地区有将近33,000多个供教(信)徒膜拜、聚会的场所,是世界上宗教场所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台湾民间信仰结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内容,相信人神灵三界相通。其中妈祖及王爷千岁为二大寺庙供奉神明系统,而不同庆典仪式、艺术装饰等则体现传统教义。每年各地会举办大型迎神赛会或遶境活动,并有天公生、迎妈祖、烧王船、蜂炮、炸寒单、宋江阵等仪式。目前道教逐渐融入现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间佛教」改革发展,而一贯道持续影响社会。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内的基督宗教在台湾历经长期发展,目前台湾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数位中华民国总统亦是基督徒。汉语穆斯林社群逐渐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 公共卫生. 台湾有著极高的健康水平,预期寿命高。医疗院所由医疗专业人员组成,提供专业医疗照顾,目前主要分为中医与西医两种。在2022年底,执业医事人员数359,609人,计有480家医院及20,099家诊所,提供172,088张床位。自1995年后,全民健康保险整合社会保险系统,借由财务自给自足的互助制度,将99.9%的国民纳入保障,落实平等医疗和就医权利。其财源主要以保险费收入和量能负担为原则,中华民国政府提供部分弱势族群保险费补助。全民健康保险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诊疗服务,被保险人可以自由选择特约医院、诊所等机构。 在2021年,中华民国国民0岁平均余命80.86岁,男性77.67岁、女性84.25岁;新生儿死亡率每1,000活产2.7人,婴儿死亡率每1,000活产4.1人。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为主(占76.6%),依序为恶性肿瘤(28.0%)、心脏疾病(11.9%)、肺炎(7.4%)、脑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压性疾病(4.3%)、事故伤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肾炎、脏病症候群与肾病变(3.0%)及慢性肝病与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结肠直肠癌。成人过重及肥胖盛行率在2016年至2019年47.97%,18岁以上吸烟率在2020年13.1%。 由于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险的医疗支出持续增加。2021年,医疗保健支出14,265亿元,占国内生产毛额6.6%;平均每人花费60,783元,不过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也引发争论。中华民国政府建构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虫媒传染病、肠病毒、结核病、爱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传染病防治,推动妇幼健康、罕见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营造健康环境、健康监测等政策。同时还确保人类药物、生物药品、医疗器材、食品、化妆品等安全管理,并监督中医学服务与药材管理。另外也发展多元长期照顾体系、推动失智友善社区。 教育措施. 中华民国教育学制类似美国模式,采「六、三、三、四」架构:国民小学6年、国民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大学学士班4年;另有硕士班1年至4年、博士班2年至7年。同时还扩大2岁以上至国民小学前的幼儿园教保服务。在2022年,教育科学文化预算占政府总预算20.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实施分为国民小学(6岁至12岁)与国民中学(12岁至15岁),以九年一贯课程衔接学校教育,教科书需经过中华民国政府审定。高级中学校教育采「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双轨,分成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五年制专科学校及技术型高级中等学校。 在2020年,国民中学的升学率已经达99.8%,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纳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中华民国政府还推动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专业化、及多元弹性发展,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读大学。过去高等教育机构快速增长,目前则推动大专校院整并、退场,截至2021年尚有137所大专校院与12所专科学校。台湾顶尖的大专院校多是国立大学,其中国立台湾大学被视为是最好的大学,其前身台北帝国大学是台湾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技职教育对接产业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体系,并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转轨。 台湾传统社会的阶层顶端是受过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发展便能促成社会流动。由于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专院校以上学历人口已经超过高级中学程度者。许多学生前往美国、澳洲、英国、日本等地留学,大专校院亦招收与展开国际交流。台湾在国际科学奥林匹亚生物、 化学、地球科学、数学、资讯和物理项目具有一定表现。中华民国政府还培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国家语言及双语教学师资,并规划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高龄教育、数位教育等政策。至2021年,识字率为99.1%。 文化艺术. 台湾是开放且包容的移民社会,具有多民族、多语言的文化样貌。《中华民国宪法》明定保障自由权利、多元文化为基本国策,并应建设平等、均富的国家。这导致其核心价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平等意识外,亦推动全民健康保险、社会福利、多元语言文化、同性婚姻等政策。不过传统社会仍以汉文化为主,属父权制、父系制和阶级制社会,日常生活围绕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不过随著地方社会转型,台湾公民社会已经蓬勃且多元化发展,出现各类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运动、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等。 同时,台湾社会兼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力趋大。其中台湾原住民风俗习惯各异,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并藉艺术呈现文化精神。客家族群在台湾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区也发展出各自的特色,而台湾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传统。中华民国政府把支持文化活动视为主要职责,各地兴建大量公立博物馆、表演场地设施,使台湾成为亚洲艺术中心。其中国立故宫博物院便被誉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地方博物馆与私立博物馆亦快速增长,并典藏各式文物。 节庆假日. 中华民国国定假日有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元旦)、农历除夕至初三春节(农历新年)、2月28日和平纪念日、4月4日儿童节、民族扫墓节(清明)、农历5月5日端午节、农历8月15日中秋节、10月10日国庆日。自2015年开始,国定假日与周末重叠会补假。其他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做牙等,并举办灯会、放天灯、放水灯、普渡、抢孤等活动。台湾原住民族岁时祭仪分成祖灵祭、丰年祭与收获祭、狩(渔)猎祭及农耕祭等传统节庆,而客家族群亦会举办客家桐花祭、义民祭、龙等活动。 视觉艺术. 台湾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织绣、雕刻工艺。清治时期文人推展传统书法和水墨画,民间有木雕、石雕、漆艺、陶艺、蔺草编、竹工艺、纤维工艺、金属工艺、纸艺等工艺。日治时期引进西洋画及东洋画观念,地方题材成为特色。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并因西方思潮与艺术运动冲击,出现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调和探索。其后的乡土运动影响水墨等创作。1980年代起,出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作品,关注政治、性别和族群等议题,并筹办大型展览。2000年后,台湾艺术融入在地性与全球化、美术与科技的思考。 目前雕塑艺术因为传统宗教和当代主题而盛行,版画艺术有多元表现,摄影艺术则历经日治时期人像摄影、战后沙龙摄影、乡土写实摄影演进。工商设计与文化设计蓬勃发展,并结合当代工艺,逐渐发展出文化创意产业;而衣饰则已经西化。台湾建筑概分为台湾原住民族建筑、中式传统建筑、西洋式与中西混合型建筑及战后现代主义建筑,都市地区普遍是公寓住宅。目前建筑呈现多元面向的发展,其中台北101在2004年至2010年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同时中华民国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并经中华民国政府指定为古迹、历史建筑等有形文化资产保存管理。 文学出版. 台湾原住民族口传文学是最早开始流传的台湾文学。古典汉诗文学源于17世纪,在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日治时期持续维持一定创作人口,但其内容因身份认同而有所转变。在日治时期还发展出吸收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反对殖民的新文学作品。1945年后,来自中国大陆的成为战后文坛的主导,怀乡文学、反共文学及军旅文学成为风潮。1950年代至1960年代,现代诗、散文、小说创作开始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19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强调社会现实与历史,与战前的写实主义传统接轨。 1980年代后,文学创作与批评多元发展,出现女性文学、都市文学、环保文学、政治文学、同志文学、原住民族文学、客家文学、台语文学、眷村文学、新住民文学、移工文学等作品。台湾哲学吸取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并受自由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影响。中华民国政府还鼓励台湾漫画建立内容品牌。图书出版事业以小规模、本土经营为主,各地设有公共图书馆。2021年,书籍出版登记家数为1,924家,并有57,710种书籍上市。出版商翻译大量外国著作,中文书籍亦在其他华文地区销售。但整体纸本图书市场持续衰退,线上书店与数位出版渐趋活络。 表演艺术. 台湾原住民族音乐分为歌舞音乐与器乐。汉民族音乐分为福佬与客家两系,并有民俗音乐、戏曲音乐、器乐与宗教音乐类别,教会则引进西洋音乐。台湾古典音乐及西式音乐在日治时期开始普及,后来出现「中西合璧」、「和汉交融」、现代主义及民族主义等风格音乐,不同西式音乐团体和国乐团体也相继成立。在历经白色恐怖时期后,台湾相继出现校园民歌、华语、台语及客语流行音乐等通俗音乐风潮。目前台湾流行音乐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并创造许多华语歌手及经典歌曲。每年会举办理金曲奖、金音创作奖、台湾原创流行音乐大奖等奖项。 过去传统戏曲有南管戏、北管戏、高甲戏、四平戏、客家大戏、歌仔戏、京剧、豫剧、车鼓戏、牛犁阵、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等,并历经大量转型与现代化。现代戏剧最早有日治时期的台湾新剧运动,其后历经反共抗俄剧,再受西方当代剧场艺术与国际交流影响。目前现代化商业剧场多元成长,亦出现探索艺术形式的前卫小剧场。舞蹈艺术受不同文化传统影响,引入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蹈等,并发展出高等舞蹈教育与专业舞团。中华民国政府还在各地兴建可供表演的现代化剧场、文化中心或演艺厅。 烹调饮食. 台湾多样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家庭习惯与成员共同用餐,但也经常在或夜市消费。台湾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𫉄、旱稻为主食,并狩猎山猪或捕获渔产。汉人农业社会以米饭为主食,分成清淡不腻的闽南菜与重口味的客家菜,亦形成酱菜文化。日治时期,日本料理成为普遍菜色,出现北投酒家菜、佛跳墙等菜肴。随著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带来中国各地烹调菜色,包括京菜、鲁菜、川菜、苏菜、浙菜、闽菜、粤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肴。随著养殖技术进步,各地享有多样海鲜,并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 除了传统中国北方和南方料理,台湾也逐渐引入各国饮食文化,并出现精致餐饮和速食文化。同时还有小笼包、卤肉饭、油饭、羊肉炉、鹅肉、棺材板、牛肉面、肉圆、蚵仔面线、大饼包小饼、生煎包、臭豆腐、鸡排、蚵仔煎、葱抓饼、盐酥鸡、烤玉米、盐水鸡、珍珠奶茶、刨冰、凤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饮品与地方特产。另有春节围炉、元宵节汤圆、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等年节习俗,以及药炖排骨等药膳食补。茶叶主流为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白毫乌龙茶及铁观音,另有咖啡与酒品(埔里绍兴酒、金门高粱酒、马祖老酒等)。 传播媒体. 中华民国媒体相当多元,且竞争激烈。2021年,彩色电视机普及率98.5%,有线电视频道85.6%。其中有5家无线电视台事业,播出23个数位节目频道。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为公共媒体,办理客家电视台及原住民族电视台。有线电视广播业者有64家,提供80个至110个基本频道节目,为最大收视平台。目前有线电视业者多-{zh-hans:通过;zh-hant:透过;}-卫星频道供应节目,共计91家、218个卫星频道。中华民国政府辅导业者开发电视剧内容,办理金钟奖、金视奖颁奖等活动,并设置国际平台TaiwanPlus。另有185家无线广播事业,以音乐节目最受欢迎,并具多种语言。 中央通讯社是台湾最重要的通讯社,另有数百家新闻机构。2020年,台湾有32家通讯社、252家报纸出版商、1,267家杂志出版商。《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财经资讯、企业管理、新闻时事、时尚杂志广受欢迎。2022年,台湾在新闻自由指数排行第38名,领先韩国(第43名)、日本(第71名)、香港(第148名)、中国大陆(第175名);不过相关新闻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台湾还有来自20个国家、75家媒体派驻记者,并引进外国语言报纸与国际期刊杂志。随著纸本报纸和杂志式微,多数媒体朝向数位发行发展。 台湾电影最早始于日治时期,战后则一度兴起台语电影。1960年代起,公民营电影公司盛行拍摄写实电影与文艺片,并引进香港电影技术。1970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侠片成为主流,其后爱国电影及小品电影也开始盛行。1980年代开始,中影公司主导台湾新电影运动,探讨社会、人文及历史题材,另有大量纪录片出现。随著台湾新电影运动结束、开放外片进口,台湾电影产业一度没落。直到21世纪初,年轻导演发展在地文化、恐怖、惊悚、犯罪、科幻、奇幻等类型电影。中华民国政府持续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并举办金马奖、金穗奖等活动。 运动休闲. 台湾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包括棒球、篮球、、网球和高尔夫球等。台湾青棒球队在国际级比赛有著不错成绩,并在1989年成立中华职业棒球联盟。篮球是受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欢迎的运动之一。中华民国举办LPGA台湾锦标赛等高尔夫球赛事,并在山坡或丘陵上兴建高尔夫球场。台湾每年还会举办数十场马拉松比赛,台北马拉松是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许多人热衷练习来自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的武术,或在社区公园从事土风舞等活动。中华民国还是全球尖端自行车的外销大国,推广自行车比赛及休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后并获得承认后,中华民国在国际赛事往往只能以权宜名称「中华台北」参加。尽管反对相关条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中华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竞技项目中获得多面奖牌,并在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下最佳成绩。中华民国在世界运动会、世界大学运动会、亚洲运动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帕拉林匹克运动会、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等赛事亦有获奖纪录。为了培育学校优秀运动人才,中华民国举办各项学生运动联赛遴选运动人才,并推动体育学术、体育教学、校园竞赛等措施。 中华民国定期举办全国运动会、全民运动会、全国原住民族运动会、全国身心障碍国民运动会、全国中等学校运动会、全国大专校院运动会等比赛。中华民国政府还推动运动环境改善,兴设国民运动中心等体育场馆设施,并鼓励民间职业运动产业发展。多个城市设有公共自行车系统,并规划环岛自行车道路网。其他受欢迎的休憩方式还有爬山、散步、度假、电视、电影、音乐、跳舞、阅读等,各类型登山运动相当风行。台湾各地都有大型购物中心、连锁百货公司和特色商圈,台湾中部更拥有多处渡假村及游乐中心。
275
宗教
宗教,文化,主要话题条目,日语借词
宗教(英语:religion)有多种定义,可以是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还可以定义为,以热情和坚定地信念而坚持信仰的原则或理论体系。 按前者定义,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 按后者定义,无神论,自然神论, 不可知论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拜。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五个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一些信仰团体,尤其一些新兴宗教,可能会被人定性为「邪教」;然而,被定性为邪教的信仰团体和正当宗教间通常没有真正的区别,因此目前美国宗教学术界已摒弃使用「邪教」这个主观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贬义色彩的中性的「新兴宗教」概念,而一些学者更认为「邪教」一词是对于具有不同教条和仪式的团体的人身攻击;宗教学者梅根·古德温(Megan Goodwin)指出,在一般人的用法当中,所谓的「邪教」,其实指的就是「我不喜欢的宗教」,如此而已;而宗教学者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和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在1996年出版的《宗教的未来》(The Future of Religion)中,也下评论说「在开始时,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隐蔽、微小且偏离主流的『邪教』起家的。」 词源. 在汉语中,宗、教二词各有其义,本不为一个统一的联缀词。按《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宗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故而,“宗”表示对被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自然宇宙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则指教育、育化、启发等,进而侧重于表述对神道、人道、或某一家理论体系的信仰和传播,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内涵较为接近。近代中国常将儒家思想和传统称为“圣教”,此“教”的内涵即与西方的religion一词极为相近。 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作为一个联缀词才出现,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此处的“宗教”一词,指崇佛传统及其弟子的教诲,其词义狭小而具体。但近代以来,随著中西方交流对中国学术界影响的加深,以及随著西方19世纪末现代科学中religious studies等新门类的兴起和发展,“宗教”一词于是作为现代汉语中对于「religion」一词的对应翻译,具备了广义性的概念;西方的religious studies也随即被翻译为了宗教学,即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宗教学脱胎于更早的神学,却超脱了传统神学中带有宗教偏见的研究方向,转而以各个宗教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宗教的本质为研究方向,强调在宗教信仰外保持客观性的研究。 在西方语言中,「宗教」(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关连却不等同,更多地属于一种神学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本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本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religare表示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来解释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中基本用于表达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其与神学的结合更为紧密。中世纪欧洲人从神学的角度出发,往往以略带贬义的paganism(中译为“异教”,但是由于中文缺乏相关语境,只作为中性词)称呼伊斯兰等其他非基督教的信仰;而今日的英文词汇religion及其对应的汉语概念“宗教”则是中性词汇,可以用来代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其他任何宗教。 定义. 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和伦理的因素。 东西方也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理解差异,宗教是一个翻译辞汇,冯友兰指出:「有其自己的意义,不能在中文中看见一个有教字的东西就认为是宗教」。取「以供奉神灵的宗庙为教导方式」之意,关键是「作为祭祀场所的“宗”,而非作为中国式人文主义印痕之祭祀目的的“教”。」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19世纪德国哲学家、人类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即人把自己身上优质的特性凝集为上帝,人敬畏并崇拜自己心灵所创造出的上帝。 现代知名僧人释净空对宗教的定义是--「宗」具有: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三种意义。「教」具有:教育、教学、教化三种含义。 而台湾僧人法鼓山创办人释圣严则认为「有所宗而以为教者,即为宗教。」 《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 以下是西方一些神学家对宗教所下的定义: 内容. 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崇拜行为及礼仪规范(教仪),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教义. 宗教的教义主要分为「观念」和「体验」两种。 即人的神观及对神的敬畏心态,是整个宗教的内在因素及核心所在,故「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教信仰的对象被人理解为一种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圣实在,它被视为神力、精灵、众神、至高一神,或抽象地以绝对者、永恒者、至高无上者、自有永有者、无限存在者、超越时空者称之。这种信仰被视为万物的起源和归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及依据。然而各宗教对神的理解不尽相同,有可能是「众多而有序」、「单一而排他」,有可能以「超在」或「内在」存在,由此构成多神教、一神论、单一主神教、二元神教等,也有超泛神论、泛神论、万物有灵论等不同的神论。 宗教对神灵观念的解释为「神学」,神学在宗教传播、历史演进、人类进步中不断被调整修正。神学是自觉宗教与自发宗教的最大分别,因为神学有其理论化及系统化,而自发宗教是不具神学体系的。 教仪. 宗教的崇拜行为、礼仪规范属于宗教的外在因素。体现出宗教教义的实践,也反映出宗教传统的改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教仪是规范化、程式化、机构化及制度化的,其内容包括祈祷、祭献、圣事、礼仪、修行及伦理规范。 教义是基于宗教的理论体系,而教仪则根据社会实践的活动,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及指导,后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广和外化;前者由不断诠释、汇集、编纂宗教经典而深化,后者也是经验累积确定其施行的程度,于是教义及教仪皆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一种人们公认的社会惯例。 教团. 宗教的教职制度及教团体系(如:基督教的教会、牧区,佛教的僧伽),代表着宗教信仰体系的机构化及社会化,是宗教的最外壳,却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予存在保障。教职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见的外在形体,从而对社会起作用。在历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离现象,体现了社会行政功能与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说明了宗教这一个体与世俗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团及教职的形成,标志著人类信仰体系的成熟,充实了宗教,补足了教义及教仪,由此凸现了宗教的独特性与其他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的不同特点。 起源. 宗教源于准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为现今所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当无超自然体的概念,对于客体尚未神化、无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认为某些行动可影响某些现象或事物,如法术巫术、针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之痕迹,多认为是行法术以增加狩猎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等的墓葬中,都发现尸骨上撒满红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术,以求死者死后安稳或再生。当宗教及神灵观念形成,巫术法术多成为宗教的附属行动。研究宗教起源的学科为宗教人类学,主要理论为万物有灵论、前万物有灵论、巫术论、原始一神论、功能论、神话结构学说及语言疾病学说,前四者属进化论学派,后三者属文化圈学派。 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由英国考古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提出,认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万物有灵」之概念,人在对影子、倒影、回声、呼吸、睡眠中觉得人的物质身体之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而当中以梦境的感受影响最大,当这种未知的东西离开身体时,身体便丧失活动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称这种未知的东西为Anima。原始人推演一切生长或活动之东西,甚如日月皆有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学家认为原始人未具这种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前万物有灵论. 又称「物活论」、「泛生崇拜」,是人类学家对万物有灵论的修正,他认为原始人在产生「万物有灵」之概念之时,先具备一种概念,就是认为整个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东西也是活的,并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独立灵魂为前提,然而也未发现任何考古实证。 巫术论. 巫术论由弗雷泽提出,他认为人类精神是由巫术发展到宗教,再到科学。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原始人认为巫术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触律或相似律,即认为取得某东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响该物之全部,又或认为对该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响该物,但当人类不相信这种虚拟力量时,则转移为对超自然存在物的抚慰和慈悲。 语言疾病学说. 语言疾病学说(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斯·缪勒提出,他认为古代印欧语言抽象词汇少,当中某些概念性词汇必须赋予人格化的联系,否则就无法运用。诸神最初只是自然现象的名字,后来从词汇中人格化,造成实在感,神话由此诞生。这样,引起敬畏的对象逐渐被语言所掩盖,并由于隐喻行为而最终与直接的知觉相分离。 原始一神论. 原始一神论由施米特提出,他认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见于北美极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东南土著,故一神论才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至上神的形象是来自神的最初启示,往后的宗教发展呈退化趋势,被诸神论及鬼灵精怪所掩盖。 功能论. 功能论最先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提出,亦为一系列之后的功能学派理论的总称,他认为宗教仪式和巫术行为等是为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减缓生活压力,提供积极的生活态度以面对生死考验,也保护部落的传统和价值观,这些功能主要分为生物性、精神性及规范性三方面。 神话结构学说. 神话结构学说由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提出,他认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类的心灵皆有共同结构,皆欲解释世界上的事,这种共相是发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话的原动力。 批判. 宗教理智论. 宗教理智论是以理智、逻辑去探讨宗教,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反教也可护教。 反教者观点以罗素词锋最为突出,首先,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应不例外,而宗教所说的第一起因根本是无逻辑可言。第二他认为科学带有某程度的随机性,今天我们得知量子力学、混沌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测性,这表明自然法则很可能非出自决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仅仅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的暂时结论。另外,他又认为神学家充满了「人择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学家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为了让人们生存,这种比方无疑等于说人长出高高的鼻子是为了架眼镜的道理一样,将结果变为原因,罗素认为人类的出现只是自然进化的一个产物,如果上帝是创造者,为何创造了法西斯党或这么多恐怖主义?他又认为,如果是非标准取决于上帝的话,那上帝本身就不应该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是非标准由上帝以外的东西去下判断,这种两难,亦令有神论者为之结舌。 斯温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论护教者,他主要从「为什么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著手,他强调很多人忽略宇宙一开始不存在,或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这种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惊讶的、超出科学的,而这并非由于科学落后未能解释,而是科学的本质必终于某种终极的自然定律及物质结构。这种「终极」的其中一个可能解释是一神论,因为在一神论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这点,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还可让人控制自然,改变自然以生存。进化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中是不可能优于设计论的,因为我们不免要问到进化这种法则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令我们要么不作解释,要么从假设中作出解释,即以一神论假设作出合理解释。 对于以上两种从科学、理性去解释宗教的理性论(对立论及相关论),保罗·田立克认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只有低级证据而依赖宗教权威的知识,但他必须厘清宗教与科学有著本质上的分别(分离论),用科学去反教或护教皆是无谓的,因为两者所寻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应分而治之,科学只可与另一科学相争,宗教也只可与另一宗教相争。他认为诸如量子力学测不准理论一推出,马上就有人用来证明创世论、神迹说、自由说是可笑的。争执得最烈的是进化论,反对者只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意义,把创世描述科学化,歪曲信仰。 宗教情感论. 宗教情感论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质与意义非体现于理智的活动和成果,是一种直觉「无限者」、「神圣者」而生之绝对、无条件的依存感。施莱尔马赫认为以科学理性或道德伦理去批判宗教是肤浅的,科学讲求勾勒世界的实在性,以同相、规律性去推演事实的必然性,而道德则从人自己出发,发展出一种责任体系,靠终极权威下命令认为什么该做不该做。宗教有自己一套,总的来说,宗教是「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对我们面对那些不可见的、永恒的满怀崇敬,一旦直觉宇宙,则认识自己之渺小而感谦卑,从而唤起「对无限的情感」。奥托指出宗教经典以大量词汇描述神性,当转达之概念越明确令人越倾向对宗教作出理性认定,然而宗教是「无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并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们只借用词汇来断定主体的属性,然而这无限的主体又是不能单靠它们来领会的,他指出这最高的被直觉者——「神圣者」——必须排除任何道德因素,这个「神秘者」令人产生「畏惧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论甫一推出即受到逻辑上的质疑,施莱尔马赫暗指没有情感的宗教体验是谈不上信仰、宗教,换言之宗教情感可证明信仰。可是别忘记如果宗教是「无理性」的,为什么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逻辑去证明信仰?一旦承认这种证明,即承认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论批判。虽然奥托表明宗教体验只能看作是「解画的一种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终极时人类以表意符号硬堆出来的最接近语言,但这亦无可避免表示当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够描述宗教经验的。当代学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赖于认识或概念,当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论者提出之「无理性」。另一宗教学家潘能伯格批评情感论者将宗教沦为个人经验,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对无限情感的主观,而这种主观却没有任何约束力。 宗教意志论. 宗教意志论起于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总括来说,信仰轮不到我们用理智去选择信与不信,而是分析风险作出赌注,可用「信仰的赌注」这五字来作结。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项「真正的抉择」,詹姆斯对真正的抉择定义为「有生命力的、不可回避的、有重大价值的」,在目前我们正反两方皆各有论据,在可见将来也不见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题,因此我们并不可委身理智而犹豫不决,因避免谬误而丧失好处,而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悦,而信与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场重大的赌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可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也不会失去什么,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只是情感上的胜利,而赌输却将失去来生的盼望。 关于意志论的观点,罗素批评意志论为「功利、主观」,第一,詹姆斯只一厢情愿认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这命题上他没有去证实过,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狱也说不定。另外,对虔诚的宗教徒来说,神是确切存在的,就如历史上有过穆罕默德这样的一个人,正统的宗教徒会认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说的「如果信上帝,你就会幸福」。意志论将宗教的超越感、神圣抹掉、要求绝对委身的教徒变为功利的现代商人,只会令人变得只信好处,不探真实。 宗教终极论. 人类普遍认可整个宇宙必定是同一于一个最终极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认为的国家终将消亡一样,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有形的存在,也应该会消亡于终极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讨论. 由于信息发达、宗教自由,加上社会经济再非自给自足,全球一体化实行,地球村逐渐形成。宗教间的对话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扬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却灾难冲突的方法,无论是教会间、还是各宗教间,越来越多人提出要站出来对话,当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场,分别为排他论、多元论及兼并论。 排他论. 排他论者主张众多宗教中只有一种是绝对真实的,其余的皆为谬误,排他论者在真理问题上有一种绝对化的观点,而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徒只要它表示对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他性。排他论是大多数一神论宗教的正统立场,它们只认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于该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视为非真实。当这种排他性排除其他种族时成为种族主义、或是排除其他异教徒而成为封闭宗教,在人类可知历史上有多次因此类意识形态的排他而起之大型争斗。 亚伯拉罕诸教(基督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排他主义,强调唯一真神。基督宗教(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派别)是典型的排他论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论」。因此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另外,基督新教强调「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论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狭隘的拯救观,这并非至善至美的神该有的。 多元论. 多元论者主张世界各大信仰虽十分不同,但这只是我们称之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体验和回应方式。希克认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们不能断定那一种宗教才是真的,因为真相很可能永没法被完全证实,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灯,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论者认为这根本破坏了宗教的本质,如果承认其他宗教也是对的,那各宗教教义、圣典就欠缺了独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终极实体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错了,尾巴怎么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说出整个象的实体,否则各宗教站出来对话,只是一对瞎子乱说,与其说全部都有理,不如说全部都错。另外,反多元论者认为要求基督教徒与佛教徒谈话,又要与不可知论者、无神论者取得共识是不切实际的,这只是一大堆盲人乱说一通,与象的形态越来越远。 兼并论. 兼并论站在排他论与多元论之间,它一方面认为上帝只得一个,却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给予各宗教救赎的启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时夹杂著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的偏差,他们所表达的并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统,其他宗教只是一些「无名的教徒」,他们接受了部分正确却部分错误的观念,正统的教徒就是要去纠正他们。 反兼并论者认为这种论调将兼并论放在一个很不利的位置,因为若其他宗教接受启示并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赎,那为什么还要说服他们信正统宗教?而「无名的教徒」更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说话,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种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种才是无名的宗教?这种隐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并论者两头不讨好。 影响. 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广泛存在。 政治.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种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文化、艺术. 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文化、艺术产生交集。 科学.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如欧拉和柯西。费曼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有超过半数的科学家无宗教信仰,而且科学不能论证上帝不存在。由于宗教很多的说法无法或未被证实但又被说成如同存在的「真理」,只是套套逻辑,内容并非实在而精密。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对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中的科学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 33% 的人相信上帝,而普通公众的这一比例为 83%, 科学家信仰宗教的比例远低于普通公众。 主要宗教. 现存制度性宗教. 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常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印度教信教人口虽高于佛教,但它涵盖的范围一般仅在特定国家或民族之内,所以一般不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中。 儒教的宗教性争议. 清末救亡图存的动乱中,康有为等人,试图仿效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国教习惯,将儒家改造成宗教,立为国教。此举引发了孔教争论。1917年中,「将孔教立为国教」的方案受到挫败。另一方面,陈独秀等反孔力量逐步做大。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儒学仍被视为宗教(孔教),如台湾的中国儒教会,印尼的孔教会,香港的孔教学院。
278
图书馆学
管理学分支,图书资讯科学
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收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传递和利用文献讯息的理论、方法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基本概念. 定义.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于1807年提出,他将图书馆学定义为“图书馆实施有目的的组织所需要的理论准则的概括”。图书馆学自概念提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因为出版商习惯不断推出更新版本,教科书价格不但昂贵,同时资讯内容也很容易过时或不便对照。因为其在网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质,可以协助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使用开放授权以及维持线上也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因为这样一来老师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课程需求来编修教学资源。在这200多年间图书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施莱廷格最早使用“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示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他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为“图书馆整理”,从而建立了图书馆整理论的理论体系,这在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此后,也有众多学者提出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在发展,每个人的观点都受其所处环境的限制。由此可见,图书馆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研究对象.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随着定义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从图书馆实体到讯息资源,以及图书馆用户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学五定律. 图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印度图书馆学家阮甘纳桑(S.R.Ranganathan,1892-1972)在1931年提出。 图书馆学新五律. 图书馆学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美国学者W. Crawford与M. Gorman二人在1995年提出。 图书馆史. 图书馆的原始功能在于保存人类文化,是故文明古国如埃及、中国等,皆为早期图书馆的发祥地。早期图书馆馆藏大抵分为寺院典籍、政府档案、商业簿契、和宗族谱牒等四种类型。随著人类文明的演进,文学、历史与其他其参考留传价值的文籍,亦开始纳入收藏。 据记载,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和前2,000年的巴比伦(Babylon)图书馆馆藏已有编排整理。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n Library)则是希腊(Greece)文明于西元前3世纪初年建立的。该馆馆藏达700,000卷,乃为当时西方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古罗马(Rome)对文化资源非常重视,亦带动起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尽管早期罗马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贵族,但时至罗马文化最盛时期,许多图书馆皆开放给民众使用。此亦即公共图书馆的滥觞。罗马之后,西方世界战火连绵。古文化在欧陆沦于黑暗时期之际,全靠寺庙图书馆保存,免于流失。直到千余年后的文艺复兴,图书馆事业才又重见曙光。19世纪以降,系统化的图书整理、保存、检索及传播等技术,更趋成熟,为图书馆事业的后续发展奠下基础。在这时期窜起,而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图书馆学巨擘,计有德国的艾伯特(F. Ebert)、卡莱特(A. Klette)、美国的杜威(M. Dewey)等人。 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大陆高校对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 就业方向. 图书馆,IT行业,互联网公司,资讯咨询公司、资讯处理公司、数据分析公司。
284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电影主题歌曲,抗日战争题材歌曲,中国军歌,聂耳作品,田汉作品,1935年歌曲,1935年中国作品,G大调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5月在中国上海上映的华语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此歌先有歌词再配以乐曲,改编自《反满抗日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谱上人声主旋律、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编写管弦乐总谱。 此曲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是军歌,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定其为该师军歌,该师在1942年远征缅甸也有奏唱。1949年9月27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暂定国歌。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作词者田汉被批斗至死,国歌歌词随即被弃用而改为只奏纯音乐。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82年撤销1978年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根据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名单,排名第一。 历史. 创作过程. 1934年秋,田汉写了电影剧本《凤凰的再生》,在1934年至1935年之交写了主题曲歌词,取名《反满抗日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2月,电通影片公司把电影剧本改名《风云儿女》,主题歌改名《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5月,唱片由百代公司灌录发行,袁牧之、顾梦鹤及电通影片公司演唱队首唱。 田汉所写的《反满抗日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是否有更早的雏型,并无定论。2002年,辽宁省党委党史部门在采风时,一名老人诵出的《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颇为相似,不过老人所诵的曲调则近似于东北民歌《苏武牧羊歌》和《大帅练兵歌》,而血盟救国军是1931年10月在辽东清原县创建。 被选为国歌经过.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此歌曲已经闻名于世。1937年9月,吴晓邦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在京沪线上演出,他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编演了第一出抗战舞蹈。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定其为该师军歌,该师在1942年远征缅甸也有奏唱。1947年2月8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禁止广播及灌制该曲。据叶剑英忆述,在二战时有不少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电台将此曲视作中国国歌播放,甚至不知道当时中华民国国统区所使用的国歌(「三民主义 吾党所宗」版本)。 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叶剑英推选郭沫若、田汉、茅盾、钱三强、欧阳予倩等5人组成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郭沫若为召集人。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会议决定,聘请四位音乐专业人士马思聪、贺绿汀、吕骥、姚锦为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顾问。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批,分别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8天。同时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 截止到8月24日,筹备会收到有关国歌稿件350多篇。同日,第六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对应征的国歌歌词进行分析,认为应选者很少。9月14日,第六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马寅初提出国歌在正式大会赶不出来。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同意担任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直接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提出工作情况报告。9月21日,第六小组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当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55人组成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成立,马叙伦为召集人。 9月25日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周恩来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18人出席。马叙伦等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徐悲鸿、郭沫若等许多委员表示支持。有的委员认为歌词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郭沫若、田汉等建议歌词修改一下,郭沫若并拟就了3段;但张奚若、梁思成反对,以法国的《马赛曲》为例,他们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不应修改词曲。黄炎培也不赞成修改。周恩来建议就用原来的歌词,因为“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最后经过毛泽东拍板,与会委员一致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和与会者一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座谈会结束。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53年定稿的管弦乐总谱出自李焕之。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新华社答读者问”:“《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文化大革命时取消歌词.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唱了17年。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打成「右派」,于1968年含冤去世。其作品亦被认为有「政治问题」。特别是1970年全国大规模地批判田汉、周扬、夏衍、阳翰笙“四条汉子”,作为“四条汉子”之一的田汉在1975年被以“组织”的名义宣布为“叛徒”,并被“永远开除党籍”。因而从田汉开始被批判之后,他作词的歌曲不能再唱了,正式场合只能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不能唱出来;群众集会时也只是高唱《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因为田汉的歌词不能再唱了,当时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参与修改国歌歌词的热潮。 文革以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在党主席兼总理华国锋的领导下,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已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1977年,全国人大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征集小组”,并收到了上千件征稿。最后确定由李焕之配的词提交大会代表讨论修改。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歌词,这首集体填词的国歌又名《继续革命的战歌》:“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考虑到国歌不同于一般歌曲,为保持国歌的稳定性,只写“聂耳曲、集体填词”,一律不署编配者的姓名。 中国人民邮政1979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46(1-1),面额人民币8分,就有集体填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歌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原中央专案组对田汉的“结论”被推翻。田汉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开了一个迟到的追悼会。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歌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现行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发布了国歌标准版本的简谱与五线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了国歌的钢琴伴奏谱、军乐总谱和管弦乐总谱。2024年9月1日,国歌演奏版本标准曲谱发布,与2019年出版的版本相比略有改动。 2005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答复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表示,从文艺创作角度而言,国歌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并无本质差别,应当同等地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尽管现行版(原版)曲谱中标注的词作者只有田汉一人,实际上,孙师毅、聂耳也参与了作词。孙师毅把田汉原诗的“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掉了原作的语病,并更加简洁和富有象征性;聂耳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重复一次,并新增“前进!前进!进!”作为结尾,强调了呼号感,使得这篇歌词更符合汉语歌曲对腔词关系的要求。 2021年3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GF0024-2020)实施,手语版《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发布。 歌曲. <score vorbis="1"> </score> 作为国歌的使用情况. 举行升旗仪式时,国歌为必奏歌曲,另外,每逢国庆节的国庆盛典,外交场合和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性体育赛事夺得金牌时,也要奏国歌(见下文“其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官方活动场合演唱本曲,习惯上都使用普通话。不过,《国歌法》并未规定演唱国歌时必须使用哪一种语言,理论上该曲的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与普通话版本是可以并行使用的。 另外,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红旗颂》也融入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元素。 至于手语版本,则以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执行。2021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与手语翻译用手语演唱国歌。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4、CCTV-5+、数字付费频道及CGTN各频道除外)每天早晨都会播放国歌(2004年9月1日之前,CCTV-1每天晚间在《新闻联播》之前播放国歌)。从2017年10月1日《国歌法》施行起,央视开始播放新的国歌MV。在2021年1月新修改的《国旗法》和《国徽法》施行后,央视也同时发布了新的国歌MV。 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开始曲同样采用了该曲(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香港之声也会播放基于该曲前六小节的编钟版,中国之声在星期二早上4:28播放完整版(2007年12月24日中国之声开始24小时播音前在3:58播放,大湾区之声每天清晨4:58播放完整版),一些地方的广播电台使用其作为广播开始曲,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国歌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应当于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的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自201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为配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于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整点播放国歌(新疆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9:00)。其间,上述于重要纪念日上午10点整播放国歌的条款则被暂时冻结。2020年1月1日起,上述要求不再作为强制性规定,但央视、央广和绝大多数地方台至今仍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点播放国歌(如应当播放国歌的广播频道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加长播出时间,则顺延播放)。新疆广播电视台、兵团广播电视台和新疆各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9:00播放国歌(其中新疆卫视目前播放国歌的时间为每天的北京时间上午7:59(即8:00《新疆新闻联播》重播播出前))。 在电视、广播播出方面,截至2023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央广、国广各频道频率播出的国歌片带已更换为2021年版,而地方台播出的国歌片带则处于2018年版与2021年版并存的状态。 香港特别行政区. 自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即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歌适用于-{zh-hans:升旗;zh-hk:升旗;zh-tw:升旗;}-仪式、中国香港代表队在中外国际赛事得奖升旗礼时、纪念二次世界大战捐躯者活动或其他场合,如国际会议、太阳计划同根同心庆回归大汇演和特区政府就职典礼、各大学毕业典礼等。2004年10月1日起,香港各大电视台每天傍晚新闻前必须播放《心系家国》政府广告,其中有整段国歌。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把《国歌法》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将由当地立法引入香港成为香港法律一部分。2020年6月,经立法会三读后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签署《国歌条例》,6月12日刊宪生效。 2020年11月16日起,香港电台各电台频道统一在早晨播放国歌,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也采取相同措施。香港各电视台停播《心系家国》,改为播出新一辑国歌宣传片《心连心》。改动后伴奏带使用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 2022年12月12日,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表示,特区政府早前向Google提出,要求将香港正确的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置顶,但被拒绝,Google方面指搜寻结果是基于演算法推算,因此公司不能决定。 澳门特别行政区. 自从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移交起,《义勇军进行曲》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国歌的使用及保护以第5/1999号法律订定。该法律第七条规定国歌应依照本法附件四的正式总乐谱的准确规定进行演奏,并且不得修改国歌的歌词。依据第九条,演奏国歌时蓄意不依歌谱或更改歌词,构成对国家象征的不尊重。第九条也规定,以言词、动作或散布文书、又或以其他与公众通讯的工具,公然侮辱国家象征,又或对之不尊重者,处最高3年徒刑,或最高360日罚金。虽然中文及葡萄牙文都是澳门正式语文,但附件四的正式总乐谱仅有中文歌词,没有葡萄牙文翻译。另外澳广视各频道亦会在部分时段播放国歌,现时使用的伴奏带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合唱版伴奏带。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把《国歌法》纳入澳门基本法附件三,引入澳门成为澳门法律一部分。 非作为国歌的使用情况. 中国国内. 在2015年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上,《黄河大合唱》与《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了共同演绎,并由知名钢琴家郎朗进行钢琴演奏。 中国国外. 1939年,英属香港上映的鬼片《钟馗捉鬼》中,主人公在捉鬼途中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然后继续捉鬼。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后,非常喜爱,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汉语演唱,并用汉语灌制了唱片,取名《起来!》(Chee Lai)。可参照保罗·罗伯逊演唱的英文版本。 另外,斯洛文尼亚的乐队亦演奏电子版,用英语和汉语演唱;英国歌手戴蒙·亚邦参与了中文小说《西游记》所改编舞台剧的作曲,便使用了该曲的曲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美国国务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演奏的各战胜国音乐时,选定《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音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兰克·卡普拉拍摄的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Why We Fight)中国篇——《中国之抗战》(The Battle of China)的片头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而在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黑白抗日主旋律电影《龙种》中,出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6条(2018年修改后为第1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为规范国歌的奏唱,中共中央宣传部1984年8月1日下发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唱的暂行办法》,201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规定: 然而,两者的立法层次都显得很低,仅仅只是一种效力十分有限的部门规章。此外,中共中央宣传部还规定:国歌要求人人会唱。小学要将教唱国歌列入课程,应根据歌词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歌中体会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和中华先烈不屈的战斗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责任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献身的坚定信念。中共中央1994年8月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还规定: 曾任解放军军乐团团长的-{于}-海,从2007年开始就关注国歌立法。 2017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国歌立法作出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国歌立法列入2017年的立法工作计划。2017年5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国歌法》于2017年6月初次审议。2017年6月2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提请审议了《国歌法》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草案提审的说明中称:“多年来,国歌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奋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尊崇国歌,国歌奏唱和使用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但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奏唱国歌不规范、参与者举止不得体,国歌标准曲谱未予发布,影响奏唱和播放效果等。”2017年9月1日,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将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根据《国歌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开幕会议、闭幕会议、宪法宣誓仪式、升国旗仪式、各级机关组织的重大庆典活动、重要表彰仪式、重大纪念仪式、国家公祭等、重大外交活动、重大体育赛事以及其他需要奏唱国歌的场合均需要奏唱国歌。《国歌法》同时规定,国务院确定的主管部门组织审定用于演唱的国歌标准曲谱,录制用于播放的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国歌法》还规定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损害国歌庄严形象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另外,奏唱国歌时,应当着装得体,精神饱满,肃立致敬,有仪式感和庄重感;自始至终跟唱,吐字清晰,节奏适当,不得改变曲调、配乐、歌词,不得中途停唱或者中途跟唱;不得交语、击节、走动或者鼓掌,不得接打电话或者从事其他无关行为。除外事活动可以连奏有关国家国歌或者有关国际组织会歌外,国歌不得与其他歌曲紧接奏唱。 2017年9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应当于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的国家法定节日、纪念日的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在其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应当在适当的时点依法播放国歌。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国歌应当与前后节目相协调,维护国歌尊严。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国歌应当使用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在官方录音版本确定前,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使用当前符合国歌标准演奏曲谱的通用版本。电视台播放国歌时,所配视频由中央电视台按照《国歌法》精神组织专家审定后录制。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019年8月29日,《关于在外交活动中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开始施行。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及外交部、驻外外交机构和其他受权执行相关任务的国家机关及其人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对外交往的活动中,以及在其他部门和地方主办的外交活动奏唱国歌,应按此规定执行。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的纲要规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定时在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 相关事件. 2011年2月27日,因利比亚局势不断恶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参与撤侨行动。由于护照丢失,当时北京建工集团的车辆全被扣在检查站,在中方工作人员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后,边防官员打开关卡放行。 2014年7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委内瑞拉,在委方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例行演奏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但在演奏时,国歌曲调出现了严重跑调,-{zh-hans:引发;zh-hant:引发}-网友热议。委内瑞拉方面暂时没有公开解释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走调一事,中方也没有就此问题进行表态,但在演奏时,习近平等人表现淡定。有音乐老师分析称,此次失误主要发生在号手身上,当时所有弱起的部分慢了半拍,再加上中间的多音、拖节奏等错误造成了严重跑调。而在次日的活动中,委内瑞拉军乐团纠正了中国国歌曲调,未发生任何问题。 2015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智利期间,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总统府举行国宴欢迎李克强并现场播放国歌时,因突遇音响故障无法播放。后李克强提议改为现场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领唱。 2021年7月31日,在2020东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中,中国队帆船选手卢云秀获胜并获得金牌。由于帆船比赛的举办地正好是其作曲者聂耳溺水身亡的地方,有网友认为“这是对聂耳最好的告慰”。 202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措施引起民众不满,引发抗议,民众表达不满的方式即包括唱《义勇军进行曲》。 相关纪念物. 2009年9月26日,位于上海杨浦区大连路地铁站2号口(即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的上海国歌纪念广场及国歌展示馆正式开馆,至2010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主要展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和过程、传唱和影响、被确定为国歌、国歌作者、国歌故事等国歌知识。
287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中国史年表
2000年,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该工程对盘庚迁殷至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之间的君主进行了详细的断代,本处的年表,即为该工程的结果。不过,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存在一些争议,该工程的最后报告繁本也一直未能通过。因此,本处的年表推定尚且无法代表历史学界目前对共和元年之前纪年断代问题的权威与共识。 夏代年表.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禹、启、太康、中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商代年表. (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
290
秦汉三国历史年表
中国史年表,秦汉,三国
291
人物
人物
人物可以指:
297
教育
教育,主要话题条目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即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广义的教育则包含社会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例如家教、礼仪等文明与社会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一系列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等。与之相对地,职业教育中只教授单一的职业技能。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出现。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离事物的内在。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重塑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如今,受教育权已被普遍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1952年发表的《欧洲人权公约》和联合国1966年发表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承认此项权利。 名称和词源. 教育过程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的英文-{zh-hans:词汇;zh-hant:字汇;}- educate或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引出”。 此外,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又或更具体地把学校教育也视为启蒙,为公民参与民主选举作准备(Michelli & Keiser, 2005)。 中文涵义. 中文里的“教育”二字都是会意字,“教”字从攴(pinyin|pū)从孝,攴是形部,孝是形部亦兼声部。“攴”的篆体字形是用手持杖或执鞭。“育”字在甲骨文字形里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字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字。从汉字造字之初就说明了,教育是一种强制性、引导性,使人们符合社会规范的作为。 功能. 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方法. 层次. 环境. 政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目标. 儿童教育. 教育之目的,乃免除无知。包括启迪人类理性、充实精神生活、传递文明、达成自我实现。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列明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 成人教育. 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校园教育.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更多、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 节奏. 0-3岁:培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 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兴趣”为本; 9-12岁:植入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以“准确”为本;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 18-21岁:注入创新动力,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 实施. 上行下效是有效的途径。比如家长教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就要身体力行,然后孩子才能做到。教书育人的教化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人员必须把握住“善”的定义,融入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培育出更全面、更开朗、更充实的学子。 体系. 教学体系囊括了一种遵循或者根据日程表而制定的程序化教学,它通常在教育体系设立之始,即确立一定的预设目的。教育体系通常根据受教育人的心智年龄职业有关,也和性别、宗教等而产生不同类型。 课程与规范式教育. 在正规教育中,课程是指某所学校或大学所提供的一系列系统的、完整的课程和内容安排。受教育人通过完成一定的课程而实行一定的社会目的,比如孩子经过教育能够训练为一名成熟的人。课程是规范式或相对随意的,通常基于更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某些需要掌握的话题和知识点,以及取得某一级别所需要的成绩或标准。 一个学科通常是指某一类教授的知识,或者是通过大学教育或者其他方法。某一学科通常包括一些子学科或分支,其区分往往非常严谨,比如自然科学类、数学类、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类科学和应用型科学等。在一些国家的中学教育中,往往教育单位甚至提供一些符合大学标准的课程作为选修,比如音乐、舞蹈或歌剧。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提供未满学龄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学校或机构,通常是幼教学校为主。 学前教育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个尽早接触竞争性社会和教育环境的机会。孩子通过学前教育进行学习一些字母、数字、颜色与绘画等训练,往往在开始规范式教育时,领先于同龄的、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但真正的学前教育,应当是提供以孩子为中心的、目的是拓展孩子的智能和自身潜力等。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通常包括受教育者最初的五年至七年的正规教育。通常来说,初等教育通常开始于受教育者五岁或六岁时,这往往和其所在的国家规定相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球范围的89%适龄儿童正在进行初等教育,而且这一比率呈上升趋势。在其“全民教育”的工程下,大多数国家已经完成初等教育的全部实现。在一些国家中,比如:大韩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初等教育被规定为义务性教育。 提供此类初等教育的机构被广泛称之为“小学”,在一些国家中,初等教育学校还会再分为幼儿园和小学。 中等教育. 在大多数现代教育体系国家中,中等教育囊括了受教育者在青春期所进行的正规教育。它被当做是从常规的义务性初等教育、向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或技能教育的转化期。基于这种教育体系下,从事中等教育的机构包括普通中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职业学校等。这一区别也因国别不同而有所区分,通常是包括七年级至十二年级的阶段。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通常合称“K-12”。中等教育的目的是提供通识教育,去帮助受教育者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或者向某一专业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中等教育在美国1910年方才兴起,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经济的提升与工厂对技能工人的要求。为满足此类工作岗位的需求,各地纷纷建立中学,其教学大纲往往聚焦于工作技能的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升任白领工人或技术性蓝领工人的工作要求。这对雇佣者和受雇佣者都带来了益处,它帮助受雇佣者提高效率,并降低雇佣者的成本。而在欧洲,中等教育的普及更多是和公民教育等理念相应而生。中国随着清朝末期的学制改革(废除科举等),也相应引进了中等教育理念。在一些国家中,中等教育仍然被视为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尽管其受到了自主学习等教育理念的冲击。 专科教育或技术教育. 专科教育是指一类为某一需求或领域提供直接或专业性的培训教育,例如电脑专科学校。专科教育通常与培训、实习等相伴,其课程通常包括手工艺、农学、机械工程、药物、建筑、计算机或艺术等,以培养适应不同市场的人才。以中华民国为例,该国对职业学校的定义为:「提供专业及实习学科为主课程,包括实用技能及建教合作,强化学生专门技术及职业能力之学校。」 改革. 随着社会变迁,自20世纪后期起,全球多国推行教育改革,除了传统学科知识外,也开始重视21世纪技能。 其他形式. 另类教育. 一些家长会为子女选择非主流学校提供的另类教育,如民主学校。 在家自学. 一些政府视在学校接受教育为义务教育的唯一合法模式,但也有一些政府容许家长安排子女在家自学。 历史. 在1994年,柏林自由大学的Dieter Lenzen称:教育可以说是从几百年前开始,也可以说是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哈雷大学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开始设立教育学主任)开始的,同时Lenzen也认为做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学是很难和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多年的传统教育区别开来。 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德国为第一个采行义务教育之国家,虽目的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但也确实为近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 中国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经典遂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教授和学习方向。古代中国任用经各种选拔制度后的受教育官员管理帝国,而后世主要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则建立于隋朝,历经唐朝、五代十国到宋代后科举制臻于完善。宋朝教育发达,苏轼在《谢范舍人启》中说当时“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舆地纪胜》记录宋代福建南剑州农村“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南宋时“都城内外,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观、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弘诵之声,往往相闻”。叶适说:“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正式废除,并以西方教育方式取代之。1898年,清德宗下旨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为中国史上最早的现代综合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后戊戌政变爆发,清德宗所倡议之诸项改革尽废,然为拢络民心,慈禧太后推动庚子后新政时决定保留京师大学堂。民国时,政府乃将京师大学堂改组为今北京大学。1916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命前教育总长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掌管北京大学期间,致力于推动自由、开放的学风,使该校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寺子屋”(Tera-koya,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最近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发达国家,文盲也从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挑战. 已开发国家. 已开发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政较为富裕繁荣,因此在政府的支持和金援下,教育产业除了由政府主导的公立学校外,私立学校和补教业也得以蓬勃发展,衍伸出完整的现代教育制度。不过,已开发国家的教育挑战之一,即为教师们太急于把课本上的大量概念灌输给学生,并以考试做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让教育体制沦于僵化的困局,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兴趣发展和独特性,使得教师授课的内容了无新意。套一句已故美国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的名言:「我认为学校的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试图教孩子所有东西,而以害怕作为基本的动力。害怕不合格,害怕跟不上,等等。而兴趣给学习带来的动力,和害怕相比,简直就像核爆炸和烟花的区别。」 发展中国家. 在各国自身努力和各界协助下,部分欠发达国家的普及度有所改善,但其教育水平仍不及较发达国家。另外,部分国家的国民仍无法接受教育,由于当地长期面对长期战乱、教师不足、童工问题、饥荒、卫生条件(如干净的食物来源和饮用水不足,以及疾病肆虐)威胁等问题,教育机会较低和未能普及,故识字率也较低。 未开发国家. 未开发国家由于国库资金不如先进国家充盈,且大多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依托,导致穷困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因此政府大多无力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故教育界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专业教育家担任教师意愿低落,连带导致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不少学校教育设施简陋,乃至无法保障学生正常食宿问题。同时,部分国家民众受传统思维限制,或多或少对现代化教育怀有偏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近年来,已有一部分未开发国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埃塞俄比亚即是典例之一。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问题主要集中于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体现出当前教育体系的急需完善之处。 学校. 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 学校也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 著名教育家. 注:可能已经过时,请协助补充
299
计算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数学分支,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分支
计算语言学,亦称电脑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试图找出自然语言的规律,建立运算模型,最终让电脑能够像人类般分析,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过去,计算语言学的研究一般由专门负责利用电脑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由于近年的研究显示人类语言是超乎想像的复杂,现在的计算语言学研究多由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进行。一般来说,研究队伍的成员有电脑学家、语言学家、语言专家(熟悉有关研究项目所要处理的语言的人),以至研究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等的专家。 计算语言学具有理论和应用的成分。理论计算语言学聚焦于理论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应用计算语言学聚焦于模拟人类使用语言的实用成果。 计算语言学协会对于计算语言学的定义是:……从计算的观点,以科学方法研究语言的学问。计算语言学家关注于提供各种语言学现象的计算模型。 起源. 计算语言学始于一九五零年代的美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开端。当时,美国希望能够利用运算又快又准确的电脑,将大量外语材料瞬间翻译成英语;研究重点特别放在翻译俄文写成的科学技术刊物上,以窥探苏联的科技发展。电脑既然比人类运算更快、更准确,当初认为电脑很快就可以开始处理语言。计算与计量方法也曾经用于重建现代语言的早先形式以及将现代语言组成语群。早期的方法例如与语言年代学都证实未成熟、不准确。不过近年来跨领域研究借用生物学,尤其是基因作图,产生了更精密的分析工具与更可靠的结果。 当机器翻译无法立即产生精确的翻译,人类语言的自动处理被视为远比当初所设想的复杂。计算语言学这个新领域于是诞生,从而发展能够智慧处理语言资料的演算法与软体。「计算语言学」这个术语是由计算语言学协会与的起始成员大卫•海斯所创。1960年代,人工智慧出现,计算语言学这个领域成为人工智慧的分支,处理人类层次的理解与自然语言的产出。 为了翻译一种语言成为另一种语言,发觉必须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包括词法与句法。为了理解句法,又必须理解语义与,甚至语用学。因此本来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演变成探究如何使用电脑去表述与处理自然语言。 门径. 正如计算语言学可以由不同领域、各个系所的专家进行研究,研究的领域也可以划分成各样的主题。下面各节探讨横跨整个领域的一些现有文献,分为四个区块:发展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语言产出,以及语言理解。 发展门径. 语言是个人一生中发展出来的认知能力。这个发展过程已有一些检视的技巧,运用计算是其中一种方法。人类的对于计算方法造成一些限制,增加了以其理解语言发展的难度。例如儿童在语言习得期间,大体上只遭逢正面例证,亦即在个人语言发展期间,只接触到语言正确的形式,而无不正确的形式,这对于做简单的假说检定而言资料不足,因此造成了使用计算方法去模拟个人语言发展与习得的界限。 从计算的观点去模拟语言习得的过程导致了与联结模型。这方面的成果被提议用来作为解释语言的起源之方法。利用模型已显示,语言的学习可以随著儿童发展出更佳的记忆力与更长的注意期间,经由渐进地提供简单的输入组合而达成。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幼儿发展期之长。以上两个结论都因为该计划创建的人工神经网络之优点而得以达成。 婴儿的语言发展能力也已利用机器人去模拟,以便检定语言学理论。一个可以如孩童般学习的模型,根据直观功能的概念而建,映射行动、知觉、与效应,并且连结到口语。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不需要语法结构,而能够习得字词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大大地简化了学习过程。这个模型揭示的讯息,增进了对于语言学发展的理解,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讯息只能使用计算方法进行经验测试。 结构门径. 为了建立更佳语言的计算模型,理解语言的结构至关重要。这个目标,英语已利用计算方法周密地进行研究,以便更佳理解英语在结构层次如何运行。研究语言结构的要件之一是具备大型的语料库或样本,计算语言学家才能有足够的原始资料进行模拟,并且在大量的资料里,更佳理解任一语言的内在结构。最常引用的语料库之一是宾大。这个语料库来源多元广泛,例如IBM的电脑手册和转写的电话谈话,包含超过四百五十万个美式英文字。这个语料库主要以词类标记与句法加括(syntactic bracketing)来注释,并且已产生关于结构的大量实证观察。 语言结构的理论也已发展,让计算语言学家能在架构内运用多种方法发展假说,从而增进对语言的理解。关于语法的内化与语言结构,一个原创理论提出了两种模型,其中学习到的规则与模式,会随著接触的频率而增强。这种模型也留下一个问题有待计算语言学家解答:婴儿如何能在未学习简单化语法的情况下,学习特定与异常的语法(乔姆斯基范式)。在这个领域的早期,此类理论的成果设定了研究的方向,对于其茁壮至关重要。 语言结构的资讯可以用于认定两个类似的语句, 例如近来已证实,根据人类言谈模式之中的语言结构,概念的可以用来模拟资料并使其图像化,对于自然语句的相似性,建立起可靠的测量方法。这种技巧对于更进一步探究人类言谈的结构,是有力的工具。这个问题不用计算的方法,科学家无法获得言谈资料之中巨量复杂的资讯。 产出门径. 语言产出有两个同样复杂的成分:语言内含的资讯,以及流利的产出者所需的技巧。亦即理解只是通讯问题的一半,另一半是系统如何产出语言,计算语言学家在这方面已有非常令人关注的发现。 1950年艾伦·图灵在一篇现在著名的论文里,提出机器或许有能够思考的一天。他提议一种「模拟测试」,用来定义机器思考的概念,其中受试者以文字进行两场谈话,一次与真人,一次与模仿人的机器。图灵提议,如果受试者无法分辨真人与机器之别,或许可以断定该机器能够思考。这种测试现今称为图灵测试,在人工智慧领域仍是重要概念。 最早期著名的自然交谈程式之一是ELIZA,1966年由约瑟夫·维森鲍姆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展而成。该程式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陈述或问题时,模拟一位罗杰斯式心理治疗师。它看似能够理解他人输入的谈话并且智慧地回应,但实际上只是执行句型对比的程序,只认得句子里的几个关键字。其回答是由未知的部分围绕著转化的已知单字而组成。以「你似乎厌恶我」举例而言,ELIZA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转成「我」和「你」,然后回答「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厌恶你?」在这个例子里,ELIZA并不理解「厌恶」这个词,但不妨碍在这种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个合理的回答。 文字互动门径. 许多最早期像ELIZA这种简单的人机互动模式,电脑接受使用者的文字输入然后产生回答。这种方法使用「」:电脑识别使用者打入词句的类型,再据以回答。 语音互动门径. 最近的科技比较重视语音互动系统。这些系统,例如iOS作业系统的Siri,运用的技巧类似文字系统的句型辨识,只不过使用者的输入是经由语音辨识。这个语言学的分支,把使用者的语音当作音波来处理,并解释音质与语言的形式,让电脑得以辨识使用者的输入。 理解门径. 现代计算语言学多著重于语言理解。随著网际网路的扩张,人写的文字随处可见,如果有程式能够理解自然语言,会带来广泛、令人振奋的机会,包括改良的搜索引擎、自动化客服、以及线上教育。 语言理解的早期成果包括应用贝氏统计进行光学字符识别。其它贝氏统计的语言分析应用包括分析《联邦党人文集》以决定作者是谁。 理解口语方面,最初是奠基于1960、1970年代信号模拟的成果——分析未知的信号,从中找寻类型,并且根据历史做出预测。这种信号模拟应用于语言,最早、还算成功的一例是在1989年利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达成。这些统计方法更近期被应用在较难的任务,例如主题识别——估计贝氏参数以推断文件主题为何的机率。 应用. 现代计算语言学是门混合的学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程序设计、数学(尤其是统计学)、语言结构、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这些领域的结合,发展出辨认语音然后据以执行任务的系统。例如语音识别软体(苹果的Siri)、拼字检查工具、语音合成程式(示范发音或辅助语言障碍者)、以及机器翻译(谷歌翻译、WordReference) 。 计算语言学在社交媒体与网际网络的场域可能特别有助益。例如过滤聊天室与网站的内容必须利用计算语言学,也有许多程序让家长使用「」。计算语言学家也能利用「」发展出分类与组织内容的程式。例如推特,程式可以根据主题或关键字去分类「推文」。计算语言学也能应用于文件检索与分类。当你在线上搜寻时,出现的文件与网站取决于你键入的文字相应的独特标示。 次领域. 计算语言学可以根据语言的媒介与执行的任务区分:语音或文字;分析(识别)或合成(生成)。 语音合成、语音识别.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音编码(speech coding)、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语种识别(language identification)、说话人识别(speaker recognition)或说话人确认(speaker verification)、语义理解(semantics understanding)、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等。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经常用到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的主要方法包括规则机器翻译,实例机器翻译及统计机器翻译
300
语音合成
语音合成
语音合成是将人类语音用人工的方式所产生。若是将电脑系统用在语音合成上,则称为语音合成器,而语音合成器可以用软/硬体所实现。文字转语音(Text-To-Speech,TTS)系统则是将一般语言的文字转换为语音,其他的系统可以描绘语言符号的表示方式,就像音标转换至语音一样。 而合成后的语音则是利用在资料库内的许多已录好的语音连接起来。系统则因为储存的语音单元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若是要储存phone以及diphone的话,系统必须提供大量的储存空间,但是在语意上或许会不清楚。而用在特定的使用领域上,储存整字或整句的方式可以达到高品质的语音输出。另外,包含了声道模型以及其他的人类声音特征参数的合成器则可以创造出完整的合成声音输出。 一个语音合成器的品质通常是决定于人声的相似度以及语意是否能被了解。一个清晰的文字转语音程式应该提供人类在视觉受到伤害或是得到失读症时,能够听到并且在个人电脑上完成工作。从80年代早期开始,许多的电脑作业系统已经包含了语音合成器了。 历史. 直到19世纪,贝尔实验室对于电子语音合成技术的研究,才开启近代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贝尔实验室在1939年制作出第一个电子语音合成器VODER,是一种利用共振峰原理所制作的合成器 1960年,瑞典语言学家G. Fant则提出利用线性预测编码技术(LPC)来作为语音合成分析技术,并推动了日后的发展。后来1980年代Moulines E和Charpentier F提出新的语音合成演算法PSOLA,此技术可以合成比较自然的语音。 合成器技术. 串接合成. 单位选择合成. 这通常是使用字词预录的方式,将各字词的发音预先录制好,经处理后存放在资料库中。使用时再将预发音的字句断成字词,再把发音的资料自资料库中取出,交由DSP去处理发音的合成。 深度学习合成. 深度学习语音合成使用深度神经网络(DNN)从文本(文本到语音)或频谱(声码器)产生人工语音。深度神经网络使用大量录制的语音进行训练,如果是文本到语音系统,则使用和语音相对的文本。 基于DNN的语音合成器正在接近人声的自然度。该方法的缺点的例子是当数据不充分时强健性较低,缺乏可控性,自动回归模型的性能低。一些局限性(如缺乏可控性)可以通过未来的研究得到解决。
305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1939年冲突,1940年冲突,1941年冲突,1942年冲突,1943年冲突,1944年冲突,1945年冲突,全球冲突,核战争,现代欧洲,阿尔巴尼亚战争,澳大利亚战争,奥地利战争,比利时战争,玻利维亚战争,巴西战争,印度战争,保加利亚战争,缅甸战争,柬埔寨战争,加拿大战争,智利战争,哥伦比亚战争,哥斯大黎加战争,克罗埃西亚战争,古巴战争,捷克斯洛伐克战争,丹麦战争,多明尼加战争,厄瓜多战争,埃及战争,萨尔瓦多战争,爱沙尼亚战争,衣索比亚战争,芬兰战争,法国战争,纳粹德国战争,希腊战争,瓜地马拉战争,海地战争,宏都拉斯战争,匈牙利战争,冰岛战争,印尼战争,意大利战争,伊朗战争,伊拉克战事,日本战争,哈萨克斯坦战争,寮国战争,拉脱维亚战争,黎巴嫩战争,赖比瑞亚战争,立陶宛战争,卢森堡战争,墨西哥战争,蒙古国战争,黑山战争,尼泊尔战争,挪威战争,尼加拉瓜战争,巴拿马战争,巴拉圭战争,秘鲁战争,波兰战争,罗德西亚战争,罗马尼亚战争,沙特阿拉伯战争,塞尔维亚战争,斯洛伐克战争,斯洛维尼亚战争,南非战争,斯里兰卡战争,叙利亚战争,泰国战争,荷兰战争,菲律宾战争,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战争,苏联战争,英国战争,美国战争,乌拉圭战争,委内瑞拉战争,越南的战争,南斯拉夫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至1945年爆发的全球军事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包括所有的大国,并最终分成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各国动员至少1亿多名军人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全部经济、工业、科学技术用于战争之上,同时将民用和军用的资源合并以便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有纪录以来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的军事冲突,总死亡人数达7000万,其中,死于交战各方刻意屠杀的平民和战俘至少有1,800多万(不包含失踪或未记录在册的),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局势,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等欧洲殖民帝国衰落,美国、苏联则取代欧洲殖民帝国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级大国并在战后形成两强格局,直到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建立傀儡国家满洲国。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过大多数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即导致大英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向纳粹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后开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帝国,自1939年到1941年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使德国几乎占领欧洲大部分的地区,并和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而声明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开始侵略,陆续占领或吞并在欧洲边界的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大英帝国则持续与轴心国作战,并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爆发多次军事冲突,而这也使英国成了欧洲少数仍继续抵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决定撕毁和苏联的合作约定,联合入侵苏联,这次攻势也使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行动爆发,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但在之后让几乎统辖整个欧洲地区的轴心国投入大量军力来维持作战优势。 到了1941年12月,亚洲轴心国日本在华作战已经多年而趋于疲软,为了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发动珍珠港事件,袭击位于太平洋的英美殖民地以获取南洋资源,导致美国向轴心国宣战,欧亚战场合拢的格局明显浮现,虽然日本很快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但到了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在中途岛海战损失四艘航空母舰,欧洲的义大利也陆续于北非战役及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败退,这些都使轴心国暂停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义大利在西西里岛战役被同盟国部队经突尼西亚登陆打败投降,推进至义大利南部,国内政变,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失势,导致分裂成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于东线的主动权,同时美国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自此轴心国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撤退。到了1944年时,盟军决定登陆法国诺曼第以开辟第二战场,而苏联除了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进攻其他轴心国。在苏联部队攻入柏林后,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而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随时面临同盟国部队入侵的危机。最后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并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9日苏联进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国东北地区,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也代表执行开罗宣言中无条件投降的条件,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降书,宣布日军、日军大本营及日本控制下的军队向盟军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正式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影响极为深远,改变往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特别是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并防止未来的军事冲突;同时战胜的盟军各国,也纷纷在联合国各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五个国家为首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主导着世界的秩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二者势力大幅扩张,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并在战争结束后展开长达44年的冷战局势。与此同时过去各个欧洲大国的影响力则逐渐下降,促使各个亚洲与非洲殖民地出现非殖民化的运动,陆陆续续有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而为了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各个国家也开始为自身的产业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欧洲也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 时间线. 一般认为,战争始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3天之后英国和法国便先后对德国宣战。 另有观点认为,战争早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便已经开始。 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佛等人,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应该从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另外也有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等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认为抗日战争和在欧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发的战争刚开始只不过是同时发生的不同军事冲突,两场战争最终于1941年合并,此时才进入「世界大战」阶段。 其他说法还包括1935年10月3日,因为-{zh-cn: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zh-hant: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的举动而爆发战争For 1941 see ; Kellogg, William O (2003). "American History the Easy Way".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p. 236 .There is also the viewpoint that both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are part of the same "European Civil War" or "Second Thirty Years War": ; .</ref>。另外也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属于「欧洲内战 」(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沃尔将1939年5月至9月日本与蒙古和苏联军队之间的诺门罕战役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但也有其他人认为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或前奏。 战争结束的日期通常被认为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51年,日本和盟国签署了旧金山和约。1990年,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东西德统一,并解决了二战后的大多数问题。日本和苏联之间从未签署任何正式的和平条约,但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因1956年的苏日共同宣言而终止,该宣言也恢复了两国之间的全面外交关系。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在内的同盟国战败,导致欧洲版图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变。1917年,俄罗斯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苏俄。一战中,协约国获得了胜利,当中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它们在巴黎和会中获得了部份土地作为战后赔偿。而且,随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瓦解,导致许多新民族国家的成立。 为了阻止战争再次爆发,国际联盟在1919年巴黎和会中建立。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集体安全、军事和海军裁军来预防武装冲突,并通过和平谈判和仲裁解决国际纠纷。 尽管在一战结束后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著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后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于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征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苏联掌管政权。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后来又称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后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后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于-{zh-cn:意大利;zh-tw:义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著经济大萧条爆发之后,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法西斯极权的一党制国家。 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出狱后竞选总统输给保罗·冯·兴登堡,但在1932年保守右派前总理帕彭向政敌报仇的策划下,透过右翼国家人民党及德国企业家们政商合作,身为国会第一大党的纳粹不仅获得资助、解除濒临破产的危机,更因此得到政商名流联名游说,最终说服兴登堡任命他于1933年合法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合作、维持同一阵线之协议,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声望。 为了能够抗衡纳粹德国的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另外苏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苏联为此也与法国签署《苏法互助条约》;然而尽管《苏法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于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时入侵衣索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 尽管1936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与《罗加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苏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于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1936年10月,德国和义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这时中国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并组织统一战线来抵抗日本入侵。 亚洲. 中华民国的国民党则为了能够清除军阀的势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蒋中正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自南向北展开北伐,在1928年奉系领袖张学良宣布归顺后,名义上统一中国。然而北伐结束后,国民党便与原本一同合作的共产党发生冲突,中国很快又再度陷入第一次国共内战中。1931年大日本帝国内军国主义正趋高涨,帝国政府开始策划如何能够有效掌控中国领土并且获取自然资源,进而借此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来掌管亚洲地区。 此时蒋中正以「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回应日本的入侵行为,继续剿共,以便稳定局势,另一方面则期望国际联盟协助处理日军进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但日本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行为后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在这之后日本在中国又发动了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如上海、热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双方才一度宣告停战。不过中国仍组织志愿部队继续在满州、察哈尔和绥远等地抵抗日军入侵。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日本。 战前事件. 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1935年—1936年). 第二次义大利阿比西尼亚战争是一场十分简短的 (Colonial war),1935年10月义大利王国军队从意属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发动对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事入侵,最终于1936年5月成功完成军事占领并将之并入意属东非作为殖民地。这次军事冲突也暴露出国际联盟缺乏维护和平的力量,尽管义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皆是国际联盟的成员,而义大利也明显违反了国际联盟所订定的第十条规范,但是国际联盟仍无法阻止意大利的作为。直至1941年盟军在此击败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才得以复国。 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 德国和意大利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国民军提供军事支持,并且协助打击当时受到苏联支持、而明显朝向左派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德国和苏联也借由这次代理人战争作为契机,不断拿这次冲突来测试新型武器和战术。其中1937年4月德国秃鹰军团蓄意轰炸格尔尼卡而受到当时社会的关注,这也使国际社会担心未来的重要战争将会把平民居住区也纳入轰炸范围内。1939年4月国民军赢得内战,佛朗哥接掌政权并成为独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同盟国和轴心国都进行了交涉,但没有达成任何重要的协议,不过他仍然派出志愿军前往东线为德国作战,但在总体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许任何一方借道或进驻西班牙国土。同一时间,葡萄牙由安东尼奥·萨拉查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承认西班牙的佛朗哥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并镇压葡萄牙共产党及其他反对派,签署反共宣言,扩大并巩固海外殖民地,并且建立葡萄牙青年团(Mocidade Portuguesa)与国家军团(Legião Nacional),仿效-{zh-cn:意大利;zh-tw: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的黑衫队进行军队训练。 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始).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七七事变,七月底,日军便攻下过去曾数次作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北平,然而日本此时也已经把整个中国纳入其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在中国与德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彼此间的合作关系时,中国选择与苏联迅速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也开始提供军需物资以支援中国对日作战,而已经转往支持日本的德国则在年底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日本攻占北平后,见中国并没有屈服,决定于1937年8月中旬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决定部署自己辖下素质最佳的部队防卫上海。历经3个月战斗,上海于11月遭到日军占领。日军之后不断逼使中国军队往西方后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成功占领首都南京,并屠杀大量中国平民和缴械军人。 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继续由河南继续向前推进至湖北,而故意造成黄河泛滥。同时中国将拖延下来的时间拿来继续加强武汉市的防御工事,但是到了10月时日军仍成功占领武汉当地。然而日本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如日军希望般瓦解国民政府的抵抗,相反地中国政府在迁往位于内陆的重庆市后仍继续坚持作战,并定都当地。 苏日冲突(1938年—1939年). 1938年7月29日,日本于张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苏联领土,苏联部队也随即与日军展开交战。虽然这次战斗是以苏联胜利作为结束,然而日本也因为这次军事冲突而有了外交谈判的机会。稍后在1939年5月11日,日本决定将武力部队移动到蒙古边境哈拉哈河附近。尽管日本最初成功击败蒙古红军的防卫,但是在苏联的支援下最后日本关东军仍然战败。 在几次与苏联的军事冲突后,日本政府深信他们应该尽可能与苏联政府透过外交手段调解,以避免苏联稍后对日方于中国的战场有所干预。两年后世界局势剧变,苏联深深地感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双方便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同时日本也决定将之后的军事目标转往由美国和欧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区。另一方面,这次作战也促使数名经验丰富的苏联军事领导人得到提拔,例如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便在之后莫斯科战役中便成了关键性的角色。 欧洲局势及协定. 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的举动更加变得大胆,1938年3月德国并吞了奥地利,然而这件事只自其他欧洲列强中得到一点反应。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够将过去作为索赔的对苏台德地区重新纳为德国领土,并且以该块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内作为少数民族的德意志族群主要生活地区而要求合并。法国和英国在不询问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协定中承认苏台德地区应该归德国所有,在种种压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领土移交的要求。但是不久之后,德国和-{zh-cn:意大利;zh-tw:义大利}-仍继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更多领土,这也使得邻近的匈牙利和波兰也开始备受威胁。到了1939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尚未统一的部分,随后在德国安排之下将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国管辖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和亲近德国的附属国斯洛伐克共和国。 英国和法国对于德国的举动感到震惊,但是希特勒仍进一步要求但泽自由市与其合并,这促使法国和英国向波兰保证支持其独立。而当意大利在1939年4月攻占阿尔巴尼亚后,英国和法国同样保证会支持罗马尼亚和希腊。稍后不久英法与波兰陆陆续续结为同盟,而德国也与意大利正式签署了交互合作的《钢铁条约》。希特勒控诉英国和波兰试图“包围”德国,并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秘密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双方也秘密于条约签署时分配各方之后在「领土与政治重新安排」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对之后如何处理波兰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由德国占领波兰和立陶宛西部地区,而苏联则是占领波兰东部领土、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比萨拉比亚等地。这一协议对希特勒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它保证了德国在击败波兰之后不必如在一战中一样两面作战。 8月末德国继续向波兰边境进行动员,局面逐渐演化为全面危机。在与-{zh-cn:意大利;zh-tw:义大利}-外长齐亚诺伯爵的私人会谈中,希特勒表示波兰是一个“不稳健的中立国”,必须服从德国的要求,否则就应当予以“清算”以免日后在同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消耗德国的兵源。同时他不认为英国和法国会介入这一冲突。8月23日希特勒下令于8月26日进攻波兰,但在听说英国与波兰达成了正式的互助协定以及意大利将保持中立之后,决定延迟进攻。作为对英国希望直接谈判的回应,德国于8月29日要求波兰派出代表来到柏林,商讨关于割让但泽和波兰走廊以及保护波兰境内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兰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在8月31日晚间,德国宣布谈判破裂。 战争过程. 欧战爆发 (1939年–1940年). 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9月3日法国、大英帝国纷纷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实质上给予波兰的支援则十分少,只有在法国萨尔当地发起萨尔攻势。不过9月3日时英国和法国也派遣海军部队封锁德国外海,期望能够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并给予战况有些许支援。1939年9月15日,苏联在与日本就日苏满蒙边界战争签署诺门罕停火协议之后,9月17日也紧接著入侵波兰,波兰领土随即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获得一部分土地。但尽管如此波兰政府始终没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组织波兰地下国和波兰救国军,继续在之后连同布署在波兰周遭各条战线的盟军部队一同作战。此外大约有100,000名波兰军事人员则撤退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士兵后来也加入抵御德国部队进攻的行列,而著名的则带著有关破解密码的资料撤离到法国。同一时间日本则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城市长沙市首次发起攻势,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华民国国军击退。 在对波兰和立陶宛政府进行干预后,苏联依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强迫波罗的海国家「协助苏联军队于他们国家内进驻」。然而在1939年11月芬兰拒绝苏联近乎割让领土的要求,随后苏联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即冬季战争,最终在1940年3月12日由芬兰作出让步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在这之期间尽管法国和英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是仍尽可能援助芬兰抵御苏联的入侵,而苏联也因为这入侵举动而被国际联盟剔除。 而在西欧,英国开始将其军队部署到欧洲大陆,但由于英国部队始终没有和德军发生军事冲突,这使得这段时间又称「假战」。一直到1940年4月开始,德军再发起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下才有所交战。1940年2月时,苏联和纳粹德国除战前协议外另外签署《》,由苏联提供各式原料来换取德国的军事和工业设备,而德国也能够借此回避盟军对其的原料封锁。 1940年4月9日,德国为了避免盟军借由来阻挡瑞典出产的铁矿砂运往德国的路线,入侵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原料的运输。当德国要求丹麦接受保护时,丹麦很快就宣布接受并投降,成为保护国。 1940年5月,为防德国抢先攻占,英军占领冰岛,同时,由于英国对挪威战役的不满,邱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取代内维尔·张伯伦,成为英国新任首相。然而,到了6月1日,挪威军队还是被迫和德军签署停战协议,挪威随后沦陷。军队投降。 轴心国推进(1940年-1941年). 西欧 (1940年–1941年). 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等西欧同盟国与中立国,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与荷兰,吸引法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德军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切断盟军补给与通讯以求将其围歼。盟军在这一阶段被迫撤退至滨海地区,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6月5日,德军展开了第二阶段作战「红色方案」,从法军的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法军剩余的60个师奋力抵抗,德军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数支部队被阻击,但无法克服德军的制空权优势和德国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德军于6月14日占领巴黎。6月18日,德国军官与法国官员会面,谈判停火条约相关事宜,6月22日和24日,法国先后和德国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中,法国北部和法意边境少量地区被让于轴心国占领但并未兼并,但南部仍由法国管理。7月10日,贝当领导的维琪法国成立而早在7月3日,英军就袭击停泊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舰队,以防止德国将法军舰队纳入自己的海军中。 同年6月中下旬,苏联也强行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和罗马尼亚具有争议性的比萨拉比亚地区但直到8月才兼并。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和苏联在政治与经济合作上逐渐陷入僵局,这使得德国和苏联开始为彼此交战进行准备。 在成功瓦解法国后,德国开始尝试借由空中优势来发起取得英国上空的制空权,同时也发起海狮计划即一项空降与海上登陆的计划,准备入侵英国。然而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并没有达成目标,损失不少飞机,且无法夺取制空权,这使得入侵计划在9月时便宣告取消。而尽管德国开始将其占领的法国港口作为其新基地,但是德国海军对于仍保有一定实力的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获得收益,这使得德国决定改以U型潜艇在大西洋巡逻并对英国航运展开攻势。另一方面-{zh-cn:意大利;zh-tw:义大利}-则将重点放在地中海及东非周遭地区,于6月时开始马尔他围城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8月意大利占领英属索马利兰,并且在1940年9月时意大利入侵埃及。日本则在9月时开始强化对中国的封锁,派遣部队进驻位在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数个基地。 在此期间态度保持中立的美国决定采取新方案,即租借法案,以协助中华民国和西方盟国作战。1939年11月美国政府就中立法案进行修订,允许盟军以「现购自运」的方式来购买军事物资与装备。在1940年时德国成功攻占巴黎后,美国海军也借由《两洋海军法案》(Two-Ocean Navy Act)开始显著扩大其规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后,美国则对日本实施有关铁、钢和机械零件的禁运。到了同年9月,美国还同意英国购买原本于美国基地封存的驱逐舰。但尽管如此,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前大部分的美国公民仍继续反对美国对任何军事冲突直接干预。 而为了对付于背后支持同盟国的美国,1940年9月底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组成轴心国集团,并建立口号(欧洲新秩序)。《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除了因应苏联主动进攻而另外处理外,任何国家都必须协助任何虽未参与战争但仍被攻击的轴心国国家。在这段期间,美国则继续通过了租借法案来支援英国和中国作战;美国也授权美国海军保护英国所购买的物资和装备运往大西洋中间的安全区,之后由英国舰队接手进行管理。也因此德国和美国在1941年10月陆续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发生数次海战,但是美国在官方立场上仍然持续保持中立。 地中海 (1940年–1941年). 1940年11月时,轴心国开始大规模扩展自身的势力。1940年10月时意大利尝试入侵希腊,但是在几天内便被击退到阿尔巴尼亚地区而陷入僵局。至1940年11月,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相继加入了轴心国行列,而大英帝国所组成的部队也开始对对位在埃及和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展开攻势。到了1941年年初,意大利军队已经被大英帝国部队逼到利比亚,而邱吉尔也将下令派遣部队前往非洲的动作称为「光采行动」,并且借此加强正在与希腊交战的意大利王国部队的压力。意大利皇家海军于战争中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皇家海军派遣航空母舰攻击位在塔兰托的意大利部队在这次的攻击中也导致3艘意大利的战列舰受损,而之后在马塔潘角海战中意大利又损失更多艘军舰。 因此德国便决定介入此战事并协助意大利对英作战。希特勒于2月时将部分德国军队派遣前往利比亚当地,并且在3月底时已经对德部队便已经数次发动小规模进攻。而到了4月时,以德军部队为首组成的联军成功推进到埃及周遭,甚至对盟军发起了托布鲁克围城战。之后大英帝国部队于5月时发起简洁行动,6月时再度发起了战斧行动,但这2次针对轴心国部队的攻势随后都面临失败。而3月初时保加利亚王国签署加入轴心国集团,以及南斯拉夫王国发生退出轴心国的政变,这促使纳粹德国决定要对巴尔干地区进行干预,随即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并另外组织政府。轴心国部队在巴尔干地区很快获得进展,在5月底德军部队攻占希腊克里特岛后,成功迫使同盟国军队于此处撤退。6月中旬,由德国及义大利扶植的傀儡政权克罗埃西亚独立国加入轴心国。 不过处于劣势的盟军,在这段期间也有获得少数胜利,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及扶植维希政府后,本来希望法属叙利亚托管地能够在中东参与对英国的作战,然而同盟国部队成功破坏在维希法国空军基地内的德军,进而阻止叙利亚于伊拉克后方发动叛乱。稍后在自由法国部队的协助下,同盟国部队也接管法国在中东的托管地叙利亚和黎巴嫩,以防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同时,英军在1941年向意属东非反攻,成功夺回索马里及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地区的控制。而在大西洋,英国成功击沉了德国旗舰俾斯麦号,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众士气再次受到鼓舞。同时英国皇家空军也在不列颠空战中成功抵御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最终德国于英国上空的主要空袭行动在1941年5月宣告结束。 亚洲. 而在亚洲战区,尽管双方都互有发起攻势,但是在1940年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陷入僵局。日本为了增加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决定开始优先攻占重要位置以阻止供应路线,同时与准备与西方列强展开战争。这一时期,日军也继续占领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区并给予军事管制。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发起百团大战打击日军部队,作为报复日本则决定在占领区内对共产党党员和一般民众实施严厉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够借此方式有效减少共产党游击队的人力补充和物资供给。另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仍持续存在著互相牵制的气氛,到了1941年1月双方爆发武装冲突后便宣布结束彼此的合作关系。为了能够成为之后欧洲和亚洲稳定之后的霸主,德国、日本和苏联开始对之后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进行准备。尽管德国与苏联正逐渐处于紧张的局势,日本考虑到一方面德军在欧洲战场上仍占有优势,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标则是夺取欧洲国家殖民下的东南亚地区及其丰富资源,为此日本与苏联2个强盛国家在1941年4月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国则逐步在苏联边境布署军事武力,准备在之后直接攻击苏联。 全球冲突(1941年-1942年). 巴巴罗萨行动和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巴巴罗萨行动,联合其他欧洲轴心国集团的成员国以及芬兰共同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目标是期望借由兵分三路的快速突击攻占波罗的海地区、莫斯科和乌克兰,北方主力由里布元帅的德国北方集团军和芬兰军进攻,中路由博克元帅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进攻,南方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的德国南方集团军下辖曼斯坦因等名将和罗马尼亚军进攻。最终战略目标(Strategic goal)则是在1941年末攻下从阿斯特拉罕至阿尔汉格尔斯克所连结的AA战线以内范围,并且能够有效掌握里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希特勒的目标是借由发展成为军事大国的德国来​​消除苏联本身以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并且借由驱赶当地居民的方式来获得所谓的「生存空间」;同时德国也希望能够攻占苏联的重要地区,并且借由当地的战略资源进而能够击败德国的其他对手。 虽然苏联红军在战争之前亦有准备战略反攻计划,但是轴心国部队发起的巴巴罗萨行动仍迫使苏联最高统帅部只能够采取作战。到了夏日期间,轴心国成功进占大量的苏联领土并且也造成苏联军方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交通几乎瘫痪。然而到了8月中旬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决定让渐趋劳累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暂止发起对于苏联的包围作战,并且连同第2装甲军团(2nd Panzer Army)一同向乌克兰以及列宁格勒推进。德军在对基辅的攻势中获得压倒性的成功,导致一共有4个苏联集团军遭到围剿和歼灭,这也让德军得以更早占领克里米亚到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发达地区。 将近75%的轴心国部队以及绝多数原本布署于法国和地中海中部的空军部队陆陆续续转移到东线,这促使英国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战略计划。同年7月英国和苏联一同组成反对德国的英苏协定,同时英国和苏联也一起入侵伊朗,以确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当地油田不会落入德军占领之下。到了8月英国和美国则一同签署《大西洋宪章》。 到了10月,芬兰军队入侵苏联占领冬季战争前被夺去的领土并发起攻势更进一步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并威胁摩尔曼斯克和整个卡累利亚,大量苏军被芬兰牵制;在东线南方,罗马尼亚军队靠著德军闪电战的威力夺回巴撒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过去割让给苏联的领土。并在敖德萨战役重创苏军并占领该市,乌克兰西南部部份领土被罗马尼亚占领,在稍后德罗联军成功攻陷塞瓦斯托波尔,并且将主要的兵力改调往莫斯科以展开进攻。在经过两个月的激战后,德军部队几乎达到莫斯科外围地区,并随即包围莫斯科,莫斯科为苏联情报及交通中心,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史达林经过思考决定死守城市,莫斯科战役展开,然而经过长期行军而疲惫不堪的部队也迫德军暂缓进攻,而且遇上严寒士兵冻伤十分严重。尽管轴心国部队成功攻占广大的领土,然而在这次交战中并没有达成主要目标;许多重点城市仍然在苏联坚持抵抗下始终无法击溃(如列宁格勒),这也使得苏联在之后仍保留相当程度的军事潜力,德国暂停攻势也让苏联有喘息的机会,而在巴巴罗萨行动宣告结束之后,也意味著欧洲战场的闪击战阶段也已经结束。 12月初古德里安的德军下令停止对莫斯科的包围,而亦苏联正式动员所有后备部队并准备与轴心国部队展开作战。苏联开始依据理查·佐尔格等间谍所搜集的资讯陆陆续续将军队移往东线准备作战,期望能够防止轴心国集团继续往苏联领土进攻,而面对日本关东军则只布署最少的兵力来作为警戒用。同时因德国开始受到阻滞,日本放弃了北进。到了12月5日开始苏联发了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对布署战线长达1,000公里的德军展开攻势,并成功往西推进100公里—250公里之处。 太平洋战争爆发. 德国1940到1941年在欧洲所获得的一连串胜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励日本对欧洲各国政府施展压力。已流亡英国的荷兰政府同意继续供应日本由荷属东印度所制造的石油,但是拒绝将该殖民地的控制权移交给日本政府。相反的维琪法国则同意日本继续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到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决定以日军试图占领中南半岛为由而冻结所有来自日本的资产,而提供日本近80%石油的美国也决定严格实施石油禁运政策。这项石油禁运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须放弃其在亚洲的野心计划、并且逐一暂缓对中国所发起的战争或者是以武力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对此日本军方完全舍弃第一个方案,并且许多军官认为石油禁运实际上就是对日本展开的潜在「宣战」。 对于这种情势,日本计划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占欧洲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地区,并随即建立一个延伸至太平洋中线的大型防卫圈。随后日本便会尽可能使用在东南亚所获得的资源,来对遭受第一波攻击的同盟国军队展开防御作战。为了防止之后美国对于日本的作法展开干预,日军从一开始便策划对于防卫圈外围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展开歼灭性攻势。于是计划突袭美军夏威夷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北美地区为12月7日),日本同时对由英国与美国所掌握的东南亚周遭地区和太平洋岛屿展开攻势,在这其中也包括有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舰队、攻占泰国和马来西亚地区以及占领香港等等。 这一系列的袭击促使美国、英国、澳洲、中华民国和其他同盟国国家正式对日本宣战,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其他签署《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国也作出回应并向美国宣战。1942年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和另外22个小国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签署《联合国宣言》,在内容中再度申明《大西洋宪章》的观点。然而苏联本身出自利益考虑,并没有完全遵守《联合国宣言》的内容,除了继续依照过去与日本签署的协议而对于日军保持中立的态度,同时本身对于自决原则也没有表达正面支持。而从1941年史达林陆陆续续要求丘吉尔以及罗斯福在法国展开「第二战线」。其中东部战线当时已经成为欧洲战区的主要战场,苏联在这次军事冲突中有将近数百万的伤亡者,相反的同样作为同盟国成员的西方国家则大约损失数十万人。不过丘吉尔和罗斯福则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在其他同盟国始终无法确保优势的情况下使得苏联只能够继续单独抵抗德军攻势,这也使得苏联在战后不断以此来向西方国家要求赔偿。 1942年4月日本与其合作国泰国已经几乎完全占领缅甸、马来亚、印尼、新加坡和拉包尔等地,盟军部队在日军攻势下普遍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日军也俘虏大量的囚犯。尽管日军在科雷吉多岛当地遭遇强硬抵抗,1942年5月菲律宾最终仍然遭到日军占领且逼使得菲律宾自治领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军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获得胜利,并且成功轰炸盟军部队位于澳洲的重要海军基地达尔文。这段时间中盟军对于日本唯一的取得胜利则是中华民国于1942年1月上旬爆发的第三次长沙战役,而获胜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过度自信能够轻易取下胜利,而对于国军并无完善的准备。 面对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协助英军运补作业,纳粹德国海军决定主动对美国大西洋沿岸所有运输船只展开攻击。而尽管德军已经造成苏联极大的人员与物资损失,欧洲轴心国成员停止对于主要布署在俄罗斯中部和南部地区的苏联军方展开攻势,相反的开始强化自身对于所占领领土的控制能力。而在北非战场方面,德军于1月时对英国展开大规模攻势,一直到2月初英军才勉强在加查拉战线中抵御德军进攻。但尽管轴心国集团暂缓部队的进攻速度,以德国为首的欧洲轴心国仍加紧准备以投入下一波攻势。 轴心国停止攻势 (1942年–1943年). 太平洋. 早在1942年5月日本开始发起两栖作战的MO作战,准备占领莫士比港来阻断美国和澳洲之间的通讯以及物资流动。然而盟军成功在珊瑚海海战之中,阻止了日本海军持续往前推进。在美军成功空袭东京之后,日本计划占领中途岛并引诱美国航空母舰在周遭作战,期望能够一次彻底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吸引美军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队占领隶属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日本军方将大规模的攻击计划设定在6月初展开,然而美国于5月下旬时成功破解日本海军的通讯密码,在充分了解计划内容和部队安排后美军成功凭借著资讯优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大日本帝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后也势力大为削减许多。 在积极策划的中途岛战役反而损失大量航空母舰后,日本改将重点放在自陆地上发起攻势占领位于巴布亚领地(Territory of Papua)的莫士比港。而美军则是计划对位在日本索罗门群岛南部的军事基地展开反击,陆陆续续准备布署兵力前往瓜达康纳尔岛,同时美军也希望能够另外发起攻势打击日本在东南亚重要基地的拉包尔。 美军两项计划于7月开始展开,然而9月中旬时日本将瓜达康纳尔岛列为优先保卫的目标。日本首先将于布纳-哥纳当地与美国和澳洲部队作战的日本新几内亚部队撤离,陆陆续续开始将大量兵力从莫士比港地区移往北部省当地支援。而在瓜达康纳尔岛成为双方激烈争夺地区后,双方的支援部队与物资开始纷纷尝试借由船舰运送的方式提供。最后到了1943年,日本决定不再继续增加支援部队并开始规画准备撤离。同一时间,盟军也开始在缅甸发起数起攻势。首先在1942年年底之针对若开邦发起作战行动,然而反遭到日军的反击并损失大量人力与物资,最终在1943年5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另外缅甸战区的盟军也派遣缅甸远征军特种部队(Chindits)在日军势力范围处展开骚扰作战,并在4月下旬成功获得些许战果。 东线. 而位在德国东线战场部分,轴心国集团成功在刻赤半岛和卡尔可夫中击败苏联反攻。1942年6月时,德军决定对于苏联南部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蓝色行动,希望借此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与库班沙地,同时继续维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区的占领区统治。为此德国南方集团军将自身兵力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负责攻占顿河的A集团军(Army Group A)与占领高加索东南侧窝瓦河一带的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则决定于德军极有可能攻占的斯大林格勒进行驻防。 11月中旬时尽管德军已经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后所面临的城镇战却使得德军遭遇苦战,这时苏联也开始准备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计划。其中苏联部队成功在天王星行动包围德军绝大多数的部队势力,但是在稍后展开的火星行动中苏联却反而获得大量的损失。不过在一连串反攻计划下在1943年2月上旬德国陆军已经难以继续维持战线,其中原本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部队宣告投降,而轴心国集团也将前线往回撤到夏季攻势前的位置。不过同样在2月下旬,随著苏联部队的撤离行动反而让德国对卡尔可夫发起攻势,最后轴心国部队在库尔斯克建立了较为突出的前线阵地。 西欧/地中海. 另一方面在1941年11月时盟军于北非发起反攻,在十字军行动(Operation Crusader)中成功收复原本德国和义大利的占领地区。而为了避免日军占领维希法国所统辖的马达加斯加作为基地,1942年5月上旬英军发起占领攻势。稍后轴心国集团成功自利比亚发起攻势击败同盟国部队,同时逼使盟军被迫退回到埃及,双方最终于阿拉曼当地陷入胶著情况。而在欧洲大陆这一部分,尽管同盟国战略性派遣突击队攻占迪耶普的重要设施,但最后仍然遭到拥有优势兵力的德军部队所击溃。这次作战也使得同盟国部队了解除非有更好的计划策划、武器装备以及后续规画,否则西方同盟国并无法发动大规模的入侵行动。 1942年8月,盟军成功击溃德军对阿拉曼发起的第二次攻势,但在面临重大损失以及需要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英军发起基座行动援救马尔他。两个月后盟军自埃及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成功逼使轴心国部队撤离利比亚而于更西方北非基地驻守。同一时间英国与美国联合部队也跟近占领法属北非,这也促使统辖该地区的殖民政府决定加入同盟国行列。面对法国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国集团的作为,希特勒决定派遣部队占领维希法国。虽然对于这违反停战条约的军事行动法军并没有抵抗,然而法国仍特意破坏自己的海军舰队以防止纳粹德国将其收归使用。随后德意志非洲军开始自突尼西亚当地撤离北非战场,到了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则成功占领该地。 盟军反击 (1943年–1944年).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盟军针对日本于太平洋地区的部队开始展开反击行动。1943年5月,同盟国军队前往阿留申群岛与占领当地的日本部队进行交战。之后盟军将其目标转往拉包尔并开始尝试占领周遭岛屿以阻碍日军的补给路线,同一时间也针对太平洋中部日军所占领的吉尔伯特及马绍尔群岛展开反击。1944年3月底时盟军成功完成这两个目标,此外也瓦解了日本于加罗林群岛的重要根据地特鲁克岛。到了4月时,同盟国部队决定优先夺回西新几内亚地区。 东线战场方面,德国和苏联在1943年春季和夏初都没有进行作战,相反的彼此都计划于苏联中部展开大规模攻势来化解僵局。1943年7月4日,德军自其战线突出的库尔斯克地区展开大规模攻势行动;然而在苏联故意吸引德军深入再歼灭以及优良的防御措施准备下,德军持续一个礼拜的攻势后便开始被迫撤离。然而尽管德军在这次会战中有数次成功取得战术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动提前宣告结束。在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西方同盟国于7月9日对西西里岛展开入侵行动,而在这之后一个月后同盟国部队成功击溃义大利军方,并且开始大规模追捕墨索里尼。 1943年7月12日苏联则发起自己的反攻作战,这次行动成功消除了位于东欧的德国部队期望能够继续保持僵局战况的期望。而自库尔斯克会战是以苏联胜利结束后,除了意味著德军于东线的优势逐渐消逝外,同时也给苏联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地位。虽然德国试图匆忙强化布署的(Panther-Wotan line),然而苏联军对仍然自斯摩棱斯克和第聂伯河展开攻势,并成功突破德军于东线的防备。 1943年9月西方盟军入侵意大利本土后,意大利政府随即开始与盟军协商停战事宜。在面临即将失去意大利部队协助的情况下,德国派遣部队试图夺取意大利部分地区且实施军事管理,并且另外设立一连串的防线驻守著。同时德国特种部队也在橡树行动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并且尽快将其送往德国占领地区内,另外成立新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而在意大利本土经过数场战斗后,一直到11月中旬西方盟国的主要部队才开始与德军设立的冬季防线交战。 而德军与大西洋海上的作战也开始受到阻挠,自1943年5月开始盟军新开发的反潜设备成功阻挡德国潜艇的攻势,而大量德军潜艇损失也迫使德国海军暂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击行动。1943年11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邱吉尔与蒋中正于开罗召开会议,在会议上首次确认了有关日本所占领土的解决。而稍后罗斯福、邱吉尔和史达林也则召开德黑兰会议继续讨论战后问题,其中西方盟国约定将在1944年入侵欧洲大陆,而苏联则是同意在德国战败后3个月内向日本宣战。 从1943年11月日本与中国爆发持续7周的常德会战,在这之中中国政府希望能够迫使日本在战争中必须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并且期望同盟国部队能够协助中国继续维持作战能量。1944年1月盟军针对义大利战场的防线发起了一系列攻势,甚至希望能借由两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军防线。同样在东线战场,苏联在1943年年底开始尝试对包围列宁格勒地区的德军展开攻势,并在这攻势中成功结束历史上持续最长且最致命的围攻作战。随后苏联展开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攻势以逼使德国北方集团军撤离波罗的海地区,但是在纳尔瓦战役后成功占领过去德国所统治的爱沙尼亚后短暂停止进攻,并且协助爱沙尼亚流亡政府重新掌握政权,而之后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战时苏联也多以这种模式处理。1944年5月下旬,苏军成功攻占克里米亚,这成功促使位在乌克兰的轴心国部队纷纷开始向西方后撤;然而在同一时间苏联入侵罗马尼亚时,则反遭到当地驻守的轴心国部队所击退。而同盟国部队亦在义大利战场上获得战略性胜利,成功促使德军部队往北方防线撤离,到了6月4日时成功攻占罗马。 然而在亚洲战区上同盟国部队却始终没有获得更加进一步的进展,其中1944年3月时日本决定从两个地区展开反击。首先针对位于英国于印度边境地区发起乌号作战,并且一度使得英军部队在英帕尔与科西玛遭到围困。不过在1944年5月时英国军队发起反击,成功逼使日军撤回缅甸,而在1943年年底时进攻缅甸北部的中华民国部队也成功将日军围困于密支那地区。另一方面日本也决定强化对于中国入侵行动的进展而发起一号作战,除了一方面借此攻势确保日本所占地区的交通运输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彻底破坏同盟国提供中国物资的机场设备。到了6月时日本已经占领了河南省,并且针对湖南省与长沙一带展开大规模的攻势。 盟军逼近 (1944年). 1944年6月6日西方盟军开始大规模入侵法国北部。同一时间由美军和法军组成的盟军部队在重新划分单位后继续袭击法国南部地区。伴随著诺曼底登陆和霸王行动的成功,驻守在法国的德国陆军部队始终无法有效阻挡同盟国的攻势。在法国抵抗力量的协助之下,自由法国于8月25日时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个下半年间,西方同盟国陆续逼迫其他驻守于西欧各国的德国军队撤离。但是尽管盟军部队从西欧往东进攻的计划并无遇到大规模阻挡,然而当盟军部队企图空降荷兰当地的市场花园行动却以失败作结束,这使得盟军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国北部攻击的计划只能暂止。在此之后西方盟军逐渐往德国逼近,并在尝试穿越卢布河(Rur)时遭到德军较大规模的攻势阻挡。而原本计划从义大利往北进攻的盟军部队,同样被最后一个德军所设下的哥德防线所阻挡著。 而在6月22日时,苏联则发起巴格拉基昂行动来向白俄罗斯展开主动进攻,并几乎摧毁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的主要兵力。而在这之后,苏联部队则开始向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部的德国军队展开攻势。苏联的快速进展促使许多波兰家乡军成员开始展开暴风行动(Operation Tempest),其中又以华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区的反抗声势最大。然而在苏联没有积极提供协助的情况下,这些反抗行动纷纷遭到德军部队的镇压。随后苏联红军战略性包围并歼灭了布署在罗马尼亚东部的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Army Group South Ukraine)部队,并促使8月23日罗马尼亚王国国王米哈伊一世政变拘捕亲德总理安东内斯库。9月8日保加利亚王国当地发生政变:苏联支持下的保共推翻了保加利亚王室,年仅6岁的沙皇西美昂二世被驱逐,摄政王基里尔王子则被枪决。随后这苏军占领这两个国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国的行列。 1944年9月苏联部队提前进入南斯拉夫,这项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占领希腊的德国部队迫迅速撤离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轴心国部队遭到孤立。为此自1941年开始领导共产党游击队的约瑟普·布罗兹·狄托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游击行动,最终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内并且阻止德国部队的进占。另外苏联也提供少数资源协助在塞尔维亚北部的游击队反抗塞尔维亚救国政府部队,最终两者在10月20日时一同解放首都贝尔格勒。几天过后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于1945年2月攻陷德国边境并占领匈牙利的重要城镇布达佩斯。但相较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地区获得的一连串胜利,苏联在针对芬兰所发起的攻势之中始终遭遇芬兰反抗势力的反击而无进展,双方并在卡累利阿地峡随即陷入胶著。最后芬兰同意以和平且不并吞为前提的情况下于1944年9月签署莫斯科停战协定,放弃所有冬季战争前的领土,随后芬兰随也转移到同盟国阵营的行列。 而自7月开始,位在东南亚的英国部队成功击退日本发起的大规模攻势,同时将日军逼往钦敦江地区驻守,而中国部队也成功夺回密支那。但是在中国本土则遭到日本严重打击,日军在6月中旬时成功攻下长沙、并在8月初占领衡阳。不久之后日军南下入侵广西一带,在11月底时成功击败中国军队主力并且占领桂林与柳州一带。而到了12月底时,日本已经成功建立了联结中国与印度当地作战的兵力联系。 不过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则渐渐获得优势,并且不断自太平洋往日本周遭岛屿逼近。1944年6月中旬,美军开始针对马里亚纳群岛及帛琉等地发起一连串的攻势,并且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对日本海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一连串的战事失败逼使得东条英机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同时美国陆航队也开始自周遭基地对日本本土发起密集的袭击。10月下旬美军部队成功占领菲律宾雷伊泰岛,而在作为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雷伊泰湾海战成功获得关键性胜利。 轴心国崩溃,同盟国胜利(1944年-1945年). 1944年12月,德国开始集结剩下的部队以及后备武力并于阿登发起大规模反击攻势,德军希望德国在进行谈判时能够获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1月时德军的攻势遭到击退,而德军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收益。但是在义大利战场上,盟军部队仍然迟迟无法击败德军所布署的防线。1945年1月中旬苏联从波兰维斯瓦河发起进攻,很快的苏联军方便往前推进到德国奥德河处,并且成功占领东普鲁士。而在2月4日时,美国、英国与苏联领导高层展开雅尔达会议;除了同意德国投降后将采取分区统治外,而苏联也再次确认将会向日本宣战。 到了2月时苏联入侵西里西亚与波美拉尼亚,而位于西线的盟军则将战线成功推进到莱茵河处。3月时,盟军部队分别自莱茵河北部、莱茵河南部以及鲁尔地区渡过莱茵河,并且随即在鲁尔成功包围德国B集团军;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则迅速将东部战场推进到维也纳。4月初时盟军部队终于突破位在意大利的防线并与将战线推往德国西侧,而在4月下旬时苏军部队则成功进入柏林外围。4月25日时,同盟国部队首次在易北河会师。而到了1945年4月30日德国国会大厦遭到苏联红军占领,宣告了纳粹德国整个军事行动的失败。 而在同盟国集团快速往德国推进期间,各国政府的重要领导人也有所变化。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于4月12日逝世,改由副总统哈瑞·杜鲁门继任职位。而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墨索里尼则是在4月28日时,遭到意大利抵抗运动(Italian resistance movement)成员逮捕并击毙。而在两天之后希特勒则自杀身亡,德国政府则改由卡尔·邓尼茨所继任。而轴心国部队也开始纷纷向盟军投降,其中在4月29日时驻意大利德军正式投降,5月7日美英法苏四国攻入柏林后德国政府则前往汉斯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不过正式的文件则是5月8日于柏林重新签署,5月8日这一天也因此订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不过苏联在签署投降书后仍然遭到德国中央集团军反击,并一直到5月11日才宣告结束。 另一方面太平洋战区美军部队则获得菲律宾自治领部队的协助,其中盟军于1945年1月登陆吕宋岛,并且在3月时成功攻下马尼拉。在这一系列战役中,虽然美军在总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在战斗力上处于绝对优势,日军在此阶段遭受了极为巨大的伤亡,残余日军纷纷退入菲律宾吕宋岛、棉兰老岛等人烟稀少岛屿。 1945年5月,以澳洲为主的同盟国部队登陆婆罗洲,并且借此成功获得当地的油田。英军、美军和中华民国部队成功击败布署于缅甸北部的日本部队,而到了5月3日时英军成功进占仰光。而在1945年4月6日到6月7日爆发的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后,中国军队开始策划大规模的反击行动(某些地区更发起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作战);而美军也在3月到6月底这段期间开始进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陆陆续续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岛。而美国也不断对日本本土施加压力,除了派遣大量轰炸机炸毁日本主要城镇外,同时美军潜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锁其对外的物资进口。 7月11日时,盟军领导人前往德国召开波茨坦会议。其中在《波茨坦协定》中除了确认有关先前签署的德国战后处理外,同时也重申日本必须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不过在这次会议之中由于英国进行国会大选,使得英国首相改由艾德礼接替邱吉尔的职位。但是由于日本迟迟没有正面回应《波茨坦协定》的内容,美国政府决定对广岛市以及长崎市展开核子轰炸。与此同时苏联则依照雅尔达会议的内容进攻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并且顺利击败拥有日本最大规模兵力的关东军,此外还占领了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并于9月2日在美国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降伏文书》,这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陆续在奥地利和德国实施统治。其中同盟国在1955年允许奥地利成为永久中立国家,将不会与任何政治集团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国则将德国领土分成数块,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国所统治、东部则由苏联所管辖。同盟国也强烈要求德国社会必须去纳粹化,同时开始起诉纳粹战犯以及前纳粹党成员进行审判,不过在政权转交给西德之后大多是安排赦免,并且尝试将这些成员重新融入社会环境中。同时德国也被要求归还自1937年战争爆发以来所占领的四分之一领土,其中位在东部地区的西利西亚、诺伊马尔克与波美拉尼亚归属波兰统辖,不过东普鲁士的领土分配则引起波兰与苏联的争执。随后有将近900万名德国居民纷纷自归还区中撤出,同样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则有300万名德国民众也被迫搬回德国居住。根据1950年代的统计,平均5名德国民众中有一名为来自东部占领区的居民。此外苏联也分别自波兰寇松线以东地区、罗马尼亚东部、芬兰东部以及3个波罗的海国家中获得部分土地,但这也至少让近2万名波兰民众被迫远离自己的住家。 参战双方不论战胜或战败皆为战争已经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同盟国集团为了能够真正维持之后世界秩序的和平,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联合国。虽然今日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所提到的地区仍然没有改变,但实际上管辖的政权则有所变化。其中中国席位则在1971年所通过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中,确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华民国原席位;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则由作为苏联继承国家的俄罗斯担任常任理事国委员的职位。然而在战争结束后西方同盟国与苏联之间的结盟关系渐渐恶化,甚至德国在「事实上」很快便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国家政权。双方开始将彼此的占领区划下统治权边界,欧洲国家也纷纷被划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苏联的势力范围。其中东欧和中欧国家纷纷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内,这使得苏联开始介入其所占国家的政权结构,并且建立以共产​​党进行领导的合作政府。不过尽管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东德纷纷成为苏联的附庸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则因为坚持完全的独立而与苏联陷入紧张局势 。很快战后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正式的国际军事同盟,双方随即陷入长期政治紧张和军事竞争的冷战时期,同一时间也促使了军备竞赛以及代理战争概念的出现。冷战让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美国和欧洲盟国经常举行核战争演习,长期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各国经济增长,且东西方的民间交流和往来被阻隔长达半个世纪,这些情况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才得以改变。 在亚洲地区方面同盟国则达成协议苏联能够吞并库页岛和千岛群岛,而由美国领导战后日本的发展以及统辖过去日本所占领的西太平洋岛屿。但另一方面过去由日本统治的朝鲜,则在盟军托管时期以38度线划分成苏联管辖的北部地区和美国统辖的南部地区。之后在1948年时这两个以38度线划分的地区纷纷宣布自己为朝鲜的合法政府,最终导致了韩战的爆发。而在中国自1946年开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再度引发国共内战,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赢得内战并于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政府则于1949年时撤迁到台湾。而在中东方面,阿拉伯国家拒绝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中将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并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刚建立随即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反而更加促使随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间的冲突。虽然欧洲殖民列强仍然试图保留其部分过去殖民帝国,然而战争期间所损失的声望与资源使得这些欧洲国家无法继续维持统治权力,最终导致亚洲与非洲的非殖民化进展。大英帝国、葡萄牙帝国等老牌欧洲殖民帝国也在这一时期逐渐瓦解。 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全球各国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其中与其他国家来讲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也进而促使战后婴儿潮的出现。而在1950年时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比其他政府还要来得高,同时美国也有更多能力来主导西方世界的经济走向。不过在1945年到1948年时,英国和美国的强烈要求德国西部工业应该响应裁军政策;然而由于国际贸易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导致欧洲经济一度停滞且让其延迟几年复苏。一直到1948年中期西德进行货币改革政策时逐渐恢复其经济发展,同时马歇尔计划也成功促使欧洲经济政策的自由化。之后1948年西德经济的快速复兴得到「德国经济奇迹」之称,同一时间包括义大利和法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正常。但与此相反的是英国则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同时在这之后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尽管苏联经历了庞大的人力和物质损失,然而在战争结束后产物的制作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亚洲地区,日本经济也经历了快速增长,并在198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而中国则直到1952年才恢复为战前工业生产。 影响. 人员伤亡与战争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诸多战争罪行,其中包括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肃清大屠杀、卡廷大屠杀、马尼拉大屠杀、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及最终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也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有关战争所导致的总伤亡人数各方估计皆不相同,因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后并没有留下相关记录。绝大多数资料估计大约有6,0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其中包括约有2,000万名士兵和4,000万名平民,其中许多平民分别死于传染病、饥饿、大屠杀、轰炸和蓄意的种族灭绝政策。根据估计损失最大的苏联在战争中失去将近2,700万人,其中包括有870万名军事人员和1,900万名平民丧生[1941年初苏联人口统计数为1.967亿(包括新兼并地区),而1946年仅余1.67亿,因此苏联的实际死亡人数应该大于俄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其中因军事行动而丧生最多的民族则是5,756,000人逝世的俄罗斯人,稍后排名第2名的民族则是损失1,377,400人的乌克兰族,平均每4名苏联公民便有1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或者受伤。另一方面德国最终则损失530万名军事成员,其中绝大多是于德苏战争和在德国最后几场战役中丧生。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比例来说。轴心国集团其丧生人数大约有15%,而剩余的85%则是同盟国部队的丧生人数;在这之中主要是苏联和中国的人民,其中许多人是由于德国和日本部队于占领区实施的战争罪行所导致的。根据估计大约有1,100万名至1,700万名平民直接或者间接死于纳粹思想的政策中,其中包括大约有600万名犹太人因而遭遇系统性的种族灭绝式大屠杀,另外还有500万名罗姆人、同性恋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种族与少数族群也遭到杀害。此外南斯拉夫乌斯塔沙则与轴心国集团合作杀害大量作为少数民族的塞尔维亚人、罗姆人和犹太人,而在战争结束后克罗埃西亚平民则对此展开报复。另外大约有300万名到1,000万名中国平民则是在日本占领地区及双方交战区域因各种原因非正常死亡,在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则是南京大屠杀,其中有数十万名中国军民因而遭到杀害,冈村宁次所制定实施的三光政策,则导致有200多万名中国群众非正常死亡。日本的入侵导致中国年均人口增长数由1927-1937年间大约350-360万降至1937-1945年期间的约310多万。 轴心国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和化学药剂,例如意大利军方在第二次意大利衣索比亚战争便尝试投入芥子气作战,而大日本帝国陆军则在与苏联的早期冲突、入侵并占领中国时也使用生物或化学武器协助作战。此外德国和日本也针对平民施放药剂来测试武器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也于战俘身上进行实验。 虽然许多轴心国的违法行为陆续被送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法庭进行审判,然而同盟国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犯下许多战争罪行。这其中包括苏联的人口转移政策,严责行动(Operation Keelhaul)、战后对德意志人的驱逐、占领德国期间的强奸罪行以及卡廷大屠杀。另外一些大饥荒的死亡人数也可以归因于战争爆发,这包括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和1944年至1945年的越南饥荒。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历史学家则认为针对敌国领土的平民区大规模轰炸的行为也应列为战争罪行,这又以日本的东京和德国的德勒斯登、汉堡与科隆最为著名;其中根据统计西方盟国总共造成至少160个城市遭到轰炸,也导致超过60万名德国平民因而死亡。 集中营、奴役和屠杀. 在纳粹大屠杀中主要有600万名阿什肯纳兹犹太人遭到杀害,另外在蓄意灭绝计划中也导致200万名波兰人民以及400万名包括身心障碍、精神病患、苏联战俘、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与罗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遭到杀害。另外以东欧为主有1,200万名民众被迫成为劳工,并且强迫在德国各家工厂内进行劳动。 而除了纳粹统治下设立的集中营导致大量人员遭到杀害,而古拉格于各地设立的劳动营也导致德国战俘以及包括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等占领区公民丧生,甚至一些苏联公民也因为被怀疑与纳粹主义有关而遭到迫害。根据统计在战争期间有60%的德国战俘于苏联丧生,而理查·奥弗里(Richard Overy)则表示有将近570万名战俘丧生,其中有大约有57%、约360万人因故丧生或者遭到击毙。另外苏联也将过去遭到德军俘虏者或者自他处遣返平民视为潜在​​与纳粹主义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怀疑的人在经过内务人民委员会审查后往往遣送古拉格处理。 而日本所设立的战俘营与劳改营中也有著极高的死亡率,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发现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达27.1%,其中美国战俘甚至有37%的死亡率,这个比例甚至比美军遭到德国和意大利俘虏者的死亡率还多出7倍。然而在日本投降后所有获释的囚犯中,有37,583名来自英国、28,500来自荷兰以及14,473人来自美国,但中国囚犯仅有56人未被杀害而成功获释。根据统计在1935年到1941年间,在兴亚局的规画下有至少500万名来自中国北部和满洲国的平民被迫劳动,这包括在矿山以及军工厂内劳动;而在1942年以后,日军强迫中国民众劳动的人数更迅速增加到1,000万人之谱。美国国会图书馆则在报告中提到在爪哇岛有近400万到100万名劳动者被日军强制工作,而随后日军将其中270,000人强迫迁往其他日本占领的东南亚地区工作,仅留下52,000名劳动者继续进行先前的工作。 日军在中国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队进行活人细菌战实验去发展生物武器,日军轰炸机对中国城市狂轰滥炸,大批中国平民死于空袭当中,还把大批中国妇女作为慰安妇,作为日军士兵的性奴隶,很多还被虐待至死。 在日军针对珍珠港实施轰炸后,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9066号行政命令,允许政府强制将数千名居住于美国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强制搬离夏威夷等重要地区。随后美国与加拿大政府陆续下令拘留150,000名日裔美国人,另外有14,000名意大利裔和德裔美国人同样为了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此外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同盟国集团在雅尔达会议上允诺苏联能够要求数百万名战俘与平民强制劳动,甚至匈牙利一直到1955年仍被迫继续为苏联进行劳动。 军事占领. 在欧洲大陆,轴心国集团的占领行动分成两种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国、挪威、丹麦、低地国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等西欧、北欧和中欧纷纷改从德国的经济政策,其中在战争结束后纳粹德国成功赚取695亿国家马克,而这还不包括于战争期间掠夺的工业制品、军事设备、原料物资和其他大量货品等。其中针对这些占领国家德国也纷纷向各国收取自身超过40%的税收收入,但随著战争的进行德国有将近40%的资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占领国家提供。 另外在东欧地区德国或多或少期望能够于此获得更多生存空间,然而苏联所实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为侵略者的德国无法获取资源。与对待所占领的西方国家相比,纳粹德国自身的种族政策鼓励部队向苏联人们展开暴行,并且不断强调拥有斯拉夫血统者即为所谓的「次等人类」,这也让德军往往在作战的同时也展开大规模的处决行为。而虽然无论是在西欧或者东欧的占领区都陆续有抵抗组织出现,但一直到1943年底以前他们并没有显著阻碍德国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在亚洲地区,日本不断向其所占领的国家宣传有关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并且将日本的霸权主义塑造成是为了能解放居住于殖民地的人民。但尽管最初许多遭到欧洲殖民统治的地区将日军作为解放者欢迎,然而日本占领后实施的严格社会控制以及对于资源的掠夺往往使得当地居民想法改观。其中日本在盟军部队撤离后所占领的东南亚地区获取近4,000,000桶石油,但是到了1943年时在荷属东印度的石油生产量增加到5,000万桶,整整比1940年的生产比率高出76%。 大后方与经济. 在战争爆发前,西方同盟国集团无论是在人口和经济都有重要优势。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波兰以及英国自治领等西方同盟国相较于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集团人口多出30%,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两者作比较也高出30%。如果将殖民地包括在内,其中同盟国在人数上比例获得优势性的五比一,而国内生产总值上也有将近二比一的优势。而在亚洲地区,尽管中国比起日本有高出将近六倍的人口优势,其国内生产总值却仅仅只高出日本89%左右。而随著日本对外扩展殖民地后中国人口优势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时间日本的经济成长速度使得中国仅高出38%之谱。 不过尽管同盟国有著经济和人口的优势,德国和日本最早展开的快速袭击行动成功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一直到1942年美国和苏联陆续加入同盟国集团后,优势性的经济实力与人口数量成为战争的关键,随著战争的发展开始双方开始走向消耗战的趋势。此外盟军最终能够赢过轴心国部队的原因,除了同盟国能够比起轴心国获得更多自然资源外,其他如德国和日本不愿投入妇女作为劳动力、盟军战略性轰炸以及德国战争后期经济瓦解也影响到胜负结果。另外在一开始德国和日本皆知道自身并不适合进行持久战,因此期望能够以攻占领土的方式来获取更多谈判空间。但随著战争进行为了应付武器装备的生产,德国和日本也纷纷投入数百万名劳工强制工作,其中德国自东欧地区获得1,200万名的劳动人力,而日本也在亚洲各地强迫将近1,800万人投入生产行列。 科技与战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许多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这包括有航空、船舰以及陆上武器的发展与应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军机开始陆续担负侦查、战斗、轰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务,同时随著任务角色的确定促使飞机开始专业化发展。同时对于飞机于战场的任务性质更加多元,例如开始投入运输机协助快速运输高价值性的物资、装备以及人员等,或者是针对平民区与工业区的战略轰炸来尝试瓦解对方的士气等。而随著针对地面设施的轰炸渐趋频繁,相关的防空武器也陆陆续续改进或者开发,这包括有以雷达、高射炮与面对空飞弹为主的防御系统架构,或者是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开发等。此外喷射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首次开发,尽管由于发明过晚而对于战局没有立即影响,但是后来喷射引擎成为之后全世界各国空军的标准配备。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舰与潜艇的运用成为之后海战的主轴。包括针对塔兰托、珍珠港与中国南海等突袭行动意味著海上航空武器开始发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战后具有优势的航空母舰开始被视为战舰的继承者。而大西洋护航航空母舰的出现证实是盟军运输船队能够有效抵御德国海军的一部分,除了能够扩展四周的保护半径外,也能够有效封锁整个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同时由于航空母舰并不需要配备厚重的装甲防护,且攻击的主力是以较低成本的战斗机为主,这使得大量航空母舰的投入相比之下较为经济许多。另一方面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被视为高经济利益的武器之一,双方都将相关的技术列为之后战争的重要关键之一。稍后德国海军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凭此获得一定优势,而英国则随即将以声纳为主的反潜武器与船队战术列为重点开发对象,德国则不断尝试提高技术层面来开发VII级潜舰,并且继续改进狼群战术的协同作战能力。但随著盟军陆续开发出针对潜艇交战的利式探照灯(Leigh light)、刺猬砲、乌贼(Squid)和马克24型鱼雷(Mark 24 Mine)等设备,最终同盟国逼使得德国潜艇舰队无法维持优势地位。 陆地作战方面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采取的静态前线,改往更加强调移动性能和兵种合作的战斗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火力支援的坦克,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演变成为主要作战武器之一。其中从1930年代后期到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设计相较过去更为先进许多,同盟国与轴心国不断尝试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装甲和火力等重点项目。而在战争刚爆发时大多数指挥官认为遭遇具有完整配备的坦克时应该要避免作战,这除了是因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无法有效贯穿坦克装甲外,同时也是受到德国避免进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战的学说影响。而在德国结合各式兵器投入战场之后,成功促使德军自波兰到法国战役中都能够以闪击战获得胜利。但随著战争的进展包括曲射、战车炮、自走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战术开始盛行,这使得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情况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尽管在整个战争期间大多数步兵的配备仍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无重大差别,但是战争促使如能够便利携带的MG42通用机枪等机枪设计、以及适合城镇或丛林作战的冲锋枪类型的快速发展。而战争后期所发展的突击步枪则结合了步枪与冲锋枪的许多功能,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许多武装部队的标准武器之一。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够获得优势,陆陆续续投入自身的科技协助作战。例如大多数主要交战国家开始不断试图破解对方复杂的密码,并且尝试透过密码本等设备强化自己的通讯安全。例如在(Biuro Szyfrow)的技术协助下英国成功破解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ULTRA、以及日本海军所使用的通讯代码,这些经由破解获得的信号消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军掌握对方动向。另外盟军也使用大量欺骗的手法来妨碍德军获得正确的军事情报,这之中包括英国策划的肉馅行动与保镳计划(Operation Bodyguard)等。 其他投入战争的工程计划还包括有Z3、巨人计算机与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等早期电脑设备、V-1飞弹和V-2火箭的作战计划、发展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针对军事作战进行分析的作业研究以及协助物资运输的桑椹码头(Mulberry harbour, 人工港口)与冥王作战(Operation Pluto, 英吉利海峡下的输油管道)等。青霉素是第一次大规模生产并在战争期间使用(请参阅)。
306
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份,辽宁
辽宁省,简称辽,旧称奉天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省份,省会位于沈阳市。省政府驻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 辽宁省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是连接华北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要道。辽宁省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来便是通往关外的军事要隘,也是将辽东地区联系内蒙古通向欧亚国家为交通上所必经之要道。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 史前至秦汉. 营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28万年前,辽宁省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辽宁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在此地建立了辽东、辽西、右北平郡。西汉时隶属于幽州,增设玄菟郡。东汉增设辽东属国。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襄平城公孙延家族镇守辽宁和朝鲜半岛。经过公孙延、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五代人的经营辽东,不断开辟疆土,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北伐扶余,越海攻东莱。领土扩张后分割辽东郡,辽东王公孙家族238年春被司马懿和高句丽王高位宫降服,纳入魏国直属版图。 西晋属于平州。东晋时,晋朝官方宣称被营州所管辖,而实际上五胡乱华后相继存在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政权管辖。在北魏统一北方(除了辽东以北)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国有前燕,前秦,其中前燕定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龙城相继成为后燕,北燕的首都,后成为北魏的重要军事重镇。 337年,鲜卑人慕容廆子慕容皝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称燕王,建燕国,史称前燕。342年迁都龙城,东破辽宁东部的高句丽,鲜卑宇文部及夫余。前燕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国家,与前秦,东晋鼎足三分。 397年 魏鲜卑人拓跋圭攻击后燕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燕王慕容宝逃往龙城。409年,原后燕将领汉人冯跋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436年四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五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官员百姓东渡辽水,迁至盖州。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404年,辽东被高句丽所据。 隋唐五代. 隋朝为辽东郡、柳城郡、燕郡。唐朝属河北道。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罗,新罗请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辽东。贞观十九年(645年),李𪟝率军从陆路,张亮率舟师从水路,兵分两路进攻高句丽,唐太宗亲自到辽东建安城前线督战。唐军攻下辽东后,接着攻打安市城(今辽宁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历时三月没有攻下。唐高宗时期,668年高句丽被唐朝灭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但遭到了统一新罗的反击。新罗拥立投降的渊净土的儿子安胜为高句丽王(史称报德王),赏赐金姓。并协助高句丽移民策动叛乱。经过数年的反唐战争, 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五代时辽宁地渐渐被南下的契丹占领,后唐后成为辽朝的核心部分及发源地。 中华民国及满洲国. 1922年5月11日,徐世昌颁布大总统令,解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然而5月12日,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随后奉天省议会推举张为东三省总司令兼奉天省长,孙烈臣、吴俊升为副总司令,张作霖开始全面控制奉天省。1929年东北易帜后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由于考量到「奉天」取自「奉天承运」,故而提出改名,并列出了五个候选名称:辽东省、沈阳省、安奉省、关东省、辽宁省。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第91号训令,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自3月1日起实行。同年4月,在签发「司令长官咨为本省改辽宁二字」为题的公文中,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写道:「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为咨复事,案准政府咨开查本省改名辽宁业经通令布告在案。」 此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但当时民间仍习惯称「奉天省」。当时该省省会沈阳,全省辖五十九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省数日内沦陷。次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成立。本省分为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三省。 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向满洲国租借关东州。1937年日满达成了新租借协议,将满铁附属地行政权交给满洲国,但仍保留关东州于名义上独立的满洲国之外,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改回辽宁省。 1945年9月东北地区分为九省后,本省的行政划分变为辽宁(省会沈阳)、辽北(省会辽源)。辽宁全省四市二十二县: 沈阳市于1947年6月升直辖市。大连、沈阳二市为直辖市,直隶行政院; 1946年1月11日辽宁军区成立时辖辽阳、鞍山、辽中、台安、盘山、本溪、沈阳(北宁路南、长春路东)、抚顺、铁岭、兴京、海城、盖平、营口等县市,此时辽东省委兼辽宁省分委的工作。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军区,所属第1、第2军分区合并组成辽南军分区归辽东军区直辖,其余部队划归安东军区建制。1946年5月5日,东北局发出《关于成立辽宁省分委及干部配备的决定》,辽北省位于中东路以东的辖区与通化省合并,及清原、兴京、抚顺一部、铁岭等县,组成新的辽宁省分委、辽宁军区。 1945年10月12日,东北局宣布组建中共辽宁省工委、安东省委、沈阳市委,并任命了主要领导干部:辽宁省工委书记为陶铸,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白坚,组织部副部长饶斌,民运部长张逢时,辽宁省政府党团书记兼省政府副主席朱其文,辽宁省政府主席兼辽宁省保安司令张学思,辽宁省工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吕东;辽宁省工委委员为陶铸、白坚、张学思、朱其文、饶斌、张逢时、吕东、孔原、陈郁、汪金祥、邓华。1945年11月苏联红军要求中共党政军势力撤出沈阳等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东北行营。1945年11月25日,东北局决定陶铸和邓华带部分干部和部队去法库,组成辽西省委和辽西省军区;张学思和辽宁省工委书记白坚带另一部分干部和部队到本溪,组成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和辽宁省军区,张学思任辽宁省委常委、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白坚任辽宁省委书记和辽宁省军区政委。11月26日,张学思率领辽宁省政府机关向本溪出发,转而在本溪办公。1945年12月18日辽宁省政府在本溪发布通令,公布了辽宁省行政区划:全省设置1个行署区(辽西行署区,驻法库,辖锦州市和新民、法库、锦县、锦西、兴城、绥中、义县、康平、北镇、黑山11县),3个专区(第一专区驻辽阳,辖鞍山市、辽阳市和辽阳、盘山、辽中、台安4县;第二专区以海城中心县委为基础,驻海城,辖营口市和营口、海城、盖平3县;第三专区驻抚顺市,辖抚顺市和抚顺、清原、新宾、铁岭4县),另省直辖2个市(沈阳市、本溪市)、2个县(沈阳、本溪县)。 1946年1月11日辽宁军区成立,辖辽阳、鞍山、辽中、台安、盘山、本溪、沈阳(北宁路南、长春路东)、抚顺、铁岭、兴京、海城、盖平、营口等县市,辽东省委兼辽宁省分委的工作。原辽宁省分委名义保留;肖华、江华、程世才、白坚、张学思、刘澜波、罗舜初为辽东省委常委,肖华为辽东省委书记,江华为辽东省委第二书记。 1946年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省政府、省军区。1946年4月4日,辽宁省第一、第二专区合并组建辽南地委、辽南专署、辽南分区,驻地岫岩县小蘑菇峪,直属于辽东省委与辽东军区领导。辖鞍山市城工委、辽阳市城工委、辽阳、海城、营口县委和辽台盘联合县委。辽南地委常委陈一帆、高扬、赵承金、邹鲁风、林辉山、郑自兴、刘云鹤为,以陈一凡为书记。辽宁省其余地域划归安东省建制。 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46年5月5日决定,将中共辽北省委、辽北省政府(驻东丰)和中共通化省委、通化行署的辖区,以及清源、兴京、抚顺、铁岭部分地方,划为新的辽宁省辖区,在梅河口成立中共辽宁省分省委,隶属于中共辽东省委(即南满分局)。辽宁省府、辽宁省军区驻梅河口;辽宁省分委委员为白坚、张学思、刘汉生、刘惠农、解沛然、万毅、周赤萍、王铮、刘东元、连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坚、张学思、刘汉生、解沛然、刘东元为常委;其中,张学思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解沛然任副司令员,白坚任辽宁省军区政委,刘惠农任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5月16日正式成立辽宁省政府。1946年5月4日驻地由梅河口迁至通化、临江,1947年6月又迁回梅河口。1948年7月辽宁省政府与辽南行署合并,辖区划归辽北省和安东省。辽宁省下辖: 地理.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38°43′至43°36′之间,东西之间宽约550KM,南北之间宽约550KM。 辽宁省的陆地面积大约是1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陆地面积的59.8%是山地,占8.72万平方公里,平地面积为4.87万平方公里,占33.4%,水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其余为海域,其中黄海面积为7.19万平方公里;渤海面积为7.83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丹东市的鸭绿江入海口,西至山海关的老龙头,全长为2178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12%。近海分布着506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187.7平方公里。 地形. 本省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 地貌划分为三大区: 河流. 本省境内有大小河流390多条,总长约16万公里。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朝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本省的主要水系。境内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往中南部汇集注入渤海。 水库. 本省有多个大型水库,较为著名的有抚顺大伙房水库、辽阳参窝水库、铁岭清河水库、盖州石门水库等。 海洋. 本省海域广阔,辽东半岛的东侧临黄海,西侧环渤海,是中国水温最低,纬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6.8万公顷。陆地海岸线东起鸭绿江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 本省近海岛屿506个,面积1921平方公里,占中国海洋岛屿总面积的 0.24%,岛岸线全长628公里,占中国岛屿岸线总长的5%。主要岛屿计有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石城岛、大鹿岛、菊花岛、大小笔架山、长兴岛、蛇岛等。 森林植被. 全省森林面积41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7%. 气候. 辽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阳光辐射年总量100-200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为5.2℃~11.7℃。其中,最高为大连,最低为西丰。极端最高气温43.3℃(2000年7月14日,朝阳),极端最低气温-43.4℃(2001年1月13日,西丰)。与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气温正常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普遍偏高,冬季气温偏低。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在400~969毫米,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全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年日照时数全省各地在2120~2861小时之间,其中朝阳地区最多为2861小时,丹东地区最少为2120小时。春季大部地区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区偏多;冬季光照明显不足。 各辖市气候数据请参阅该条目,以下为省会气候: 行政区划. 辽宁省现辖14个地级市,下设59市辖区、16县级市、17县、8自治县;1354个乡级行政单位,包括513街道,640镇,147乡,54民族乡。 资源物产. 植物. 本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藿香、薄荷、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染料类、纤维类等。 动物. 本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蝮蛇、爪鲵、赤狐、黑熊、海豹、海豚等。鸟类400余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 矿产. 本省矿产资源丰富,大体齐全配套。己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铁、锰、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钼、熔剂灰岩、滑石、菱镁矿、硼矿、金刚石、玉石等,是全国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和石油矿产的生产基地。 水产品. 本省水产品种繁多,共3大类520余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余种,第三类游泳类生物137种。淡水鱼主要有青鱼、鲢鱼、鲤鱼等。可供利用的海洋生物有鱼类117种、虾类20余种、蟹类10余种、贝类20余种。海产品主要有飞蟹、赤甲红、鲅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蛤、鲍鱼、海参、对虾、海蜇、扇贝、海带等。 人口. 截至202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41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3.00%;乡村人口1133万人,占27.00%。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为42,591,407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746,32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1,154,916人,下降2.64%,年平均增长率为-0.27%。其中,男性人口为21,263,529人,占总人口的49.92%;女性人口为21,327,878人,占总人口的50.0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9.7。0-14岁的人口为4,737,939人,占总人口的11.12%;15-59岁的人口为26,899,001人,占总人口的63.1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954,467人,占总人口的25.7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417,481人,占总人口的17.4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0,725,976人,占总人口的72.1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865,431人,占总人口的27.86%。 2017年,辽宁省有人口4369万人,出生率0.649%,死亡率0.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044%。城镇人口占67.5%,乡村人口占32.5%。近年来,辽宁省面临人口减少、流失的问题。排除移民因素,2012至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2014年正增长外,其它年份均为负数。截至2017年年末,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48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1.09%;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2886.2万人,占66.06%;60周岁及以上人口998.4万人,占22.85%,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626.8万人,占14.35%。。 2014年,辽宁省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798,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六位。 民族.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辽宁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616.96万人,占84.9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42.18万人,占15.08%。在辽宁省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508.6万,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67.78万)、回族(21.64万)、朝鲜族(22.92万)、和锡伯族(12.76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933,557人,下降2.5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221,359人,下降3.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1个百分点。其中,满族人口减少250,911人,下降4.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6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增加19,891人,增长3.0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09个百分点;朝鲜族人口减少10,379人,下降4.3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1个百分点;回族人口减少29,419人,下降11.9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5个百分点;锡伯族人口减少4,870人,下降3.68%,占总人口比例不变。 由于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两个蒙古族自治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建立了新宾、清原等8个满族自治县。由于历史原因,辽宁省是全国满族人的主要聚居区和满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宗教. 根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辽宁只有大约10%的人口属于有组织的宗教,最大的群体是佛教徒,占5.5%,其次是新教基督徒占2.2%,穆斯林占0.6%,公教基督徒占0.2%。报告没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统计数字;大约90%的人口无宗教或信奉中国民间信仰,佛教,儒教和道教。 经济. 2017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辽宁省GDP逐渐衰落,2016甚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现GDP负增长的省份,不过2018年以来已逐渐恢复。 工业. 辽宁省工业的发展,开始于19世纪末。 辽宁省中部城市产业带主要有:沈阳的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汽车、航空、纺织、轻工、石化,抚顺、阜新的轻工、电力、石化、钢铁,辽阳的化纤,鞍山、本溪的钢铁、建材、纺织,铁岭的电力、煤炭等等。 汽车. 1929年5月,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于沈阳民生工厂问世。这辆车采用6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液压制动,装载量为1816千克,最高时速64千米。除少数重要部件委托国外依图纸代制以外,其余均为自制。 航空. 位于沈阳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及其下属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是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和制造的摇篮。 钢铁. 本省素有「钢铁大省」之称,省内既有鞍钢、本钢等钢铁大厂,又有遍地开花的中小钢厂。2004年9月东北三家企业跨地域重组,东北特钢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农业. 辽宁是一个农业强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辽宁农业继续有所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720万吨,成为历史上仅次于1998年(1828.9万吨)的第二个丰收年。 交通. 辽宁省交通十分发达,已经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港口为门户,公路四通八达,民航、海上、内河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 铁路. 铁路密度位居全国首位,有沈大、沈山、沈丹、沈吉、锦承、魏塔、大郑等铁路干、支线57条,以沈阳、锦州为枢纽向四周辐射。2003年开通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2012年12月开通哈大客运专线,2013年开通盘营客运专线,2015年开通沈丹客运专线和丹大城际铁路,2018年开通新通客运专线,2021年开通京沈客运专线和朝凌高速铁路,至此,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条高铁通过。 航空. 另外有沈阳东塔机场、沈阳于洪全胜机场、沈阳新民农用机场、沈阳苏家屯红宝山机场、沈阳辽中机场、大连长海大长山岛机场等。 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北起沈阳,南至大连,是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2004年全线升级,成为国内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全线依次贯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个工业大中城市,沟通大连港、营口港和鲅鱼圈港,是辽宁地区重要的运输动脉。沈丹高速公路北起沈阳,南至丹东,全长222公里。 水运. 主要港口有大连、营口、丹东、庄河、锦州、旅顺羊头洼,国家级有大连港、营口港(均位列全国十大港口)。 文化. 曲艺戏剧. 颇具水平的有沈阳京剧院和大连京剧院,前者是国家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 “南麒北马关外唐”,沈阳唐派是京剧的重要流派。 评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众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韩、花、筱,都出自辽宁沈阳,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创立了韩派、花淑兰创立了花派、筱俊亭创立了筱派。 在中国相声地图上,沈阳的位置仅次于北京及天津。于1970至1980年代,王志涛和杨振华在全国颇具影响。2006年的央视相声大赛上,沈阳的常佩业、贾承博又一举夺魁。 辽宁省是二人转流传和发展的中心之一。知名演员有赵本山、潘长江等。 知名评书演员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和单田芳等。 在每年的央视春晚上,有大批来自或成名于本省的演员,如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范伟,黄晓娟等。 方言. 辽宁方言分成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三个区。 其他.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以辽宁省为名──辽宁号航空母舰。 媒体. 报纸. 清末沙俄在旅顺创办俄文报纸《新边疆报》,是为东北地区第一张近代报刊。日本人也相继出版《营口新闻》《满洲日报》等日文报纸。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日本又创立了《辽东新报》《盛京时报》《泰东日报》等日文、中文报纸。1905年,时任盛京将军赵尔巽在奉天筹划创办了东北地区最早的由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东三省公报》,后改名为《东三省日报》。此后中国人又在营口、奉天等地创办《营商日报》《亚东报》《醒时白话报》等报纸。中华民国初期及北洋政府时期,《奉天公报》《大中公报》《东北商工日报》《新民晚报》等中国人创办的报纸相继在今辽宁地区出现。满洲国时期,当局把满洲国全境划为19个省,实行“一地一报”的办法,进行新闻统制,控制舆论,当时的奉天省仅剩下《盛京时报》一家报纸,后又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1945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创办《东北日报》,又在今辽宁地区创办《安东日报》《胜利报》等报纸;中国国民党当局则在沈阳出版《中苏日报》《和平日报》《中央日报》沈阳版等报纸。1948年11月,《东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迁回沈阳,辽东、辽西两省省委分别创办《辽东大众》和《辽西日报》作为机关报。1954年,东北大区撤销,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东北日报》停刊,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创刊。此后,各地市都创办了当地的中共党委机关报。改革开放后,《沈阳晚报》《大连晚报》《辽沈晚报》《半岛晨报》《华商晨报》《时代商报》《沈阳今报》等都市报以及《球报》等专业报纸相继出现。现存主要报纸有: 广播电视. 辽宁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步较早的地区。1925年,日本当局在关东州设立的大连放送局开始播音,是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广播电台。1928年,奉系创办的中国第四家官办电台奉天广播无线电台开播,是当时中国境内发射功率最大且最早采用水冷广播技术的广播电台。满洲事变后,日本全面控制并整合东北地区的广播及通信网络,在今辽宁省境内设立了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奉天、大连两座中央放送局及安东、锦县、营口三座放送局。1945年日本战败后,原满洲电电各放送局停播,沈阳广播电台、关东广播电台等相继成立。1948年12月,东北新华广播电台迁往沈阳,后于1950年在沈阳成立东北人民广播电台。1954年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和辽东、辽西、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二省五市合并为辽宁省,东北人民广播电台撤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此后全省各地市及区县的广播电台相继成立。1959年,沈阳电视台开播,是全中国最早的五家电视台之一,后改为辽宁电视台。1974年,大连电视台开播。1979年,沈阳电视台开播。此后全省各地市及区县的电视台相继成立。2010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合并组建为辽宁广播电视台。2018年,原辽宁广播电视台又和其他单位合并组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 旅游. 全省共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建筑. 沈阳故宫、福陵(东陵)、昭陵(北陵)、兴城古城 社会. 教育. 辽宁省2013年全年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4.9%。全年幼儿园在园幼儿85.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5万人,在校生204.4万人,毕业生36.5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5.8万人,在校生105.7万人,毕业生38.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3万人,在校生68.1万人,毕业生23.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28.2万人,在校生96.8万人,毕业生2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3.3万人,在校生9.3万人,毕业生2.9万人。 辽宁省的主要高等学校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 体育. 职业队:
309
华侨华人
海外华人,东亚文化圈
华侨华人(英语:Overseas Chinese 或 Chinese diasporas),包括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其中,华侨一词普遍作为寄居海外中国人的称谓。后指侨居海外,具中华民国国籍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华裔指华侨华人的后代,具有侨居国国籍。 关于海外华人一词,在中国大陆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定居境外的华侨应当注销户口,而当华侨加入或取得住在国国籍后,就丧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就成为外籍华人,也称海外华人,简称华人,在不强调国籍或法律内涵的情况下,华侨、华人有时候会混用,或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在台湾方面,因中华民国法律不否认双重国籍,因此中华民国国民加入或取得住在国国籍仍可保留中华民国国籍,被视为华侨或台侨。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以「中性包容」为由于2018年在行政规定中开始使用“侨民”来取代“华侨”一词,但表示与传统侨社来住时仍维持「华侨」称呼。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对海外华人的定义为「两岸三地以外之所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包含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 中国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明清两朝执行“海禁”,出洋谋生被视为非法的行为,因此海外移民被朝廷冠以“逃民”、“罪民”等的消极形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华侨。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开始转变。中华民国在创立过程中,得到海外华侨的鼎力相助和支持,此后华侨的地位及形象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大陆有海外关系的人不被信任,又被冠以「特务」、「里通外合」等罪名,也挫伤了海外华侨华人,受到各种歧视、打击和迫害。拨乱反正后,再度为中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人数、文化、政经关系、社会地位均由所恢复提升。 鸦片战争前夕,移居国外的中国人达到100万人以上。到20世纪30年代,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已达1,000万人左右。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移居国外的中国人达到1300多万。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达数千万人,其中华侨约占10%、外籍华人约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和欧美居多。 定义. “华”是中国的古称,“华人”在20世纪以前特指汉族,20世纪以后,在狭义上指汉族,广义则包括在文化上与汉族文化具有一体性的人。近代开始,华人、华侨拥有了法律定义,与“中国人”的含义也有所区别。到1980年代,有将移民中国邻国的少数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有学者统计,约570万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目前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华侨. “侨”是寄居、客居之意。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把寓居国外的中国人称为“侨民”。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此后,“华侨”一词就普遍作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的称谓了。 华人. 华人(英语:Ethnic Chinese)除了泛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士之外,还特指旅居海外不具有中国国籍(清朝国籍、中华民国国籍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裔,也称外籍华人或海外华人,例如印尼华人、泰国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美国华人、加拿大华人、澳大利亚华人等。华裔(英语: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华人或者华侨在海外(非祖籍国)出生的后代。 认定. 根据中华民国《华侨身分证明条例施行细则》,华侨身分需满足的条件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华侨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根据《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具体指: 中华民国国籍法采用血统主义,其生父或母存殁时,拥有中华民国国籍,其子女得为认可拥有。因此,中华民国国民(无论是否具有外国国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华民国国籍,也被称为海外华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允许大陆居民拥有双重或多重国籍,香港和澳门居民因一国两制不受此限制。若大陆居民取得外国国籍,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被称为“外籍华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国人,受居住国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华裔是指外籍华人或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历史. 古代. 中国移民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据历史记载,汉朝日南郡朱吾县居民不满县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马来西亚登嘉楼)。唐朝贞观年间,僧人孟怀业到佛逝国取经,后留恋佛逝不回故乡。五代时苏门答腊就有中国人耕种,其中巨港华人最多。他们是黄巢起义失败后逃亡至苏门答腊的华侨。宋嘉佑年间,安南虏走大批中国人到安南。中世纪时,有三名中国妇女在东欧定居,并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结婚。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单马锡有华侨定居。唐人到真腊国居住经商会娶真腊女子为妻。洪武三十年(1397年),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嘉靖年间,潮州江洋大盗林道干聚集二千余人攻占北大年,因助暹罗王破安南,受暹罗王嘉奖,赐其女与之成婚。 清雍正年间,广东澄海华富里(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人郑达,南渡暹罗,其子郑昭为暹罗王。婆罗洲戴燕国王吴元盛、昆甸国王罗大均是广东嘉应人。乾隆年间华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岛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兰芳共和国」。 清朝中后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被迫打开,加上航运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华人人口开始较大规模地迁徙到世界各地。清代钱庄为长途汇款的便利,需要派驻职员长居海外。19世纪,华人开始移居东南亚从事金融贸易生意。越南的移民被称为明乡(Minh Hương)或华(Hoa)及不同名称。新加坡最古老的华人墓葬能追溯到1833年,此时华人只占小部分。在康雍干年间的福建与广东的华裔移民主要是做金融贸易生意为主。由于失业率上升,劳动力过剩,不少广东和福建的失业人口远赴海外谋生,当中广东四邑人多选择移居印度、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地。 广东土客冲突时期,很多广东人更成为了契约华工,被卖到美洲的秘鲁、巴拿马、墨西哥、古巴一带。淘金热时期,有人被卖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等地从事危险的工作,如开采金矿与铁路工程等。根据记载,被卖往中美洲的契约华工死亡人数逾半数以上,当中许多人被骗,契约到期也不得回家。在这段时期,成功变得富有的契约华工仅为少数,例如广东的开平碉楼便是契约华工衣锦还乡出资兴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汉族,在书籍上多以“唐人”的名称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始用“华人”、“华侨”或“海外华人”等。在海外一直以来以均称为唐人,在官话上则称为华人,一些华埠的正式名称为唐人街。迁移海外福建人和广东人因为语言不通,难以交谈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会馆和语言群来生存。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华人支持。中华民国《国籍法》接受双重国籍身分,将华裔定义为只要血统上具有华人血缘者,皆为华裔,接受海外华人入籍为中华民国国民,造成了印尼华人国籍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参加第一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期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签订了《》以期解决印尼华人国籍问题,条约容许持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在条约签署后20年内,成年时选择印尼国籍或中国国籍。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1984年起香港前途问题引发香港移民潮。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也引发了移民潮。移民潮在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逐渐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国的香港人已回流香港。许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国、荷兰等国。 数量及分布. 目前的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东南亚、欧洲、北美地区。东南亚因邻近中国,就成为中国移民的目的地。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又被称为南洋华侨、南侨,主要来自中国的福建与广东。目前华侨约占10%、各国籍华人约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华人约占总数的50%,其次是美洲14.4%,欧洲4.1%,大洋洲1.7%,东亚0.3%,非洲0.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称,定居美国的华侨华人数量达508万,日本华侨华人数量突破100万。意大利华侨华人数量持续上升,尤以浙江籍侨胞为多。截止到2018年意大利有华侨华人约30万,西班牙华人约19万。而在2018年有约7000华侨领到了德国签发的“欧盟蓝卡”。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移民主要是前往东南亚和北美地区。1940年代海外华侨有1,100万人,其中100万分散在欧美各洲,有1,000万分散在南洋群岛,而这1,000万人中,约有六七百万是广东人,假定广东以3,000万人口计算,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华侨;惟而今海外华人总数约为五千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动。其后,人口流动停滞。随着改革开放,自1980年代起,普通民众移民机会增多。随著中国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资加,技术移民人数也开始增加,除了欧洲和北美洲,华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亚、纽西兰也成了今天的热门移民地,文化相对近且经济发展的东南亚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遥远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使用当地政府数据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计。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结果或估计结果而有所不同。 前二十名海外华人人口. 统计数据来自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2005年及2014年的统计结果。 美加澳-{zh-cn:新; zh-tw:纽; zh-hk:新}-四国华人人口都会区排名. 美国数据为2015年资料,澳大利亚数据为2016年估算资料,新西兰为2013年普查数据,加拿大为2016年统计数据。 知名人士. 国王. 从14世纪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兰芳共和国是1777年由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国。1884年,兰芳公司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击败而灭亡,共经历107年。 政要. 近代以来,不乏有华人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国家元首或总理,如圭亚那总统锺亚瑟、苏里南总统陈亚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李显龙父子,柬埔寨首相洪森和泰国首相盈拉·钦那瓦和达新·钦那瓦等。政府高官有日本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消费者及食品安全担当)莲舫、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林良实、美国交通部部长赵小兰、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和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梅健华等。 艺术家. 奥斯卡金像奖华人获奖者可追溯至1956年和1964年美籍华人黄宗霑两度斩获“最佳黑白片摄影奖”。美籍华人金国威导演的《徒手攀岩》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各地华社及侨商商会. 华团. 亚洲 美洲 欧洲 商会. 亚洲 美洲 欧洲 大洋洲 海外境遇. 英属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们已经奠定了他们的商业与财政地位。在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华人所从事的职业则多样化,范围从餐饮业到重要类别如医学、会计、投资、法律、艺术与教育等专业。 华人在各地组织建立了许多华社及侨商商会,较知名的有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砂拉越人民联合党、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美国亚裔社团联合总会、百人会、美国香港总商会等。 同化. 英属印度和欧洲此外,泰国的一些混血华裔多认同泰国人的身份,没有华人的味道。在缅甸,华人很少与当地人通婚(甚至不与讲其它方言的华人通婚),在接受缅甸文化的同时维持华人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则维持公开的华人身分,并且接受华文教育和保有民间信仰。换句话说,马来西亚华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根源,并无被当地人同化。虽然他们有极少数因转变信仰(伊斯兰教)而受同化,但此情况并不常见。 与马来西亚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华人在当地占大多数。新加坡华人语言以英语和华语为主,并与马来西亚华人一样,保留不少中华文化。 在菲律宾,很多年轻的海外华人被彻底同化,然而老一辈的华人则倾向被视为「外国人」。 华人也为一些国家带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如保留部分中华文化的越南;越战结束后,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国。 语言. 海外华人使用的语言除了官话及各种汉语外,也会使用居住国的当地语言。西方国家早期的华人移民通常使用粤语,而近期的华人新移民则使用官话居多。在东南亚,南方汉语(主要为闽南语、潮汕语、粤语、客家话、福州语、四邑话等)则最常被使用。印尼与缅甸皆禁止国民以外文(包括华文)命名;尤其于印尼,华人进入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印尼语及不通华文。惟至2003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华人在出生证明上用他们的华文名字或华文姓氏。在越南,华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写。大多数情况越南人与华人姓名没有明显差别。在西方国家,华人普遍使用罗马字母来拼写中文姓名,或加上英文名称(如Amy Chu),而名字使用所在国通用的名字的情况也很普遍。 歧视. 海外华人、华侨会受到敌对的眼光与歧视。如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与马来西亚的五一三事件。在美国与加拿大,很多职业与铁路相关的北美海外华人于十九世纪深受种族歧视之害。尽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经废除或不复施行,但两个国家都曾经立法禁止华人入境移民,如美国有排华法案,加拿大有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 与中国的关系. 华侨政策以1860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禁止中国人移居国外,限制华侨归国,对海外华侨进行防范与漠视;后期抛弃消极放任政策,对华侨实行保护和监督政策。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与海外华人有著高度且复杂的关系,皆成立中央部会(侨务委员会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来处理海外华人事务。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组成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是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侨汇. 侨汇是指国际移民将其在国外所得的部分收入向来源国家庭或社区进行的财务或实物转移。侨汇收入曾经是中国外汇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华侨在1911年为辛亥革命供应了绝大部分革命资金。据海关关册统计,1868~1936年中国外贸入超额累计50亿美元,而同期侨汇总数为24.4亿美元,接近外贸入超额的一半。二战时期,海外华人也提供了中华民国大量财力,支持抗日事业。如1937年侨汇4.74亿元国币,外贸入超1.15亿元,侨汇占入超411%;1938年侨汇6.44亿元,外贸入超1.24 亿元,侨汇占入超521%。这种状况持续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沦陷前。国民政府依靠侨汇弥补了外贸入超,还利用这些外汇购买军火等战略物资用于抗日。然而由于国共内战,恶性通货膨胀,外汇价格一日数变华侨汇款回国,常遭25%~50%的损失。据统计,1946年中国银行和广东省银行收入侨汇总数约3000万美元,1947年降至1000多万美元,1948年不足500万美元,1949年侨汇几乎断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条件很差,侨汇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疑虑和恐慌,侨汇在1951年达到1.86亿美元后不断减少,在1962年下降至0.5亿多美元,达到历史最低点。为扭转侨汇严重下降局面,中国政府连续颁布多个文件争取侨汇,侨汇因此从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世纪末,进入中国的外资中60~70%是港台资本,直接来自东南亚华人的资本不到4%。2007年以来,侨汇规模相当于外资规模的50%左右。《世界移民报告2020》称,中国2018年接收的侨汇金额超过670亿美元,成为继印度之后全世界第二大侨汇汇入国。来自中国的移民数量是继来自印度和墨西哥的移民数量之后,世界第三大出生于居住国以外地区的移民群体。 归侨. 归国华侨简称归侨是指海外华侨回到中国作为自己的长期或终身居住地。二战时期有数万华侨回国参战。当时中华民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华侨后裔几乎占了四分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叶飞即是菲律宾归侨,曾参与指挥车桥战役。 中华民国保障海外华侨在立法机关的席次与华侨(侨居国外国民)的选举名额。这些名额由中华民国各个政党在立法院选举(国会改选)时之「政党票」获得的票数比例来分配(侨选立委席次计入全国不分区,两者共选出34席)。大多数当选人具有双重国籍,惟于上任前必须放弃外国国籍,成为完全中华民国国民。 1950~70年代,东南亚华侨为躲避当地排华政策的危害,纷纷返回中国。中国政府成立“华侨事务委员会”,协调与海外华人关系密切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新建、扩建了多个华侨农场以紧急安置华侨。 归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占有重要地位,实业家陈嘉庚曾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副主席一职。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了文革时期,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有海外关系甚至会受批斗,许多归侨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开放后,对海外华人的政策恢复到原有水准并得到加强。在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尝试积极地在其它方面寻求海外华人的支持,寻求他们的技术与资金来帮助发展。现在,很多海外华人投资中国大陆,提供了包括财政来源、社会与文化网路、互相交流与机会。今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归国华侨的席次。 侨生. 侨生指回到祖国就学的华侨学生。从1949年至1958年,先后回中国大陆的侨生有5万人左右。侨生集中的北京、集美、广州、汕头、南宁、昆明和武汉等七个城市设立了“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集中接收新回国的华侨学生。从印尼回国的华侨学生在临行前,都会被当地政府要求签字承诺永远不再回印尼,并在护照上写下“Tidak akan kembali lagi ke Indonesia(同意永远不再回印度尼西亚)”。 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简章》公布,中国大陆先后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开设报名和考试地点。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华侨学生与内地学生一样缴纳学费和杂费,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应返回原居住地。在台湾方面,据《侨生回国就学及辅导办法》,毕业侨生后除原在台设有户籍者外,应一律返回侨居地。 撤离. 1911年拉美发生排华暴乱,清政府电令正在北大西洋海域游弋的重巡洋舰海圻号前往古巴,古巴总统拜谒舰长程璧光时表示:“古巴军民决不会歧视华侨。”墨西哥政府就排华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承诺偿付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缉捕暴民。但中华民国成立后,墨西哥的一些承诺便不了了之。1918至1921年俄国内战期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组织力量从西伯利亚撤回3万多外侨,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武装撤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了多次海外撤侨。其中1960年从印尼接回6万多华侨。2011年利比亚撤侨行动中,撤侨3.6万多人,包括所有在利比亚持中国护照的官员、学生、商人、中资企业人员、外派劳工、旅客、游客,以及主动要求回国避难的利比亚籍华人。
317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控制论,形式科学,技术与社会,计算神经科学,新兴技术,计算机科学中未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通常人工智能是指用普通电脑程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该词也指出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同时,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常态预测则认为人类的很多职业也逐渐被其取代。 人工智能于一般教材中的定义领域是“智慧主体(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与设计”,智慧主体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约翰·麦卡锡于1955年的定义是「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安德烈亚斯·卡普兰和迈克尔·海恩莱因(Michael Haenlein)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系统正确解释外部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灵活适应实现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人工智能可以定义为模仿人类与人类思维相关的认知功能的机器或计算机,如学习和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感知其环境并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成功机会。此外,人工智能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快速回应。因此,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科学目标是通过构建具有象征意义的推理或推理的计算机程式来理解智慧。人工智能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高度技术性和专业的,各分支领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范围极广。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技术问题。其分支领域主要集中在解决具体问题,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应用程序。 AI的核心问题包括建构能够跟人类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识、计划、学习、交流、感知、移动 、移物、使用工具和操控机械的能力等。通用人工智能(GAI)目前仍然是该领域的长远目标。目前弱人工智慧已经有初步成果,甚至在一些影像辨识、语言分析、棋类游戏等等单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而且人工智慧的通用性代表著,能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是一样的AI程式,无须重新开发算法就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AI完成任务,与人类的处理能力相同,但达到具备思考能力的统合强人工智慧还需要时间研究,比较流行的方法包括统计方法,计算智能和传统意义的AI。目前有大量的工具应用了人工智能,其中包括搜索和数学优化、逻辑推演。而基于仿生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经济学的演算法等等也在逐步探索当中。 概论.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zh:智能; zh-hans:智能; zh-hant:智能; zh-tw:智慧}-」。「人工」即由人设计,为人创造、制造。 关于甚么是「-{zh:智能; zh-hans:智能; zh-hant:智能; zh-tw:智慧}-」,较有争议性。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心灵,包括无意识的精神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必要元素的了解也很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甚么是「人工」制造的「-{zh:智能; zh-hans:智能; zh-hant:智能; zh-tw:智慧}-」。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人工智慧目前在电脑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发挥。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 人工智能也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机器人经营餐馆和商店并修复城市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管理运输系统和自动驾驶车辆。智能平台管理多个城市领域,例如垃圾收集和空气质量监测。事实上,城市人工智能体现在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中,将我们的城市变成了无人监督的自治实体。可以方便地实时实现数字化支持的智能响应服务。许多城市现在主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为我们的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能源、计算能力和连接性来提高经济回报。 最近,由于人工智能减少了行政成本和时间,许多政府开始将人工智能用于各种公共服务。例如,移民流程的机器人自动化减少了处理时间并提高了效率。人工智能为地方政府服务带来技术突破。人工智能代理协助城市规划者基于目标导向的蒙特卡罗树搜索进行场景规划。目标推理人工智能代理提供最佳的土地利用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制定民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人工智能利用在线数据来监控和修改环境威胁政策。在2019 年水危机期间,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方法确定了Twitter (X) 中讨论最多的主题,这是一种朴素的推文分类方法,对干旱的影响和原因、政府响应和潜在解决方案等主题进行了分类。人工智能工具与司法部门的人类法官相辅相成,提供客观、一致的风险评估。 发展史. 对机器或“形式”的推理研究起源于古代哲学家和数学家。逻辑学的研究直接催生了艾伦·图灵的计算理论,理论提出,一台通过操作简单符号“0”和“1”的机器,能够模拟任意复杂的数学推理过程。这一理论,连同在控制论、信息论及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同期发现,推动研究人员考虑构建一台“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此外,他们还开拓了未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一部分的多个研究分支, 比如1943年沃伦·麦卡洛克与沃尔特·皮茨设计的“人工神经元”,以及图灵于1950年发表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其中提出了“图灵测试”,展示了“机器智能”的可行性。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正式成立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达特茅斯会议”。 与会者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该领域的先驱者。 他们及其学生研发出的程序被媒体誉为“令人惊叹”: 计算机不仅能学会国际跳棋策略,还能解决代数文字难题、证明逻辑定理,甚至能进行英语对话。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许多英国和美国的大学纷纷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研究人员坚信他们的方法最终能够成功创造出具有通用智能的机器,并将此视为他们研究领域的最高目标。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预言:“在未来二十年内,机器能够胜任所有人类能够完成的工作。” 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人工智能’这一难题将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但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复杂性。1974年,受到詹姆斯·莱特希尔爵士(Sir James Lighthill)的批评以及美国国会倾向于,美国和英国政府都中断了探索性研究。闵斯基和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t)在其著作《感知器》("Perceptrons")中提出的观点,被误认为已经证明人工神经网络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上毫无用处,从而完全否定了这种方法。随后出现了 “人工智能寒冬”,即人工智能项目难以获得资助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工智能研究因专家系统的商业成功而再次活跃, 一种人工智能程序,旨在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分析技巧。到了1985年,AI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项目推动英美两国恢复学术研究的资助。 但从1987年Lisp机器市场的衰退开始,人工智能再次发展挫折,第二个较长的低迷期开始了。 在此之前,人工智能的主要资金用于高级符号项目,用以表征如计划、目标、信念等概念性对象。20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种方法能否模仿人类认知的所有过程,特别是感知、机器人、学习和模式识别,并开始研究“次符号”方法。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普遍不认同“表征”这一概念,并将研究重心转向了设计能够移动和自持生存的机器工程。 朱迪亚·珀尔、卢特菲·泽德等学者发展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基于合理推断处理不完备或不确定的信息,而非依赖于严格的逻辑。但最显著的进展是,杰弗里·辛顿与其他研究者协力,在“联结主义”及其涉及的神经网络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990年,杨立昆(Yann Le Cun)展示了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识别手写数字,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为神经网络在多个实际应用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人工智能利用形式化的数学方法,结合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的策略,逐步在学术界重建了声誉。这种“聚焦”与“规范化”的研究方法让研究者能产出可验证的成果,并促进了与统计学、经济学及数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至2000年,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解决方案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在1990年代,这些方案往往不被直接标识为“人工智能”。 当前,部分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提出观点,关注研究重点可能未全面覆盖创造具备多功能性和全面智能的机器这一初始目标。2002至2010年间,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内成立了多个获得充分资金支持的研究机构。 2012年以来,深度学习开始主导行业标准,并迅速成为该领域内广泛采用的方法。 在多种场合,替代性方法被淘汰,深度学习得到优先采用。深度学习的突破性成果,既得力于硬件的显著进步(如计算速度更快的电脑、 图形处理单元以及云计算技术),也依赖于广泛的数据可用性(包括精心策划的数据集,譬如ImageNet)。深度学习的成果引发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并促使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2015年至2019年期间,机器学习领域的出版物数目上升了50%。 2016年,在机器学习会议上,与技术滥用成为突出话题;相关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经费随之提供,众多研究人员转而聚焦这些议题。对齐问题逐渐成为学术探讨的重要议题。 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初,AGI公司推出引发广泛关注的程序。2015年,由DeepMind研发的“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该程序仅被输入了游戏规则并自主形成了策略。GPT-3是OpenAI在2020年推出的一款强大的语言模型,它能生成高质量、类人的文本。 这些及其他程序引发了剧烈的AI热潮,主要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于AI研究。AI Impacts预测,到2022年,仅在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年投资就将达到约500亿美元,大约20%的美国新晋计算机科学博士生将专注于AI领域。在2022年,美国预计将有大约80万的人工智能相关职位空缺。 研究课题. 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已经被分成几个子领域,研究人员希望一个人工智慧系统应该具有某些特定能力,以下将这些能力列出并说明。 演绎、推理和解决问题. 早期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员直接模仿人类进行逐步的推理,就像是玩棋盘游戏或进行逻辑推理时人类的思考模式。到了1980和1990年代,利用概率和经济学上的概念,人工智慧研究还发展了非常成功的方法处理不确定或不完整的资讯。 对于困难的问题,有可能需要大量的运算资源,也就是发生了「可能组合爆增」:当问题超过一定的规模时,电脑会需要天文数量级的存储器或是运算时间。寻找更有效的演算法是优先的人工智慧研究项目。 人类解决问题的模式通常是用最快捷、直观的判断,而不是有意识的、一步一步的推导,早期人工智慧研究通常使用逐步推导的方式。人工智慧研究已经于这种「次表征性的」解决问题方法取得进展:实体化Agent研究强调感知运动的重要性。神经网络研究试图以模拟人类和动物的大脑结构重现这种技能。 知识表示法. 知识表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它的目标是让机器存储相应的知识,并且能够按照某种规则推理演绎得到新的知识。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对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事先存储的先验知识和-{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智能推理得到的知识。事先存储的先验知识指:人类用某种方式告诉给机器的知识。-{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智能推理得到的知识指:结合先验知识和某种特定的推理规则(逻辑推理)得到的知识。首先,先验知识可以指描述目标,特征,种类及物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也可以描述事件,时间,状态,原因和结果, 以及任何知识你想要机器存储的。比如:今天没有太阳,没有太阳就是阴天。那么以命题逻辑语言,这些知识可以被表示为:今天 → 没有太阳,没有太阳 → 阴天。这些知识是先验知识,那么推理可以得到新知识:今天 → 阴天。由此例子可以看出,先验知识的正确性非常重要,这个例子中没有太阳就是阴天,这个命题是不严谨的、比较笼统的,因为没有太阳可能是下雨,也可能下雪。另外如果人工智慧能看出太阳,除了该如何判断的这件问题,在这个前提之下,应该也能判断出阴天与晴天的差异。逻辑命题表示在知识表示中非常重要,逻辑推理规则是目前主要推理规则。可以在机器中用逻辑符号定义每一个逻辑命题,然后再让机器存储相应的逻辑推理规则,那么自然而然机器便可进行推理。目前知识表达有许多困境尚无法解决,比如: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库几乎不可能,所以知识库的资源受到限制;先验知识的正确性需要进行检验,而且先验知识有时候不一定是只有对或者错两种选择。 规划. 智能Agent必须能够制定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他们需要一种方法来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将整个世界状态用数学模型表现出来,并能预测它们的行为将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这样就可以选择功效最大的行为。 在传统的规划问题中,智能Agent被假定它是世界中唯一具有影响力的,所以它要做出什么行为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如果事实并非如此,它必须定期检查世界模型的状态是否和自己的预测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它必须改变它的计划。因此智能代理必须具有在不确定结果的状态下推理的能力。在多Agent中,多个Agent规划以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使用演化演算法和群体智慧可以达成一个整体的突现行为目标。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机器从使用者和输入数据等处获得知识,从而让机器自动地去判断和输出相应的结果。这一方法可以帮助解决更多问题、减少错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机器学习从一开始就很重要。1956年,在最初的达特茅斯夏季会议上,雷蒙德·索洛莫诺夫写了一篇关于不监视的概率性机器学习:一个归纳推理的机器。 机器学习的方法各种各样,主要分为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两大类。监督学习指事先给定机器一些训练样本并且告诉样本的类别,然后根据这些样本的类别进行训练,提取出这些样本的共同属性或者训练一个分类器,等新来一个样本,则通过训练得到的共同属性或者分类器进行判断该样本的类别。监督学习根据输出结果的离散性和连续性,分为分类和回归两类。非监督学习是不给定训练样本,直接给定一些样本和一些规则,让机器自动根据一些规则进行分类。无论哪种学习方法都会进行误差分析,从而知道所提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否误差有上限。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探讨如何处理及运用自然语言,自然语言认知则是指让电脑「懂」人类的语言。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 知觉. 机器感知是指能够使用感测器所输入的资料(如照相机、麦克风、声纳以及其他的特殊感测器)然后推断世界的状态。电脑视觉能够分析影像输入。另外还有语音识别、人脸辨识和物体辨识。 社交. 情感和社交技能对于一个智能agent是很重要的。首先,-{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了解他们的动机和情感状态,代理人能够预测别人的行动(这涉及要素 博弈论、决策理论以及能够塑造人的情感和情绪感知能力检测)。此外,为了良好的人机互动,智慧代理人也需要表现出情绪来。至少它必须出现礼貌地和人类打交道。至少,它本身应该有正常的情绪。 创造力. 一个人工智慧的子领域,代表了理论(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和实际(通过特定的实现产生的系统的输出是可以考虑的创意,或系统识别和评估创造力)所定义的创造力。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了人工直觉和人工想像。 伦理管理.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兹、埃隆·马斯克、Jaan Tallinn以及Nick Bostrom等人都对于人工智慧技术的未来公开表示忧心,人工智慧若在许多方面超越人类智慧水平的智能、不断更新、自我提升,进而取得控制管理权,人类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时停止人工智慧领域的「军备竞赛」,能否保有最高掌控权,现有事实是:机器常失控导致人员伤亡,这样的情况是否会更加扩大规模出现,历史显然无法给出可靠的乐观答案。特斯拉电动车马斯克(Elon Musk)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航天部门百年纪念研讨会上称人工智能是「召唤恶魔」行为,英国发明家Clive Sinclair认为一旦开始制造抵抗人类和超越人类的智能机器,人类可能很难生存,盖兹同意马斯克和其它人所言,且不知道为何有些人不担忧这个问题。 DeepMind的人工智慧(AI)系统在2016年「AlphaGo」对战南韩棋王李世乭获胜,开发商表示在内部设立伦理委员会,针对人工智慧的应用制定政策,防范人工智慧沦为犯罪开发者。 科技进步,人工智慧科技产生「自主武器」军备竞赛已悄悄展开,英国、以色列与挪威,都已部署自主飞弹与无人操控的无人机,具「射后不理」(fire-and-forget)能力的飞弹,多枚飞弹还可互相沟通,分享找到攻击目标。这些武器还未被大量投入,但很快就会出现在战场上,且并非使用人类所设计的程序,而是完全利用机器自行决策。 霍金等人在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警告未来人工智慧可能会比人类金融市场、科学家、人类领袖更能操纵人心、甚至研发出人们无法理解的武器。专家恐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局面,援引联合国禁止研发某些特定武器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加以限制。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慧的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欺骗,因为机器无区别战敌和平民的技术。 经济冲击. CNN财经网数字媒体未来学家、美国在线等纷纷预测一些即将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也与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学者共同调查指出,10至20年后,日本有49%的职业(235种职业)可能会被机械和人工智慧取代而消失,直接影响约达2500万人,例如:超市店员、一般事务员、计程车司机、收费站运营商和收银员、市场营销人员、客服人员、制造业工人、金融中间人和分析师、新闻记者、电话公司职员、麻醉师、士兵和保安、律师、医生、软体开发者和操盘手、股票交易员等等高薪酬的脑力职业将最先受到冲击。 2017年6月份马云在美国底特律举行「链结世界」(Gateway 17)产业大会,会上提出人工智慧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前两次产业革命都导致两次大战,战争原因并非这些创新发明本身,而是发明对社会上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冲击处理不当,新科技在社会上产生新工作也取代旧工作,产生了新的输家和赢家,若是输家的人数太多将造成一股社会不稳的能量而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导致各种事件。他认为各国应该强制订定规定AI机器只能用于人类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时间大量人类被取代的失业大潮,但马云没有提出这种世界性规定将如何实现并确保遵守的细节方案。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二十一世纪最Sexy的职业》,人工智能需求量大,鼓励了不少大学诸如伯克利大学专门成立数据科学系。硅谷和纽约为主的《》公司于2012年成立,焦点是数据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培训,提供国际大数据培训服务。 AI对人类的威胁. 此议题目前分成两个学派: 悲观学派. 此学派的代表是天文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执行长伊隆·马斯克。霍金认为AI对人类将来有很大的威胁,主要有以下理由: 乐观学派. 主要是Google、Facebook等AI的主要技术发展者,他们对AI持乐观看法的理由: AI与管理. AI逐渐普及后,将会在企业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类的管理者应如何适度的调整自己的工作职能,有以下几点建议: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也是该领域较早的定义,是由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但是这个定义似乎忽略了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见下)。另一个定义指人工智能是人造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总体来讲,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这里「行动」应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是肢体动作。 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具有知觉、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弱人工智能是对比强人工智能才出现的,因为人工智能的研究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直到类神经网路有了强大的运算能力加以模拟后,才开始改变并大幅超前。但人工智能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能,也不一定在乎或者了解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内容与差别,对定义争论不休。 就当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来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来」像是智能的机器,取得相当丰硕的理论上和实质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尔大学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发出的 Eureqa电脑程式,只要给予一些资料,这电脑程式自己只用几十个小时计算就推论出牛顿花费多年研究才发现的牛顿力学公式,等于只用几十个小时就自己重新发现牛顿力学公式,这电脑程式也能用来研究很多其他领域的科学问题上。这些所谓的弱人工智慧在神经网路发展下已经有巨大进步,但对于要如何整合成强人工智慧,现在还没有明确定论。 对强人工智能的哲学争论. 主条目:人工智能哲学、图灵测试、物理符号系统、皇帝新脑、、 「强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约翰·瑟尔针对电脑和其它资讯处理机器创造的,其定义为: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计算机不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相反,只要-{zh-hans:运行; zh-hant:运行; zh-tw:执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 关于强人工智能的争论,不同于更广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争论。其争论要点是: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转换编码数据,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希尔勒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个中文房间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机器仅仅是转换数据,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这实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基于这一论点,希尔勒认为即使有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一定说明机器就真的像人一样有自我思维和自由意识。 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丹尼尔·丹尼特在其著作《》(Consciousness Explained)里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他认为像上述的数据转换机器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 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学入门教材Think里说道,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她/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布莱克本认为这是一个主观认定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的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一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并且,即使强人工智能被证明为可能的,也不代表强人工智能必定能被研制出来。 研究方法. 目前没有统一的原理或范式指导人工智能研究。许多问题上研究者都存在争论。 其中几个长久以来仍没有结论的问题是:是否应从心理或神经方面模拟人工智能?或者像鸟类生物学对于航空工程一样,人类生物学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是没有关系的?智能行为能否用简单的原则(如逻辑或优化)来描述?还是必须解决大量完全无关的问题? 智能是否可以使用高级符号表达,如词和想法?还是需要“子符号”的处理? 约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提出了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提议人工智能应归类为,这个概念后来被某些非GOFAI研究者采纳。 控制论与大脑模拟.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索神经学、信息理论及控制论之间的联系。其中还造出一些使用电子网络构造的初步智能,如的乌龟(turtle)和约翰霍普金斯野兽。 这些研究者还经常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的Ratio Club举行技术协会会议。直到1960,大部分人已经放弃这个方法,尽管在80年代再次提出这些原理。 符号处理. 当20世纪50年代,数位计算机研制成功,研究者开始探索人类智能是否能简化成符号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各自有独立的研究风格。约翰·豪格兰德(John Haugeland)称这些方法为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60年代,符号方法在小型证明程序上模拟高级思考有很大的成就。基于控制论或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则置于次要。60-70年代的研究者确信符号方法最终可以成功创造强人工智能的机器,同时这也是他们的目标。 子符号方法. 1980年代符号人工智能停滞不前,很多人认为符号系统永远不可能模仿人类所有的认知过程,特别是感知、机器人、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子符号方法解决特定的人工智能问题。 统计学方法. 199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出复杂的数学工具来解决特定的分支问题。这些工具是真正的科学方法,即这些方法的结果是可测量的和可验证的,同时也是近期人工智能成功的原因。共用的数学语言也允许已有学科的合作(如数学,经济或运筹学)。和彼德·诺米格指出这些进步不亚于“革命”和“neats的成功”。有人批评这些技术太专注于特定的问题,而没有考虑长远的强人工智能目标。 基本应用. 人工智慧基本的应用可分为四大部分: 感知能力(Perception). 指的是人类透过感官所收到环境的刺激,察觉讯息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人类五官的看、听、说、读、写等能力,学习人类的感知能力是AI目前主要的焦点之一,包括: 认知能力(Cognition). 指的是人类透过学习、判断、分析等等心理活动来了解讯息、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对人类认知的模仿与学习也是目前AI第二个焦点领域,主要包括: 创造力(Creativity). 指的是人类产生新思想,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新设计,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结合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及潜意识等各种因素优化而成,这个领域目前人类仍遥遥领先AI,但AI也试著急起直追,主要领域包括:AI作曲、AI作诗、AI小说、AI绘画、AI设计等。 智慧(Wisdom). 指的是人类深刻了解人、事、物的真相,能探求真实真理、明辨是非,指导人类可以过著有意义生活的一种能力,这个领域牵涉人类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与价值观,是目前AI尚未触及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最难以模仿的一个领域。 实际应用. 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无人载具等。 学科范畴. 人工智能是一门边缘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滥用. 2019年6月,基于神经网络技术DeepNude软件面世,该软件可以将人物照片的衣着褪去,显示出裸体。随后,经该软件处理后的色情图片在网络上泛滥并引发争议,此后该软件在批评声中被下架。据美国网络安全公司Sensity统计,DeepNude已经产生了68万以上女性的假裸照,其中70%的原照片来自社交网络中的真实女性,而经DeepFake技术处理的视频在以每6个月翻一番的数量增长。,Sensity检测到的相关视频数量超过8.5万个。而恶用该技术则可能涉嫌违反《著作权法》等法律,日本警方便多次处理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去除色情影片中的马赛克、替换色情影片中女优容貌等相关案件。
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国旗,1949年面世的旗帜,亚洲国旗,中国名数5,双色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即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家象征之一);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星环绕在一颗大星右侧呈半环形,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概要. 该旗的设计者是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曾联松。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胜利,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曾联松设计并提交了他的国旗样稿。在2,992幅(一说为3,012幅)应征国旗图案中,曾联松的设计被选入38幅候选草图。经过多次讨论和少量修改,他的设计被选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以后历次宪法均作同样规定。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于同日-{zh-cn:通过; zh-tw:透过; zh-hk:通过;}-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的第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旗法》不仅规定了国旗的制法、悬挂场合及悬挂方式,还强调了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每个公民与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历史. 1949年7月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决定发出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的启事。经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修改审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于7月15日到26日间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进步日报》和《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该启事中列出了国旗图案的注意事项: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曾联松在阅读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决定设计一幅国旗图案。时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阁楼上开始设计国旗图案。他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以五角星作为自己的标志,而且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进而决定用五角星来象征它。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则指出当时人民由四个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因此他决定用四颗小五角星来象征由四个社会阶级组成的人民。在确定了五颗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后(他曾设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颗金星,但因其在视觉上过于局促、凝滞而放弃),他于八月中旬将自己的设计“红地五星旗”寄给了筹备会。 截至8月20日,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2992幅(一说为3012幅)国旗图案,郭沫若、陈嘉庚等筹备会成员也提交了他们设计的样稿。这些应征图案在临时选阅室内进行了展示,评选委员会从中精选出38份草图,并将之汇编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曾联松的方案最初并未入选,后来在田汉的主张下才被收为“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并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去除了类似苏联国旗的锤子镰刀的标志。 9月23日上午,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论。23日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周恩来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光涵绘制较大的图样。两天后,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座谈会,说明了他赞成红地五星旗的理由,并在与会代表间取得了共识。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决定采纳红地五星旗方案,并将其改名为“五星红旗”。 9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国旗的图样和制法说明,提供社会各界制作使用。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由女缝纫工赵文瑞缝制,她在9月30日下午1时完成了这项工作。另外有国旗、国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秘书彭光涵,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的宋树信等两种说法。曾联松最初并不敢确信五星红旗是他设计的,因为在公布的图案中,大五角星上没有镰刀和锤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后来给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国旗的设计者,并随信附带了五百万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五百元)旧人民币作为酬谢。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至今,五星红旗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定国旗。 设计. 含义. 其样式:旗面为红色,长方形,长和高为三与二之比,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之中心点。国旗旗面之红色象征革命。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着围绕一个中心的团结。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曾联松最初对国旗的描述中,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人民,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的中国人民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颗星呈椭圆形状,乃是当时中国国土(包括外蒙古)的秋海棠叶形状;五角星使用黄色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 1949年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也是国旗目前最为准确的官方定义。 为什么建国时会选择五颗星,有说法认为:“作为历史学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经常阅读记载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史记》《汉书》等书,中国传统的数术学和天文学都认为五星聚会或五星联珠会给中国带来好运。因此他之所以选择五星红旗作为国旗,是因为它很好地兼顾了中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与现实革命、艺术与当今政治的关系。”,这一观点常常将五星红旗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一起作为文化传承的见证。 有时候,五颗星会被误认为是代表中国的五大民族,这其实是与五色旗的含义混淆了,后者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12年-1928年使用的国旗;其中的五种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着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方案. 曾联松的方案是“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1949年9月23日上午,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但并未形成定论;会中有代表觉得32号方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认为不应提到资产阶级。毛泽东和大多数代表起初都赞成一颗星一条横杠的复字第3号图案,但张治中后来向毛泽东表达了他的反对意愿,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疑,而且更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而不是它本应象征的黄河。23日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推荐了32号图案,而周对该设计感到满意,并要求彭绘制较大的图样。此外,陈嘉庚也曾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因此无需坚持使用象征黄河的横杠。 标准. 规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在1949年9月28日公布了国旗的制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四条规定,制作国旗的企业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国旗的长宽之比为3: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2-2004:国旗标准中亦给出了国旗的制法说明。 尺寸. 《国旗法》还给出了国旗的五种尺度规格。其中,一号国旗主要用于大型运动会的开幕或闭幕仪式,以及作为大型会议场的背景旗。二号国旗适用于15米以上高度的旗杆上;三号国旗一般悬挂于10至13米高的旗杆;四号国旗用于9至10米高的旗杆。五号旗常用作一般不挂在立地旗杆上。在五种规格之外还有六号和七号国旗常用作彩旗、导游旗等。八号国旗主要用于手摇旗、串旗等。九号国旗可以用作会议桌旗。 颜色.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 12983-2004:国旗颜色标准样品规定了国旗所使用的颜色。该标准按照CIE标准照明体D65和CIE 1964补充标准色度系统(xyY10)给出了下列的色度数据。旗杆套为白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九条规定,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在中国人大网和中国政府网上发布。网络使用的国旗图案标准版本的色彩如下(PNG源文件中的sRGB色彩): 礼仪. 升旗仪式.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应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参加者应面向国旗肃立并行注目礼,军人敬军礼,少先队员敬少先队礼。国旗应该早升晚降,在恶劣天气时可以不升挂。当企业旗帜、校旗、区旗等其它旗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时升挂时,国旗应该挂在显著的位置,其它旗帜则挂在国旗的两边,高度比国旗低。全日制的中小学,应在假期以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优先行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列队举持国旗和其他旗帜行进时,国旗应当在其他旗帜之前。” 不过在2017年7月30日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行列中,中国共产党党旗领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2019年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也同样出现党旗领先于国旗的情况。此举被认为违反《国旗法》的规定。但也有人认为,由于系阅兵仪式,《国旗法》第十一条亦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升挂、使用国旗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按照法条竞合原则,第十一条被官方作为特殊规定适用,亦是党旗领先国旗的主要原因。 2020年《国旗法》修订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升挂、使用国旗的办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下半旗. 下半旗是公众表示哀悼的重要礼节,为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第14条第1款规定,特定人士逝世时,应下半旗志哀。其中包括在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正国级领导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等。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国务院决定。此外,根据《国旗法》第1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在不幸事件或严重自然灾害导致重大伤亡时,亦可由国务院决定下半旗志哀。 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据统计,截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建国后曾下半旗约50次,其中47次为中外政要。另据《人民日报》历年报道,从1953年至2012年,天安门广场不少于17次为外国元首和政党领袖降半旗。此外,为悼念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的遇难者,全中国及驻外机构也降下过半旗。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公祭日期间,纪念地点也会下半旗志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除了在全国性的志哀活动中下半旗之外,还曾为香港旅行团在马尼拉被挟持事件、香港南丫海难及大埔公路双层巴士翻侧事故中的遇难者下半旗志哀。 使用地点和场合. 天安门广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长460厘米,宽338厘米,是用五幅红缎子拼接压制而成,黄星采用黄色绸缎。1951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这面国旗拨交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国大典上的旗杆高22.5米,原本要求旗杆与天安门城楼等高(35米),但当时条件有限,未能达到要求。天安门广场的旗杆在1991年更换过一次,新旗杆高30米。原来的旗杆于1991年改造后立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2007年拆装后于馆内库区收藏。2011年6月2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对公众展出。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经历了几个阶段。建国初期,升旗仪式由北京市纠察总队负责,而升旗任务由北京市供电局实施。1977年5月,北京市卫戍部队接替了升国旗任务,由3人负责升国旗,时称“国旗护卫班”。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负责天安门广场升降旗仪式。1991年2月23日,天安门广场扩建国旗基座,武警北京总队六支队十七中队(即天安门中队)开始担任升降旗任务。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正式实施。1992年12月,在原来国旗班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国旗护卫队,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第二师十四支队二大队六中队。201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取代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护卫队,开始担负国旗护卫任务。2018年1月1日7时36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首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护卫队不再负责升降旗任务,番号同时撤销。 在武警国旗护卫队时期,按照2001年3月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仪式组织管理办法》规定,天安门广场应当每天升挂国旗。分为节日升旗仪式和平日升旗仪式。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和每月1日实施节日升旗仪式。节日升旗仪式由武警国旗护卫队38人、军乐团62人实施,行进时吹奏《歌唱祖国》,升旗时吹奏《义勇军进行曲》。平日升旗仪式由国旗护卫队38人实施,升旗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录音。在武警国旗护卫队执行时期升国旗时,《义勇军进行曲》共演奏3遍,时长2分7秒,与太阳经过地平线的时长对应。降旗由国旗护卫队单独实施,没有音乐。 自2018年1月1日解放军接替武警国旗护卫队执行国旗护卫任务起,天安门广场国旗升旗仪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根据安排,每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按126人编队方案实施,其中护旗队员96人、礼兵30人,分别着14式陆海空军礼服。护旗队由前至后依次为国旗组3人、陆海空军分队长3人、陆海空军队员90人。队员90人编为6路15列行进队形,分准备、迎旗、护旗、升旗和返回5个步骤,全程10分钟。重大节日升国旗仪式,一般参照每月1日升国旗方案执行,特殊情况根据任务需要增加编队人数、鸣放礼炮。每日升旗时一样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与此前安排一致),但升旗程序有一定变化,先由护旗队行进至国旗杆基座位置,到国旗升至旗杆顶端的时长仍保持2分7秒。国歌完整演奏一遍(此举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国歌必须完整演奏一遍的要求),升旗时长为46秒,升旗前由3名分队长下达“向国旗——敬礼”的命令。升旗结束后,护旗队将会返回,返回时演奏《歌唱祖国》。护旗队出场时不演奏音乐,以彰显仪式的肃穆庄严。每月1日、重大节日升国旗同时增加号手和礼兵的迎旗环节,期间由军乐团8名礼号手在天安门城楼演奏《升旗号角》。平日升国旗由66人编成,国旗组6人,分队长6人,队员60人编为4路15列,分护旗、升旗和返回3个步骤,全程8分钟。降国旗则全年按66人编队方案实施,列队形式和行进动作与平日升旗仪式相同,不安排伴奏。每日升降旗时间以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每日日出、日落时间为准。 其它场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对国旗的升挂场所或机构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出入境机构、港口、火车站和其他边境口岸、边防海防哨所属于每日应升挂的场所或机构。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各级委员会则属于在工作日升挂的场所或机构。全日制学校除寒暑假和星期日外,都应升挂国旗。此外,《国旗法》的第七、八条亦对其他情况下国旗的升挂作出了规定。第七条规定,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和春节,各级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应当升挂国旗。第八条规定:举行重大庆祝、纪念活动,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大型展览会,可以升挂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根据《国旗法》制定了《船舶升挂国旗管理办法》,规定:中国籍船舶中5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航行在中国领水以外水域和香港、澳门地区的船舶,以及公务船舶都应当每日悬挂中国国旗;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港口、锚地的外国籍船舶,也应当每日悬挂中国国旗。该办法还规定了不同长度的船只应当悬挂的国旗尺寸。 中国的航空公司中只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可以在飞行器上喷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此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士兵国防服役章和警官礼服臂章都有中国国旗的图案。1951年发行的中苏友谊万岁奖章也含有中国国旗和苏联国旗图案。 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国国旗作为国旗开始在台湾使用至今。在当今的台湾,因为两岸政治原因,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自己使用外,使用五星红旗的往往是为了一定政治或者商业因素。经历保钓运动的外省人或本省人第二代子弟,或是近年大量移民台湾的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陆配,依亲等),如陈映真跟王津平与王晓波等人参与的中国统一联盟很早就公开打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口号,在海外或者台湾本土打出了五星红旗的旗号。在十一国庆或者台湾光复节的时候,曾有人开著挂著五星红旗的车在街上游行,著名例子有台北的戴忠和台南台湾共产党主席,前民进党党员王老养。另外,在台湾名胜日月潭,曾发生一游览船业者为了吸引中国大陆籍游客,在船尾悬挂五星红旗。而有台湾旅馆为了对大陆游客表现友好,也开始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而国立成功大学也多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中华民国国旗并列悬挂,以迎接中国大陆访客。中华民国共产党以五星红旗为党旗。台湾的极左派团体中华爱国同心会也经常在台北101等公众场合展示五星旗。2017年10月1日,中华统一促进党成员在张安乐带头下身穿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并标示为「我的国旗」的外衣,在台北街头游行示众。 其它华人地区. 随著改革开放,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移民海外,改变了当地华人的结构;很多华人团体开始庆祝十一国庆,并在海外的中国城和华人众多的地方升起五星红旗。 太空和月球. 神舟五号首次将五星红旗带入太空,嫦娥三号首次将五星红旗带至月球,国旗展示系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项目之一。 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9条:「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9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15日以下拘留。」 自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的使用及保护以国旗及国徽条例订定。该条例第4条禁止展示或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不合规格的国旗。第5条第(2)款规定国旗必须按照附表1所列规格制造。第6条第(1)款禁止国旗或其图案展示或使用于商标或广告或私人丧事活动,否则依据第(3)款,如未经合法授权或并无合理辩解违反之,即属犯罪,一经循简易程序定罪,非法用于商标或广告可处第5级罚款,而非法用于私人丧事活动可处第2级罚款。第7条规定,公开及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旗,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第5级罚款及监禁3年。 自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的使用及保护以第5/1999号法律订定。该法律第5条规定国旗或其图案不得展示或使用于(1)商标或广告;(2)私人丧事活动;(3)行政长官限制或禁止展示或使用国旗或其图案的其他场合或场所。依据第九条,焚烧、毁损、涂划、玷污或践踏国旗,构成对国家象征的不尊重。第九条也规定,以言词、动作或散布文书、又或以其他与公众通讯的工具,公然侮辱国家象征,又或对之不尊重者,处最高3年徒刑,或科最高360日罚金。依据第11条,违反第5条规定者,可罚澳门币5千元至五万元罚款。 类似旗帜与标志. 五星红旗的颜色、布局及内涵与苏联国旗相仿,五角星为社会主义国家(如-{zh-cn:朝鲜;zh-hant:北韩;}-、越南等)常用标志。但苏联和朝鲜国旗的长宽比例为2: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国旗采取3:2比例。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称,新加坡国旗的五角星是为了照顾华族民众希望效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国旗上加五颗五角星,惟代表意义不同。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会标的整体造型也与五星红旗相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曾经使用的关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右方下角加饰关徽的旗帜。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曾使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添加原招商局旗上水波纹的旗帜。香港与澳门区旗上也有五星图案。
330
海上田园
深圳地理,深圳旅游景点
海上田园是一个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西部宝安区沙井街道的海上休闲度假及生态旅游景区,也是深圳是深圳最大的一座生态文化主题旅游景区,面积1.73平方公里,西临珠江出海口,2001年9月29日开始营业。
331
旅游
旅游
旅游或旅游业(Tourism)是指个人的旅行游览活动和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产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 旅游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种,具有移动性、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旅游人士称为一般旅客、游客。跟团旅游时,共同旅伴称为同团团员;自由行之旅客,亦称为背包客。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也称为深度游。 旅游理论. 与旅行的概念不同,旅游是指为了消费、休闲或公干或其他原因,离开其惯常居住地与活动场所,到达其目的地停留不多于一年的游览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要涉及社会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客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55英里(88.5千米)。 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会议上,马尼拉宣言认为旅游是国民生活中一项必要的活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教育、经济领域。 旅游业通过提供游客(其商品与服务有可能是一体的、实时同步的),可以赚取大量收入,自2011年起占到世界服务贸易的30%,总体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的6%。同时也提供了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从旅游业受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航空、游轮、铁路列车、出租车),酒店业(,包括酒店、度假村、airbnb),娱乐场所(游乐园、餐馆、赌场、商场、、剧院)。当然还有卖给游客的商品包括纪念品。 历史. 古代. 在古代,到一个人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游休闲仅限于富裕阶层。他们偶尔会去遥远的地方,欣赏宏伟的建筑和艺术品,学习新的语言,体验新的文化,品尝不同的料理。 最早的旅游可以追溯到乌尔国王舒尔吉,虽然国王自诩是为了修路和建造驿站,给其他旅行者提供方便之用。 最早的休闲旅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富人流行去这种地方做SPA和海滨度假。保萨尼亚斯在公元2世纪写书《希腊描述》。在中国古代,孔子花费14年周游列国,到过泰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而历朝中,皇帝为了避暑、避寒,会离开皇宫去到行宫避暑避寒。 中世纪. 到了中世纪,和佛教都有朝圣的传统。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分别是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朝涌现出了一些旅游作家,有苏轼、范成大。明朝有徐霞客。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在1336年登旺度山后写了游记赞扬这次旅行,但批评他缺乏好奇心。勃艮第公爵诗人在1430年游览侏罗山后写了恐怖回忆录。 壮游. 现代旅游可以追溯到壮游,指的是欧洲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环游欧洲(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1624年,波兰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进行了一次横跨欧洲的旅游,这在当时波兰贵族中是风俗习惯。 他游览了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比利时、荷兰领土,并受到的西班牙军队、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捷克的赞赏。这是一次教育之旅,其中一项成果是将引进波兰立陶宛。 该传统一直活跃到约1660年,直到1840年代大规模的铁路运输的出现,形成了标准的旅游行程。虽然这主要限于和有钱的,但是北欧新教徒有类似的旅行,并从18世纪中叶开始有南美、美国和其他海外年轻人加入。铁路和蒸汽船的出现使得旅游变得简单,中产阶级也因此受益,这其中有,并流传了一句谚语叫“库克的旅行”(意为走马看花式的旅行)。 到了18和19世纪,壮游成了上流社会学生的象征,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的关于经典文化的霸权理论很受欧洲学术界的欢迎。艺术家、作家、旅行家(如歌德)肯定了意大利、法国、希腊在传统艺术领域的霸权地位。因为这些原因,壮游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前往这些地方。 休闲旅游的兴起. 休闲旅游可以关联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 起初,受益的群体是生产机器的拥有者、寡头政治、工厂主、贸易家。这其中也包含新出现的中产阶级。 于1758年创办的是第一家正式的旅游公司。 旅游业这项产业起源于英国,这在很多地名中得以体现。在法国蔚蓝海岸的度假胜地尼斯,一条著名的海滨步行道叫盎格鲁街(意为“英国人步行道”)。在欧洲大陆有许多历史名胜,宫殿酒店取名为“”、卡尔顿酒店、 美琪酒店,这些都体现了英国的统治地位。 托马斯·库克是第一批做旅游生意的。1841年7月5日,库克安排铁路公司收取每位乘客1先令,这包括火车票和旅途中的餐食。 1855年,库克推出了第一个出国游,从莱斯特到加来并前往参加世界博览会,次年则推出欧洲大环游。 1860年代他组团前往瑞士、意大利、埃及、美国。 现代旅游. 许多游客会到海滨的海水浴场休闲旅游,热带海滨地区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很热门。 大众旅游. 大众旅游指的是按照计划有组织的跟团游,通常会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 该旅游形式在19世纪下半年在英国形成,开创者是托马斯·库克。库克利用了欧洲快速发展的铁路网络优势,创办了一家公司,除了为大众提供价格实惠的一日游以外,还为富人提供了去欧洲、印度、亚洲、西半球的长途旅游。到1890年代每年都有2万名游客购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交通到20世纪早期开始有汽车,后来又有了飞机。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在旅途中花费的时间。 欧洲大陆,最早的海水浴场为1793年开发的海利根达姆,位于波罗的海。 到了20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成为了大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疗养制度与疗养院. 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出于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旅游活动一般会被疗养制度所代替。疗养制度和疗养院建立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上:是一种健康、效率和有组织的集体体验,而非享乐和放纵。一般来讲,工人与其它劳动者在一年内会拥有两到三次在全国其它疗养院休息的机会,其餐旅费用完全由国家政府支付。但在施行了经济改革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疗养制度往往式微。 利基旅游. 利基旅游指的是近年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特殊旅游形式。比较普遍的利基旅游市场有: 其它的旅游形式还有: 冬季旅游. 冬季旅游的发源地是1860年代的瑞士圣莫里茨。人们去到滑雪场滑雪。在现代亚洲,常见的冬季旅游目的地有中国大陆的东北三省地区、日本的北海道等。另外,冬季旅游的目的地除了一些可以观赏雪景,体验滑雪的地区之外,也有居住在较寒冷地区的人愿意前往的热带地区,如中国大陆的海南省。 太空旅游. 迄今为止,仅有少量的轨道太空旅游,只有俄罗斯航天局提供运输服务。 2010年的一份太空旅游报告预测,到2030年这一市场可能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 太空市场自1979年起便存在,然而,轨道太空旅游的数量有限,只有俄罗斯航天局提供使用其联盟号的运输服务,而中国的神舟号是唯一适合人类旅行的两艘宇宙飞船之一。2001年4月,俄罗斯联盟号的客户Dennis Tito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游客。2011年5月,维珍银河推出了其太空船2号飞机,允许人们以每座20万美元的广告价格进行2小时的太空旅行。
333
邓丽君
邓丽君,台湾女歌手,台湾儿童歌手,台湾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台湾日语歌手,台语女歌手,粤语流行音乐歌手,前渡边制作事务所艺人,台湾战后山东移民后代,台湾战后河北移民后代,在英属香港的战后台湾人,日本有线大奖获奖者,BEST HIT歌谣祭大奖获奖者,金针奖获奖者,金曲奖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褒忠乡人,大名人,台湾佛教徒,脱离天主教者,改信佛教者,邓姓,新北市芦洲区芦洲国民小学校友,20世纪歌手,日本外籍电视艺人,Google涂鸦主题,NHK红白歌合战出场歌手,在泰国身亡的外国人,在泰国病死者,死于哮喘的人,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演唱人,海外身亡的战后台湾人,安葬于金宝山者,土葬者
邓丽君(Teresa Teng Li-Chun,),本名邓丽筠,台湾女歌手、演员及慈善家。她是20世纪后期华语流行音乐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当代华语流行音乐的先驱之一。时至21世纪,她仍被视为全球华语及华人社群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邓丽君出道于1960年代前期。1970至1980年代,她的歌曲演出等在全球各地大中华等社群中广受欢迎;她的歌曲演出等因而将不同地区华语社群的当代流行文化相连结。 同时,亚洲许多地区也因她以多种语言演唱日本流行歌曲及多个地区的民谣等,在流行文化上相互产生连结与融合。 1990年代初,她逐渐退出流行音乐领域。 1995年5月8日,因哮喘引发呼吸衰竭,送医途中贻误最佳抢救时机,于泰国清迈猝逝,终年42岁。 她曾于台湾及香港流行音乐界,分别获颁金曲奖特别贡献奖、金针奖等奖项,以纪念其事业成就。她也曾被中国网票选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并被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华人歌手」。2010年,CNN将她列为过去50年最具影响力的20位音乐家之一。 此外,由于她在演艺生涯中经常为中华民国国军官兵提供爱国歌曲演出等,她又被称作「永远的军中情人」等。 生平. 家世. 1953年1月29日的清晨,邓丽君出生于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为今日的褒忠邓丽君幼年故居。父亲邓枢是河北省大名县大街镇邓台村人,是因第二次国共战争而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国军军官,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省东平县人。父母以「丫头」作为邓丽君满月前的乳名,邓满月后,邓父请部队中颇有学问的杨姓军官,为她取名丽筠,意为「美丽的竹子」。虽然「筠」字应念「云」音,但家人与邻居都把「筠」字念成「均」字音(与「君」亦同音),故「邓丽君」就成为她日后投身歌唱事业的艺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早年事业. 及至两三岁,邓丽君随家人先后迁居台东县池上乡及屏东市。1959年,父亲退役,举家迁往台北县芦洲乡(今新北市芦洲区)眷村,而邓丽君入读芦洲国小。小学阶段,她参与校内游艺会演出,参加演讲及朗诵比赛,也渐培养对歌唱的兴趣,课余时间,驻扎于学校附近的空军93康乐队里面有一位胡琴乐师当她的音乐启蒙老师,后来她也随空军93康乐队到处劳军表演,也曾参加侨大先修班的校内晚会演出,其歌唱天分渐崭露头角。此时,邓丽君7岁,是为歌唱生涯的萌芽期。由于分心歌唱,她没有考入心中理想的公立中学,因而转而考进私立金陵女中。 1964年,年仅11岁的邓丽君参加中华广播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以一曲〈访英台〉夺得冠军;翌年以〈采红菱〉在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夺冠。其后,邓丽君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正声广播公司举办的歌唱训练班,学习歌唱技巧,以第一名成绩结业。初中阶段的邓丽君,在课余时间参加晚会演出,歌艺被「国之宾」歌厅老板赏识,邀请在歌厅驻唱,以清纯活泼形象定位,招牌歌曲正是〈一见你就笑〉。 随着邓丽君展开走唱生涯,渐无法兼顾演唱及求学,在1967年选择休学展开歌唱事业。不到1年时间,邓丽君成为歌厅、夜总会、餐厅及饭店等争相邀请演出的歌手,更成为台北市西门町七重天豪华大歌厅的驻场歌手,接拍电视广告,亦经常到参与劳军义演。1967年,邓丽君加盟宇宙唱片,发行个人第一张专辑《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1968年,于台北中山堂参加赈济菲律宾震灾的演出,捐款新台币一万一千元。1969年中国电视公司启播,邓丽君获邀主持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每日一星》,并为中视首部电视连续剧《晶晶》主唱同名主题曲,成为她演唱第一首影视主题歌曲,令她家传户晓;参演首部电影——由谢君仪执导的《谢谢总经理》,饰演能歌善舞的女大学生,片中她并唱了十首曲风青春活泼的歌曲,正式成为「歌、影、视」三栖的歌手。 风靡东亚. 1969年9月,参加和兴白花油董事长颜玉莹组织的台风赈灾义卖活动,其后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并在海外登台,年底获中广推荐到新加坡参加慈善义演,名声大噪;12月27日,受邀赴港参加工展会,为《华侨日报》发起的「助学救贫运动」义卖白花油,筹得善款5100港元,隔月当选「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0年,与香港无线电视台签约。8月,随凯声综艺团第二次赴香港,在明爱中心、皇都戏院演唱,期间曾助港九街坊会、吕氏宗亲会筹集善款。邓不冶艳打扮,而以清新的形象风靡香港。此时她的演唱收入已经大为提高,一场大约可领到一千多港币。邓丽君说:「我第一次踏上舞台的时候,只拿到五块钱台币,算是来回的交通费,但是当时我只要能站在台上演唱,就很满足了。」这种说法给香港观众留下很好的印象。 1971年至1973年下半年,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和台湾巡回演出,并频繁参与慈善。1971年,为筹设香港保良中学、救济香港水灾义演;7月,在越南海南医院看望孤寡老人;1972年,再度参加白花油义卖,当选「慈善皇后」;6月,参加新加坡「歌乐飘飘慈善晚会」,为残废儿童救济基金募款;1973年,于新加坡国家剧场出席远东十大巨星慈善晚会。期间还出演电影《歌迷小姐》、《天下一大笑》等,在台湾买下一座别墅,与马来西亚富商林水成之子林振发相恋。各地华人对邓丽君的慈善义举热情响应。 返台后,被台北美国学校录取为插班生,主修英文。1974年主演喜歌剧《唐伯虎点秋香》、《西厢记》与舞台剧《女记者》。是年1月12日,为响应中华民国警察电台「雪中送炭」运动,与双亲赴警察电台,捐新台币一万元。此后几乎每年的冬天,邓丽君如果不在台湾,总会托人致送一笔捐款给《雪中送炭》节目,救济贫困民众;如果在台湾的话,必定亲自参与和呼吁。 1976年,首次在香港利舞台举行个人演唱会,门票销售一空;后连续两年在此地开办个人演唱会。 赴日发展. 1970年代初期,日本宝丽多唱片公司指派佐佐木幸男在香港寻找女歌手前往日本发展,并在东方歌剧院发现邓丽君。随后,舟木稔积极邀请她前往签约,并成功说服不愿让女儿前去日本重新发展的邓枢同意此一提议。 1974年,邓丽君在母亲陪同下,前往日本发展,并取艺名为テレサ・テン(音译Teresa Teng)。邓丽君在刚抵达日本时,尚未通晓日语,也未适应当地生活节奏;除了努力学习日语、跟专业的老师学习专业的演唱法,公司还依规定安排她去夜总会和歌舞厅演唱。同年3月1日,邓丽君的首张日语单曲〈今夜かしら明日かしら(无论今宵或明宵)〉公开发行,但销量只有十几万张。同年7月1日,她的第二张日语单曲〈〉正式发行,并在一个月内以70万余张总销量进入全日本流行榜前15名,还因此荣获日本唱片大奖新人奖。 1975年7月,邓丽君签约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并于9月在当地发行《岛国之情歌第一集》专辑;在1975年至1984年这段期间,她陆续推出八集《岛国之情歌》系列专辑,其中包含了日本流行歌曲、由日本流行歌曲改编翻唱以及原创的华语流行歌曲。1977年3月17日,为宣传新曲「故乡在何处」而造访大沼郡三岛町,并成为三岛町「故乡运动」的特别町民。4月,于东京新桥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名为「爱你 故乡在何处」。1978年7月,于川崎举行个人大型演唱会,再度将所得捐给「雪中送炭」节目,获「雪中送炭奖」。12月28日,赴台视捐新台币五十万元,予自强救国基金。 1979年2月14日,邓丽君持印尼护照入境日本,遭日本拘留。当时,邓丽君因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已无官方邦交关系与双方出入境管制程序之障碍(持中华民国护照入境日本须申请当地官方核发之渡航证明书,台湾当地又有警备总部严加查核),而决定持印尼护照自香港搭乘中华航空CI116班机由东京羽田机场入境日本。同月22日,日本入国管理局东京事务所公布调查结果,结果证明邓丽君所持印尼护照并非伪造护照,她亦无为他人出售伪造护照,最后无罪开释。同月24日,日本法务省裁决邓丽君一年内不得再度入境,而持著盖有美国入境签证的中华民国护照前往美国,并在该国履行表演和唱片合约。 北美回台. 邓丽君先到美国旧金山落脚,然后到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进修英文,之后转学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日文、生物及数学。期间完成了〈甜蜜蜜〉和〈小城故事〉的录制。4月,在旧金山、洛杉矶和温哥华举行演唱会。12月,与因《醉拳》一片大红的成龙在美国相遇,两人相互爱慕,但因成龙的不成熟,失望透顶下的邓丽君于是离去,此后两人便维持朋友身份。次年5月,受邀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演唱,获纽约市长赠「金苹果」胸针。7月,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举行第二次巡回演唱会,听众大多是华侨,但也不乏美国人,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与听众合唱〈梅花〉,令邓感动流涕。 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颁布三不政策与中共抗衡,时香港唱片公司请邓丽君赴中国大陆传闻,甚嚣尘上,于是派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楚崧秋赴美,以盛大排场请邓回台;蒋经国亦有意利用邓丽君的影响力进行政治宣传,因此邓丽君回台后积极参加劳军以及育幼院、养老院等各种义演活动。 1980年10月4日,邓丽君返回台湾举行演唱会,捐所得新台币一百五十万零六百元予「自强救国基金」;在演唱会中,主持人田文仲向邓丽君求证关于大陆地区邀约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报纸上看见相关讯息但无人前来接洽,并随后说道「如果,我去大陆演唱的话,那么,当我在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 1981年1月,被行政院新闻局授予「爱国艺人」奖牌,由时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宋楚瑜颁奖。3月,在台湾各地举行演唱会。5月,与李季准合作主持金钟奖颁奖典礼。8月,邓丽君跑遍台湾各地军营劳军一个月;她前往看望各地的国军将士并为他们歌唱。此后,台视制作并播放了《君在前哨》电视特辑,同名主题曲〈君在前哨〉为左宏元作词作曲。 1983年3月,与张帝合作,再度主持金钟奖颁奖典礼。1984年1月,在台北中华体育馆先后两天举办《十亿个掌声》演唱会,3月青年节,救国团总团部颁发给邓丽君「十大杰出女青年」奖。 蒋经国担任总统晚期,中国大陆方面邀请邓丽君演唱,蒋派宋楚瑜与邓联络,请其勿去,邓丽君思考后应允,事后宋本想宴请邓丽君以示歉意,但反被邓丽君请吃饭。 人气飙升. 7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歌声已经传入中国大陆并受到热烈欢迎,但主流文化一直批评其「黄色」、「反动」、「靡靡之音」,并认为《何日君再来》是「汉奸歌曲」,1980年大陆音乐协会还召开西山会议予以严厉批判。1983年后,对邓乐的批评有所减弱。 尽管如此,民众还是反复用卡带录下台湾电台所播放、偷偷地听著邓丽君的歌曲。1979年12月,大陆女排在亚洲排球锦标赛中战胜日本,夺得冠军,邓丽君受霍英东之邀,在宴会中为队员们演唱了两首歌曲。1980年,载有17名大陆船员的荷兰籍货船停靠在基隆,船员们特地跑到台北购买邓的录音带;次年,又有因故迫降中正国际机场的大陆桌球队员,到免税店抢购录音带;甚至有大陆飞行员驾机相投。19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邓丽君的盗版卡带充斥市面,掳获了民众的心,《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在大街小巷中传唱,人们开玩笑地说:「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只爱小邓,不爱老邓」。1988年央视春晚也在尝试邀请邓丽君参加,但未获台湾当局允许。1995年邓丽君逝世,央视开始报道邓丽君的新闻,表明邓丽君在当局已被解禁。 1980年10月15日为香港仁济医院筹款,在海城夜总会举行义演,收入作为医院基金。12月18日,在香港推出个人首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 1981年4月29日,在星洲演唱会举行义演,所得捐新加坡国家剧场基金;同年,与谭咏麟录制单曲《爱人女神》;10月28日与郭孔丞订婚;12月初在香港参加《欢乐满东华》慈善晚会。 1982年1月8日至11日,邓丽君在香港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演唱会,含一场慈善义演,为邓丽君预定退出演艺圈的告别演出;后来原定3月17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婚宴,因故未成婚。7月,获国民党颁发「热心公益演艺人员」奖。该年年底,邓丽君接受台北ICRT电台英语访问表示,她一年会有四、五个月密集工作。因为保护嗓子,平日不抽烟,但会喝点小酒,浅尝即止。她爱网球及钓鱼,也爱看爱情电影。此外,她会利用空档阅读英文与日文书。 1983年2月2日,邓丽君发行以古典诗词为主题的专辑《淡淡幽情》。5月,宝丽金公司宣布邓丽君唱片自1975年起销量累计达500万张,创华语唱片销量纪录;发行第二张粤语大碟《漫步人生路》;到访马来西亚残障人协会与安老院,慰问孤独废疾者。10月,在马尼拉演出。 1983年12月29日起至1984年初,邓丽君于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邓丽君15周年巡回演唱会”,开创多项先河,巡回演出共有十万余人次观赏,其中台湾站“十亿个掌声”由台湾电视公司首次面向大陆地区进行实况广播。时至今日,大中华地区所销售的邓丽君在1982年至1984年于台港演出的DVD,销量犹佳。同年,香港宝丽金和歌林唱片在《淡淡幽情》发行后结束合作关系,后续邓丽君的华语专辑改由台湾金声唱片和台湾宝丽金唱片在台湾地区代理发行。 风行日本. 1984年,唱片公司也从宝丽多(Polydor)转籍到金牛宫(Taurus)唱片,以荒木丰久作词、三木刚作曲的〈つぐない(偿还)〉再次于日本出道。该曲经由有线放送,一点一滴地汇集人气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大受欢迎,颁获日本有线大赏等好几个大奖。 1985年所发行的〈爱人〉一样与荒木、三木合作,大受欢迎。邓丽君借此曲登上第36回NHK红白歌唱大赛,并以亲自设计的杨贵妃造型出场。〈爱人〉在有线放送要求点播榜,获得连续14周第1名。1985年12月,在NHK音乐厅举行《One & Only》个人演唱会,此演唱会被评为她个人最佳的现场演出,将所得悉数捐给当地慈善机构。 1986年春节,由日本返台,在台视出演特别节目《与君同乐》。与荒木、三木所合作的第三个歌曲〈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发行也大受欢迎,并于该年凭借此曲再次登上NHK红白歌唱大赛的舞台。 〈つぐない〉和〈爱人〉在日本皆有150万张的销售纪录,〈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则是200万张的惊人佳绩,并位居1986年日本卡拉OK歌曲点唱总量第2位。从1984年到1986年间,在「日本有线大赏」及「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的东、西有线大赏里获得史上第一个大赏・金赏三连霸。1987年6月,发表单曲〈别れの予感(别离的预感)〉,〈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位居当年日本卡拉OK歌曲点唱总量第1位。 1988年1月,发表单曲〈恋人たちの神话(恋人们的神话)〉,〈别れの予感〉位居当年日本卡拉OK歌曲点唱总量第1位。 1991年,第三度受邀参加第42回NHK红白歌唱大赛。 旅居生活. 1980年代后期,邓丽君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英国和法国。 1988年,邓丽君以700万港元购入香港赤柱一栋双层高西式别墅,并在装修一年后于1989年正式入住定居香港,直至1995年逝世之前,香港亦成为邓丽君最后一个家。 1989年,邓丽君在六四事件前后表态支持参与学生;她在香港不顾周遭亲友反对而参加了抗议集会。5月27日,她在跑马地《民主歌声献中华》活动中悬挂手书“反对军管”的牌子并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6月21日晚,她又在电视直播中悲恸地演唱新曲〈香港〉。 1991年3月,尽管暂住巴黎,邓丽君仍返回台湾参与劳军演出,并在金门前线马山观测所向大陆同胞喊话。5月,华东地区发生严重水灾,邓与一众演艺界人士在香港举行赈灾演出。 1992年,邓丽君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纪念活动。 1993年,连续第三年返台参加劳军演出。 随著气喘发作情况日益严重,邓丽君在1994年12月底与男友保罗前往当时以空气清新著称且较少华人聚居的清迈调养度假,并开始著手写作复出歌坛的歌曲。 1995年1月1日,邓丽君因气喘病发引致呼吸不顺并前往当地兰朗医院求医,但诊断结果显示并无大碍。 泰国病逝. 1995年4月底,邓丽君与保罗入住清迈梅坪酒店位在15楼的总统套房。同年5月8日泰国时间下午4时左右,邓丽君气喘病再次于保罗外出采买鸡肉时发作;当时,药瓶已空,她急促地用气喘喷雾喷向鼻部以助呼吸和缓下来,但仍无济于事,于是她奔出房间求救,并不断呼叫「妈妈、妈妈」,最后因气喘而引发心肌梗塞,便在该层职员柜台前不支倒地。酒店职员立时将面无血色的邓丽君送往兰朗医院急救(虽当时酒店附近有一小型医院)。由于接近下班时间,繁忙交通,延迟车程;途中,邓丽君再次发出微弱呼喊声后,停止了呼吸,救护员替她持续施加心外按压及心脏电击接近45分钟,但最后于当地下午5时30分被宣告不治,享年42岁。后来,邓丽君的家人和保罗都同意不让她的遗体进行解剖;5月11日,遗体被安排以泰航TG636航班采用波音747-200B型客机(机号为HS-UTB)经空运抵达台湾中正国际机场。 5月25日,中华民国总统府颁发褒扬令以表彰她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演艺成就,并准予在她的灵柩上覆盖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和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当时,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等四人担任国旗覆旗官,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许水德等四人担任党旗覆旗官。此外,总统李登辉亦颁发「艺苑扬芬」挽额给她,中国国民党也追赠荣誉奖章「华夏一等奖章」与她。时任台湾省省长的宋楚瑜担任她的治丧委员会主委并亲自为其墓园「筠园」题名,行政院长连战、前任行政院长郝柏村、时任国防部长蒋仲苓、时任台北市长陈水扁等政治人物也亲临致哀。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及台湾、香港、日本地区的大众媒体也纷纷在新闻中发出哀悼她过世的讯息。 5月28日,众人于台北市第一殡仪馆为她举办出殡仪式,她的遗体随后在众多歌迷目送下,安葬于金山的金宝山筠园墓园;她父母与二哥的遗体也先后安葬于该墓园。 个人生活. 邓丽君18岁那年在马来西亚演出,与造纸厂董事长林振发交往,两人感情很好,但林振发突然心脏麻痺猝死,无缘结为连理。 1979年邓丽君在美国留学时,曾与成龙交往,两人和平分手,并维持好友关系。 1980年与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之子郭孔丞交往,1981年10月28日订婚,并预定在1982年3月17日与郭孔丞举行婚礼,却因为男方的祖母郑格如(郭鹤年母亲)阻挠,就此分手了。据香港媒体报道,由于郑格如的观念比较保守,所以她对身为当红明星的邓丽君感到不悦。于是,她在谈论婚礼细节的时候,对邓丽君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 理解了以上三个条件,邓丽君非常纠结,并反复考虑。最后,她作出了与郭孔丞分手的决定。 1989年,邓丽君旅居法国,在朋友沈云开的「新敦煌」酒楼相识相恋比她小15岁的法国摄影师保罗(Quilery Paul Puel Stéphane,1968年9月-)。保罗当时住在巴黎唐人区19号的一间酒楼上。邓丽君因工作需要请保罗帮忙拍照。保罗由此而成为邓丽君的私人助理,负责她的照片与录影带的摄制。保罗是家中独子,从小居住在法国北部诺曼底。他原来是音乐人,会作曲,但因为特别喜欢摄影,就到巴黎唐人街当了一名摄影师。保罗与邓丽君相恋5年,到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因哮喘意外过世后,保罗独自居住于邓丽君在香港的赤柱别墅里3年,直至1998年方返回法国生活。 1995年,保罗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喜爱小孩的邓丽君生前已与保罗订婚,并已计划在同年8月结婚。 邓丽君早年信奉罗马天主教,后为工作事业而改信佛教。 政治立场. 在台湾土生土长的邓丽君,从小受出生于军旅家庭的影响,与国民党有著深厚的关系。出生时父亲邓枢是国军中尉,邓丽君非常直白地表达政治立场是在1980年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唱会上,主持人向邓丽君求证关于大陆地区邀约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报纸上看见相关讯息但无人前来接洽,并随后说道:「如果,我去大陆演唱的话,那么,当我在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们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的那一天。」1981年,邓丽君在全台湾劳军一个月,并为将士演唱,深得台湾国防部的表彰。而台湾民间称她为「爱国歌手」、「军中情人」。 1985年2月9日,邓丽君在新加坡接受香港记者长途电话访问时,公开表示:「身为一个艺人,有这么多中国人喜欢听自己的歌,心里难免会有点儿想面对面唱给他们听的冲动,但是我生长在台湾,我一定会坚持我的立场,不可能去大陆演唱...」 1989年六四事件前后,邓丽君不顾周遭亲友反对而参加了抗议集会,表态支持参与学生。5月27日,她在香港跑马地《民主歌声献中华》活动中悬挂手书“反对军管”的牌子并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10月,她在演唱《悲伤之自由》的独白说道: 1991年3月,邓丽君返回台湾参与劳军演出,并在金门前线马山观测所向大陆同胞喊话: 1992年,邓丽君在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纪念活动,演唱〈血染的风采〉、〈小城故事〉和〈历史的伤口〉,她说:「我绝不向暴政低头,绝不对压力妥协!」并在与蔡崇国的谈话中说:「中共在香港的人给我做工作,要我去大陆看看、唱歌。我后来答应了。是乔冠华和贺龙的儿子在具体安排……都安排好了,民运就爆发了。他们开枪了,我怎么回去?我跟他们说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陆。」。 1994年3月,她在节目《龙门阵》里表达建设中国的愿望,「因为大陆实在太落后了……当然希望赶快建设会好点,大家生活都会好点。希望爱国之士,可以多返回大陆。」。 由于本身的政治意识,加上她在当时两岸对峙的气氛下,最终她一生未曾踏足中国大陆,在六四天安门事件之后,她的政治表态就更清楚了。 语言能力. 邓丽君父母的家乡方言均系中原官话,父母的家乡虽分属河北与山东,实则只距140公里不到,方言相近。父系一方,爷爷与父亲都是河北省大名县人,处河北省最东南角,毗邻山东省界与河南省界,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母系一方,外公与外婆是山东省靠河南省界上的东平县人与梁山县人,两县毗邻,方言都是带冀鲁官话过渡性质的中原官话,母亲成长于河南开封,开封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不管如何,邓丽君的母语国语带北方口音。 邓丽君因练唱台语歌曲而学习台语,日常生活通话不成问题,但遇到生难词汇或俗语就不行了。 邓丽君在香港与日本长期发展歌唱事业,亦常上综艺节目,能流利使用香港粤语与日语。又在居香港时,跟上海籍的香港演艺朋友学会了上海话。 其他方面,英语程度能在美国大学听课,电视上曾接受叶丽仪的英语访问。,法语因旅居法国的关系,能基础沟通。还有一些只能背诵歌词,但不足以口说的,如印尼语等。 评价及影响. 台湾. 过世后获中华民国政府颁发褒扬令,获颁原因为「爱国艺术歌唱家邓丽君,谱名丽筠,蕙质春明,瑶华济美,幼蕴才慧,早擅新声。天纵仙吕艺能,头角峥嵘于海内;胸怀英雄肝胆,热情洋溢乎军中。砥砺奋发,育成大家范型;柔美婉约,深得风人意旨。高洁沁润众心,勇夺最佳女歌星榜首;英发楷模当代,荣登十大女青年班头。美誉传乎四裔,清歌腾于国际。参与劳军活动,鼓舞士气,柳营传千古绝唱;推广民族歌声,伸张正义,神州享超邓高名。乃复义不帝秦,行止弗入中土;忠以作孝,侨居永爱宗邦。风骨嶙峋,不让须眉。平居热心公益,频为善行,藉舒时艰;每值局势邅迍,辄捐巨款,蔚为国用。大节凛然,辉耀千古。先圣有言: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斯人有之。叹以英年遽逝,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以资矜式。」(总统李登辉、行政院院长连战)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荣誉状:「邓丽筠同志一生忠党爱国,奉行三民主义,热心服务。在演艺事业中享誉世界,为国争光,尤对国军宣慰工作始终不渝,特追赠国光一等奖章,藉表敬忱。」(主席李登辉) 中华民国立法院院长王金平:「由于邓丽君的天赋和努力,加上她傲人的情操,当年在台湾物资缺乏的时候,用她的歌声和用她各方面的表现来振奋人心,跟国人一起打拚,邓丽君在各方面的贡献,包括经济、文化等,对国家的影响极大。」 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曾志朗表示非常喜欢邓丽君的歌,听到她的歌声会让人联想到和平、纯真、人间有爱,他最爱哼唱的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因为那是一首会平静人心的歌。当年邓丽君的歌响彻台湾大街小巷,对台湾来说是一个时代人物,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回忆早年还在美国洛杉矶教书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旁边有一家长青书店,他经常在那家书店看见邓丽君买书,她当时打扮得非常朴素轻松,绑马尾、牛仔裤,不敢相信那是邓丽君。 中华民国情治单位人员谷正文在邓丽君去世后不久接受《独家报道》采访时表示邓丽君是国民党情报人员,但原则上与专业间谍有着根本的区别,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信息传递媒介而已;《邓丽君的真实》作者日本记者宇畸真和作家渡边也对邓丽君的间谍身份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冷酷的国际政治硬将邓丽君推上了政治舞台”。 邓丽君的启蒙老师左宏元:「她的歌声像花卷,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内有层次,听起来温柔,却很有力量。」 刘家昌:「邓丽君是华人最伟大的歌手。」 李宗盛:「在演艺圈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称为『传奇』。」 周杰伦:「我曾经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时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怀念永远的邓丽君。」「我觉得邓小姐是华人歌手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歌手。我希望我的音乐能成为经典,就像邓丽君和罗大佑那样!」 张曼娟:「邓丽君的歌声,在华人世界,根本无可取代。或许有人可得其甜,却难得其润;也许有人音质同样柔美,却不能有如此宽阔的音域。『靡靡之音』其实原没有贬损的意思,中秋团圆赏月;千里怀人独酌;或是两情相悦;或是过年围炉,邓丽君独特的嗓音,饱含著喜气,正是全世界的中国人对于幸福的一种想望。」(出自温柔双城记中之文章:听说幸福曾来过) 中国大陆. 她从1979年开始成为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标志,拥有广泛的歌迷,连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刘忠德都是其中一员。她柔和的歌声穿透了两岸。邓丽君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老邓)一起成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并流传著「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只爱小邓,不爱老邓」等语。 1980年4月,一些音乐人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在会上,一些人批判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批评邓丽君的歌曲是“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称其为低级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的乐曲。1995年,中国大陆正式解禁邓丽君歌曲。 邓丽君母亲说:「也不懂为什么她从小就关心大陆那边的事儿,老问咱们为什么会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开演唱会、赚大钱,她没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这是她永远也圆不了的终生遗憾……」1987年,天津电视台记者徐少英偶遇邓丽君,并热情邀请邓到天津演唱,邓高兴地回答:「谢谢,希望有机会。」上文亦提及1989年前中共方面曾邀请邓演唱,但先后因蒋经国总统劝阻及六四事件未成行。中国大陆央视前副台长(1980-1992)洪民生退休前也曾邀邓丽君演唱,邓却说不想来,因为她是有国民党背景的。当时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说:「现在政治氛围已经开放了,总有一天邓丽君可以回国登台」。总之由于种种因素,邓丽君一生都未到大陆演出。 2009年9月,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由中国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主办的中国网,发起一项「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的网路评选,活动得到了大陆网民近二千四百万张选票,邓以逾八百五十万张选票获选「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 现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是邓丽君的歌迷,1979至1982年担任耿飚秘书期间,习近平与耿飚的司机杨希连,「把那盘《小城故事》的磁带都听坏了」。 李谷一:「邓丽君是中国乐坛独树一帜、不可磨没的杰出艺术家。」 崔健:「邓丽君是代表一种自由创作的声音,流行歌曲开始真正是一种来自非政治性、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 于丹:「对于中国文化的意蕴来讲,她已经不是一个歌手,其歌艺成就已超越流行音乐的范畴与层次。」 陈光标:「我们大陆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喜欢邓丽君的歌。这么多年来,我只要听歌……我就听邓丽君的歌。」 董文华:「邓丽君是华语乐坛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 白岩松:「如果有一个声音能让全世界的华人安静下来,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声。」 香港. 黄霑:「这种嗓子一百年不见一个,所以大陆的中国人都那么喜欢她是有道理的。她音乐感非常好,耳朵很好,你听她没有乐队伴奏清唱的时候。这种功夫很难有,她音准非常非常地好」 成龙:「邓丽君是兰花,是最后的古典。作为一个艺人,能如此走红,有这么大成就,实在已是生荣死哀,值得大家爱戴与尊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王菲表示邓丽君是她的偶像和启蒙老师,「我从没想过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超越邓丽君,她是我唯一的偶像,我喜欢她的歌,所以我就去唱。」王菲有三张翻唱邓丽君歌曲的专辑,分别是《风从哪里来》、《邓丽君故乡情》和《菲靡靡之音》(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评邓乐为「靡靡之音」)。1996年,王菲曾在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演唱〈我只在乎你〉,2013年,又在大陆央视首播的“追梦·巨星跃北京——邓丽君60周年纪念演唱会”演唱〈清平调〉、〈独上西楼〉、〈初恋的地方〉和〈微风细雨〉。 张国荣:「颁奖典礼,若歌星不出席,就算你是邓丽君也不给奖。」 刘德华:「邓丽君她一辈子都非常传奇,她是我的偶像,当她出现广东歌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当她唱〈漫步人生路〉时,我就感觉是偶像专门为我唱的!」 张五常在〈邓丽君现象的延伸〉一文描述道,一九八四年初他有机会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场,认为横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黄子孙中数世纪一见的演唱天才。长得好看,唱得悦耳,举手投足潇洒利落,反应快,多种语言流水行云,听众用什么语言提问她就用什么语言回应。北京当年不容许她到内地演唱是人类的损失。 日本. 邓丽君在日本演艺界备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与邓丽君合唱视为心愿一桩,只可惜除了在现场的合唱之外,邓丽君的日文专辑中并没有合唱歌曲(但的确也有一些后期合成的合唱,比如与五木宏的合唱〈そして…めぐり逢い〉,以及〈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2010年1月发行的《デュエット&ベスト 新生》是一张后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编曲的邓丽君日文歌曲精选集,在这张专辑中与邓丽君跨越时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里美、秋元顺子、村上哲也、BEGIN等等。 日本歌手德永英明,于2010年4月特别发行《vocalist 4》翻唱专辑,缅怀邓丽君逝世十五周年。此张专辑获得连续四周冠军,及单月冠军,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专辑的纪录。 韩国. 在韩国,邓丽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是家喻户晓的名曲。2018年南韩艺人姜山恚就曾赴北韩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达他出生于北韩的父亲,在韩战后无法再回乡的思念之情。 马来西亚. 1999年,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邀请中文流行曲的专家,对20世纪具影响力的歌星一一评估,邓位列榜首,《南洋商报》称其为「最耀眼的星星」。 歌手梁静茹形容:没有邓丽君,就没有今天的梁静茹!邓姐可以说是我们大家永远最崇拜的一个巨星。 参见. 邓丽君 - 新芭网 :关于邓丽君的相关报导合集
335
游戏
游戏
游戏,既可以指人的一种娱乐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过程。游戏的道具可以为玩具。在英语,体育比赛(Game)亦是游戏的一种,而体育运动亦是由游戏演变出来。游戏是一种有组织的玩耍,一般是以娱乐为目的,有时也有教育目的。游戏不同于会有对应金钱报酬的工作,也不同于呈现美学或是概念元素的艺术。不过彼此之间的分界不一定很明确,像职业运动员的游戏和工作可能是一体,而像拼图游戏则同时具有游戏和艺术的成份在内。 游戏的主要成份有目的、规则、挑战及互动。游戏一般会有心理或是身体上的刺激,许多游戏可以培养相关技巧,有体能性、教育性、模拟性或心理上的意义。 从西元前2600年起,游戏就是人类经验的一部份,出现在所有文化中,像乌尔王族局戏、塞尼特及播棋都是其中历史相关悠久的游戏。 定义.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可能是第一个试图为游戏下定义的哲学家,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游戏的几个要素,像是玩耍、规则及竞争,但这些都无法适当定义游戏。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类用「游戏」来称呼许多不同的活动。不过随著之后游戏定义的提出,现在的哲学家认为维特根斯坦提出的不是最终的结论,像就认为Bernard Suits对游戏下了很好的定义。 罗杰·凯洛斯. 法国社会学家在著作《游戏与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定义游戏是有以下特性的活动: 克里斯·克劳福德. 电脑游戏设计者是《电脑游戏设计期刊》的创始人,试图用一连串的二分法定义游戏:: 游戏元素及分类. 游戏可以依「玩家要做什么?」分类,一般会称为游戏性,游戏的主要元素也包括道具及规则。 道具. 游戏常常会依玩游戏时需要的道具来分类(例如、球、卡片、棋盘及棋子或是电脑)。像在皮革容易取得的地区,自有历史以来,球类就是受欢迎的活动,全球性的球类游戏有橄榄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棒球、网球及排球等。其他游戏需要的道具会随地区而不同。像欧洲有标准的游戏牌组,像西洋棋等棋类可以由其棋子看出棋类的演进及发展。 有些游戏用代表物表示其他东西,代表物可以表示棋盘上的棋子,或是其他游戏中用到,无形的东西。 像捉迷藏等游戏不需要特殊的道具,不过其互动性也和环境有关,若环境不同,游戏即使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规则,也可能变成不同的游戏,例如在学校捉迷藏可能就和在公园捉迷藏不同。赛车即使用的车相同,在赛车场或是一般道路的难度也会不同。 规则. 游戏也常常依规则来分类,规则可能会有变动甚至更改,当更改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一个新游戏了。例如棒球可以用一般棒球来玩,也可以用威浮球来玩,都还是棒球。不过若大家约定只有三个垒包,那就变成另一种游戏了。不过也有些游戏的特点会和其规则的变化有关,只是即使如此,仍然会有不变的元规则。 规则会决定玩的顺序,玩家的权利及义务,以及玩家的目的。玩家的权利可能包括可以使用资源或是移动代表物,一般胜利的条件可能是第一个收集到特定数量的点数或是代表物(例如卡坦岛)、在游戏结束时有最多的代表物(例如地产大亨),或是双方的代表物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如西洋棋的将死)。 技巧、策略及运气. 游戏的道具及规则会影响游戏在技巧、策略及运气的不同程度,也有可能是上述的组合。 包括动作上的技巧,如摔跤、拔河、跳房子及射击运动,也包括心智上的技巧,例如西洋跳棋及西洋棋。策略游戏在西洋跳棋、西洋棋、印度斗兽棋、围棋及井字棋中都会用到,一般会需要配合特殊的装备。博弈游戏强调其运气成份,像赌博类游戏(廿一点、麻将、轮盘)和蛇梯棋、剪刀、石头、布等,多半需要牌或是骰子。 不过大部份的游戏会用到技巧、策略及运气中的二种甚至全部。例如美式足球及棒球都会用到技巧及策略,而、扑克及地产大亨会以策略及运气为主。许多棋版类游戏会用到技巧、策略及运气,大部份吃磴游戏的运气成份较小,像战国风云、卡坦岛及卡卡颂等策略式游戏也是如此。 游戏行为理论. 许多学者发现,游戏不仅存在于人类当中,在许多哺乳类动物里也存在着大量的游戏行为。游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作为理论进行研究是在近代才开始的。 对游戏的本质的研究还正在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性的认识结论。 游戏理论主要有: 本能说. 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种游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余能量说. 剩余能量说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他是对席勒的本能说的进一步补充。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 练习理论. 德国生物学家对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剩余能量说和席勒的本能说进行了修正。 这种理论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例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zh-hans:喂; zh-hant:喂;}-饭是在练习当母亲,男孩子玩打仗游戏是在练习战斗。 宣泄理论.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一种游戏的理论。他认为,游戏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 游戏的种类. 游戏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媒体会以不同型式出现,使用的道具或参与的人数不一样也会衍生出不同类型的游戏。其中包括: 人手游戏. 人类用人体(如双手、双脚)或使用玩具娱乐自己。较为常见的有「石头、剪子、布」,有时体育活动,甚至武术比试也被人们视为游戏。常用的玩具有布偶、球、冷兵器等。 桌上游戏. 桌上游戏用来描述任何在桌子或平面上玩的游戏,其中包括版图游戏、纸笔游戏、纸牌游戏、骰子游戏,近年来桌上游戏的设计者越来越有把许多动作、声音、节奏、道具、图片、公仔、故事背景,甚至是如动画、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及多媒体等素材加入游戏的趋势,提供玩家或玩家们更多感官的刺激和不同于以往的经验,以提升游戏的乐趣与品质。 版图游戏. 版图游戏用来描述将图文符号画在硬板上作为纪录工具的游戏,也就是需用棋盘及棋子进行的游戏,有包括常见的棋类游戏,象棋是其中一种。参与人数可以是一人,二人,甚至多人。飞行棋、围棋等等皆是较常见的版图游戏。 纸上游戏. 用来描述将只需笔和空白纸便可玩乐的游戏,包括井字棋、数独、你画我猜(Pictionary)和填字游戏等等。 纸牌游戏. 又名卡片游戏或卡牌游戏,广义上是使用卡片(牌)来进行游戏的总称。狭义上则是指使用扑克牌的游戏。 群体游戏. 又称集体游戏,参与的人数必须多于三个。种游戏可视为一种实验学习的活动,帮助团员从游戏中了解自己,学习人际关系技巧以及如何让团队运作。参加者及或主持者可能为一些团体,如教会、老师和学生等。由于参加者可能很多,所以通常需要较大的空间来进行游戏,如礼堂或学校操场。 电子游戏. 包括电视游戏、电脑游戏及携带型游戏机等。其特色为必须使用含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作游戏,参看游戏机。 角色扮演游戏. 在游戏中,玩家扮演虚拟世界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队员角色在特定场景下进行游戏。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例如生命值、法力、力量、灵敏度、智力等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做对应的改变。 其中,角色扮演游戏又分为桌上角色扮演游戏、电子角色扮演游戏与临场动态角色扮演游戏。 益智类游戏. 迷题游戏,又或者益智类游戏、智力类游戏、难题游戏 此类游戏要求玩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游戏中的难题,以达到游戏过关的目的。 最新的商业游戏通常添加动作要素,使得益智类游戏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游戏者的脑、手、眼的协调性,有一定维持智力,开放思维的效果。 多人在线战斗竞技场游戏. 简称为moba类游戏,起源于"魔兽争霸III:混乱之治"的一个叫做《遗迹保卫战》(英语:Defense of the Ancients)的模式,因其瞬息万变的游戏局势与多元的游戏因素而备受欢迎。这类游戏多通过与队友合作以达到击败敌对阵营的目的。 当前比较知名的moba类游戏有英雄联盟,DotA 其他. 其他的一些游戏类型包括户外游戏、有好玩的游戏及数学游戏等等。
342
自然数
数论,集合论,初等数学
自然数(natural numbers)按ISO 80000-2和ISO 2382定义,指非负整数 formula_1;此定义相同于集合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认为0属于自然数。但在数论领域中,认为0不属于自然数,因而按数论描述,自然数会同义于正整数。为免歧义,可直接以术语“非负整数”代替自然数称之。 数学中,一般以formula_2代表以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自然数集是一个可数的,无上界的无穷集合。非零自然数即指正整数formula_3。 自然数可用于计数(如:桌子上有“三”个苹果)和定序(如:国内“第三”大城市)。 符号. 数学家们使用formula_4或formula_2来表示所有自然数的集合。较早的教科书也有使用formula_6来表示这一集合的情况。 为了消除是否包含0的歧义,有时通过上、下标的形式表示集合中是否包含0: 定义. 基于序数理论. 基于序数理论提出的皮亚诺公理可以得到自然数的许多特性,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 其中,一个数的后继数指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0的后继数是1,1的后继数是2等等;公理5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从而被称为归纳法原理。 基于基数理论. 在基数理论中,集合论的一般做法是将0定义为空集后,将任一非零自然数看作是所有比该数小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即 通过无穷公理,可以得到存在一个只包含全体自然数的自然数集formula_2。 另外,在此定义下,在集合formula_11内就有formula_11个元素;而若formula_11小于formula_14,则formula_11会是 formula_14的子集。 性质. 无限性. 自然数的集合是无限集。根据定义,这种无限称为可数无限。可以与自然数建立双射关系的所有集合都具有这种无限性,称作,这个集合的势为formula_17。 可加性. 自然数加法可经formula_18及formula_19递归定义而成。因而得出交换幺半群formula_20,是由formula_21生出的自由幺半群,其中幺元为formula_22。此幺半群服从消去律,可嵌入一群内:最小的是整数群。 可乘性. 同理,自然数乘法formula_23可经formula_24及formula_25 得出。 加乘关系. 而formula_26亦是交换幺半群;formula_23和formula_28符合分配律: 有序性. 我们说formula_30当且仅当有自然数formula_31使得formula_32。formula_33是一个良序集,即每个非空子集都有一个最小的自然数。 此序也和加法及乘法兼容,即若formula_34,formula_35和formula_31都是自然数且formula_30,则formula_38及formula_39。 可除性. 给定两个自然数formula_34和formula_35,其中formula_42,可找到唯一的两个自然数formula_43及formula_44使得 formula_43称为“商数”而formula_44称为“余数”。 若formula_48,则称formula_34可被formula_35整除,记为formula_51。 相关概念有辗转相除、质数及其它数论概念。 历史与0的争议. 自然数由数数而起。古希腊人最早研究其抽象特性,当中毕达哥拉斯主义更视之为宇宙之基本。其它古文明也对其研究作出极大贡献,尤其以印度对0的接受,为人称道。 零早于公元前400年被巴比伦人用作数字使用。玛雅人于公元200年将零视为数字,但未与其它文明有所交流。现代的观念由印度学者婆罗摩笈多于公元628年提出,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欧洲人一开始仍对零作为数字感到抗拒,认为零不是一个“自然”数。不过历史上也有人把0包括在自然数之内,例如这两本18世纪的法国书籍。 19世纪末,集合论者给自然数一个较严谨的定义。据此定义,把零(对应于空集)包括于自然数内更为方便。逻辑论者及计算机科学家,接受集合论者的定义。而其他一些数学家,主要是数论学家,则依从传统把零拒之于自然数之外。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针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依旧存在。 在中国大陆,2000年左右之前的中小学教材一般不将0列入自然数之内,或称其属于“扩大的自然数列”。在2000年左右之后的新版中小学教材中,普遍将0列入自然数。 认为自然数不包含零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自然数所指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数,例如一棵大树、两条鱼、十亿个细胞等等,而鲜少有人说零个物品。 国际标准《量和单位 第十一部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标志与符号》(已被取代)中,从集合论角度规定:符号 formula_2 所表示的自然数集是包括正整数和0。 中国大陆于1993年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 3102.11-93)参照国际标准ISO 31-11规定:formula_2表示“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formula_54。但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推广. 自然数用于计数时称之为基数,用于定序时称之为序数。基数用于判定集合的大小,序数用作排列。 对于有限序列或有限集合,序数及基数皆与自然数同。
343
代数数域
代数数论,域论
代数数域是数学中代数数论的基本概念,数域的一类,有时也被简称为数域,指有理数域formula_1的有限扩张形成的扩域。任何代数数域都可以视作formula_1上的有限维向量空间。 对代数数域的研究,或者更一般地说,对有理数域的代数扩张的研究,是代数数论的中心主题。 定义. 预备知识. 代数数域是域的一类。域是装备了两个二元运算(通常称之为“加法”、“乘法”)的代数系统。这两种运算各自满足结合律与交换律,完全可逆,同时乘法对加法满足分配律(详细定义参见域)。域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有理数域formula_1。 域的扩张研究各类域之间的关系,最早的应用包括多项式方程一般求根公式问题等。在给定的域中加入不属于此域的元素(一般以集合记录),规定相互间的运算法则后,“最小的”将它们都包含在内的域称为“(添加中元素得到)的扩域”。称是的子域。一般将“到的域扩张”记作⊂或/。 另一个基础概念是向量空间。向量空间,特别是有限维向量空间的概念是三维空间以及其中向量概念的推广(具体定义参见向量空间条目)。以某个域为系数域的向量空间(通常称作上的向量空间或向量空间),其中的向量除了可以相加减,还可以乘以中元素进行放缩。有限维的向量空间可以借助其中的有限个向量来刻画。这些向量之间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称为空间的基。选定了空间的基以后,空间里的任何向量都可以表达为以中元素组成的有序数组:formula_4。其中的是基中向量的个数,也称为空间的维数。 设是域的一个扩域。将中的元素看作向量,以作为系数域,可以证明是一个向量空间。如果这个向量空间是有限维的,就称是的有限扩张。作为向量空间的维数,称为扩张的次数,记作 : 。 定义. 若域是有理数域formula_1的有限扩张,则称之为代数数域。 例子. 最小最基本的代数数域是有理数域formula_1。因为formula_1自身是formula_1向量空间,维数是1。因此formula_1是formula_1自身的域扩张,formula_11 高斯有理数formula_12(为虚数单位)是数学家发现的第一个非平凡代数数域的例子,它是所有形同: 的数构成的集合。可以证明,formula_12是域,而且是formula_1向量空间,以formula_16为基,空间维数是2。所以formula_12是formula_1的二次扩张,formula_19 给定不是完全平方数的正整数或相反数不是完全平方数的负整数,二次域formula_20在formula_1中添加的平方根而得的扩域。与高斯有理数域类似,可以证明formula_20是formula_1向量空间,以formula_24为基,空间维数是2,即formula_25 考虑多项式方程formula_26的个复根formula_27,它们被称做次单位根,具体可以写作: 在formula_1中添加formula_27得到的扩域称为次分圆域,记作formula_31。可以证明formula_31是有限维formula_1向量空间,维数为formula_34(formula_35是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即formula_36 实数域formula_37、复数域formula_38和进数域formula_39都不是formula_1的有限扩张,因此都不是代数数域。任何有限域都不是formula_1的扩域,因此也不是代数数域。 全体规矩数构成的域formula_42和全体代数数构成的域formula_43(有时也被简称为代数数域,与本文主题同名,但不是同一个概念)不是formula_1的有限扩张,因此都不是代数数域。 代数数域与代数数. 代数数是指能够成为某个有理数系数多项式(不是零多项式)的根的数。显然所有的有理数都是代数数。给定一个代数数域,依定义,域扩张formula_45是有限扩张。设其次数为正整数。将看作是维formula_1向量空间,在中任意选一个不属于formula_1的数,它可以被看作是维formula_1向量空间中的一个(非零)向量。考虑以下的 + 1个向量: 它们都属于。根据向量空间的性质,它们是线性相关的。即存在不全为零的 + 1个有理数:formula_50,使得: 考虑非零多项式formula_52,formula_53,即是多项式formula_54的根。所以是代数数。由上可知,任一代数数域的元素都是代数数。 代数整数. 代数整数是指能够成为某个首一整数系数多项式的根的数。显然代数整数是一种代数数。任何整数都是一次整系数多项式的根,因此是代数整数。给定代数数域,中所有代数整数构成一个环,称作中的(代数)整数环,也称为整数环,记作formula_55。例如formula_1上的代数整数环就是formula_57,因此在代数数域研究中formula_57也被称作“有理整数”(有理数域中的整数),以区别于其余的代数整数。 代数数域中的整数环formula_55与formula_57有不同的代数性质。formula_55不一定是唯一分解整环。举例来说,设formula_62,中的整数环是formula_63。formula_64都是formula_55中的“素数”。正整数6,作为formula_55中的元素,它的素因数分解有两种方式: 有理整数的唯一分解性质在不少代数数域的整数环中失效。这个事实说明了拉梅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错误的。为此库默尔等引进了理想数来作为弥补,由此发展出理想理论。代数数论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formula_55的每个理想都可以唯一表示为素理想的乘积,即为戴德金整环。这种“理想的唯一素分解”可部分弥补“代数整数一般不能唯一素因子分解”的不足,在历史上使代数数论发展起来。 代数数域的基. 整数基. 设为次代数数域,的整数基是任一由个整数组成的集合: 使得任一个整数都能唯一地表示为这个整数的整线性组合,即: 换句话说,整数基是formula_55作为自由formula_57模的基。给定的一组整数基,可以证明,所有中元素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其中元素的有理线性组合,即: 这说明是作为维formula_1向量空间的一组基。而且由于中元素都是整数,故名为整数基。此外可以证明,是整数当且仅当所有formula_77都是有理整数。 乘幂基. 设为次代数数域。作为维formula_1向量空间,包含如下形式的基: 其中每个元素都是某个特定的数的乘幂。根据域扩张理论中的本原元定理,这样的一定存在,称为域扩张formula_80的本原元。如果不仅是本原元,还是整数,那么这时也是整数基,称作乘幂整数基,称为单衍域(monogenic field)。
344
数域
代数结构,抽象代数
数域是近世代数学中常见的概念,指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封闭的代数系统。通常定义的数域是指复数域formula_1的子域。“数域”一词有时也被用作代数数域的简称,但两者的定义有细微的差别。 定义. 设formula_2是复数域formula_1的子集。若formula_2中包含0与1,并且formula_2中任两个数的和、差、乘积以及商(约定除数不为0)都仍在formula_2中,就称formula_2为一个数域。用域论的话语来说,复数域的子域是为数域。 任何数域都包括有理数域formula_8,但并不一定是formula_8的有限扩张,因此数域不一定是代数数域。例如实数域formula_10和复数域formula_1都不是代数数域。反之,每个代数数域都同构于某个数域。 例子. 除了常见的实数域formula_10和复数域formula_1以外,通过在有理数域中添加特定的无理数进行扩张得到的扩域也是数域。例如所有形同: 的数的集合,就是一个数域。可以验证,任何两个这样的数,它们的和、差、乘积以及商(约定除数不为0)都能写成formula_15的形式,故仍然在集合之中。这个集合记作formula_16,是有理数域formula_8的二次扩域。 可构造数. 可构造数也叫规矩数,指的是从给定的单位长度开始,能够通过有限次标准的尺规作图步骤做出的长度数值。所有可构造数的集合记为formula_18,是一个数域。因为给定了两个已经做出的线段后,可以通过符合尺规作图规定的手段,在有限步内作出长度为两者长度之和、差、乘积以及商的线段。formula_18是formula_8的扩域,次数为无限大,是实数域formula_10的子域。 代数数. 代数数指能够成为某个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根的数。所有代数数的集合记作formula_22,是一个数域。formula_22也常被称为代数数域,但与定义为“formula_8的有限扩张”的代数数域是不同的概念。不过,每个formula_8的有限扩张生成的域都可看作是formula_8中加入某个代数数扩成的,所以都是formula_22的子域。可构造数构成的数域formula_18也是formula_22的子域。由于虚数单位也是代数数,所以formula_22不是formula_10的子域。另一方面,自然对数的底以及圆周率都不是代数数,所以formula_10也不是formula_22的子域。
345
数论
数论
数论(Number theory)是纯粹数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被称为「最纯」的数学领域。 简介. 正整数按乘法性质划分,可以分成质数,合数,1,质数产生了很多一般人能理解却又悬而未解的问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质数猜想等。即,很多问题虽然形式上十分初等,事实上却要用到许多艰深的数学知识。这一领域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数论除了研究整数及质数外,也研究一些由整数衍生的数(如有理数)或是一些广义的整数(如代数整数)。 整数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丢番图方程)。有些解析函数(像黎曼ζ函数)中包括了一些整数、质数的性质,透过这些函数也可以了解一些数论的问题。透过数论也可以建立实数和有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有理数来逼近实数(丢番图逼近)。 历史. 古代. 数论早期也称为算术,而算术一词则表示「基本运算」,在现代数论诞生前,早期铺垫有三大内容: 中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除了1175年至1200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数学家斐波那契有关等差数列的研究外,西欧在数论上没有什么进展。 中世纪数论主要是指15-16世纪由费马、梅森、欧拉、高斯、勒让德、黎曼、希尔伯特等人发展的数论。最早是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对于古希腊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为丢番图的《算术》(Arithmetica)一书的校正及翻译为拉丁文,早在1575年Xylander曾试图翻译,但不成功,后来才由Bachet在1621年翻译完成。 近代. 费马. 皮埃尔·德·费马(1601–1665)没有著作出版,他在数论上的贡献几乎都在他写给其他数学家的信上,以及书旁的空白处。费马的贡献几乎没有数论上的证明,不过费马重复的使用数学归纳法,并引入无穷递降法。 费马最早的兴趣是在完全数及相亲数,因此开始研究整数因数,这也开始1636年之后的数学研究,也接触到当时的数学社群。他已在1643年研读过版本的丢番图著作,他的兴趣开始转向丢番图方程和平方数的和。 费马在数论上的贡献有: 费马在1637年声称(费马最后定理)证明了对于大于2的任意整数formula_10,不存在 formula_11的非寻常的正整数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证明是由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及其学生理查·泰勒于1994年完成的证明),但只在一本丢番图著作的旁边写到,而且他没有向别人宣称他已有了证明。 欧拉. 欧拉(1707–1783)对数论的兴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发,让他开始专注在费马的一些研究上,在费马没有使当代的数学家注意此一主题后,欧拉的出现称为「现代数论的重生」。欧拉数论的贡献包括以下几项:
349
GNU自由文档许可证
版权,自由软体授权
GNU-{zh-tw:自由文件授权条款;zh-hk:自由文件特许条款;zh-cn: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缩写为GFDL)是一个版权属左(copyleft,或称「著佐权」)的内容开放的版权授权条款。它是由自由软体基金会为了GNU计划于2000年发布的。 该授权条款适用于所有电脑软体文件以及其他参考及指导材料。授权条款规定,所有使用GNU条款的材料产生的衍生品,不论是经过修改或转载,也都必须采用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采用该授权条款的材料可以用以商业用途,但必须允许任何人在遵守该协定下进一步修改或散发材料。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是设计用于使用手册、教科书、参考资料、指导性质的素材等。然而,它可以应用在任何文字作品。在网路上采用GFDL发布的文件协作计划中,维基百科是规模最大的计划之一。 历史.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最早在1999年以草稿的形式发布;2000年3月,经过改版后的自由文件授权条款以1.1版正式发布,接著1.2版在2002年12月发布。2007年12月1日,吉米·威尔士宣布,维基媒体基金会、自由软体基金会、创作共用等经过长期的讨论与协商,决定修改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在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要求之下,自由软体基金会在2008年11月3日发布了1.3版。在1.3版当中,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Wiki网站,可以改用创用CC 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3.0版(CC BY-SA 3.0)授权条款。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第二版的第一份草稿已于2006年9月发布,同时也发布了GNU宽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草稿。新版本有许多改进,包括为了增进国际化,引入GNU通用公共授权条款第三版的新用词;有关应用此授权条款于声音及影像,规定更加明确等。新提议的GNU较简自由文件授权条款去除了「封面文字」及「恒常章节」,以便于不想使用这些特色的作者。 特色与批评. 次要章节.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明确地区分「文档」及「次要章节」。次要章节可以用来描述作者与文档主题的关系,但不可包含文档主题的相关内容。 不变章节. 次要章节可以被指定为「不变章节」。被指定为不变章节的文字不可以被修改或删除。维基百科并未使用不变章节。 相容性.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与GNU通用公共授权条款双向不相容,导致范例-{}-程式码必须双重授权才能既使用在文件又使用在程式内。这点受到批评。 列印的重担. 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要求在复制时附上「本『授权条款』、版权声明、说明本『授权条款』效力及于『文档』的声明」,若未遵守此条件则不能散布、分发复制后的文档。这表示被授权者在列印以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发布的单篇文章时(例如,维基百科的单一条目),必须将完整授权条款同时列印出来,而授权条款及声明的长度可能比文章本身大得多。 透明格式. 「透明格式」是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要求文档的格式必须是「广泛使用的软体」可以编辑的。文档的透明格式相当于程式的源码。这个概念是为了确保文档可以易于被修改。该许可证也举出了一些「透明格式」的例子:没有标记的纯ASCII、Texinfo输入格式、LaTeX输入格式、使用可以公开取得其DTD的SGML或XML、合乎标准的简单HTML、PostScript或PDF。「透明影像格式」的例子有PNG、XCF和JPG。
356
陈相屯镇
沈阳市乡镇
陈相屯镇是坐落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南郊的一个镇。主要企业有沈阳钢铁总厂。沈阳第一水泥厂。石油部器材仓库 学校:有一座幼儿园、两座小学、沈阳市第六十七中学、沈阳城市学院等。自然景观有塔山、马耳山、沙河等。
359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党制政党,1921年建立的政党,1921年中国建立,现今执政的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陈独秀和李大钊等领导组织,于1920年8月草创,自称社会党,1921年7月23日同当时数个地方共产主义小组与中国留学生共产主义组织正式组建为中国共产党,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接受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同发起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两党进行了长达10年的军事斗争。193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改由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本国党员派系掌权,随后于1931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共产党建立和执政的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组建并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击败中国国民党及其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进而取得中国大陆地区及其绝大多数沿海岛屿的统治权,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执政党并执政至今。自198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排除意识形态问题和许多非共产主义的政党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交流,并且继续维持和世界各地非执政党的共产党联系。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共有9804.1万名党员、基层党组织则有506.5万个。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主要基于民主集中制,主张应共同维护已获得共识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中央委员会作为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核心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因此,多数职权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务委员会掌握。目前中共中央及全党的最高领导职务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其自江泽民时代起会同时担任负责代表国家的中国国家主席(虚位元首)和负责军事事务的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习近平自2012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起至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同时也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的执政党,且主导统辖包括党、政、军在内的诸多方面,因此党的最高领导人也是国家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其职务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较单纯负责政务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要大与广。 中国共产党始终宣称其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并将自身视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的政党。其中《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并将中国共产党表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毛泽东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苏联为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此后中共提出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过于激进的经济政策,并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调整了党的路线,要求实事求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邓小平等人认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定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后邓主导了改革开放,改变缺乏弹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西方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今。 名称标识. 1920年9月1日,党派名称最早在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中称为「社会党」,后来改称为「共产党」。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留学法国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并且首先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对此他在考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等欧洲各国共产党后提出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而当时人在上海市的陈独秀与人在北京市的李大钊、张申府也通过信函讨论名称问题,最后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事实上是《国际歌》,但并未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时并没有设计统一官方标准的标志,而是允许个别党组织参考苏联共产党制作标志。1942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下令制定统一的官方标志,在决定中提到「中共党旗样式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1996年9月21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旗面长宽之比为3∶2,旗面左上方1/4部分缀党徽图案”等。 中国共产党党旗采用红色背景视为象征革命、锤子镰刀象征工人和农民的工具,黄色标志则象征光明,这也意味著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及其利益。发展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党旗具有5种尺寸,其尺寸分别为横388公分,竖192厘米(1号);横240公分,竖160公分(2号);横192公分,竖128公分(3号);横144公分,竖96公分(4号);横96公分,竖64公分(5号)。196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制《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其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符号和象征。之后则于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新增加的第53条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党旗和党徽的制作、使用等有关规定。并在其附录中对党旗、党徽的制作标准及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共产国际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共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宣告成立,鼓励全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五四运动中,中国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意识形态开始与社会运动结合,许多学者于中国各地建立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其中,陈独秀是首位公开支持列宁主义与世界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1920年4月,新成立的俄共(布)远东局派遣吴廷康等人作为代表前往观察中国状况,计划在上海建立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并且在中国组建共产党。吴廷康随后在翻译杨明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与李大钊会面,之后则到访目的地上海,和陈独秀共同商讨建党问题。同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后来在上海组建的这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被称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学界一般将它的成立,视为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次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刚组建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中国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且由李大钊担任负责人。此后,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先后加入。尽管李大钊和陈独秀就是否要在中华民国政坛从事政治改革之论点有所差异,然而两人都把俄国十月革命作为开创性的行动,认为它预示著许多被压迫的国家即将进入新的时代。1920年秋季,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由施存统为负责人。同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则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季陈独秀联合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且先后由陈独秀和谭平山担任书记。同一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以张申府为负责人。中国当代学术界,将这八个小组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启始阶段,统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最早参考了列宁所提出的先锋主义运作,并且被蔡和森等学术界视为中国共产党的雏形。 从1920年开始,有关共同组建团体以改革中国社会的思想成为普遍的共识。1921年6月第三国际派遣马林等人前往上海协调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进而组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来自中国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等地和日本的13名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与2名第三国际代表全部抵达上海法租界召开代表大会。7月30日,上海会场遭到警方搜查,会议地点转往浙江嘉兴的嘉兴南湖一艘游湖船上进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及其宗旨和原则等决议,并且制定有关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的临时性纲领。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为领导机构,分别由陈独秀担任书记一职,而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与宣传工作。在1922年7月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同时还通过加入共产国际而成为其分支机构的决议,同意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其中中国共产党将自身定位在实施列宁主义路线的共产主义革命政党,同时作为左派政党而与当时其他右翼政党争夺政治权力。当时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绝大部分运作经费是由总部设在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所提供,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份而接受第三国际的指挥。而后者提供的资金来源除了美元和卢布外,还包括有贵重的珠宝、钻石、鸦片等。1923年1月12日,第三国际作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系统性地阐述了对于国共合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体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隔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样也确定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之后10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选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者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至此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但是当孙中山于1925年3月逝世后,蒋中正开始排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国共关系陷入紧张。1927年,蒋中正率领部队进驻当时由共产主义武装成员控制的上海,并于1927年4月12日发起大规模捕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支持人士的四一二事件。之后蒋中正试图进攻武汉,但是遭到中国共产党将领叶挺军队的阻拦。与此同时,蒋中正许多盟友张作霖、何键等也开始打击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清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25,000多名锐减至10,000人。清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仍支持武汉国民政府,但在7月12日后则遵照第三国际的指示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退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开始清除所有原本在中国国民党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领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率领部队发动南昌起义。由于不断遭到国民政府部队的攻击而被迫南撤至汕头,最后被赶至福建省边区。随后中国共产党于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力夺取政权的方针。隔天,汪精卫在武汉下令处决中国共产党党员。9月,中国工农红军的毛泽东以长沙为据点,在湖南省、江西省发动秋收起义。在9月15日认定进攻长沙失败后,他率领1,000多名幸存者往东前往位于江西省的井冈山。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州暴动并且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但随即被张发奎率兵镇压。1928年4月28日,朱德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省井冈山会师,并于1928年5月合并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后来中国共产党便在其军队势力范围内展开土地改革,并与国民政府派遣的国民革命军在1930年至1934年间发生5次反围剿战争。另外在党内自身政治结构上,1927年8月13日时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发出第44号通告,进而发起反对托洛斯基主义斗争外。而中国共产党原先在城市的组织系统遭到破坏也促使得党内制度的变革,除了原本作为革命组织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确立采取民主集中制,并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而由其成员担任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这样的改组结果增加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集权状态,同时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含原先实际掌握权力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各个层面有所重叠。1929年中国和苏联因为中东路事件而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战争,陈独秀等人因为反对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武装保卫苏联」方针而被开除党籍。自此中国共产党内部早期知识派系因而失势,尔后陈独秀于1931年5月1日在上海托洛斯基主义组织统一大会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总书记。而在陈独秀遭开除党籍后,1929年至1930年则由李立三实际掌握政党组织。但是李立三的一连串错误决策反而让中国共产党一度接近瓦解状态,之后第三国际开始积极介入并且在1930年取得主导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苏联支援下于11月7日在江西省瑞金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其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该区颁布宪法以及发行货币,并且在隔年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上解除毛泽东的军权。不过在1934年第五次围剿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从瑞金县撤退展开长征,期间与国民政府部队多次交火而损失惨重。此时一连串与中国国民党为首的国民政府部队的冲突,使得中国工农红军内部被迫重组,主要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部门负责领导和监督部队;并且自1934年5月开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作为当时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圈。 中华民国时期. 1935年1月,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遵义市召开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博古和李德的军事路线遭到毛泽东等人批判。会议结束后毛泽东重新获得军事领导权,并且和周恩来与王稼祥确立为军事最高领导。尽管当时政党事务依然由第三国际所掌控,然而这时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非正式领导者,而担任正式主管的周恩来和张闻天则成为他的非正式代表。同年8月时,在毛儿盖召开的沙窝会议上确立由张闻天、毛泽东和周恩来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圈。到了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抵达陕西省延安市,与部署在陕北红军会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会合,长征宣告结束。而在1936年5月时,中国共产党遵照苏联「联蒋抗日」的明确裁示,由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地区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呼吁中国国民党中央高层「集中国力,一致对外」。同年12月爆发西安事变,蒋中正因而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要求。1937年7月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因而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随后暂缓冲突,针对日军入侵中国组成统一战线,进而展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同年8月22日,陕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而改编为八路军;到了10月,位于南方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新四军。尽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名义上维持合作关系,但是在1940年时双方便结束所有合作关系。原因在于尽管正式结为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利用这次机会扩大和发展自身独立的根据地,进而为之后可能与中国国民党间爆发的战争做出准备。为此中国国民党自1939年开始限制中国共产党的扩张,但这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部队和中国国民党的军队间经常发生冲突。但是由于双方不希望在面对日本入侵时爆发内战,使得有关的冲突一度逐渐减少。 自194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内部意识到要摆脱外国势力的影响才能取得政权,因此展开整风运动,排除以王明为首的第三国际代表在党内的影响,将毛泽东的理论与原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指导思想。自194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扩大自身的根据地。通过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领导地位,当选首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于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隔年双方则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5个决议案,表示同意共同实现民主宪政。之后双方分别在1946年2月底达成整军方案,以及在同年3月底达成《东北停战协定》。不过直到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间的和平谈判结束为止,双方并没有达成实质效力的共识。而当时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比起中国共产党部队的兵力还要多出3倍,因此在整体军事实力上来说似乎更占优势。这使得中国国民党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在美国和日本合作下,很快便重新接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然而,尽管当时中国国民党辖下的国民革命军拥有200万兵力,但是仍然无法击败较为弱势的中国共产党部队,也迟迟无法重新取得中国共产党作为据点的农村地区。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部队则得到了来自苏联的援助,并且大规模地向东北地区扩张势力。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期间,中国国民党所控制的主要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其中甚至还包括曾被中国共产党作为总部的延安市。然而,中国国民党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优势,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已经战术性地撤离城市,并且转而煽动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和知识份子等人发动抗议行动,进而抨击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政府发动内战,而对此中国国民党则往往大力镇压民众作为回应。在此期间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各个派系开始与蒋中正为首的执政派系爆发权力内讧,反对蒋中正在中国国民党党内实施专制统治,这削弱了中国国民党应对中国共产党攻击的能力。其中在国民大会召开期间,当时由中国国民党所主导的国民政府下令停战,但是后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双方仍然因为《中华民国宪法》通过事宜而决裂。尽管国民政府也应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的要求呼吁中国共产党与之和谈,但是中国共产党南京市代表陆定一拒绝这建议,自此国共谈判完全破裂而使得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始发起有限的反攻行动,并将目标明确订为从华中地区发展至华北地区,以及重新收复中国东北地区。而当时中国国民党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本身则出现大量军人逃兵,其中在1948年中华民国国军从原先有的200万人兵力减少至100万人左右。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凭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基本上消灭中华民国国军主力部队,进而让中国国民党掌管的地区面积快速减少,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则逐渐丧失。 毛泽东时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市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占领中国大陆和绝大多数沿海岛屿,迫使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同年12月撤往台湾地区。而此时中国大陆由毛泽东以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统辖,主要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所建立。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半岛参与韩战,直至1953年朝韩双方签署停火协议。中国共产党在1951年时发起三反五反运动,并且在隔年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过到了1957年发起了整顿思想的反右运动,并因为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而被严重扩大,大批知识分子因而被划成右派成员。1958年至1960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主张「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反而造成国民经济的倒退和大饥荒的发生。其中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因为彭德怀等人的异议而下令发动反右倾运动,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后才得以制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为意识形态差异而宣告决裂。,但是社会内部的阶级敌人仍然持续存在,加上与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人的矛盾加深,进而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之观点。1966年2月3日,中国共产党透过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发表《二月提纲》,文化大革命正式展开。在这之后引起长达10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斗争,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及四人帮遭到瓦解,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 1976年毛泽东逝世并逮捕四人帮成员后,华国锋和邓小平为了取得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权而爆发权力斗争,最后由邓小平一派赢得斗争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权。其中邓小平联合陈云和李先念推动改革开放政策,并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为了扭转毛泽东极左派政策所带来的影响,邓小平认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排除资本主义思想而采纳其市场经济政策,并且在中国共产党仍维持其自身政治权力的情况下,透过政策的转变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放弃阶级斗争方式而转向改革开放,并且逐步建立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之领导地位。1979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边境问题而与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爆发中越战争。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华国锋被迫辞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邓小平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不过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资深党员安排问题,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设立了2届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然而邓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泽东思想支持者与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质疑,同时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在1986年时中国社会便因为许多社会因素而爆发许多学生运动,并且于隔年年初使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因为被批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职,由赵紫阳接任。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引发学生和群众的悼念活动,进而促使大规模学生示威活动。面对示威中出现的种种群体行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发布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指责此次事件为「动乱」并且表示应该采取坚硬措施以制止动乱,随后部分激进学生绝食抗议使局势升级。5月19日晚间,国务院决定在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不过戒严部队被许多北京市市民阻拦而未能入城。最终中国共产党高层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并于6月3日晚间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安门广场实行武力清场。途中军方与群众和学生爆发流血冲突,军队开枪射杀了很多平民,反抗的平民也导致了十四位军人的死亡(平民和军人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清场行动引来西方社会的全面谴责。 在示威运动结束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在会议中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职务,由江泽民接任,确立其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且建立包括李鹏、朱镕基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而尽管此次示威一度使改革开放政策暂缓,199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政策重新获得施行,这让邓小平的经济学观点重新获得重视。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观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与原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同样列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继承邓小平在1980年代「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并延续后者绝大部分政策。随后江泽民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张中国共产党应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要众多人民的基本利益;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提出可以吸纳民营企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三个代表思想获得批准并修订至《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并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在三个代表思想中,透过制定理论的方式让民营企业家和入境资产阶级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而接替江泽民党内最高领导人位置,并且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人组建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 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重点放在集体领导上,而反对单一个人在政治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过去中国政府主要注重经济增长,反而促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锦涛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这两个主要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在2007年10月2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版中,但一直到2012年11月14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才视为指导方针。胡锦涛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卸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并且由新选出的习近平接替这两个职位,之后与李克强等人组建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上任后不久便展开数十年来最为积极的反腐败工作,但与此同时开始整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权力,这使得外国评论家认为其破坏集体领导制度、而朝向毛泽东的个人独裁统治方式。在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由此习近平成为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第三位将自己的名字写进党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领导制度. 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便以苏联共产党为榜样,采取了苏联共产党的组织模式,后来也接纳了列宁的「党的领导体制」和史达林的「无产阶级专政体制」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基本上则是采纳了史达林主义,也就是在每个非共产党机关内部都设有严格服从共产党的组织,并且建立了共产党中央对国家的一元化领导制度。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政府均设置了党委会。1958年,中共中央成立直属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中央财经、政法、外事、科学与文教小组,小组组长基本上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今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机构中设有党组,作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8个民主党派合作和协商,进而组成统一战线。这些政治协商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参与成员还包括有群众组织、民主党派以及各个行业的代表。而在其政治制度理论上,透过正式协商制度能够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饰物等各个层面的基本政策成形。对此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互动关系,则主要建立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将这一协商过程制度化而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且要求所有统一战线成员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持续支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使得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限,而有关的讨论内容也都是受到中国共产党所监督。 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采取民主集中制,并且基于民主和两个原则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称的民主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或者是「党内民主」。而有关民主集中制的讨论,自从192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便一直视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而毛泽东曾经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认为借此结合能够处理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内部矛盾,同时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纪律协调上更具优越性。 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当前中国共产党表示民主同时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与社会主义重要的生命线,但是认为要实现且正常运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实施集中制度。中国共产党主张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开,并且认为如果没有集中制度就将会失去秩序。对此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对于民主集中制的观点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集体领导. 当前中国共产党理想上认为应当透过集体领导以尽可能削减个人权力,经由一致协商的方式而做出决定。这概念最早缘起则可以回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派系,主张共产党的领导高层是由多人共同决策而成。其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处于平等地位,每位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往往作为一个部门的非正式权力代表,然而他们所拥有的决策权力皆相同。在毛泽东统治时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另外分别还有掌握情报调查机关的康生以及掌握国务院、外交部的周恩来与掌握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邓小平。 不过尽管每个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在理论上的权力关系相同,但实际上仍然会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排列其名次。同时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张并没有选出正式的领导人领导,但是每个领导集体中仍然会有重要的领导人物带领其他核心成员;自1990年代开始,同时掌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者,往往便是该领导集体最为重要的领导人物,其中党总书记和军委主席的职务掌握实权。在过去邓小平担任最高领导人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核心成员和领导集体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实际情况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参与集体领导制度。然而集体领导制度发展到江泽民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大力推广责任制度,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声明中改称作「集体领导核心」,但胡锦涛开始,最高领导人改称为「以某某(最高领导人)同志为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和常委被规定要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述职。2018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审阅各中央政治局委员提交的报告,他又向各政治局委员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 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权力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共建党以来经历过多次变改: 组织机构. 中央组织. 非常设机关.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197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全国代表大会经常不定期召开,之后实行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而每次大会将会持续数天。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除特别情况外,全国代表大会日程不得延期。《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全国代表大会6项职权: 在实际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绝大部分时间与会代表很少讨论重大问题;而比较具影响力的讨论则是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的准备期,将酝酿下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人选,并提交全国代表大会差额选举。而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则是由全国代表大会所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担任最高执行机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由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监督、执纪、问责,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党员履行职责进行监督;而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除了之后会在不同党政机关、地方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会分别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选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任期与中央委员会相同,连任不限。另外还会选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成员,批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为期2天至3天。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务委员会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负责党的经常工作。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和领导机关,承担中共中央经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都必须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采取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原则,各级党组织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一般要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本级党组织和党员如有不同意见,则必须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声明保留或向上级党委反映。 常设机关.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职权,成为党内最高决策机构。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制度是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担任政策决定角色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每周至少召开1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借由闭会制度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权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会议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同时还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工作。 而自江泽民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兼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是中央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中央书记处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确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决定外,同时也负责指导中央委员会部门工作、经费工作、出版物与报告起草等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负责领导中国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还会选举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书记处的组成人员。中共中央办公厅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联系部门,负责包括日常通讯、协议、安排会议议程等党务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设置中央职能部门5个,这包括负责干部工作与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和公共传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中国共产党与各国政党和国际组织联系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负责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以及负责协调政法机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共中央设置办事机构8个,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还设立有提供高级干部培训与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党校,负责党史研究、文献出版发行与外文编译的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而在新闻媒体对外传播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直接管理《人民日报》社,而中共中央党校则发行有作为理论杂志的《求是》和《学习时报》。另外中央委员会还设立多个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等,在全体会议期间将向中央委员会提交报告。 地方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成立地方代表大会,并且由这些代表大会自行选出本级行政区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应该每5年举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由上一级党委委员会决定提前或者延后进行。本级党委的人数和选举程序由地方代表大会决定,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级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代表大会每隔五年召开,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由党代会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县级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必须拥有3年以上党龄。本级党委与本级党代会的任期相同。各级党委负责人必须向上级党委负责。上级地方党委可以决定下级地方代表大会委员会正式委员和候补委员人数。当党委委员出缺时,则由候补委员按照得票数依次递补。各级地方委员会每年至少要召开2次全体会议,且应当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以及同级代表大会的决议。 地方各级党代会闭会时,由本级党委领导本级党组织的工作,对外代表本级党组织。其中地方党委常委的人选由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党的经常工作。各级党委的干部管理权限下算一级。例如,中共中央管理副省部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省级党委管理副地厅级以上干部的任免。 共产党员.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者年龄必须满18周岁,并且必须成为预备党员为期1年。在民主革命时期,任何国籍之人士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1956年通过的中共八大党章规定:“任何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中国公民,承认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并且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都可以成为本党党员”,这是中共党章首次对入党申请者的国籍要求作出了规定,一直保持至今。相较于过去中国共产党将重点放在申请人的思想准则上,目前中国共产党则主要强调技术和学历。申请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党旗前举行入党宣誓才能够成为预备党员,之后则由中国共产党相关组织负责观察和教育预备党员。预备党员的职责实际上和正式党员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可能无法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参与选举投票,同时也没有被选举权。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透过加入中国共产党旗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江泽民以后民营企业家也被允许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全体党员必须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坚持团结、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并且促进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会获得许多权限,这包括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会议、阅读中国共产党有关文件、接受中国共产党提供的教育培训、在党报党刊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提出讨论、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方案、在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中国共产党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行使投票权和被选举权。而在坚决执行该项决议或政策作为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党员得以对对于决议和政策予以反对或者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并且可向中国共产党上级机关乃至于中央委员会提交任何意见,并且要求该组织提供答复。同时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等组织,都没有权限得以剥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些权力。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19年6月30日的统计数据指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059.4万名,基层组织则有461.0万个。就中国共产党党员职业予以分类,农民、牧民和渔民有2,544.3万人;工人有651.4万人;企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400.7万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980.0万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56.4万人;学生180.5万人;离职或退休人员1,814.8万人;其他职业人员731.4万人。而就其他成员结构来看,女性中国共产党党员有2,466.5万人,占党员总数的27.2%;少数民族党员有664.5万人,占党员总数的7.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4,493.7万人,占党员总数的49.6%;35岁及以下的党员2,211.6万人。而自201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下逐渐控制党员人士增长速度,在发展受调控下使得总人数增加速度放缓。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总共有9671.2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官方宣称中共为“世界第一大党”(除中共外,印度人民党官方以及印度媒体也宣称印度人民党为“世界第一大党”;2019年印度人民党约有1.8亿党员)。 青年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青年群众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成,并且指出其功能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申请人的加入年另必须介于14岁至28岁间,并且由其主导和监督以14岁以下儿童组成的少年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结构整体上都参考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其中最高机构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其下分别还有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然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和所有中央机关都是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由其负责指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相关活动。因此实际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独特的组织,其所负责领导的上级机关包括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身以及中国共产党。根据在2013年所举办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供的资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总共有8,900万名成员加入。 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订定数个指导自身全部活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到中国共产党会坚持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四项基本原则,并且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官方意识形态,内容结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由列宁所提出的列宁主义思想。对此中国共产党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社会的一个未来愿景,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而第二个加入的毛泽东思想则被视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其中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除了由毛泽东主导外,还包括其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共同发想而成。 邓小平理论则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章程》,其概念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论点。邓小平理论大体上可以视为一种理论总结,认为共产主义的定义中并不包括国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制度安排,同时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中立的运作方式。此外他还提到中国共产党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动态,并且要透过「实事求是」的方式来确认某一政策过时与否,进而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与相应的口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重申邓小平的口号而认为没有必要质问事情是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因为重要的判别标准是它的工作模式。之后他更提出适应中国条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三个代表」,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的部分人士批评「三个代表」并非属于马克思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则主张早期共产党成员认为共产主义应当实现的生产模式,发展到了今日已经更为复杂而难以体现,同时试图强制生产方式的改变作为并没有效果,因为其背后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规律而有自然的发展。该理论最为显著的影响是允许资本家以「新社会阶层」身分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鼓励其从事「诚实劳动和工作」外,并透过自己的劳动贡献为中国共产党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在胡锦涛所主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制定了同样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同时为了因应中国国情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与应用,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7年10月24日,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囊括“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党领导一切”等政治方略,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经济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内容中也提到将会持续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求根本上改革限制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邓小平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是自由市场与计划经济。对此他表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江泽民支持邓小平的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会议上多次重申此观点,认为并没有一定的机制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因为唯一重要的是其工作的方式。与此同时江泽民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术语,借此取代陈云原先所提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于报告中向其他代表们表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而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则将思想主轴改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这一路线则持续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而被重新修正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在会议中也提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而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来看,世界分成彼此对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基础阵营。中国共产党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不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则重新回到马克思的著作,重新尝试解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生现象。尽管承认全球化是透过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理论家认为全球化本质上并非资本主义。原因在于如果全球化纯粹属于资本主义,这将排除另一种具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形式。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不将全球化或者市场经济视为特定阶级的性质。而如同邓小平认为中国可以凭借资本主义的元素来追求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全球化本身性质亦不固定。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于全球化仍属于乐观态度,认为尽管当前的全球化是受到资本主义占有统治地位,但也认为全球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进展。 思想改良. 虽然非中国分析家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拒绝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或者至少在正统思想的基本思路并没有继续沿用,然而中国共产党本身并不同意。尽管一些评论认为江泽民引进「三个代表」思想理论后,结束中国共产党长期所承诺的马克思主义做法;然而中国共产党党理论家冷溶则不同意此类看法,认为江泽民透过各种不同的所有制摆脱原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障碍,这作法本身并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相对地反而借由现代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强化中国共产党自身,进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将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作为其「终极目标」,其中中国共产党声称现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理论家认为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看起来很像资本主义」,另外某一部分理论家则认为「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早期或第一阶段」。不过有些人则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认为这实际上是受知识分子的犬儒主义影响。其中中国分析师库恩便表示:「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认为它滑稽多于精明,是来自于不满现实知识份子的黑客宣传讽刺漫画。但是初级阶段100年的说法来自严肃的政治理论家。」 近年来,以外国评论家为首的论点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主轴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采取实用主义,并且仅有在工作层面上感兴趣。不过这个从许多层面所得到的简单观点也遭到批评其错误处很多,因为中国共产党官方声明试图让其呈现出具有明显连贯的世界观。例如在2012年胡锦涛指出西方世界的威胁要分裂中国共产党,并且指出「西方世界的国际文化强盛,而我们是弱者……思想文化领域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提供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党校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思想论点。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获得提出前,思想和决策之间是处于演绎的关系,这意味著决策本身是基于对于思想的认识而做出判断。然而邓小平认为这一关系必须被颠倒过来,应当透过决策来产生其意识形态,而不是透过周围的其他方法成形。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停滞不前的,认为苏联共产党的思维过于僵化而缺乏想像力;对此中国共产党则认为必须透过实践行动破除僵化的思想,同时中国共产党本身的思想必须是动态的,才能够继续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基础。 党际交往. 与共产党. 今日中国共产党继续与非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保持联系,并且派代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等国际共产主义会议。同时许多国外的共产党还会派遣代表前往中国访问,例如在2008年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德索萨便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会面,而法国共产党全国书记洛朗也曾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刘云山会面。2014年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则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会面,讨论两个政党间的互动关系。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欧洲社会民主运动的一连串改革,使得中国共产党认为西欧的共产党地位日益边缘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方面和葡萄牙共产党、法国共产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巴西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西班牙共产党等已经作为主要政党的共产党接触外,同时也和澳大利亚共产党、孟加拉国工人党、孟加拉国共产党、斯里兰卡共产党、比利时工人党、匈牙利工人党、多米尼加工人党、宏都拉斯改革党等仍然在发展中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保持交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仍然信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这包括有古巴、寮国、越南和它们各自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花费许多时间分析1989年东欧民主化和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形势,试图解释为何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陆续续瓦解的同时,仅有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仍然继续维持其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积极分析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主要是作为自身后续发展的参考案例,不过中国共产党亦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将在未来某个时候获得振兴。中国共产党在所有执政党中最感兴趣的政党是越南共产党,其中越南共产党一般视为在后苏联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典范。中国分析师认为越南在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纳革新开放的改革政策,成为越南后来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东亚,作为相隔一年分别建立的两个历史悠久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存在长期交流,但关系总体好坏反复。1945年前日共由于受迫害处于地下活动状态,日共骨干野坂参三等人到达延安,与中共存在早期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共骨干回到日本,吸取中共革命经验重建日共。1950年代,尽管存在日共遭到美军打压、日共内部的革命派德田球一和改良派宫本显治互相分裂等情况,但这一时期中共与日共的关系一直紧密。1964年中苏交恶时,日共总体站在支持中共的立场,直到1966年宫本显治带领日共代表团来到中国,会谈中中方要求日共方面批判苏联为修正主义,这一提议遭到了宫本显治的拒绝。随后中共开始全面批判日共“修正主义路线”,毛泽东认为中国明确存在四个敌人,“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宫本显治修正主义集团和佐藤荣作反动内阁”。在1967年8月3日,日共驻北京代表从机场回日本途中被红卫兵打伤,从此中共和日共关系全面破裂。改革开放后中共并不急于与日共重建关系,而是选择靠近当时为日本最大左翼政党的日本社会党,直到日本社会党解散后的1998年,中联部与日共代表团共举行了5次会谈,中共与日共才实现了两党关系正常化。21世纪初,中共与日共的关系总体稳定,不破哲三时期的日共一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赞许态度,认为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国正是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也对日共主张日本应当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历史、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表示赞赏,希望两党通过交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继续为推动两国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近年来习近平领导的中共加速朝民族主义政党转型,志位和夫领导的日共加速朝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转型,两党的分歧愈来愈大。2017年,日共批判中共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并在2019年修改党章,删除将中国评价为“开始了新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国家”的定性,不再承认中共是社会主义政党。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时,日共领导人志位和夫再次评论称“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霸权行为和在香港和新疆地区的侵犯人权行为,与社会主义无关,不配共产党的名义”,且并未在当天向中国共产党发祝贺信,这标志着中共和日共自1967年以来再度交恶。 中国共产党在相当程度上也十分重视古巴的发展,这包括有对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卡斯楚的大大钦佩,以及出版许多书籍探讨古巴革命的成功案例。中国共产党和古巴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从过去并无密切关系,而自1990年代开始彼此的交流大大增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学习其他执政政党的可能性时,对于古巴共产党的作为便予以许多好评。200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吴官正在和卡斯楚会面时,便将胡锦涛的亲笔书信递交给卡斯楚,内容提到:「事实证明,中古是值得信赖、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两国友谊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与日俱增,历久弥坚。」 与非共产党. 自从共产党在东欧衰亡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与欧洲其他党派建立关系,其中这些关系又以能够让中国共产党学习者为主。例如中国共产党一直渴望了解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如何继续维持完全控制,并且在新加坡政治环境中得以采行低调的完全掌握社会。根据中国共产党自己对于新加坡的分析,其认为人民行动党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借由发达的社交网络来有效地控制选区,其中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行动党控制的分支机构深入且广泛地掌握社会。尽管中国共产党接受新加坡是自由民主制国家,他们认为这是以人民行动党为首的指导式民主。不过中国共产党认为其与人民行动党的差异,则包括有后者并非工人阶级的政党、而是属于政治菁英组成的政党;同时人民行动党是采行议会制的政党,本身并非作为革命党存在。中国共产党还有与对其他政党展开研究并且发展密切交流,这包括有自1957年以来长期统治马来西亚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以及日本政坛具主导地位的自由民主党。另外中国共产党也对于一党制国家或者有某方政党主导的国家特别关注,并且透过发展政党间的关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加以研究。 例如中国共产党认为叙利亚复兴党之所以能够长期统治叙利亚地区,源自于阿萨德家族塑造个人权力并透过严密统治,这使得哈菲兹·阿萨德得以将政权传承给他的儿子巴沙尔·阿萨德,同时叙利亚武装力量势力也在其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则对于拉丁美洲地区特别感到兴趣,无论是派遣代表前往访问或者招待这些国家的代表次数都不断增加。中国共产党特别关注曾经统治墨西哥长达71年之久的革命制度党,虽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将革命制度党的长期统治权力源自于强硬的总统制,而其民族主义的态度使得革命制度党获得许多农村人口支持,并且得以进一步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实行国有化政策。中国共产党认为革命制度党失败处在于缺乏党内民主,尽管其追求社会民主主义但是无法改革已经僵化的党派结构,同时还受到政治腐败、全球化压力、以及美国政治干扰等影响。虽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逐渐承认拉丁美洲的,数年来开始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数个社会主义和反美左派政党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偶尔会对查维兹的反资本主义和反美言论表达不同意见,不过在2013年时中国共产党则与查维兹所成立的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达成协议,由中国共产党教育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干部有关政治和社会领域。截至2008年为止,中国共产党声称已经在29个拉丁美洲国家与99个政党建立关系。 早在1970年代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遏制「苏维埃帝国」扩张而曾经有一阵子与极右派政党缔结短期关系。不过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对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且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大力发展政党之间的互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与非共产党的政党展开交流。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共产党基于第二国际、列宁主义和史达林主义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观点,曾一度对于社会民主主义感到负面和轻视。不过在1980年代这一观点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认为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试图创建「有人性的资本主义」,而实际上自身也可以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学到部分经验。中国共产党在1980年代陆续派遣代表前往欧洲各地考察,同时期大多数欧洲社会民主党派别都面临选举支持率的下滑,以及开始对于自身展开改革。中国共产党对此感到极大兴趣,这之中又以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部改革为首。中国共产党对于两者再次取得执政权的原因归咎于采行现代化措施,借由转而支持私有化而取代传统的国家社会主义原则,并且将原先的大政府思维转型成为新的福利国家观点。至此改变对于市场的负面看法,而支持群众也从传统工会转型成企业家、年轻成员和学生。 中国共产党过去与北韩的紧密关系,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是经常派遣代表访问北韩的组织之一。尽管中国的朝鲜分析家往往向社会大众表态支持北韩,并且发表多份有关北韩经济改革的报告。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官方讨论中则很大程度上蔑视北韩的经济体制,认为在整个社会中弥漫著个人崇拜思想,而金日成家族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尝试采纳世袭继承的做法。同时即便是在安全局势时,由于朝鲜人民军使用绝大多数资源,而让北韩民众生活普遍贫困,一些分析师还将北韩的现状与中国过去的文化大革命对比。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尝试透过中国重要经济基础设施经验,说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朝鲜劳动党展开经济改革政策。例如在2006年时,中国共产党邀请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前往广东省以展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认为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是共产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负面例子。 相关评论. 政治经济. 中国国民党在1928年至1949年期间统治中国大陆地区,但是最终被迫撤往台湾地区。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在施行的重要基本国策和政治宣传中均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主要假想敌。其中当时中国国民党指称中国共产党凭借著苏联帮助而夺取中国大陆政权,除了批评中国共产党为「汉奸」外,并且以国家民族生存为诉求对台湾民众大力宣传,而将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大陆形容为民生困苦的独裁政权。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有关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由江泽民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则开始向过去的敌人中国国民党表达友好姿态,期望借由加强与中国国民党间的关系,以促进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统一的可能性。然而在2000年后,中国国民党丧失从1945年以来统治台湾地区的政权。而过去的宣传仍很大程度影响台湾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大陆的观感,其中负责海峡两岸事务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2007年11月28日的调查中,指出近70%的台湾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政府有不好印象。 有些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人应该对中国人数众多的非正常死亡承担责任,这些非正常死亡案例主要集中于1960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不过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中国大陆在198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经济高速发展,很快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和世界第二大服务业国。尽管一些评论认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政策对环境、文化、人口结构造成了破坏,然而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公众对于中央政府的满意度很高。 南非《》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将在之后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使得国家经济更为稳健、人民更加富有,而相关的政治改革也将更为顺利地推进。不过中国市场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自从2004年江泽民转交军权以后,中国共产党党内保守的毛泽东主义派系势力逐渐增强。该派系势力主张计划经济,并且把市场改革与政治改革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全归咎于市场改革派。另外裙带资本家和腐败政府官员也希望加大国家权力,从而得以在政府干预的市场过程中获利。对此吴敬琏认为中国经济正朝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因而对于未来中国共产党保守派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表示担忧。 腐败问题.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腐败而违法与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对此中国共产党对不合格党员会予以开除党籍处理,其中在2004年被开除党籍人数约49,000名。到了2006年时人数则略有下降,当年度一共开除了20,000多名违纪党员,这占中国共产党党员1.7%。不过许多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制度问题和中国长期以来从封建时代形成的官场风气,只靠党内纪律处分并不足够。2007年9月13日,拥有更多职能和权力的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成立,主要的工作有反腐败宣传和教育、进行制度的建设、机制与体制的创新,以及在反腐败案件上取得源头性解决的工作,试图能够解决中国共产党近年来党员干部腐败案件之问题。 200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表示今后会把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看作是获得民众信任的重要指标,这是中国转型发展近30年来首次明确提出的关于反腐败目标的看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很多政治观察人士对于习近平的改革举措表示出乎意料。其中2014年9月11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定定在杂志《外交学者》网站发表分析文章表示在不到2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在计划生育、劳动改造、户口制度、反腐工作等领域都进行了改革。而在国际透明组织所发布的清廉印象指数中,中国的清廉印象指数自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分数有所上升;不过2013年中国在清廉印象指数的得分为40分,在176个国家中位列80名而属于「严重腐败」之列。但到了2014年,中国的清廉印象指数比上一年低了4分,得分为36分,排名更是从80名下滑到100名。外交部发言人回应:“2014年中国“清廉印象指数”评分和排名与中国反腐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现实情况完全相背、严重不符。”并表示不承认国际透明组织的腐败指数标准。 言论管控. 200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闻自由和讯息公开上作出比较大的改善,例如相比2008年西藏骚乱的封闭作法,对于汶川大地震则给予外国记者较高的自由度报导新闻,这一做法也获得许多国际新闻媒体的支持。之后发生的瓮安骚乱事件也基本上得到及时的公开报导,而2008年喀什袭击事件后也有相关的新闻采访询问,在前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逝世当天新华社也立即发布死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发表讲话强调:「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导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哪个国家都有负面,中国这么大,负面的难以避免。我们会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大家会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主流进行充分估计、综合评价。」 对于这次重要谈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鲜少如此强调尊重新闻规律。不过无国界记者发布的2011年至2012年年度新闻自由指数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79个国家中排名174位。而在《经济学人》发布的2012年民主指数排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在167个国家中的142位,被归于「独裁政权」之列。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还建立了防火长城,对于网际网路进行审查而阻止民众浏览部分网站,同时在中国国内还有出版物审查制度。而中国每年都会投入相当庞大的经费用于维稳,其中从2011年开始中国连续3年的维稳支出均高于军费,2013年的预算中便高达7,690亿元人民币。
373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
魏晋南北朝,中国史年表
晋十六国南北朝历史年表列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年表。
374
亚洲历史
世界史,亚洲历史
亚洲历史描述一个由欧亚草原连接的几个不同海岸地区(东亚、南亚和西亚)的集合体的历史。 这几个海岸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华夏文明具有相似的技术和想法,诸如车轮和算术。 史前时期. 在公元前1万年,今土耳其东南部的哥贝克力山丘可以视为新石器文化的开端。 在中国河北省的易县的北福地史前文化连同磁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和太行山东部文化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空缺。 青铜时期. 铜石并用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4500年,青铜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35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一个存在青铜器时期的文明,它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西部。通常认为,早期的印度教在这个文明中进行。 中国和越南同样也被认为是金属使用的中心。 铁器时期. 在亚洲的几大主要文明中,铁器时代伴随着使用铁制武器、盔甲的大量使用。 中东. 在公元前6至4世纪期间,由居鲁士二世建立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从希腊土耳其至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纪征服了波斯帝国。创建了短暂的希腊化时代。他并不能建立持久的稳定。在他死后,波斯分裂成弱小的王朝。其中包括塞琉古帝国,以及之后的安息帝国。至古典时期结束时,波斯地区重新融合成了萨珊王朝。有时也被认为第二波斯帝国。 罗马帝国在塞琉古帝国之后控制了亚洲西部部分地区。 印度.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印度的黄金时期。在科学、技术、艺术和宗教上的大量发明和发现成为印度文化上一个重要部分。始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和佛教,对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 约公元前1029年起,周朝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至约公元前258年。周朝使用一种分封制。他将权力给予地区诸侯,并且通过他们的忠诚来控制广大的领土。结果,此时的中国往往是非中央集权化并且非常虚弱。周天子对于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能起的作用很少。 秦始皇推翻了周朝最后的天子,统一了六国,建立秦王朝。秦王朝是第一个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新皇帝废除了分封制并且建立了一套在他直接统治下的官僚机构。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的帝国。在4个世纪中,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 中世纪. 在这个时代,东方世界随着贸易、移民和征服不断扩张。 伊斯兰的中东. 在7世纪,伊斯兰哈里发国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控制中东、高加索和中亚地区。 印度. 南部印度的朱罗王朝在10世纪征服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穆斯林侵入印度次大陆主要发生在12世纪。 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大致发生在12世纪后,不过早期的穆斯林征服在该地区仅造成有限的侵袭。 中世纪中国. 古典时代后的中国经历隋、唐、宋和元、明的兴起和衰落。在这段时间,佛教传至、儒家革新,官僚机构改善。 一个新的王朝于580年开始形成。杨坚自称隋朝皇帝。不久他攻克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文帝被其儿子杨广谋杀。他夺得帝位为隋炀帝。炀帝复兴了儒家和官僚制度,因此得罪了贵族和游牧部落。之后,隋炀帝成为一位极度奢侈的皇帝,他因个人的奢迷生活以及征伐高句丽而过度消耗中国的资源。 隋朝重要的大臣李渊开始崛起。他于618年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了一个具有广大疆域的帝国。自唐玄宗起,唐朝开始衰落。 至960年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重新统一在宋朝之下。尽管宋失去了北方的领土并且未能击败北方的辽朝。他们是高度汉化的契丹人。宋朝以宋明理学的形式恢复了儒家。 蒙古帝国. 13世纪,蒙古帝国征服亚洲大部分地区,从中国至欧洲。中世纪的亚洲是大汗的王国。从未有人像成吉思汗那样控制这么多的土地。 近代. 17世纪,俄国开始扩张进入亚洲。他们最终控制整个西伯利亚以及于19世纪占领大部分中亚地区。自16世纪起,奥斯曼帝国控制安纳托利亚、中东、北非和巴尔干。16世纪,莫卧儿帝国控制印度大部分,开始印度第二个黄金时代。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和之后的皇帝将蒙古人和他们的文化赶出中原地区。 近现代. 清朝. 1644年,东北部的满洲人开始征服整个中国。满清皇帝,其中尤其典型的康熙帝维持一个保守的国家,其中含有强大的官僚机构和学者。 当代. 19世纪,俄国和英国在中亚地区互相争夺。1916年,西伯利亚铁路贯通。 在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者占领部分亚洲地区,其中包括英属印度,英属香港,法属印度支那和葡属澳门和果阿。尽管没有影响力,但是部分亚洲地区保持独立。其中有波斯、泰国和中国。 20世纪亚洲重要人物:光绪帝、慈禧太后、溥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赵紫阳、江泽民、李鹏、伊藤博文、东条英机、昭和天皇、甘地、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金日成、金正日、李光耀、东姑阿都拉曼、马哈迪·莫哈末、苏加诺、苏哈托、保大帝、胡志明、李承晚、朴正熙、费迪南德·马科斯、科拉松·阿基诺、诺罗敦·西哈努克、波尔布特等等。
378
千纪
时间单位,年代学,千纪,1000
千纪,又称千年纪、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在公元纪年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纪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纪开始的争论。 支持2001年为21世纪元年的人认为:由于西元历法从1年开始算起,1年-10年为0年代,1年-100年为1世纪,1年至1000年是1千纪,因此2千纪开始于1001年,2001年才是3千纪的开始。
380
隋唐五代十国历史年表
隋唐,五代十国,中国史年表
Sui 隋 (581-618,计37年) Tang/T'ang 唐 (618-690,705-907,计289年) Five Dynasties 五代 (907-960,计54年) Later Liang 后梁 (907-923,计17年) Later Tang 后唐 (923-936,计13年) Later Jin/Chin 后晋 (936-946,计11年) Later Han 后汉 (947-950,计4年) Later Zhou 后周 (951-960,计10年) Ten Kingdoms 十国 (902-979,计78年) <hr align="center" noshade size="2" width="100%">中国历史年表 | 中国历史事件列表  | 中国君主列表 | 中国朝代  | 隋朝 | 唐朝| 五代十国
384
开放内容
版权,内容开放,知识共享,自由文化运动
开放内容(open content或OpenContent)是个新词,于1998年由大卫·威立(David Wiley)创立,指他人可以复制或修改的原创作品。该名词源自于开放源码与软体相关的概念。 威立第一次使用开放内容这个词时,指的是采用开放内容授权(一个非自由的相同方式共享许可,参见下面的“自由内容”)或其他类似授权的作品内容的开放性可以根据“5R框架",在不违反著作权法的前提下,基于内容的再利用、修改、混合及再散布的程度来评估。。开放内容与开放源码或自由内容的不同之处为,一件作品想要具有开放内容的资格没有明确的门槛。 虽然,开放内容被视为著作权的对立面,开放内容许可证依赖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权力。 定义. OpenContent网站曾经将开放内容定义为“在一个类似开源与自由软件社区使用的许可证下,可供修改、使用和再分发(的内容)”。然而,这样的定义会把开放内容许可证(OPL)自身排除在外,因为该许可证禁止“对自身收费”,但此权利是自由和开源软件许可证的要求。 因此这个词改变了定义。开放内容协议“给用户提供自由、永久地从事5R活动的许可”。 OpenContent网站上提出了5R,作为评估什么内容是开放的一个框架。 这个更广泛的定义将开放内容和开源软件区分开来,因为后者必须可供公开商业使用。但它和一些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相似,开放教育资源包括非商业和逐字复制许可证下的资源。 开放定义旨在定义开放内容和,大量借鉴开源定义;它保留开放内容狭义上作为自由内容。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对内容的免费访问,主要包括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文章。一些开放获取作品也许可用于再利用和再分发,这将使他们的开放内容。 开放内容与教育. 过去十年来,开放内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另一条路。传统大学的费用昂贵,且仍不断在调涨之中。开放内容提供免费获取高等教育的管道,且「聚焦于集体知识以及学习与学术内容的分享与再利用」。现在全世界有许多推广开放内容学习的专案与组织,例如开放式课程导入计划、谢勒基金会以及可汗学院。部分大学,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以及塔夫茨大学正在规划在网路上免费开放她们的学校课程。 教科书. 教科书产业是开放内容在教育产业中可以造成最大影响的一块。在过去,因为出版商习惯不断推出更新版本,教科书价格不但昂贵,同时资讯内容也很容易过时或不便对照。因为其在网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质,可以协助解决这类问题。同时使用开放授权以及维持线上也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因为这样一来老师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课程需求来编修教学资源。目前也有许多组织正在推广开放授权教科书的产出,例如开放教科书计划、, 谢勒基金会开放教科书大挑战 以及维基教科书。 想了解更多与教育或教科书的开放内容相关资讯,可参考以下条目:开放教育资源。 许可协议. 根据OpenContent网站上开放内容目前的定义,任何一般的免版税的版权许可证将有资格作为一个开放许可证,因为它“为用户提供的权利种类比通常法律允许的更多。这些权限免费授予用户。” 然而,狭义定义有效地将开放内容限制到了自由内容的范畴;任何自由内容许可证都有资格作为开放内容许可证。根据这个狭义标准,以下仍在维护的许可证具有资格:
387
TeX
1978年软件,TeX,排版软件,自由TeX软件,高德纳
TeX(,常被读作,音译,风格化后写作“”),是一个由美国计算机科学教授高德纳(Donald Ervin Knuth)编写的排版软件。TeX的MIME类型为codice_1,是一款自由软件。它在学术界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界十分流行。TEX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排版工具,尤其是对于复杂数学符号的处理。利用LaTeX等终端软件,TeX就能够排版出精美的文本以帮助人们辨认和寻找。 历史. 高德纳最早开始自行编写TeX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电脑排版技术十分粗糙,已经影响到他的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印刷品质。他以典型的黑客思维模式,决定自行编写一个排版软件:TeX。 他计划在1978年的学术休假时完成这项工作,但事实上,直到十多年之后的1989年,TeX排版语言才被「冻结」(可以使用)。1978年夏天,盖伊·史提尔二世在高德纳编写其第一版的TeX程式时,正好在高德纳所工作的斯坦福大学,当他回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时他在下重写了TeX的输出输入系统。TeX的第一版是用写成的,运行于,采用斯坦福大学的操作系统。在之后的TeX版本中,高德纳(Knuth)发明了所谓的“文学编程”(literate programming),一种从同一源文件自动生成可编译的源代码和高质量的文档的编程方法。这种语言被称为WEB,它所生成的源代码是使用Pascal编程语言。 一个从头开始重写的新版TeX于1982年发布,它被称为TeX82。除了其他修改之外,原本的断字算法被编写的新算法所取代。TeX82还使用了定点而不是浮点,以确保结果在不同的计算机硬件上重现。并且在盖伊·史提尔的大力游说下,TeX82包括一种真正的、图灵完全的编程语言。1989年,高德纳发布了新版本的TeX和Metafont。尽管高德纳希望保持程序的稳定性,但他意识到,只能输入128个不同的字符不足以容纳外语;因此TeX 3.0版本的主要变化是能使用8位元输入,即在文本中允许输入256个不同的字符。 从TeX第三版开始,之后的升级是在小数点后加入一个新数位,使之越来越接近圆周率「π」的值。TeX目前的版本是3.141592653。这显示了TeX已经十分稳定,任何的升级都十分细微。高德纳曾表示“最后一次升级是(于我过世后)将版本数改为『π』,那时任何余下的漏洞将被看作程序的功能。” 由于TeX的源代码基本上处于公共领域,其他程序员可以(并明确被鼓励)改进系统,但需要使用其他名称来分发修改后的TeX。例如,Omega项目是在1991年之后开发的,主要是为了提高TeX的多语种排版能力。高德纳创建了“非官方”修改版本,例如TeX-XeT,它允许用户在同一文档中混合写入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书写系统的文本。 范例. 此乃一简易的TeX文本范例。 首先建立一名为codice_2的纯文本,并载有以下内容: <syntaxhighlight lang=latex> Hello, World \bye % marks the end of the file; not shown in the final output </syntaxhighlight> 然后在命令行解释器(Command line interpreter)中输入codice_3,之后TeX便会建立一名为codice_4的文件。此文件可用如雅浦岛之类的检视器检视。此档于阅读器可见的是“hello”一词。codice_5是一个TeX指令,相等于档案结束标记,是不会显示出来的。此DVI文件可在阅读器中直接打印或转换成更普遍的格式,例如PostScript。 另外,使用指令codice_6亦能输出PDF文件。当初创造pdfTeX是因为把DVI转成PostScript再转成PDF所产生的字体显示质量很差(但打印则没问题)。这是由于TeX本身支持点阵字体(Type 3),而此远不及向量字体(Type 1)的显示质量好。 数学公式范例. 以二次方程为例, 所有方程式在TeX中都是以一对codice_7符号围住。如果要使公式另起一行居中,那么就用codice_8取代codice_7。例如: LaTeX. LaTeX是一套以TeX描述的巨集软件。LaTeX有很多预设的模版、样式。它比TeX更为结构化,如包含了供建立索引、表格、列表等的巨集和公用软件。例如: <syntaxhighlight lang="latex"> %% Text goes here </syntaxhighlight> 执行 会建立一本为PostScript档的书。如要建立PDF档则可使用 特性. TeX软件在当时拥有其他排版软件没有或不成熟的功能。其中有一些功能得益于排版算法的创新,其中很多成为了高德纳的学生的论文主题。尽管有些功能现在已经被其他排版系统所实现,但仍有部分功能是TeX所特有的,比如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数学公式的自动间距调整. 由于TeX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高质量的书籍排版,高德纳在数学公式的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研究了三种按照老方法排版、排版质量高的书籍:艾迪生韦斯利出版社(即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出版商)的出版物,尤其是汉斯·沃尔夫和约瑟夫·拉格朗日的书籍《Thermodynamics Innovation》(1856)、数学期刊《》、和数学期刊《》。高德纳通过研究其数学公式的排版,总结出了一套数学公式内部间距的规则,并将其用于TeX。 TeX排版数学公式时只是提供了一个间距调整引擎,实际的间距大小由数学字体提供。比如TeX默认的Computer Modern字体提供了一套成熟的间距参数,可以直接使用。 TeX的数学排版功能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也招来部分批评。比如TeX诞生的时代的部分机器由于容量不够,不足以存储TeX的所有字体参数,在部分场合需要hack才能正常使用。在美学方面,TeX对根号的处理也招致批评。 OpenType字体技术的数学字体参数基于TeX。 断字与断行. 与手动排版相比,计算机排版系统可以自动处理断行问题。大部分排版系统都采用首次拟合法处理断行,即一行一行处理,一行处理完就不管了,因此一旦遇到较长的专有名词,前面排版正常,后面间距却非常的宽。TeX的方法是一次处理一个自然段,尝试每一种断行方法,然后选出最优解。两种方法的差异如下:(此演示不考虑断字) 左边的例子是首次拟合法的结果。第4行单词间的空集中在一处不美观,TeX的方法由于考虑了所有的情况,所以一般情况下能找出较好的方法(即把空分散在1~4行)。 TeX的断行算法里有一个叫做badness(“不美观度”)的参数,空格伸缩量越大badness越大。每一种断行的方式都有一个总体的衡量标准,包括badness、断行、以及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差异等。TeX其实并不考虑所有的2"n"种情况,而是采用一种算法复杂度仅为"O"("n"2)的最短路径算法,加上不考虑空格伸缩量太大的情况,断行所用的时间几乎和段落大小成正比。在分页问题上,TeX并不采用一种考虑所有情况,得出最优解的算法,而是用一页一页处理的方法,因为一是分页的灵活性没有断行那样高,二是当时的计算机没有足够的速度。但是,TeX仍然有避免寡行和孤行的功能。的一篇论文指出,考虑到图表的放置位置的完美分页算法可能为NP完全。TeX的断行算法后来被Adobe InDesign等桌面出版软件所采用。 在断行时,如果一遍不成功,TeX会尝试断字,即把一个诸如“computer”的多音节单词断成“com-”和“puter”或“compu-”和“ter”分在两行。TeX82采用了一套Frank Liang于1983年发明的断字算法。这套算法采用“匹配项”的方法。“匹配项”的作用是找到单词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字母组合,然后在适当的位置插入数字来表示可能/不可能的断字点。这些“匹配项”对单词的字母与字母之间会给予是否为断字点提示。提示有相对的强弱。如果提示互相冲突,则强的会覆盖弱的。最后留下来的提示决定一处是否为断行点。TeX自带4447条“匹配项”,从.ach4开始到z4zy结束。所有“匹配项”使用1到5这5个数字,其中奇数表示可能为可断字点,偶数表示不为可断字点,大的数字的话语权强于小的数字。例如,h5elo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出现“helo”,那么在“h”和“e”之间有很大把握为可断行点(例如“bach-e-lor”和“ech-e-lon”);hach4的含义是,单词中如果有“hach”,则“h”后面很可能不是断字点(如“tooth-aches”),虽然把握没有数字5的那么大。例如,对于单词“encyclopedia”,对得上的匹配项有codice_10。插入完所有数字后,留下来的数字中的最大值为codice_11,最后奇数处为可断行点:“en-cy-clo-pe-di-a”。 这种方法可以找到约90%的正确断字点,几乎从不出错。而且,TeX有一个“断字特例表”的功能,对于自带断字算法出错的单词可以手动处理。TUG(TeX用户组)有一份英语单词的特例表。另外,TeX默认不会把单词在前两个字母或后三个字母之间断开,所以encyclopedia一词不会断成“encyclopedi-”和“a”(这样不好看)。 开发. TeX是非常稳定的程序,高德纳悬赏奖励任何能够在TeX中发现程序漏洞(bug)的人。每一个漏洞的奖励金额从2.56美元(16进制的100美分)开始,以后每发现一个bug,都会翻倍,直到目前的327.68美元封顶。然而高德纳从未因此而损失大笔金钱,因为TeX中的漏洞极少,而真正发现漏洞的人在获得支票后往往不愿将其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TeX的最后一个bug是被Oleg Bulatov发现的。 衍生软件. 有许多衍生出来的文档处理程序就是基于TeX的,主要的有: 兼容工具. TeXmacs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科学文档编辑器,利用TeX字体作为显示字体,具有类似Emacs的编辑方式。它可以导出为TeX文本,PS,PDF文档,以及HTML,XML页面。LyX也是一个类似的工具。
397
世界政区索引
国家列表
世界政区索引列出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其范围既包括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也包括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和属地。 本索引中,所有国家(或地区)均按照英文字母排序,并罗列其中文简称、全称,英文简称及ISO 3166-1代码(格式为二位代码-三位代码-数字代码)。 其中有争议且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使用绿色进行标注;而属地则使用蓝色进行标注。 收录标准. 本列表参照了1933年《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对主权国家的定义。根据定义,一个主权国家应符合如下标准: 其中,第四点是一个政治实体被其他国家承认为主权国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意味着其被国际社会所接纳。 根据以上标准,本表收录了205个政治实体与38个属地: 此外,该列表亦收录38个拥有永久居留人口的属地,不过该列表并不收录如下政治实体: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国家和地区列表. 以下索引依据其英文简称的首字母进行排序: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属地列表. 下表列出了38个属地。
399
非洲历史
各大洲历史,非洲历史
非洲的历史悠久,是人类的发源地,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有非洲最早的文字记载。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些是在尼罗河流域以外的地区.不过,另一方面,非洲很多地方一直缺乏文字记载和信史,也可以算是历史最短的一洲。欧洲人在维多利亚时期因为对非洲感到神秘和蛮荒而称其为黑暗大陆。 非洲的英文名字来自古罗马时期。罗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斯)之后,称这个省份为“Africa”。名字的意思一直有争议。 史前史. 人类演化. 非洲是人类发源地,有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史前文明. 玛雅文明 约前2000年 埃及文明 约前4000年 印度河文明 约前4500年 古代非洲. 北非的古代历史和古代西亚密不可分,对古埃及(Egypt)和努比亚(Nubia)文明而言这点尤其真切。在非洲之角,阿克苏姆王国 (Aksum)统治今日厄利垂亚、北衣索比亚,和阿拉伯半岛西侧沿岸的地带。在公元2300年前,古代的埃及人和邦特之地有所往来,邦特(Punt)是古埃及的贸易伙伴,位于今日的索马利亚、索马利兰、吉布地或厄利垂亚。迦太基(Carthage)等腓尼基城邦控制住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迦太基帝国。 漠南非洲在这段期间发生班图人扩张的民族迁移事件。另外,考古挖掘显示,西非尼日河河谷的杰内古城(Djenné-Djenno)和北奈及利亚的诺克文化曾繁盛一时。 古埃及. 埃及文明大约有六千年历史。公元前3500年,这一地区出现很多小村落,后来它们形成上、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国王米尼斯(Menes)征服下埃及,成为埃及统治者。埃及国王称为法老,他被认为是天神化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埃及被分为古王朝时期,中王朝时期,新王朝时期和后王朝时期。古王朝时期的埃及被米尼斯统一。中王朝时期是埃及最繁盛时期,大部分金字塔都建在这王朝。新王朝时期的埃及被分为上、下埃及,发生内战。 自公元前12世纪起,埃及势力逐渐衰弱,努比亚、波斯、迦南和利比亚人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被罗马人征服,埃及已经衰落,古埃及文明结束。 埃及文字称为象形文字。1822年,商博良破解了埃及文字,认出上面的象形文字是发音和字母的字形,不是一些实物。通常使用的象形文字多达700种,能从左往右,从右到左写,或从上往下写。 木乃伊是古埃及人一项了不起的医学成就。他们已懂得把尸体长期保存。当国王或贵族死后,他的尸体就会被制成木乃伊,把他的内脏液进特殊的药物,然后用布把尸体包好,装在棺材里,以求得到永生。 班图的扩张.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导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迦太基. 迦太基意为「新的城市」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亚),与罗马隔海相望。 在西元前8世纪~前146年,迦太基帝国(Carthage)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市国家。迦太基帝国强势时疆土辽阔,势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和马尔他岛,首都迦太基富极一时,其基础是农业与商业,在外贸易居民善航海与贸易,在国内居民又是出色的农民,很早就出现了奴隶占有制庄园,因此在当时地中海地区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强国。 最后因为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均被罗马共和国打败而灭亡。 500~1800. 在中世纪,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传播至埃及,横跨马格里布(Maghreb)和萨赫尔(Sahel),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欧洲列强殖民时期之前,非洲大陆延续古代的非洲文明,建立起许多显赫的国家和社会,例如: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9世纪. 19世纪80年代,欧洲力量将几乎整个非洲瓜分。他们一直统治非洲直至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作为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法国以建立非洲东西线作为目标。与此对应的是英国的南北线。在多个节点战争都是随时爆发,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是1898年法绍达事件。 英国统治: 法国统治: 西班牙统治: 葡萄牙统治: 德国统治: 意大利统治: 奥斯曼帝国统治: 比利时统治: 20世纪. 非殖民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浪潮席卷非洲。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殖民地纷纷成为独立国家。独立的过程大多数都是和平进行,但也有诸如阿尔及利亚和肯尼亚等例外。 现代. 北非革命. 2010年,北非陆续发生反对领袖的革命,部分国家领袖被推翻,甚至殒命。